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人生無茶

找到約2,651條結果 (用時 0.106 秒)

人生如茶

(《吃茶去》雜志)朋友從南方回來送我一盒苦丁茶葉,聞其名,知其味,我想它的味道應該是極苦的。我不喜愛喝茶,更何況是讓人聞而生畏的苦丁茶了。于是將這盒包裝精美的茶葉放置在了茶桌下面。時間匆匆過去了幾個月,一日讀了一篇關于品茶的文章,作者通過品茶有了許多人生感悟,讓我萌生了些許好奇的心理和品嘗苦丁茶的欲望。

于是,我找出了那盒苦丁茶,也就有了手里的這杯苦丁茶。

干綠的茶葉在熱水的浸潤中,緩緩舒展了嬌柔的身軀,有一種強烈的生命力在葉子的經絡中流轉著、徘徊著,似乎與生養(yǎng)它的青翠的根莖從來就不曾分離。頃刻,有縷縷清綠的顏色裊裊溢出,先是在茶葉周圍彌散開來,繼而擴散至滿杯。凝神望著水中,此時的那片葉子,已是沉醉般舞蹈,搖曳生姿了。

這是它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光嗎?編織了一生的憧憬,終于將蓄積的暗香釋放。

端起茶杯慢慢的沾濕了唇舌,微苦,但是并不惹人反感,靜下心來,反而多了一抹淡雅的色調,引人遐思??粗伾⒕G的茶水,猜想究竟是什么樣的樹葉會有這樣古怪的味道呢。品過苦丁茶的口中竟然慢慢回味出了甘甜的余味。于是又喝了一小口,再慢慢去品,果然還是那樣甘甜,而且透出縷縷清涼,仿佛心境中飄散出一股清澈的氣息,也許是苦丁茶洗去了心中的郁悶或者積氣吧。不善喝茶的我,竟然對品味苦丁茶有了一種好奇的欲望。

此后,每當忙完手中的事情,閑暇之余就會泡上一杯苦丁茶,靜下心來去品味。把雜事、瑣事、煩心事連同干枯的茶葉一同倒進杯中,目光凝滯成了淡淡的白水,在空曠的視野里,有綠茵茵的記憶,更有一身輕松裊裊升起??粗枞~一片片浮上來,又一片片沉下去,細品慢飲間驀然省悟,人生不也如茶葉嘛,初時爭相上浮,但最后無不“折戟沉沙”盡落杯底。生活無疑猶如這杯苦丁茶,有苦澀的酸楚也有淡香的快樂,有炙熱的濃情也有茶后的回味,終于在熟悉并適應了苦丁茶那苦澀的味道后,也在苦丁茶的浸泡中喜歡上了那翠綠得透明的顏色,更喜歡細細品位苦澀之后的淡淡清香味。

不知是誰說過,天下之大,能以區(qū)區(qū)一片葉子而牽動眾人之心的莫過于茶?;蛟S是由于生存的環(huán)境和天生的性格,我很反感以酒會友、無節(jié)制酗酒的做法,雖然對茶沒有過多的研究和喜好,只能說是剛剛學著喝茶,但我從僅有的幾次品茶中感悟到,茶的味道在于品,不同的人,品茶源于不同的意境。無論是花茶的濃香,綠茶的淡雅,還是苦丁茶的苦澀,都需要輕輕的品味和體會,或苦或甜或清香,就在一杯茶中,品過之后,心被洗滌,肺被蕩漾,精神自然也就格外的爽朗。

人們常說: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一個人,一杯茶,一本書,獨自品茗,福祿壽喜成了身外物,是難得的幸福;朋友三兩個,品茶論道,海闊天空,茶飄著清清的香味,放飛忽遠忽近的心事,時光就會不知不覺如水一樣流過。人生簡單得就像自己手中那杯茶,生活就是那杯中的水,而每一個人就是那枚泡于水中的茶葉,不同的人生,就如不同的茶水。人生如何?在于那杯水,更在于飄浮在水中的茶葉,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有喜也有愁,有快樂也會有痛苦,恰似那杯淡淡的苦丁茶。最初的品味里,茶水淡淡的苦澀,可在茶水的慢慢浸泡后,當我們再次品味時,卻能品味出那茶水的甜味與清香,只有自己用心去品才知其味!

在某一個略顯寂寥的午后,坐在陽光里,在一盞泛著清苦的杯茶中去其浮華,享其美味,回憶坎坷的往事,探討苦樂人生,有許多無奈,也會有許多感慨;或在夜深人靜時,泡一杯濃郁的苦丁茶,想工作想生活想心事想自己一切所想之事,獨享一份難得的靜謐。望明月嘆長空,凝流水思枯提,目依窗欞,情醉杯心,清香苦澀照沉夜。真是一種難得的愜意。望杯中飄浮的茶葉,剛剛接觸水的時候,在水中旋轉不定,繼而浮在水中,直至被水浸透后才會沉入杯底,我想這時候才是品茶的最佳時機。人在學習時,知道皮毛的時候最喜好在人前顯露,一旦學精學深,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就會變得深沉,就有了城府,也就不再張揚。

往事隨想,茶伴一生。過往的一切喜怒哀樂,均在裊裊的茶香里飄走,留下的是淡淡唇齒間的苦與甜……撥開生命中那些疼痛的記憶,我看見那個落花的午后,或是無眠深夜的酒吧里,一杯苦丁茶靜靜的升騰著熱氣,飄逸著淡淡的苦澀,也散發(fā)著濃濃的清香……

人生何不如此,極似這茶,這杯苦丁茶……一片獨自漂泊的葉子,清苦、淡雅、孤傲,讓人回味無窮。

(摘自2013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王濤)

張金牛在首屆“生活禪與茶生活”講壇演講:茶生活中的三種美學觀

各位領導,尊敬的耀悅法師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在我做律師的職業(yè)生涯中,我討厭了酒桌上的應酬,開始設計了一個茶室,以茶代酒,我是在茶鄉(xiāng)長大,又喜歡傳統(tǒng)文化。朋友們認為我很懂茶,我也裝著很懂茶的樣子,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裝著裝著我便入了戲,開始對茶著了迷。于是便有了十多年的茶山行走,去各個大學的茶學院探訪和學習,以及拜訪名師等等,以至于沉湎不能自拔。我常常背著帳篷,借茶指引,攀山涉水,穿林越峰,不知疲倦,只享身心愉悅。體會那一山一味的禪意,一村一情的茶風。有時也在山上扎營,清晨天蒙蒙亮之時,看地氣升騰,鳥蟲相伴,漸漸亦體會到杜甫“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的意味。十七年的茶山行走,讓我慢慢悟出:世間之大,唯心和物,由心到物,由物到心,心物相融。這似乎也印證了禪宗理念中關于我從何處來,將到何處去,此生有何為的悟道因緣。同時開始對茶有一種新的認知、體會和生活禪方式相結合的實踐,也就有了現(xiàn)在的三種美學生活方式的自我體驗和推廣。

為了讓我的體悟能和現(xiàn)實生活禪相結合,也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雅致。我提倡了三種美學生活方式,并給它們各起了一個名字:第一個叫“物哀”,第二個叫“風雅”,第三個叫“禪意”。其實這三個詞也是我借用來的,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三個詞雖也不一定能準確表達我心中的三種美學生活方式,但是我先借這三個詞來向茶友們具體解釋區(qū)分這三種美學生活方式,是需從物與心的關系出發(fā)。

第一種美學生活方式“物哀”,是指由“物”到“心”的過程。

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總會有觸動我們心靈的地方,如良辰美景,清供之器,有儀式感的美的生活方式,能夠讓我們感覺生活的優(yōu)雅、有質感和有滋味,這就是所謂由“物”引發(fā)“心”的生活方式,我把它稱之為“物哀”。能夠引發(fā)內心感嘆的情感的事物,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在這里都可以被稱為“哀”,然后自然而然的會在心中涌起一種美的感受。

感受到美的感覺是感性的,體會到美的原因是理性的。

學會用口、眼、耳、鼻、身、意,去體會生活之美,從學茶的色、聲、香、味、觸、法開始,漸漸明白,幸福不在于你擁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感受到多少。為此,在我的茶生活實踐當中,我設計了一個叫《衡門》的茶席,希望以器物、環(huán)境之美,給我?guī)韺儆谖易约旱目臻g。我把這方茶席作為我禪修之所,希望在我一生當中能夠有他相伴。

在華夏農耕文明中,掌握牛耕技術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控制牛的過程中,有一種東西必不可少,這就是衡。門呢,是出入口的意思。我借“衡門”這兩個字,作為茶席的名稱,當然,《詩經》中也有《陳風》的“衡門”,那是隱士的淡泊名利之所,很符合茶人的精神。我為“衡門”設計了茶藝的行茶方式和茶修的行茶儀軌。

第二種美學生活方式叫“風雅”,風雅是由“心”到“物”,與“物哀”相反。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風雅既指國風及大雅、小雅,也指詩意人生。把愿望語言化、文字化、器物化,借助他們,由內到外表達出來,包括音樂、繪畫,只要是由“心”到“物”這個過程,我就叫它詩意人生。

為了能使“風雅”美學生活方式在茶生活當中得到應用,讓詩意能夠在茶席中表現(xiàn),我又設計了《長風》和《清月》兩個茶席,同時我選擇了兩種表達方式:一是向外求,以漢唐為代表;一是向內求,以兩宋為代表配合兩種自然現(xiàn)象:一是風,一是月。并且,我采用唐朝的煎煮法和宋朝的點茶法,作為茶席的主要表達方式。

為了讓《長風》和《清月》兩個茶席的理念能夠和更多的茶友交流,我創(chuàng)立了自由茶藝師的平臺,每周的公開課讓大家體會到跟茶息息相關的文化的魅力。在這里,大家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才藝——花藝、香道、瓷器、攝影、手作、音樂、國學等。

從2019年3月截止到今天已經舉辦了300多場茶文化公益活動,吸引了有3000多人參加,10萬多人關注的影響力。截止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場活動是重復的,活動雖圍繞茶而展開,卻又不局限于茶,我很享受在其中?,F(xiàn)在已陸續(xù)舉辦了祛濕茶會、艾灸茶會、谷雨茶會、瑜伽茶會、小滿茶會、聞香茶會、紫陶茶會、止語茶會、景泰藍體驗茶會、壓襟手作茶會、色空谷音樂茶會、國學五倫、茶道之美、親子茶會等等。

第三種美學生活方式“禪意”,禪意是指“物”與“心”的相融。由“物”到“心”,再由“心”到“物”,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也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禪意人生,其“物”和“心”是體用關系,由“物”到“心”,感動了心,然后心經過升華提煉又回到了“物”,此時“物”與“心”相融合,看淡即是云煙;煩惱無數(shù),想開就是晴天。人情世態(tài),不宜太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边@首宋代無門禪師的一首詩偈也很好的表達了我所說的禪意人生。人活在世間,四季匆匆而過,或許留意,或許忽視,有時駐足欣賞一下,煩躁時,四季都有著可痛恨之處,四季之交替,可能時時影響人的心境,但人是無法改變四季的。心境豁達,淡定從容,不為瑣事所擾,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時節(jié)。

禪不必說,禪也不可說,我為禪意美學生活方式設計了《若無》茶席,若無,就是好像沒有,那到底有沒有呢?需要自己泡茶來體驗。我本人泡茶就常常喜歡用“若無”茶席。現(xiàn)在有很多茶友也都非常喜歡“若無”茶席,并常常結合茶山游的體驗。

物哀、風雅、禪意,這三種美學生活方式的命名都是我借用的詞,與原本的詞的意思已經不一樣了,因為以我目前水準,終究無法再造出三個詞來表達我內心對這三種美學生活方式的定義。

如今,我把自己的茶生活融入到這三種生活方式之中,在實際茶生活中,這三種會有交叉組合,這三種生活方式也是對生活禪的一種踐行。最終形成了我所開創(chuàng)的以茶知識普及為主的“無顯茶課堂六講”——識茶、執(zhí)器、品水、布席、衡門、兩儀,還有以“茶的前世今生”、“茶二十四品(物)”、“茶二十四品(人)”等體驗為主的“無顯茶游學”,以及以茶修為主的“衡門”、“若無”、“清月”、“長風”等等。我想,生活在這樣的禪趣之中,再加上一壺茶的相伴,的確是愜意無比。

最后,我想以自己的一首詩來結束今天的演講:

嶺上白云留不住,村前流水起凡心。

茶山行走十柒載,心物相參半刻明。

舒曼:茶叩“無門關”

佛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那么,何以趙州和尚卻說:“狗子無佛性”。

晚唐時期,禪門巨匠從諗禪師在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演示生活中的安心法門。每每他對參學者提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時,便從清凈的心性中流露出了一個“無”字。這一句深刻而又雋永的話語由此流傳千古,遠播四海,使無數(shù)的人們回歸到當下的真實。

一個“無”字,且能悟透了空性,找回了初心,找回了真實的自己。難怪宋代五祖法演禪師對“無”字頌曰:

趙州露刃劍,寒霜光焰焰。

更擬問如何,分身作兩段。

空門由心開,用心看世界。終于有一天,南宋無門慧開禪師以磨磚為鏡的銳氣刺破了靈魂的迷霧,苦參“無”而開悟。無門慧開禪師把趙州“無”字作為禪門一關,叫做“無門關”。并在其纂集著作《無門關》中,把“趙州狗子”列為第一公案。

《楞伽經》曰:“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有參學者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云:“無!”

學人問:“上至諸佛,下至蟻子,皆有佛性。狗子為什么無?”

師云:“為伊有業(yè)識性在。”

及至后來,有參學者一而再、再而三追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之時,想不到趙州和尚睿智而答:家家門前通長安。

佛祖曾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惫纷泳烤褂袩o佛性,豈不是即非無佛性,是名無佛性麼。許多道理,如同“啞子得夢,只許自知”。

在中國禪宗史上出現(xiàn)過許多參悟公案,尤以趙州“無”字公案,藉狗子之佛性,以打破學人對于“有”和“無”之執(zhí)著。正如無門慧開禪師曰:

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

人生很多事,且不爭“有”,亦不辯“無”,其真意自會明朗。

風卷云涌,亦如風輕云淡;怒海翻濤,亦如溪水靜流。

趙州答“無”,一如他常說的“吃茶去”一樣,即非趙州茶,是名趙州茶。

趙州有茶卻道無茶,趙州無茶卻道有茶。

當你突破了這一杯茶的概念,心似白云,意如流水,去尋找心靈中那一壺芳香、一盞淡泊,徹底打破我們無始以來無明煩惱的根本。既然言佛不如言狗,好比言佛不如言茶,如此,“無”字話頭便與茶成了“一味”:

有人問:“趙州還有茶也無?”

師云:“無!”

問:“天下皆知趙州茶,此處為何說無茶?”

師云:“為伊有業(yè)識在?!?/p>

臨濟真凈克文禪師對趙州“無”字頌云:

言有業(yè)識在,誰云意不深?

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

趙州禪師用“無”這個契入口,來告訴參學者,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生活,看清生活的本質是空,是無。

所謂“無”,心在當下不妄想,身在紅塵不逐流。在浮生閑日的禪意里沏上一壺茶,淡看花落云起,心無牽掛。正所謂:心中藏有桃花園,何處不是云水間。

無念——于念而無念,守一窗空靈的明月;

無相——離茶而吃茶,品一杯清心的靜思;

無住——有緣而隨緣,寫一箋寧靜的心語。

現(xiàn)象世界,一切皆空。趙州禪茶,有茶無茶,皆由心而起,若有所念,趙州有茶便無茶。色空一體,禪茶一味,內外如一,應是“無為有處有還無”。

曾記否,無門慧開禪師在法堂內參“無”字話頭,寂寥中,忽然聽見猶如排山倒海般的鼓擊聲綿綿密密的從齋堂那一頭傳來,無門慧開心中很久以來的疑團,頓然消失,豁然省悟,高頌:

青天白日一聲雷,大地群生眼豁開。

萬家森羅齊稽首,須彌勃跳舞三臺。

那一派“天淡云閑列長空,麗日高照大地春”的山水氣象就這樣呈現(xiàn)在他眼前。

覓一處閑暇,煮一壺清澈,頌一關無門,感風云徐徐無語,悟泉溪涓涓默流。

此時,把一個“無”字暫放他處,聽風得清籟,觀水知靜流,只將趙州一聲“無”悠然地沉淀,輕輕地隨靜水流深,隨清風飄散。就在此刻,渾然不知日而垂、月初上。月印千江,禪心無痕。

茶道無門,千差有路。

以茶見性,即非喝出來,亦無門可入。

茶道,無形無相,又無處不在。但,言語道斷,心行滅處。

然而,萬法唯心所現(xiàn),茶與道均在一切法之內。唯有杯茶在握,除妄想、分別、執(zhí)著,心清凈,漸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隨緣而起的佳境之中,以此泯滅世間一切分別知見,與萬物融為一體,方能以茶見性,觸目皆為茶道。

人生,不必拘泥于一處,“有”和“無”,“空”與“色”,均是萬物皆可的狀態(tài)。世事皆有本性,眾生皆有佛性,與其牽掛有無,莫若超越有無。安時而處順,佛性即禪心,禪心即茶性。

如是放下一個“無”,便將解脫生命的煩惱,享受輕松自在的人生;

如是放下一個“無”,便可證入無門慧開禪師(《頌平常心是道》)的生命境界,并在這個澄澈的境界里走向一個嶄新的世界,那就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今年10月將在韓國首爾舉辦的第十二屆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舒曼茶話繼2012年在韓國召開的第七屆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上推出《趙州茶語》禪茶演示而獲唯一獎項之后,今再度創(chuàng)編《茶叩無門關》禪茶演示。此文為這臺禪茶演示節(jié)目而作)

星云大師題寫“無門關”

找到約2,551條結果 (用時 0.018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00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