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如何分清各種茶葉

找到約22條結果 (用時 0.011 秒)

萬家茶企出不了一個立頓?中國兩千億茶葉大市場到底缺了什么?

  相信對于大多數喜歡喝茶的朋友來說,茶葉大家都不陌生,中國是全世界有名的茶葉大國,更是茶葉的主產地,在中國喝茶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國民愛好,堪比歐洲人喝咖啡一樣,不過有一個現象大家不知道發(fā)現沒有?這就是中國雖然茶葉產量很大,市場企業(yè)眾多,卻缺乏一個足夠的分量的茶葉品牌,這其中根源到底是什么?中國茶葉到底缺了什么?

  一、為啥千萬家茶企出不了一個立頓?

  早在2017年的時候,人民日報就曾經刊文《破除"千萬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頓"窘境》文中指出,茶葉市場為例,“千萬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頓”的窘境仍然沒有得到改觀。目前我國有6萬多家茶葉加工企業(yè),但90%以上的企業(yè)銷售額不足500萬元,產業(yè)大而不強,多的是普通品牌,缺的是知名品牌。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好多年,但是問題卻始終在中國市場上存在,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茶葉生產國之一,種茶、制茶、飲茶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根據《艾媒報告|2019中國茶行業(yè)市場大數據及標桿商業(yè)模式研究報告》顯示,2015-2018年,中國茶葉總產量穩(wěn)步上升,截至2018年,中國茶葉產量增長至261.6萬噸,產值高達2157.3億元。

  如此悠久的歷史?如此大的市場?卻為什么總也出不了一個知名品牌呢?為此,我們探訪了在茶行業(yè)已經耕耘超過30年的新三板上市企業(yè)龍生茶業(yè)的掌門人朱啟忠。朱啟忠表示,當前中國的茶葉市場其實存在的問題是千家萬戶設分廠,再千家萬戶進市場,一方面隨著中國人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人的對于食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人民群眾對于食品的追求越來越多元化、高質化。

  當前中國茶葉市場最大的難點是缺乏足夠的信用體系,茶葉難以進行溯源和防偽,在大量的市場銷售中,除非是非常有經驗的茶道高手,否則很難分清哪些茶葉是由哪些茶廠在哪個產區(qū)生產出來的茶葉,這是貨真的問題。再加上茶葉的標準非常復雜,直接導致了茶葉價格的不透明,一些品質很好的茶賣不上價,但是高價的產品卻充斥著很多的次品,最終形成了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惡性循環(huán)。這就是當前茶葉市場最大的額問題所在。

  其實這就是中國茶葉市場最大的難點,就以茶葉市場中資本化最為完善的普洱茶市場為例,雖然普洱茶產業(yè)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全的產業(yè)鏈結構,從上游的茶葉種植到中游的茶葉加工生產,再到下游茶葉各種渠道銷售,最后延伸至后市場。但是市場上各種年份的普洱茶充斥其中,茶廠、原產地、茶山、茶種各種各式各樣的產品良莠不齊,雖然有一些數字化的技術,比如說用數字ID的標簽來作為外包裝,但是各種偷梁換柱的現象屢見不鮮,各種經銷商制假售假盛行,從而導致了一個價格極為混亂的普洱茶市場,在如此混亂的價格和魚龍混雜的產品品質之下,真正的茶農沒有得到標準化的市場生產,而消費者往往花了大價錢卻沒能真正買到好的茶葉,這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真正打得響的品牌出現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那么,這件事有沒有辦法破局呢?也許新一代的科技給傳統(tǒng)的茶葉市場正在打開一個全面的可能性。

  二、科技能改變兩千億茶葉市場嗎?

  而最近改變茶葉市場的一次變革正在悄悄出現,這一切都是源自于科技對于茶葉的全面創(chuàng)新,正如我們上文所說的普洱茶市場,在全民普洱茶收藏熱的帶領之下,普洱茶市場的資本化程度不斷增加,如何溯源?如何保證品質?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品茶高手擁有能夠一眼看出茶葉好壞的火眼金睛,這就需要在技術層面進一步加碼。

  而傳統(tǒng)的所謂數字化ID依然是在包裝上下功夫,然而由于包裝與茶餅其實是處于分離的狀態(tài),很難保證茶餅和包裝之間關系,最終的結果就是讓防偽流于形式,那么有沒有可能讓茶餅自身擁有防偽的能力呢?

  云南易見紋語科技有限公司是易見股份(600093,股吧)(A股上市)的控股子公司。易見紋語科技CEO,前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林詠華女士帶領團隊就在探索一套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qū)塊鏈技術讓茶餅自身成為防偽標志的辦法,這就是茶紋識別技術。易見紋語科技從茶樹采摘、茶葉生產、產品倉儲、銷售流通構建起一整套的供應鏈可信化技術體系。

  何為茶紋,易見紋語科技的研究發(fā)現,一塊普普通通的普洱茶餅看似簡單,但是其中卻蘊含有一種非常特殊的東西,這就是茶餅的茶紋,當一塊茶餅由超過一萬片茶葉隨機壓制而成的時候,其組成茶餅的表面的紋路就形成了一種隨機的特征,這種全面的隨機化讓每一塊茶餅看似相似卻完全不同,這種唯一性是普洱茶餅與生俱來的東西,具有一經形成無法篡改的特點,這讓溯源技術突破產生了可能性。

  首先,茶紋的唯一特殊性帶來了人臉識別式的生物識別碼效果。

  借助每一塊茶餅所特有的茶紋,其實就像每個人的指紋或者我們自己眼睛中的虹膜一樣,這是每塊普洱茶餅與生俱來的特殊標志,這種標志形成了屬于普洱茶餅自身的“生物識別碼”,按照林詠華女士的說法,茶紋可以直接鎖住茶餅的身份,就像我們每個人的身份證一樣。如果能夠有辦法精準區(qū)分這些茶紋的話,那么就有可能讓每個普洱茶餅擁有終身攜帶不可篡改的識別信息,從而形成屬于普洱茶的“個人身份證”。但是,茶紋畢竟是一種極為精細化的東西,如何識別可能才是最難的東西。易見紋語科技綜合機器學習和圖像分析的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出了全球首套可以大規(guī)模使用的紋路識別系統(tǒng)。易見紋語科技已經和包括龍生茶業(yè)在內的數十家茶葉生產企業(yè)合作,在茶葉的生產過程中就直接將茶餅的茶紋錄入到系統(tǒng),通過專門針對普洱茶進行的深度學習和圖像分析技術的人工智能分析系統(tǒng),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將用戶買到手的普洱茶餅和系統(tǒng)中已經錄入的茶餅進行茶紋比對,從而實現快速身份驗證。

  其次,用人工智能視頻分析技術進行視頻鎖定保障茶葉生產。在茶葉生產過程中,易見紋語科技就采用了AI視頻分析技術,對于茶葉的生產加工過程進行監(jiān)控和分析,讓整個生產加工過程變得可控。AI視頻分析能自動把每一天的普洱茶生產過程自動剪輯成30秒小程序,讓消費者對購買的茶餅其生產過程“一目了然”,加深了溯源的認識。此外,通過AI自動分析,能對違規(guī)生產和操作進行自動告警,從而提高了茶企生產的過程自律。

  第三,區(qū)塊鏈技術可以給茶紋上鏈從而實現增信。當然,光有茶紋和人工智能的圖像分析還是不夠的,這就需要區(qū)塊鏈出馬了,易見紋語科技將物聯網技術從茶樹種植—茶葉加工—成品倉儲—銷售流通構建起了全方位的產業(yè)鏈體系,“茶紋云”構建了專門用于保存茶紋特征、茶餅基本信息、質檢信息、茶餅流通信息等的區(qū)塊鏈平臺——茶紋鏈。通過茶紋識別技術實現“一茶一紋一碼”的有機統(tǒng)一,并且還可以對茶餅的生產過程自動生成精細全面的可視化記錄,從而借助區(qū)塊鏈不可篡改的優(yōu)勢給整個普洱茶的生產流通銷售增信,構建起屬于普洱茶的身份認證與驗真體系。

  在易見紋語科技的技術支持下,龍生茶業(yè)的普洱茶則成為了最早應用此項技術的茶葉嘗鮮者,其應用茶紋云與茶紋鏈技術的產品已經從其茶廠逐漸向其本身的茶山、茶城鋪開。易見紋語科技正在成為第一個將先進的人工智能+區(qū)塊鏈+大數據運用于茶葉生產制作的吃螃蟹企業(yè),推動整個茶葉生產向著更加標準化、規(guī)范化、可信化的方向發(fā)展,從而進一步推動茶葉的全面信用體系,一旦這個信用體系形成,那么茶葉的互聯網放心銷售乃至于全球市場拓展都變得值得期待,這就是茶葉市場一個明確的未來。

  其實,相似的技術又何止茶葉一類呢?在易見紋語科技看來,許多高端農產品(000061,股吧)都有被互聯網化、區(qū)塊鏈化乃至人工智能化的可能。因為農產品從農地到餐桌的整個信任體系才是當前中國最缺乏的東西,而科技無疑是保障整個體系構建的基礎,一個農產品全面可信的時代正在到來。

  當前我們正在新基建全面崛起的大時代中,易見紋語科技對于茶行業(yè)的改變是一個嘗試的開始。在新基建崛起的時代,易見紋語正試圖在農業(yè)領域構建融合基礎設施,即深度應用人工智能、區(qū)塊鏈、云計算、5G等先進科技支撐農業(yè)傳統(tǒng)基礎設施的轉型升級。在科技的推動之下,全面的可信農業(yè)時代將會來臨,之前我們所設想的農聯網金融體系乃至于給所有中小企業(yè)服務的征信體系都有可能出現。當這些都做到的時候,中國千億茶葉產業(yè)出現屬于自己的立頓品牌還會遙遠嗎?


  每日一句

  從弱人工智能進化到強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發(fā)展中最難的一個節(jié)點。為何可以大膽猜想在機人時代之后人工智能會突破這一轉化難關呢?關鍵有兩點,一是萬物互聯網之后計算機處理速度的飛躍提升,二是人工智能自我進化。——《智能爆炸》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江瀚視野觀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顯杰)

  和訊名家

從制茶人的角度談一談發(fā)酵度


談起普洱茶熟茶,發(fā)酵度貌似是一個專業(yè)的話題。


“發(fā)酵度”被頻繁討論,主要是由于近些年的“輕發(fā)酵”熟茶越來越多,逐漸熱門。


“輕發(fā)酵”熟茶得以嶄露頭角,可能是因為普洱茶是強調越陳越香的茶。“輕發(fā)酵”自然會讓人聯想到,茶的好戲還在后頭,將來還會慢慢展現。


有人站出來說,熟茶技術就是人工加速的后發(fā)酵,既然都要人工快速發(fā)酵了,就不要裝什么清純了。不一次發(fā)酵到位,還要期待倉儲轉化,是不是多此一舉?


其實,這兩種觀點是一類,都是淺層理解,沒有觸及本質??雌饋砀饔懈鞯牡览恚舱劜簧蠈﹀e。


要對發(fā)酵度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我們必須站在制茶人的角度了解什么是發(fā)酵,還要對發(fā)酵有相對微觀的認知。



1


關于發(fā)酵度的傳統(tǒng)認知


發(fā)酵的時候,發(fā)酵師傅把茶拿出來一泡,看葉底就能告訴你這個茶幾成熟;有經驗的翻堆工人甚至看一下堆子,就能告訴你這個茶現在幾成熟。


這個幾成熟怎么來的呢?主要是看顏色。茶葉整體變紅,一部分發(fā)黑,一部分泛綠,大概就是8成熟;如果總體都紅了,但是又隱隱透著綠,就是5-6成的水平。


這個是標準嗎?不是,這個是習慣。從來沒有人規(guī)定發(fā)酵到什么狀態(tài)叫幾成熟。只是這一時期行業(yè)內從事這個工作的人相互討論,形成的表達習慣。這個習慣會流變,談不上標準。


有傳言,早期大廠的熟茶發(fā)酵,都是輕發(fā)酵。


2019年我曾拜訪勐海茶廠的老廠長鄒炳良先生,一起喝一款熟茶。


這款茶紅里透綠,如果放在今天勐海八公里的發(fā)酵車間,工人們會認為是6成熟,但在鄒老這里,這個發(fā)酵度叫8成。


我問鄒老廠長,勐海茶廠早期的茶,也就是80年代的茶,發(fā)酵大概是幾成呢?鄒老的答案是7-8成。


幾成熟,在不同的時間,對不同的人而言,是不一樣的。



我比較幸運,經常有老熟茶可以喝,尤其喜歡七八十年代的勐海茶廠熟茶。


我接觸到的真品中,不管是7572還是8592,發(fā)酵度在當下看來都是偏輕的,喝起來有回甘生津,葉底微微泛綠。


鄒老廠長的回答跟我喝到的情況完全符合。所以,傳言早期大廠的熟茶是輕發(fā)酵,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證。


但是,早期昆明茶廠、下關茶廠的熟茶就不是這樣了。比如昆明茶廠的7581,干茶和葉底的色澤更深,喝起來,氧化程度也更重,與勐海茶廠的茶完全是兩種風格。


大廠的早期熟茶,也不一定都是輕發(fā)酵,各種各樣的風格。


按照現在江湖上對發(fā)酵度的理解,勐海茶廠就是輕發(fā)酵的代表,昆明茶廠和下關茶廠則發(fā)酵偏重。



2

發(fā)酵中茶葉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這里要補充說明熟茶的發(fā)酵工藝:


一堆毛茶,通過加水讓含水量提高到28%-40%(鄒老的經驗是28%-33%),微生物就會爆發(fā)。通過微生物和氧化的雙重作用,最終形成湯色紅濃、葉底紅褐的熟茶。


具體操作方面:均勻潮水之后,大概七天翻一次堆;一般四次翻堆之后,就可以開溝干燥;開溝后每天翻一次溝,茶葉含水量降低后可以漸漸降低翻溝頻率。


發(fā)酵和干燥的時間加起來一般是五六十天,快一點四十來天也能搞定,慢的話也有拖到九十多天的。



茶葉在這個過程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主要有兩個路徑的變化:氧化路徑、微生物路徑。


|氧化路徑


主要是茶多酚氧化生成茶色素,決定了茶葉的顏色,也降低了茶湯的澀感。


|微生物路徑

主要是微生物把纖維分解,生成水溶性多糖,決定了醇厚度。


微生物路徑還可以具體細分:前期主要是黑曲霉活動,后期過渡到以酵母為主,期間也有其它微生物相繼登場。如果要更細致討論,每種菌從出現到離場都可以算作一個單獨的階段。


文章開頭所謂的發(fā)酵度,其實是這些變化的籠統(tǒng)概括,難以精確。


那各種品質指標跟發(fā)酵中發(fā)生的變化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一拆解。



|發(fā)酵與茶葉顏色(包括湯色和葉底)的關系


茶葉顏色的形成,主要在于多酚類被氧化,形成茶色素。茶葉色澤,不論是湯色還是葉底顏色,反饋的都是茶葉的氧化程度。


顏色越深,就是氧化程度越深。


如果通過茶葉顏色來判斷發(fā)酵度,判斷出來的只是茶葉的氧化程度,只是發(fā)酵度的一個方面。


市場上常見說這堆茶發(fā)過了,燒堆了,全都發(fā)黑了”,如果把這種情況準確地描述,應該說它氧化程度過高了,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它發(fā)酵度過重。


因為,微生物路徑的變化對茶葉顏色影響有限。如果是在控氧的環(huán)境中發(fā)酵,茶都發(fā)軟了,湯都很醇厚了,葉底有可能還是綠的。



|發(fā)酵與葉底韌性的關系


很多人評價熟茶,喜歡揉搓葉底,認為葉底要有韌性才好,泥軟了就不好了。這其實是個誤解。


葉底的韌性是什么?是由葉片纖維結構的完整程度決定的。纖維結構在發(fā)酵過程中,會被微生物分解破壞掉,尤其是酵母。


酵母分解了纖維,產生水溶性多糖。所以同等情況下,相對泥軟的茶,醇厚度會高一些。反過來,如果考慮外形,醇厚度就要有所讓步。


纖維結構保留多少,跟茶湯水溶性多糖溶出多少,本身就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在技術上能夠保證酵母正常生長的情況下,是選擇讓葉底保留更多的韌性,有一個更討喜的外觀?還是希望它變得更有醇厚度,而外觀上稍做一些犧牲見仁見智。


當然,也不能完全不顧外形。因為當酵母生長過多,整堆茶會徹底變成一灘泥,沒法當茶喝了。外形上適度的保留,是必要的。


|發(fā)酵與時間的關系


熟茶發(fā)酵中,氧化程度和微生物路徑的變化程度,都跟時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先看氧化路徑:一般來說,相同條件下,時間越長,氧化程度越深。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有很多條件會影響氧化,比如堆子的形狀、蓋布的密閉情況、堆子的板結情況等等,都會影響氧氣與茶堆的接觸程度。


(舉個例子,同樣的時間,小堆發(fā)酵的氧化程度會比大堆發(fā)酵更深,因為小堆的體積小,整體與外界空氣接觸得更多。)


微生物路徑也一樣。相同條件下,時間越長的,微生物轉化的程度就越深。實際操作中,堆子的形狀,含水量,溫度也都會影響微生物的生長情況。


時間是一個影響發(fā)酵的因素,但一定要跟其它條件結合起來討論。


|發(fā)酵與口感的關系


發(fā)酵的整個過程,口感上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變化。


一、刺激性越來越低


氧化作用會讓苦澀類物質轉化,與口感刺激性相關的苦澀類物質在整個加工過程中一路降低。


二、醇厚度越來越高


發(fā)酵過程中,微生物不斷地分解纖維,把本來不溶于水的纖維分解成了可溶于水的多糖,并且還把纖維鏈中捆綁的蛋白質也分解出來,轉化成游離氨基酸。


水溶性多糖和游離氨基酸的出現增加了茶湯的厚度和滑度。


在可控的發(fā)酵范圍內,籠統(tǒng)而言,發(fā)酵程度越深,醇厚度越高,刺激度越低。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在精細操作中,兩條變化路徑可以分別控制。


發(fā)酵與香氣的關系


發(fā)酵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揮發(fā)性物質。熟茶可能有的棗香、梅子香、果香等等,都是一些具揮發(fā)性的有機酸參與形成的。


發(fā)酵初期,揮發(fā)性物質的種類非常多。隨著發(fā)酵深入,初期的揮發(fā)性物質會逐漸散逸,逐漸氧化或者轉化消解掉。


整個發(fā)酵過程,結束得越早,干燥得越快,保留的揮發(fā)性物質就越多,香氣也就會更復雜、馥郁。


發(fā)酵輕的茶,往往具備花果香;重一點就有糯香、甜香;再重一點就是陳香。


香型可以藉由發(fā)酵的程度來控制。一方面是微生物分解和生成揮發(fā)性物質,一方面是氧化作用消減和純化這些物質。



3

那什么樣的發(fā)酵度最“好”呢?



那什么樣的發(fā)酵度最好呢?這取決于“好”的標準。


有些人喜歡醇厚,有些人喜歡刺激;有些人喜歡陳香,有些人喜歡花果香。這都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去制定加工方向。


這些要求,都可以通過氧化和微生物控制去靠近和滿足。


我做茶是按照我的理解:我認為普洱茶的核心在于“越陳越香”,熟茶的核心同樣是“越陳越香”。


這里說的“越陳越香”是針對普洱茶的“越陳越香”,是越陳越好的意思,是說普洱茶在存放過程中,產生緩慢后發(fā)酵。微生物利用糖苷類物質中緩慢釋放出的糖,分解葉底纖維,產生水溶性多糖和游離氨基酸,使得湯質越來越厚,喉韻越來越深。


發(fā)酵的目的是什么?是把茶扶上“越陳越香”的軌道。


在普洱茶生茶存放的前期,由于大量兒茶素的存在,抑制微生物生長,所以生茶前期在湯質上的成長很小。非得要存到幾十年后,兒茶素水平降低了,才得以展現出醇厚度。


通過熟茶發(fā)酵,可以將兒茶素大幅降低,搬走“越陳越香”道路上的石頭,讓茶的轉化一路坦途。


好的發(fā)酵,是把醇厚度拉起來,刺激度降下去,同時盡可能多地保留糖苷,把茶送上越陳越香的軌道。


(發(fā)酵如何保留糖苷?兩個方面:一,不要過度氧化;二,切忌生長雜菌,比如灰綠曲霉之類的雜菌就要抑制住。談及糖苷類的知識,可以參考線上課程《李揚講透什么樣的茶可以越陳越香》


把茶送上越陳越香的軌道之后,是送得遠一點還是近一點?取決于個人。倉儲也是一種樂趣。



4


熟茶倉儲的樂趣



生茶在倉儲中,轉化特別慢,一等幾十年??赡艽婧玫臅r候會很有樂趣,但成本實在太高。


熟茶方便多了:減少了兒茶素的窒礙,后發(fā)酵一路通暢。一款好的熟茶,每一年都看得到成長,樂趣滿滿。尤其是發(fā)酵較輕,具有馥郁花果香的熟茶,不論在香氣還是口感上,每一年都會有清晰的、可以感知的變化。


只是倉儲的樂趣不見得適合所有人,畢竟大部分人沒那么多時間和精力。



5


怎么談論發(fā)酵度會顯得更專業(yè)?



其實,用幾成熟來形容熟茶的發(fā)酵度,是不太準確的說法。


整個發(fā)酵過程,是多維度變化的綜合,至少可以分為氧化和微生物兩層,而且微生物這層還可以細分出很多層變化。


說一款茶6成熟,說的是60%氧化了,還是黑曲霉或酵母長出了60%的水平?這很籠統(tǒng),并沒有講清楚。


可是,每次提及相關話題都用氧化度和哪些微生物的作用程度去描述的話,又顯得過于復雜。


用幾成熟去描述熟茶發(fā)酵度,是隨順適權的做法。


由于熟茶發(fā)酵度沒有官方的認定,所以我們現在談論的發(fā)酵度只能是綜合范圍。包括了發(fā)酵過程中的氧化程度以及各級微生物發(fā)揮作用的程度等。


真正要做出對普洱茶熟茶技術有指導意義的探討,我們非常需要把概念精細化。


至少,討論幾成熟之前,先把氧化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清。



本文首發(fā)于2020年10月的《普洱》雜志,標題為《談一談普洱茶的發(fā)酵度》



文|茶葉進化論李揚 編輯|高雯


【干貨】太多型號不懂如何挑選六堡茶?這7條實用建議送給你!

(這是六堡聚第175篇原創(chuàng)文章)

前言:最近跟不少同行交流,我發(fā)現了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很多茶友(特別是剛接觸六堡茶的朋友)因為缺乏對六堡茶相關基礎知識的了解,所以在選購茶品的時候經常找不到方向,不懂如何決策。

“我剛接觸六堡,你能給我推薦幾款嗎?”

“xxxxx型號的六堡茶如何?哪一年的?”

“這茶好嗎?是否值得買?”

類似上面問題頻繁出現,商家們有時簡單的回答一個“是”或“否”并不夠,他們還得把相關的知識點跟茶友們一一講解。如果同時面對多個茶友,那可真的為難商家了。

因此,我挑選出7個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希望通過這一篇文章,讓大家以后在選茶的時候,找到思考的方向,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01?

?讀懂產品編號?

六堡茶的編號往往包含著很多信息,讀懂編號,是我們正確挑選六堡茶的第一步!

一般而言,茶友們可以通過編號得知這款茶對應的廠家、年份、等級、批次,有的甚至還可以知道香型。

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六堡茶的編號(嘜號)缺乏統(tǒng)一性,各個廠家有不同的編號規(guī)范,即使同一個廠家,不同時期的編號方式也可能不同,所以,編號很難記住和識別。(好消息是《六堡茶產品批號編碼規(guī)范》正逐步實施,未來各廠家的產品編號將得到統(tǒng)一)

我們過去總結過部分廠家常用的編號規(guī)律,大家可參考:《六堡茶編號真的只能死記硬背嗎?!》



?02?

?分清不同工藝?


茶友們在瀏覽產品的時候,會看到很多關于六堡茶工藝的名詞:輕發(fā)酵、傳統(tǒng)蒸壓、雙蒸雙壓、古法工藝、現代工藝.....如果對這些名詞不太了解,大家估計還是很難做出選擇。


六堡茶不同的制作工藝,決定了不同的發(fā)酵程度,不同的香型與口感,以及不同的后期轉化走向。所以,要學會挑選六堡茶,這些工藝必須略知一二。


大家可以參考:

【干貨】喝懂六堡茶必須了解的“雙蒸”工藝

【知識】六堡茶的分類:六堡農家茶&六堡廠家茶




?03?

?分清不同香型?


六堡茶會因原料、工藝、倉儲等因素而產生各種香型,其中較為常見的是花香、蜜香、果香、松煙香、檳榔香、杏香、藥香、木香、陳香、菌花香、棗香,以及參香等。


所以大家在喝茶的過程中,要學會不斷對比和總結,逐步建立起自己對各種香型的認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茶品。


可參考:

細說六堡茶之香型分類




?04?

?分清不同廠家品牌?


不同廠家的制茶工藝水平、產品風格、價格體系都不太相同。


所以在選購六堡茶之前,最好預先對各個廠家的發(fā)展歷史以及它們各自的“經典作品”稍作了解。


個人經驗:

大廠工藝水平較成熟、產品豐富,可選擇范圍廣;

小廠工藝也在不斷提高,產品具有獨特性,能找到不少精品;

品茶應盡量做到客觀與包容,不應片面的追求某個廠家或者某款產品。

天下不缺好茶,缺的是發(fā)現好茶的耐心。



可參考:

六堡茶品牌大全,你認識幾個?


?05?

?分清不同類型?

六堡茶按形狀來劃分:有散茶(Loose Liupao Tea)和緊壓茶(Brick Liupao Tea),緊壓茶比散茶多了汽蒸壓制成型的工序。在六堡茶緊壓茶里,除了常見的磚茶、餅茶、沱茶、柱茶,還有六堡茶特有的竹簍裝緊壓茶。

六堡茶散茶,因外形的原因,更容易取用沖泡,不像緊壓茶需先用茶刀撬開,對于剛接觸茶的茶友來說,更安全方便。

從茶葉滋味來說,散茶因更容易接觸空氣、以及空氣中的水分,陳化的速度相對緊壓茶更快。但就長期保存而言,緊壓茶則能更好的保留茶質,這使后期的滋味會更好。

按照等級劃分,六堡茶又可分為特級茶、一到六級茶;等級越低,含梗量越多。由于不同部位茶鮮葉的內置成分含量不一樣,因此呈現出來的香氣、滋味、湯色、葉底等都會略有不同。

大家可以根據自身購茶的目的(即時品飲或收藏)選擇不同的茶品。

可參考:

【干貨】六堡茶:不同等級的品質特點,終于搞懂了!

【熱議】六堡茶究竟是散茶好還是緊壓茶好?

?06?

?讀懂陳化日期?

很多茶友在購買六堡茶的時候會看到,產品包裝上會出現多種時間的組合:

(1)“陳化起始日期” & “生產日期”;

(2)“生產日期” & “包裝日期”;

(3)“陳化日期” & “包裝日期”。

為什么會出現兩個日期的組合呢?究竟哪個日期能代表六堡茶的年份?

其實,引入兩個日期是六堡茶界相對于其他茶類一個比較特別的共同做法。

由于六堡茶具有“越陳越香”的特性,剛制出來的六堡新茶,經過一段時間存放之后再品飲,口感會更佳。但是這個 “一段時間”是多久,需要根據不同情況來調整。

因此,六堡茶界內有一個普遍的做法:將“陳化”作為六堡茶制作的一個步驟,確保出廠的每一批產品都能達到廠家自己對六堡茶的品質要求。

過去我們就這個問題寫過一篇文章《弄懂六堡茶的陳化日期和生產日期》,并總結了以下表格供茶友參考:?

粗略地總結如下:

1. 陳化日期 & 陳化起始日期都是“渥堆結束時的日期”。

2. 生產日期如果單獨出現的話,是指“陳化后,包裝上市的日期”;

3. 生產日期如果跟其他日期一起出現的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析;

3. 包裝日期是“陳化后,包裝上市的日期”。

?07?

考慮經濟能力

相比前面6條,這一點看似簡單,卻是最難做到!

有些茶友在收藏六堡茶的過程中,會脫離自身實際的經濟能力,盲目的追尋各種熱門茶品。其實,天下好茶永遠收不完,而且茶葉的轉化與升值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與資金成本,如果在收藏過程中過于激進,最后收獲的就不是快樂,而是痛苦了。

所以,愛茶藏茶皆需有度,切莫本末倒置!

本文為六堡聚 www.liubaocha.com原創(chuàng),如若轉載,請先聯系我們獲得授權,轉載時標明作者及出處,感謝您對原創(chuàng)的尊重和支持。

找到約21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