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魯迅論喝茶

找到約2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大師品茶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贝翰枭珴纱渚G,葉質(zhì)柔軟,滋味鮮爽,香氣馥郁,而且富含較高的營養(yǎng)成分,所以深受眾人青睞。而大師們品茶,則能品出一種心境,一種文化的味道。

魯迅先生愛喝茶,有次買了二兩好茶葉,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不料鄭重其事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魯迅在《喝茶》中寫道:“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惫唬萘酥?,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魯迅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不過要享這“清?!?,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但魯迅最后還是回歸他的本色,說:“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

林語堂先生是個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說“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彼炔栌小叭荨敝f,“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shù)氖鶜q女郎,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他在《談茶與友誼》中寫到,茶有一種本性,能帶我們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嬰孩啼哭的時候喝茶,或與高談闊論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陰天摘采茶葉一樣的糟糕。林先生還說,茶葉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時的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所以茶的享受還是與露的芬芳發(fā)生聯(lián)系的。此刻,茶成了純潔的象征。

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個習慣,就是邊飲茶邊寫作,一日三換茶,泡得濃濃的。據(jù)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老舍無論是在重慶北碚或北京,他寫作時飲茶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過。創(chuàng)作與飲茶成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在《多鼠齋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薄坝幸槐貌瑁冶隳苋f物靜觀皆自得。”老舍以清茶為伴,文思泉涌,難怪能創(chuàng)作出《茶館》那樣不朽的名篇。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館”,中外聞名。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館坐坐、喝上一碗茶,簡直就跟沒來過北京似的。

楊絳先生曾居英國多年,雖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紅茶,但在《我們仨》中她又承認,一早起來一壺牛奶紅茶,已經(jīng)成為習慣了。她在《喝茶》中說,曾聽人講,西洋人喝茶,把茶葉加水煮沸,濾去茶汁,單吃茶葉,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毖笕说暮确?,濃茶攙上牛奶和糖,香洌不減,而解除了茶的苦澀,成為液體的食料,不但解渴,還能療饑。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鹽,究竟什么風味。楊先生說,照《紅樓夢》中妙玉的論喝茶,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為解渴,只在辨味,細味那苦澀中一點回甘。也許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在這些大文豪筆下,一杯清茶品盡了人生沉浮。而他們的嬉笑怒罵,也盡在一杯清茶之中。他們這種氣味相投的緣分,也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樂趣。

【摘自2015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荊墨(山東滕州)】

青年節(jié),做一個有為“茶青”!

青年與茶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jié),你以前可能覺得喝茶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做的事情,然而現(xiàn)在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喜歡喝茶,特別是“80后”“90后”,喝茶已經(jīng)融入他們的生活與工作當中。

因為現(xiàn)代的生活節(jié)奏太快,壓力大,有空喝個茶、散個步,讓我們放下一些,生活會更輕松。

喝茶,不僅是帶來身體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提高生活品質(zhì),給生活加彩,喝茶的青年顏值高、有氣質(zhì),德才兼?zhèn)?、有禮數(shù)。

喝茶并不是一件“土”的事情,慢下來喝茶,是一種享受,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茶之一技,既古老又時髦,希望更多的年輕人愛上茶。

五四精神與文學

五四青年節(jié)源于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nèi)容的“五四精神”,這些精神在時代的浪潮中歷久彌新,激勵著一代代中國青年奮斗不息。

“五四”前后,中國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40多個文藝社團,對中國文學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大批文學巨匠,魯迅、胡適、汪曾祺、郭沫若、茅盾、冰心、郭沫若、巴金……可謂群星璀璨。

他們之中,也有不少“癡茶人”。

你不會想到,嚴謹吶喊的魯迅也會論喝茶的禪定。

端莊清麗的楊絳其實是文藝女神的起點。

大氣的汪曾祺也曾有錢任性“如果茶葉不夠好,“就拿去煮茶葉蛋吧”。

而老舍先生吐槽茶葉漲價,則干脆說“戒掉茶好了,早戒早去極樂世界?!?/p>

他們的嬉笑怒罵,您不妨泡一杯清茶,輕讀慢看。

01

魯迅: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p>

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的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

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于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jīng)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時候,那么,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么大區(qū)別罷……

——《喝茶》

02

胡適:茶可以解酒,可以消食

如果說魯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經(jīng)歷滄桑世事難以明了。

胡適則是開滿鮮花的平原,讓人隨時隨地都能從他那里獲得如沐春風之感。

胡適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均是在外地奔波,然而對茶的鐘情卻是始終未變,無論到哪里,都是標準的茶人。

“兒室中有小爐子,有時想喝茶,則用酒精燈烹茶飲之,有時有朋友相訪,則與同享之。”這是胡適1916年在美留學時的飲茶法。

又如1937年11月15日,先生記道:“今早九點,我坐汽車回到紐約,中午在哥倫比亞大學同一位老師吃飯。下午有人來吃茶,談了二點鐘?!币圆璐?,一談就是兩個小時,可以想像,只有茶好才有情好。

至于獨飲,先生的飲法是地道的中國式了:“回家吃了晚飯,覺得還有些醉意,便睡了兩個鐘頭,起來喝了一壺茶?!边@是1918年2月先生在國內(nèi)的喝茶小景。

03

汪曾祺:炒幾個小菜,喝口濃茶,寫寫文章

汪曾祺是精致的園林,有小橋流水、亂石橫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鍋碗瓢盆,讓人覺得親切。

作為文學界一大“吃貨”,美食界常勝不衰的“網(wǎng)紅”,中國的茶,他自然也不會放過。

但是汪曾祺聊起茶時,卻說:“我對茶是個外行?!?/p>

“外行”的汪老先生,不僅喝茶,而且“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卻毫不講究,對茶葉不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

雖然汪老先生喝什么茶并不講究,但對于質(zhì)量他是挑剔的,“不論什么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 便只好留著煮茶葉蛋?!?/p>

他一生慢悠悠的,畫幾幅畫,寫幾筆字,炒幾個小菜,喝口濃茶,寫寫文章。

多少年之后,我們才知道,這叫小日子。

04

楊絳:也許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在楊絳先生的諸多作品中,曾反復寫到過一些和茶有關(guān)的文字,比如《將飲茶》,以茶開篇,帶出對親人的懷念和記錄家庭生活;再比如 《喝茶》,用帶詼諧的文字將中西方對茶的不同態(tài)度描繪出來,讓人忍俊不禁。

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鹽,究竟什么風味,盧仝一氣喝上七碗的茶,想來是葉少水多,沖淡了的。詩人柯立治的兒子,也是一位詩人,他喝茶論壺不論杯。約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

不過他們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湯。若是苦澀的濃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細細品。照《紅樓夢》中妙玉的論喝茶,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為解渴,只在辨味。細味那苦澀中一點回甘。記不起哪一位英國作家說過,“文藝女神帶著酒味”,“茶只能產(chǎn)生散文”。

而咱們中國詩,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詩清只為飲茶多?!币苍S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喝茶》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我們?nèi)粘I钪械拿恳粋€茶禮、茶俗都承載著中國人特有的人文思考和處世哲學。

愿你繼承五四先輩們的朝氣與蓬勃精神,做個有為“茶青”!

來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酒旗滴雨村場晚,茶灶炊煙野寺秋?”

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對茶都格外偏愛

飲茶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

文人們都愿意用茶來標榜自己的風骨

甚至將喝茶視為比吃飯還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古人的那些飲茶趣事吧!

1上古時期:茶是一味藥

上古時期有個見啥吃啥的神農(nóng)氏,他在嘗百草的時候自然沒有放過茶葉。好奇心爆棚的他發(fā)現(xiàn),這種綠色的小葉片其實是一味良藥,有清熱解毒、提神、醒腦之功效。

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小本本,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了下來,后來人們整理《神農(nóng)本草》時就加上了這句話:“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吃貨的最高境界也就這樣了,只要是看著能吃的,都要吃,畢竟人生苦短嘛。

在神農(nóng)氏的帶領(lǐng)下,上古時期的人民吃茶的方式非常的粗獷,就是放進嘴里嚼,雖然粗俗,但可以緩解疲勞。這是飲茶的第一形態(tài)。

2春秋時期:茶葉是蔬菜

到了春秋時期,茶有兩中吃法。第一種吃法叫“粥茶法”,粗狂程度不亞于上古吃法,人們將枝條和芽葉從茶樹上摘下,直接放在水中燒煮。煮沸后,將茶湯一飲而盡。后世的楊華在《膳夫經(jīng)手錄》中寫過:“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span>

這種枝葉混合煮菜湯式的做法,“茶湯”自然非常的苦澀,也被稱為“苦荼”。

另一種吃法稍微含蓄些,便是把茶葉當蔬菜,就像家里經(jīng)常吃的涼拌菜一樣,配飯吃!

3漢代:茶是一碗粥

到了漢代,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增長,人民解決了溫飽這個大事,開始向小康邁進苦茶那么苦,大家肯定喝不慣了,于是就琢磨著怎么改良一下飲茶方式

從古至今,吃貨的力量是不能小覷的,經(jīng)過多次嘗試改良,吃貨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個極妙的吃茶法,便是在煮茶時,添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同煮,依靠這些佐料和刺激性調(diào)味品的氣味,來掩蓋茶葉自身的苦澀。

但是究其本質(zhì),依然不過是加了調(diào)味料的菜湯罷了。這種飲茶方式,和如今的擂茶頗為相似。

在這時,茶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商品,從王褒《僮約》中:“膾魚炰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楊氏擔荷”這兩句話可以看出茶已經(jīng)成為了富庶人家的消費品。這時候的茶葉是做成餅狀的,喝前先把餅烤紅,再在陶器里搗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蔥姜等調(diào)味品。


4魏晉:茶葉被碾成粉末

到了魏晉,人們不再煮完整的茶葉了,而是將其碾成粉末。

晉代的品茶大神杜育,就在《荈賦》中寫下了美輪美奐的句子:“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span>這篇賦是極好的,也是中國茶葉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記載茶葉從種植到品飲全過程的作品。文中講從環(huán)境、種植、生長到采摘,講到烹茶、選水、茶具、和飲茶的效用等。

自此,飲茶之風慢慢進入上流社會,士人以飲茶標榜節(jié)儉。東晉名士陸納以儉德稱名,有一天,謝安要來拜訪他,陸納的侄子陸俶覺得自家大人會怠慢客人,于是偷偷地準備了十幾人的大餐。

謝安來了之后,陸納果然只用茶果招待,陸俶很驕傲地端出盛饌珍羞,感覺替叔叔補足了面子。沒想到等謝安走后,陸納抄起大杖便揍熊孩子。邊揍邊斥:“你小子丟自己的臉也就算了,居然玷污你叔叔我的清名?”

局部,小販正在點茶

5唐代:茶道大興盛

到了唐代時,以茶葉粉末煮茶的風俗早已流傳開了。這種飲茶之法,被稱為“末茶法”。從此,飲茶告別了“粥茶法”的年代。

而“末茶法”又一路東渡扶桑,到了日本后,被奉為至寶并一路發(fā)揚光大,稱為“抹茶”。沒錯,你吃的抹茶冰淇淋、抹茶布丁都是這么來的。

唐開元年間,靈巖寺有位老和尚,佛法高深,徒弟很多。大師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修行起來廢寢忘食。晚上不僅不吃飯而且不睡覺,全靠喝茶提神。于是大家都學著老和尚喝茶,從此爭相仿效,逐成風俗。

“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太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逐成風俗?!薄斗馐下勔婁洝?/span>

唐代的茶圣陸羽《茶經(jīng)》的完稿,才是唐朝飲茶之風盛行的推手,這位才是飲茶史上的絕頂大師。《茶經(jīng)》中有云:“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span>又說:“碧粉縹塵非末也”??梢姶藭r的茶末雖然已經(jīng)很細,但還沒到細碎如粉的狀態(tài)。

當時賣茶的人把陸羽奉為神來祭祀,每買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陸羽瓷像。?宋代梅堯臣曾作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事學春茶?!?/span>

陸羽一生嗜茶,潛心鉆研,寫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言盡茶之原、之法、之具,自此之后,天下益知飲茶矣。他在書中摒棄粥茶法,大力提倡“煎茶”。

所謂“煎茶法”,即先在“風爐”上的茶釜中煮水,待水微沸之后,將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隨即用特制的竹筴攪動,等到茶沫滿溢之后,將茶汁酌入茶碗中飲用。煎茶的過程中,還需依照個人口感加鹽調(diào)味。

風爐

唐朝時,人們還將茶葉制成茶餅。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陽還沒升起,露水未干之時,采下茶葉,放進專用的甑釜中蒸煮,隨后,將蒸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制成團餅焙干,最后將茶餅穿起,封存。

▲制茶

到了晚唐,蘇廙在茶書《十六湯品》提出了“點茶”,與煎茶不同,點茶是向茶盞中的茶末注入沸水,一邊注水一邊擊拂。即用勺筷或竹筅環(huán)回攪拌,使茶末與水溶解并泛起細小的泡沫。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局部,小販正在點茶

06宋代:點茶技術(shù)大飛躍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真正能擔得起風雅二字的,大概只有宋朝。宋代注重“文治”,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期,從宋朝被歐美學者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這一點,足以見得宋朝的人文藝術(shù)水平以及宋朝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地位。

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宋徽宗,茶藝也極其精湛。別人家的皇帝喜歡喝茶,最多讓人進貢茶葉泡來喝下,但宋徽宗卻自己親自參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宋朝流行點茶,宋徽宗自學點茶法得意地向大臣們炫耀:“這可是我親手沖泡的茶?!?/span>

宋徽宗在茶這方面的確是有話語權(quán)的,癡迷茶葉的宋徽宗針對宋朝的茶葉發(fā)展情況,還專門寫了一本茶學著作《大觀茶論》。詳述茶樹種植、茶葉采制、茶品鑒別,尤其在點茶一事上見解獨特。

這本書不僅大大地促進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使得宋代成為了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時期,也讓宋徽宗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立書著作的皇帝。

7明清:大變革,沏泡散茶盛行

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節(jié)儉,否定了奢靡的“點茶法”。他親自下詔,令“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所謂芽茶,就是指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散茶葉。飲茶進入到了“散茶法”時期,并延續(xù)至今。

直接在壺或盞中沏泡散茶,就成了飲茶的主流形態(tài),也便是我們常說的“泡茶”。

陳師道記載了當時蘇、吳一帶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shù)沸蟹眼為節(jié),如淡金黃色,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壺泡法。

而當時杭州一帶的烹茶法與蘇吳略有不同,“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span>

明清之際,福建、廣東兩省的紅茶、烏龍茶制作工藝逐漸走向成熟,與之相關(guān),東南一帶的飲茶風尚發(fā)展成與烏龍茶香高、醇厚、耐沖泡等特征相適應(yīng)的傳統(tǒng)工夫茶法。

▲步步驚心 若曦在識茶

清代的宮廷中,則慣于以蓋碗為飲茶之器。蓋碗泡茶便于端接和品飲,故此種方法從宮廷延伸至民間上層社會,一直延續(xù)至民國。

▲步步驚心 蓋碗茶

從魯迅、周作人、張愛玲等民國文化名人的作品中,常??梢钥吹矫鑼懮w碗飲茶的段落。民國之后,社會變遷,滄海桑田,舊時的種種飲茶習慣、范式,一度式微、斷絕。時光流轉(zhuǎn),水去云回。
我們尊重原著版權(quán),部分作品來自網(wǎng)絡(lu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quán),請直接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找到約20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