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日本煎茶一次放多少

找到約16條結果 (用時 0.018 秒)

到日本舊莊園吃茶去

到日本舊莊園吃茶去

——記大阪府吹田市三個舊莊園的茶文化活動

“莊屋”是日本江戶時代農村的末端 行政長官,相當于我們所說的村官;而統(tǒng)管若干個村落的地區(qū)長官則曰“大莊屋”。日本各地有許多由江戶時代的“莊屋”和“大莊屋”們所營造的豪宅大院,現(xiàn)在被作為傳承歷史文化的舊莊園向市民開放,讓人們在領略傳統(tǒng)園林建筑的營造技術的同時,也體會古代莊園主們的生活情趣。這些舊莊園大多建有專用茶室,經常舉行面向廣大市民的茶會等各種文化活動,成為市民親近傳統(tǒng)文化,提高知識修養(yǎng)的一個重要平臺。本文擬介紹大阪府吹田市的三個舊莊園的茶文化活動,以期為我國振興茶文化運動提供參考。

一、中西大莊園的飲茶情趣

位于吹田市岸邊4丁目的中西家大莊園初建于1826年。當時的大學者、漢詩人廣賴旭莊曾贊嘆說:“其宅華麗,殆類侯居?!币庵^莊園之豪華,堪與諸侯的豪宅媲美。中西家歷代在江戶時代擔任本地的“莊屋” 和“大莊屋”, 歷代主人都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而且喜歡結交文人墨客,因此,中西大莊園又有“文人墨客迎賓館”之雅稱。 宅院為日本園林式建筑,院內花木錯落有致,四季常青,季季開花。曲徑蜿蜒,移步換景,再加上枯山水、石燈籠,和木結構的傳統(tǒng)日本民居相映成趣,宅院的布局就頗有些禪意。中西家大莊園中有7棟建筑被登錄為國家級“登錄有形文化財”, 2007年,中西家族把整個莊園約3300多平方米,包括家具、字畫、陶瓷,以及文書資料等全部捐贈給吹田市,現(xiàn)由吹田市博物館管理運營,向市民開放。

(圖注:中西大莊園的茶室“喜雨齋”)

喜歡結交文人墨客的中西大莊園的歷代主人有愛好“煎茶”的飲茶情趣。所謂“煎茶”,就是我們說的散茶瀹飲法,是區(qū)別于“抹茶”的一個概念。據說,隱元禪師把“煎茶”傳入日本后,很快就在日本文人墨客中間傳播開來,并形成了日本的煎茶道。中西大莊園主屋起居間門楣上掛著由日本煎茶道中興之主高游外(1675-1763)題詞的匾額,主屋內的小茶室的拱形門上方是趙州法語“吃茶去”三字,不難想象舊時文人墨客在此煎茶清談的雅興。

2012年春,吹田市博物館舉行的中西大莊園書畫陶瓷名品展中成套的煎茶道具,更突出地反映了莊園主人的飲茶情趣和對中國文化的憧憬。青花的涼爐上畫著中國的嬰戲圖,中國的白泥湯罐、中國的白瓷茶盅、景德鎮(zhèn)的雙菱形青花山水圖茶巾盒。還有一個宜興紫砂壺,朱泥提梁,壺身彩繪梅花,壺肩鐫白字:“水流花自放”,落款為“孟臣”。 日本煎茶道就是在崇尚中國文化的文人墨客的追捧下,在莊園里發(fā)展起來的,中西大莊園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

當然,莊園內還有名為 “喜雨庵”的草庵茶室,展品中也有“樂茶碗”、“高麗茶碗”等抹茶道具,說明莊園主也有抹茶的愛好。

二、西尾莊園的秋季大茶會

西尾莊園是武家莊園,日式園林建筑和中西大莊園大同小異,但飲茶情趣似乎有很大的區(qū)別。日本的抹茶道是在武家之間流行起來的,因此,作為武家莊園的西尾莊園表現(xiàn)出較濃厚的武家茶道的氣息。 “積翠庵”是模仿京都藪內流的茶室“燕庵”和“云腳”而建造的。因為藪內流的武家風格和點茶禮法的男性陽剛特點,符合武家出身的西尾莊園主的性格。另外,主屋部還有一個名為“味味庵”的茶室和一個“二疊臺目”的小茶室。均設有地爐,充分體現(xiàn)了莊園主人愛好抹茶的傾向。

(圖注:西尾莊園的秋季茶會)

西尾莊園于2009年被認定為國家級“重要文化財”,捐贈給吹田市后,被稱為“吹田文化創(chuàng)造交流館”,每年舉行美術、音樂、茶道等各種文化活動。單就茶道而言,一年有4次在“味味庵”舉行的定期茶會,分別由藪內流、里千家流、表千家流執(zhí)掌點茶禮法。春秋兩季還各有一次大茶會。除此之外,平時還開辦茶道教室,為市民學習茶道提供方便。

前不久在西尾莊園舉行了2012年的秋季大茶會。秋季大茶會面向廣大市民,參加的人數較多,因此,茶會沒有在“積翠庵”、“味味庵”這樣的雖然正規(guī)但空間狹小的茶室舉行,而是利用了被稱為“貴人廳”的大房間。榻榻米的和式房間給人素凈雅潔的直感,壁龕中的掛軸上寫著“清秋竹露深”,壁龕前的絳紅色竹編插花器的花草透著深秋的氣息,風爐上的茶釜里騰著熱氣。

一群身穿和服的女子依次就坐后,稱為“御手前”的點茶師開始點茶。點茶師身后的“席主”,即本次茶席的主人向來客介紹掛軸上漢文辭句的意思、插花的種類及其含義。點茶師全神貫注,專心點茶,一招一式,一絲不茍;席主輕聲慢語,認真講解,逐字逐句,淺顯易懂。原來這些身穿和服的年輕女性也都是茶道中的“菜鳥”。每人一個甜點、每人一碗抹茶,都必須在向左右鄰座鞠躬致意后才能享用。一次茶會不知道要鞠多少次躬。市民茶會也是年輕人訓練禮儀規(guī)范的“道場”。

三、濱屋敷的燭光茶會

“濱屋敷”是江戶時代吹田村“莊屋”的豪宅,“濱”是地名,“屋敷”即“宅院”的意思?!盀I屋敷”是市民對這座舊莊園的愛稱。捐贈給吹田市后,2003年6月起被改造為吹田歷史文化創(chuàng)意中心,成為市民文化活動的一個場所。

雖然是傳統(tǒng)的莊園建筑,但吹田市在利用舊莊園為現(xiàn)代文化藝術服務的創(chuàng)意還是挺值得贊賞的。莊園里原有的三個倉庫,一個被作為多目的活動室使用,市民可以在這里舉行文化講演會、公司研修會、員工親睦會等各種活動;一個被改造為畫廊兼音樂室,配備必要的燈光和音響設備,讓音樂、美術的藝術家們可以在這里施展自己的才華。還有一個倉庫成了吹田發(fā)展史資料陳列室,讓人們回顧吹田作為船運和陸路交通要道曾經輝煌的歷史。濱屋敷沒有專用的茶室,每年舉行的茶會次數不多,但主管人員設法利用該莊園的結構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茶文化活動。重陽節(jié)的燭光茶會就是其中較有特色的茶事活動之一。

10月23日,作為歡度重陽的一項文化活動,濱屋敷舉行了雅樂演奏會和燭光茶會。雅樂演奏從下午3點半開始。陰霾蔽日的庭院中,回蕩著嗚嗚然絲竹之音,如泣如訴,把人帶進了一種莫可名狀的幽玄境地。據介紹,演奏的曲目之一《越天樂》,原是漢文帝作曲,傳入日本后經過改編,現(xiàn)在主要在結婚等傳統(tǒng)儀式上演奏。擔任演奏的旭都雅樂會是由愛好雅樂的市民組織起來的志愿者團體,配合社區(qū)或企業(yè)的文化活動巡回演出,讓古老的宮廷音樂為現(xiàn)代市民的文化休閑提供服務。

(圖注:濱屋敷的燭光茶會)

傍晚5點,點起了篝火和蠟燭,活動轉入重陽賞月茶會??赡苡腥藭Α爸仃栙p月”感到奇怪,但日本人自古就有9月13日賞月的習俗,9月9日在日本原本是“秋祭之日”,全國各地有舉行秋報祭祀儀式的風俗。進入工業(yè)化社會以后,城市居民往往把兩者合并在一起舉行活動,濱屋敷的 重陽賞月茶會就是結合了傳統(tǒng)的重陽和賞月習俗的一次茶事活動。

茶會有煎茶和抹茶兩個項目。先在庭院里舉行煎茶“野點”。所謂 “野點”,就是在屋外的草坪上舉行的茶會活動。鋪著紅氈的點茶臺上擺著青花茶具,茶道師有條不紊地擺弄著各種茶具。臺下擺著柿子、栗子等,竹籃里的南瓜、絲瓜探出半個“腦袋”,和左側的大盆杭白菊一起顯示著晚秋的氣息,也隱約地透露著茶會所蘊含的古老的秋報習俗的信息。

轉眼間已是暮色蒼茫。燃燒著的松明不時發(fā)出噼啪噼啪的爆裂聲,點茶臺上的紅蠟燭在微風中搖曳,燭光茶會漸入佳境。由煎茶道方圓流的茶師沏的玉露茶被送到客席,客人們端起小茶盅徐徐品飲,嘖嘖稱贊。煎茶道的席間氛圍和抹茶道有所不同,比較輕松隨和,不那么一本正經。市民茶會尤其如此。煎茶“野點”結束后繼續(xù)在主屋的和式房間舉行抹茶會。茶會過程,略如前述,恕不重復。

利用舊莊園開展茶文化活動,不僅為廣大市民提供了文化休閑的平臺,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茶文化活動,市民們還能訓練禮儀規(guī)范,增長書畫、陶瓷、民俗、歷史、文學以及其他和茶文化相關的各種知識,陶冶性情,提高素質,促進社會和諧。這是茶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

(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曹建南)

經典茶文,陳椽: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

1979年5月1日出版的《茶業(yè)通報》(Z1期)刊登了陳椽先生的“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陳椽教授“依制法與品質的系統(tǒng)性和內質主要變化,結合茶類發(fā)展”,提出了“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紅茶六大茶類”的分類方法。

在陳椽先生主編的《制茶學》(第二版)中,有這樣的文字:“茶類繁多,品質很不一致。茶葉分類是研究與比較其同異,分門別類,合理排列,使其在混雜中建立有條理的系統(tǒng),便于識別其品質和制法的差異?!?/p>

陳椽先生的六大茶類分類方法,同時兼顧制法與品質系統(tǒng)性以及發(fā)展歷史先后,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為核心,得到了茶界的普遍認同,被消費者廣泛認知。后來有學者以六大茶類作為基本茶類,加上再加工茶類,提出了綜合分類法。

當然,根據應用場景和分類目的的不同,所采用分類依據也不同,茶葉分類方法遠遠不止一種,這些分類方法的被接受程度各異,應用范圍也不同。隨著制茶方法和消費觀念的不斷變化,新茶品不斷出現(xiàn),關于茶葉分類的研究與探討也一直在進行。

不過,因為中國茶在制法上的紛繁復雜、持續(xù)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求變、深加工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消費端的千變萬化,所以很難有一種分類方法可以將所有與茶相關的產品都囊括其中——如果有這樣一種分類方法,那也可能會非常復雜。

也有些茶,名稱沒有變化,也可能因為制作工藝的變化,而使得內質出現(xiàn)顯著差異,而導致分類上的不同考慮,我們就不能刻舟求劍。也即,我們需要具體、動態(tài)而辯證的看待茶葉分類方法。

茶葉分類,其關鍵不是在于哪種方法一定最好或最全,而是在于對于生產加工、市場營銷和消費認知具備一定的指導意義。理論與實踐也存在交互,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

茶葉分類的根本目的,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幫助我們把握本質和加深認識,尤其是“便于識別其品質與制法的差異?!?/p>

今天,本公號推送陳椽先生的這篇經典文獻,重溫其提出的六大茶類分類方法背后的基本原則。文中粗體和下劃線為編者所加。

編者

2023年5月14日

我國是茶樹原產地,最早發(fā)現(xiàn)茶的鮮葉有治病的功效,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我國利用茶葉也最早,據歷史資料,商朝(約公元前16-11世紀)鮮葉曬干作貢品,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茶作祭品,春秋(公元前770-476年)茶作飯菜,戰(zhàn)國(公元前475-221年)茶作藥物,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茶為主要商品之一,西晉(公元265-316年)茶的鮮葉作羹飲,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鮮葉加工作餅茶,唐朝(公元618-907年)發(fā)明蒸青團茶,宋朝(公元960-1279年)發(fā)明蒸青散茶,明朝(公元1368-1644年)創(chuàng)制炒青綠茶、黃茶、黑茶、紅茶,清朝(公元1644-1911年)創(chuàng)制白茶、青茶,至此,六大茶類齊全。此后迄今,所創(chuàng)制新的花色品類,都包括在六大茶類之內,無出其外?,F(xiàn)時茶葉名類數以百計。俗諺“茶葉學到老,茶名學不了”。

國外產茶只有紅、綠兩類,無其它茶類,花式名稱,寥寥無幾,無分類可言。創(chuàng)立茶葉分類學說,我國當仁不讓。茶葉分類是一門專門學科,精確地系統(tǒng)地分門別類,明確表明茶類的發(fā)展過程和互相聯(lián)系;表明品質和制法的系統(tǒng)性,可以看出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國外,以“Black Tea”代表紅茶類,是紅黑不分的錯誤。以茶樹品種烏龍(Oalong)譯音代表青茶類,試問鐵觀音品種著名,抑是烏龍品種著名?!這是好壞不分。以綠茶“Green Tea”譯意代表綠茶類,又是另一種分類法。這種分類法既不統(tǒng)一,又看不出品質的差異,不切合實際應用。既然六大茶類是我國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茶葉分類學說亦應由我國建立。外國人茶名分不清,也不可能分清茶類。外人越俎代庖,有些人熟視無睹,咄咄怪事!

一、茶葉命名

茶葉命名是茶葉分類的重要程序之一。一種茶葉必須有一個名稱以為標志。不論作為分類研究或實際應用,茶葉皆非有專門名稱不可。命名與分類可以聯(lián)系一起,如工夫紅茶,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類;又如白毫銀針,前者是分類,后者是命名。茶葉稱名通常都帶有描寫性的,名稱文雅也是其它商品所不及的。

茶葉命名的依據,除以形狀、色香味和茶樹品種等不同外,還有以生產地區(qū)、采摘時期和技術措施以及銷路等等不同,而命名也不同。

茶名以形容其形狀的為最多,如瓜片、毛峰等,都是形容外形。茶名形容其色香味的為數也不少,如黃芽形容其干色,如黃湯乃指其湯色,如云南十里香乃指其香氣,如安溪桃仁乃指其滋味。這種茶名古今都有。

特種名茶則冠以地名,古今這樣命名都很普遍。唐朝的壽州黃芽、宋代的顧渚紫筍等,這些今已成為歷史上的名茶。又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和武夷巖茶等,今仍襲用。近代名茶冠以地名也很多,如南京雨花、安化松針、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等等。

依采摘時期不同而命名,如古時的探春、次春和現(xiàn)時的明前、雨前、春蕊、秋香和冬片等;或以采制季節(jié)而分春茶、夏茶和秋茶等。

依制茶技術不同而命名,如炒青、工夫紅茶等。依茶樹品種不同而命名的,過去福建臺灣兩省最多,如梅占、蘭奇、大紅袍、鐵羅漢、毛蟹、桃仁,等等?,F(xiàn)存有的著名品種茶如鐵觀音、烏龍和水仙等。依銷路不同而命名的,如內銷茶、外銷茶等。還有依創(chuàng)制人而命名的,如大方、熙春。

茶葉種類繁多,名稱混亂。同一茶葉有十多個名目。如各地的內銷名茶,外形內質大同小異,名稱不同古今都有,毛峰、雀舌、蓮芯、麥顆數種名稱。茶類不同品質相差很大而茶名相同的,如青茶有蓮芯,綠茶也有蓮芯;綠茶有銀針,白茶也有銀針;紅茶有小種,青茶也有小種;綠茶有貢尖,黑茶也有貢尖。這些混亂的茶名在研究分類時,都要加以分別審定,改換俗名,重新命名。

二、茶葉分類依據

茶葉是一種食用商品,突出的區(qū)別是品質的差異,說到茶葉就提起品質的好壞。品質差異主要是制法不同。科學分類方法必須具備兩種條件:一方面必須表明品質的系統(tǒng)性,另一方面也要表明制法的系統(tǒng)性。同時還要抓住主要的內含物變化的系統(tǒng)性。茶類發(fā)展的先后,應作為茶葉分類排列的次序。就是傳統(tǒng)而通俗的分類方法的基礎上加以系統(tǒng)化,便于應用。

茶葉分類,應以制茶的方法為基礎,茶葉種類的發(fā)展是根據制法的演變。這個茶類演變到那個茶類,制法有很大的改革。這要經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茶葉品質也不斷變化,因而產生許多品質不同,但是相近似的茶類。由量變到質變,到了一定時期,就成為一種新的茶類。每一種茶類都有其共同的制法特點。如紅茶都有一個共同促進酶的活化工序,使黃烷醇類(兒茶多酚類)氧化較完全的渥紅過程,綠茶類都有其共同破壞酶的活化,制止黃烷醇類氧化的殺青過程;黑茶類都有共同的堆積做色過程。兩種茶葉品質很相似,表明其制法也相近似,較有密切的關系。反之,兩種茶葉品質區(qū)別較大,則其制法也不相似,關系就較為疏遠。如工夫紅茶和小種紅茶的品質,區(qū)別不大,制法相似,而工夫紅茶和切細紅茶區(qū)別較大,切細紅茶揉捻要邊揉邊切,捻揉機大不相同,制法與工夫紅茶有很大不同。茶葉類型不同,主要是從制法中產生的,茶葉分類應首先制法為依據,才有完整地合理的系統(tǒng)。

制茶變化是以熱為主導作用,通過熱的作用,引起內含物很復雜的化學變化;通過熱的作用,制茶品質才固定下來,形成各種特殊的色香味。酶的催化作用是次要的,也以熱為主導促進或制止酶的催化作用。如紅茶、青茶、白茶開始是熱促進酶的催化,最后仍然是熱制止催化。鮮葉從樹上采下來到加工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堆放。酶不是處于靜止動態(tài),依氣溫的高低,或多或少起了催化作用,任何制茶都不例外;綠茶、黃茶、黑茶的殺青,破壞酶的活化,制止催化作用,但是很多綠茶、黃茶在鮮葉堆放或攤放都有酶的催化作用。殺青不易殺透殺勻,總有或多或少的殘余酶起催化作用,尤其是黑茶品質的形成與微生物分泌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密切關系。如以酶性氧化和非酶性氧化來區(qū)分為兩大類,那就分不清了,也不確切,與實際有出入。

茶葉分類,其次要結合茶葉品質的系統(tǒng)性。如綠茶的色澤都屬于綠色范圍,只是色度深淺、明亮枯暗不同。如果色澤變黃,則是屬于不同茶類;貯藏或制法不好的除外。如君山銀針色澤泛黃,就屬于黃茶類,黃茶制法是經過悶黃過程,與綠茶不同,過去錯看為綠茶類,其實屬黃茶類。如包種或蓮芯的品質雖靠近綠茶,但色澤似綠非綠而類青色,容易錯看為綠茶類,其實是經過萎雕過程而后炒青的,制法與綠茶稍有差別,是屬于青茶類。青茶類的色澤是綠泛黃的青色,從淺到深,直到鐵觀音的色澤,就靠近紅茶類的色澤。由色度的量變到質變,色澤越出青色范圍,就變質為不同的紅茶,制法也與青茶類大不相同。茶葉分類要以可看得到的色澤變化的系統(tǒng)性為依據。色澤的區(qū)別,包括干看的葉色、濕看的湯色和葉底。色澤不同,內質也不同,辨別色澤,就略知內質的不同。綠、黃、黑、白、青、紅的分類,不同色澤差異很大,而且制法和品質有一個系統(tǒng)。

品質的另一個特點是外形差異很大,特別是我國綠茶類,形狀是突出的區(qū)別。如分珠茶、眉茶、片茶、尖茶,等等。外形不同,造形的技術不同,內質也不同。外形也為分類依據之一。

茶類的發(fā)展歷史先后,也可作為茶葉分類依據的參考。最先綠茶,其次黃茶和黑茶,再次是白茶和紅茶,最后青茶。依制法與品質的系統(tǒng)性和內質主要變化,結合茶類發(fā)展,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紅茶六大茶類,也符合傳統(tǒng)而通俗的分類方法。

茶葉分類綱、目、種科學性很強,不可能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茗叟(莊晚芳先生的筆名——作者注)在“讀了三篇文章之后”說:“《制茶學》中取消了烏龍茶類代之青茶類,這是為什么?青茶與烏龍茶究竟有何不同之處?烏龍茶類在世界上是公認的一種有名茶類,貿易上至今仍留持著,而作者為何要取消其名,用意何在,令人不解”。

我們的用意很明顯而簡單:

一、茶葉分類科學性很強,理論說得很清楚,無須重復。

二、烏龍是品種的名稱,如以品種命名來分類,就無理論根據。中國茶樹品種數以百計,就是品種的分類也不根據品種名稱?!盀觚垺笔乔嗖桀惖囊环N,不能稱類,我國福建、臺灣、廣東三省的青茶產區(qū)的勞動人民都叫青茶,茗叟一九四〇年做偽福建茶葉管理局局長,也是這樣講這樣寫的。福建青茶分閩北青茶、閩南青茶,閩北青茶包括武夷巖茶一、二十種如單叢、名叢、大紅袍、鐵羅漢等等;閩南青茶包括安溪的鐵觀音、烏龍、奇蘭、毛蟹、梅占、香櫞、桃仁、等等。臺灣青茶從福建傳過去,有些茶名與福建相同;廣東青茶包括鳳凰水仙、浪菜、單樅等等。請翻開當時偽福建茶葉管理局局長寫的文獻就很清楚。

三、茶葉分類,應從產區(qū)的制法和品質特點為依據,不能根據銷區(qū)未經研究隨聲應口來分類。除我國外,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叫紅茶為Black Tea,這是不符合客觀實際,我們是不能同意外國月亮比中國好的觀點。以上是時間關系,簡單回話。

茶業(yè)是一門新學科,是建國以后新創(chuàng)立起來,世界上所未有的。建立茶業(yè)新學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要有意氣風發(fā)的革命精神,對不符合科學理論,不切合客觀實際的要解放思想,開動機器,實事求是,打破常規(guī);要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來衡量一切工作。如果拘于“至今仍留持著”的不合理的常規(guī)或習慣就不能向“四化”進軍,茶業(yè)新學科體系就建立不起來。

三、再加工茶葉分類依據

茶葉分類以制法與品質的系統(tǒng)性為“綱”。品質的不同,取決于制法不同,各種茶類制成毛茶,品質大致已穩(wěn)定。在毛茶加工過程中,品質變化不大。再加工茶類如各類花茶的品質雖稍有變異,但品質基本上未越出該茶類的系統(tǒng)性。再加工茶類應該是“目”,而不是“綱”。

再加工茶葉的分類,應以毛茶為依據,茶葉品質的形成主要決定于鮮葉加工。再制綠花茶,內質雖然起了一些變化,但品質還是以綠茶品質為主,仍屬綠茶類;青花茶還是青茶品質為主。壓造過的黑磚茶,還是靠近黑茶的品質;壓造過的紅磚茶(或名米磚茶),還是紅茶的品質。那一類毛茶再加工,就歸那一類。云南沱茶、餅茶和小圓餅茶是屬曬青綠茶加工的,不經過堆積和“發(fā)花”過程,色香味變化不大,制法和品質靠近綠茶,應歸入綠茶類。

再制后,內質變化很大,與原來的毛茶品質不同,則以變成靠近那個茶類,改屬那個茶類。如云南的緊茶、大圓餅茶是曬青綠茶加工,但是壓造前必先堆積促進變色,在干燥過程中“發(fā)花”,色香味變化大,與綠茶不同。從再制方法到品質都靠近黑茶,應歸入黑茶類。

四、茶葉分類方法

各種茶葉品質不同,制法也不同。紅茶與綠茶的品質有顯明的區(qū)別,制法也截然不同;紅茶的化學作用大,內質變化也多,綠茶的化學作用小,內質變化也少。其它茶類則在兩者之間。

內質變化,黃烷醇類氧化比較明顯,依其氧化程度、快慢、先后等不同而呈現(xiàn)不同的色澤。制法相近,黃烷醇類氧化程度也相差不大,黃烷醇類變化也不大。紅茶與綠茶的制法大不相同,黃烷醇類變化差異很大。如表。

由于氣候的影響,白茶的萎雕時間較長,青茶做青的時間較短些,黃烷醇類氧化變化則白茶大于青茶,相反的情況,則白茶小于青茶。黑茶濕坯渥堆時間短,黃茶干坯堆積的時間長,黃烷醇類變化,黑茶大于黃茶,可見濕坯變質比干坯大。

黑茶以L-表沒食子兒茶酚沒食子酸酯減少76.09%為最多,D,L-沒食子兒茶酚減少66.45%為最少。黃茶以L--表兒茶酚沒食子酸酯減少71.16%為最多,L-表兒茶酚+D、L-兒茶酚減少43.37%為最少。制法不同,黃烷醇類變化也不同。

根據制法和品質的系統(tǒng)以及應用習慣上的分類,按照黃烷醇類含量多少的次序,可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六大類。這樣排列,既保留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科學的俗名,分類通俗化,容易區(qū)別茶類性質,而且按循序前進的原則,以茶葉內在變化的簡到繁,少到多,逐步發(fā)展的規(guī)律,加強了分類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

茶類排列次序,除青茶外,都是按照創(chuàng)制先后的次序,并結合茶葉內部主要化學成分黃烷醇類變化程度的多少為次序,而不是按產量多少為次序;茶類產量不恒定,不時在變化。

茶葉分類,科學性、系統(tǒng)性、群眾性很強。茶葉種類不象植物種類千萬繁多,分類要簡單明了,易于識別。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是由簡到繁,由少到多;由無到有,由有到好;由無到有比較難,由有到好比較容易;由無到好,事實上不大可能。茶葉分類首先要立“綱”,要以品質結合制法立“綱”,綱舉目張,要以制法結合品質立“目”;根據茶類的發(fā)展立“種”,逐漸充實完整,結合外形內質的要求,制定品質的規(guī)格和標準,而創(chuàng)立茶葉分類學。

甲是“綱”,根據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分類法,結合外形品質的特點;乙是“目”,根據各茶類各種不同的制法特點;丙是“種”,根據各茶類的外形內質的特點。

1.綠茶分類(Lü Cha Fen Lei)綱目:綠茶品質特點是綠色清湯,要求黃烷醇類全部不氧化或少變化,就采取高溫破壞酶促作用,制止催化黃烷醇類的氧化作用。雖然高溫也有催化黃烷醇類氧化作用的可能,但時間很短,變化不顯著,與酶的催化作用相差很大。

綠茶制法,一般是經過殺青、揉捻、干燥三個工序。殺青工序是這個茶類制法的主要特點。根據通用的殺青方法不同,主要分炒青殺青和蒸熱殺青二個目。

綠茶品質,其次突出的特點,就是形狀不同。依其形狀的類型,分圓條形、圓球形、扁條形、片形、針形、尖形和不定形七個種。片形茶又可分整碎,整片如瓜片;碎片如秀眉。不定形如象拳狀的貢熙和折疊厚片的熙春。

半成品經過窨花改變色香味,歸納為窨花綠茶“目”,依窨花種類不同,再分茉莉花茶、玉蘭花茶、珠蘭花茶、雜色花茶四種。半成品再經過蒸和壓為各種外形不同的團塊茶,歸納為蒸壓茶“目”。依其形狀不同,分為方形、圓形、團塊三種。方形又有長方四方之分。團塊茶很復雜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最常見的,如象圓圈形而底內凹陷的沱茶。

2.黃茶分類(Huang Cha Fen Lei)綱目:黃茶品質特點是黃色黃湯,要求綠色消失,黃色顯出。但是不象綠茶破壞酶促作用徹底。這個茶類制法的特點,主要是悶黃過程。根據悶黃先后和時間長短不同,分為殺青后濕坯堆積悶黃、揉捻后濕坯堆積悶黃和毛火后干坯悶黃三個目;干坯又有堆積和紙包之分。

福建崇安茶場的黃茶,制法和品質都與一般黃茶不同;湖南溈山白毛尖炒熱殺青改為蒸熱殺青,品質也起變化與原來不同,應各獨立一目,但為簡化起見,仍以殺青后或揉捻后悶黃不同歸目。

3.黑茶分類(Hei Cha Fen Lei)綱目:黑茶品質特點是葉色油黑或深褐綠色,湯色褐黃或褐紅,要求黃烷醇類遲緩氧化。但黃烷醇類的氧化主要不是靠酶促作用。依茶類不同,催化的因素也不同。一般制法的特點是堆積變色。分濕坯堆積做色、干坯漚堆做色和成茶堆積變色三個目。

炒青和揉捻后渥堆,為濕坯堆積做色,烘干的毛茶篩分后,半成品蒸壓為簍包茶,有湘尖一號、二號(舊稱天尖、貢尖);蒸后為定型茶,有黑磚茶、花磚茶(舊為花卷茶)。半成品炒壓后為定型茶,有茯磚茶。

半干毛茶漚堆為干坯堆積做色,通過自然干燥,如湖北的老青茶。半成品蒸壓成各種形狀,如云南大七子餅茶、心狀緊茶(現(xiàn)改壓為四方形磚茶);半成品蒸壓踩成大簍包,如六堡茶。

已做色的半成品,蒸壓成各種形狀,經長時間的干燥過程中再起變化,加深色味;定型的,如象元寶形的康磚茶、四川茯磚茶;炒壓成簍包茶的,如四川方包茶。

4.白茶分類(Bai Cha Fen Lei)綱目:白茶品質特點是白色茸毛多,湯色淺淡或初泡無色。要求黃烷醇類輕度地延緩地自然氧化,既不破壞酶促作用,制止氧化,也不促進氧化,聽其自然變化。一般制法是經過萎雕、干燥二個工序。

萎雕有用日光萋雕,也有用陰處萎雕。干燥可以曬干或風干,也可以用烘干。這個茶類制法的特點是萎雕工序,分全萎雕和半萎雕二個目。依鮮葉不同,分芽茶和葉茶二種。

5.青茶分類(Qing Cha Fen Lei)綱目:青茶品質特點是葉色青綠或邊紅中青,湯色橙黃。要求黃烷醇類輕度或部分的局部逐漸氧化。先促進酶的催化作用,然后制止酶的催化作用。正規(guī)制法是經過萎雕、做青、炒青和揉捻、干燥等工序。這個茶類制法的特點是做青,在揉捻前完成一部分的理化變化。

做青擦破葉邊緣細胞,促進酶的催化作用,葉邊的黃烷醇類氧化,要求制成中青邊紅的茶類。葉的運動不同,品質也不同。分跳動做青(手工是篩搖跳動,建甌小橋公社改用二層抖篩機振動跳)、搖動做青、萎雕做青和窨花四個目。跳動做青分巖茶、洲茶和山茶三個種;搖動做青分福建青茶、臺灣青茶和廣東青茶三種,萎雕做青分散茶和束茶二種;窨花青茶分散茶和團茶二種。

6.紅茶分類(Hong Cha Fen Lei)綱目:紅茶是紅非紅,品質特點說是“紅色紅湯”,其實是黃紅色。要求黃烷醇類較深刻的氧化。先以酶促作用為主,后以自動氧化為主。經過萎雕、揉捻、渥紅(舊稱“發(fā)酵”)、干燥四個工序。制法的特點是經過室溫自然渥紅或熱化作用(其實在萎雕、揉捻工序已起變化了)。依制法、成茶外形和品質不同而分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切細紅茶、窨花紅茶和蒸壓紅茶五個目;如包括國外紅茶則加分級紅茶一個目。

小種紅茶經過萎雕、揉捻、渥紅、鍋炒(俗稱過紅鍋)或不炒、毛烘、揀剔、足烘等工序。分為濕坯熏蒸和毛茶熏蒸。濕坯熏蒸是毛烘時燃燒松木煙烘。福建崇安桐木關范圍內的產品有自然的松木香味,叫正山小種。毛茶熏蒸是粗大的工夫紅茶用油松木煙烘,叫工夫小種。

工夫紅茶經過萎雕、揉捻、渥紅、干燥四個工序。毛茶加工很精細,粗大做小,不分花色,分葉茶和芽茶。葉茶是整葉工夫,芽茶是細嫩工夫。

分級紅茶經過工序與工夫紅茶相同。毛茶經過篩分分級為四個花色;分條茶和細茶(屬副茶)二種。條茶是整葉的成茶,如白毫等;細茶是一般揉捻方法生成破葉茶,成茶外形破碎成細粒狀,如碎白毫等。

切細紅茶或稱顆粒紅茶,是在揉捻過程中、邊揉邊切,以生產破葉茶為主,分半葉茶、切細茶、碎片三種。半葉茶是葉不完整,系不完成切細的半葉茶或少許未切細的整葉,有橙黃白毫、白毫。名稱雖與分級紅茶相同,但生產量少,完全無破損的葉子也不多。芽頭或破葉茶為顆粒狀的破碎的細粒茶,卷條經過切細的,有碎白毫、碎橙黃白毫,名稱雖與分級紅茶相同,但生產量比重很少,成顆粒狀的多。碎片狀茶有花香、碎橙黃白毫花香、碎末等。

窨花紅茶有內銷玫瑰紅茶、香紅茶(一九五八年福建新產品)。蒸壓紅茶有花香壓成的不分湎面灑底的小京磚茶。有以花香為湎面,以碎雜片為包心的米磚茶,或葉紅磚茶。

附包括國外茶葉分類表

茶葉分類表

甲1綠茶分類(Lü Cha Fen Lei)

乙1炒青綠茶

丙1直圓條形:珍眉、雨茶(圓茶相對的條茶)、毛峰、毛尖、銀峰。

丙2彎圓條形:碧螺春、都勻毛尖。

丙3圓珠形:珠茶、泉岡煇白、涌溪火青。

丙4不定形:貢熙、特貢、熙春。

丙5片形:六安瓜片、秀眉。

丙6針形:松針、雨花茶、信陽毛尖、廬山云霧。

丙7扁條形:西湖龍井、大方、旗槍、敬亭綠雪。

丙8尖條形:猴魁、魁尖。

丙9花形:菊花茶。

乙2蒸青綠茶

丙1圓條形:蘇聯(lián)綠茶、日本眉茶。

丙2圓珠形:日本玉綠茶。

丙3不定形:日本貢熙、日本付熙、印度貢熙、印度付熙。

丙4片形:日本碾茶、印度秀眉。

丙5針形:恩施玉露、日本玉露、日本煎茶。

丙6椎脊形:廣西巴巴茶。

乙3窨花綠茶

丙1茉莉花茶:茉莉烘青、三窨茉莉、重窨茉莉。

丙2白蘭花茶:白蘭烘青。

丙3珠蘭花茶:珠蘭毛峰、珠蘭三角、珠蘭烘青、珠蘭大方。

丙4雜色花茶:玳玳花茶、柚子花茶。

乙4蒸壓綠茶

丙1方形:普洱方茶。

丙2圓圈形:沱茶。

丙3圓餅形:小餅茶。

甲2黃茶分類(Huang Cha Fen Lei)

乙1殺青后濕坯堆積

丙1殺青后堆積悶黃:臺灣黃茶、溈山毛尖。

丙2殺青后散堆悶黃:蘇聯(lián)黃茶。

丙3殺青后包藏悶黃:蒙頂黃芽。

乙2揉捻后濕坯堆積悶黃

丙1揉捻后堆積悶黃:平陽黃湯、北港毛尖。

丙2揉捻后久攤悶黃:遠安鹿苑。

乙3毛火后干坯堆積悶黃

丙1毛火后堆積悶黃:黃大茶、黃芽、崇安蓮芯。

丙2毛火后包藏悶黃:君山銀針。

甲3黑茶分類(Hei Cha Fen Lei)

乙1濕坯堆積做色

丙1蒸壓簍包茶:湘尖一號、湘尖二號、湘尖三號。

丙2蒸壓定形茶: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

乙2干坯漚堆做色

丙1散茶:老青茶、蘇聯(lián)老茶。

丙2蒸壓定型茶:大七子餅茶、心狀緊茶。

丙3蒸壓簍包茶:六堡茶。

乙3成茶堆積再做色

丙1蒸壓:康磚茶、金尖、四川茯磚茶、青磚茶。

丙2炒壓:方包茶。

甲4白茶分類(Bai Cha Fen Lei)

乙1全萎雕

丙1芽茶:政和銀針。

丙2葉茶:政和白牡丹。

乙2半萎雕

丙1芽茶:白琳銀針、土針、白云雪芽。

丙2葉茶:水吉白牡丹、貢眉、壽眉。

甲5青茶分類(Qing Cha Fen Lei)

乙1跳動做青

丙1巖茶:大紅袍、鐵羅漢、單樅奇種、名樅奇種。

丙2洲茶:奇種、小種。

丙3山茶:水吉烏龍、建甌烏龍、水吉水仙、建甌水仙。

乙2搖動做青

丙1閩南青茶:鐵觀音、烏龍、包種、梅占、奇蘭。

丙2臺灣青茶:烏龍、色種。

丙3廣東青茶:水仙、浪菜、鳳凰單樅、鐃平色種。

乙3萎雕做青

丙1散茶:蓮心、白毛猴(白毫蓮心)、蘇聯(lián)青茶、青龍井(龍井經過攤放萎雕,而內質變化靠近青茶,不象綠茶)。

丙2束茶:崇安龍須。

乙4窨花青茶

丙1散茶:桂花花茶、樹蘭花茶、梔子花茶。

丙2團茶:龍團香茶(現(xiàn)已停止生產)。

甲6紅茶分類(Hong Cha Fen Lei)

乙1小種紅茶

丙1濕坯熏蒸:正山小種(星村小種)。

丙2毛茶熏蒸:工夫小種(坦洋小種)、政和小種。

乙2工夫紅茶

丙1葉茶:祁門工夫、白琳工夫、坦洋工夫、臺灣工夫、政和工夫、寧州工夫、湖

南工夫、云南工夫。

丙2芽茶:金芽、紫毫、紅梅(龍井紅)、君眉。

丙3片茶:正花香、付花香。

乙3分級紅茶

丙1葉茶:白毫、橙黃白毫、白毫小種。

丙2碎茶:碎白毫、碎橙黃白毫、花碎橙黃白毫、花香。

乙4切細紅茶

丙1半葉茶:白毫、橙黃白毫。

丙2破葉茶:碎白毫、碎橙黃白毫。

丙3碎片:花香、碎橙黃白毫花香、白毫花香、碎末。

乙5窨花紅茶

丙1散茶:玫瑰紅茶、茉莉紅茶。

丙2團茶:香餅茶(紅茶末窨花壓成的)。

乙6蒸壓紅茶

丙1磚茶:米磚茶、小京磚茶。

丙2團茶:鳳眼香茶(紅茶窨花揉壓成圓球形的)。

來源:茶業(yè)管理評論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什么是茶筅?泡沫炒作神器

去年疫情,國人一度戶戶禁足宅家。家中小女閑不住,便倒騰手工蛋糕,打蛋清起泡這力氣活自然要老父出力。我先用兩根筷子擊打,嫌慢改用三根筷子,再用四根時便覺不順手,這時就想到了日本茶道里的茶筅。因為都是要打出泡沫,想必是可以通用的,上某寶一搜“打蛋器”,居然就是茶筅的翻版。

茶筅(左)與打蛋器

日本茶筅脫胎于中國宋代點茶所用的茶筅。隨著點茶的式微,茶筅在宋代后就消失了,清代許多文人就已經不知道茶筅是何物。曹雪芹《紅樓夢》有兩處提到茶筅,第22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中提到,元春頒賜猜燈謎的獎品是“每人一個宮制詩筒,一柄茶筅”;第二處是第38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提到,欄桿外另放著兩張竹案“一個上面設著杯箸酒具,一個上頭設著茶筅、茶盂各色茶具”。脂硯齋在第一處有批注,茶筅:“破竹如帚,以凈茶具之積也……極微極雅。”

脂硯齋是跟曹雪芹最近的人,也最理解《紅樓夢》的寫作深意,讀者要理解《紅樓夢》必讀脂硯齋的點評,他認為“茶筅”是用來清潔茶器的洗刷用具?!都t樓夢》中的“茶筅”作為宮中雅物跟詩筒一起作為獎品,脂硯齋說是清洗茶具,類同廚房洗碗刷鍋所用的洗帚之類這種平常之物就很值得懷疑,也談不上“極微極雅”,何況清洗茶具也不需要大觀園中貴族親自動手。大概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也是因為脂硯齋的影響,先前注解為“用竹子做的洗滌茶具的刷帚。”

◆ ◆ ◆

比脂硯齋更早的是明末清初的毛奇齡,他在《辨定祭禮通俗譜》里提到茶筅時說:“若朱禮每稱茶筅,吾不知茶筅何物,且此是宋人俗制,前此無有。觀元人有詠茶筅詩可驗,或曰宋時用茶餅,將此攪之,然此何足備禮器乎?”毛奇齡這樣一位著名的考據派學者,是經學家、文學家、考據家,就已經不識茶筅是何物了,可見茶筅在清代就已經絕跡。假如是用來清洗茶具的洗帚,代代相因,他們豈能不識?

歷史上茶筅的記載最先出現(xiàn)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筅即帚,茶筅為竹子所做,點茶專用,用來擊打茶湯,產生沫渤?!洞笥^茶論》寫作時間在1107—1110年間,而早50年前的蔡襄在《茶錄》一書中僅使用茶匙擊拂,并未提及茶筅(《茶錄》大約成書于1051年),“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

古人喝茶強調沫渤,陸羽《茶經》里是直接在鍋里的沸水中用裝飾的竹?攪拌,調出茶湯沫渤,晚唐出現(xiàn)的點茶已經改在茶盆或茶盞中用茶匙擊打產生沫渤。成書于五代宋初的《茗荈錄》“茶百戲”載:“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鳥之屬,織巧如畫?!必凹礊槌?。用茶匙擊拂茶湯是技術活,要有“通神之藝”,使水脈形成自然界各種物象,被稱為“茶百戲”,這樣的能手稱為“茶匠”。這種物像不能持久,瞬間即散。當時有叫福全的和尚,每次點茶四盞,每盞的沫渤能調成一句詩,四盞就合成一首絕句。他很自負,寫詩道:“生成盞里水丹青,巧盡工夫學不成。卻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彼谠娭腥⌒﹃懹鹬恢馈凹宀琛?,也就是認為自己的點茶絕技比陸羽厲害。

唐代法門寺地宮出土的茶匙

◆ ◆ ◆

宋代文人熱衷點茶、分茶的游戲,詩人楊萬里寫道:“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怪怪奇奇真善幻”。歷史上“茶藝大師”的第一把交椅非皇帝宋徽宗趙佶莫屬,他放著多少國家大事不上心,點茶功夫卻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他經常在殿堂親自操作,為大臣點茶。他在《大觀茶論》中對茶筅的用材、結構、特點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還總結自己的操作奇巧和經驗,“茶筅以勁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狀面未必眇。當如劍尖之狀。蓋身厚重,則持之有力,易于運用。筅疏動如劍尖,則而浮沫不生?!彼麛⑹鳇c茶過程最為詳細,歷史上無人能及。手持茶筅,指繞腕旋,上下靈動,邊注水邊擊拂,擊拂的緩急、輕重和注水的順序、角度、力度要隨沫渤色澤、厚薄、稀稠的變化而變化,這個過程注水七次,分別稱第一湯、第二湯,直至第七湯乃成。這時的沫渤“輕清重濁稀稠得中”,細膩如霧,溢出盞面“乳霧洶涌,溢盞而起”,要“凝而不動”,這樣的沫渤稱為“咬盞”,呈“勻輕清浮”方可飲用?,F(xiàn)代人無法見到宋徽宗用茶筅打出的沫渤,僅從文字上理解,好像手工蛋糕對蛋清泡沫的要求就是這樣——潔白細膩,溢起碗面,拉起時能聳立不倒。類似于現(xiàn)在用調羹、筷子打蛋清,效率不高,為了追求點茶沫渤的鮮白、細膩、持久的極致效果,宋徽宗的時候就已經改用了有彈性更輕巧更應手的茶筅。

蛋清泡沫與日本抹茶道

◆ ◆ ◆

毛奇齡說的“元人有詠茶筅詩”指的是元代謝宗可《茶筅》詩:此君一節(jié)瑩無暇,夜聽松風漱玉華。萬縷引風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fā)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玉川家。

宋元時期還有不少專詠茶筅的詩詞。宋代韓駒《謝人寄茶筅子》:“看君眉宇真龍種,猶解橫身戰(zhàn)雪濤。”劉過《好事近·詠茶筅》:“龍孫戲弄碧波濤,隨手清風發(fā)。滾到浪花深處,起一窩香雪。”龍種、龍孫,指竹子;雪濤、碧波濤指茶湯白色的沫渤。

南宋志怪小說《夷堅志》多有反映宋代的風俗習尚,其中有一篇提及福州一士之父“以貨茶筅為生”,可見南宋時期茶筅已經成為商品,制作經銷茶筅是當時一種職業(yè),茶筅的市場需求就反應了宋代點茶的普及程度。宋代的茶筅實物已經很難發(fā)現(xiàn)了,但在傳世古畫中還可以見到形制。

南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大約成書于1269年,書中列舉了宋代主要茶具12件,茶筅就是其中一種,他跟宋徽宗一樣未提茶匙,也就是這時候已經被茶筅取代。他在書中稱茶筅為“竺副帥”,名善調,字希點,號雪濤公子。他將茶筅擬人化,姓竺,表明用竹子制成,“副帥”是官職,副職指要配合湯瓶注水;名“善調”指其特長調制湯花,字“希點”指僅點茶所用,號“雪濤”指茶湯沫渤。還附有贊語:首陽餓夫,毅諫于兵沸之時;方金鼎揚湯,能探其沸者幾稀!子之清節(jié),獨以身試,非臨難不顧者疇見爾。

竺副帥

◆ ◆ ◆

上述文字只是古代文人的游戲之作,描述茶筅在沸水中擊拂茶湯產生沫渤的功能,難能可貴的是附有畫圖,可以讓后人見到茶筅的具體形制。按圖索驥,還可以在傳世的古畫中找到對應的茶筅。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中茶筅(上)與其放大圖

宋代畫作中的點茶,用茶筅擊拂(局部)。圖見裘紀平《中國茶畫》

宋代點茶傳入日本后,就在日本發(fā)揚光大。日本茶道改進了宋代的茶筅,竹穗分內外兩層,根據不同濃薄品質的抹茶,其竹穗條數不同,分為平穗(16本)、荒穗(36本)、百本立(100本)、百二十本立(120本)等等。日本奈良高山鄉(xiāng)是著名的純手工茶筅產地,歷來享有盛譽。日本抺茶道跟宋人的點茶相去甚遠,假如宋徽宗看到現(xiàn)在的電動茶筅,定會白眼:"小樣兒,這能叫藝術么?"

日本茶筅和專用的放置工具茶筅立

電動茶筅(左)與電動打蛋器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從一柄茶筅的興廢,追尋攪動的歷史波濤,就能認識一段歷史。不論皇帝趙佶點茶藝術多么登峰造極,宋人對分茶多么趨之若鶩,隨著明代朱元璋一聲令下,廢團茶興散茶,點茶被更方便、更大眾化的撮泡法取代而煙消云散;但是“鐵未銷”的茶筅,卻在日本茶道中發(fā)揚光大,在打蛋器上覓到蹤影。不是說打蛋器創(chuàng)意就來自茶筅,但是都為了“炒作”泡沫,從茶匙到茶筅,再到電動打蛋器,反應的是人類善于利用工具的智慧結晶。

來源:中國茶葉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5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