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普洱茶水可以蒸飯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茶馬古道上的石頭村莊

這是一個石頭砌成的世界。房屋是石板房,道路是石頭鋪,塘基是石頭砌,水渠是石頭筑,菜園的壟基是石頭壘。石門墩、石院墻、石前檐、石雞籠、石廁所、石畜圈不勝枚舉。石槽、石盆、石凳、石桌、石碾、石磨、石臼琳瑯滿目。石臺階、石板路、石垱……甚至烤茶、燒肉的用具都是用石頭制作而成。

這是一個承載滇西茶馬古道700年歷史的村莊。滇西茶馬古道是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路線有兩條:南線由云南的普洱--大理--麗江--中甸--西藏的察隅--波密--拉薩--日喀則、江孜、亞東、柏林山口,分別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北線從四川的雅安--康定--西藏昌都--尼泊爾、印度。本文所寫的石頭村,正是位于南線從普洱到大理這一條中的一個小村莊。

不久前,我徒步踏上了滇西茶馬古道保留得最完整的云南省鳳慶縣魯史鎮(zhèn)到塘房村這一段。沿途景色全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村莊,在這個乍暖還寒季節(jié),我打量著這有著文化有著商經(jīng)的古老通道,想像著當(dāng)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馬幫,浩浩蕩蕩的馱著茶葉、毛皮、藥材、核桃等山貨,唱著"……趕起百十匹馬幫(喲咳),馱上百十斤馱子(哎),翻過(哦)百十個梁子(呀),換回(喲)百十樣貨子,填飽(嗯)干癟癟的肚子(呀),狂歡一陣子(啊)"的號子進城,從一個山谷到又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又一個村寨,馬幫踏出了一條溝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換回必需的鹽巴、布匹等生活用品。從此,那些崎嶇逶迤的山道上,訴不盡馬幫的神奇;刀砍斧削的絕壁,說不完趕馬人的辛酸;不老的風(fēng)峽谷,回蕩著許多趕馬號子的豪邁和悲壯。

如今,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已經(jīng)離開了幾十年上百年了,走在悠悠的古道上,似乎還可以聽到久遠的年代里傳來的陣陣馬蹄聲,滴滴答答的響徹著整個山谷。

1913年以前,鳳慶(舊稱順寧)與外地的交往,最主要的就是順下線,線路有三條:1、鳳慶(順寧)--魯史--巍山--下關(guān)--麗江--中甸--西藏;2、鳳慶(順寧)--魯史--下關(guān)--昆明--省外;3、大理--下關(guān)--巍山--魯史--鳳慶(順寧)--鎮(zhèn)康--耿馬--緬甸。無論走那條路,都必須過塘房村,因此,塘房承載起了茶馬古道700多年的歷史滄桑。

塘房距魯史鎮(zhèn)約6公里,沿著彎彎曲曲的古道,跟著獵奇的游人一直向上攀登,剛開始還感覺有使不完的勁,可是,不一會兒我就感覺氣喘噓噓,大腿酸痛,干脆拿著相機在路上拍起照片來。此時,一個村民趕著馬,身上扛著百十斤重的小型農(nóng)用機械,竟然在古道上健步如飛。我與他攀談古道的歷史,小伙告訴我,這段路是茶馬古道赫赫有名"九曲十八彎",到塘房村還早著哪。隨后,他唱著"身著大地頭頂天,星星月亮伴我眠。阿哥趕馬走四方,阿妹空房守半年"的趕馬調(diào)很快消失在古道的盡頭。

據(jù)史料記載,康熙四年(1665),云南北勝州(今麗江地區(qū)永勝縣)設(shè)立茶馬市場后,鳳慶茶葉產(chǎn)品開始流入麗江。20世紀(jì)20年代,大理喜州嚴子禎在下關(guān)建立"永昌祥"商號,開始生產(chǎn)經(jīng)營沱茶和藏銷緊茶,并在敘府(今宜賓)、重慶、漢口、上海和緬甸瓦城設(shè)立分號。而鳳慶青毛茶,是"永昌祥"沱茶產(chǎn)品必不可少的原料(當(dāng)時"永昌祥"商號所生產(chǎn)的沱茶有三個牌子:一個是本牌沱茶,重九兩二,用明前春尖制作,雙江茶占60%,鳳慶茶占40%;一個是副牌沱茶,重八兩二,鳳慶茶占60%,勐庫茶占40%;還有一個是正記牌沱茶,重八兩二,同樣是取勐庫茶香味濃郁,鳳慶茶兼?zhèn)渫庑蚊烙^之特點制成)。因此,嚴子禎于1928年在鳳慶專設(shè)"永昌祥"商號,競購鳳慶青毛茶。到20世紀(jì)30年代末,鳳慶的茶葉商號發(fā)展到20多家,從此,鳳慶茶由馬幫沿著"順下線"傾銷各地。

沿著古道一路向上行進,陽光透過湛藍的天空投射到山頭上,讓山林遍染了一層金黃色,清冽的山風(fēng)吹過,卷起一層層的落葉,抬頭仰望天空,干枯的樹枝盎然的屹立在藍白相間的天際,直指蒼穹,顯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在那密密的枝杈里,孕育著來年生機勃勃的綠色和百折不死的生命之魂。腳下的道路崎嶇坎坷,這真的就是那條千年的古道么,千百年來,這條道路曾經(jīng)是何等的繁華,過往商賈,游人如穿梭般的從它身上走過,它也曾承載著多少人的希望和夢想,誰又能說清楚,在它身上演繹過多少感人的故事呢,世事如煙,滄海桑田,它如今就像一位年至耄耋的老人,靜靜的躺在這里,在它的夢里,是否還依稀記得那往日的繁榮以及行人如織的那些年代?如今,只有偶爾路過的徒步探險者和匆匆而過的狩獵人還能讓它偶然醒來,可是,又有誰能靜靜的聆聽它的故事呢,那劃過枝頭的風(fēng)聲,是否就是它的低聲哀怨。

到達塘房村,我們的目光被石頭房屋豁然點亮,瓦是石板,墻是石墻,地是石地,石頭做成的房子里,住著終年和石頭相伴的人。

石頭是塘房的財富,這里產(chǎn)的石頭像千層的油餅,用扁錘沿石角一敲,就能起下一大塊。一層一層的石板,像一本厚厚的書,層次之間不毫粘連,只要你樂意,就可以隨意的翻閱。村民們建房就地取石,不做任何二次加工,沒有污染,無需能源。石材是天然具備的,木材是自然生長的,粘接的材料無需運輸。墻是石頭砌的,支離的碎石,平面往外地塊塊砌起,不用半點沙灰水泥粘合。石墻的頂上,再架木椽,木椽的上面,再鋪石板。石板從檐口鋪起,塊塊疊壓,至脊而收。石材的地基,石材的墻體,石材的屋面,天然的材料,被塘房村人巧妙利用,筑屋造房,建宅修舍。村里的老人說,這樣獨特的石板房,雨季,屋頂石板遮擋,水不入室。晴天,滿室潮氣蒸發(fā),沿縫隙罅漏四散飄逸,室內(nèi)很快又可干爽如初,居住于內(nèi),冬暖夏涼。

大塊小塊的石板,充當(dāng)了遮風(fēng)擋雨的屋瓦,參差不齊的石板,在一幢房子的屋頂上,都被派用到了最為恰當(dāng)?shù)奈恢?。這就是塘房村人的高明,深知才盡其用、物盡其能之理。對于石板來說,再不規(guī)則的長相,塘房村人都能給它們找到最為恰當(dāng)?shù)奈恢谩?/p>

石頭壘成的房子畢竟不能建得太高大。在村里,幾乎每間屋子都一般大小,而且結(jié)構(gòu)也基本相同。屋子都不高,高一點的人走進屋門,可能還得稍微低下頭。并且,每間屋子里都沒有一扇窗戶,只有一個天井,是屋子采光的重要途徑。

村民搭建的石屋,大多是隨意而為,有的石塊橫著疊砌,有的斜著堆砌,大石塊和大石塊之間用小石塊補縫加固,連木質(zhì)的梁柱也特別講究自然,用在石屋里還是保持原來的形狀,沒有刻意修整過。使得塘房村的石屋顯得更加硬朗,看上去厚實凝重,極具質(zhì)樸之感。

走進一戶人家,里面別有洞天,大大的天井里,有石頭砌的豬圈、雞窩,院里有長石頭條搭的凳子,地面是用薄石條鋪成。豬圈里喂豬的槽子是石鑿的,洗衣服的搓板是石板做成的,搗蒜用的也是石錘、石臼。小院里香椿、月季花、木槿花香味彌漫。

主人家在辦喜事,幾個小伙正往青石板上放肉,我們一問,才知道要做塘房特色菜--青石板烤肉。石板能烤肉?我有點不相信,因為石板遇火加熱會炸裂,怎么能把肉烤熟?帶著好奇,我到了烤肉的廚房要一睹石板烤肉的真面目。幾個燒得火苗通紅的炭火盆并排支在廚房里,炭火上有一塊石板搭在上面,另一塊一摸一樣的石板壓在烤肉上,打開上面的石板,果然里面夾著豬肉在烤。這種石板烤肉就是用新鮮的豬肉直接放在石板上烤成的,工藝很簡單,石板烤出的肉外觀看焦黃焦黃的,讓人垂涎欲滴。割下一塊來,嚼在嘴里,味道既香又脆,不像直接在炭火上烤出的肉有煙熏火燎的味道,也許,這應(yīng)該是人們愛吃塘房烤肉的真正原因。

石水缸是塘房人家的必需品,每家每戶都有,這家家必備的石水缸,樣式并不統(tǒng)一,有的能裝十多擔(dān)水,有的只能裝兩三擔(dān)水;形狀上,正方形、長方形居多,當(dāng)然也有正六邊形等。水是從屋后的老林里用水井槽引來的,水井槽用龍竹或整棵的圓木挖成,涓涓的山泉沿著高高低低的水井槽,翻過一個又一個山坡,把塘房人家的石水缸裝得滿滿的,做飯、洗菜時就舀水缸里的水用。

村里的老人說,石水缸裝的水清涼冰爽,我舀了一瓢水咕咚咕咚地一氣喝下,那沁人心脾的清涼和痛快深入五臟六腑。

走在村里石頭鋪成的小道上,不知是否因為經(jīng)年累月的緣故,高高低低的石頭路也不覺得崎嶇。猶如走進了時光隧道,仿佛回到了古代的世外桃源。

據(jù)史料記載,1693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徐霞客從保山市昌寧縣進入鳳慶縣城,與前往下關(guān)的馬幫一道走上了茶馬古道,乘竹筏渡過瀾滄江,翻越騾馬萎坡來到塘房村歇腳。據(jù)傳,一老者還用石板烤茶熱情招待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我們有幸在另一戶人家品嘗到了青石板烤茶。青石板烤茶是塘房村人的一種獨特飲茶方式。石板是薄片青石,質(zhì)地細膩而均勻,似乎不容易找。在溫火上預(yù)熱十多分鐘后,石板都有些燙手了。主人從竹筒里取出幾小撮早已準(zhǔn)備好的曬青茶。這可是開春第一尖春茶揉制的呢,據(jù)說是專門款待第一位踏春而至的客人。誘人的茶在青色的石板上歡快地翻滾著,烤茶最講究火候,幾個來回葉色漸漸由棕黃色變成棕褐色,整個院子也已經(jīng)是茶香漫溢了。將烤好的茶葉收入備好的竹筒,所有的茶具都是竹制的,據(jù)說這樣茶才更香。

茶葉在水中沸騰的一刻,香氣彌漫。主人將茶壺蓋子一扣,再用沸水澆注壺身,接著將竹制的茶杯翻轉(zhuǎn)用水洗凈,片刻之后,青透的茶水一一流入竹杯。一切流暢得讓我有些眼花,一晃神,香茶已在眼前,我趕緊雙手接過,低頭一品。真可謂“石屋忘言對此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鳥鳴片影斜”。

老人們說,塘房是一個被茶香侵泡的村莊,當(dāng)年茶馬古道最盛的時候,每天來往的人像排隊一樣的經(jīng)過。據(jù)《滇南新語》記載,在明代,鳳慶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閣茶,色、香、味可與龍井茶媲美。有了這樣的好茶,清乾隆26年(1761年)順寧知府劉靖督土民修建青龍橋于鎮(zhèn)南金馬明子山腳下的瀾滄江上,走過瀾滄江過金馬翻越黑山門,就到糖房。青龍橋連通的茶馬古道上茶事不斷,鳳慶茶源源不斷進入內(nèi)地、上貢朝廷、遠銷東南亞,茶葉也成為鳳慶人的"綠色銀行"。每逢街天,悠長的山街成了各種茶葉交易的場所,那葉形平肥的“尖山云霧”、條索分明的“太華茶”、細潤色正的“銀毫”、秀美質(zhì)佳的“特級功夫茶”……各色茶葉擺滿悠長的街巷,濃郁的茶香令人心曠神怡。在茶市上,隨便坐下與茶農(nóng)閑話家常,都能拉出一大堆茶詩、茶經(jīng)、茶文、茶德等等話題來。彼此興致濃了,甚至?xí)速I賣之事,沉浸在茶話之中。真可謂“茶中日月長,茶話情根深”。

或許正是受鳳慶悠久的種茶、制茶歷史熏陶的緣故,在塘房村,人們從茶園采回鮮嫩的茶葉,洗凈晾干后用手揉軟搓細,放進一只大碗中,再加上柑橘葉、酸竹筍、大蒜、辣椒、鹽巴等佐料拌和,就成為一碗"涼拌茶"。這種茶,滋味變化多端,苦中透出暗暗鮮香,是下飯的好涼菜。有的則把采來的新鮮茶芽放進小缸里,撒上鹽巴拌勻,層層壓緊,腌制幾個月后,拌上佐料,也是開胃佐餐的好菜。當(dāng)然也有三五人相聚一起,持一杯茶香,懷一份閑情,細細品茗,漸漸境寧心凈,在幽香芬芳中滌盡俗塵,享人生之無窮真趣。

塘房村子偏僻,但這里生產(chǎn)的茶味道好,香氣濃,那香氣,據(jù)說,在村莊山頂?shù)暮谏介T都可以聞到。塘房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制茶,能不香么?何況,四周都是茶山,即使沒有烘焙茶葉,村子也被茶山的陣陣清香氤氳著。何況,村里的人家都愛喝茶,日泡茶夜泡茶,茶湯的香氣不時騰挪著。幾十年數(shù)百年,這里的房磚屋瓦,這里的柴門木窗也該都貯滿了茶香。

特別是清明時節(jié),村子里的人都要分撿茶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一個個手指靈活,動作麻利。面對竹蔑盤里堆著的待分撿的茶葉,平日里大大咧咧的男人,也變得輕柔靈巧起來。茶對塘房人受益最深,塘房人對茶的感恩也最重。茶祥和的性味熔鑄成了塘房人淡泊名志的個性,他們不驕不燥,安于現(xiàn)狀,默守著"明窗凈幾安居好,清茶淡飯滋味長"的格言,一生一世耕作于茶園之中。許多年來,塘房的這種個性,就像蘇轍在《茶詩》中所寫的一樣:"枝枯葉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他們的個性已與茶的風(fēng)格無異。茶園豐收了就豐收了,吃好點穿好點塘房人從不吝嗇,財多財少塘房人看得并不重,男人有錢全花在茶園上,女人有錢全花在茶歌茶舞茶藝上,他們不知道把茶兌換成金條、美元深埋于地窖之中,他們不知道把茶兌換成戒指、項鏈包幾個情人養(yǎng)幾個"二奶"瘋狂幾回。他們把功夫全花在茶上,制作出名揚中外的好茶,不斷豐厚茶文化底蘊內(nèi)涵的實在。

1927年,我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艾蕪南行時,也是與馬幫結(jié)伴,經(jīng)過云南驛、順寧、塘房、魯史、保山等地到達緬甸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魯史至順寧驛道還一度成為抗戰(zhàn)軍需物資的重要供給線,大量的軍用民用物資都從這里進出……由于塘房交通位置的重要,直至民國時期始終是中外客商匯聚的繁華村莊。

1938年秋,中國原有的紅茶產(chǎn)區(qū)在日軍侵華過程中淪陷,紅茶作為重要戰(zhàn)略出口物資貨源斷絕,為換取外匯,支援抗戰(zhàn)軍需,中國茶葉貿(mào)易股份公司派著名茶葉專家馮紹裘到云南開辟新的紅茶生產(chǎn)基地。多方考察后,馮紹裘終在鳳慶覓得制作上乘紅茶的鮮葉,著手試制屬于云南的紅茶并一舉成功,定名為"滇紅"。首批"滇紅"通過鳳慶、塘房、魯史古道、祥云,從滇緬公路運到昆明,再裝進木箱鋁罐,轉(zhuǎn)運香港出口,轉(zhuǎn)銷倫敦,以每磅800便士的最高價格售出,立即引起世界茶界的轟動。魯史古道也成為那段日子唯一馱運過紅茶的茶馬古道。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無數(shù)"滇紅人"的辛勤努力,“滇紅”得以發(fā)揚光大。1996年,為了做強做大“滇紅”,云南省鳳慶茶廠整體改制為云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繼續(xù)承擔(dān)起傳承"滇紅"的歷史重任。滇紅集團出品的"滇紅特級工夫茶"在1958年被認定為國家外事禮茶,1986年云南省省長和志強將其作為國禮贈送來華訪問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從此,香高味純,形美色艷,品質(zhì)獨特的滇紅茶與印度、斯里蘭卡紅茶相媲美,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名茶。

核桃是塘房村的搖錢樹,塘房村民倚山而居,每戶人家房前屋后大都是核桃樹。道路旁、地角邊,或者半山坡上,到處都生長著核桃樹,一棵棵,一片片,星羅棋布。我們?nèi)サ臅r候錯過了核桃樹蔥綠的季節(jié),此時的核桃樹光禿禿的,或多或少讓人看起來有些蕭條。村里人告訴我,谷雨過后,玉米苗剛剛冒出尖兒,核桃油綠的葉子就會像一雙雙綠色的小手,在春風(fēng)中向人們飄然招手,一串串綠絨絨的花朵,倒掛在綠葉叢中,那是春天的田野一道道亮麗的風(fēng)景。

“八月十五核桃香”。當(dāng)?shù)卮迕褚蚜?xí)慣的認為,到了農(nóng)歷八月十五,核桃仁漸漸飽滿,可以放開嘴去品嘗。在這個時候,你漫步山野,一串串又大又圓的核桃,掛滿了整個枝頭,遠遠望去,象掛滿了一串綠色小燈籠。有的樹枝的因核桃結(jié)得太多了,把樹枝壓得趴到地面來;有的掛滿核桃的枝條,甚至伸進小院里。核桃青果最好吃,從樹上采摘下來,用專制的核桃刀,把白胖胖的核桃仁拔出來,輕輕剝掉仁外邊一層白生生的薄皮,油而甜,味道極美。

核桃可燒著吃,外殼不砸開,放在火旁,經(jīng)過烘烤,核桃的油脂分泌,異常的香。把鮮核桃仁搗碎,將鮮辣椒在燒紅的炭灰里燒熟洗凈切碎,用鹽混合涼拌,不僅美味,而且開胃、健胃。還可以用作調(diào)料做花卷,將核桃果仁搗碎后,和鹽、蔥花、熟油攪拌在一起,涂在饅頭上蒸熟,果仁的香味遍布花卷,吃起來香甜可口。

當(dāng)然,最好吃的還是塘房核桃糖,塘房產(chǎn)大麥,當(dāng)?shù)厝擞糜衩酌?、大麥芽等熬成糖稀,粘稠狀,呈黃黑色。玉米是塘房村的特產(chǎn),它的甘甜很能討好塘房高海拔的土地,在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糖稀是對白糖嚴重匱乏的一種補償,在塘房卻意外與核桃結(jié)親,成為那個年代里特有的風(fēng)景和味道。

早年的核桃糖用核桃仁、芝麻、糖稀烀制,用一口大鐵鍋將核桃仁、芝麻炒熟了,搓去核桃仁皮,均勻地攤開,每一層上摻一點糖稀,反復(fù)幾次,冷卻后,核桃糖就制成了。核桃糖是孩子們冬季的上佳零食。晚上餓了,就切幾塊來吃,要香味有香味,要甘甜有甘甜,要滋補有滋補,要多愜意有多愜意。

走出塘房村,尋一處墻邊的石凳歇歇腳,摘一束在石縫中長出的野花聞聞香,看屋前公雞昂首闊步踱過石頭的街道。夕陽西下,身邊和腳下的石塊靜靜地閃爍著歲月的印痕,深情的散發(fā)著石頭的光芒。我知道,那些深深淺淺的印記,明明暗暗的滄桑,那是一種無言的石頭歷史,更是一種特有的村落文化,塘房以特有的魅力,支撐起了滇西茶馬古道一方數(shù)百年的歷史,這是一條輝煌的道路,這是一部生活的歷史書籍,無論什么時候,都永遠值得我們用心去閱讀,永遠值得我們用步伐去丈量。

【摘自2016年2月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莊文勤(云南鳳慶),系云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云南的烤茶,你不知道的秘密

烤茶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jié)慶待客的靈性之物。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

據(jù)《茶經(jīng)》記載,在唐朝時期,人們也喝烤茶,他們將制好的茶餅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餅伸展開,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雖是茶源地,但古時制茶的技藝并不精進,也許這樣便發(fā)明了獨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云南的傣、拉祜、布朗、納西、白、佤、傈僳、彝等民族都有烤茶的習(xí)慣。烤茶一般用小陶罐加熱,將茶葉放在陶罐內(nèi)翻烤,之后加入熱水,在火上煨漲后飲用(佤族烤茶一般是直接將茶放在鐵板上燒烤),嚴格意義說,傈僳族漆樹茶、白族三道茶、納西族龍虎斗等都屬于烤茶的變種。傈僳族漆樹茶的基調(diào)就是酥油茶,他們用本地特產(chǎn)漆油代替酥油,制作出了漆樹茶;麗江納西族的龍虎斗算是烤茶中的一朵奇葩,里面是要放酒的,龍虎斗不僅是一道茶飲,更是治療感冒的一道猛藥;大理的三道茶加入紅糖、花椒、果仁等,展現(xiàn)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獨特口感,同時更寓意了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華坪烤茶采用一種混合了“火麻子”和“花生”的醬料,有時還會放入乳扇,無論顏色或質(zhì)地都像極了一杯“華坪版”的英倫奶茶……

新華坪烤茶 用秘制火麻子醬烤

距離昆明420公里的麗江市華坪縣是典型的南亞熱帶低熱河谷氣候,烤茶在這里幾乎是與吃飯睡覺同等重要的“規(guī)定動作”,與傳統(tǒng)泡茶相比,烤茶彰顯的是一種復(fù)合型的濃香。

華坪烤茶的第一步是炒茶,即在陶罐內(nèi)放入豬油(最好帶一點油渣口感更佳),放入小米和茶葉炒香,此環(huán)節(jié)要用筷子不停攪動,邊抖邊炒,避免炒糊。之后放入一種秘制醬料,待小米、茶葉、醬料三者完全融合、香氣畢現(xiàn)之時,便是煮茶,即倒入開水,隨著“撲哧”一聲,水汽氤氳,此時算是完成2/3,最后加入鹽巴,在火上燒漲,將茶水倒出即可飲用。

烤茶的步驟看似簡單,但內(nèi)行人玩的卻是門道,暫且不論原料的選取,僅技術(shù)層面的炒茶環(huán)節(jié)就要拿捏好分寸。炒太糊,味重,影響口感。炒不到位,茶香和小米的香則不能完全釋放;此外便是茶葉的選擇。華坪盛產(chǎn)一種叫烏木春的大葉種綠茶,按理說應(yīng)該近水樓臺,但這里的烤茶偏偏選用另一種茶葉—下關(guān)大眾沱茶或磚茶。這種茶入口澀,茶氣勁道,同時伴有煙味(由于夏茶季節(jié)雨水多,不能曬干,就只能在烤房烤干,煙味就出來了。雨水未干也是煙味的主要來源)。然而這些看似“重口味”的特質(zhì)卻成就了烤茶的關(guān)鍵基調(diào);最后是醬料,這是一種火麻子與花生磨碎后混合而成的醬料,有時還會加入芝麻?;ㄉ墙】凳称凡谎远鳎鹇樽咏?jīng)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證明也是一種長壽食品。

華坪烤茶混合小米和茶葉,會有淡淡的糊香和茶葉的微苦,秘制的火麻子醬讓茶湯口感愈加香濃,出罐時加入少許鹽巴更像是一種味覺上的奇妙轉(zhuǎn)化,使茶湯更加咸香、回甘。有的年輕人還會根據(jù)喜好加入一小塊乳扇,待其溶化后,茶水顏色就會變白,伴有濃郁的奶香。烤好的茶湯色澤淡雅,偏綠,如果將它盛入一個精致中國瓷杯中,就是一杯“華坪版”的英倫奶茶。

就像白酒要有下酒菜,英式下午茶要有精致甜點,一次完整的華坪烤茶也要有自己的配餐。在華坪榮將鎮(zhèn)的鄉(xiāng)間,一些農(nóng)家飼養(yǎng)野蜂,烤茶時,在旁邊擺放糍粑和餌塊,餌塊一般用作烤,糍粑一般用作炸,之后蘸酥麻,再裹上一層蜂蜜。糍粑的“糯”,酥麻的“香”,再加上蜂蜜的甜潤,一塊普通的糍粑竟能吃出幸福的味道。人們圍坐火塘,邊吃糍粑,邊喝油茶,邊話家常,這便是一段華坪烤茶的柔軟時光……

烤茶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jié)慶待客的靈性之物。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

永勝烤油茶 用稻米烤出的油茶

站在華坪的制高點,就能看見幾座山峰之外的永勝縣,永勝烤茶也叫烤油茶,與其說它是茶,更不如說它是一種風(fēng)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的飲品。永勝烤油茶與華坪烤茶的烤制相似,但內(nèi)容卻更為豐富。

烤茶的底料一般選用當(dāng)?shù)厣虾玫牡久祝瑢⑵浔撼山瘘S色,茶葉也是下關(guān)沱茶或磚茶,但茶葉須先在做糯米飯時,放在甑頭上蒸松,再晾曬后備用,這樣茶葉便浸透著一股糯米香味。永勝烤油茶的第一步是將小米和茶葉放入陶罐中慢慢炒香,之后加水煮沸,做成第一道底湯。之后加入鹽巴、生姜、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米干皮……

真正有生命力的民間美食不會一成不變,永勝的烤油茶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發(fā)揮的創(chuàng)意空間,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種食材,眾口都能調(diào)。如果要吃甜就加紅塘,如果覺得營養(yǎng)不夠則加入雞蛋,就連剩余的茶渣也不會浪費,茶渣也是一種香味俱全、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小孩子們最愛吃。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已較少有條件和閑情逸致用柴火去烤茶,有的就直接在電磁爐上烤油茶。但就像柴火飯與電飯煲煮出來的飯不可同日而語,真正的烤茶一定要用柴火慢慢煨烤,邊烤邊話家常。烤茶不僅僅是喝一次茶那么簡單,它更多是一個情感的載體,更像是人與人、人與茶的一次對話。

麗江龍虎斗 斟上小半杯苞谷酒

龍虎斗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威猛,會讓人聯(lián)想到“飛龍在天,降龍有悔”等絕世武功。龍虎斗自古就是納西族人治療風(fēng)寒感冒的一劑猛茶,事實上它也是烤茶的一個變種,制作方式很奇妙,會在當(dāng)中加入酒。

龍虎斗第一式是“蛟龍入水”,即熬制茶湯。首先將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黃后,向罐里沖入開水,頓時罐內(nèi)茶水沸騰、泡沫四溢,好似蛟龍入水。茶湯熬好后待用。

龍虎斗第二式“猛虎熱身”。酒是龍虎斗治感冒的關(guān)鍵,在溫?zé)岬牟柚牙锏惯M小半杯苞谷酒,有的會用火柴將酒點燃,杯上立刻燃起隱約的藍色火焰,仿佛猛虎怒吼熱身,準(zhǔn)備迎接蛟龍。

龍虎斗第三式“龍虎斗吉祥”,即將滾燙的茶湯倒進茶盅內(nèi)(不能將酒倒入茶里),沸茶入酒的一瞬間,滾燙的茶湯與藍焰的燒酒迸發(fā)出火光,茶香酒香彼此裹挾,發(fā)出激烈的“啪啪”聲,酷似天上蛟龍俯沖下來,與地上猛虎激烈交纏。納西族人把這種響聲看做是吉祥的象征,通常會由納西族少女奉上這杯仍在“噼啪”作響的龍虎斗,以示對客人的尊敬。

龍虎斗的茶湯色澤澄黃,杯底沉落著焦黃的普洱茶葉,酒的味道依然濃烈,味道雖然不像雞尾酒,但形態(tài)卻與一杯正在燃燒的B52雞尾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有的還會在酒盅里加入一個辣子或花椒,飲者周身發(fā)汗,四體通泰,是納西族人治療感冒的傳統(tǒng)秘方。

大理三道茶 一只“蝴蝶”漂在茶中

早在南詔時期就有飲用三道茶的習(xí)俗,茶具和制作方法在當(dāng)時就很考究。托盤用黑漆木制作,烤茶用拳頭大的黑色土陶罐,使用白瓷藍釉花的無耳茶盅。茶盅有小、中、大三種,按順序分別在每道茶使用。茶葉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關(guān)沱茶,水以蒼山溪水或龍?zhí)端疄樯稀?/p>

事實上,白族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個變種。第一道是“苦茶”,即在火盆上支三角架,將小土陶罐底部預(yù)熱,待發(fā)白時投入茶葉,抖動陶罐使茶葉均勻受熱,待茶葉烤至焦黃發(fā)香時,沖入少量開水,煮沸后倒入牛眼盅內(nèi);第二道“甜茶”是在烤的基礎(chǔ)上,加上切細的乳扇、核桃仁、芝麻、紅糖等,寓意人生在世歷盡滄桑,苦盡甘來。第二道茶的關(guān)鍵是乳扇不能炸,只能烤;第三道“回味茶”是在茶杯中放入花椒數(shù)粒、生姜幾片、肉桂、蜂蜜和紅糖少許,寓意著歲月漫長、酸甜苦辣、回味無窮。講究的還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只欲飛“蝴蝶”漂在茶水中。

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白族三道茶被賦予了更深厚的旅游文化內(nèi)涵,每道茶之間都伴有歌舞,參與者一邊看賞心悅目的歌舞,一邊喝三道茶,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 與百靈鳥有關(guān)的茶

在云南的彝族集聚地,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故事,為紀(jì)念百靈鳥,客人飲茶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百靈鳥翩翩起舞,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就和百靈鳥有關(guān)。

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一般為土陶或紫砂制品。茶葉是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泡茶講究取無量山泉水??静柚跋瓤竟?,待罐極熱之時,將茶葉放入,在炭火上翻轉(zhuǎn)烘烤,當(dāng)茶葉焦黃時,再將燒開的水一下子沖進去,一陣清香瞬時泛了上來……這便是糊米罐罐香茶的第一道茶,名為靈鳥銜香,意為福滿人間,此時,茶湯淺黃,茶味清香淳真。

糊米罐罐香茶的第二道茶叫靈生護香,意為苦盡甘來,情深意長。將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好的糯米和茶葉,邊烤邊抖動,讓茶香米香充分溢出。此時加入無量山3000米以上的特有紅豆草和少許山河壩紅糖,繼續(xù)抖動到一定火候時,澆入開水,再加入一小塊生姜,煮兩分鐘即可。客人喝完第一道茶時,第二道糊米茶已經(jīng)煮好,云南紅糖口感清爽,紅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氣,糊米入茶溫暖脾胃,生姜辛辣驅(qū)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是大自然賜給彝族人的厚禮。

布朗族烤茶 喝新茶先制作烤茶

惠民鄉(xiāng)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距離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縣城70余公里。據(jù)芒景緬寺木塔石碑記載,這里的茶樹種植可以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1200多年,后經(jīng)幾個朝代連片墾植,至今已達1萬多畝。

每年3月,景邁山的布朗族人都要趕制春茶,茶青就來自附近的古茶園,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布朗族相信自己就是茶神的子孫,春茶大部分制作成普洱茶,但老一輩的布朗族還是喜歡喝自己存放的一年以上的散茶。

按照布朗族的茶文化,在喝新茶的時候,要將其制作成烤茶,所有制茶的工具都是就地取材。首先將茶葉放在一個木瓢內(nèi),將燒熱的火炭放入木瓢與茶葉混合抖動,這樣便能夠驅(qū)除茶葉中的寒氣和雜質(zhì),同時調(diào)制出一種獨特的花香,之后將茶放入一個小陶罐中烤熱,加入熱水,倒進碗中飲用。

來自森林的古樹茶,山野之氣強烈,苦澀,回甘迅猛,過去布朗族先民下田勞作,必須喝茶來解乏,在他們的觀念中,出門勞作要是忘記了攜帶飯菜,他們不會返回來拿,但要是忘記了那套烤茶的“家私”,那肯定是不行的。布朗族與茶的淵源已經(jīng)滲入他們的靈魂,可以說,布朗族的歷史就是一部茶的歷史。

佤族烤茶 區(qū)別傳統(tǒng)罐子烤茶

還值得一說的是,佤族烤茶也叫鐵板燒茶,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罐子烤茶,而是將茶葉放在一塊鐵板上進行烘烤,至茶色焦黃聞到茶香味后,將茶倒入開水壺內(nèi)煮,再用清水注入茶杯,將濃茶水兌清。佤族烤茶湯色紅釅,提神生津,解熱除疾。這種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現(xiàn)在佤族人依然保留這種飲茶習(xí)慣。

傣族竹筒香茶 嫩甜竹筒即是盛器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別具風(fēng)味的一種茶飲,也是比較講究的一種待客茶。制法有兩種,一是采摘細嫩芽,經(jīng)鐵鍋殺青,揉捻,然后裝入特制的嫩甜竹筒內(nèi),在火上烘烤,這樣制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葉的醇厚茶香,又有濃郁的甜竹清香。

另一種制法是將曬干的春茶放入小飯甑里,與糯米一起蒸,待茶葉軟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氣后倒出,立即裝入準(zhǔn)備好的竹筒內(nèi)。然后用甜竹葉或草紙堵住竹筒口,放在三腳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待竹筒由青綠變?yōu)榻裹S,筒內(nèi)茶葉全部燒干時剖開竹筒,竹香茶即制成。飲用時,取出圓柱形的茶葉,掰少許放入碗中,沖入沸水約5分鐘即可飲用。這種方法制出的竹筒香茶,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

傣家人到田間勞動,常常帶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時,砍上一節(jié)甜竹,上部削尖,灌入山泉水在火上燒開,然后放入竹筒香茶再燒數(shù)分鐘,待茶水稍涼后慢慢品飲。飲用竹筒香茶既解渴又解乏。

哈尼人在野外勞動時也喜歡烤茶,一切茶具都來自山野,勞作席間,就地燃起一堆篝火,砍來一節(jié)新鮮竹筒,盛滿清冽的山泉水,架在火上燒煮。同時采摘適量新鮮老茶葉,用盛具置于火炭旁慢慢烘烤至有一股焦糊味,待竹筒中的水燒開后,用手將烤茶揉碎入竹筒中煨煮片刻后即可飲用。

傈僳族漆油茶 本地漆油代替酥油

滇西北的中甸、麗江受藏文化的影響, 喝酥油茶之風(fēng)很盛,傳統(tǒng)的酥油茶是烤茶的近親,它是將茶餅烤黃后加水煮漲,倒入酥油筒內(nèi),和酥油、鹽巴等物劇烈地攪拌,使酥油變成霧狀與茶湯混合在一起。酥油茶傳到怒江,當(dāng)?shù)厝巳砸钥静铻榈?,只是用本地特產(chǎn)漆油代替酥油,創(chuàng)造了漆油茶。雖然外地人無法習(xí)慣漆油的味道,甚至對漆油過敏,但漆油茶在當(dāng)?shù)貐s是不可或缺的飲品。

漆油是用漆樹果實榨出來的油脂,呈臘黃色或灰褐色。性溫,味辛淡,主含漆樹甙、黃酮類、不飽和脂肪酸、多種維生素及少量蛋白質(zhì),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與豬油、菜籽油混合冷卻制成固體油脂,又名漆蠟。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傈僳族食俗受藏族影響,但怒江地處亞熱帶,不產(chǎn)牦牛和酥油,而產(chǎn)漆蠟。傈僳族和怒族同胞便用漆蠟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是他們待客的飲料。

制作漆油茶首先把芝麻仁炒香,核桃仁用開水燙后去皮、炒香、搗碎。之后土罐上火,倒入開水,放入茶葉,沸后成茶水。最后用特制茶桶,下入漆油、核桃、芝麻、鹽和茶水混合為一體,上下來回地攪動,直至漆油與茶水交融,倒入茶杯即成。攪得越均勻味道越好,水油融合越徹底。

來源:云茶交易中心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佛殿古茶山——高山云霧出好茶

佛殿

地理位置: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

平均氣溫:15.3℃

山系走向:南北走向

茶山特色:生長密度高,茶樹品種多

一、茶香佛殿山

地理環(huán)境

在中國的西南邊陲,有一塊我國唯一沒有受到第四紀(jì)冰川襲擊的植物群落分布區(qū)域,這里山高谷深,是地球上山茶科植物分布的中心地帶之一,孕育出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茶樹,形成景邁山、困鹿山等數(shù)十座各具特色的古茶山。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佛殿古茶山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西盟佤族自治縣是我國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與緬甸相鄰,是我國主要佤族聚居的邊境縣,是《阿佤人民唱新歌》、“江三木落”的誕生地。少數(shù)民族占全縣人口的94%。全境因受孟加拉灣西南暖濕氣流影響,形成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fēng)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3℃,年均降水量2758毫米,居云南省之冠,素有“雨城”之稱。境內(nèi)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廣泛分布著山茶科植物。

茶園特點

佛殿山是西盟境內(nèi)的主要山脈和古茶山,有生態(tài)茶園4萬多畝,呈南北走向,具有獨特的自然優(yōu)勢,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時而云霧繚繞,時而陽光明媚,非常有利于茶葉內(nèi)質(zhì)的聚合。高山、茶園、村莊、采茶姑娘在晨霧中忽隱忽現(xiàn)。“紅日出茶園”成為佛殿山的一道招牌景致,同時這里的云山霧海也形象地詮釋了“高山云霧出好茶”的真正含義。

西盟縣境內(nèi)發(fā)現(xiàn)有野生古茶樹群落四大片區(qū),面積達6萬多畝,主要分布在佛殿山脈,其特點是生長密度高,伴生在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有的每畝達幾十株;另一個特點是野生茶樹品種多,在佛殿山的天池邊發(fā)現(xiàn)大片的野生芽苞茶,又名滇南離蕊茶,同時還發(fā)現(xiàn)生長有野生油茶,又名云南連蕊茶等,有南亢野茶、勐卡野茶、班母野茶、大黑山臘野茶等,這些野茶品種成為茶學(xué)界研究茶樹進化和變異的重要標(biāo)本。使佛殿山成為一座寶貴的野生茶樹種質(zhì)資源基因庫。古往今來,生活在周圍的世居民族都到山中采摘各種野生茶飲用,野生茶還曾作為進貢佳品和得道高僧的日常飲品。.

目前,當(dāng)?shù)卣疄楸Wo野生茶樹種質(zhì)資源,把佛殿山野生茶樹群落生長區(qū)列為縣級自然保護區(qū)。此外,還廣邀國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結(jié)合佤山民族茶文化,借助佛殿古茶山的品牌優(yōu)勢和絕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規(guī)劃建設(shè)了5.3萬畝生態(tài)茶園,漫山茶園里種植的覆蔭樹長勢非常旺盛,成為佛殿山上一道亮麗的立體茶園風(fēng)景線。

二、醉美佤部落

西盟佤族

西盟佤族是1949年10月后從原始社會一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有零星種植茶葉,直到1964年阿佤人民才在佛殿山上開始規(guī)模化種茶。如今,佛殿山上建有數(shù)十個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茶葉初制所,承載著佛殿山生態(tài)茶系列產(chǎn)品的開發(fā),推進茶葉基地向區(qū)域化、規(guī)模化、專業(yè)化、品牌化發(fā)展。其中,南亢彩云農(nóng)民茶葉專業(yè)合作社被稱為“隱于阿佤山上的人民公社”,不斷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

最古老的茶葉專業(yè)合作社

南亢彩云農(nóng)民茶葉專業(yè)合作社的前身是西盟縣力所人民公社南亢大隊茶葉生產(chǎn)隊,1971年由南亢大隊從各生產(chǎn)隊抽來27戶98人,在山上開荒種茶,幾年下來開墾種植了1000多畝茶園,茶葉由縣外貿(mào)公司統(tǒng)購,采用統(tǒng)一生產(chǎn)、管理、銷售、記工分、年終分紅的集體化管理模式。如今的南亢彩云農(nóng)民茶葉專業(yè)合作社雖歷經(jīng)了多次更名,曾經(jīng)幾次有人要收購茶廠,通過社員民主表決未能通過,大家還是信任老廠長扎發(fā)。拉祜族漢子扎發(fā)出生于1955年,小學(xué)文化,其貌不揚但辦事公道,是伴隨著茶葉生產(chǎn)隊發(fā)展而成長起來的。他說:“我們是在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唱著《阿佤人民唱新歌》等革命歌曲長大的,有一種特殊的情感。”40多年來,合作社一直堅守著“分戶管理、統(tǒng)一經(jīng)營,按勞分配、集體決策、共同富裕”的合作社集體經(jīng)營管理模式,社員銷售茶葉是只記數(shù)量和級別,大家把茶葉加工、銷售之后,年終進行核算分紅,平時每人按月領(lǐng)取一定的工資,年滿60歲后按月領(lǐng)取養(yǎng)老金。這或許成為全國茶行業(yè)里保存至今最為古老的茶葉專業(yè)合作社。

每逢重大節(jié)日,全社男女老少都身著盛裝,敲鑼打鼓,吹著蘆笙,跳著各種各樣的舞步,祭拜三佛祖,祈求茶葉豐收。逢合作社開會的日子,聚在一起,輪流著殺豬做飯、喝酒狂歡,歌唱“社會主義好”,感謝共產(chǎn)黨。每天早上8點,下午6點都要在廣播里播放革命歌曲,家里的墻上貼著很多人民公社時代的畫報,都還會使用那時的茶具、什物等。它能特立獨行幾十年,人們也有不同的看法,這一定有許多未解的謎團,阿佤山本來就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用一種包容心去善待它吧。它也為人們多創(chuàng)造一個神奇的地方,增加一段曾經(jīng)的情懷,增添一分精彩的生活。

祭祀活動

生產(chǎn)工具

長刀是佛殿山人家的不可或缺的生產(chǎn)生活工具。因此,鐵匠這一職業(yè)在佛殿山得以傳承下來,主要任務(wù)就是打制長刀。每年冬閑時節(jié),正是扎克師徒二人最忙的時分,已是深夜,卻還在趕制一把長刀。明后天,這把長刀將被村里人扎迫派上用場,因此耽誤不得。當(dāng)然,用刀之前必須把刀磨得鋒利。冬閑時節(jié)要進行茶葉修剪。人們一般常見到的是用剪刀或割草機修剪茶葉。而在佛殿山,修剪茶葉清一色是用長刀砍齊。一刀下去,枝葉削平,干脆利落。使刀是山里人的生產(chǎn)技能,無論男女都能熟練用刀。他們相信,用刀修剪后茶葉來年會發(fā)得更好。

“細骨豬”“枉臘”“擂茶”

做客佛殿山,熱情的主人家除了敬上一杯熱熱的香茶,隆重的還會從樹林里捉回一頭生態(tài)放養(yǎng)的豬殺了待客。西盟冬瓜豬俗稱“荷包豬”“細骨豬”,喜歡濕熱氣候,接近半野生放牧飼養(yǎng),飼料多以自產(chǎn)玉米、米糠、優(yōu)質(zhì)牧草及野生芭蕉稈為主,是云南的名優(yōu)豬種,一般只能長到50公斤左右,個頭雖然小,但有“冬瓜身,騾子屁股,麂子蹄”之說。是當(dāng)?shù)馗髯迦罕娫陂L期的生產(chǎn)實踐中選育而成的一個地方特有品種。冬瓜豬做成的菜肴肥而不膩、味道鮮美,皮薄骨細、營養(yǎng)豐富。有好肉當(dāng)然要有美酒,這里一般只喝土法自釀的力所酒,被稱為“力所茅臺”。人們用佛殿山上生長的一種特有蒼天喬木,把一筒巨木掏空做成蒸子,選上好的玉米為料釀制而成。肉香撲鼻,酒香沁心,熱情的酒、歌讓人陶醉,真摯的情感讓人流連。

國際勞動節(jié)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jié)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jié)日。國際勞動節(jié)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jié)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jié)日。

殿

“月亮升起來,山寨靜悄悄?!边@是青年男女傾訴心聲的佳期,也是品嘗佤山茶席的時光,佤族喜歡飲用的茶是“枉臘”,俗稱“鐵板燒茶”,是用一種獨具一格的制茶方式制作。首先用壺將泉水煮沸,再用一塊薄鐵板(或鐵瓢)盛上茶葉放在火塘上燒烤,茶色焦黃聞到茶香味后,將茶倒入開水壺內(nèi)煮。這種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

佛殿山的佤族還有一種古老的飲茶方式稱作“擂茶”,即將茶葉加入姜、桂、鹽放在土陶罐內(nèi)共煮食用。這種飲茶法真實印證了《蠻書》中“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記載。

如果烤茶喝夠了,還可以品一款別具特色的米蕎茶。米蕎是西盟縣特色農(nóng)作物,也是佛殿山的一個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富含維生素P及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很好的養(yǎng)生食品,被譽為“五谷王中之王”。過去人們將它摻在米里一起煮成飯,美味可口,極富營養(yǎng)。今天人們把米蕎經(jīng)過一番特殊的烘焙加工之后做成了米蕎茶,像茶葉一樣沖泡品飲,這是阿佤人民為茶人奉獻的一種新茶品。

這里擁有著藍天、白云、碧水、青草、古樹、茶園。這里是“木鼓之鄉(xiāng)”、阿佤文化的“好萊塢”、一處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活化石”、佤族文明的“博物館”?!安柘惴鸬钌?、醉美佤部落”,有空你也來瞧瞧。

來源:新華國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2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