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閩南人泡茶流程

找到約25條結(jié)果 (用時 0.007 秒)

泡茶時“頭道茶”該不該倒掉,告訴你這背后的秘密!

喜歡喝茶的茶友對于泡茶流程想必都不陌生,泡茶時的第一道茶被稱為“洗茶”,一般都是被倒掉,我們也經(jīng)常聽一些老茶人說第一道茶不能喝。

頭道茶,是該喝,還是倒掉,你真的知道嗎?

  初入茶圈,很多茶友都學到了一個習慣:在泡茶的時候,不管是泡六大茶類的哪一種茶,沖一次頭道茶,然后“嘩”一下倒掉,這個動作似乎都變成了一個習慣。

關于“頭道茶”的說法

說法一:頭道茶反正不好喝,倒掉無所謂

這句主要是從溫潤的角度去說頭道茶,認為“溫潤泡”沒有達到飲用的最佳口感,所以倒掉也沒關系。

這樣的做法并不贊同,因為茶葉有益物質(zhì)最大程度的析出就在第一泡,尤其是綠茶。

曾有見過一人沖泡君山銀針,只因茶湯里有毫毛就將頭道茶都倒掉,其實是非常可惜,因為那是名優(yōu)黃茶茶湯中最驚艷的一泡。

說法二:頭道茶可以洗去農(nóng)殘

由于茶葉的特殊性,不能用像洗瓜果一般清洗它,所以許多茶友就用頭道茶來“洗”農(nóng)殘。

但農(nóng)藥多為脂溶性物質(zhì),熱水只能溶解和稀釋很小部分的量,單靠頭道茶就可以洗去農(nóng)殘實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市場上銷售的絕大多數(shù)茶葉符合國家的衛(wèi)生標準,只要消費者購買的茶葉是合格產(chǎn)品,茶葉的衛(wèi)生指標就值得信賴。

茶葉“有農(nóng)殘”與“農(nóng)殘超標”并不是一回事,還得看茶葉農(nóng)殘是否在國標范圍內(nèi),對少量農(nóng)殘不必過于恐慌。

而且茶葉在種植過程中使用的都是水不溶性農(nóng)藥,泡茶的茶湯并不會有農(nóng)藥殘留。

說法三:頭道茶是用來洗去雜質(zhì)和灰塵

這個說法當然是針對那些有一定陳放時間的茶葉來說的。

頭道茶的確具有沖洗的作用,也不必把它喝掉,但說它是“沒用的一泡”其實有點偏頗,因為作為第一泡,它可是飽含了許多這款茶的質(zhì)量信息,極具表現(xiàn)力。

所以下次買普洱茶的時候,或許淺嘗一口頭道茶,并細細品味里面的不正常滋味,這個方法非常好用。

說法四:頭道茶可以烘托氣氛

這個說法適合招待客人的時候。客人主人面對面坐著,第二泡的茶還沒沖好,第一泡洗茶的茶湯雖然清淡,但也有茶香,洗完茶杯后淋在茶盤上,茶香飄出來,還沒開始喝,就聞到了,讓人急不可待可品一品,品茶的氣氛馬上就來了。

換個角度想,如果茶葉是臟的,是不是喝咖啡前也要洗洗咖啡粉、喝紅酒前也得煮開紅酒?

所以,“頭道茶”倒不倒,看情況。

建議喝掉綠茶、白茶、黃茶、紅茶、壓制緊實的烏龍茶。

這幾類茶建議頭泡茶要喝掉。一般綠茶、白茶、黃茶、紅茶頭泡沖泡出的內(nèi)含物質(zhì)是很豐富的、很好喝的,如果倒掉會很可惜。

尤其有些優(yōu)質(zhì)的綠茶、紅茶本來就最多沖泡三四次,還倒掉第一泡,簡直有些暴殄天物。

對于壓制較為緊實的烏龍茶(比如:鐵觀音、文山包種等),那是想喝就喝。 ? ? ? ? ?閩南烏龍通常做形都很緊實,所以頭泡時析出的物質(zhì)都很少,滋味很淡。

頭泡主要是為了溫潤一下茶,所以要不要喝,全看自己。

強烈建議喝掉條形烏龍茶條形烏龍(比如:巖茶、單叢、東方美人等)

建議喝掉頭泡茶。不喝實在是太浪費了,頭泡的浸出物是很豐富的,看湯色就能明顯感覺到。

對有些好的巖茶,有的茶人會特意留下頭泡茶,在整個茶全部喝完后,再喝頭泡茶。

他們說喝尾水時滋味已經(jīng)明顯淡了,此時再喝頭泡,能將整個茶滋味最美妙的感覺又帶回來,所以這頭泡茶又稱為“還魂湯。

喝掉需謹慎:黑茶普洱茶

確定倉儲好的茶

散茶可以喝,頭泡湯里浸出的茶葉物質(zhì)就比較多了。緊壓茶,可喝可不喝,如果是緊壓的茶,頭泡浸出物少,茶湯滋味也很淡。

不確定倉儲情況的茶

淺嘗輒止,淺淺嘗一點兒。因為通常喝這泡茶能夠了解判斷到一些倉儲情況。

不過當頭泡喝著有異雜時,那這個茶最好都別喝了。

溫馨提示

如果你一定要“洗茶”,選擇適宜的水溫的水,立即注入泡茶器具,立即倒出即可,并不需要長達幾十秒乃至數(shù)分鐘的浸泡以完成所謂的“洗茶”。

綠茶、黃茶之類較為細嫩,耐泡度低的茶類,其茶葉中內(nèi)含物質(zhì)溶出速度較快,第一泡茶湯反而滋味和營養(yǎng)物質(zhì)含量較高,“洗茶”之后精華物質(zhì)流失更多,使得之后的茶湯淡而無味。

和茶盤說再見,“干泡法”風靡茶人圈

很多茶友發(fā)現(xiàn),一段時間以來,“干泡法”席卷茶人圈:茶臺不再濕漉漉,甚至連茶盤都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精致的茶器、壺承和盛放洗茶水的水盂,布置成個性化的茶席,顯得清新雅致,別具特色。和以往常見的“濕泡法”相比,干泡茶席不囿于地點,室內(nèi)戶外、溪畔山間,皆可成席,逐漸在茶人圈風靡開來。

△極簡主義下的茶藝美學

 

聽說“干泡法”,有些圈外人會誤以為泡茶“不用水”,其實不是。

在多數(shù)閩南人的普遍印象中,泡茶的茶桌是要有茶盤的,開水沖淋茶器,茶盤濕漉漉,茶水隨處流淌,再經(jīng)由軟管導引到桶里收集。這個時候,主人對茶盤的大小、材質(zhì)、工藝都很講究。這樣的“濕泡法”隨性、用水量大,且因茶盤笨重,隨著茶席文化的流行,逐漸讓位于“干泡法”。

 

有茶人介紹,無論唐的煎茶法,宋的點茶,還是明清以來的散茶沖泡,“濕泡法”都不是主流。干泡法的雅致,反而和現(xiàn)代茶席相得益彰,成為一種極簡主義美學。

 

 

于是,一條精美茶席、一套考究的茶具、一個壺承、一個水盂,再搭配花器,就構(gòu)成了茶席的大部分,在泡茶過程中,如果產(chǎn)生廢棄茶水及茶渣,茶人就直接傾倒于一旁的水盂中,整個席面保持干爽、雅致,且容易清理。

 

 

相比之下,干泡法更講究的是心情與意境,泡茶環(huán)境更加干爽雅致,茶藝師必須要注意力集中,身心要自然舒適,不然很容易把水滴得到處都是。

 

 

當然,也有一些茶人依然鐘情于“濕泡法”,不僅因為這種泡茶方式的隨性,還因為有些茶人出于養(yǎng)壺的需要,需要用茶水沖淋壺具。用干泡法就顯得拘謹不方便,沖淋壺身時茶水容易弄臟茶席。

 

△用錫雕工藝制作的雙層壺承

從壺承到整體茶席設計

 

 

 

“干泡法”讓泡茶不拘泥于場所空間,隨興隨處都可設計茶席。而沒有了茶盤,一方壺承,乃至茶席上的布置成了大家的關注焦點。

 

壺承,也稱干泡臺,泡茶時擱放蓋碗、茶壺等茶具之用,避免溢出的水沾濕茶布。和茶盤相比更加小巧,小的壺承甚至僅供放置一把茶壺。記者發(fā)現(xiàn),有一些茶人“取材天然”,一塊小巧蓮花臺底座、一片瓦當、一方硯臺……都可以當做個性化的茶承使用。

 

 

當然,市面上開始出現(xiàn)不少針對“干泡法”的專用壺承。“茶承的款式很多,制作材質(zhì)不一而足,總體來說都是小巧雅致,頗具禪意。”廈門和韻茶具負責人李藝華介紹,在茶席布置上,選擇與茶席格調(diào)統(tǒng)一的茶承很重要。在廈門茶具市場上,來自廣州的“蜂鳥工坊”在茶人圈頗有知名度,除了精美的銀壺,其出品的壺承也受到茶人的喜愛,材質(zhì)或銀、或銅、或錫,手工打制,精巧雅致。

 

 

 

據(jù)了解,干泡法的流行,對茶席設計要求更高,畢竟沒有了茶盤,不經(jīng)設計的桌面顯得空蕩蕩。因此,不少茶人開始從空間、插花、選器等方面為切入點,進行設計擺設,以求更加雅致的喝茶氛圍。

 

△由整塊木板打磨的精美壺承

( 文/記者 王煌彬 )

 

▽拓展閱讀▽

 

干、濕泡法流程異同

備具:干泡法使用淺壺承,無法儲存大量的廢棄茶水,也沒辦法淋壺。濕泡法使用的是茶盤,下有軟管出水。

 

潔具:干泡法一般用茶夾將茶杯置于水盂上方清洗,每個洗完的茶杯都要在茶巾上蘸一下,擦干后放回茶托;濕泡法可在茶臺上直接淋壺沖洗,四濺的水滴均會歸集流入茶水桶內(nèi)。

 

 

潤茶:干泡時使用碗蓋刮過后倒入水盂內(nèi);濕泡法在潤茶刮沫時,則有一套傾斜旋轉(zhuǎn)手法,溢出的茶沫會流入茶臺內(nèi)。

 

 

沖泡:干泡法沖泡時對注水要求更高,沿蓋碗邊緣旋轉(zhuǎn)注水時不可灑漏,每次分茶后的茶湯底需要倒入水盂,濕泡法則更隨性些。

 

換茶:干泡是直接倒入垃圾桶內(nèi),剩余茶渣沖洗至水盂內(nèi);濕泡時葉底一般會倒入茶水桶,等待倒水時一同處理。

 

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立即刪除)

全球工夫茶四大門派齊聚香港

7月7日,一時風雨一時晴,這個日子對于國人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因為盧溝橋事變。2019年7月7日,可能也將會是被世界工夫茶圈記住的日子。這一天,由泰華古軒主辦,心月茶事、木+木協(xié)辦的“茶·工夫”香港工夫茶大會在香港明愛白英奇學院和融開場。



剪彩儀式上,活動發(fā)起人麥浚泰先生致辭



全球華人工夫茶“潮汕、香港、臺灣、馬來西亞”四大“門派”的代表人物聚在了香港這座包容的國際大都市?;顒臃譃檎搲筒钑蓚€環(huán)節(jié)。論壇上,茶會間,全球華人工夫茶圈的老、中、青會聚一堂,大家一起分享所屬流派工夫茶的特色,共同探討如何讓工夫茶進入年輕人的世界,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工夫茶。



左起為:伍常、蕭慧娟、趙美玲、王介宏、陳再粦、鄭培凱、楊智深



論壇匯集了潮汕、香港、臺灣、馬來西亞四地工夫茶文化傳播中的重量級人物:香港--楊智深先生、臺灣--王介宏先生、潮州--陳再粦先生、馬來西亞--趙美玲女士,文化學者鄭培凱先生、馬來西亞茶人蕭慧娟女士兩位學者從專業(yè)角度為工夫茶把脈,香港藝術(shù)拍賣顧問伍常先生擔任本次論壇的特邀主持。





四大工夫茶門派齊現(xiàn)身 都有獨門“功夫”




四大門派的工夫茶,各有其特色,也各有其來處。比如潮汕工夫茶和馬來西亞工夫茶都是一壺三杯,而閩南工夫茶以及一脈相承的臺灣工夫茶則是一壺四杯。關于“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表現(xiàn)方式也均有差別,有的行云流水,有的勁道有力。比如,文博軒茶師所表現(xiàn)的韓信點兵,速度極快、力道迅猛,讓觀者為“壺嘴”的安全捏一把汗。





作為閩南人習潮汕工夫茶的香港茶人楊智深認為,閩南工夫茶和潮汕工夫茶的區(qū)別在于“器”和“技”,閩南工夫茶更重“器”,即泡茶用具,“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而潮汕工夫茶則更側(cè)重于“技”,即沖泡流程,從燃炭煮水到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每一個沖泡步驟都有他的規(guī)矩,并且從選茶、選水、活火等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無不細致入微、體現(xiàn)工夫。





而馬來西亞的趙美玲女士介紹她所從事的南洋工夫茶具有四大特色:藏養(yǎng)、去雜、恒溫、低斟。這些特色是與馬來西亞的實際情況相匹配的,例如,藏養(yǎng)是因為銷往馬來西亞的烏龍茶相對而言是比較高火焙的,所以需要養(yǎng)以褪火。


關于工夫茶的發(fā)源地,與會者都有自己的見解,楊智深認為工夫茶的發(fā)源地應該在武夷山,王介宏認為工夫茶源自閩南漳州漳浦地區(qū),而潮州工夫茶的非遺傳承人陳再粦則認為工夫茶的源頭在潮州。



茶會現(xiàn)場



關于工夫茶的開始形成于何時:唐?宋?明清?鄭培凱教授6年的著作茶文化書籍時,翻閱了海量的史料,他得出結(jié)論:潮汕工夫茶應該始于明末清初。


最早記載潮汕工夫茶的史料是,清代乾隆末葉俞蛟所著的《夢廠雜著》。《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中說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jīng)》而器具更為精致……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煮至初沸,投閩茶于壺內(nèi)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后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文中所述已經(jīng)是相當講究的工夫茶飲茶程序了。





如何讓年輕人上“癮”,各大門派齊謀良方



馬來西亞的趙美玲女士多年來專注當?shù)氐墓し虿鑲鞒泄ぷ?,去年在深圳茶博會上一舉奪得“首屆國際工夫茶沖泡大賽”特別金獎的Teoh WillIiam 就是在趙女士的鼓勵下決定來克服困難前來參賽的。她說有時候年輕人喜歡工夫茶,去做一些事只要稍加指引就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jié)果,比如Teoh WillIiam,他當初不想來的原因僅僅是不想請假。



茶會現(xiàn)場



趙美玲女士從自己的經(jīng)驗和思考出發(fā),對于給青年人種“工夫茶”的草給出了如下建議:給年輕人灌輸精、燥、潔的正確的工夫茶理念;多為年輕人制造價格合理、質(zhì)量有保證的新茶器;多推出質(zhì)量好,價格合理,又符合標準的好茶;多辦推廣性的活動,比如品鑒會、交流會、競技賽、論壇等;多開辦價格合理,具有時間彈性的工夫茶課堂。



楊智深認為未來20年,工夫茶的推廣,不能僅僅局限于茶,而是要讓工夫茶與傳統(tǒng)文化里更多美好的事物產(chǎn)生連結(jié),讓年輕人接觸茶的門更寬廣一些。本次活動的發(fā)起人泰華古軒的麥浚泰先生就是通過茶進入藝術(shù)領域,而主持人伍常則是通過藝術(shù)進入茶領域。



王介宏先生在司茶



臺灣工夫茶,之前給人印象是“老人茶”,王介宏先生和他的團隊致力于用“席茶”的方式詮釋工夫茶,他將工夫茶與焚香、點茶、插花、掛畫這些古代文人雅事結(jié)合起來,讓接觸到他的工夫茶的人生活里多一點藝術(shù)內(nèi)涵和人文雅趣。



關于潮汕工夫茶的傳承,陳再粦先生總結(jié)了一句——百姓日用即道。無論家庭式傳承、師傅關系、研修研習培訓,都不及把喝茶生活化了而產(chǎn)生的效果全面。正如翁輝東《潮州茶經(jīng)》里所說的那樣潮州人民“無論嘉會盛宴,閑處寂居,商店工場,下至街邊路側(cè),豆棚瓜下,每于百忙當中,抑或閑情逸致,無不惜此泥爐砂銚,舉杯提壺,長飲短酌,以度此快樂人生。”



明愛白英奇專業(yè)學校室內(nèi)建筑學系同學的設計作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場除了論壇環(huán)節(jié),還有上午、下午兩場茶會?,F(xiàn)場有20多家各有特色但同樣熱愛工夫茶的茶單位,共有超過80位茶師為來賓司茶,還有喜悅匯的工夫茶古茶器展陳列其間。



大家在交流觀念的同時還能看到工夫茶的展現(xiàn),還能從茶湯中體會到不同,又有各個時期的工夫茶茶具可觀可賞可學,可謂工夫茶交流的大饗。此外,活動舉辦地的明愛白英奇專業(yè)學校室內(nèi)建筑學系的同學們自發(fā)參與到工夫茶傳承這件事中來,他們紛紛在作品中表達自己對于茶空間設計的理解。



茶會現(xiàn)場,《茶經(jīng)》在上



如公益宣傳里所說的那樣,工夫茶也應如是:工夫茶的傳承,不是一個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了一點點。藉由這一批老茶人兩年前的發(fā)愿,藉由無數(shù)的人放下成見來相見,在這一片葉子的感召下,在很多人的一點點努力下,工夫茶的薪火定會生生不息。



- END -


文字 | 容若之水

圖片 | 香港工夫茶大會

找到約25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