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蒙古族的早茶

找到約16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寧夏吳忠:早茶文化衍生早茶經濟

吳忠人的一天,往往是從喝一杯養(yǎng)生清心的八寶茶、吃一碗熱氣騰騰的早茶牛肉面開始。


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 何春中/攝

吳忠市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部,坐落于黃河之濱,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吳忠現有常住人口139.91萬人,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等36個民族。

吳忠人喝早茶的習慣是“先喝茶吃面點,最后吃拉面”,先喝的茶則是八寶茶。近日,“鑄牢共同體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寧夏集中采訪活動在吳忠打卡寧夏非遺“劉三朵”八寶茶。

寧夏劉三朵八寶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薇介紹,“劉三朵”八寶茶始創(chuàng)于1861年,歷經5代傳承,現已是寧夏非遺項目,成為行業(yè)標桿。八寶茶的源頭是唐宋時期的宮廷御用茶。明人邱浚稱:“自唐室回紇以馬易茶,蓋西北人嗜茶,有自來矣。西北多乳酪,乳酪滯腸,而茶性通利,能蕩滌之?!?

吳忠人一直保持著喝茶的習慣,這與地理環(huán)境、飲食習慣分不開。吳忠人喜食牛羊肉,熱茶有清油除膩之良效。加之八寶茶中樣樣都是寶貝,喝起來香甜可口,實為色香味俱全、營養(yǎng)豐富的“養(yǎng)生茶”?!鞍藢毑枥镉心戏降牟枞~、芝麻、桂圓,有北方的紅棗、沙棗,可以說它就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民族融合的一碗茶。”楊薇說。

“靈州碧巖下,荑英初散芳”,唐朝詩人武元衡的詩句,印證了早在唐朝當地人就有喝早茶的習俗。元代忽思慧撰寫的《飲膳正要》中也記載了吳忠人制作油香、麻花等面點的方法。魏晉、唐代和明清時期,茶的飲法、成分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變化,逐漸發(fā)展成如今的八寶茶。

吳忠早茶的另一個亮點是牛肉拉面。牛肉拉面起源于蘭州,但善做美食的吳忠人在牛肉拉面的基礎上融入了地方特色,并融合創(chuàng)制出刀削牛肉面、炒拉面等多種獨特吃法。

吳忠食名軒店長吳濤向記者介紹,牛肉面的特點是“一清、二白、三紅、四綠”?!耙磺濉敝笢?,“二白”指蘿卜片白,“三紅”指辣椒油紅,“四綠”指香菜、蒜苗綠。從外形上看,吳忠牛肉面有大寬、中寬、小寬、二柱子、三棱子、一細、二細、三細、毛細、毛粗等10余種。毛細是牛肉面中最細的一道面,共拉8手就可以成型。大寬則是最寬的一道面,拉3手即可成型。

近年來,吳忠市以早茶為牽引帶動餐飲業(yè)加快發(fā)展,推出“吃、住、游、購、娛”于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打響“游在寧夏吃在吳忠”品牌。吳忠早茶成為吳忠餐飲代名詞、城市形象新名片。

吳忠市出臺了《關于促進吳忠早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決定》,制定發(fā)布22項早茶團體標準,助推早茶產業(yè)發(fā)展;培育形成了以杜優(yōu)素、劉三朵、西鮮記等為代表的餐飲類品牌集群,為吳忠早茶優(yōu)質食材提供保障。

吳忠早茶的烹制方法充分吸收了京菜、魯菜等菜系的特色技藝,無論是牛肉面、面點,還是小吃小菜,每一道面點菜品都歷經了時間的打磨。每一家老字號企業(yè)、早茶示范店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籍”。烹飪技術由簡到繁,炒、爆、扒、燴、燒、煎、炸以及拔絲、蜜汁、掛霜等特色技藝無所不包。

吳忠人熱情好客、開放包容的特點也體現在早茶文化之中。吳忠早茶美食以北方菜品為主,融合廣式早茶、揚州早茶的精細風格,從最初的“老三樣”“新三樣”發(fā)展到如今的八寶茶、牛肉面、羊雜碎三大基礎品種與面點類、小菜類、牛肉類、流食類、茶飲類五大系列200多個主要品種。

由此,吳忠早茶聲名鵲起,并贏得了“南有廣式早茶、北有吳忠早茶”的美譽。目前,吳忠擁有“中華老字號”3家,“寧夏老字號”5家、“中餐特色美食”企業(yè)12家、“中餐特色美食”57道。

曾經,吳忠早茶在快速發(fā)展中,也出現過早茶產業(yè)規(guī)?;蜆藴驶潭鹊?、從業(yè)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產業(yè)融合能力不強、經營環(huán)境和服務質量亟待提高等問題。吳忠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消費促進科科長丁學寶表示,2022年,為破解吳忠早茶產業(yè)發(fā)展瓶頸,促進早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由吳忠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牽頭,組織《關于促進吳忠早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決定(草案)》起草組成員赴江蘇揚州、泰州、南京等地開展專題調研,廣泛聽取政府部門、專家學者、餐飲單位、行業(yè)協會等方面的建議。

在各方助力下,由吳忠早茶文化衍生的早茶經濟,已成為促進吳忠市服務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發(fā)力點和助推器。吳忠市文化旅游體育廣電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早茶餐飲門店達787家,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共接待游客137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0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69%和62%。

“吳忠早茶帶動就業(yè)兩萬余人,其中有一半是外地人,有效帶動了旅游及相關產業(yè)發(fā)展。同時,吳忠早茶兼收并蓄、融合南北,體現了吳忠餐飲文化厚重的歷史淵源和傳承創(chuàng)新,是吳忠各民族長期以來交往交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倍W寶說。

(記者何春中)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喝茶憶往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去沂蒙山區(qū)看望一個多年朋友的老父親。

也許是朋友早就給家打過電話的緣故,遠遠地在離朋友父親家的路上,我就發(fā)現了他翹首期盼的老父親,老人在臨近路口的位置上等待著我們,也不知道他在路口等了多長時間。也許是離外多年的緣故,見到朋友的父親,心里有一種熱乎乎的感覺,自然多了一份親近感,也似乎見到了自己的父親,一樣的佇立街頭,一樣的舐犢情深,一樣的含辛茹苦,一樣的望子成龍,一樣的人前滿足,一樣的背后孤獨,一樣的渴盼團聚,一樣的忍受著離別的無奈。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币苍S是自己也早已成為父親,才更多地理解了父母,才懂得了兒女在父母眼中的位置,也知道了如何才能讓父母歡心。多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涯,已使我和朋友結下深厚的兄弟般的情誼,某種程度上講,去看望他的老父親,也有一些替久不在家的朋友盡點孝心的意思。

朋友的家,就坐落在一座山腳下,木制的窗戶、紅磚、紅瓦和木板子夾成的籬笆墻,看上去至少經歷了50多年的風雨,已趕不上時下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但這老屋一下子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老家,盡管兩個家庭的環(huán)境、背景和人員組成截然不同,但我好象也看到了彼此童年的影子。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這里的樹、這里的雞、這里的鴨、這里的犬吠……,都是這么的熟悉、這么的自然、這么的親近。

朋友父親熱情地把我們引到家里,屋里已擺放好炒好的瓜子,還有兩盒平時舍不得抽的名牌香煙。老人殷勤地讓我們抽煙,見我們都不吸煙,又失落般張落著沏茶,好象我們這個年齡不應該不會抽煙似的。這時,我注意到了這把用來沏茶的茶壺,這茶壺是現在市面上少見的紫砂壺,可能經常沏茶的緣故,壺把和壺蓋已被手磨得發(fā)亮,無言地述說著歷經的滄桑??粗笥训拿妹?已經是5歲孩子的母親),打開鐵制的茶葉盒子,取出一撮說不出名字的茶葉放進茶壺,又倒入暖瓶里的開水。她拿出事先洗得透亮干凈的茶杯,一一在圓桌上擺好,又把茶壺里的水輕輕倒入一個茶杯,接著把本以為要呈給客人的這第一杯茶水又重新倒入壺內。少許時間,她才開始逐個往茶杯里倒水,茶翻滾著透露出清澈的綠色,隨著裊裊的熱氣飄出淡淡地茶香。不知什么感覺,我突然象回到了記憶中的童年和童年的老屋,是這茶香引起了我久違了的思緒。在這沂蒙山深處,依然保持著我小時候農村老家沏茶的程序,這一古老而又簡單,又容易引起人們回憶的喝茶待客的方式。我不知道這是茶道的雛形,還是茶道的簡化,但來客人敬茶、喝茶分明傳遞著待客的基本禮節(jié),保留著、延續(xù)著農村古老的待客風俗。當然,茶葉的好壞也反映了主人家的經濟狀況,但不管如何,家里來了客人,喝茶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或說是重要內容。喝茶就象宴客必有酒一樣,傳遞著主人好客的心情,承載著主人和客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梁。

我喝茶的歷史,還要追溯至上小學或是剛記事的時候開始。那時,爺爺有一手好剃頭手藝,年輕時就四處奔波,大半輩子的漂泊,已經過上了含飴弄孫、子孫繞膝的田園生活。家里說不上富有,但爺爺有存款、爸爸在村里黨支部書記、媽媽會給村里人做衣服,這些已足夠讓村里人羨慕。八十年代初的農村是貧困的,但我們家里的這幫小孩子們,卻并沒有感到經濟上的拮據,可以說是過著衣食無憂的童年生活。

上學了,課間休息時間,我和弟弟妹妹約好似的跑回家,因為爺爺早算好了時間,已經把茶沏好,涼在家里院子中間那棵大槐樹下的矮桌子上。我們跑回家中,不管是那一個的碗端起來就喝,有時甚至一口氣喝個三碗兩碗的。一旁的爺爺,一邊拿著蒲扇驅趕著蒼蠅,一邊嘴里喊著“別急,別燙著,有的是……”。那茶是清涼的,那茶是解渴的,那茶是溫馨的,那茶是避暑的,那茶是爺爺的拳拳之心,那茶是爺爺的殷殷之情,那茶是我們童年的期待,那茶又是我們童年的加油站。喝完茶,我們又都一陣風兒似的往學校跑去,背后是爺爺的“慢點,別磕倒了……”。

爺爺是慈祥的,是愛護他的兒孫的,有時他的那種寬容簡直沒有原則,也許是多年在外的漂泊,他太需要家的慰藉;一個人長年在外的孤獨,使他害怕失去家人中的任何一個。就是我們犯了錯誤,他也都能以笑容相對,他象欣賞件件作品一樣欣賞著我和弟弟、妹妹們,在他的眼里犯錯誤的孩子也是可愛的。也許就是這種心境,我的爸爸和爺爺始終沒有分家,一直和睦地相處著。雖然到我們這一代已各在天涯,但這種家風和傳統(tǒng)在我們身上得到延續(xù),并埋下深深的種子,影響著我們和我們的妻兒。

現在來看,我包括我的女兒愿意喝茶,都是得到當年爺爺的遺傳。因為我愛喝茶,所以女兒喝茶的歷史也早些。記得女兒小時候,她睡的早,突然醒來說口渴,我順手把自己的茶杯端過去,女兒用小手捧著杯子“咕咚、咕咚”地連喝幾大口,又把杯子推給我,非常麻利地躺下,很快又睡著了。

喝茶對我來說,也成為工作、生活的必需,上班時沏一杯清茶,接打電話、看文件、資料或是在電腦上寫東西之余,順手取過茶杯自然不自然地品咂一口,非常愜意。晚上在外面有了應酬,喝多了點酒,最想念的也是妻早已泡好的茶水,回到家里喝上幾杯,解乏也解酒。這幾年,隨著年齡和越歷的增多,我涉獵的茶的品種也越來越多,花茶、綠茶、普洱茶、龍井茶、烏龍茶等等都喝過,前段時間愿意喝鐵觀音,最近又戀上了龍井。業(yè)余時間我也陪朋友喝過早茶和晚茶,品過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和藏族的酥油茶,也隨朋友到茶樓泡過功夫茶、喝過午后茶,但都喝不出爺爺涼在大槐樹下的大碗茶的味道了。當年爺爺喝的茶葉,不過是在農村供銷社買到的普通的散裝茶葉,現在也不會超過幾十元一市斤,但那茶香已深深地扎在童年的記憶里,那茶趣已成為我們后輩對爺爺莫大的懷念,成為對老家深深的眷戀。

今天,到了朋友家,看到這沏茶的程序,品著這山泉沏出的茶水,又好似回到了童年,但這茶的味道也已不同于兒時的味道。只是感到,這老屋、這茶香、這熱情讓人懷念,讓人感動。

離開朋友的家,看著越野車兩旁閃過的茂密的林木,偶爾路過的小溪流水,望著遠方彎彎曲曲的出山的路,感慨我的朋友能夠從這樣的大山里走出來,確實隱含著不為人知的艱辛和不容易。

車,走很遠了,我還在想朋友家那清澈的茶水,還有那爺爺涼在大槐樹下的大碗茶……

【摘自2009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王濤(湖北武漢)】

蒙古奶茶:南茶北乳 情滿西東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清晨的第一縷炊煙升自一家老奶茶館。五六點鐘,喝“早茶”的人便已絡繹不絕。


“蒙古奶茶,蒙古語稱‘蘇臺茄’,使用的是青磚茶,以湖北老青茶(屬黑茶類)為原料,湯色紅黃明亮、茶香醇厚?!钡觊L哈斯高娃和員工們凌晨四點就開始忙碌,“先將青磚茶泡好,沸水煮開,揚茶汁81次,充分釋放出茶香,然后澄出茶汁備用?!?

磚茶含有豐富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熬制而成的蒙古奶茶不僅有解渴充饑、暖胃、助消化的功能,還可為缺乏綠色蔬菜的牧民補充營養(yǎng)。在蒙古族人家中,早茶過后,女主人會將剩余奶茶放在微火上暖著,以便家人隨時取飲。

“吃飯時要喝,渴了要喝,累了也要喝……它能提供給我全天需要的能量。”自小生活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牧民巴拉吉尼瑪說,他的每一天都始于額吉(蒙古語,媽媽)煮的奶茶。

走進哈斯高娃的奶茶店,和著奶香、茶香、米香的氤氳熱氣撲面而來。

每桌一口小銅鍋,奶皮、奶豆腐、奶嚼口(牛奶凝結乳的上層)、肉干、炒米、奶油、黃油、果條(蒙古族的一種炸制面食)等十幾樣奶茶“伴侶”供君選擇。


傳統(tǒng)蒙古奶茶不按杯,也不按碗,而是以“鍋”而論。一口鍋,兼容烏蘭伊德(蒙古語,肉食品)和查干伊德(蒙古語,奶制品)。

炒米,被許多人稱為蒙古奶茶的“靈魂”。由糜子經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清香爽口,充饑耐餓。

將黃油放入熱鍋中化開,加入炒米翻炒,奶油香和著米香瞬間喚醒渾身細胞。只見服務員薩拙拉熟練地將茶汁、鮮牛奶和鹽按比例放入鍋中,完美融合后,再攪以奶油,加入奶皮、奶嚼口、奶豆腐、肉干和果條。

來店品茶的臺灣游客王志感慨稱,在所有內蒙古味蕾體驗中,蒙古奶茶最能令人找到“人生若只如初見”的感懷。

作為“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磚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間,《唐史》就有“嗜食乳酪,不得茶以病”的記載。數百年來,茶、奶、肉不僅成為中國西北地區(qū)民眾的生活必需品,更經由古代絲綢之路出口至蒙古國、日本、俄羅斯、英國、馬來西亞等地。

到17世紀,中國磚茶已在俄羅斯及歐洲許多國家培養(yǎng)起一個穩(wěn)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而繼古絲綢之路后,一條全長1.4萬公里,東起中國,經蒙古國終抵俄羅斯的國際古商道“萬里茶道”再次聯通歐亞大陸。

據萬里茶道協作體(中國)副主席鄧九剛介紹,當時處于大清版圖中心位置的歸化城(呼和浩特市舊城)聚集著數以百計的商家。最出名的大盛魁商號,極盛時擁有近20000峰駱駝,駝隊將茶葉等商品運送于茫茫草原與沙漠之間。

千百年來,蒙古族用磚茶和牛奶混合熬煮的飲茶方式從未改變。潔白甘甜的牛奶“邂逅”消食解膩的青茶,成就口味綿柔、唇齒留香、回甘久長的蒙古奶茶。

“寧可三日無餐,不可一日無茶?!惫艜r,嗜茶的蒙古族用一塊磚茶即可換一只羊或一頭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饋贈朋友的風俗?!安菰说哪滩栉幕菍⒉柘?、奶香與酣暢的情誼一同飲下?!眱让晒琶褡屣嬍澄幕芯吭貉芯繂T焦永興稱,蒙古奶茶中濃縮著古往今來草原人文禮儀的精華。

時至今日,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家里來了客人依然要先敬奶茶,無茶或不熬新茶皆為不恭,而且當以“茶滿為敬”。

傍晚時分,來客茶過三盞,牧民拉響心愛的馬頭琴,歌聲繚繞草原。(完)

來源:中新社呼和浩特 記者 張瑋,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15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