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明朝團茶典故

找到約9條結(jié)果 (用時 0.004 秒)

論唐宋時期禪宗寺院茶湯煎點禮儀

摘要:唐宋時期禪寺中既有茶禮,也有湯禮,合起來稱作“茶湯禮”。宋代之前,無論社會上還是宗門內(nèi),普遍使用煎茶法。宋代則流行點茶法。唐代百丈懷海禪師首制“百丈清規(guī)”,將當(dāng)時社會上流行的煎茶法納入禪門禮儀。到了宋代,又與點茶法相結(jié)合,出現(xiàn)了“煎點”二字。煎點,不僅是唐代煎茶法和宋代點茶法的合稱,也指禪寺中煎湯和點茶的具體禮儀。是宋代“客至點茶,欲去煎湯”待客俗禮的宗門化,也是宋代茶湯煎點禮儀形成的社會基礎(chǔ)。宋代不僅文人雅士熱中煎茶、點茶,甚至連帝王貴胄也參與其中,這乃是宋代茶文化興盛的一個主要原因。另外,禪門諸多《清規(guī)》中提到的“茶葯”,即禪門常說的藥石,其實是晚食的隱語,俗稱點心。此外,茶榜和茶狀,以及茶鼓、茶板、茶盞、茶橐子、茶筅、湯瓶等,在禪門茶禮中都有專門的意義,本文也擬作簡略探討,以期對唐宋以來禪寺茶湯煎點禮儀和具體過程作一番概略梳理。

關(guān)鍵詞:煎點 茶湯 茶榜 茶狀 茶葯 湯瓶

概 說

宋代宗賾禪師輯編的《禪苑清規(guī)》,是對唐代百丈懷海制定《古清規(guī)》以來的第一次整理輯編,不但保留了《古清規(guī)》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也將宋代叢林禪寺制定的“叢林清規(guī)”“禪林日用”等收集進來,可以看作是宋代禪寺的“清規(guī)總編”,對于我們研究宋代禪寺茶湯煎點禮儀以及煎點用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正如宗賾禪師在序文里說的:“是以僉謀開士,遍摭諸方。凡有補于見聞,悉備陳于綱目?!彼远U門清規(guī)中記載的茶湯煎點之事,以《禪苑清規(guī)》最爲(wèi)詳備。本文即以《禪苑清規(guī)》為主要參考資料,擬從七個方面,對唐宋以來禪寺茶湯煎點禮儀以及煎點用具,予以探討。

一、煎點的意義

煎茶法形成于唐代初期,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飲茶”條記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xué)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fēng)俗?!碧┥浇的Р囟U師首次將煎茶法引入禪門,幫助禪僧修習(xí)。此后百丈懷海禪師首制禪寺清規(guī),將當(dāng)時社會上流行的煎茶法納入禪門禮儀,稱為禪寺煎茶禮儀,后人尊之為“百丈清規(guī)”或“古清規(guī)”。到了中唐時期,茶風(fēng)禪風(fēng)并行,形成了“寺必有茶,僧必飲茶”的禪茶風(fēng)尚。趙州從諗禪師住持觀音禪院時,以一句“吃茶去”法語接引四方學(xué)僧,從此茶禪之風(fēng)彌布叢林,這對唐末禪寺清規(guī)中茶湯禮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封氏聞見記》里又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标懹稹恫杞?jīng)》出現(xiàn)在百丈禪師制定禪寺清規(guī)之后,是當(dāng)時世俗社會飲茶方法的歸納總結(jié),至于禪門茶禮,仍存于古清規(guī)之中。

唐代煎茶法到了宋代,又與點茶法相結(jié)合,于是出現(xiàn)了“煎點”二字,分別指唐代煎茶法和宋代點茶法。宋代禪寺通行點茶法,但爲(wèi)了表示對古清規(guī)的尊重,特意將唐代煎茶禮儀名稱保留下來,合稱呼煎點,用以警示后人。日僧無著道忠禪師《小叢林清規(guī)》“煎點通辯”條說:“就座吃茶亦名煎點。此方必管辨精厚,似與古規(guī)僧堂等所行稍異?!焙笫乐饾u成為一種正式用語,瀹茶稱作點茶,燒水稱作煎湯,煎湯點茶,合稱“煎點”。

《禪苑清規(guī)》中記載說:“堂中所用柴、炭、米、面、油、鹽、醬菜、茶湯、藥餌、姜棗、烏梅、什物、家事”,除了柴米油鹽酒醋,還有茶湯、藥餌,已經(jīng)將茶湯并列為日常用事了。又說:“內(nèi)侍者收掌堂頭衣缽,支收文歷并方丈內(nèi)公用物色。主管茶湯、紙筆、冬夏衣物?!薄邦A(yù)先點檢門狀關(guān)牒書信,恐有差誤,及備茶湯人事之物?!辈铚坏嵌U寺主持的重要用品,要內(nèi)侍者專人掌管,而且也作為接待政府官員以及諸方大德的必備物用,不能有些許懈怠。足見宗門對待茶湯的重視程度了。

唐代百丈懷海禪師首制禪寺清規(guī),后人尊之為“百丈清規(guī)”或“古清規(guī)”,將當(dāng)時社會上流行的煎茶法納入禪門禮儀,成為最初的禪寺煎茶禮儀。到了宋代,又與點茶法相結(jié)合,于是出現(xiàn)了“煎點”二字,分別指唐代煎茶法和宋代點茶法。宋代禪寺通行點茶法,但爲(wèi)了表示對古清規(guī)的尊重,特意將唐代煎茶禮儀名稱保留下來,合稱煎點,用以警示后人。日僧無著道忠禪師《小叢林清規(guī)》“煎點通辯”條說:“就座吃茶亦名煎點。此方必管辨精厚,似與古規(guī)僧堂等所行稍異。”后世逐漸成為一種正式用語,瀹茶稱作點茶,燒水稱作煎湯,煎湯點茶,合稱“煎點”。所以,煎點不僅是唐代煎茶法和宋代點茶法的合稱,也指禪寺中煎湯和點茶的具體禮儀過程。

二、煎點的方式

《禪苑清規(guī)》(以下簡稱《清規(guī)》,后同)“赴茶湯”條開篇即說:“院門特為茶湯,禮數(shù)殷重,受請之人不宜慢易。”煎點作爲(wèi)一種茶湯禮儀,在禪門日常應(yīng)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贾肚逡?guī)》,正式煎點都要先出茶榜或茶狀,然后擊茶鼓或敲茶板,然后鳴鈡,僧眾依次進入煎點場所,按“茶湯圖”以及“照牌”所示坐定。開始行茶,澆湯,如此二遍,然后請吃茶葯。然后又行茶,澆湯,茶罷,收拾湯瓶、茶盞、茶橐,大眾禮謝煎點特為人,一次完整的茶湯禮儀到此宣告結(jié)束。下面完整引用一段《清規(guī)》中的文字,以資說明。

僧堂內(nèi)煎點

堂內(nèi)煎點之法,堂頭庫司用榜,首座用狀。令行者以箱復(fù)托之,侍者或監(jiān)院或首座呈特為人。禮請訖,貼僧堂門頰。監(jiān)院或首座于方丈禮請住持人,長版后眾僧集定。入堂燒香,大展三拜,巡堂請眾。齋后,堂前鐘鳴就坐訖。行法事人先于前門南頰朝圣僧叉手側(cè)立,徐問訊。離本位于圣僧前當(dāng)面問訊罷,次到爐前問訊。開香合,左手上香罷,略退身問訊訖。次至后門特為處問訊,面南轉(zhuǎn)身,卻到圣僧前當(dāng)面問訊。面北轉(zhuǎn)身問訊住持人,以次巡堂至后門北頰版頭,曲身問訊。至南頰版頭亦曲身問訊。如堂外,依上下間問訊。卻入堂內(nèi),圣僧前問訊。退身依舊位問訊,叉手而立。茶遍,澆湯,卻來近前當(dāng)面問訊。乃請先吃茶也。湯瓶出,次巡堂勸茶,如第一翻,問訊巡堂,俱不燒香而已。吃茶罷,特為人收盞。大眾落盞,在床叉手而坐。依前燒香,問訊特為人罷,卻來圣僧前大展三拜,巡堂一匝,依位而立。行藥罷,近前當(dāng)面問訊,仍請吃藥也。次乃行茶澆湯,又問訊,請先吃茶。如煎湯瓶出,依前問訊巡堂,再勸茶。茶罷,依位立。如侍者行法事,茶罷先問訊,一時收盞橐出。特為人先起于住持人前一展云,此者特蒙和尚煎點,下情無任感激之至。又一展敘寒暄云,伏惟和尚尊體起居萬福,乃觸禮三拜,送住持人出堂外。侍者于圣僧前上下間問訊訖,打下堂鐘。如庫司或首座煎點茶湯了,先收住持人盞。眾知事或首座于住持人前一展云,此日粗茶(或云此日粗湯)伏蒙和尚慈悲降重,下情不任感激之至。又一展敘寒暄云,伏惟和尚尊體起居萬福,乃觸禮三拜。第三拜時住持人更不答拜,但問訊大眾以表珍重之禮。作禮竟,送住持人出堂。行法事人再入堂內(nèi)圣僧前上下間問訊,收盞罷再問訊,打鐘出堂外。首座亦出堂外,與眾知事觸禮三拜。如首座特為書記,書記亦先出堂外,與首座觸禮三拜而散。

(圖注:南宋《五百羅漢圖》局部 現(xiàn)藏日本大德寺)

(圖注:日本建仁寺四頭茶禮點茶器具)

堂頭結(jié)夏茶榜

堂頭和尚今晨齋退就云堂煎點,特為首座大眾聊表結(jié)制之儀,兼請諸知事光伴。今月日。侍者某人敬白。

堂頭解夏茶榜

首尾同前。但改云“聊表解制之儀”。

庫司結(jié)夏茶榜

庫司今晨齋退就云堂點茶。特為首座大眾聊表結(jié)制之儀。伏望眾慈同垂光降。今月日。庫司比丘某甲敬白。

庫司解夏茶榜

首尾同前。但改云“聊表解制之儀”。

首座結(jié)夏狀

首座比丘某右某。啟取今晨齋后就云堂點茶。特為書記大眾聊表結(jié)制之儀。仍請諸知事。伏望眾慈同垂光降。謹狀。月日。首座比丘某狀。封皮云。狀請書記大眾。首座比丘某甲謹封。

首座解夏狀

首尾同前。但改云“聊表解制之儀”。

如堂頭特為新舊知事首座及知事首座點茶。榜狀如請知事頭首。篇中已明。

這段文字很長,也很繁瑣,明確記載了宋代禪寺結(jié)夏、解夏時煎點禮儀盛況,以及茶榜、茶狀的書寫格式等,需要仔細研讀。下面擬從四個方面予以分析。

三、茶禮與湯禮

禪門禪寺中既有茶禮,也有湯禮,合起來稱作“茶湯禮”。由于湯禮和茶禮相似,《清規(guī)》中遇到湯禮處就省略了。檢點《清規(guī)》文字,茶禮一般在上午或下午進行,湯禮則在晚間放參后進行。仍然引用《清規(guī)》文字說明:

堂頭煎點

侍者夜參或粥前稟覆堂頭,來日或齋后合為某人特為煎點,齋前提舉行者,準(zhǔn)備湯瓶(換水燒湯)、盞橐茶盤(打洗光潔)、香花坐位、茶藥照牌煞茶。諸事已辦,仔細請客。于所請客躬身問訊云,堂頭齋后特為某人點茶,聞鼓聲請赴,問訊而退。禮須矜莊,不得與人戲笑(或特為煎湯,亦于隔夜或齋前稟覆,齋后提舉行者準(zhǔn)備盞橐煎點,并同前式。請辭云,今晚放參后,堂頭特為某人煎湯)。

括號內(nèi)文字即是禪寺日常湯禮,因爲(wèi)較茶禮簡約,所以往往附在茶禮之后。或者加以文字說明,如:“此日粗茶,或云此日粗湯”“此日點茶,或云煎湯”“此日點茶,或云此日煎湯”。也可以認為,到了南宋以后,所謂煎點茶湯,乃是點茶煎湯的簡稱。除了稱謂不同外,茶禮和湯禮還有時間上的區(qū)別。日本無著道忠《小叢林清規(guī)》里記載:“凡供茶湯,自午后到夜半,先獻茶,次供湯。自子后到午時,先獻湯,后供茶。”大概因爲(wèi)飲茶容易使人不寐的緣故吧,所以晚間以湯禮爲(wèi)主。另外一種湯禮則比較隨意,往往在吃茶后吃湯:“維那答一拜云:管待蕭疏,且希以道為念,不吃湯。”這是新到掛搭僧到云水堂維那處參禮,吃茶罷,并不吃湯,因爲(wèi)禪門里有“迎客吃茶,送客吃湯”的不成文規(guī)定,新到只吃茶不吃湯,表示允許掛搭的意思。

宋代道楷《祇園正儀》則說得更明了:“新到相見茶湯而已,更不煎點。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務(wù)要省緣,專一辨道。”這里的茶湯就是普通的茶湯,一般用大壺煎煮,用來招待大眾,簡便易行。但有些湯禮非茶禮所可取代,必須鄭重其事舉行,一如茶禮:

解夏

七月十四日晚念誦煎湯。來日升堂,人事巡寮煎點并同結(jié)夏之儀,唯榜狀詞語不同而已。(下略)

冬年人事

節(jié)前一日,堂頭有免人事,預(yù)貼僧堂前。至晚堂內(nèi)庫司點湯,冬榜云:聊表至節(jié)陳賀之儀。年榜云:聊表改歲陳賀之儀。首尾同前。(下略)

解夏和歲末,通常要舉行湯禮,榜、狀禮儀同茶禮。只是湯禮多在晚間進行。禪門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使人不寐,滿腹時幫助消化,茶為不發(fā)之物,使人心性平和。雖說“學(xué)禪務(wù)于不寐”(《《封氏聞見記》》),但飲茶后精神過于興奮畢竟對身心無益,即使素來以沉靜著稱的禪僧們大概也心存忌憚,所以晚間就不吃茶只吃湯了。

禪門里的湯到底是什麼?劉淑芬在《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一文中有專門論述,筆者這里稍作解析和探討。

考之宋元以來清規(guī),提到的湯大約有三種:熱湯、煎湯和湯藥。熱湯即燒開的沸水,也簡稱湯,在茶禮中是用來點茶的,盛在湯瓶中點茶,稱作澆湯?!肚逡?guī)》“僧堂內(nèi)煎點”條:“茶遍澆湯,卻來近前,當(dāng)面問訊,乃請先吃茶也?!薄胺ň旒叭胧业茏犹貫樘妙^煎點”條:“行茶遍,約澆湯三五碗?!边@里的熱湯就是燒開的沸水。

湯藥除了僧人生病時飲用外,也用來依季節(jié)服用,以起到預(yù)防時疫的效用。清代儀潤《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湯藥”條載:“外則典座,內(nèi)則湯藥。應(yīng)時供奉住持湯點,左右應(yīng)接,佐助衣缽,撫恤行者。此執(zhí)須豐儉得宜,尤嚴戒背眾飲食?!痹偃缑鞔M隱通容《叢林兩序須知》記載:“朝夕供奉方丈湯藥,制揀方料,簡慎品味。其中根性優(yōu)劣,補瀉不同,或湯或丸,火候緩急,因時調(diào)服,一一須知謹察?!笨梢姕幨窃谠缤矸玫?,用料講究,和合得宜,是適宜四時長飲的補瀉之藥。

禪門湯禮中所說的湯通常是指煎湯,用一種或數(shù)種藥物香料煎煮,用來解渴益生的飲料,類似于后世的甘草湯、薄荷湯、紫蘇湯、蓮子湯、薯蕷(山藥)湯、橘皮湯等。宋代商業(yè)興盛,市井繁榮,出現(xiàn)了許多從事“點茶炷香”的專門行業(yè),官府也設(shè)有“四司六局”,以備官員筵席之需。所謂“奇茶異湯”,處處有之,可見宋代生活之完備和繁華了。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十二月”條載:“更以蒼術(shù)、小棗、辟瘟丹相遺。如宮觀羽流,以交年疏仙術(shù)湯等送檀施家。醫(yī)師亦饋屠蘇袋,以五色線結(jié)成四金魚同心結(jié)子,或百事吉結(jié)子,并以諸品湯劑,送與主顧第宅,受之懸于額上,以辟邪氣。”這些湯藥是用來辟除邪氣的。又如“天曉諸人出市”條載:“又有浴堂門賣面湯者,有浮鋪早賣湯藥二陳湯,及調(diào)氣降氣并丸劑安養(yǎng)元氣者?!边@里的“二陳湯”即煎湯,用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四味草藥組成,用生姜、烏梅入煎,有清熱化痰、消導(dǎo)行氣之功效。

又據(jù)北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一記載:“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南宋徐度《南窗紀談》也說:“客至則設(shè)茶,欲去則設(shè)湯,不知起于何時?然上至官府,下至閭里,莫之或廢?!边@兩則資料里除了說明煎湯用藥物香料外,還說明“客至點茶,欲去煎湯”這樣的待客禮儀在宋代社會上很流行,上至侯門府衙,下至市井巷陌,旁及宮觀寺廟,都很盛行和重視。這應(yīng)該是宗門茶湯煎點禮儀形成的社會基礎(chǔ)。

禪寺煎湯不可能象俗世間那樣名目繁多,最多的可能是鹽豉湯、生姜湯、甘草湯等,可根據(jù)四時變化煎煮不同材料,以甘甜可口、消食暖胃、消解茶性爲(wèi)主。所謂“先茶后湯”,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時茶湯果子藥食并列,如《律苑事規(guī)》記載:“方丈請和尚今晚湯果”,“請?zhí)貫闇?、藥石,至晚湯果,兩班光伴?!薄峨沸耷逡?guī)》“達磨忌”條云:“念誦畢,或請就坐藥石。”又“告香”云:“當(dāng)晚,方丈請參頭、維那、侍者藥石?!庇帧坝畏絽⒄垺睏l云:“當(dāng)晚特為湯,乃至湯罷,起就爐前謝湯,須兩展三禮,抽衣就坐藥石?!笨梢姕Y中的湯不可能是湯藥,而是煎湯。湯藥和果子、藥石一般不能同時服食,而煎湯則可。

另外,宋代禪寺通行點茶禮法,這也是兩宋茶法在宗門的一種體現(xiàn)。宋代不僅文人雅士熱中煎茶、點茶,甚至連帝王貴胄也參與其中,樂此而不疲,這是宋代茶文化興盛的一個主要因素。如蘇軾《汲江煎茶》詩:“活水還需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泵枥L了宋人煎茶的清況。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fēng)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标憚?wù)觀詩中所說的分茶,其實就是點茶,屬于點茶的一種游戲,起源于唐末五代時期,宋時民間頗為流行。宋徽宗曾親自點茶,以賞賜近臣:“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沸。少頃,白乳浮盞,而如疏星淡月。顧群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延福宮曲宴記》(宋)李邦彥撰 )

宋代點茶法是將團茶或散茶,經(jīng)過破碎、碾羅后成為精細末茶,然后投到茶盞中,用湯瓶注入沸水,并用茶筅攪拌以出沫餑。宋代點茶首重建盞,以紺黑有鷓鴣斑或兔毫紋為上品,這樣更能襯托出沫餑潔白如雪的色澤。趙佶《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fā)茶采色也?!薄敖Y(jié)浚靄,結(jié)凝雪。茶色盡矣……乳霧洶涌,溢盞而起……《桐君錄》曰:‘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為過也?!泵枥L得很精致形象,可看作是對宋代點茶法所成茶湯的具體呈現(xiàn)。

宋代民間點茶、飲茶、斗茶、分茶風(fēng)氣頗興,我們從傳世的北宋人劉宋年的《攆茶圖》、《茗園賭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徽宗趙佶的《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以及據(jù)說出自元代趙孟頫之手的《斗茶圖》等畫幅中都可以看到,這也是宋代茶事興盛的具體寫照。

此外,吳自牧《夢梁錄》有許多文字資料也可佐證:

夜 市

日市亦買賣。又有夜市物件,中瓦前車子賣香茶異湯。

諸色雜貨

又有早間賣煎二陳湯,飯了提瓶點茶,飯前有賣馓子、小蒸糕。

茶 肆

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兇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謂之“齪茶”。僧道頭陀欲行題注,先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階。

從以上簡單資料可以看出,點茶、煎湯、食用茶點,是宋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宗門只是將之禮儀化并寫入清規(guī),融入到禪僧的日常修行生活中,從而形成了禪門獨特的“茶禮”和“湯禮”,可以看作是宋代茶風(fēng)在禪門的具體反映。

至于具體的煎點方式,無著道忠《小叢林清規(guī)》中則有具體描寫:

住持焚香薰獻,次遞茶器,左手接托。次進茶筅,右手接之。并摸盞唇令注湯,以筅攪了。還筅侍香,雙手薰獻了。(“佛涅槃忌”)

供頭候眾吃果了進茶(每器盛末荼,和尚與果一時供。故今只進余眾耳),次進湯瓶。捧茶托,右手摸碗唇承湯,茶筅攪調(diào)了。(“展缽式”)

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對《清規(guī)》中“點茶”、“行茶”、“澆湯”儀規(guī)的細化和補充,對我們了解宋代禪寺茶湯具體操作方法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四、茶榜與茶狀

前面引文中曾提到的茶榜和茶狀,在禪門茶禮中有專門的意義。關(guān)于榜和狀的字義以及用處,宣方《宋元佛寺茶榜考論》、王大偉《宋元禪宗清規(guī)研究》都有專章論述,此不贅述。筆者重點解析茶榜和茶狀在茶湯煎點禮儀中的具體應(yīng)用。

前引“僧堂內(nèi)煎點”條說:“堂內(nèi)煎點之法,堂頭庫司用榜,首座用狀。”在禪寺職能中,住持以下,首座最受尊重?!笆鬃?,表儀眾僧?!?同前)元代《幻住庵清規(guī)》里說:“首座之稱,居一眾之首也。在叢林與長老平分風(fēng)月,在庵中與庵主同展化儀。事在精勤,行存潔白,情忘憎愛,念絕是非。十方之儀范所鐘,一眾之道業(yè)所系?!痹诎僬蓱押6U師制定禪寺清規(guī)之前,首座也稱上座或第一座。如《五燈會元》載有溈山靈佑禪師一則著名公案:

時華林覺為第一座……丈曰:“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dāng)與住持。”即指凈瓶問曰:“不得喚作凈瓶,汝喚作甚么?”林曰:“不可喚作木也?!闭赡藛枎?靈佑禪師),師踢倒凈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輸卻山子也?!?/p>

華林覺當(dāng)時為首座,卻因應(yīng)答不對機,從而失去主持大溈山的機會,輸給了時任典座之職的靈佑禪師。六祖《壇經(jīng)》中記載:“神秀上座現(xiàn)為教授師,必是他得。”從上座、第一座,到后來的首座稱謂,可見禪寺清規(guī)從唐及宋的發(fā)展流變過程。

禪寺茶禮因爲(wèi)“禮數(shù)殷重”,茶榜、茶狀的文字都有一定格式和具體規(guī)定。這在南宋《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里也有詳細說明:“四節(jié)茶湯榜狀式,方丈庫司,用榜七行;首座,用狀九行。”

因爲(wèi)茶湯禮儀特為人以及場所的不同,茶榜、茶狀張貼的地方也不同。或貼堂外上間或下間(請知事)、或貼僧堂南頰(請頭首)、或貼僧堂門頰(僧堂內(nèi)煎點)(以上俱引自《禪苑清規(guī)》);或貼僧堂前下間(《禪林備用清規(guī)》),或貼僧堂前(《律苑事規(guī)》)不僅如此,張貼的位置也有規(guī)定:堂頭榜在上間。若知事首座在下間。(《禪苑清規(guī)》“僧堂內(nèi)煎點”條)

舉行重要茶湯禮儀,茶榜、茶狀要先呈主持或首座看過,然后張貼:“堂內(nèi)煎點之法,堂頭庫司用榜,首座用狀。令行者以箱復(fù)托之,侍者或監(jiān)院或首座呈特為人,禮請訖,貼僧堂門頰?!?《禪苑清規(guī)》)“齋前具箱復(fù)托茶榜呈首座。”(同上)

茶榜直接張貼即可,而茶狀則要用封皮或者稱作可漏、可漏子封裝起來,呈給需要禮請的僧眾,然后才張貼。如《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記載:

眾寮解結(jié)特為湯狀式

守寮比丘某。右某啟:取今晚就寮煎湯一中。特為闔寮尊眾。聊表(結(jié)制解制)之儀。伏望眾慈,同垂光降。謹狀。某年某月日。守寮比丘 某狀??陕籂钫堦H寮尊眾,守寮比丘  某  謹封。

晚間僧寮煎湯用狀,以示隆重。也籍以聯(lián)系同寮僧眾感情,表示對結(jié)制解制儀式的一種尊重。

(圖注: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附圖)

五、茶藥與藥石

《清規(guī)》中提到的葯、或茶葯,就是禪門常說的藥石。藥石的稱謂由來已久?!读凶印钪臁罚骸凹捌洳∫?,無藥石之儲?!薄缎?yīng)經(jīng)音義》云:“攻病曰藥石。”所以藥石最初是用來治療身體疾病的?!饵S檗清規(guī)》里說:“藥石,晚食也。比丘過午不食,故晚食名藥石,為療餓渴病也?!笨梢?,藥石是宗門晚間飲食的一種稱謂,正如稱“甜酒”為“般若湯”一樣,是一種宗門隱語。

藥石除了是晚食的隱語外,在茶湯禮儀中也指一種類似點心的茶點,或者是簡單的果脯、蜜煎、蜜果、松子、熏豆之類,但不可能是藥丸。宋人周密《武林舊事》“酒樓 ”條載:“有以法制青皮、杏仁、半夏、縮砂、豆蔻、小蠟茶、香藥、韻姜、砌香、橄欖、薄苛?!边@些下酒的小食也可用來做茶點。吳自牧《夢梁錄》“分茶酒店 ”條記載的果子更多,簡要羅列一些:

四時果子:圓柑、乳柑、福柑、麝香甘蔗、沈香藕、金銀水蜜桃、新胡桃、新銀杏、洞庭橘、蜜橘、橄欖、紅柿、方頂柿、青梅、枇杷、金杏。

干果子:如錦荔、京棗、香蓮、松子、人面子、蜜姜豉、瑪瑙餳、麝香豆沙團子。可謂琳瑯滿目了。

至于“臘藥”和“暑藥”,《夢梁錄》和《武林舊事》中都有提及:

“臘日賜宰執(zhí)、親王、三衙從官、內(nèi)侍省官并外閫、前宰執(zhí)等臘藥,系和劑局造進及御藥院特旨制造銀合,各一百兩以至五十兩、三十兩各有差。伏日賜暑藥亦同?!?《武林舊事》)

“醫(yī)家亦多合藥劑,侑以虎頭丹、八神、屠蘇,貯以絳囊,饋遺大家,謂之“臘藥”?!?同上)

可以看出,這些“臘藥”和“暑藥”,很可能是用來外用或者放置在室內(nèi)的,一是端午節(jié)佩帶辟邪,一是暑天涂抹解熱。

禪寺茶湯禮儀中之所以將藥食茶點稱作“藥”或“茶藥”,是因為佛教有過午不食和不非時食的戒律規(guī)定和飲食傳統(tǒng),飲茶時吃點心或者果脯、熏豆之類,也屬于違戒,為戒律所不允許;但如果是用來治療身體疾病的,則不算破戒?!肚逡?guī)》中也說:“小食、藥石,與果子、米飲、豆湯、菜汁之類,如非齋粥二時,并是非時之食也?!边@些藥石果子如果在非兩餐齋飯時食用,就是非時食,是破戒;但如果在茶湯禮儀中食用,因爲(wèi)是“茶葯”,就不算破戒。這也是禪門特別的“開緣”之例。

現(xiàn)在日本茶道仍然稱飲茶前的飲食為“懷石料理”,就來自于禪宗。傳說禪僧們冬天打坐時,實在難以忍受寒冷和飢餓,于是將燒熱的石頭揣在懷里,不但身上不冷了,肚子也不“咕咕”叫了,懷石的典故由此而來。

六、茶湯禮儀中的用具

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清規(guī)》中涉及茶湯禮儀的用具約有以下數(shù)種,簡單介紹如下:

1) 斗笠

斗笠是云水僧必不可少的行具之一,上下斗笠時,可以用來盛裝茶葉筒。《清規(guī)》“裝包”條:“笠子內(nèi)安圣像、經(jīng)文、茶器之類?!薄跋热羝坎柰舱眍^安笠內(nèi)?!?/p>

2) 湯瓶

用來盛裝熱湯點茶的用具,唐代稱作提子,宋代稱作湯瓶,簡稱瓶,用來點茶,也稱澆湯?!肚逡?guī)》:“齋前,提舉行者準(zhǔn)備湯瓶,換水燒湯。”

3) 茶盤

用來盛放盞橐的盤子。《清規(guī)》:“盞橐茶盤,打洗光潔?!?/p>

4) 茶盞、橐

茶盞也稱盞或碗,用來行茶(也稱下茶)澆湯的飲茶工具,橐即茶托,也稱橐子,用來盛放茶盞?!肚逡?guī)》:“行茶遍,約澆湯三、五碗?!薄皽砍觯驗楸編煄熚碳妩c,即侍者澆湯,親自下茶,以表專敬也?!?/p>

5) 茶筅

茶筅一詞,《清規(guī)》尚沒有發(fā)現(xiàn)?!秹袅轰洝分杏小皰咧?、竹帚、筅帚”的記載。日僧無著道忠纂《禪林象器箋》及《小叢林清規(guī)》,其中對茶筅有詳細解說:“《字匯》云:‘筅,同箲。筅,蘇典切,音鮮。筅帚,飯具?!薄啊段墓叶Y》云:茶筅之制不見于書傳,惟元謝宗可有詠茶筅詩,味其所謂‘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風(fēng)漱玉華,萬縷引風(fēng)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牙’之句,則其形狀亦可仿佛見矣。或謂茶筅即蔡氏《茶錄》所謂茶匙,非是?!薄瓣懹稹恫杞?jīng)》有茶具十六事,其中有歸潔注云:‘竹筅帚也?!?以上具引自《禪林象器箋》)

6) 茶湯圖

茶湯圖是禪寺茶湯禮儀的一種圖示方式,簡潔明了,以便大眾熟悉并遵守?!抖U苑清規(guī)》中尚沒有附圖,南宋《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 》中所載十一副圖中,有八幅是茶湯禮儀圖(見附圖),可見宋代宗門對于茶湯禮儀的重視程度了?!抖U林備用清規(guī)》中的“眾寮結(jié)夏”條則有詳細記載:

夏中具行茶湯瓶盞圖。兄弟有結(jié)緣者。隨意書名。結(jié)眾人緣也。堂司出圖帳后。粥罷。眾人和南。時出圖于穿堂。(諸圖牌。諸方具有常式)。

陸羽《茶經(jīng)》“十之圖”說道:“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于是《茶經(jīng)》之始終備焉?!北容^禪寺茶湯圖,僅僅取陸羽“茶圖”之名目而已,實際內(nèi)容則要莊嚴和豐富得多,目的是爲(wèi)為了方便僧眾明了茶湯禮儀立,其中的意義較之陸羽《茶經(jīng)》,深且遠矣。

(圖注:密庵咸杰禪師法語。 示璋禪人, 茶掛。 現(xiàn)藏日本京都大德寺龍光院)

(圖注:雪菴溥光書《敕賜大重陽萬壽宮》碑,碑立陜西戶縣祖庵鎮(zhèn)終南山萬壽宮)

七、茶鼓、茶板、照牌

茶鼓也寫作茶皷,設(shè)在法堂西北角,召集僧眾舉行茶湯禮儀時用。宋·林逋 《西湖春日》詩:“春煙寺院敲茶皷,夕照樓臺卓酒旗?!薄秴擦中6ㄇ逡?guī)總要》:“說法則有法鼓,會茶則有茶鼓?!比丈疅o著道忠《禪林象器箋·法鼓》條:“法堂設(shè)二鼓,其東北角者為法鼓,西北角者為茶鼓?!薄肚逡?guī)》“堂頭煎點”條則有詳細說明:

齋罷,侍者先上方丈,照管香爐次位。如湯瓶里盞橐辦,行者齊布茶訖……報覆住持人,然后打茶鼓(若茶未辨而先打鼓,則眾人久坐生惱。若庫司打鼓,諸寮打版,并詳此意,不宜太早)。眾客集,侍者揖入(方可煞鼓)。

至于茶鼓的擊打,也有一定規(guī)則?!秴擦中6ㄇ逡?guī)總要》中說:“法鼓,茶鼓,侍者主之。如上堂法鼓,長擊三通。小參,長擊一通。入室三下,普說告香,各五下。如特為尊宿,特為大眾,特為新舊執(zhí)事,擊茶鼓一通。退座三下?!薄皫焯们肮模瑤焖局髦?。報齋三下,堂中煎點茶湯,集眾退座,每日齋粥,下堂和南,并擊之。大普請,長擊一通?!薄肚逡?guī)》中記載同此。

另外也有板,稱作打板或鳴板,作用同于茶鼓。有時鼓板并列。如《清規(guī)》“僧堂內(nèi)煎點”條:“長版后眾僧集定?!薄案安铚睏l:“聞鼓版聲及時先到,明記坐位照牌。免致倉遑錯亂?!闭张剖怯脕肀砻髯淮涡虻模惨孪葌浜?,以免臨時錯亂。

總之,禪寺中的茶湯禮儀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從擊鼓鳴板召集僧眾,到依照照牌入坐,可謂“等級森嚴”,不能有半點差池。

八、結(jié)束語

以上筆者從七個方面,對唐宋來以來禪寺中的茶湯禮儀及做法作了粗略分析。可以看到,禪寺吃茶不僅僅是爲(wèi)了解渴,更多的是一種對禪門儀式的注重。從吃茶時出茶榜、茶狀,到敲擊茶鼓、茶板,以及燒香、行茶、澆湯、勸吃茶、行茶葯、謝茶等過程來看,禪門對待茶湯禮儀是十分注重的。正如《禪林備用清規(guī)》中所說:“禪苑清規(guī),始自百丈制禮作樂,防人之失。禮以立中道,樂以導(dǎo)性情。香燭茶湯,爲(wèi)之禮;鈡魚鼓板,爲(wèi)之樂?!睂⒉铚Y儀提升到儒家“禮樂”的高度,可謂推崇備至。宋代禪門有“煎點茶湯,叢林盛禮”的說法,《叢林校訂清規(guī)縂要》中也說:“自古茶禮最重,有謝茶不謝食之說?!?/p>

限于篇幅和體裁,筆者在探討唐宋茶湯禮儀時并沒有將燒香內(nèi)容納入,主要是考慮到這是一個專項題目,有待以后專題討論。宋代有俗諺曰:“燒香點茶,掛花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碧扑我詠?,燒香已成爲(wèi)一種專門的技藝和職業(yè),有諸多香鋪、行香人、印香人、香婆子等。印香也稱篆香,最早從寺院中興起,不僅用來供佛,也用來計時,稱作“無聲漏”。禪寺中無論茶禮還是湯禮,以及入室參請等,都要先燒香或告香,香爐、香瓶、香盒、香丸、香支是必備的,燃香、拈香、炷香等都有相應(yīng)規(guī)約,并有“告香圖”供僧眾研習(xí),可見宗門對于燒香禮儀的重視了。

另外,在探討唐宋禪寺茶湯禮儀時筆者結(jié)合唐宋以來煎茶、點茶之法予以說明和佐證,這樣就避免了過去一些研究者因爲(wèi)不熟悉茶法而對禪寺茶禮的一些誤解。然而去圣時遙,古風(fēng)不存,《清規(guī)》中許多茶湯用語在我們今人眼里已然變得陌生,加之現(xiàn)存禪寺中已經(jīng)徹底沒有了這些古代茶湯禮儀,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似乎也不可能,凡此種種,都對研究宋代《清規(guī)》茶湯禮儀帶來一定的困惑。正如清人儀潤所感嘆的:“又規(guī)條中,古有而今無者,如點茶拋香之類。古無而今有者,如祖忌增百丈等。”(《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孔子曾告戒弟子:“不學(xué)詩,無以言”“不學(xué)禮,無以立?!比寮易罱K詩教和禮儀。如今詩教凋零,禮儀盡失,言而無信,立則偃蹇,徒余嘆息。至于本文所論,難免粗疏甚或舛誤之處,還望識者有以教我爲(wèi)盼也。

【摘自2017年《吃茶去》雜志(總第67期);作者:馬守仁(陜西西安),系茶禪文化研究學(xué)者,著有《無風(fēng)荷動》《嶺上多白云》等】

參考文獻:

《禪苑清規(guī)》,[宋]宗賾著,蘇軍點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宋]惟勉編,《卍新纂續(xù)藏》第63冊

《律苑事規(guī)》,[元]省悟編述,嗣良修訂,《卍新纂續(xù)藏》第60冊

《幻住庵清規(guī)》,[元]明本著,《卍新纂續(xù)藏》第63冊

《禪林備用清規(guī)》,[元]弌咸著,《卍新纂續(xù)藏》第63冊

《敕修百丈清規(guī)》,[元]德煇編,《大正藏》第48冊

《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清]儀潤証義,《卍新纂續(xù)藏》第63冊

《小叢林清規(guī)》,[日]無著道忠撰,

《禪林象器箋》,[日]無著道忠撰,《佛光大藏經(jīng)》,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版。

《景德傳燈錄》,[宋]道原纂,《大正藏》第51冊

《五燈會元》,[宋]普濟著,中華書局1984年版

《茶經(jīng)》,[唐]陸羽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

《封氏聞見記》,[唐]封演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茶錄》,[宋]蔡襄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大觀茶論》,[宋]趙佶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武林舊事》,[宋]周密著,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版

《夢粱錄》,[宋]吳自牧著,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版

《陳氏香譜》,[宋]陳敬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

《香乘》,[明]周嘉冑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

《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劉淑芬《燕京學(xué)報》(第十九期),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

《禪苑清規(guī)中所見的茶禮與湯禮》,劉淑芬《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四分,臺北:2007年

《宋元禪宗清規(guī)研究》,王大偉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滕軍著,東方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茶文化經(jīng)典》陳彬藩主編,余悅、關(guān)博文副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滕軍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茶與宋代社會生活》,沈冬梅著,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7年版

《中華茶道》,丁以壽主編,關(guān)劍平、阮逸明副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中華茶史》,夏濤主編,郭桂義、陶德臣副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文化傳播視野下的茶文化研究》,關(guān)劍平著,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9年版

《無風(fēng)荷動——靜參中國茶道之韻》,馬嘉善著,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

茶典鑒賞:續(xù)茶經(jīng) 之"茶之源"

續(xù)茶經(jīng),清代最大的一部茶書,也是我國古茶書中最大的。作者陸廷燦。


陸廷燦??,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縣(現(xiàn)武夷市)。在茶區(qū)為官,長于茶事,采茶、蒸茶、試湯、候火頗得其道。它洋洋10萬字,幾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書的資料。之所以稱《續(xù)茶經(jīng)》,是按唐代陸羽《茶經(jīng)》的寫法,同樣分上、中、下三卷,同樣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最后還附一卷茶法?!独m(xù)茶經(jīng)》把收集到的茶書資料,按10個內(nèi)容分類匯編,便于讀者聚觀比較,并保留了一些已經(jīng)亡故的茶葉之家消息,茶書資料。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說:“自唐以后閱數(shù)百載,產(chǎn)茶之地,制茶之法,業(yè)已歷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異,故陸羽所述,其書雖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燦一訂補輯,頗切實用,而征引繁富。


續(xù)茶經(jīng)


清-陸廷燦



第一章 茶之源(一)



許慎《說文》:茗,荼芽也。


王褒《僮約》:前云“鱉烹荼”。后云“武陽買荼”。[注:前為苦菜,后為茗。]張華《博物志》:飲真荼,令人少眠。

《詩疏》:椒樹似茱萸,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葉以為香。

《唐書·陸羽傳》:羽嗜茶,著經(jīng)三篇,言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之圖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

《唐六典》:金英、綠片,皆茶名也。

《李太白集·贈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序》:余聞荊州玉泉寺近青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多玉泉交流。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按《仙經(jīng)》: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后,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乳水而長生也。其水邊處處有茗草羅生,枝葉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八十馀歲,顏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異于他茗,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余游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余茶數(shù)十片,卷然重疊,其狀如掌,號為仙人掌茶。蓋新出乎玉泉之山,曠古未覯。因持之見貽,兼贈詩,要余答之,遂有此作。俾后之高僧大隱,知仙人掌茶發(fā)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皮日休集·茶中雜詠詩序》:自周以降,及于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季疵之始為經(jīng)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shè)其器,命其煮。俾飲之者除而去癘,雖疾醫(yī)之未若也。其為利也,于人豈小哉?余始得季疵書,以為備矣,后又獲其《顧渚山記》二篇,其中多茶事;后又太原溫從云、武威段之各補茶事十?dāng)?shù)節(jié),并存于方冊。茶之事由周而至于今,竟無纖遺矣。

《封氏聞見記》: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太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xué)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fēng)俗。起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色額甚多。

《唐韻》:荼字,自中唐始變作茶。

裴汶《茶述》:茶,起于東晉,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厭。得之則安,不得則病。彼芝術(shù)黃精,徒云上藥,致效在數(shù)十年后,且多禁忌,非此倫也。或曰多飲令人體虛病風(fēng)。余曰不然。夫物能祛邪,必能輔正,安有蠲逐聚病而靡裨太和哉?今宇內(nèi)為土貢實眾,而顧渚、薪陽、蒙山為上,其次則壽陽、義興、碧澗、湖、衡山,最下有鄱陽、浮梁。今者其精無以尚焉,得其粗者,則下里兆庶,甌碗粉糅。頃刻未得,則胃腑病生矣。人嗜之若此者,西晉以前無聞焉。至精之味或遺也。因作《茶述》。

宋徽宗《大觀茶論》: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dǎo)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則非惶遽之時可得而好尚矣。

而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廢具舉,海內(nèi)宴然,垂拱密勿,幸致無為??N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嗚呼!至治之世,豈惟人得以盡其材,而草木之靈者,亦得以盡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知為利害者,敘本末二十篇,號曰《茶論》。一曰地產(chǎn),二曰天時,三曰擇采,四曰蒸壓,五曰制造,六曰鑒別,七曰白茶,八曰羅碾,九曰盞,十曰筅,十一曰瓶,十二曰杓,十三曰水,十四曰點,十五曰味,十六曰香,十七曰色,十八曰藏,十九曰品,二十曰外焙。

名茶各以所產(chǎn)之地,如葉耕之平園、臺星巖,葉剛之高峰、青鳳髓,葉思純之大嵐,葉嶼之屑山,葉五崇林之羅漢上水桑芽,葉堅之碎石窠、石臼窠[一作穴窠]。葉瓊、葉輝之秀皮林,葉師復(fù)、師貺之虎巖,葉椿之無雙巖芽,葉懋之老窠園,各擅其美,未嘗混淆,不可概舉。焙人之茶,固有前優(yōu)后劣、昔負今勝者,是以園地之不常也。

丁謂《進新茶表》:右件物產(chǎn)異金沙,名非紫筍。江邊地暖,方呈“彼茁”之形,闕下春寒,已發(fā)“其甘”之味。有以少為貴者,焉敢韞而藏諸。見謂新茶,實遵舊例。

蔡襄《進《茶錄》表》: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諭,臣先任福建運使日,所進上品龍茶,最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鑒,若處之得地,則能盡其材。昔陸羽《茶經(jīng)》,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造之本。至烹煎之法,曾未有聞。臣輒條數(shù)事,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伏惟清閑之宴,或賜觀采,臣不勝榮幸。


歐陽修《歸田錄》: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慶歷中,蔡君謨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精絕,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齋,中書、樞密院各賜一餅,四人分之。宮人往往縷金花于其上,蓋其貴重如此。

趙汝礪《北苑別錄》:草木至夜益盛,故欲導(dǎo)生長之氣,以滲雨露之澤。茶于每歲六月興工,虛其本,培其末,滋蔓之草,遏郁之木,悉用除之,政所以導(dǎo)生長之氣而滲雨露之澤也。此之謂開畬。惟桐木則留焉。桐木之性與茶相宜,而又茶至冬則畏寒,桐木望秋而先落;

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漸茂。理亦然也。

王辟之《澠水燕談》:建茶盛于江南,近歲制作尤精。龍團最為上品,一斤八餅。慶歷中,蔡君謨?yōu)楦=ㄟ\使,始造小團,以充歲貢,一斤二十餅,所謂上品龍茶者也。仁宗尤所珍惜,雖宰相未嘗輒賜,惟郊禮致齋之夕,兩府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剪金為龍鳳花,貼其上。八人分蓄之,以為奇玩,不敢自試,有佳客,出為傳玩。歐陽文忠公云:“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也?!奔沃校F初出時也。今小團易得,何至如此多貴?

周輝《清波雜志》:自熙寧后,始貢密云龍。每歲頭綱修貢,奉宗廟及貢玉食外,賚及臣下無幾。戚里貴近,丐賜尤繁。宣仁太后令建州不許造密云龍,受他人煎炒不得也。此語既傳播于縉紳間,由是密云龍之名益著。淳熙間,親黨許仲啟官蘇沙,得《北苑修貢錄》,序以刊行。其間載歲貢十有二綱,凡三等,四十有一名。第一綱曰龍焙貢新,止五十馀。貴重如此,獨無所謂密云龍者。豈以貢新易其名耶?抑或別為一種,又居密云龍之上耶?

沈存中《夢溪筆談》:古人論茶,惟言陽羨、顧渚、天柱、蒙頂之類,都未言建溪。然唐人重串茶粘黑者,則已近乎建餅矣。建茶皆喬木,吳、蜀惟叢茇而已,品自居下。建茶勝處,曰郝源、曾坑,其間又有坌根、山頂二品尤勝。李氏號為北苑,置使領(lǐng)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建安北苑,始于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遣使造之,取象于龍鳳,以別入貢。至道間,仍添造石乳、蠟面。其后大小龍,又起于丁謂而成于蔡君謨。至宣、政間,鄭可簡以貢茶進用,久領(lǐng)漕,添續(xù)入,其數(shù)浸廣,今猶因之。

細色茶五綱,凡四十三品,形制各異,共七千馀餅,其間貢新、試新、龍團勝雪、白茶、御苑玉芽,此五品乃水揀,為第一;馀乃生揀,次之。又有粗色茶七綱,凡五品。大小龍鳳并揀芽,悉人龍腦,和膏為團餅茶,共四萬馀餅。蓋水揀芽即社前者,生揀茶即火前者,粗色茶即雨前者。閩中地暖,雨前茶已老而味加重矣。又有石門、乳吉、香口三外焙,亦隸于北苑,皆采摘茶芽,送官焙添造。每歲縻金共二萬馀緡,日役千夫,凡兩月方能迄事。第所造之茶不許過數(shù),人貢之后市無貨者,人所罕得。惟壑源諸處私焙茶,其絕品亦可敵官焙,自昔至今,亦皆人貢。其流販四方者,悉私焙茶耳。

北苑在富沙之北,隸建安縣,去城二十五里,乃龍焙造貢茶之處,亦名鳳凰山。自有一溪,南流至富沙城下,方與西來水合而東。

車清臣《腳氣集》:《毛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注:荼,苦菜也?!吨芏Y》:“掌荼以供喪事?!比∑淇嘁病LK東坡詩云:“周詩記苦荼,茗飲出近世。”乃以今之茶為荼。夫茶,今人以清頭目,自唐以來,上下好之,細民亦日數(shù)碗,豈是荼也?茶之粗者,是為茗。

宋子安《東溪試茶錄序》: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自北苑鳳山,南直苦竹園頭,東南屬張坑頭,皆高遠先陽處,歲發(fā)常早,芽極肥乳,非民間所比。次出壑源嶺,高土沃地,茶味甲于諸焙。丁謂亦云:鳳山高不百丈,無危峰絕崦,而岡翠環(huán)抱,氣勢柔秀,宜乎嘉植靈卉之所發(fā)也。又以建安茶品甲天下,疑山川至靈之卉,天地始和之氣,盡此茶矣。又論石乳出壑嶺斷崖缺石之間,蓋草木之仙骨也。近蔡公亦云:“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chǎn)者味佳,故四方以建茶為名,皆曰北苑云?!秉S儒《品茶要錄序》:說者嘗謂陸羽《茶經(jīng)》不第建安之品。蓋前此茶事未甚興,靈芽真筍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自國初以來,士大夫沐浴膏澤,詠歌升平之日久矣。夫體勢灑落,神觀沖淡,惟茲茗飲為可喜。園林亦相與摘英夸異,制卷鬻新,以趨時之好。故殊異之品,始得自出于榛莽之間,而其名遂冠天下。借使陸羽復(fù)起,閱其金餅,味其云腴,當(dāng)爽然自失矣。因念草木之材,一有負瑰偉絕特者,未嘗不遇時而后興,況于人乎?

蘇軾《書黃道輔《品茶要錄》后》:黃君道輔諱儒,建安人,博學(xué)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錄》十篇,委曲微妙,皆陸鴻漸以來論茶者所未及。非至靜無求,虛中不留,烏能察物之情如此其詳哉?

《茶錄》:茶,古不聞食,自晉、宋已降,吳人采葉煮之,名為茗粥。

葉清臣《煮茶泉品》:吳楚山谷間,氣清地靈,草木穎挺,多孕茶。大率右于武夷者為白乳,甲于吳興者為紫筍,產(chǎn)禹穴者以天章顯,茂錢塘者以徑山稀。至于桐廬之巖,云衢之麓,雅山著于宣、歙,蒙頂傳于岷、蜀,角立差勝,毛舉實繁。


周絳《補茶經(jīng)》:芽茶,只作早茶,馳奉萬乘,嘗之可矣。如一旗一槍,可謂奇茶也。


胡致堂曰:茶者,生人之所日用也。其急甚于酒。


陳師道《茶經(jīng)叢談》:茶,洪之雙井,越之日注,莫能相先后,而強為之第者,皆勝心耳。


陳師道《茶經(jīng)序》: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宮省,下逮邑里,外及異域遐陬,賓祀燕享,預(yù)陳于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芍^智矣。


《經(jīng)》曰:“茶之否臧,存于口訣?!眲t書之所載,猶其粗也。夫茶之為藝下矣,至其精微,書有不盡,況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紙墨之間,其有得乎?昔者先王因人而教,同欲而治,凡有益于人者,皆不廢也。


吳淑《茶賦》注:五花茶者,其片作五出花也。


姚氏《殘語》:紹興進茶,自高文虎始。

  

王《野客叢書》:世謂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數(shù)種,非一周高起《洞山茶系》:茶之尚于高流,雖近數(shù)十年中事,而厥產(chǎn)伊始,則自盧仝隱居洞山,種于陰嶺,遂有茗嶺之目。相傳古有漢王者,棲遲茗嶺之陽,課童藝茶,踵盧仝幽致,故陽山所產(chǎn),香味倍勝茗嶺。所以老廟后一帶茶,猶唐宋根株也。貢山茶今已絕種。


徐《茶考》:按《茶錄》諸書,閩中所產(chǎn)茶,以建安北苑為第一,壑源諸處次之,武夷之名未有聞也。然范文正公《斗茶歌》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碧K文忠公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眲t武夷之茶在北宋已經(jīng)著名,第未盛耳。但宋元制造團餅,似失正味。今則靈芽仙萼,香色尤清,為閩中第一。至于北苑壑源,又泯然無稱。豈山川靈秀之氣,造物生殖之美,或有時變易而然乎?


勞大與《甌江逸志》:按茶非甌產(chǎn)也,而甌亦產(chǎn)茶,故舊制以之充貢,及今不廢。張羅峰當(dāng)國,凡甌中所貢方物,悉與題蠲,而茶獨留。將毋以先春之采,可薦馨香,且歲費物力無多,姑存之,以稍備芹獻之義耶!乃后世因按辦之際,不無恣取,上為一,下為十,而藝茶之圃遂為怨叢。惟愿為官于此地者,不濫取于數(shù)外,庶不致大為民病。


《天中記》: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復(fù)生。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義固有所取也。


《事物記原》:榷茶起于唐建中、貞元之間。趙贊、張滂建議稅其什一。


《枕譚》:古傳注:“茶樹初采為茶,老為茗,再老為?!苯窀欧Q茗,當(dāng)是錯用事也。


熊明遇《山茶記》:產(chǎn)茶處,山之夕陽勝于朝陽,廟后山西向,故稱佳??偛蝗缍瓷侥舷颍荜枤馓貙?,足稱仙品云。


冒襄《茶匯鈔》:茶產(chǎn)平地,受土氣多,故其質(zhì)濁。茗產(chǎn)于高山,渾是風(fēng)露清虛之氣,故為可尚。


吳拭云:武夷茶賞自蔡君謨始,謂其味過于北苑龍團,周右文極抑之。蓋緣山中不諳制焙法,一味計多徇利之過也。余試采少許,制以松蘿法,汲虎嘯巖下語兒泉烹之,三德俱備,帶云石而復(fù)有甘軟氣。乃分數(shù)百葉寄右文,令茶吐氣;復(fù)酹一杯,報君謨于地下耳。


釋超全《武夷茶歌注》:建州一老人始獻山茶,死后傳為山神,喊山之茶始此。


中原市語:茶曰渲老。

陳詩教《灌園史》:予嘗聞之山僧言,茶子數(shù)顆落地,一莖而生,有似連理,故婚嫁用茶,蓋取一本之義。舊傳茶樹不可移,竟有移之而生者,乃知晁采寄茶,徒襲影響耳。

唐李義山以對花啜茶為殺風(fēng)景。予苦渴疾,何啻七碗,花神有知,當(dāng)不我罪。


《金陵瑣事》:茶有肥瘦。云泉道人云:“凡茶肥者甘,甘則不香。茶瘦者苦,苦則香?!贝擞帧恫杞?jīng)》、《茶訣》、《茶品》、《茶譜》之所未發(fā)。

野航道人朱存理云:飲之用必先茶,而茶不見于《禹貢》,蓋全民用而不為利。后世榷茶,立為制,非古圣意也。陸鴻漸著《茶經(jīng)》,蔡君漠著《茶譜》。孟諫議寄盧玉川三百月團,后侈至龍鳳之飾,責(zé)當(dāng)備于君謨。然清逸高遠,上通王公,下逮林野,亦雅道也。


佩文齋《廣群芳譜》:茗花即食茶之花,色月白而黃心,清香隱然,瓶之高齋,可為清供佳品。且蕊在枝條,無不開遍。


王新城《居易錄》:廣南人以為茶。予頃著之《皇華記聞》。閱《道鄉(xiāng)集》有張糾《送吳洞絕句》,云:“茶選修仁方破碾,分吳洞忽當(dāng)筵。君漠遠矣知難作,試取一瓢江水煎?!鄙w志完遷昭平時作也。


《分甘馀話》:宋丁謂為福建轉(zhuǎn)運使,始造龍鳳團茶,上供不過四十餅。天圣中,又造小團,其品過于大團。神宗時,命造密云龍,其品又過于小團。元初,宣仁皇太后曰:“指揮建州,今后更不許造密云龍,亦不要團茶,揀好茶吃了,生得甚好意智?!毙矢奈鯇幹?,此其小者。顧其言,實可為萬世法。士大夫家,膏粱子弟,尤不可不知也。謹備錄之。


《百夷語》:茶曰芽。以粗茶曰芽以結(jié),細茶曰芽以完。緬甸夷語,茶曰臘扒,吃茶曰臘扒儀索。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琉球呼茶曰札。


《武夷茶考》:按丁謂制龍團,蔡忠惠制小龍團,皆北苑事。其武夷修貢,自元時浙省平章高興始,而談?wù)咻m稱丁、蔡。蘇文忠公詩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眲t北苑貢時,武夷已為二公賞識矣。至高興武夷貢后,而北苑漸至無聞。昔人云,茶之為物,滌昏雪滯,于務(wù)學(xué)勤政未必?zé)o助,其與進荔枝、桃花者不同。然充類至義,則亦宦官、宮妾之愛君也。忠惠直道高名,與范、歐相亞,而進茶一事乃儕晉公。君子舉措,可不慎歟?


《隨見錄》:按沈存中《筆談》云:“建茶皆喬木。吳、蜀惟叢茇而已?!币杂嗨姡湟牟铇渚阆祬曹?,初無喬木,豈存中未至建安歟?抑當(dāng)時北苑與此日武夷有不同歟?《茶經(jīng)》云“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又與吳、蜀叢茇之說互異,姑識之以俟參考。


《萬姓通譜》載:漢時人有茶恬,主出《江都易王傳》。按《漢書》:荼恬[蘇林曰:荼,食邪反],則荼本兩音,至唐而荼、茶始分耳。


焦氏《說》:茶曰玉茸。[補]

【譯文】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茗,就是茶葉。

東漢王褒的《僮約》在前面說“鱉烹荼”,后面又說“武陽買茶”。[注釋:前面是苦菜,后面指茶葉。]西晉張華的《博物志》中說:品飲真正的好茶,能夠使人解困少睡。

三國吳人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說:花椒樹很像茱英,蜀人做茶、吳人做茗時,都要把花椒葉與茶一起烹煮,以增加其香味。

《新唐書·陸羽傳》中說:陸羽嗜好飲茶,編撰有《茶經(jīng)》上中下三篇,講述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加工制造、煮飲器具、烤煮方法、品飲方式、茶事典故、產(chǎn)地、省略、圖畫等很詳備,于是天下的人漸漸都知道飲茶了。

【唐六典】中說:金英、綠片,都是茶葉的名字。

《李太白集·贈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序》中寫道:我聽說荊州玉泉寺附近青溪等山,山洞里面往往有鐘乳窟,窟里有很多交匯的泉水。里面有白色的蝙蝠,大的就像烏鴉一樣。按照《仙經(jīng)》里的記載:蝙蝠又名仙鼠。千年之后,其身體如雪一樣潔白。棲息的時候就倒掛起來,就是因為飲用了這里的鐘乳水才能夠長生的。水邊到處都有茶樹叢生,其枝葉如碧玉一般。只有玉泉真人經(jīng)常采摘并飲用,他到了八十多歲時,臉色仍如桃花一樣。而這里的茶葉清香滑熟,不同于其他的茶葉品種,所以能夠返老還童、防止衰老,增進人的壽命。我游覽金陵,見到同宗的僧人中孚給我展示茶葉數(shù)十片,卷曲重疊在一起,形狀就像手掌一樣,故名仙人掌茶。這是玉泉山新近出產(chǎn)的,從前從來沒有見到過。于是拿來贈送給我,并贈詩給我,邀請我酬答,所以才有了這首詩作,以便使得后世的高僧和隱士知道仙人掌茶發(fā)源于中孚禪子和青蓮居士李白。


第一章 茶之源(二)

  

《皮日休集·茶中雜詠詩序》中寫道:自從周朝以來,一直到我們唐朝的茶事,竟陵子陸羽(字季疵)講得非常詳盡了。但是在陸羽之前所謂的茗飲,一定是含渾而烹煮茶葉,與一般的煮菜而啜沒有什么兩樣。陸羽在歷史上第一次編撰《茶經(jīng)》三卷,從此分析了茶葉的起源,制造了采制的工具,教給了制造的方法,設(shè)置了烹飲的器具,命名了烹煮的方式,從而使得品飲的人解除了消渴病與毒瘡的痛苦,即使是專門治療疾病的醫(yī)生也比不上。其對于人們的益處,難道還小嗎?我剛得到陸羽的著作的時候,認為已經(jīng)很詳備了,后來又得到他所編撰的《顧渚山記》兩篇,發(fā)現(xiàn)其中也有很多關(guān)于茶的內(nèi)容;再后來又看到太原人溫從云、武威人段之各自補充的茶事十?dāng)?shù)節(jié),與陸羽《茶經(jīng)》并存于方冊。那么有關(guān)茶的史事,從周朝至今竟然沒有一點遺漏了。


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說:茶葉,南方人喜歡品飲,北方人起初并不多飲。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泰山靈巖寺有一位降魔師大力倡導(dǎo)禪宗。學(xué)習(xí)參禪務(wù)必不能睡覺,又不吃夜宵,只允許飲茶。人們各自攜帶茶葉,到處烹煮品飲。從此彼此之間相互仿效,于是逐漸就形成了飲茶的風(fēng)俗。從鄒州(今山東鄒城)、齊州(今山東淄博)、滄州(今屬河北)、棣州(今河北無棣),漸漸傳到了京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城市里有許多人開店鋪煎茶而賣,不問是僧徒還是凡俗的人,出錢就可以取來品飲。其茶葉則從江淮地區(qū)轉(zhuǎn)運而來,名色和數(shù)量都很繁多。

《唐韻》中說:“荼”字,從中唐時期才開始減去一畫變成了“茶”字。

唐朝裴汶《茶述》中說:茶,起源于東晉,盛行于唐朝。其本性精良清澈,其味道豐富純凈,其作用是消除煩惱,其功能是達到中和。即使在百種物品中也不會相混,而且會超越各種飲品而獨具風(fēng)味。以古鼎盛水烹煮,以虎形茶具調(diào)和,人人品飲,永遠不會厭煩。得茶而飲就會身體安康,不得飲則會身患疾病。那些靈芝、白術(shù)、黃精等中藥,徒稱為益壽延年的上等藥材,可是成效卻在數(shù)十年之后,而且有很多禁忌,是不能和茶葉相類比的。有人說飲茶過多會令人體質(zhì)虛弱、易于得風(fēng)癥。我說不是這樣的。一般說來物品能夠祛除邪氣,就一定能夠輔助正氣,哪里有只消除疾病而無益于健康的呢?如今天下以茶葉作為土產(chǎn)貢獻給朝廷的其實很多,而以顧渚(山名,在今浙江長興境內(nèi))、蘄陽(今湖北薪春北山)、蒙山(山名,在今四川雅安)所產(chǎn)的茶為上品,其次則為壽陽(今安徽壽縣)、義興(今江蘇宜興)、碧澗(今湖北松滋)、湖(今湖南岳陽)、衡山(今湖南衡山)所產(chǎn)的茶,最差的是鄱陽(今江西波陽)、浮梁(今江西景德鎮(zhèn))所產(chǎn)的茶。如今其中的精品可以說沒有比它們更好的了,即使得到其中的粗茶,那么下層的民眾無不推杯換盞,紛紛品飲。一時之間得不到茶葉品飲,腸胃內(nèi)腑就會產(chǎn)生疾病。人們?nèi)绱耸群蔑嫴?,在西晉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紤]到如此天下最好的滋味,茶事的記載有時不免會被遺漏,所以我編撰了一篇《茶述》。


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說:至于說到茶這種植物,它占有浙江、福建一帶的秀美之氣,集中了山嶺川流之間自然之靈性。飲茶可以使人開闊胸襟、滌除郁悶,進而達到精神清爽、心境平和,其中的韻味卻不是庸人和孩子所能體會得到的。品飲時的那種淡泊高潔、雅致寧靜的幽趣,也是無法在生計窘迫、兵荒馬亂的歲月中體味和崇尚的。


自從宋朝建立以來,每年都要把福建建溪所產(chǎn)的茶葉作為貢品,這里所產(chǎn)的“龍團”、“鳳餅”,美名甲于天下,而建安壑源的茶品也從此而日負盛名。發(fā)展到了今天(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我們的國家百廢俱興,海內(nèi)晏然風(fēng)清,朝廷之上君臣勤勉治國,幸而達到了無為而治、國泰民安的境地。無論是縉紳之士,還是平民百姓,都承蒙天地的恩澤,受到道德教化的熏陶,盛行高雅的生活風(fēng)尚,競相從事品茗斗茶之事。所以近年以來,人們采摘和挑選茶葉之精心,制作茶葉之工巧,講究茶葉品級之優(yōu)秀,烹點品飲技巧之高妙,無不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煜律降闹林沃?,不僅僅是人們得以充分發(fā)揮其才能,就是像茶葉這樣本性通靈的草木之類,也得以充分展示其功用。我偶然借著閑暇的日子,潛心研究茶道的精微之處,領(lǐng)悟到了其中的奧秘,考慮到后世之人不一定能自然通曉品飲的利害,所以我在這里詳細地敘述了茶事的本末,共分為二十篇,取名為《茶論》。第一叫做地產(chǎn),第二叫做天時,第三叫做擇采,第四叫做蒸壓,第五叫做制造,第六叫做鑒別,第七叫做白茶,第八叫做羅碾,第九叫做盞,第十叫做筅,第十一叫做瓶,第十二叫做杓,第十三叫做水,第十四叫做點,第十五叫做味,第十六叫做香,第十七叫做色,第十八叫做藏,第十九叫做品,第二十叫做外焙。


茶葉的命名,各按其所產(chǎn)之地而取。例如葉耕的平園、臺星巖,葉剛的高峰、青風(fēng)髓,葉思純的大嵐,葉嶼的屑山,葉五崇林的羅漢山上水桑芽,葉堅的碎石窠、石臼窠[也叫做穴窠],葉瓊、葉輝的秀皮林,葉師復(fù)、葉師貺的虎巖,葉椿的無雙巖芽,葉懋的老窠園。這些茶各自有其獨具的美味,不曾混淆,無法一一列舉。制茶工人生產(chǎn)出來的茶葉,本來就有先前質(zhì)優(yōu)而后來質(zhì)劣的,或者是先前質(zhì)量低劣而后來質(zhì)量提高的,所以產(chǎn)茶園地并非一成不變的??!


北宋丁謂《進新茶表》中寫道:所進這件物產(chǎn)(慣例貢茶同時貢水),既不同于錢塘孤山的金沙泉水,其茶名也不是紫筍。江南邊大地回暖,茶葉初發(fā)剛剛呈現(xiàn)出茁壯的樣子;都城里春天依然寒冷,已經(jīng)發(fā)出“其甘如薺”的味道。物以稀為貴,但我怎么敢獨自收藏起來?我所進貢的新茶,其實也是遵循舊有的慣例。


北宋蔡襄《進《茶錄》表》中寫道:臣先前上奏言事,承蒙陛下頒發(fā)詔諭,說我從前擔(dān)任福建轉(zhuǎn)運使的時候,所進貢的上品龍團茶最為精妙。臣退朝之后私下感念茶葉作為一種微不足道的草木,竟蒙陛下的知遇和品鑒,如果使其得地利之便,就可以充分發(fā)揮其材用。從前陸羽的《茶經(jīng)》,沒有列舉建安(今福建建甌)的茶品,我朝丁謂的《茶圖》,僅僅論述了茶葉采制的方法。至于茶葉烹點品飲的方式,還未曾聽說過有專門的記載。臣于是就羅列了幾個方面,簡單而易于明白,分成上下兩篇,取名叫做《茶錄》。誠懇希望陛下舉行宮廷清閑之宴時,能有機會予以觀覽和采納,臣將不勝惶恐榮幸之至。


北宋歐陽修《歸田錄》中說:茶葉的品類,沒有比龍團、鳳餅更為珍貴的了,通稱為“團茶”,八餅重一斤。慶歷(1041-1048)中,蔡襄(字君謨)開始創(chuàng)制小片龍團茶進貢,其品質(zhì)精致絕倫,稱為“小龍團”,二十餅重一斤,價值黃金二兩。然而,黃金易得,而小龍團茶卻極其難得。每年因于南郊舉行祭天之禮而進行齋戒,中書省和樞密院各賞賜一餅龍團,四人分之。宮人往往在龍團表面貼上鏤刻的金色花紋,由此可見其貴重的程度。


南宋趙汝礪《北苑別錄》中說:草木到了晚間更加茂盛,所以要引導(dǎo)其生長之氣,滲透雨露之潤澤。茶園的管理一般在每年六月開始興工,修剪茶樹枝條,以涵養(yǎng)嫩枝細芽,園中滋蔓的雜草,遮蔽茶樹的樹木,都要清除干凈,這就是所謂的引導(dǎo)生長之氣、滲透雨露之澤,也叫做開畬。只有園中的桐木予以保留。桐木的本性與茶樹相適宜,而且茶樹到了冬天就害怕寒冷,桐木到了秋天就先落葉;茶樹到了夏天就害怕日曬,桐木到了春天就日漸茂盛。其中的道理也是這樣。


南宋王辟之《澠水燕談》中說:建茶興盛于江南,近年來制作尤其精妙。其中又以龍團最為上品,八餅重一斤。慶歷中,蔡襄(字君謨)擔(dān)任福建轉(zhuǎn)運使,開始制作小龍團,以充當(dāng)年的貢品,二十餅重一斤,也就是所謂的上品龍茶。仁宗皇帝非常珍惜,即使宰相也不曾隨意賞賜,只有到了南郊祭天大禮前齋戒的晚上,中書省和樞密院兩府各四人合起來賞賜一餅。官人剪金為龍風(fēng)花貼于其上。八個人分開珍藏,以為奇玩,不敢輕易烹點取飲,有高雅的客人到來就拿出來傳閱把玩。歐陽修(謚號文忠)先生說:“茶是物產(chǎn)中的至精妙品,而小龍團則又是茶中的精品?!奔危?056-1063)中,是小龍團剛剛出世的時候。到如今小龍團也容易得到了,怎么能到如此珍貴的地步呢?


南宋周輝《清波雜志》中說:自熙寧(1068-1077)以后,北苑開始制造和進貢密云龍。每年第一批所貢的茶葉,除宗廟祭祀和皇宮飲用之外,賞賜臣下的很少?;实鄣挠H戚與身邊親近的人請求賞賜更多。宣仁太后下令建州不許再制造密云龍,就是因為受不了他人求索煩擾的緣故。這樣的消息在縉紳士大夫之間傳播之后,密云龍的名聲從此就更加大了。淳熙(1174-1189)間,皇室的親戚許仲啟在蘇沙(或為“麻沙”之誤)做官,得到一部《北苑修貢錄》,就為之作序并刊刻行世。其間記載每年進貢茶葉十二批,共三等,四十一個品種。第一批叫做龍焙貢新,只生產(chǎn)五十多。其貴重如此,其中獨無所謂密云龍。難道是以“貢新”改易其名嗎?或者是別為一種,又位居密云龍之上呢?


北宋沈括(字存中)《夢溪筆談》中說:古人談?wù)摬枞~,只說陽羨、顧渚、天柱、蒙頂之類,都沒有談到建溪。然而唐朝人很看重一種黏黑的串茶,已經(jīng)接近于建溪的餅茶了。建溪的茶樹都是喬木,而吳地、蜀地的茶葉只是叢生的灌木,品質(zhì)自然居下。建茶著名的產(chǎn)地叫做郝源、曾坑,其間又有坌根、山頂兩個品種更勝一籌。南唐李氏將其命名為北苑,并設(shè)置官吏管理其事。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說:建安北苑進貢茶葉,開始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朝廷派遣使者監(jiān)督制造,取龍鳳圖像,以分別進貢。至道(995-997)間,添造石乳、臘面。其后又興起大小龍團,起于丁謂而成于蔡襄。到宣和、政和年間(依順序應(yīng)為政和、重和、宣和年間,1111-1125),福建鄭可簡因為貢茶得寵,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長期掌管漕運,不斷增加新品種進貢,其貢品數(shù)量漸廣,至今仍然承襲以前的做法。

細色茶五批,共有四十三個品種,形制各異,共計七千多餅,其中貢新、試新、龍團勝雪、白茶、御苑玉芽五個品種,乃是水揀茶,為第一等;其余都是生揀茶,質(zhì)量次之。又有粗色茶七批,共有五個品種。大小龍鳳茶以及揀芽,都要加入龍腦香料,調(diào)和為膏制成團餅茶,共計四萬余餅。水揀茶就是春社之前采摘的茶芽,生揀茶則是火前即寒食之前采摘的茶芽,粗色茶則是雨前即雨水節(jié)氣之前采摘的茶芽。福建氣候溫暖,雨前茶已經(jīng)顯老而味道濃重了。還有石門、乳吉、香口三個外焙,也隸屬于北苑,都是采摘茶芽,送到官焙添造。每年花費白銀兩萬多緡,每天動用上千的夫役采制茶葉,持續(xù)兩月方才完成。只是所采制的茶葉不允許超過規(guī)定數(shù)目,進貢之后市面已是無貨可買了,所以民間很少能夠得到。只有壑源等地的私焙茶,其中的絕品也可以與官焙茶相提并論,從古到今,也進貢朝廷。而那些流販四方的茶葉,全都是私焙茶罷了。


北苑在富沙的北面,隸屬于建安縣,距離縣城二十五里,乃是龍焙制造貢茶的地方,又名鳳凰山。那里有一條小溪,向南流到富沙城下,才與自西而來的水匯合一起向東流去。
  

南宋車若水(字清臣)《腳氣集》中說:《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記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弊ⅲ翰?,即苦菜?!吨芏Y·地官司徒》記載:“掌荼以供喪事?!本褪侨∑淇嗟暮x。蘇東坡有詩詠道:“周詩記苦荼,茗飲出近世?!蹦耸且越裉斓牟铻檩?。茶葉,今天的人們以其清心明目,自唐朝以來,上下階層的人們都普遍喜歡品飲,即使百姓也每天飲茶數(shù)碗,難道會是荼嗎?茶中粗糙的,叫做茗。


南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序》中說:茶葉適宜高山的陰坡,而喜歡陽光普照的早晨。從北苑鳳凰山,向南屬苦竹園頭,向東南則屬于張坑頭,都是地處高遠而且先得陽光照耀的地方,每年發(fā)芽都較早,茶芽極為肥嫩,非民間茶山所可比擬。其次出壑源嶺,山勢較高,土地肥沃,所產(chǎn)茶味在諸焙中獨占鰲頭。丁謂也說過:鳳凰山高不過百丈,也沒有險峻的高峰和陡峭的山頭,而是山岡環(huán)抱,滿目蒼翠,氣勢柔美靈秀,非常適宜嘉木靈卉的生長繁衍。又因為建安茶品甲于天下,所以有人認為山川之間最靈秀的草木,天地之間最和諧的氣息,都集中在這里的茶葉當(dāng)中。又有人議論說壑源嶺的斷崖殘石之間有石乳生出,正是靈草嘉木的仙骨。近來蔡襄也說過:“只有北苑鳳凰山相連的諸焙所產(chǎn)茶葉味道最好,因此天下四方以建茶為名的,都自稱是北苑茶?!蹦纤吸S儒《品茶要錄序》中說:談?wù)摬枋返娜藗兂3X?zé)備陸羽《茶經(jīng)》沒有論列建安茶品,這大概是因為在這以前茶事還不很興盛,上好的茶葉往往任其枯萎腐敗,自然消失,而人們卻不知道珍惜。自從宋朝初年以來,士大夫承蒙皇上的恩澤,歌詠升平盛世,已經(jīng)很久了。他們風(fēng)度瀟灑脫俗,精神清靜淡泊,只有品茶這種生活藝術(shù)與之相契合,成了他們修身養(yǎng)性的賞心樂事。生產(chǎn)茶葉的園戶也爭相采摘上好的茶葉,不斷發(fā)現(xiàn)新奇的品種,精心加工制造出新茶珍品,以迎合士大夫的時尚。所以茶中的珍稀絕品才得以從雜亂叢生的草木中被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出來,從此就名冠天下。假使茶圣陸羽能夠復(fù)生,觀賞那色澤金黃的茶餅,品味那清香馥郁的茶湯,恐怕也會感受到自身的失落。由此使人想到,在普通的草木之中,一旦出現(xiàn)了瑰瑋獨特、新奇殊絕的名優(yōu)品種,沒有不遇到時機而后興起盛行的,何況是人呢?


蘇軾《書黃道輔《品茶要錄》后》中說:黃道輔先生,名儒,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博學(xué)能文,淡然精深,是一位學(xué)養(yǎng)深厚的人。編撰有《品茶要錄》十篇,洞其委曲,臻于微妙,都是陸羽以來談?wù)摬枋碌娜藗兯辉羞^的。如果不是內(nèi)心修為極度平和,一無所求,襟懷空闊,不滯于物,怎么能夠體察事物的情狀如此詳盡呢?


《茶錄》中說:茶,古時不曾聽說飲用,自從東晉、南朝宋以來,吳人采摘其葉煮之,叫做茗粥。北宋葉清臣《煮茶泉品》中說: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山谷之間,空氣清新,土地靈異,草木茁壯挺拔,多孕育生長著茶葉。大體說來,武夷山區(qū)所產(chǎn)最好的是白乳茶,吳興地區(qū)(今浙江湖州)所產(chǎn)最好的是紫筍茶,會稽地區(qū)(今浙江紹興)所產(chǎn)最好的是天章茶,錢塘地區(qū)(今浙江杭州)所產(chǎn)最好的是徑山茶。至于說到桐廬(一作續(xù)廬)的山巖、云衡的山麓,都是名茶的產(chǎn)地,雅山茶著稱于宣城、歙縣一帶,蒙頂茶則馳名于四川地區(qū),這些名茶相比較而言,都頗具盛名,如果要一一列舉實在是過于煩瑣了。


北宋周絳《補茶經(jīng)》中說:芽茶只是作為早茶,乘驛傳進奉給皇上,品嘗新茶就可以了。如果是一旗一槍(即一葉一芽),可以說是奇茶了。

胡致堂說:茶,是人們?nèi)粘I钏匦璧奈锲?,其急切實用遠遠超過了酒。


南宋陳師道《茶經(jīng)叢談》(或當(dāng)為《后山叢談》)中說:茶,洪州(今江西修水)的雙井茶、越州(今浙江紹興)的日注茶(一作日鑄茶),都是極品,無法確定先后次序,如果強行分出個等第來,那只能是心中品鑒的結(jié)果。


陳師道《茶經(jīng)序》中寫道:茶事的專門著作是從陸羽開始的,其為世所用也是從陸羽開始的,陸羽的確是茶文化的有功之臣。上自宮廷官府,下到城邑鄉(xiāng)里,外到邊疆異域,禮賓祭祀,宴會應(yīng)酬,都要預(yù)先設(shè)置茶飲;山澤因茶葉而成為市場,商賈因茶葉而起家發(fā)財,陸羽又是人類的有功之臣,可以說是一位智者。《茶經(jīng)》上說:“茶葉品質(zhì)好壞的鑒別,另存有一套口訣?!蹦敲磿兴涊d的,還是比較粗略的。飲茶的技藝是行而下者,至于其中的精深微妙之處,書中有不盡的馀味,況且天下的至理名言,如果想從文字紙墨之間求得,怎么能夠得到呢?從前,古圣先王對不同的人實行不同的教育,根據(jù)人們想法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所以凡是有益于人的方法,都不會輕易偏廢。


宋吳淑《茶賦》注釋中說:所謂五花茶,其葉片呈現(xiàn)出五瓣形狀的花。

姚氏《殘語》中記載:紹興進貢茶葉,從高文虎開始。

南宋王《野客叢書》中記載:世俗認為古代的茶,就是今天的茶。殊不知荼有很多種類,并不是只有一種含義?!对娊?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所說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中,荼指的是苦菜,如同今天的苦苣菜之類?!吨芏Y·地官·司徒》所謂的“掌荼”、《詩經(jīng)》毛注所謂的“有女如荼”,都是指的苕荼之荼,屬于蘆葦一類的植物。只有荼的荼,才是今天所說的茶。世俗的人都不知道加以辨別。


《魏王花木志》中說:茶葉與梔子樹葉很相似,可以烹煮作為飲料。其老葉稱為,嫩葉則稱為茗。


《瑞草總論》中說:唐宋以來就有貢茶,有榷茶。貢茶,還可從中知曉人們有熱愛君王的心思;至于說榷茶,則是對茶葉進行征稅和專賣,利益歸于官府,煩擾則歸于百姓,其為害遠不止一個方面。


元代熊禾《勿齋集·北苑茶焙記》(《勿齋集》當(dāng)為《勿軒集》之誤)中說:任土作貢,是一種古老的制度;貢茶,《尚書·禹貢》、《周禮·職方》都沒有記載,而是開始于唐代,而宋代的北苑貢茶又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北苑位于建安城東二十五里,唐朝末年才有當(dāng)?shù)厝藦垥熒媳聿⒇暡栌诔ⅰK纬醵≈^擔(dān)任福建轉(zhuǎn)運使,貢茶數(shù)額急劇增加,達到數(shù)萬斤。慶歷年間承平日久,蔡襄繼任,貢茶的制造更加精巧,建茶于是成為天下最好的茶品。蔡襄名列四諫官(另外有歐陽修、余靖、王素)之中,正人君子都為之感到可惜。歐陽修雖然沒有參與貢茶的實踐活動,還是寫下了詩文夸張鋪排,吟詠貢茶。蘇軾則直截了當(dāng)指出貢茶的危害和錯誤。由此可見,君子創(chuàng)始法制必須考慮其可繼承性,怎么可以不慎重呢?


《說郛》所收宋人楊伯《臆乘》中說:茶葉的生產(chǎn),六經(jīng)中都有詳細記載,只是還沒有形成獨特、美好的名聲。唐宋以來,詩文之中的記載尤其繁多,詞藻和用典頗多疑似之處,例如蟾背、蝦須、雀舌、蟹眼、瑟瑟、瀝瀝、霏霏、靄靄、鼓浪、涌泉、琉璃眼、碧玉池,這些都是茶事中天然的對仗詞語。


五代毛文錫《茶譜》中說:衡州的衡山茶,封州的西鄉(xiāng)茶,都是蒸青后研成膏狀、壓制成餅,成片、成團如同月亮。另外彭州的蒲村、堋口,當(dāng)?shù)夭鑸@中有“仙芽”、“石花”等名號。


明初詩人高啟《月團茶歌序》中說:唐人制茶,首先將茶葉碾成細末,以酥調(diào)和做成團狀。宋代制茶方法更加精巧,發(fā)展到元代,這種餅茶制法就消失了。我曾仿效其法制茶,只得其形似,然而也因此才領(lǐng)悟了古人詠茶詩所謂的“膏油首面”、“佳茗似佳人”、“綠云輕綰湘娥鬟”等詩句的含義。品飲之余,于是作詩記錄,并希望以此方式傳播這件好事。


明代屠本《茗笈·評》中說:人們談?wù)摬枞~的香,卻不知道茶花的香。往年我曾經(jīng)到大雷山中去拜訪朋友,正值茶花盛開,童子采摘茶花以供欣賞,幽香清越,絕自可人,可惜并不能作為甌中品飲之物罷了。因此,我在所著《瓶史月表》中,以插茶花作為書齋中的清賞之一。高濂《盆史》,也記載有“茗花足助玄賞”的說法。


明代屠本《茗笈·贊》上下篇共十六章:第一章叫做溯源,第二章叫做得地,第三章叫做乘時,第四章叫做揆制,第五章叫做藏茗,第六章叫做品泉,第七章叫做候火,第八章叫做定湯,第九章叫做點瀹,第十章叫做辨器,第十一章叫做申忌,第十二章叫做防濫,第十三章叫做戒淆,第十四章叫做相宜,第十五章叫做衡鑒,第十六章叫做玄賞。


明代謝肇《五雜俎》中說:如今茶葉中的上品,有松蘿茶、虎丘茶、羅茶、龍井茶、陽羨茶、天池茶。而我們福建武夷、清源、彭山三個品種,可以與這些名茶一爭高下。六安、雁宕、蒙山這三個品種,對于消除積食很有作用,可是色澤和香味卻不突出,應(yīng)當(dāng)說是醫(yī)家實用之物,而不是文人書房的清玩佳品。


第一章 茶之源(三)

  

明代謝肇《西吳枝乘》中說:湖州人對于當(dāng)?shù)厮a(chǎn)茶葉,不推崇顧渚,而推崇羅。但是顧渚茶中的上品,風(fēng)味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龍井。羅茶稍顯清雋,可是葉粗而帶有草氣。丁長儒曾經(jīng)贈送給我半角的羅茶,而且教導(dǎo)我烹煎的方法,等到我烹試之后,感到特別像羊公鶴(典出《世說新語·排調(diào)》),名不副實。這就是我有所理解而又沒有完全理解的緣故。我曾經(jīng)品飲天下名茶,以武夷茶、虎丘茶為第一,因為其茶沖淡而悠遠;松蘿茶、龍井茶次之,因為其茶馨香而嬌艷;天池茶又次之,因為其茶味平常而飲之不厭。其馀的都比較平常,不值得加以評論。

明代屠?。ㄗ珠L卿,號赤水)《考馀事》中說:蘇州虎丘茶最稱精妙絕倫,為天下名茶之冠,可惜這種茶并不多產(chǎn),都被當(dāng)?shù)睾缽妱菀殉郑拍療o聞的山林之家沒有辦法購買得來。天池茶青翠芳香,品飲之下賞心悅目,即使聞一聞也能消渴,堪稱仙品。其他諸山的茶葉都得退避三舍,無法相提并論。陽羨茶俗名羅茶,產(chǎn)于浙江長興縣的最佳,產(chǎn)于荊溪的稍嫌不足。其中精細的品種,價格兩倍于天池茶,只可惜十分難得,必須親自采摘加工才好。江北的六安茶品質(zhì)也很精妙,入藥最好,但是當(dāng)?shù)厝瞬簧朴诔床瑁荒苁共璧恼嫦愠浞职l(fā)揮出來,從而略感味道偏苦,其實茶的本性非常好。龍井山不過十?dāng)?shù)畝,超過這一范圍有茶出產(chǎn),然與龍井外表相似卻品質(zhì)不及。大約大自然開辟了龍泓美泉(即龍井泉,在西湖鳳凰嶺下龍泓村),山中則特意生長佳茶與之相配。龍井山中只有一兩家炒法非常精妙。近年來有山中和尚烘焙的茶葉也非常好,其真品即使天池茶也無法企及。天目山茶的品質(zhì)略次于天池茶、龍井茶,也稱得上是茶中佳品。


當(dāng)?shù)胤街居涊d:“山中寒氣來得早而且重,山中和尚到九月以后就不敢出山。冬天多雪,三個月以后才可以通行,所以茶葉較其他茶葉獨晚?!泵鞔猓ㄗ謴┢剑闼耍肚遒p錄》中說:從前,人們以陸羽對飲茶的貢獻與后稷教民種植谷物相提并論,等到讀到韓《謝賜茶啟》(即《為田神玉謝茶表》)中說:“三國吳主禮賢下士,才聽說了置茗以代酒的典故;東晉王好客善飲,才有了分茶的品飲技藝?!庇谑侵里嫴杷囆g(shù)的開創(chuàng)之功,并不是桑苧翁陸羽。如果說從前茶葉的功效尚未普及,那么當(dāng)時賜茶數(shù)量已經(jīng)達到一千五百串了。

明代陳仁錫(字明卿,長洲人)《潛確類書》中說:紫琳腴、云腴,都是茶的名稱。茶花呈白色,冬天盛開,與梅花相似,也清香異常。[按語:冒襄(字辟疆,號巢民,如皋人)《界茶匯鈔》記載:“茶花味濁,沒有香味,香氣凝結(jié)在葉內(nèi)?!边@兩種說法不一樣,難道唯獨界茶與其他茶不一樣嗎?〕明代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人)《農(nóng)政全書》中說:六經(jīng)中沒有茶字,荼也就是茶?!对娊?jīng)》中說“誰謂茶苦,其甘如養(yǎng)”,是因為茶葉清苦而味道甘香。

茶葉是一種靈草,種植茶葉能夠獲得可觀的利益,品飲茶葉則能使人神清氣爽。上層社會中的王公貴族非常崇尚這一風(fēng)習(xí),下層社會中的夫役皂隸生活也都必不可少,茶葉的確是民生日用所依賴的,是國家賦稅收入的一項來源。


明代羅廩(字高君,慈溪人)《茶解》中說:茶園之中不適宜混雜其他不潔凈的樹木。只有梅花、桂花、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可以與茶樹間植,也足以屏蔽和覆蓋冬日的霜雪,掩映秋日的陽光。茶樹下面可以種植芬芳的蘭花、幽靜的梅花以及各種清新芳香的花草。茶樹最忌諱與菜畦接近,不可避免會有污穢之氣滲透進來,玷污茶葉的清香和自然之味。


茶地以向南朝陽的為佳,向北背陰的就較劣。所以即使在同一座山中,茶葉的品質(zhì)好壞相差也會很懸殊。


明代李日華(字君實,嘉興人)《六研齋筆記》中說:茶事在唐朝末年還沒有很興盛,只是幽人雅士親自從荒涼的茶園或雜草叢生的地方采摘出來,選擇其中的精華,以供物質(zhì)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富有云水煙霞的自然之味。到了宋朝,形成了成批進貢朝廷的制度,茶葉充作皇室的美食,士大夫階層更加推重,民間品飲之風(fēng)也日漸推廣,把它作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于是種植茶葉的人們灌溉培植,與管理種植蔬菜的園圃一樣,這樣就損害了茶葉的品味。人們知道陸羽到處品評泉水,卻不知道他到處探訪品味名茶?;矢θ健端陀饠z山采茶》(一作《送陸鴻漸棲霞寺采茶》)詩數(shù)言,只是僅存的故事罷了。


明代徐巖泉《六安州茶居士傳》中說:居士姓茶,宗族眾多,枝葉繁衍,遍于天下。其在六安的這一支脈最為著名,稱為大宗;至于陽羨、羅、武夷、匡廬之類,都是小宗;蒙山則又是其另外一個支脈。


明代樂純(字思白,號雪庵)《雪庵清史》中說:能夠使人輕身換骨、消渴滌煩的,是茶葉的功用,堪稱至妙至神。從前在唐朝的時候,我們福建的茶事尚未興起,被譽為草木仙骨的茶葉還隱藏著其靈性。五代后期的南唐,開始在北苑采制茶葉,茶事從此興起。到北宋至道(995-997)初年,有詔令造茶進奉,于是茶品日漸眾多。到咸平(998-1003)、慶歷(1041-1048)年間,丁謂、蔡襄相繼任職福建,造茶進貢朝廷,于是建茶制造更加精致。到宋徽宗大觀(1107-1110)、宣和(1119-1125)年間,建茶的品質(zhì)達到了興盛的極點。在山間的斷崖殘石之上,林木挺秀,云氣氤氳,往往于此顯靈。如果沒有丁謂、蔡襄來我們福建,那么這種種的茶中佳品,不是也會丟棄不見、自然消失腐敗了嗎?即使如此,還是擔(dān)憂沒有佳品。其品質(zhì)如果真好,那么即使沒有丁謂、蔡襄來我們福建,而靈芽真筍的茶葉難道最終會丟棄不見、自然消失腐敗嗎?我們福建的物產(chǎn)能夠使人輕身換骨、消渴滌煩的,難道只有茶葉這一種嗎?這里我將揭示其靈性。


明代馮時可(字敏卿,號元成,華亭人)《茶譜》中說:茶葉,最關(guān)鍵的全在采摘制造技術(shù)。蘇州茶之所以能飲遍天下,就是以采摘制造技術(shù)取勝的。徽州向來不產(chǎn)茶葉,最近出產(chǎn)松蘿茶,最為時人所重。這種茶創(chuàng)始于大方和尚,大方和尚在蘇州虎丘居住最久,深得虎丘茶的采摘制造方法。后來在徽州休寧松蘿山結(jié)庵修行,采摘各山的茶葉,在庵中烘焙制造,遠近的人們爭相來買,價格飛快上漲。人們于是稱為松蘿茶,其實并非松蘿山所出產(chǎn)的茶葉。


胡文煥(字德甫,號全庵,錢塘人)《茶集》中說:茶葉是至清至美的物品,世上的人都不能體味到這一點,而世俗的人又不足以談?wù)撨@一點。醫(yī)家談?wù)摬枞~,說性寒會傷害人的脾臟。只有我有各種疾病,必須借助茶葉來治療,所以每每深得其功效。唉!如果不是自有緣分,怎么可能如此契合相得呢?


明代王象晉(字藎臣,一字康宇,山東新城人)《群芳譜》中說:蘄州(今湖北蘄春)的蘄門團黃茶,有一旗一槍之號,說的是一葉一芽。歐陽修先生有詩句詠道:“共約試新茶,旗槍幾時綠?!蓖醢彩端驮裰吩娭幸灿小靶萝S中試一旗”的句子。世人稱茶葉剛發(fā)的嫩芽為一槍,生長期長而葉片大的茶芽為一旗。


明代魯彭《刻茶經(jīng)序》中說:以茶書而稱經(jīng),說明其重要;如今重刻行世,是為了便于閱覽;之所以在竟陵(今湖北天門)刊刻,是為了表明陸羽是竟陵人士。陸羽出生頗具傳奇色彩,與楚國的令尹子文很類似,都是棄兒。世人都說令尹子文賢明而入仕,陸羽雖然賢明,卻終身不仕。如今讀《茶經(jīng)》三篇,本來就是具備實用之學(xué)問。其中說到“伊公羹,陸氏茶”,取來作為比喻,其實是以自己作比。所謂改變地域都是一樣的,難道不是這樣的嗎?此后飲茶的風(fēng)氣,流行于中土和外國。而回紇也來以馬匹交換茶葉,從宋朝至今,對于邊疆防務(wù)大有助益。如此說來,陸羽的功勞,本來就流芳萬世,是否出仕哪里值得爭議呢!


明代沈周(字啟南,號石田,長洲人)《書茶別論后》中說:古人吟詠梅花道:“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边@種境界只有茶足以當(dāng)之。例如福建的清源茶、武夷茶,蘇州的天池茶、虎丘茶,杭州的龍井茶,徽州的松蘿茶,廬山的云霧茶,名聲雖然已經(jīng)大噪,但是依然不能與茶相提并論。顧渚茶每年進貢三十二斤,說明茶在明朝初年已經(jīng)受到重視。流傳至今,其名聲越傳越遠,更加為世所重。不僅得到圣人之清,而且還恭逢圣人之時,只是其蒸、采、烹、洗各道工序,都與古時的方法不同。


明代李維楨(字本寧,京山人)《茶經(jīng)序》中說:陸羽所著有《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十卷,《占夢》三卷,都沒有流傳下來,流傳于世的只有《茶經(jīng)》,難道是因為其他書人們隨時都能得到,此書是其特長,因而容易出名嗎?司馬遷說:“富有而顯貴卻名聲磨滅的人,歷史上不可勝數(shù),只有奇特卓異而不同凡俗的人得以青史留名?!标懹鸾K身貧窮困頓,可是他留下的著作和遺跡,百代以下卻備受人們的寶愛,成為山川所重的標(biāo)志、鄉(xiāng)里所傳的遺產(chǎn)。其高尚的風(fēng)操能夠使頑者廉、懦夫立,奮發(fā)向上,怎么可以缺少呢?


明代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丹鉛總錄》(一作《丹鉛雜錄》)中說:茶,也就是古代的茶字。例如《詩經(jīng)》所說的苦茶,《春秋》所說的齊茶,《漢書·地理志》所說的茶陵。到唐代顏師古注釋《漢書》、陸德明編撰《經(jīng)典釋文》,雖然已經(jīng)轉(zhuǎn)入茶的讀音,但還沒有改變茶字的寫法。一直到陸羽《茶經(jīng)》、盧仝《茶歌》以及趙贊的茶禁以后,才以茶字取代了荼字。


明代董其昌(字玄宰,又字思白,華亭人)《茶董題詞》中說:荀子說:“為人處世多有閑暇,那么其出入進退的自由就不遠了?!碧蘸刖埃ㄗ滞鳎┱f:“不做無益的事情,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充滿愉悅呢?”我認為飲茶之事就足以當(dāng)之。高人隱士,擺脫權(quán)勢、名利的煩擾,以此來消磨雄壯之心和打發(fā)悠長的時光。水源的輕清重濁,辨別起來就如同辨別淄水和澠水一樣困難;火候的文武急緩,操作起來則如同調(diào)和煉丹的鼎爐一樣不易。如果不是枕石漱流的隱逸之人,不能與茶親近;如果不是文人之間的飲酒賦詩,不能與茶相比。當(dāng)今天下的茶事,只有夏樹芳(字茂卿)予以拈出,撰成《茶董》一書。顧渚茶、陽羨茶,都是做官的人往來采制,茂卿怎么能夠禁止?正像強笑而不快樂,強顏而不歡汴,茶韻以此自勝罷了。我一向具有愛好山林的意愿,入山隱居十年,大概可以無愧于茂卿的說法。如今驅(qū)車來得福建,感念龍團鳳餅,機緣巧合得以寓目親見,難道一定如廉頗想為趙王所重用那樣“士思為己用”?這是《絕交書》所謂的“心中不耐煩,而官事又煩雜無暇”,究竟有負于茶灶的中和之性。茂卿是否能以共同的感受諒解我呢?


明代童承敘《題陸羽傳后》(一作《陸羽贊》)中說:我曾經(jīng)過訪陸羽故里竟陵,下榻于陸羽故寺,探訪雁橋,參觀茶井,慨然想見陸羽的為人。陸羽從小厭倦佛教僧徒的生活,而酷愛圖書典籍,本來就不是出世忘世的人。最終寄號桑苧翁,隱居在苕、二溪,狂歌獨行,繼之以痛哭,其本意必定有其所在,當(dāng)時人把他比作春秋時代的隱士接輿,怎么能算是理解陸羽呢?至于他生性喜歡茶葉,能夠辨別水味,清風(fēng)雅趣,膾炙千古。唐代張旭嗜酒,世稱酒顛,韓愈認為他是有所寄托而逃避于此,陸羽也是這樣吧。


明代于慎行(字可遠,一字無垢,溢文定)《谷山筆》中說:茶事在漢代以前不見于文獻記載,我想所謂的,也就是茶了。


李贄《疑謂》(當(dāng)為《疑耀》,明張萱撰,舊本書賈托名李贄)中說:古人冬天就飲湯,夏天就飲水,并沒有所謂的茶。李匡(唐人,一作李匡義,字文正)《資暇錄》記載:茶事起源于唐代崔寧,黃伯思已經(jīng)考辨其非,伯思曾經(jīng)見到過北齊楊子華所作的《邢子才魏收勘書圖》,其中已經(jīng)有煎茶了?!赌洗坝浾劇酚涊d:飲茶開始于南朝梁天監(jiān)(502-519)年間,其事見載于《洛陽伽藍記》。等到閱讀《三國志·吳志·韋曜傳》,有賞賜茶葉以代替酒的說法,可知飲茶又不是開始于天監(jiān)年間了。我認為飲茶也不是開始于三國吳國?!稜栄拧分姓f:“苦荼?!惫钡淖⑨屨f:“可以作為羹飲,早采者稱為茶,晚采者稱為茗,也叫。”那么吳之前也已經(jīng)以茶作茗了,只不像后世民生日用都離不開茶。大概從陸羽開始,才講究品飲之法。自從宋朝的呂惠卿、蔡襄等人開始,飲茶之法才更加精巧。而茶葉也借此成為專賣商品,從而有利于國家。這些都是古人沒有詳細記載的。


明代王象晉《茶譜小序》中說:茶,是一種優(yōu)良的樹木。一經(jīng)種植就不可移栽,所以婚姻聘禮中一定用茶,就是取其從一而終的含義。茶事雖然萌芽于《食經(jīng)》,飲用自隋文帝,但喜愛的人還很少。到了后來,興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才為世人所推重。宋仁宗是個賢明的君主,每年南郊祭天齋戒前賞賜給中書省和樞密院的龍團,四個人合得兩餅,一個人只分得幾錢罷了。以至于宰相之家也舍不得烹點試茶,而珍藏以為寶,宋朝龍鳳團茶貴重如此。近代四川的蒙山茶,每年進貢的僅以兩計。蘇州的虎丘茶,甚至于官府預(yù)先封上標(biāo)記,統(tǒng)一組織采制,所得也不過數(shù)斤。難道天地之間人們喜愛之物本來就不會頻繁出現(xiàn)嗎?茶盞中泛著翠濤,茶碾上飄著綠屑,不借助佳茶,如何驅(qū)除睡魔?于是編撰了《茶譜》。


明代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華亭人)《茶董小序》中說:范仲淹(字希文)曾寫下詩句:“萬象森羅中,安知無茶星?!蔽矣谑且圆栊莵砻^舍,常常與客人斗茶,以茶的芽葉旗槍作為標(biāo)志,使其天然的色澤和香味自相映發(fā)。如果是茶圣陸羽復(fù)生,怎么忍心再作《毀茶論》呢?夏茂卿先生敘述酒事,其言論非常豪氣。我說:“酒事怎么比得上茶事,身著隱士的裝束,悠游于山林泉石之間,采摘帶露的茶芽,烹點茶中的佳品,一洗為百年塵土所污染的腸胃呢?熱腸如沸,茶不勝酒;幽韻如云,酒不勝茶。酒事與俠客相類,茶事則與隱士相似。酒的內(nèi)涵固然很廣泛,而茶的品德也很高潔。茂卿先生就是茶中的良史董狐,于是編撰《茶董》一書。東余山陳繼儒書于素濤軒。


夏樹芳(字茂卿,號冰蓮道人)《茶董序》中說:自從晉朝和唐朝以來,各種飲食之會紛紛紜紜,茶與其他飲食各有所長,品質(zhì)如淄澠之水難分軒輊,要像南史、董狐那樣秉筆直書,所以就以《茶董》來命名本書。俗話說:窮研《春秋》,推演河圖,不如載茗一車,的確很推重茶葉。如果認為此君面目嚴酷冷峻,而且認為飲茶是水厄,是乳妖,那么請仿效綦毋先生不要做此事。冰蓮道人識。


《本草》中說:石蕊,又叫做云茶。


明末清初卜萬祺《松寮茗政》中說:虎丘茶的色澤、味道、香氣和韻致,都是無可比擬的。一定要親臨產(chǎn)茶之地,親手采摘,并監(jiān)督制造,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虎丘茶。況且虎丘茶難以長久保存,即便是千方百計加以珍藏保管,稍一過時立即喪失其初始的真味馨香,差不多就像天上的彩云容易飄散,因而沒有列入上貢朝廷的品種。然而山巖之間的間隙之地,所產(chǎn)的真品虎丘茶沒有多少;加上其地列為官府禁地,即使當(dāng)?shù)厮略旱纳畟H也習(xí)慣于摻雜贗品,如果不是精于賞鑒的行家終究分辨不出來。明朝萬歷(1573-1620)年間,當(dāng)?shù)厮略旱纳丝嘤诠倮舻男杷骺燎?,忍痛將茶樹鏟除殆盡。文震孟(字文起,溢文肅,長洲人)曾為此寫下《茶說》加以譏刺評論。時至今日,真正的虎丘茶更加難以得到了。


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嘉善人)《群書備考》中說:茶之名稱,最早見于東漢王褒的《僮約》。


明代許次紓(字然明,錢塘人)《茶疏》中說:江南名茶,唐朝人稱道的是陽羨(今江蘇宜興)茶,宋朝人最推重的是建州(今福建建甌)茶。影響至于今日,進奉朝廷的貢茶仍以這兩地為最多。然而,如今的陽羨茶已是徒有虛名,建州茶也并非最上佳品,只有武夷山的雨前茶才是最好的。近來人們所崇尚的,是長興(今浙江湖州)的羅茶,我懷疑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顧渚紫筍茶。但是羅茶產(chǎn)地原本有數(shù)處,現(xiàn)今只有峒山所出的最好。


姚伯道說過:“在明月之峽,出產(chǎn)有好茶。這種茶的韻致清爽悠遠,滋味甘甜醇香,足可以稱得上是仙品。至于在顧渚山出產(chǎn)的茶葉,也有比較好的品種,今人只是以水口茶來命名,與羅茶全然不同。至于歙縣的松蘿茶,蘇州的虎丘茶,杭州的龍井茶,都與羅茶不相上下?!睆那肮胃O力稱道黃山茶,黃山也在歙縣,但是黃山茶的品質(zhì)卻與松蘿茶相差甚遠。過去的士人都很推重天池茶,然而天池所產(chǎn)茶葉飲用略微多一些,就會使人感到腹中脹滿。浙江盛產(chǎn)茶葉的地方,還有天臺的雁蕩山,括蒼的大盤山,東陽的金華,紹興的日鑄,所產(chǎn)茶葉都與武夷茶不相上下。


杭州附近的許多山中,產(chǎn)茶很多,其中生長在南山的茶葉品質(zhì)俱佳,生長在北山的茶葉品質(zhì)稍差一些。福建名茶,除了武夷茶以外,還有泉州的請源茶,如果請高手來加工制造,也可以與武夷茶相匹敵而略遜一籌??上Т蠖啾怀粗频媒箍?,令人掃興。兩湖地區(qū)生產(chǎn)茶葉的地方有寶慶(今屬湖南)等地,云南盛產(chǎn)茶葉的地方有五華等地,所產(chǎn)茶葉都赫赫有名,品質(zhì)甚至在雁蕩茶之上。其余各名山勝地所產(chǎn)的茶葉,應(yīng)當(dāng)不止上述這些,有的是我不知道,有的則是名聲尚未顯著,因而我在這里沒有評論和涉及到。


明代李詡(字厚德,號戒庵老人,江陰人)《戒庵漫筆》(一作《戒庵老人漫筆》)中說:從前人們論茶,以槍旗為美,而不取雀舌、麥顆(一作谷粒)之名,這是因為茶芽細嫩,就容易混雜其他樹木之葉,從而難以分辨。所謂槍旗,也就是一個茶芽帶一片嫩葉,形狀如馬蜂翅,即今人所說的壺蜂翅。


《四時類要》中說:茶子在寒露時收取曬干,用潮濕的沙土拌勻,盛于筐籠之內(nèi),以草秸覆蓋,否則就會因受凍而無法生長。到次年二月中取出來,用糠和焦土播種下去。播種之時,要選擇樹下或背陰之地挖一個坑,方圓三尺,深一尺,反復(fù)刨掘挖好之后放進糞和土,每個坑中下六七十顆子,然后覆蓋一寸左右的土,坑與坑之間相距二尺,每坑種植一叢。茶的本性害怕潮濕,又畏懼陽光直射,一般適宜種在山中的斜坡、較陡的山坡以及排水較好的地方。如果是平地,必須深挖溝壟以便泄水,種植三年之后才可以收茶。


明代張大復(fù)(字長元,一字星期、心其,號寒山子,昆山人)《梅花草堂筆談》中說:趙長白作《茶史》,考訂頗為詳盡,主要是記載其事罷了。龍團、鳳餅,紫茸、揀芽,這些決不可能在當(dāng)今之世通行。我曾經(jīng)談?wù)摦?dāng)今之世,毛筆價格騰貴,制筆技藝就更會失傳,茶葉價格騰貴,其本色香味就更能生發(fā)出來。天下的事情,沒有不親身實踐而能夠有所成就的。

明代文震亨(字啟美,長洲人)《長物志》中說:古往今來談?wù)摬枋碌模幌聰?shù)十家,例如陸羽的《茶經(jīng)》、蔡襄的《茶錄》,都可以說是盡善盡美之作。但是當(dāng)時的制茶方法,是用茶碾碾碎,調(diào)和成膏,制成茶丸、茶挺,因而其名稱有龍鳳團、小龍團、密云龍、瑞云翔龍等。到宋徽宗宣和年間,才以茶色白者為貴。福建轉(zhuǎn)運使鄭可簡開始創(chuàng)制銀絲水芽,將茶葉剔除葉子而取其中心,以清泉浸泡,祛除龍腦等香料,只有新刻的小龍婉蜒盤旋在上面,稱為龍團勝雪。當(dāng)時以為不可變更的方法。我們明朝的風(fēng)尚有所不同,烹點試茶的方法,也與前人不同。但是卻非常簡便,充分發(fā)揮其天然之趣味,可以稱得上是窮盡了茶葉的真味。至于洗茶、候湯、擇器也都各有其法,難道只是侈談烏府、云屯等茶具名目罷了?

《虎丘志》中記載:馮夢禎(字開之,秀水人)說:“徐茂吳品茶,以虎丘茶為第一?!泵鞔芨咂穑ㄗ植?,江陰人)《洞山茶系》(當(dāng)作《洞山茶系》)中說:羅茶被上流社會所喜愛,雖然是近數(shù)十年之間的事情,但是其出產(chǎn)之初,則從唐朝盧仝隱居洞山、種茶陰嶺開始,于是就有茗嶺的說法。相傳古代有漢王居住在茗嶺的南邊,一邊教育兒童讀書,一邊種植茶樹,繼承盧仝的清幽韻致,所以南山所產(chǎn)茶葉,香味遠遠超過茗嶺。據(jù)說如今老廟后一帶所產(chǎn)的茶葉,還出自唐宋時期的樹木根株。貢山茶如今已經(jīng)絕種。


明代徐(字惟起、興公,閩人)《茶考》中說:考查《茶錄》等書,福建所產(chǎn)的茶葉,以建安北苑為第一,壑源等處次之,武夷之名尚未為世人所知。但是范仲淹(謚文正)《斗茶歌》中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的詩句,蘇軾(謚文忠)《荔枝嘆》中有“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的詩句,可見武夷之茶在北宋時期已經(jīng)著名,只是尚未達到鼎盛罷了。但是宋元時期制造團餅,似乎已經(jīng)失去茶的正味。如今武夷茶靈芽仙萼,香味和色澤尤其清新,堪稱福建茶中第一。至于北苑壑源等地所產(chǎn),又泯然無人所知了。難道自然山川靈秀之氣、造物生產(chǎn)繁衍之美,有時會隨時勢變易而形成如此局面嗎?


清初勞大與(字宜齋,石門人)《甌江逸志》中說:茶葉并非浙江南部地區(qū)的特產(chǎn),但這里也產(chǎn)茶,因此舊時制度以茶充作貢品,至今尚未廢止。明朝張璁(字秉用,賜名孚敬,字茂恭,號羅峰,甌海即今溫州人)執(zhí)政時,凡是浙江南部所進貢的特產(chǎn),都奏請蠲免,只有貢茶保留下來。也許是因為先春采制茶葉,可以作為祭祀用茶,而且每年所費人力和物力也不多,姑且保留,以便稍微用作向朝廷進獻忠忱的禮儀吧!只是后世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不免會有恣意多取的情況,上定一分,下派十分,從而使得種茶的園圃成了怨聲匯聚的地方。只希望在這里做官的人不要在規(guī)定的數(shù)額之外濫取無度,不至于造成民眾的沉重負擔(dān)。


明代陳耀文《天中記》中說:大凡種植茶樹一定要先下子,移植之后就不可能成活了。因此民俗婚姻中的聘禮,必定以茶作為聘禮,也是取其從一而終的含義。


宋代高承《事物記原》中說:榷茶起源于唐朝建中(780-783)、貞元(785-805)之間。趙贊(建中三年)、張滂(貞元九年)建議按照每十稅一的標(biāo)準(zhǔn)征收茶稅。


明代陳繼儒《枕譚》中說:古傳注(郭璞為《爾雅·釋木》所作的注釋)認為:“茶樹初次采摘的叫做茶,老者叫做茗,再老者叫做?!比缃窦热徊栌址Q作茗,當(dāng)是錯用其事了。


明代熊明遇(字良孺,進賢人)《山茶記》(當(dāng)作《羅茶記》)中說:產(chǎn)茶的地方,山中夕陽照射的地方要勝過朝陽照射的地方,羅產(chǎn)地的廟后山正好是西向,所以產(chǎn)茶上好;但總不如洞山南向,接受陽氣最專,足可以稱為仙品。


冒襄《茶匯鈔》中說:茶葉產(chǎn)于平地,接受的土氣較多,因而其品質(zhì)重濁。界茶產(chǎn)于高山之上,全是風(fēng)霜雨露清虛之氣,所以值得推崇。


吳拭(字去塵,號逋道人,休寧人)說:武夷茶,其賞鑒從北宋蔡襄開始,認為其味道超過北苑的龍團茶,周右文極力貶低它。大概是因為山中不熟悉采制烘焙方法,一味追求量大利多的結(jié)果。我曾經(jīng)試著采摘少許,以松蘿茶的制法進行加工,汲取虎嘯巖下語兒泉水烹煮,色、香、味俱備,帶云石者還有甘軟之氣。于是我分出數(shù)百葉寄給周右文,希望使武夷佳茶能夠揚眉吐氣;同時又灑一杯于地,以告慰蔡襄的在天之靈。


超全和尚《武夷茶歌注》中說:建州有一位老人最初獻上山茶,民間傳說他死后成了山神,喊山之茶的習(xí)俗就是由此興起的。


中原市語說:茶叫做渲老(倡優(yōu)階層中流行的秘密語)。


明代陳詩教(字四可,自號灌園叟,秀水人)《灌園史》中說:我曾經(jīng)聽山中和尚說,數(shù)顆茶子落地,只生長出一莖茶樹,好比連理枝,因此婚嫁要以茶為禮,大概也是取其一個根本的含義。舊時傳說茶樹不可移植,終究也有移植而存活下來的,于是可知晁采寄茶,只是沿襲前人的影響罷了。


唐朝李商隱(字義山,河內(nèi)人)《雜纂》以對花啜茶作為煞風(fēng)景之事的一種。我苦于口渴病,每日飲茶何止七碗,那么花神能夠體察的話,當(dāng)不會怪罪我。


明代周暉《金陵瑣事》中說:茶葉有肥瘦之分。云泉道人說:“大凡茶葉肥者味甘,味甘就不香。茶葉瘦者味苦,味苦就香?!边@又是《茶經(jīng)》、《茶訣》、《茶品》、《茶譜》等書所未曾闡發(fā)的觀點。


野航道人朱存理(字性甫,明朝吳縣人)說:品飲之用,以茶為首,可是茶葉卻不見載于《尚書·禹貢》,大概是為了保全民生日用而不以此為利。后世榷茶成為制度,并非古圣先王的本意。陸羽編撰《茶經(jīng)》,蔡襄編撰《茶錄》,孟諫議寄給盧仝(號玉川)三百片月團,后來奢侈浪費以至于雕飾龍鳳,應(yīng)當(dāng)責(zé)備蔡襄。然而飲茶清逸高遠,上通王公貴族,下至山林隱逸,也可以說是一種雅道。


清朝佩文齋《廣群芳譜》中說:茗花,也就是日常茶葉的花,色澤月白,中間黃心,隱然清香,插在書齋的花瓶中,可以作為清供佳品。而且花蕊在枝條之上,無不開遍。


清代王士禎(字子真,號漁陽山人,山東新城人)《居易錄》中說:廣南人以(即苦丁,又名皋盧)為茶。我將其寫入《皇華記聞》中。閱讀《道鄉(xiāng)集》,其中有張糾的一首《送吳洞絕句》說:“茶選修仁方破碾,分吳洞忽當(dāng)筵。君漠遠矣知難作,試取一瓢江水煎。”大約是志完升任昭平時所作。


王士禎《分甘馀話》中說:北宋丁謂擔(dān)任福建轉(zhuǎn)運使,開始制造龍鳳團茶上貢朝廷,總量不超過四十餅。天圣(1023-1032)中,又制造小團,其品質(zhì)要超過大團。神宗時期,詔令制造密云龍,其品質(zhì)又超過了小團。元(1086-1094)初年,攝政的宣仁皇太后說:“敕令建州,今后不許再造密云龍,也不要再造團茶,只選擇上好的茶品吃了,就會生得甚好智慧?!毙驶侍笠桓奈鯇帲?068-1077)新政,貢茶的改制只是其中的一件小事。然而審視其言論,實在可以為萬世所效法。士大夫之家,尤其是其膏粱子弟不可不知道其中的蘊涵。謹備錄于此。


《百夷語》中說:茶也叫做芽。以粗茶叫做芽以結(jié),以細茶叫做芽以完。緬甸少數(shù)民族稱茶叫做臘扒,吃茶叫做臘扒儀索。


清代徐葆光《中山傳信錄》中說:琉球稱茶叫做札。


《武夷茶考》中說:北宋丁謂制造龍團,蔡襄制造小龍團,都是北苑的事情。武夷茶進貢朝廷,是從元朝浙江省平章高興開始的,可是談?wù)摯耸碌娜藗儎虞m稱丁謂、蔡襄。蘇軾詩說:“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笨梢娫诒痹沸挢曋畷r,武夷茶已經(jīng)為兩位先生所賞識了。到了高興以武夷茶進貢之后,北苑就逐漸湮沒無聞了。


從前有人說,茶葉作為一種物產(chǎn),滌除昏昧,消化積滯,對于學(xué)習(xí)、從政都是有幫助的,所以貢茶與進貢荔枝、桃花是不同的。然而,將此道理放在更高的大義層面來看,貢茶也不過是和宦官、宮女敬愛君王的表現(xiàn)類似。蔡襄直言敢諫,名高天下,與名臣范仲淹、歐陽修差不多齊名,可是因為貢茶一事卻與號稱貪婪小人的丁謂相提并論。如此說來,君子的言行舉止,難道可以不慎重嗎?


清代屈擢升《隨見錄》中說:按照沈括《夢溪筆談》的說法:“建州茶都是喬木,而吳地、蜀地的茶葉只是叢生的灌木罷了?!备鶕?jù)我的見聞,武夷茶樹都是叢生,起初并無喬木,難道沈括沒有到過建安嗎?抑或是當(dāng)時的北苑與如今的武夷有所不同呢?《茶經(jīng)》記載“巴山峽川中有兩人合抱的”,這又與吳地、蜀地茶葉是叢生灌木的說法不同,姑且記述于此以便參考。

明代凌迪知(字稚哲,號繹泉,烏程人)《萬姓通譜》中記載:漢朝的時候有茶恬,出于《漢書·江都易王傳》。根據(jù)《漢書》所說的荼恬[蘇林說:茶,食邪反],則荼本有兩種讀音,到唐朝時,荼、茶才分開了。

明代焦周(字茂孝,上元人)《說》中說:茶葉,又叫做玉茸。


篇幅所限,精彩待續(xù)。


文/網(wǎng)絡(luò)綜合



品味生活,從茶開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與朋友分享,也是一種快樂。

安徽古代貢茶概述

摘要:貢茶是茶葉發(fā)展史上的一種特定現(xiàn)象,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催生下的產(chǎn)物,更是特定歷史階段所具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作為一種賦稅形式,貢茶是政治上君臣關(guān)系確立的表現(xiàn)形式,但是與此同時,貢茶對于擴大植茶面積,推動制茶技術(shù)進步,促進茶葉品質(zhì)提升以及改善茶品包裝并增加茶葉知名度等方面有著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本文將梳理安徽古代貢茶的歷史,以借鑒歷代貢茶在擴大產(chǎn)量,提升品質(zhì)以及改善包裝方面的可取之處。在繼承、弘揚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同時,對現(xiàn)代茶產(chǎn)業(yè)的文化賦能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guān)鍵詞:安徽;古代;貢茶;概述

1、唐代時期安徽貢茶

安徽貢茶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的《本草衍義》中:“東晉元帝時,溫嶠官于宣城,上表貢茶葉一千斤,貢芽三百斤?!逼浜螅不肇暡钄?shù)量逐漸增加,貢茶品類及貢茶區(qū)域也不斷擴大,有了宣州鴉山茶、池州九華山茶、舒州開火新茶等為“士大夫貴之”的貢品茶。[1]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當(dāng)時安徽的貢茶區(qū)域有淮南道壽州(壽春郡)、廬州(廬江郡)、浙江西道歙州以及舒州、宣州、池州、和州等。

唐元和年間,李肇《國史補》記載,唐代舒州天柱茶,宣州鴉山茶,饒州浮梁茶,壽州黃芽茶均在貢茶品目內(nèi)。此外尚有歙州“鳩坑”茶。據(jù)《太平寰宇記》卷126《淮南道四·廬州》記載:土產(chǎn)“開火新茶”。其時,壽春郡、廬江郡、鳳陽郡每年都有固定的貢茶額。

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朝廷用兵淮西,憲宗“詔壽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內(nèi)茶園?!盵2](卷493)《邦計部?山澤》可見淮南壽州境內(nèi)也有較大的官茶園。與此同時,“茶膏”也沿著民貢的渠道出現(xiàn),如歙州的新安含膏、先春含膏等。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因討伐吳元濟,財政困難,曾“出內(nèi)庫茶三十萬斤,令戶部進代金?!盵2]當(dāng)時,進貢皇室的茶葉較多,除了賜給“功臣”、“父老”之外,還會變賣成現(xiàn)鈔以支皇家的用度。

這一時期,安徽茶區(qū)不僅出現(xiàn)了許多名茶及貢茶,茶葉種類也在增多。如宣州鴉山茶、池州九華山茶、舒州開火新茶等等,均名貴一時且為“士大夫貴之?!盵3](甲卷14《財賦一》,P303)唐武德三年(620年),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均向朝廷進貢茶葉。廬州,唐代時期茶葉皆為土貢?!短藉居钣洝肪?26《淮南道四·廬州》記載:土產(chǎn)為“開火新茶”。[4](卷12《官政》)唐時,淮南道有四個州的茶葉被指定為貢品。其中“壽州壽春郡……土貢絲布、茶以及石斛。”另外,寧國、廣德以及建平等茶葉產(chǎn)區(qū),幾乎都有貢茶且數(shù)量較大。

2、五代及宋時安徽貢茶

五代時期,安徽茶區(qū)進貢茶葉的文獻記載較多。據(jù)《舊五代史》卷31《唐莊宗紀》記載:淮南楊溥于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向中原進貢“細茶五百斤。”[5](卷118,P432)同年四月,楊吳向后唐“獻鴉山茶、含膏茶?!盵6](卷232《僭偽部·稱藩》,P2763)另據(jù)《周世宗紀》記載:顯德三年(956年)三月,南唐李璟貢“乳茶三千斤?!盵5](P1569)又載:顯德五年(958年),李璟遣宰相馮延巳獻犒“茶五十萬斤?!盵5](P1571)

據(jù)《舊五代史·梁書》記載:“五代十國宋遼元貢品”目錄中,有“后梁太租乾化元年(911年)十二月,“兩浙進大方茶二萬斤”。[7]當(dāng)時的“兩浙”是指浙江東道和浙江西道。其時,生產(chǎn)大方茶的產(chǎn)地除了歙州,還有毗鄰的臨安、昌化兩縣。新版《歙縣志》(1995年)記載:“天福七年(938年)冬十月,吳越國文穆王錢元瓘遣使進貢物品中有大茶、腦源茶二萬四千斤?!庇州d:“開運三年(946年)冬十月,吳越國忠獻王錢弘佐,獻晉謝恩的物品中,有腦源茶三萬四千斤?!睉?yīng)該提及的是,“大茶”是指大的方茶,也是一種條形散茶?!澳X源茶”則亦腦子茶,是一種加入植物香料的餅茶。五代時期,舒州天柱山產(chǎn)茶,亦為貢茶。據(jù)《太平寰宇記》卷125《舒州》云:舒州土產(chǎn)“開火茶”。[4](P2474)其時,潛山歸懷寧管轄,開火茶為潛山所產(chǎn)。

宋《太平寰宇記》“舒州懷寧”條目下亦有:“多智山在縣西北三百里……其山有茶及蠟,每年民得采掇為歲貢”。[4]由此可知,多智山產(chǎn)茶且為貢品。北宋仁宗時期,有《賜知舒州洪鼎敕書》文曰:“省所進奉新茶一銀盒事具悉。汝輟于學(xué)館,往布郡條。懿彼名區(qū),育茲嘉荈,能采掇而來貢,應(yīng)氣序以惟新?!盵2](卷423,第20冊,P302)洪鼎知舒州,曾進獻舒州茶而受到朝廷嘉獎。宣州鴉山產(chǎn)茶且質(zhì)優(yōu),五代時期亦成為土貢茶?!短藉居钣洝肪?03《廣德軍》記載:廣德土產(chǎn)有茶。[4](P2052)《元豐九域志》卷6《廣德軍》亦載:“廣德軍土貢茶芽一十斤?!盵6](P249)又載“廣德軍廣德、建平:六萬九千七百一十斤?!盵8](食貨二九《茶法-產(chǎn)茶額》,P6636)由此可知,廣德軍在宋代不僅產(chǎn)茶而且產(chǎn)量頗多。另外,北宋歐陽修《賜知舒州齊廓進新茶并知廣德軍浦延熙進先春茶敕書》,宋癢《賜知廣德軍龔會元進先春茶敕書》均為官方文書;從《敕書》內(nèi)容可知,廣德有先春茶且為貢品。池州九華“金地茶”在宋時已是土貢產(chǎn)品。周必大《九華山錄》云:“至化城寺……謁金地藏塔……僧祖瑛獨居塔院,獻土產(chǎn)茶,味敵北苑?!盵9](《游山錄》卷2,P464-465)詩人將九華金地茶與北苑貢茶相提并論,足見其品質(zhì)極好。

宋代,朝廷時有減免貢品額度的“恩典”。如“景德四年(1007年)閏五月,詔特減放諸郡六十六處貢物,而所貢七物在其數(shù)中,且殤官吏后不得以貢為名妄有配率”。淳熙《新安志》亦有記載,徽州免貢七物是表紙、麥光紙、白滑冰翼紙、乾預(yù)藥、臘、芽茶、細布。[7]類似免納貢物的情形,安徽其它茶區(qū)亦有。宋治平四年(1067年)朝廷詔令,減免舒州每年土貢“新茶一銀合”的貢額。[8](《崇儒七》P2317)另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15“宋仁宗景祐元年十一月”條載;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十一月“除滁州、舒城縣贍軍茶歲七千三百五十斤。蓋沿江南偽主時課民所輸,范仲淹使淮南,請除之”。[4](P2707)英宗治平四年(1067)朝廷詔令減免舒州每年土貢“新茶一銀合”的貢額。[8](《崇儒》7,P2317)

3、明代時期安徽貢茶

明代開始,朱元璋有感于茶農(nóng)的不堪重負和團餅貢茶的制作、品飲的繁瑣,從而實施了廢團茶興散茶的舉措。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下昭,詔曰:“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詔建寧歲貢上供茶,罷造龍團,聽茶戶惟采芽以進,有司勿與。天下茶額惟建寧為上……?!?

皇權(quán)的干預(yù),無疑使餅茶衰落,散茶崛起,加之制茶技術(shù)的改進,從而使炒青茶逐步取代蒸青茶。

據(jù)邱?!洞髮W(xué)衍義補》記載:“《元志》猶有末茶(餅茶)之說,今世惟閩,廣用末茶,而葉茶之用,遍于全國,而外夷亦然,世不復(fù)知有末茶矣?!鄙⒉?、葉茶的流行,不僅改變了飲茶方式,同時也成為了貢茶的主體。茶葉加工技術(shù)的變革,使得茶葉品種也在發(fā)生變化,尤其是取代“龍團鳳餅”以后,各地名茶數(shù)眾,以致貢茶也在增加。然明太祖卻是獨重六安茶,以致六安茶成為了祭祀皇家祖先的祭品茶。

茶為祭祀品,唐宋有之,清代亦有。繼六安茶之后,松蘿茶也成為了皇家祭祀的茶品。

據(jù)史料記載,清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清廷舉行大祭時即有“松蘿茶葉十三兩”;光緒五年(1879年),歲末祭祀祖陵的祭品中也有“松蘿茶葉二斤”。六安、松蘿茶不僅成為宮廷祭祀物品,更是成為進貢朝廷的必備之物。

明人汪應(yīng)軫記載說:當(dāng)時“日進月進御用之茶,醬房內(nèi)閣所用之茶,俱是六安茶。”[10](卷四十)萬歷元年(1573年),黃守經(jīng)為《霍山縣志》作“序”并對六安茶贊曰:“其地與六安州界者,各產(chǎn)芽茶。孟夏之朔封貢圣天子,焚香拜表,龍文錦袱,專官馳驛使,竟達長安,而題其黃緘曰:‘霍山縣守土臣某謹貢’?!盵11](P260,卷之十三,藝文志)由此可知,六安州除向朝庭進奉貢茶以外,還有寧王府之貢,監(jiān)守太監(jiān)之貢。不僅要進貢芽茶,還要進奉細茶。據(jù)《霍山縣志》記載:“明初規(guī)定年貢20斤。正德十年(1515年),貢寧王府芽茶1200斤,細茶6000斤。芽茶1斤買銀1兩,尤恐不得?!庇性娍梢宰糇C其真實性:“細簍精采云霧茶,經(jīng)營唯供帝王家?!泵魅f歷時期,宮廷太監(jiān)劉若愚記載宮中的“飲食好尚”曰:“茶則六安、松蘿、天池、紹興茶、徑山茶、虎丘茶也?!盵12]這足以見得六安、松蘿茶在全國的知名度。

據(jù)《大明會典》記錄:弘治十三年(1500年),朝廷規(guī)定地方府縣需要交納給禮部的芽茶數(shù)量為:南直隸(今安徽、江蘇兩省所屬)府縣的貢茶總額為五百斤,其中常州府宜興縣一百斤,內(nèi)二十斤南京禮部納,限四十六日;廬州府六安州三百斤,限二十五日;廣德州七十五斤,建平縣二十五斤,限四十六日。[13](卷113,“禮部71”,“歲進”)與此同時,六安州茶葉貢額很高,上貢時限卻是最短,而貢茶額卻是不斷增加且無定數(shù)。

萬歷年間《六安州志》記載:六安茶貢額原為三百斤。弘治七年(1494年),增設(shè)霍山縣,其地產(chǎn)茶采辦人戶多出自該縣,遂定霍山貢額二百五十三斤,州貢芽茶四十七斤。[14]因此,六安州貢茶額四十七斤,霍山貢茶額是二百五十三斤,合計貢茶額為三百斤。針對貢茶額不斷增加且無定數(shù)的情形,明臣汪應(yīng)軫《分豁額外薦新茶芽疏》指出:“六安茶芽,歲額三百斤,正數(shù)之外不可加者,此其舊例也。光祿寺則以為供應(yīng)有常規(guī),如歲用六安茶約余四百七斤。此外多取毫厘,即為因公科斂。雖該部審據(jù)解吏,聞報三百袋,袋多四兩有余,亦非勘合正數(shù),且無批文查銷,以后或輕或重,焉知誰公誰私?”[10](卷四十,“薦新芽茶”,P785)事實上,六安及霍山實際進貢的茶葉額還是超出了這個貢額。對此,汪應(yīng)軫提出了“焉知誰公誰私”的質(zhì)疑?!其實,官貢芽茶的貢額外加收耗損竟然高達四分之一多;這不僅是茶區(qū)的負擔(dān),也是一種額外的剝削。

明時,安徽各地的貢茶有新安松蘿(又名徽州松蘿),六安茶,小峴春茶,陽坡橫紋茶,瑞草魁茶,黃山云霧茶,石埭茶等等。另據(jù)《徽州府志(貢品)》記載:歙之物產(chǎn),無定額,亦無常品。大要惟硯與墨為最,其他則以北源茶、紫霞茶?!盵7]這說明當(dāng)時徽州產(chǎn)北源茶,紫霞山產(chǎn)紫霞茶,亦很有名。直至道光年間,紫霞茶依然被列作貢品。明《南京戶部志》記載:“成化三年(1468年)奏準(zhǔn),朝中供庫歲用茶。芽茶,坐派徽州府三千斤……。葉茶,徽州府二千斤,滁州二百斤,廣德州三百斤……。”“秦淮南京庫歲用茶,坐派滁州茶葉二百斤?!?

明嘉靖年間,吏部尚書徽州婺源人汪鋐以大畈靈山茶進貢,獲金竹峰金匾。戶部右侍郎徽州婺源人游應(yīng)乾以濟溪上坦源茶進貢亦獲銀匾。明代《寧國府志》記載:“旌邑鳧山茶(石豀貢茶)與宣城綠雪、太平云霧茶齊名”,均為貢茶。石豀貢茶產(chǎn)于旌德縣鳧山,亦為貢品。桐城椒園茶系明朝魯山公(孫晉)植于龍眠山椒園,而后躋身“貢品”之列。太湖亦產(chǎn)茶,太湖南陽河茶亦在明時列入戶部項下貢品?!稘撋娇h志》記載有:“芽茶歲派供應(yīng)庫二百九十斤,今折價,谷雨前者,茶葉歲派供應(yīng)府二百八十五斤?!笨芍M貢的茶大都是雨前芽茶。

4、清代時期安徽貢茶

清代安徽貢茶的數(shù)量以及貢茶品類,在各個時期也是不盡相同的。據(jù)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宮中進單》記載:安徽區(qū)域的部分貢茶有:珠蘭茶、雀舌茶、銀針茶、六安茶、雨前茶、松蘿茶、黃山云霧、黃梅片茶、六安芽茶、黃山毛峰等等。當(dāng)然,還有一些貢品茶未能被列入清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五月初二日,各省督撫所進土物清單(部分)記載:安徽貢茶品種主要有珠蘭茶、六安茶、雀舌茶、銀針茶(屬六安茶)、雨前茶、松蘿茶、黃山毛尖茶(黃山云霧茶)、梅片茶、六安芽茶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二十六日,安徽巡撫朱圭進貢:珠蘭茶、松蘿茶、梅片茶、銀針茶、雀舌茶、涂尖茶各二箱。道光二年(1822年)安徽巡撫端陽進貢有:“珠蘭茶一箱、松蘿茶一箱、銀針茶一箱、雀舌茶一箱、梅片茶一箱?!盵15]清人查慎行在任翰林院編修官時,編撰《人海記》并對各地貢茶列有條目,十多個省的七十多個府縣,每年向?qū)m廷所進的貢茶即達一萬三千九百多斤。其中有六安瓜片、敬亭綠雪、涌溪火青、霍山黃芽等。[16]清代徐珂《清稗類鈔》(朝貢類)記載:安徽貢茶有六安茶、梅片茶、銀針茶(屬六安茶),雀舌茶、珠蘭茶、松蘿茶、黃山毛尖茶(黃山云霧茶)等。[17](P6312)清代安徽茶區(qū)被列入貢茶的還有六安瓜片、黃山云霧、敬亭綠雪、涌溪火青、霍山黃芽、梅片茶以及績溪芽茶等。

據(jù)光緒《廣德縣志》載:廣德、建平亦有貢茶;“以石溪,陽灘山、乾溪等處者為最”;“廣德州芽茶七十五斤,建平(今郎溪縣)芽茶二十五斤”。清人談遷《棗林雜俎》和阿世坦《清會典》均有建平(今郎溪縣)貢茶的記錄。康熙年間(1683年),寧國張所勉《鴉山辨》一文記載:“寧國產(chǎn)茶不處,高峰、濟川、千畝、龍?zhí)吨T池皆可入志”;“按一統(tǒng)志,鴉山產(chǎn)茶舊常入貢?!鼻迦岁懲N《續(xù)茶經(jīng)》(八之出)記載:宣城石豀茶在明至清代的數(shù)百年間,一直為御用貢品。光緒十四年(1888年)《宣城縣志》亦載:敬亭綠雪,貴真不貴多;“明、清之間,進貢300斤”。

新版《績溪縣志》記載:績溪上莊“金山時雨”創(chuàng)于清初,原名“金山茗霧”亦入貢。[18]清廷還有將貢茶等物品作為賞賜品,以獎賞或撫慰臣子以聯(lián)絡(luò)君臣感情,使受賞者感受莫大的榮耀;如雍正時期,有兩臣被派往云南,臨行前雍正帝御賜六安茶二瓶抵滇。同時,還賦予了貢品禮儀的性質(zhì),如果、六安茶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乾隆十七年(1752)學(xué)士陳廷敬、葉方藹,侍讀王士正同入內(nèi)直。其間皇上數(shù)回賜櫻桃、蘋果及櫻桃漿、奶酪茶、六安茶等物,其中的六安茶以黃羅緘封,上有“六安州紅印四月復(fù)”數(shù)字。

另外,皇帝行賞賜予外國使臣的禮品中,也有安徽貢茶。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之際,在諸多賞賜物中就有賞賜給英咭唎國王的六安茶十瓶、賞賜給英咭唎使團的六安茶八瓶。宮廷在臨時特供飲食中,也會用到六安茶。

雍正八年(1730年),朝廷定文會試除了食物外,還有雞和豬肉等副食品;

還供給六安茶20斤、北源茶30斤、松蘿茶40斤。安徽六安、松蘿以及北源茶作為賞賜物,不僅是承載著皇帝對臣民的厚愛,同時也印證安徽貢茶是一般人難以求到的賜予之物。

當(dāng)時,在宮廷內(nèi)能夠享受到六安茶的,還有一些是在朝廷相關(guān)機構(gòu)中效力的人。如乾隆三十五年(1770),按照皇帝諭旨,中正殿的畫佛喇嘛繪制極樂世界長壽佛四軸,因為當(dāng)時人手不夠,新增添了畫佛喇嘛一名。宮內(nèi)給這位喇嘛的飲食份額中,就有每月用六安茶二兩。此外,在景山學(xué)藝處效力的人也會得到賞賜的六安茶。[19]

清代貢茶的品類較多,基本涵蓋了清代時期安徽茶區(qū)的茶葉品種,具有數(shù)量大、品類全的特點。同時,這種特點貫穿了清王朝貢茶制度的始終,如六安茶和松蘿茶等。這些安徽貢茶在前代也是重要的貢茶品類,以致進貢時間從清初一直延續(xù)到清末。也有一些貢茶品類是從某一朝開始進貢并延續(xù)到了清末。還有一些茶葉品種,由于戰(zhàn)亂或其它客觀原因,在某個短時期間內(nèi)曾經(jīng)開始進貢或者是停止進貢。如六安茶在太平天國運動時,就曾數(shù)年未貢。

此外,一些貢品茶葉由于種種原因,進貢給宮廷的時間比較短,記載文字寥寥。從清廷《宮中進單》來看,一些產(chǎn)量較少的地方名茶,由于進貢數(shù)量少,進貢時間短,加之影響力不大,只是在方志中有簡略記錄。由此可以推斷,一些地方名茶進貢的數(shù)量相對有限,進貢的次數(shù)或時間相對較短,可謂是不一而足。如六安州霍山茶,徽州松蘿茶等,每年遇年節(jié)諸如萬壽節(jié)(皇帝生日)、冬至日、元旦(春節(jié))、端午節(jié)等節(jié)日,均由地方巡撫、總督等有身份的官員將茶進呈宮中。道光二年(1822年),安徽巡撫端陽貢中有:“松蘿茶一箱、銀針茶一箱、雀舌茶一箱、梅片茶一箱。”比較而言,年節(jié)貢茶相對歲進六安芽茶品種豐富,但入宮數(shù)量與歲貢相比卻是微乎其微。兩種形式的貢茶,在宮內(nèi)的用途則是不盡相同。而各色人等享受貢茶的數(shù)量多少亦有不同。如皇貴妃、貴妃、妃嬪每月例用六安茶十四兩、天池茶八兩,貴人每月六安茶七兩、天池茶四兩。[20](卷十七)

清時,朝廷對于貢茶的品質(zhì)也有要求,而且是“載之甚詳”;如“舊系茶戶各備茶交官起解。而色類錯雜,駁換遲誤”以及“粗茶不堪內(nèi)廷應(yīng)用”的具體要求,因此,地方官不敢掉以輕心。每每茶季,乃是小心翼翼,精心于“雨前極品?!必暡桴r葉的采摘,亦有時間講究。如六安茶采制則是在每年清明前后。當(dāng)時,一些地方官吏為了保證貢茶的品質(zhì),還會親自入山去親督茶戶,以保證采摘的芽茶一槍一旗在精心焙制加工后,能夠按照禮部規(guī)定的要求裝袋、裝箱。

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州王廷曾以士民之請,改為官征官買,茶戶但納稅銀。又因霍山茶勝六安之產(chǎn),故知州將茶課之銀,發(fā)交霍山并辦一色芽茶。每歲茶戶采摘雨前極品一槍一旗,依法焙制。官以黃絹為袋,袋盛茶一肋十二兩,共四百袋,分儲于箱,知州敬謹鈐封,恭繕貢本。限谷雨后十日起解,其解官以州、縣、巡檢遞年輪流詳委?!盵21](卷之十食貸志、茶貢)乾隆十四年(1749年)《霍山縣志·茶考》記曰:“本縣農(nóng)戶揀雨前極品,新芽一槍一旗,依法擇制,以黃絹為袋封貯,共四箱,用龍旗龍袱恭進?!?

據(jù)清代《詞林典故》記載:“十七年閏三月,賜侍講學(xué)士……上頻賜櫻桃蘋果及櫻桃漿、乳酪茶、六安茶等物,其茶以黃羅緘封,上有六安州紅印?!盵22]由此可見,貢茶的包裝是十分講究的。貢茶自谷雨后起運,要求55天內(nèi)抵京。朝廷在接收的各省歲進芽茶中,對于六安芽茶卻是有著特別的安排。清初,六安芽茶送進內(nèi)庫,其余各種芽茶移交珍饈署,給予外藩。貢品茶葉除了包裝上有嚴格規(guī)定外,對上貢時間也有要求。對于各地貢茶,朝廷規(guī)定是每年自谷雨后的第十天開始起解,對各地送達的日期按路程遠近而定。

順治七年(1650年),禮部照會產(chǎn)茶各省布政司規(guī)定:“江南省常州府限四十六日,廬州府限三十五日?!彪m然是路途遙遠,運輸艱難,但朝廷仍然規(guī)定“凡解納,順治初,定直省起解本折物料。守道、布政使差委廉干官填付堪合,水路撥夫,限程押運到京?!鼻宕\送貢茶大都是由地方官委派專人負責(zé)押運,同時雇傭腳夫及交通工具等進行長途運送。

清《皖志輯要》對此有文字記載曰:“六安州并屬霍山縣解貢芽茶,如乙年芽茶即于甲年十二月內(nèi)詳請委員管解,一面由藩司填具連批,呈撫轅掛號,并移取勘合傳牌,填給夫馬,以便沿途應(yīng)付解赴,禮部轉(zhuǎn)交內(nèi)務(wù)府收明,奉掣批回。其茶務(wù)須一旗一槍,裝潢式樣妥為備辦,并先期于谷雨前將茶樣照式裝潢,專差赍省聽候查驗,飭委起運,以昭慎重?!盵23]

另外,各地運送貢茶進京,都需要花費一大筆銀兩。如六安州霍山“始系戶辦納本色交官起解,每茶一課,止徵水腳解費銀二錢二三分不等?!卑凑者@樣的花費,通算下來,每年運送四百余袋六安茶就需要花費運送銀近百兩。各地貢茶運到京城以后,“解員事竣,由部給領(lǐng)司,任限照正印解員于引見后填給,經(jīng)雜解員于發(fā)實后填給?!盵23]如此嚴格的程序,對地方官運送貢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各地官員想盡一切辦法,通過各種手段,一定要想方設(shè)法地將茶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運到京城。安徽各地貢茶的額度,歷朝歷代各有不同,因為茶品不同以及區(qū)域經(jīng)濟等原因,以致各個時期的貢茶數(shù)額也是不盡相同,有些茶葉的進貢數(shù)量,也因環(huán)境或其它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

5、結(jié)語

清代,安徽茶業(yè)進入了興盛時期,其特點是形成了以產(chǎn)茶著稱的區(qū)域和區(qū)域化銷售市場。同時,商業(yè)資本逐步轉(zhuǎn)化為產(chǎn)業(yè)資本。其時,安徽各地茶區(qū)制茶廠家不下千家,小者有數(shù)十人,大者有百余人,以茶為業(yè)者日眾,業(yè)茶人數(shù)萬之眾,茶商茶號亦不計其數(shù),以出口茶為大宗且效益頗豐。

因此,貢茶由民間到宮廷經(jīng)歷了一個對茶葉品質(zhì)不斷求精的過程。所以,貢茶所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也是不能忽視的:如擴大了茶葉產(chǎn)區(qū),提高了茶葉品質(zhì),帶動了茶葉包裝的改善,促進了茶葉經(jīng)濟發(fā)展。以清代為例,貢茶使茶葉培植技術(shù)在明代基礎(chǔ)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形成了多個著名的產(chǎn)茶區(qū),這些初具規(guī)模的產(chǎn)區(qū)對推動清代茶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有顯著的拉動作用。

與此同時,發(fā)端于漢時的貢茶至清代中葉,由于社會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中資本主義因素的進一步增長,致使貢茶制度隨之消亡。

總之,安徽是眾多貢茶的發(fā)祥地,安徽貢茶有著厚重的歷史沉淀。安徽貢茶所衍生出的徽茶文化,更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因此,挖掘整理,保護、研究以及展示歷代貢茶并做好傳承和發(fā)揚,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也是助推安徽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陳宗懋、楊亞軍.中國茶經(jīng)(修訂版)[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2011.

[2](宋)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湯奇學(xué),施立業(yè).安徽通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4](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6](宋)王存.元豐九域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鄭建新,鄭毅.徽州茶[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8](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9](宋)周必大.周益公文集[M].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

[10](清)孫承澤.春明夢余錄[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11](清)光緒霍山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12](明)劉若愚.明宮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13](明)萬歷六安州志[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14](明)李東陽,申時行.大明會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宮中進單》.[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16](清)查慎行著,石繼昌點校,人海記[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09.

[17](清)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4-01.

[18]績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績溪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8.9.

[19]劉寶健,御碗佳茗中的六安茶,[J]北京: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4-12-09.

[20]鮑云飛,傅敏,高大鵬;近三十年六安茶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六安:皖西學(xué)院學(xué)報,2017-12(33-6).

[21]吳康霖編,安徽歷代方志叢書,清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上、下)[M]合肥:黃山書社,2008.

[22](清)張庭玉.詞林典故,[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79.

[23](清)馮煦主修,陳師禮總纂;安徽歷代方志叢書.皖政輯要,[M]合肥:黃山書社,2005

來源:《徽茶》2023年6月刊,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相關(guān)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