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綠葉紅鑲邊1725

找到約11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非遺”技藝:一片綠葉的保護與傳承

編者按:

第44屆世遺大會在福州落幕后,中辦國辦印發(fā)意見要求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基礎。為此,人民網福建頻道推出探訪福建非遺技藝系列報道,展示福建歷經代代傳承與發(fā)展的非遺技藝,以助力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

入秋以來,正是福建安溪鐵觀音秋茶采制的旺季。走進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魏月德的茶山,采茶工人頭戴斗笠,肩挎竹簍,熟練地采摘著秋茶。

▲曬青

“安溪鐵觀音半發(fā)酵功夫是很玄妙的,不僅要長期鍛煉,還需要天分。因為要找到極致很不容易。我的學生已經超過三千人,但出師的只有十幾位?!蔽涸碌律诎蚕F觀音世家,自小由父輩傳教茶作技藝,14歲時便開山種茶。

▲涼青

鐵觀音制作嚴謹,技藝精巧,沿襲傳統(tǒng)制作工藝,經過采青、曬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包揉、烘焙等工序才制成成品。

▲搖青

工序里最難、最核心的工序是做青(搖青、晾青),搖(攤)青也是鐵觀音茶品質特征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需要“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既要密切感知茶青顏色、香氣、柔韌度的變化,又要細致感受氣溫、濕度變化,兩者綜合來調整搖青的力度、次數和時間。

▲搖青

搖(攤)青的過程,包括“搖”和“涼”兩部分,歷經4~5次反復的“搖動”和“靜攤”相間的過程,前后歷經漫長的十幾個小時,多次交替進行。茶青在外力作用下,出現(xiàn)“綠葉紅鑲邊”的奇特現(xiàn)象,形成鐵觀音獨特的色、香、韻。

▲炒青

制茶40多年,魏月德為了探尋鐵觀音的“原味”,仍在不斷探索?!拔覀鞒械某跣?,只是想讓更多人喝到好茶。這么多年,我始終抱著‘我是鐵觀音,鐵觀音是我’的想法去做茶。鐵觀音如今‘炙手可熱’的背后,是我們不懈鉆研的結果。例如原來的包裝用白毛紙,現(xiàn)在改用鋁模袋,使得茶葉保存的時間延長了。這,就是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提升、有發(fā)展?!?/p>

▲炒青

“當前,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的保護、傳承、發(fā)展進入新時代,我們要不斷適應時代變化,讓古法理論與現(xiàn)代科技碰出新的火花。”魏月德為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規(guī)劃未來。

▲揉捻

安溪縣的產茶歷史始于唐朝,宋元時期安溪茶葉作為重要的外銷商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至明代中葉,安溪全縣已經大面積種植茶葉。1725年前后,鐵觀音的發(fā)現(xiàn)培育和推廣種植,使得安溪茶葉的生產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安溪鐵觀音在46個國家和地區(qū)完成國際商標注冊。2005年,安溪鐵觀音成為全國茶葉中首個“中國馳名商標”。2008年,安溪“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聞茶香

而正是得益于安溪鐵觀音的傳承發(fā)展,讓閩南小縣安溪以茶業(yè)聞名全中國,被冠以“中國茶都”的稱號。同時,茶產業(yè)也已成長為安溪的民生產業(yè)、支柱產業(y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茶產業(yè)效益的逐步提升,安溪實現(xiàn)了從“全省最大國定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的“華麗轉身”,成為福建省依靠產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脫貧的典型。2020年,安溪縣全年地區(qū)生產總值完成747.63億元。

▲魏月德在茶園

讓非遺文化代代相傳,發(fā)揚光大!

來源:安溪報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簡明扼要講通六大茶類(制作工藝的異同而分)

茶葉,這一片神奇的樹葉,看似普通的綠葉能愈發(fā)美麗多彩,與茶葉的制作工藝息息相關?;拘枰涍^采青、萎凋、殺青、揉捻、干燥等過程,才成為成品茶。根據工藝的不同,可分為六大類茶葉,接下來”小茶控“就一一剖析這六大茶類的工藝和分類!

簡明扼要講通六大茶類(制作工藝的異同而分)

一.【綠茶】

制程:采青 → 殺青 → 揉捻 → 干燥

綠茶是不經過發(fā)酵的茶葉,即沒有經過氧化,是中國生產最多的茶類。綠茶按其干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四類?!笟⑶唷故侵圃炀G茶的關鍵工序,利用高溫處理鮮葉,阻隔茶葉氧化及去掉青草氣,保留茶葉的綠潤色澤,滋味鮮醇爽口。

比較有名的綠茶有西湖龍井、碧螺春、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蒙頂甘露、黃山毛峰。

分類:

炒青綠茶:碧螺春、西湖龍井、雨花茶、信陽毛尖、甘露、眉茶、珠茶、細嫩炒青、松針等

烘青綠茶:普通烘青、細嫩烘青等

曬青綠茶:滇青、川青、陜青等

蒸青綠茶:玉露、煎茶等

功效︰提神醒腦、生津止渴、清熱解毒

綠茶,性寒。由于未經發(fā)酵,茶葉重量約30%為兒茶素,鮮葉中的茶多酚有85%以上都得以保留,維生素等其它營養(yǎng)成分損失得也少。兒茶素當中的EGCG,有多份研究指出,可抗衰老、保持心血管健康。

簡明扼要講通六大茶類(制作工藝的異同而分)

摘采后的茶菁通過殺菁,酶的活性消失,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未經酶促氧化反應,故稱之不發(fā)酵茶。殺菁后再進行揉捻,將茶汁附著在茶葉上后進行干燥。

最佳水溫:80~90度C

沖泡時間:約2~3分

關鍵建議:不宜放置過久,會破壞綠茶多酚,沖泡后需立即飲用

二.【黃茶】

制程:采青 →殺青 → 悶黃 → 揉捻 → 干燥

黃茶的制作工藝與綠茶相似,只是多了一道「悶黃」的步驟,把殺青后的茶葉趁熱堆積,濕熱作用下茶葉逐漸變黃。黃茶的氧化程度較綠茶高,滋味變得醇和甘平。

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大茶是比較有名的黃茶。

分類:

黃芽茶:包括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牙

黃小茶:包括溫州黃湯、雅安黃茶、北港毛尖、泉城綠、溈山毛尖等

黃大茶:包括廣東大葉青、霍山黃大茶等

功效︰清熱解毒、祛痰止咳、消食化滯、消除疲勞、健脾和胃

口感較甜,氣味香膩,入脾經,通胃經,故黃茶能調理脾胃,幫助消化,能促進脂肪代謝,且大部分體質都適合飲用。

簡明扼要講通六大茶類(制作工藝的異同而分)

黃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悶黃,形成黃茶特點的關鍵,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后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后以濕布蓋之,時間以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

最佳水溫:85~90度C

沖泡時間:約2~3分

關鍵建議:水溫不宜過高

三.【白茶】

制程:采青 → 室內/室外萎凋 → 干燥

白茶的工藝是最接近自然,把采摘的鮮葉置于微弱陽光下,或置于通風良好的室內,讓其自然萎凋,揮發(fā)水分。晾曬至七八成干時,再用文火慢慢烘干,以便將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此坪唵蔚闹谱鬟^程,卻考驗著制茶師的經驗和技巧。

主要產區(qū)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陽、云南景谷等地。

PS:安吉白茶是綠茶

分類:

白芽茶:主要指銀針等(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白葉茶:主要指白牡丹、貢眉等

功效︰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提神醒腦、潤肺降噪

《本草綱目》中說:「白茶性寒涼,功同犀角。」所以白茶有降火去燥的功效。茶中含有的茶多糖對糖尿病有一定的功效,白茶富含的黃酮類天然物質還可以保護肝臟。

簡明扼要講通六大茶類(制作工藝的異同而分)

白茶“三年寶、七年藥”!白茶經過長時間存放,茶葉內質緩慢地發(fā)生著變化,其多酚類物質不斷氧化,轉化為更高含量的黃酮、茶氨酸等成分,香氣成分逐漸揮發(fā)、湯色逐漸變紅、滋味變得醇和,茶性也逐漸由涼轉溫。所以“老白茶”是不可多得的臻品!

最佳水溫:75~80度C

沖泡時間:約2~3分

關鍵建議:適合煮著喝(針對老白茶),讓茶葉內含物質盡量釋出

四:【青茶(烏龍茶)】

制程:采青 →萎凋 → 做青 → 殺青→ 揉捻 → 干燥

青茶屬半發(fā)酵茶葉,即烏龍茶,最重要的工藝是「做青」,把茶葉放在茶篩上進行搖晃,讓其互相碰撞并擦破葉緣部分細胞組織,內部水分能滲透到外,加強氧化過程,達到綠葉紅鑲邊的狀態(tài),散發(fā)誘人的香氣。

主要產于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比較有名的烏龍茶是安溪鐵觀音、武夷大紅袍、鳳凰單叢、臺灣凍頂烏龍、阿里山高山茶。

分類:

閩北烏龍: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蘭、八仙等,還有些建甌建陽等地產的茶,如矮腳烏龍等

閩南烏龍:安溪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這里的水仙和奇蘭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種茶地在不同的產地產的茶)

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臺灣烏龍:凍頂烏龍,東方美人、包種、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烏龍茶,金萱茶等)

功效︰提神醒腦、有助消化

既有綠茶的鮮香濃郁,又有紅茶的甜醇,茶性不寒不熱,對三高病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有一定的幫助,也適合絕大多數人飲用。

簡明扼要講通六大茶類(制作工藝的異同而分)

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chuàng)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xiàn)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最佳水溫:80~90度C

沖泡時間:約2~5分

關鍵建議:茶葉量可放較多,可到茶壺一半

五.【紅茶】

制程:采青 → 萎凋 → 揉捻 → 發(fā)酵 → 干燥

紅茶是全發(fā)酵茶葉,集慢煮精華于一身,強調發(fā)酵過程,把揉捻好的茶胚放置在控溫控濕的環(huán)境下,加速茶葉發(fā)酵過程,像慢煮牛肉一樣,低溫長時間烹調,提煉食材的滋味。因而,紅茶湯色紅亮鮮明,滋味醇和甘濃。

祁門紅茶、滇紅、正山小種、金駿眉比較有名。

分類:

小種紅茶:正山小種、煙熏小種

工夫紅茶:閩紅(金駿眉等)、川紅(金甘露、紅甘露等)、祁紅、滇紅

紅碎茶:碎茶、(國外喜碎茶)葉茶、片茶、末茶

功效︰溫陽活血、暖胃止瀉、散寒除濕

紅茶性溫,入心經,口感微苦,氣味焦香,可降低患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睡前飲用一杯紅茶可以養(yǎng)心安神,對于治療心悸和失眠有一定的療效。由于性溫,上火虛熱者不適合飲用。

簡明扼要講通六大茶類(制作工藝的異同而分)

紅茶的發(fā)酵是“內源性酶促發(fā)酵”通過自身茶葉細胞中的多酚氧化酶,經由一系列的化學作用,形成了高聚茶多酚,其泡出來的茶湯色偏紅,名為紅茶。

最佳水溫:90~100度C

沖泡時間:約3~5分

關鍵建議:茶葉量可放較多,可到茶壺一半

六.【黑茶】

制程:采青 → 殺青 → 揉捻 → 渥堆 → 干燥

黑茶是人為式加工發(fā)酵的茶葉,與紅茶相比,堆積發(fā)酵的時間最長可達三天。黑茶著重「渥堆發(fā)酵」,把濕的茶胚堆放在竹笪上,適時翻堆散熱、灑水保持濕度。經過長時間的發(fā)酵,物質的分子變小,飲用后人體能快速吸收,故而黑茶擁有出色的藥用功效。

主產區(qū)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陜西、安徽等地。

分類: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茯茶、千兩茶、黑磚茶、三尖等

湖北老黑茶:蒲圻老青茶等四川邊茶: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等(四川藏茶,主銷西藏)

滇桂黑茶:普洱、六堡茶等

陜西黑茶:涇渭茯茶等

功效︰驅寒養(yǎng)胃、消滯去膩、驅風暖身黑茶口感咸澀,氣味陳香,入腎經,其富含茶多糖類化合物甚為豐富,有助預防糖尿病、降血脂、血壓等。由于其性溫醇,大多數人都適飲。

簡明扼要講通六大茶類(制作工藝的異同而分)

黑茶則是是“利用外來微生物發(fā)酵”,經由殺青、揉捻、渥堆、干燥一系列的流程來制造而成,其發(fā)酵時間需要很長,從而其葉片的顏色變成黑褐色,這也是黑茶得名的由來。

最佳水溫:90~100度C

沖泡時間:約2~3分

關鍵建議:先洗茶、再沖泡

PS:普洱的生和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茶類(茶類的分別是根據制作工藝的差異而分門別類的),生普是半發(fā)酵,所以屬于青茶,而熟普是后發(fā)酵,屬于黑茶。 ???

PS:

早上喝紅茶:吃過早餐再飲用會比較好,因為紅茶含較多的咖啡因,空腹喝會導致心慌、尿頻等不良反應。時間久了,還會影響人體吸收維生素B群。

下午喝青茶或綠茶:人體在中午時分肝火旺盛,下午3點左右喝一杯青茶或綠茶,可以清肝膽熱,化解肝臟毒素。

晚餐后喝黑茶:很多人晚上不敢喝茶,因為怕太興奮睡不著覺,影響睡眠品質。其實,用完晚餐后1~2個小時,可以喝一杯黑茶促進消化,更可提升人體修補和恢復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

這類人士不宜飲茶或過量的茶孕婦或授乳期婦女不應攝取多于200毫克咖啡因,即約四杯綠茶或兩杯紅茶,因咖啡因有機會傳給胎兒或嬰兒。12歲以下兒童,每日也不應攝取超過每公斤體重 x 2.5毫克的咖啡因,如吸收過量,會增加焦慮情況。除此亦要留意喝茶的分量,有些人會對咖啡因較敏感,過量攝取有機會出現(xiàn)失眠、煩躁焦慮、心跳加速、頭痛等癥狀。

——————————————————————

古樹茶品牌“小茶控”,想將百年古樹的茶滋味獻給最懂品嘗的您

快來品嘗樹梢上的甘甜!古樹茶品牌”小茶控“上線6款產品

關于烏龍茶發(fā)源地的幾點思考

烏龍茶發(fā)源于福建無可置疑,但具體發(fā)源于閩南安溪還是閩北崇安(今武夷山市),尚有爭議。福建省安溪縣農業(yè)農村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蔡建明,安溪中國茶都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國家一級評茶師吳小猛,安溪縣茶業(yè)管理委員辦公室主任陳志明共同完成了《關于烏龍茶發(fā)源地的幾點思考》一文,從大量的、權威的文獻資料出發(fā),結合茶葉傳統(tǒng)命名方法的邏輯考證、早期實地走訪調查報告、民間傳說等為輔助,就厘清烏龍茶發(fā)源地問題展開探討。

當今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同烏龍茶發(fā)源于福建,而具體發(fā)源于何地?是閩南安溪,還是閩北崇安(今武夷山市)或是閩南漳州?尚有爭議。針對烏龍茶起源問題,進行以下思考:

武夷山發(fā)源說及其佐證史料的考辯

武夷山發(fā)源說主要出現(xiàn)于解放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相關著述漸多,一度幾乎蓋過閩南安溪說,此說的佐證材料幾乎都是阮旻錫的《武夷茶歌》、《安溪茶歌》和陸廷燦《續(xù)茶經》里引用王草堂《茶說》里的相關記述。反觀著名茶葉專家在談起烏龍茶發(fā)源時則審慎得多,并不妄下結論。

下面,來認真考究支撐閩北武夷山說重要佐證材料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嚴密性。

目前,持烏龍茶起源于閩北的人士,其主要依據是對阮旻錫《武夷茶歌》、《安溪茶歌》和王草堂《茶說》、陸廷燦《續(xù)茶經》的解讀而后引而為據。但仔細研讀這些史料,都沒有提及烏龍茶制作技藝的起源問題。

阮旻錫《武夷茶歌》與《安溪茶歌》的

文意解讀

阮旻錫(1627—1712),字疇生,僧名釋超全。福建廈門同安人。阮旻錫師從工部尚書曾櫻,與之共患難。順治五年(1649),清軍攻襲廈門,曾櫻戰(zhàn)敗,殉節(jié)自盡,阮旻錫冒險為其收尸。順治十二年(1655),鄭成功在廈門設儲賢館,阮旻錫為其幕僚之一。其后阮料抗清無望遂棄家行邀,奔走四方,留滯燕云二十余載。甲戌年(1694),阮慕茶名至武夷山,入武夷山天心禪寺為僧,與閩南籍僧人在寺廟研習茶藝,品茗論道,以茶論佛,以茶說經。阮旻錫大致在1694—1703年期間寫下《武夷茶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廈門寫下《武夷茶歌》的姐妹篇《安溪茶歌》。

《武夷茶歌》:建州團茶始丁謂,貢小龍團君謨制。元豐敕獻密云龍,品比小團更為貴。無人特設御茶園,山民終歲修貢事。明興茶貢永革除,玉食豈為遐方累。相傳老人初獻茶,死為山神享廟祀。景泰年間茶久荒,喊山歲猶供祭費。輸官茶購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嗣后巖茶亦漸生,山中借此少為利。往年薦新苦黃冠,遍采春芽三日內。搜尺深山栗???,官令禁絕民蒙惠。種茶辛苦甚種田,耘鋤采抽與烘焙。谷雨屆其處處忙,兩旬晝夜眠餐廢。道人山客資為糧,春作秋成如望歲。凡茶之產準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平洲淺渚土膏輕,幽谷高崖煙雨膩。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苦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香氣。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巖阿宋樹無多叢,雀舌吐紅霜葉醉。終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積雨山樓苦晝間,一宵茶話留千載。重烹山茗沃枯腸,雨聲雜沓松濤沸。

《安溪茶歌》: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陰長濕生叢茶。居人清明采嫩葉,為價甚賤供萬家。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溪茶遂仿巖茶樣,先炒后焙不爭差。真?zhèn)位祀s人聵聵,世道如此良可嗟。吾哀肺病日增加,蔗漿茗飲當餐霞。仙山道人久不至,井坑香澗路途賒。江天極目浮云遮,且向閑庭掃落花。朝夕幾焙茗香迷,無暇為君辨正邪。

《武夷茶歌》講述了武夷茶區(qū)茶的發(fā)展歷程、采摘、制作、品類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喊山習俗等文化信息。但并沒有提到烏龍茶制作工藝的起源問題。

《安溪茶歌》的文意是:安溪適宜種茶,這里的居民于每年清明時節(jié)采摘茶葉,廉價賣給普通百姓;近來在武夷山做出了紫毫、白毫兩種茶;外國的商船年年前來買茶,價格卻全由牙行定價。武夷茶在西洋暢銷,安溪茶模仿武夷茶;此時作者的肺病加劇,無法分辨真假!這只是當時的歷史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如今的茶葉市場上也是比比皆是的?。?,只能說明武夷茶在西洋市場的歡迎程度,并不能說明烏龍茶起源于閩北。而且,茶歌中所描述的茶葉“紫毫”和“白毫”是兩種紅茶而不是烏龍茶。

著名茶學家、茶教育家、茶史學家陳椽在《新中國茶業(yè)科學論》中指出:青茶(作者注:青茶即烏龍茶)起源于安溪,茶農逃亂,先到沙縣而到武夷山。青茶制法也傳到武夷山。安溪茶農到武夷定居后,仿效小種紅茶先炒后揉的制法,改進安溪青茶制法,提高香氣,品質大大提高,銷路很好,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安溪青茶仿武夷巖茶樣,這是很自然的,也是改進制茶技術的一般規(guī)律,不足為奇。并不是武夷巖茶先于安溪青茶。

由此可見,阮旻錫的兩首茶歌只是對武夷和安溪兩地茶的采制、品類、技術改進、銷售等的描述,而與烏龍茶的創(chuàng)制發(fā)源無關。僅僅以《安溪茶歌》中“溪茶遂仿巖茶樣,先炒后焙不爭差”來作為烏龍茶發(fā)源于武夷山而后傳入安溪,是解釋不通的。

《茶說》與《續(xù)茶經》的文意解讀

陸廷燦《續(xù)茶經》(成書于1734年)中引用王草堂《茶說》(清康熙、雍正年間)的記載。王草堂《茶說》載:“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謂之頭春。約隔二旬復采,謂之二春。又隔又采謂之三春。頭春葉粗味濃,二春三春葉漸細,味漸薄,且?guī)Э嘁?。夏末秋初,又采一次為秋露,香更濃,味亦佳。來年計,惜之,不能多采耳。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之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陽羨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蘿、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越發(fā)即炒,過或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焙之以烈其氣也,汰之以存其精力。乃盛于簍而鬻于市”。

陳椽指出:《茶說》論述制焙方法很詳細,不是烏龍茶的焙制方法,而是小種紅茶的制法。從陽羨岕片和松蘿、龍井的綠茶制法發(fā)展到小種紅茶的制法?!斑^紅鍋”的技術,沒有掌握好,半青半紅正是表明紅茶的花青嚴重。武夷巖茶制法是搖青,邊紅中青,舊稱三紅七綠。小種紅茶制法的特點,是經過曬青(雨天烘青),過紅鍋后初焙,攤放揀梗,再焙。


△余澤嵐2016年10月攝于武夷山星村鎮(zhèn)九曲碼頭

顯而易見,陸廷燦《續(xù)茶經》引用王草堂《茶說》的有關記載,只是記述了小種紅茶(而不是烏龍茶)的制作方法,并沒有提及起源一說。如今的引用者以此為據說明烏龍茶發(fā)源于閩北武夷山,但也都忽略了最為關鍵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茶說》只是對茶葉制作工藝的總結性記述,并非是對茶類起源的記述,這是不足以得出烏龍茶起源于閩北的論斷的。

烏龍茶發(fā)源于武夷山的民間傳說

據西安瓦庫2014年7月22日《瓦庫茶事·烏龍茶的起源與影響》一文中記載:關于烏龍茶制作工藝的形成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傳說清朝年間,有一隊官兵經過武夷山,當時正值采制季節(jié),廠主及工人們倉惶躲避,士兵們就睡于茶青之上。官兵走后,廠主見茶青已變軟,部分邊緣發(fā)紅,痛心不已。無奈之下,將其炒、揉、焙,結果意想不到其茶不但香高、味厚,而且比之松羅茶更無苦澀。筆者認為,士兵們在茶青上睡覺時壓迫、滾動,這種無意識的簡單“做青”,卻起到了部分發(fā)酵的效果,真是“歪打正著”。廠主、茶師們喜出望外,逐漸揣摩而為之,終于摸索出烏龍茶的制作工藝,這當然是初級階段的烏龍茶。有人將此引證為紅茶起源,筆者認為欠妥。因為紅茶主要在揉捻后發(fā)酵,而烏龍茶是在炒揉之前發(fā)酵,士兵不可能睡在粘乎乎的紅茶茶胚上。這種偶然的巧合是有它的前因的。

△說茶編輯2020年4月在武夷山拍攝

但在武夷山地區(qū)廣為流傳的這則民間傳說,更多人講的卻是紅茶起源的傳說。由福建農林大學等編寫的《絲路閩茶香——東方樹葉的世界之旅》一書中指出:傳說,它的誕生純粹是源于一個美麗的錯誤。武夷山民把它從茶樹上采下,原本是要做成綠茶的,可是因故沒有及時付制,芽葉全都發(fā)熱變紅,“變質”了!這可愁煞了山民們,無奈只好將錯就錯,并砍來松柴熏焙。這些“變質”的青葉做成茶后,烏黑的茶色看起來不甚美觀,甚至還有些丑陋,與鮮翠的綠茶不可同日而語,但它卻散發(fā)著一股濃郁的松香,而且嘗起來隱約間有類似于桂圓湯的味道,這便是世界上第一泡紅茶——正山小種。小種紅茶在桐木關問世后,最先是葡萄牙人發(fā)現(xiàn)了它的美,然后又于1610年被荷蘭人最先把它裝進了商船輸往歐洲,武夷紅茶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自1684年清政府首度解除海禁以來,武夷茶幾乎已經傳遍了歐洲。到了1689年,英國商船首次??繌B門港,直接收購武夷紅茶運回國。

烏龍茶閩北發(fā)源說的人士為了說明烏龍茶起源于武夷山也有民間的傳說,卻把眾所皆知的紅茶發(fā)源的民間傳說套用在烏龍茶上,這也是說不過去的。

武夷茶不同于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姚月明論文集》中“武夷巖茶之崛起”講到: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只能稱“武夷茶”,而不能稱“武夷巖茶”,因兩者有根本區(qū)別,前者應解釋為武夷之茶,包括蒸青團餅茶、炒青散茶以及小種紅茶、龍須茶、蓮心等諸茶;后者是專指烏龍茶(青茶)類,即生產加工在武夷的半發(fā)酵茶。

綜上所述,從現(xiàn)有的文獻記載或者是所謂的民間傳說,都無法說明烏龍茶起源于閩北武夷山的。

漳州發(fā)源說的質疑

經查,極少數認為烏龍茶發(fā)源于漳州的人士的觀點,其依據也是對阮旻錫《武夷茶歌》和《安溪茶歌》進行解讀而得出的結論。漳州市薌城區(qū)地方志編撰委員會陳僑森在《烏龍茶工藝源于漳州》一文中主要是對《武夷茶歌》中“近時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標名異?!薄栋蚕韪琛分小斑儊砦湟恼娜酥?,紫白二毫粟粒芽。”進行解讀分析,認為:按兩首茶歌和有關資料分析,明末清初,漳州茶葉商在武夷經營茶業(yè),使漳州的烏龍茶制作工藝傳入武夷。安溪的烏龍茶制作技術則是學習武夷,故說烏龍茶的半發(fā)酵制法源自漳州。不過那時不是叫烏龍茶,漳州茶商標名“漳芽、漳片”。當然烏龍茶工藝的“發(fā)明”不是偶然,而是漳州人講究品茶、精心研制,逐漸改進的結果。由此得出烏龍茶工藝源于漳州,太過于武斷和牽強,也許是作者的一廂情愿吧!


△說茶編輯2019年8月在漳州詔安拍攝

論安溪發(fā)源說

相較于閩北武夷山或閩南漳州起源說,烏龍茶發(fā)源于閩南安溪的可能性更大,且有著權威、翔實的史料可以佐證。對此,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文獻資料

關于烏龍茶的起源問題,實際上從解放前后以及多年來大量的文獻資料中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證。下面以目前能夠查詢到的有關烏龍茶發(fā)源地記載的文獻出版時間為序進行闡述:

《建甌縣志》(民國18年出版)記載:“烏龍茶葉厚而色濃,味重而遠,凡高曠之地,種植皆宜,其種傳自泉州安溪縣”。福建省政府建設廳編印的《福建建設報告》(民國25年5月出版)記載:“第三節(jié)茶之命名法及其由來”“甲,依制造命名者有,一,烏龍茶——烏龍茶始于安溪。清光緒初各縣工夫茶就衰,逐漸發(fā)明一種非紅非綠之半發(fā)酵茶,因其來自烏龍樹,故曰烏龍茶?!薄冻绨部h新志》(民國29年出版)記載:“至于烏龍、水仙雖亦出于本山,然近代始由建甌移植,非原種也?!薄盀觚埐璁a于安溪,清代由詹姓者移植建甌?!备=ㄊ≌y(tǒng)計處民國30年出版發(fā)行的《福建之茶》(上冊)記載:“可見當時茶葉貿易之盛,及影響于福建之民生者。其時閩南之茶葉,亦臻極盛,烏龍茶之發(fā)源地安溪,以鐵觀音馳譽海外?!薄伴}北青茶中尚有烏龍一種,相傳百余年前,有安溪人姓蘇名龍者,移植安溪茶種于建寧府,繁殖甚廣。及其死后乃名曰烏龍。其產量在青茶類中為最多,產地亦最廣,即在茶葉市場亦極有名。海內外皆用烏龍茶,以分別紅茶與綠茶間之半發(fā)酵茶。沙縣昔亦產烏龍,近已絕跡。崇安之烏龍于清道光年間由安溪人詹金圃先移建甌而再移往者?!?956年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茶業(yè)傳習所印刷發(fā)行的《烏龍茶及包種茶制造學》指出:“清嘉慶三年(1798年),安溪西坪人王義程在臺灣把烏龍茶制作技術加以改進,創(chuàng)制出臺灣包種茶,并在臺北縣茶區(qū)大力倡導和傳授。”全國高等農業(yè)院校試用教材《制茶學》指出:“青茶起源,福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朝世宗胤禛雍正三年至十三年(公元1725年至1735年)創(chuàng)制發(fā)明青茶,首先傳入閩北,后傳入臺灣省?!睆?zhí)旄=淌谥骶幍摹陡=觚埐琛匪砻鞯挠^點:“閩南安溪在歷史上選育和繁殖了不少適制烏龍茶的優(yōu)良品種,并在制作技術上精益求精,雖然缺乏較早的有關歷史文獻,但亦不能就此認為安溪與烏龍茶的創(chuàng)制無緣?!薄拔湟膸r茶卓著的聲譽,除了優(yōu)越的品種和自然環(huán)境因素之外,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是重要的因素。歷史上,武夷茶工大多來自江西上饒,其中做青師傅多為閩南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指出:“閩南是烏龍茶的發(fā)源地,由此傳向閩北、廣東和臺灣。產于福建南部的烏龍茶,最著名、品質最好的是安溪的鐵觀音”陳椽在《武夷茶三起三落——武夷茶起源考證》一文中指出:“歷史上記載的武夷茶都不是指武夷巖茶,武夷巖茶是青茶的發(fā)展。武夷巖茶的創(chuàng)制,是從閩南安溪居民先逃至沙縣而后逃來武夷山定居,所以沙縣很早也生產青茶而改進的。武夷山居民至今是安溪人,亦是制巖茶的高手。武夷巖茶的采制者都是逃難的安溪人的后代?!薄拔湟膸r茶茶工,除定居的安溪人,大部均為逃難到江西的閩南人,于春茶前由上饒、河口一帶來山,茶季終了,除留少數為長工外,余均清算工資返回江西,現(xiàn)在還是這樣。”“撫今追昔,安溪難民在困苦的生活中,振奮精神,發(fā)揮無窮的智慧,發(fā)明武夷巖茶的巧妙制法,流傳后世,留下了千古不滅的功績?!薄鞍蚕y民來武夷山后,在閩南青茶制法和閩北青茶制法的基礎上結合武夷山小種紅茶制法,創(chuàng)制發(fā)明武夷巖茶的高超的制茶技術。如安溪鐵觀音午后曬青,改為早上曬青,兩曬兩晾是小種紅茶的復式萎凋,控制萎凋程度。安溪大笳蔞搖青改為水篩篩搖制法??刂扑^“發(fā)酵”程度,制成三紅七綠的非紅非綠的高超品質。雙炒雙揉改進紅茶過紅鍋炒揉不勻,半紅半青的花青?!?

“考古學家、廈門大學教授莊為璣在《安溪縣的發(fā)展歷史》一文中說:安溪到了宋朝的時候,已有很大的發(fā)展,潘田的鐵礦和仙苑的烏龍種,就在這個時候生產的。莊為璣教授把潘田的鐵礦和仙苑茶聯(lián)系在一起,可見仙苑的茶葉在宋初的發(fā)展已非一般。而制作茶葉手工業(yè)出現(xiàn),則表明安溪茶葉的發(fā)展在宋初已具產業(yè)的雛形。”陳椽在《茶業(yè)通史》中指出:“安溪勞動人民在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1735年)創(chuàng)制的青茶首先傳入閩北,然后傳入臺灣?!蔽湟膶W院教授李遠華主編的《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的“導論”中指出:“福建安溪在清朝接連發(fā)生了幾件震撼中外茶界的重大事件,如烏龍茶制作工藝的發(fā)明和定型、名茶鐵觀音的發(fā)現(xiàn)、茶樹無性繁殖育苗技術的發(fā)明、烏龍茶制作技術和鐵觀音茶苗傳入臺灣等。”中國茶葉學會編著的《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一書中的第14問“我國什么時候開始有烏龍茶?”答:“烏龍茶,又稱青茶。烏龍茶創(chuàng)制于1725年前后(清雍正年間),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發(fā)明烏龍茶做法,以后傳入閩北、廣東和臺灣?!?/p>


△說茶編輯2019年4月在安溪拍攝

關于閩南、閩北之烏龍茶制法孰先孰后的問題,2022年8月出版發(fā)行并獲得業(yè)界廣泛好評的《近代以來中國茶葉研究及圖鑒》的作者郭紅軍、郭楚嘉,通過查閱大量的史實資料,進行深入研究、比對,得出了以下的結論:

“烏龍”這二個字,既是茶樹品種名,又曾作為品質上佳的紅茶花色之一外銷,是眾多外銷茶“字號”中的一員,如今還是我國六大基本茶類之一。

烏龍茶制法之演變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初創(chuàng)時期——18世紀初,閩南地區(qū)安溪及鄰近各縣茶農,可能是基于耐沖泡等方面因素考量,從當地名為“烏龍”的茶樹上采摘較為成熟的葉片制得一種青茶(或于每年春天紅綠茶采制工作完成后),即以“烏龍”命名;最初主要為自用,后因經濟實惠,受到老百姓普遍歡迎,漸漸成為本地市場商品之一。

演變時期——嗣后這種飲用烏龍茶的習慣及其制法隨著當地人口遷徙等原因,向東傳播至我國宜茶地區(qū)之臺灣文山、淡水等地,發(fā)展出與閩南制法相同而制作上佳的“臺灣烏龍茶”;向北則流傳至鄰近福州口岸之沙縣、武夷一帶,制法逐漸改良,清咸同年間并出產烏龍品質更為優(yōu)良之“紅邊茶”,亦為現(xiàn)今武夷巖茶制法之雛形,“奇種”等花色得于光緒年間推銷粵滬等地。

定型時期——20世紀初,清政府力圖商業(yè)之振興,措施頻舉,我國與南洋一帶之華僑聯(lián)系日益密切,商務漸趨發(fā)達。華僑多為閩粵人士,于是廈門烏龍茶絕處逢生,乃積極拓展僑銷市場,運銷香港、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復以制作更臻完善、品質堪稱優(yōu)異之武夷巖茶,滿足上層人士所需。嗣后閩省又相繼有茶務講習所之成立、制茶機器之推廣、茶業(yè)改良場之設置、茶葉出口之檢驗、茶樹更新之運動等等,閩省青茶遂為民國時期僑銷華茶之翹楚,而其制法在通過長期的生產和市場檢驗后最終得以確立。

武夷山實地調查訪談和游客的游記

武夷山實地調查訪談

1982年,承擔省科委科技情報研究所編寫《福建土特產》之《安溪烏龍茶》篇。為調查了解安溪烏龍茶史,筆者(作者注:謝志群)與安溪縣科委副主任謝德保同志前往省圖書館、崇安縣、武夷山管理局、武夷公社等地歷經10多天進行調查、探訪。

6月9日往崇安縣茶葉局調查,談到烏龍茶的制造史,當時崇安茶葉界的干部就有兩種觀點,有的認為武夷山的烏龍茶制作方法是從安溪傳過來的;有的認為安溪烏龍茶制作方法是從武夷山傳去的。后來他們介紹到武夷山管理局,武夷山公社進一步調查。據他們說,崇安烏龍茶制作多集中在武夷山區(qū)域內。

到了武夷山管理局,武夷山公社查閱了一些資料,又介紹到天心大隊,說武夷山區(qū)域的烏龍茶產地集中在天心大隊。到了天心大隊,大隊程書記介紹了一個情況,說天心大隊制作烏龍茶技術掌握在天心一陳姓家族手里。

拜訪了陳書省老茶師。到了陳家,見到陳茶師是一位穩(wěn)重、經過滄桑的人,康健、個子高高,70多歲。他邊泡茶邊問:你們是哪里的?調研團隊說:我們是安溪的。這一下陳茶師高興了起來表示自己也是安溪祖的??汕闪?,找到老鄉(xiāng)了,話投機多了。調研團隊就問:您們是安溪哪里的?他說:是安溪(蓬萊)彭格的。調研團隊問:怎么到武夷山來了?他說,早前祖上陳姓兩兄弟從彭格跑到江西上饒落戶,后代又從上饒遷居到武夷山來做茶。調研團隊又問:出來多久了?他說,從安溪搬往上饒已有十三、十四代左右,大約有300多年。調研團隊問,有沒有回安溪過。他說:很早前祭祖、續(xù)族譜時有回過安溪。

閑談了一會兒,話題回到烏龍茶制作技術上。調研團隊表示,被一路介紹過來,聽說武夷山制作烏龍茶的技術掌握在天心大隊陳姓家族手里,這是怎么回事?他說:確實是這樣。調研團隊又問:其他人家為什么不懂呢?他說:家族有很嚴的保密傳統(tǒng)。我們祖上一代一代傳下來,烏龍茶的制作技術只傳子、傳媳、不傳女。調研團隊很好奇地問:這是為什么?他說:如果傳女,出嫁了,會把技術外傳。調研團隊又冒昧地問:那萬一兒子身故了,兒媳婦不是也要再嫁出去嗎?陳茶師說:祖上族規(guī)如果喪夫只允許兒媳婦招贅進來,不能讓兒媳婦再嫁出去,以防制茶技術外傳。所以長久以來,世世代代相傳制茶技術都沒有外傳。

一路調查,武夷山掌握烏龍茶制作核心技術的竟是移居到武夷山的安溪人(祖籍),而且此技術傳男不傳女。這真是一個很有趣的情節(jié)。

福州游客的游記——武夷山上的安溪小村

清初,安溪曾有許多制茶高手被武夷山聘為制茶師傅,傳授烏龍茶制作技術,其中不少人就在武夷山定居下來?,F(xiàn)在武夷山的天心洞、水簾洞等產茶區(qū)一帶操閩南話的安溪籍村民上千人。多年前,旅居福州的陳民先生到武夷山旅游,在游覽大王峰后,過幔亭,經三姑,欲睹鷹嘴巖風采,于馬頭巖下一個小村落的路邊農舍里喝茶時,意外地遇到了一位操閩南話口音的老阿婆,為此特撰《武夷山上的安溪小村》。文中記述:

上得屋前,一位年老的阿婆十分熱情地問調研團隊從哪里來?調研團隊說:“從省城來。不過,是閩南人?!卑⑵疟硎咀约阂彩情}南人,祖籍安溪,世代種茶為生,來武夷已經三代人?,F(xiàn)在全村20來戶人家,還全都講閩南話哩?!罢娴模俊币娬{研團隊驚訝不已,阿婆索性用閩南話和我攀談起來。那口音,與泉州方言太相似了。她說:“只是出來久了,閩南腔調有點變了,不過,還是閩南話,聽得懂吧?”調研團隊說:“聽得懂,聽得懂。”一種完全不同于當地崇安話的閩南方言,怎么會聽不懂呢?阿婆又重泡了一杯“武夷巖茶”,并到廚房生火為我煮了一碗熱騰騰的雞蛋面。坐在閩北農家的陽臺上,抬頭可見奇異的馬頭巖風光,聽著阿婆講述從閩南到武夷的故事以及近年來武夷山旅游的話題,“孤獨”的游人大有“他鄉(xiāng)遇故人”的感受,心情十分激動。

茶葉傳統(tǒng)命名法的邏輯

在按照鮮葉氧化程度和制作工藝不同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和青茶六大類之前,各地所產茶葉基本是按照“地名+品種”,或直接以茶樹品種進行命名,每一種茶葉各自對應著相應的產地和制作工藝,并沒有進行系統(tǒng)細分。六大茶類分類法在得到廣泛認可后,方將各地茶葉按照工藝和氧化程度歸類匯總,烏龍茶才與青茶完全等同起來。也就是說,烏龍茶一開始只是茶樹品種名,或一種茶葉制成品的名稱,它對應著相應的制作工藝。烏龍茶的制作工藝首先誕生于安溪。閩北的烏龍茶樹品種由安溪傳入,也就是烏龍茶首先產于安溪,而后閩北因移植安溪的烏龍茶樹,才開始生產烏龍茶。同時,閩北最開始并沒有稱為烏龍茶而是稱為武夷茶、武夷巖茶。

我國開始認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武夷山市被認定的項目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而安溪縣被認定的項目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由此可見一斑。


△說茶編輯2021年4月19日在安溪開茶節(jié)拍攝

在安溪西坪流傳了幾百年的民間傳說

關于烏龍茶的發(fā)源地,歷來有閩南、閩北之爭,莫衷一是,沒有定論。但在安溪人看來,烏龍茶的發(fā)源地為安溪無疑。因為這里的民間數百年來就流傳著一段“蘇良與烏龍茶”的傳說。

相傳,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安溪縣崇信里(現(xiàn)在的西坪鎮(zhèn))南巖村,山高林密茶茂,村民以種茶為主,狩獵為輔。村里賀厝半嶺湖有一位茶農蘇良(1440——1515),不僅善于種茶制茶,還是位狩獵能手。這位茶農因長年累月風吹日曬,長得健壯黝黑,鄉(xiāng)親們都親切地叫他“烏龍”(閩南方言中“蘇”“黑”和“烏”,“良”與“龍”諧音)。有一次采茶返回途中,蘇良忽然看見一頭山獐從前方跑過,他端起獵槍,擊中山獐。受傷后的山獐奪路而逃。蘇良便背著茶蔞一路追趕抓捕。由于天色已晚,又忙于宰殺品嘗,竟然把炒茶的事給忘了。第二天清晨要動手炒茶時,沒想到擱置一夜的茶青已經變得柔軟了,葉緣也呈現(xiàn)出紅鑲邊,并散發(fā)出陣陣香味。全家人隨即動手炒制,香味越發(fā)馥郁。做好的茶葉沖泡品嘗,濃濃的花香撲鼻而來,滋味也更加醇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蘇龍和家人欣喜若狂,連忙邀請左鄰右舍的鄉(xiāng)親前來品嘗。大家品后紛紛嘖嘖稱奇。蘇良細細琢磨,終于悟出了其中緣由:茶青在茶蔞中經過抖動,葉緣互相摩擦,從而形成紅邊,這樣制出來的茶葉最終形成天然的花果香味。經過反復實踐,蘇良將摸索出的一整套新的制作技藝,傳給了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大大地提高了茶葉品質。蘇良過世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的貢獻,便將依照此法制作出來的茶葉稱為“烏龍茶”,并在他原來居住的地方興建了一座“打獵將軍廟”。蘇良與烏龍茶賀厝人世代相傳的這一則故事,兼有法師承傳佛事輔證,因而為世人所認同。

烏龍茶如今已成為中國六大茶類中的佼佼者,雖然烏龍茶工藝的發(fā)明早些時候只有民間傳說,缺乏更早的史志文字佐證,但這并非空穴來風。作為一個茶農,在偶然中發(fā)現(xiàn)并加以完善的新的制茶工藝,不但是茶農長期茶作智慧的結晶,更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因為歷史上有很多新事物的產生都是人們在偶然中發(fā)現(xiàn),加以總結、完善、提高、推廣并且被接受和應用、傳播的。

雖然民間傳說不能等同于史料,但傳說往往來源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勞動實踐。民間傳說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有了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才使得我國諸多的古代歷史得以代代相傳,較好地保留下來。古代的勞動人民在勞動生產中逐漸產生一種新的技術并世代相傳,這也是符合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

烏龍茶發(fā)源于閩南安溪

得到全球業(yè)界專家的認同

據《泉州府志》記載,五代越王錢俶幕僚黃夷簡于北宋時退隱安溪時有詩云:“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幾焙茗旗香”,可以說明公元960年以前安溪就已種植茶葉。安溪閬苑巖寺始建于唐朝,大門兩側有一副對聯(lián):“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明朝嘉靖《安溪縣志》中記載:“茶,龍涓、崇信出者多”“安溪茶產常樂、崇善等里,貨賣甚多”。明朝萬歷《安溪縣志》載:“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清水、圣泉為安溪兩大歷史名巖。另據《清水巖志》記載:“清水高峰,出云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和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經焉”。

光明網《科普中國》2022年7月26日發(fā)布了以《福建安溪鐵觀音: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為主題的完整視頻,播放了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科學咨詢小組委員、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研究員李先德副主席向公眾推介的“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李先德介紹說:這個農業(yè)系統(tǒng)是在今年的5月20日被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的。中國有了普洱茶古茶園和茶文化系統(tǒng),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統(tǒng),那為什么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還能夠被認定為世界級的農業(yè)遺產,想來,與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具有的三個重要特點有關。一是培育了安溪鐵觀音茶樹良種;二是發(fā)明了“茶樹短穗扦插繁殖法”技術;三是發(fā)明了烏龍茶“半發(fā)酵”制作工藝,生產出有別于“不發(fā)酵”的綠茶和“全發(fā)酵”的紅茶的另外一種獨特的茶類,也就是“青茶”,也叫它烏龍茶。


△說茶編輯2020年10月在安溪鐵觀音大師賽拍攝

李先德明確指出,在我國已有兩個涉茶的全球重要農業(yè)文化遺產的情況下,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還能夠入選世界級的農業(yè)文化遺產是與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tǒng)具有的三個重要特點有關,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發(fā)明了烏龍茶“半發(fā)酵”制作工藝。從而為烏龍茶發(fā)源于安溪提供了世界級的認同。

從烏龍茶的中、英文發(fā)音

進行考證烏龍茶發(fā)源于安溪

烏龍,閩南話的讀音為woliong(烏龍、黑良),烏龍茶的英文單詞為oolongtea,與閩南話的讀音基本一致,可見烏龍茶出口時的叫法(讀音)就是閩南話的讀音。假設烏龍茶發(fā)源于閩北,其讀音會是閩南方言的發(fā)音嗎?

綜上所述,在大量的、權威的文獻資料基礎上,結合茶葉傳統(tǒng)命名方法的邏輯考證,以及早期實地走訪調查報告、民間傳說等作為輔助,通過甄別、比對,調研團隊認為:烏龍茶的制作工藝起源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起源地是閩南安溪西坪南巖村。

來源:說茶ShowCha 《福建茶葉》刊發(fā),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0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