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毛峰的詩句

找到約20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最美高鐵線穿梭的好山好水間,竟有這么多好茶

  來源:澎湃新聞-長三角鐵路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聯(lián)合推出的“坐著高鐵看中國”活動

前天重點報道了

被稱為“最美高鐵”的

杭黃高鐵和合福高鐵

從如詩如畫之富春江畔

到禪茶一味的閩越之地

領(lǐng)略了山川秀麗的大美中國

這兩條高鐵線

不僅是風景秀美的旅游線

也是一條坐著高鐵

享受慢生活的品茶線

名山名湖名城

一定不能少了名茶

此次坐著高鐵看中國

一共為我們帶來

“最美高鐵”沿線的7種好茶

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侃侃

這兩條高鐵線上

都有哪些名茶

杭州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自然景觀和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最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三面云山一面城,江河湖山交融。杭州鐘靈毓秀,山峰奇秀,郁郁蔥蔥,清泉汩汩。徜徉在這美麗的氛圍里,游西湖、品龍井,豈不美哉!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它主要出產(chǎn)在中國杭州的西湖周邊,早在中國古代的宋朝年間,這種茶葉就已經(jīng)聞名天下。龍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勻齊、色澤綠中顯黃。沖泡后,香氣清高持久,香馥若蘭;湯色杏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飲茶湯,沁人心脾,齒間流芳,回味無窮。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若能去到西湖龍井原產(chǎn)地,縱情山水之間,近距離品飲這杯歷史名茶,所得之意境必將更加美妙。親愛的朋友,讓我們坐著高鐵,相約杭州,一起去嘗嘗正宗的西湖龍井可好?

黃山

  黃山市古稱徽州,既是徽商故里,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新安畫派、新安醫(yī)學、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派盆景等影響深遠,徽劇是京劇的前身,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黃山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原名“黟山”,因峰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黃山代表景觀有“五絕三瀑”,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黃山的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熱情友好的象征,承載著擁抱世界的東方禮儀文化。

  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于綠茶,產(chǎn)于安徽省黃山(徽州)一帶,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大茶莊所創(chuàng)制。每年清明谷雨,選摘良種茶樹“黃山種”、“黃山大葉種”等的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guī)в薪瘘S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jié)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于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鋒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茶,由于其色、香、味、形俱佳,品質(zhì)風味獨特,1955年被中國茶葉公司評為全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茶之珍品。已成為國際友人和國內(nèi)游客饋贈親友的佳品。

  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茶葉原料選用當?shù)氐闹腥~、中生種茶樹“櫧葉種”(又名祁門種)制作,是中國歷史名茶,著名紅茶精品。由安徽茶農(nóng)創(chuàng)制于光緒年間,但史籍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陸羽的茶經(jīng)。產(chǎn)于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今池州市)、石臺、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捌罴t特絕群芳最,清譽高香不二門?!逼铋T紅茶是紅茶中的極品,享有盛譽,是英國女王和王室的至愛飲品,高香美譽,香名遠播,美稱“群芳最”、“紅茶皇后”。

  精制加工后的祁紅茶,外形條索緊結(jié)細小如眉,苗秀顯毫,色澤烏潤;茶葉香氣清香持久,似果香又似蘭花香,國際茶市上把這種香氣專門叫做“祁門香”;茶葉湯色和葉底顏色紅艷明亮,口感鮮醇酣厚,即便與牛奶和糖調(diào)飲,其香不僅不減,反而更加馥郁。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中國傳統(tǒng)名茶,中國歷史名茶之一,屬于綠茶類尖茶,產(chǎn)于安徽太平縣(現(xiàn)改為黃山市黃山區(qū))一帶,為尖茶之極品,久享盛名。其外形兩葉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的美名。茶葉中所含的化學成分達500多種,具有抗菌、抑菌作用、減肥作用、防齲齒、抑制癌細胞等功效。清咸豐(1859),猴魁先祖鄭守慶就在麻川河畔的山中開出一塊茶園,生產(chǎn)出扁平挺直、鮮爽味醇且散發(fā)出陣陣蘭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現(xiàn)在,猴魁茶界普遍認為"太平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2004年,在國際茶博會上獲得"綠茶茶王"稱號,并參加世界地理標志大會、世博會等活動。

  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皆獨具一格,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入杯沖泡,芽葉成朵,或懸或沉。品其味則幽香撲鼻,醇厚爽口,回味無窮,大有"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的意境。太平猴魁其成品茶挺直,兩端略尖,扁平勻整,肥厚壯實,全身白毫,茂盛而不顯,含而不露,色澤蒼綠,葉主脈呈豬肝色,宛如橄欖;入杯沖泡,芽葉徐徐展開,舒放成朵,兩葉抱一芽,或懸或沉;茶湯清綠,香氣高爽。

婺源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贊美家鄉(xiāng)婺源的詩句。婺源民風淳樸,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整個兒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畫,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處處都散落著難以言喻的美。婺源縣境內(nèi)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相得益彰,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

  婺源綠茶

  婺源綠茶,江西省婺源縣特產(chǎn),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婺源綠茶歷史悠久,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有“歙州茶生于婺源山谷”的記載?!端问贰な池洝锋脑吹闹x源茶列為全國六種名茶“絕品”之一。明清時代,曾列為向朝廷進獻的“貢茶”。婺源綠茶外形緊細圓直,香氣馥郁,滋味醇厚,具有“葉綠、湯清、香濃、味醇”的特點。“婺源綠茶”從18世紀開始就已進入國際市場,乾隆年間,外銷到英國;咸豐年間,婺源“俞德昌”、“俞德和”、“胡德馨”、“金隆泰”四家茶號,共制綠茶數(shù)千箱運往香港銷售,“俞德盛”茶號所制“新六香”綠茶還遠銷西歐。

  婺源綠茶品種繁多,葉質(zhì)柔軟,持嫩性好,芽肥葉厚,有效成分高,質(zhì)量上乘,素以“顏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濃郁,水葉清而潤厚”的品質(zhì)著稱,宜制優(yōu)質(zhì)綠茶。

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西北部,是全球第23處、全國第4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chǎn)”地,素有“碧水丹山”之譽,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森林覆蓋率達80.4%,被譽為“天然氧吧”,物種資源極其豐富,已知植物種類3728種、動物種類5110種,是全球生物界矚目的“生物模式標本產(chǎn)地”,被譽為“世界生物之窗”。武夷山也被譽為“閩邦鄒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此生活、著書、講學長達50年,開創(chuàng)了新儒學。這里還有兩千多年的閩越文化、有儒釋道三教同山的宗教文化、有“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的紅色文化,各種文化彼此交融。來武夷山游玩,您不僅可以游覽削崖聳起、壁立萬仞的天游峰,您還可以于九曲溪乘筏泛舟,千回百轉(zhuǎn)、貫穿群山,宛如人行畫中,更能品嘗享譽中外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和紅茶正山小種,還可以觀賞印象大紅袍實景演出,給您帶來全方位的享受。

  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是中國傳統(tǒng)名茶,是具有巖韻(巖骨花香)品質(zhì)特征的烏龍茶。產(chǎn)于福建閩北“秀甲東南”的武夷山一帶,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fā)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武夷巖茶是大紅袍茶,其形態(tài)特征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油潤。內(nèi)質(zhì)活、甘、清、香,有明顯的巖骨花香,武夷巖茶名巖產(chǎn)區(qū)為武夷山市風景區(qū)范圍。

  武夷巖茶品質(zhì)獨特,它未經(jīng)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后,倍受當?shù)厝罕姷南矏?,曾有“百病之藥”美譽。“武夷巖茶”是產(chǎn)于閩北武夷山市武夷山巖上烏龍茶類的總稱,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

  正山小種

  正山小種,又稱拉普山小種,屬紅茶類,與人工小種合稱為小種紅茶,首創(chuàng)于福建省崇安縣(1989年崇安撤縣設市,更名為武夷山市)桐木地區(qū),是世界上最早的紅茶,亦稱紅茶鼻祖,至今已經(jīng)有400多年的歷史,由福建武夷山深處當?shù)夭柁r(nóng)于明朝中后期機緣之下創(chuàng)制而成,后來在正山小種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功夫紅茶。歷史上該茶以星村為集散地,故又稱星村小種。

  鴉片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入侵,國內(nèi)外茶葉市場競爭激烈,出現(xiàn)正山茶與外山茶之爭,正山含有正統(tǒng)之意,因此得名。正山小種是用松針或松柴熏制而成,有著非常濃烈的香味。因為熏制的原因,茶葉呈灰黑色,但茶湯為深琥珀色。正山小種產(chǎn)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受原產(chǎn)地保護。

福州

  依山傍海、綠樹長青,最美榕城。福州簡稱“榕”,是福建省省會,地處福建東部、閩江下游,現(xiàn)轄6區(qū)1市6縣,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福州市常住人口780萬,是一座歷史文化和海洋文化交相輝映、生態(tài)優(yōu)美的宜居宜業(yè)城市,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福州建城已有2200多年歷史,最早在秦漢時期名為“冶”,而后因為境內(nèi)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曇石山、船政、三坊七巷、壽山石等四大文化名片。福州是中國最“綠”的城市之一,森林覆蓋率為58.06%,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2位;福州也是空氣質(zhì)量最好的城市之一,空氣質(zhì)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列第3,城內(nèi)于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烏龍江如綠帶穿城而過,形成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nèi)”的獨特風貌。

  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fā)源地,已有近千年歷史。福州茉莉花茶特點:福州茉莉花茶是用經(jīng)加工干燥的茶葉,與含苞待放的茉莉鮮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通常以綠茶為茶坯,少數(shù)也有紅茶和烏龍茶。其香氣鮮靈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柔軟。

  茉莉花茶是市場上銷量最大的一個花茶的種類,茉莉花的香氣一直為廣大飲花茶的人所喜愛,被譽為可窨花茶的玫瑰、薔薇、蘭蕙等眾生之冠。宋代詩人江奎的《茉莉》贊曰:“他年我若修花使,列做人間第一香。”茉莉花茶的主要消費地是我國的東北、華北,以北京、天津、濟南、石家莊、成都等城市為主。

集合了山川之靈氣

是大地的恩澤

我國是茶的發(fā)源地

好山好水

才能出這樣的好茶

讓我們在徜徉于美景的同時

品一品這山水間的好茶吧~

圖片:全景網(wǎng)

  注:內(nèi)容源自澎湃新聞-長三角鐵路,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細數(shù)漫談:茶與禪的淵源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他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才有了較大發(fā)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jīng)濟有突出發(fā)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史稱“茶興于唐,盛于宋”。唐朝茶葉的興盛,是在佛教特別是禪宗發(fā)展的基礎上風盛起來的。據(jù)《封氏聞見記》稱,開元中,泰山靈巖寺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薄岸U”是梵語“禪那”的音譯,漢語“修心”或“靜慮”的意思。閉目靜思,極易睡著,所以坐禪唯許飲茶。由上可以清楚看出,正是因為北方禪教的“大興”,促進了北方飲茶的普及;而北方飲茶的普及,又推動了南方茶葉生產(chǎn),從而也推動了我國整個茶業(yè)的較大發(fā)展。

但這決不是說茶就是在唐開元以后才與佛教相聯(lián)系的,事實上在魏晉甚至更早以前,茶葉就已成為我國僧道修行或修煉時所常用的飲料了,如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多處引述了兩晉和南朝時僧道飲用茶葉的史料。其中引錄的《釋道該說續(xù)名人傳》稱:“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臺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飲所飲茶。”又摘引的《宋錄》稱:“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等等。所有這些,都表明在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僧道,至少江淮以南寺廟中的僧道,已有尚茶的風氣。不過,也須指出,和茶業(yè)的歷史發(fā)展相聯(lián)系,茶葉的廣泛飲用于佛教僧徒和受佛教的積極影響。還是如上面史料反映的情況那樣,主要是唐朝中期以后的事情。

我國茶與佛教的關(guān)系,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guān)系。佛教特別是禪宗需要茶葉,而這種嗜茶的風尚,又促進了我國茶業(yè)和茶葉文化的發(fā)展。我國禪宗的坐禪,除選擇環(huán)境寂靜處作禪房外,還要求注意五調(diào),即調(diào)食,調(diào)睡眠、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很明顯,這里聽說的五調(diào),特別是調(diào)睡眠,都與飲茶有一事實上的關(guān)系,可能也正因為茶對佛教和坐禪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后來有些佛教僧徒,不惜采用編造神話或移花接木的辦法,竭力把茶描寫成是佛祖的恩賜和僧人的功勞。

如關(guān)于茶樹的來源,日本民間流傳有這樣一則神話,稱:佛教禪宗的創(chuàng)始人達摩,有一次在坐冥想中突然睡著了,醒來他悔恨不已,一怒之下竟把自己的眼皮割了下來。當他把割下的眼皮擲在地上時,奇跡出現(xiàn)了,在眼皮落處,瞬時長出了一株婆娑大樹。大家在驚奇之余,把樹上的葉片摘下一些煮嘗,一口落肚,精神倍增,睡意頓消,如此就產(chǎn)生了茶這種圣樹和出現(xiàn)了茶這種飲料。那么,我國的茶業(yè)是什么時候又是怎樣濫觴的呢?本世紀30年代,在美國出版的一部《茶葉全書》中,對此也有這樣一段記載,稱中國有一個叫迦羅的僧人,“于魏代由印度研究佛學歸來,攜回茶樹七株,栽培于四川之泯山”。書中把我國的茶樹,隱約說成是由印度引種的,實屬無稽之談。我國清人筆記《隴蜀余聞》記述:蒙山“上清峰,其巔一石,大如數(shù)間屋,有茶七株生石上,無縫罅,云是甘露大師手植”;以及《亦復如是。:名山縣蒙頂,“有茶株……名曰仙茶,云系甘露大師俗性吳所手植者,其種來自西域蒙山的音譯。其實佛教界傳頌的上述這些佛祖、僧人對茶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無非是茶對佛教重要的一種說明。因為眾所周知,茶源于中國,世界各地種茶、制茶、飲茶乃至茶俗等等,都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入,在傳播過程中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由于茶葉受到佛教各宗各派的普遍重視,以致在所有名寺大廟中間,不但設有專門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甚至有些法器也用茶來命名,如多數(shù)寺廟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設有鐘、鼓,常常鐘鼓長鳴。假如廟中只有一鐘一鼓,一般設在南面,左鐘右鼓。如果設有兩鼓,則兩鼓分設北面的墻角;設在東北角的,叫“法鼓”,設在西北角的,就稱“茶鼓”。很明顯,這“茶鼓”,無疑也是佛教崇尚茶葉的一種信據(jù)。

因為茶和佛教的關(guān)系是如此密切,所以,在南方許多寺廟,特別在中唐以后,出現(xiàn)了廟廟種茶、無僧不茶的嗜茶風尚。如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所吟:“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榜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碧瞥略旱乃虑?、院中、廟后、墻外,往往都種之以茶,自種、自制、自飲。正因為這樣,自唐朝以后,各地寺廟和歷代名僧為我們在史籍中留下了不可勝計的茶史資料。只要對《全唐詩》稍作瀏覽,就能即時勾勒出唐代寺廟飲茶的風尚。如詩僧齊已《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詩中吟:“槍旗冉冉綠叢園,谷雨初晴葉杜鵑。摘帶岳華蒸曉露,碾和松粉煮春泉?!编嵆苍凇端同L上人》詩中的意境稱:“古殿焚香處,清羸坐石棱。茶煙開瓦雪,鶴跡上潭冰。”劉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云:“僧真生我靜,水淡發(fā)茶香。坐久東樓望,鐘聲振夕陽。”曹松《宿溪僧院》也有“少年云溪里,禪心夜更閑;煎茶留靜者,靠月坐蒼山”的詩句。從上錄這些史料中,不難看出,唐代寺廟飲茶的時間,從初春到寒冬,終年不轟;在一天中,從早到晚,從日落一直到深夜,所謂“窮日繼夜”。再以飲茶的場合說,如牟融《游報本寺》詩句稱:“茶煙裊籠禪榻,竹影蕭蕭掃么苔”。本嘉祐《同皇甫侍御題薦福寺—公房》詩吟:“虛室獨焚香,林空靜磬長”;“啜茗翻真偈,燃燈繼夕陽。”武元衡《資圣寺賁法師晚春茶會》有“禪庭一雨后,蓮界萬茶中。時節(jié)流芳暮,人天此會同”之句。還有李中《贈上都先業(yè)大師》的“有時乘興尋師去,煮茗同吟到日西”;以及黃滔的“系馬松間不忍歸,數(shù)巡香茗一枰棋”等詩句。都反映了唐朝寺廟中,不只誦經(jīng)、坐禪、做功時要飲茶,飯店、納涼、休息、吟詩、下棋等各場合,也離不開茶。可能正是因為這樣,唐時趙州高僧從稔禪師,有一句口頭禪,就叫“吃茶去”。有關(guān)無關(guān),開口閉口,都是說“吃茶去”。這當然是一典型例子。趙州在北方,北方寺廟中飲茶已如此普遍,其時南方各寺廟中飲茶之盛,由此也可想見了。

這里還要指出,如呂巖《大云寺茶詩》描寫的:“王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我國寺廟不只極重茶葉,需要茶葉,而且也是生產(chǎn)茶葉、研究茶葉和宣傳茶葉的一個中心。也以唐代的情況來說,如所周知,茶圣陸羽就是由寺廟收養(yǎng)長大的,其對茶的最初了解和興趣,也即從寺廟中獲得。和《茶經(jīng)》差不多同時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對我國茶業(yè)發(fā)展也起到一定作用的《茶歌》,則是陸羽的忘年交詩僧皎然所作。此外,皎然除有大量茶詩傳世外,還曾專門撰寫過《茶訣》一篇,對茶的功能和煮飲藝術(shù),也頗有研究。再如唐代的貢茶院或貢焙,即每年專事督造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貢茶的處所(無疑也是當時我國制茶或茶葉生產(chǎn)技術(shù)的中心),其地點就設在顧渚“上吉祥院”內(nèi)。上吉祥院,南朝陳時原建于武康,貞元時為把貢焙附在一個大的寺廟,特把吉祥寺從武康遷建顧渚。

在古代,也只有寺高才有條件研究茶葉、提高品質(zhì)和宣傳茶葉。因為寺廟都有一定數(shù)量的田產(chǎn),寺僧特別是那些大和尚,不參加生產(chǎn)勞動,他們有時間、有文化來講究茶的采造、品飲藝術(shù)和寫作詩以宣傳茶葉文化。所以我國舊時有“自古名寺出名茶”之說。如唐朝李肇《國史補》中提到一些名茶,如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擁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蘄州蘄門團黃等等,其真品就都出之寺廟或寺僧。再如北宋時蘇州西山水月庵的“水月茶”、杭州于潛“天目山茶”、宣州寧國“鴉山茶”、揚州“蜀岡茶”、會稽“日注”、洪州“雙井白芽”等等,或貢或獻,也都是僧道創(chuàng)制和宣布傳出來的珍品。以近代安徽產(chǎn)的一些名茶為例,如“黃山毛峰”,主產(chǎn)黃山松谷庵、吊橋庵和云谷寺一帶;“六安瓜片”,以產(chǎn)于齊云山水井庵處為佳;“霍山黃芽”,產(chǎn)于大陽鄉(xiāng)長嶺庵;休寧松蘿茶,是明時僧人大方首創(chuàng),等等。所有這些,無不表明,由于佛教自身對茶的需用要,在佛教借重和吸收茶葉文化的過程中,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乃到世界茶業(yè)的發(fā)展。

【禪茶一味——飲茶與參禪】

茶于佛教的最初關(guān)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和制茶技術(shù)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思想內(nèi)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諦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總而言之,凡是構(gòu)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zhì)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chǎn)生多種聯(lián)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坐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diào)(調(diào)心、調(diào)身、 調(diào)食、調(diào)息、調(diào)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開創(chuàng)出來的??梢哉f,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fā)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茶道的本質(zhì)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人的苦惱,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diào)“放下”。近代高僧虛云禪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狈畔乱磺惺欠攀裁茨?內(nèi)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傊?,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diào)“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jīng),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心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p>

【趙州和尚——吃茶去】

趙州和尚“吃茶去”的故事可謂禪林一則著名公案。

趙州和尚,法名從諗,為唐代著名的禪宗宗師。“吃茶去”這個公案,說的是有人來參拜趙州和尚,趙州和尚問:“以前來過嗎?”來者說:“來過?!?趙州和尚就說:“吃茶去?!庇謥硪蝗耍w州和尚問:“以前來過嗎?”回答說:“不曾?!?趙州和尚就說:“吃茶去。”一旁的院主就納悶了,問趙州和尚說:“為什么來過的吃茶去,沒來過的也吃茶去?” 趙州和尚就叫了一聲:“院主!” 院主立刻應聲答應。趙州和尚就說:“吃茶去?!?故事到此,仿佛并不是個完整的了結(jié),反而給人生出更多的疑惑,這也許就是禪學公案的奧妙所在。未來過的人被請去吃茶,來過的也要去吃茶,而那個院主,怎么還要去吃茶呢?

這個公案,柏林禪寺的明海大和尚給出的解釋是,三人均為當下的眾生,全部去吃茶,便是要眾生平等,而這三個人,雖背景不同,且也許性格迥異,但是在那一刻,全部是為“吃茶”一事和趙州和尚進行著對話,因此趙州和尚也就只有回應那個“當下”的問題的職責,這個回應與提問之人的前世、今生和未來,并無關(guān)系,只著眼于這個“當下”,便是答案的全部。

活潑潑的當下,生命的正在進行時。

禪,在尊重眾生平等的同時,更是著眼于這個“正在進行時”。生命仿佛流水一般,川流不息,卻又在每一刻,源源不斷地涌現(xiàn)出新意。禪宗那一棒一喝,一段意味,一句不可言說,便是在這個正在進行的時刻,找尋內(nèi)心和自我。

(來源:天下茶友網(wǎng))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那些年,追春茶的他們都喝什么

如今,追春茶已經(jīng)成為資深茶客、茶葉愛好者每年春季必將經(jīng)歷的大事件,但是,春茶都喝哪些?什么時候茶最嫩?為什么要追春茶?

現(xiàn)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那些年,古人們追什么春茶呢!

依據(jù)季節(jié)變化和茶樹新梢生長的間歇,茶葉可劃分為春、夏、秋三季。春茶,由越冬后茶樹萌發(fā)的芽葉采制而成,它們大多是立春后到谷雨前時段采制。

現(xiàn)在我們說春茶有明前茶、雨前茶,其實早在古時,春茶就已經(jīng)按時節(jié)采制,有“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種。

▎社前茶

社前,時間段指“春社”之前。也就是“春分”時節(jié),2023年的3月21日。春分時節(jié)采制的茶葉,非常細嫩,由于量少也就十分珍貴。

唐代的時候,每年在清明日運至長安的紫筍貢茶,應屬“社前茶”。

因為古時交通不便,在湖州長興采制的顧渚紫筍茶,用快馬日夜兼程運到長安(今西安),少說也得十天半個月。

因此,每年皇宮“清明宴”上所用的紫筍貢茶,必定是“春分”時節(jié)特早萌芽而采制的茶葉。

▎火前茶

火前,即”寒食節(jié)”之前。寒食節(jié)在2023年4月4日,也是清明節(jié)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實際上就是“明前茶”。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達杭州龍井觀看龍井茶采制時,曾作詩《觀采茶作歌》,有詩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是指“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龍井茶品質(zhì)最好,過早采制太嫩,過遲采制太老。

▎雨前茶

雨前,即谷雨之前,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葉稱雨前茶。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采茶時節(jié)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這對江浙一帶普通的炒青綠茶來說,清明后,谷雨前,確實是最適宜的采制春茶的季節(jié)。

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么細嫩,但由于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多,積累的內(nèi)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

那些年,古人追過的春茶

在唐代中期規(guī)定:進獻的首批貢茶必須在每年清明皇室祭祖前貢到。盧仝有詩“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可見皇上喝春茶之早。

宋人追求春茶的“早”。宋代負責貢茶的官員為了爭寵獻媚,爭相提前春茶的進貢時間,比如北苑貢茶就從唐五代時的清明前,提前到了春社日之前,不出春分就已經(jīng)送到了京城。

▎西湖龍井

春茶的翹楚中,總是少不了西湖龍井的席位,茶友們更是競相追逐,古人們自然也不例外。

西湖龍井

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

明代屠隆《龍井茶歌》詩贊美道:“令人對此清心魂,一漱如飲甘露液” 、“一杯入口宿酲解,耳畔颯颯來松風”。

不僅如此,在清代,西湖龍井更是聲名鵲起,袁牧《茶》寫道: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最耳。

至清朝,人們開始不一味追求春茶的早。乾隆皇帝下江南觀看龍井茶采制時,作詩《觀采茶作歌》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騎火品最好”。可見他認為“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龍井茶品質(zhì)最好,過早采制太嫩,過遲采制太老,把握好恰當?shù)牟烧獣r機尤為重要。

乾隆皇帝在杭州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飲龍井茶時,贊賞茶葉香清味醇,遂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更大,歲貢更多。

▎碧螺春

歷史名茶,創(chuàng)制于明末清初,產(chǎn)于江蘇太湖洞庭東山。

碧螺春

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

據(jù)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和俞樾《茶香室三抄》記述,“碧螺春”是康熙皇帝游太湖時題名的,它的原名為“嚇煞人香”,當然咯,碧螺春自然也成了每年必須進貢的珍品。

清代陳康祺,有寫詩贊碧螺春:“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自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片形烘青綠茶,主產(chǎn)于安徽六安,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

六安瓜片

鮮葉必須長到“開面”才采摘。

六安人自古好客,無論是走親拜友、商貿(mào)來往,還是逢年過節(jié)、日常生活,無不以茶款待——泡上杯片茶是六安人迎客的最高禮節(jié)。

六安人很注重茶葉的選購,尤其喜愛六安瓜片,每年的谷雨前后,新茶應市之時,好茶人爭先恐后,自備茶桶,進山購買,一般會購足一年所需。

另外,他們還有喝早茶的習慣,清晨泡上一壺茶,添上些點心,邊飲邊吃。加之六安人晚間愛泡澡,所以六安素有“早上皮包水(喝茶),晚上水包皮(洗澡)”的說法。

▎黃山毛峰

清代江澄云《素壺便錄》記述:“黃山有云霧茶,產(chǎn)高山絕頂,煙云蕩漾,霧露滋培,其柯有歷百年者,氣息恬雅,芳香撲鼻,絕無俗味?!?據(jù)相關(guān)考證,黃山云霧茶即為黃山毛峰的前身。

黃山毛峰

條形烘青綠茶,產(chǎn)于安徽黃山一帶。

干茶形似蘭花,勻齊壯實,有峰毫,色澤嫩黃綠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

另有《圖經(jīng)》記載:“黃山舊名黟山,東峰下有朱砂湯泉可烹茗,泉色微紅,此自然之丹液也?!?可見,黃山的名山、名茶、名泉,各相得益彰。

來源:茶藝大師工作室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9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