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盧仝煮茶圖錢選

找到約19條結(jié)果 (用時 0.014 秒)

故宮藏畫里的“圍爐煮茶”

繼露營盛行之后,今年冬季“圍爐煮茶”成為了年輕人紛紛追求的入冬的休閑方式。一群人圍著火爐,煮一壺茶,再搭配柿子、橘子、紅薯、花生等水果零食,喝著茶,吃著零食聊聊天,既暖身又為清冷的生活環(huán)境,增添幾分情致和雅趣。

“圍爐煮茶”古已有之,蘇東坡有“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之句,杜耒詩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p>

在古代書畫中,亦有不少圍爐煮茶的佳作,如宋代劉松年的《攆茶圖》,茶筅、青瓷茶盞、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一樣不落,桌前風爐,爐火正熾,上置提梁鍑燒煮沸水;明唐寅《品茶圖》,主人坐于案前讀書,一僮蹲于屋角,煽火煮泉;丁云鵬《玉川煮茶圖》是其晚年創(chuàng)作的工筆精細畫作,畫中唐代名士盧仝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火上的茶爐,全神貫注的神情被刻劃得細致入微。

本期梳理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中的“圍爐煮茶”,以饗讀者。

宋 劉松年 攆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劉松年 攆茶圖(局部)

宋 劉松年 攆茶圖(局部)

劉松年(活動于1174—1224年),浙江錢塘人,南宋孝宗至理宗年間,供職畫院。畫中呈現(xiàn)的是宋代點茶法。左畫面繪二侍者備茶,一人跨坐矮幾,手推茶磨攆茶,邊上置棕制茶帚與拂末各一,以拂聚茶末。另一人則立于桌邊,左持茶盞,右執(zhí)茶瓶正在點茶。茶桌上置茶筅、青瓷茶盞、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桌前風爐,爐火正熾,上置提梁鍑燒煮沸水。

宋 趙佶 文會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西元1082-1135年),姓趙名佶,性好書畫,秉賦極高。山水花鳥人物莫不筆墨挺秀,雅韻宜人。

宋 趙佶 文會圖(局部)

本幅描繪池邊大樹下,一群文士正據(jù)案飲宴。前方有僮仆在一小桌上備茶,其中一人手持長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沿用的是唐末以來盛行的“點茶法”。人物皆神情雅俊,衣褶挺勁生動。竹樹具用雙鉤,筆筆細勁,如鋼針鑴鐵,必盡全力。通幅筆跡繁細,千絲萬縷,而無一懈筆,蓋極精妙之能事矣。此畫庭臺器具描繪得極為華美,有別于五代時文會圖簡單的背景,北宋的文會圖系置于完備的花園場景之中,由此也反映出北宋園林的發(fā)達。此圖右上雖有徽宗題詩,左中有他的畫押,左上另有蔡京題詩,但俱屬可疑,應是畫院中名手之作。

宋 錢選 畫盧仝烹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錢選 畫盧仝烹茶圖(局部)

錢選(約1235—1307年),字舜舉,號玉潭,浙江吳興人,為宋末元初的著名畫家。此畫設色明艷,筆畫精細。畫中茶器,以朱泥宜興茶壺煮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葉茶泡法。畫中三人,一煽火烹茶,爐上置單柄壺,旁置一雙層朱泥提梁壺;正面白衣文士為唐代詩人盧仝(約795—835年),身旁擺放三足朱泥茶壺、白瓷茶甌、朱漆茶托、書畫冊等,反映出文人相聚,品茗論書的隱逸生活。

宋 劉松年 斗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劉松年 斗茶圖(局部)

宋 劉松年 斗茶圖(局部)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風極盛。本幅有明代官員、書畫家范允臨(1558~1641年)行書題跋《斗茶歌》。

明 文徵明 品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品茶圖(局部)

文徵明出身文人世家,一生大多優(yōu)游山林,追求自然。作品中多為生活寫照。一生嗜茶,曾自謂:“吾生不飲酒,亦自得茗醉。”他以茶入詩、入畫、入書法,畫中所表現(xiàn)的文人品茶,亦頗具代表性。此圖繪與友人品啜雨前茶的場景。環(huán)境幽雅的草堂中,二人對坐品茗清談,幾上置茶壸、茶碗;堂外一人正過橋行來。茶寮內(nèi)一僮煽火煮泉,準備茶事,一場小型的文人茶會即將展開。

明 唐寅 品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唐寅 品茶圖(局部)

本幅有唐寅行書自題: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候自嘉。吳郡唐寅。

明 唐寅 品茶圖(局部)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江蘇吳縣人,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同被譽為明四大家。此圖繪冬日文人讀書品茶景象。寒林中草屋三楹,主人坐于案前讀書,一僮蹲于屋角,煽火煮泉;側(cè)屋幾上置茶壺與茶甌等,整體呈現(xiàn)文人悠閑的山居生活。《品茶圖》為乾隆皇帝陳設于河北盤山靜寄山莊“千尺雪”茶舍的壁上之珍,畫上書有乾隆每次駐蹕的題詩及“靜寄山莊”鈐印。

明 丁云鵬 玉川煮茶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署“玉川煮茶圖。壬子冬日為遜之先生寫于虎丘僧寮,丁云鵬”,鈐“云鵬”朱文印,“南羽”朱文印。另鈐“三天子都外臣”白文印,“沈樹鏞印”白文印,“韻初審定”朱文印。壬子為萬歷四十年(1612)。

圖中描繪出唐代名士盧仝煮茶的情景,是丁云鵬晚年創(chuàng)作的工筆精細畫作。盧仝(約796—835年),濟源人,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早年隱居少室山,自號玉川子,后移居洛陽。詩文俱佳,曾作《月蝕詩》以刺時政,得到韓愈的稱贊。性好飲茶,所作《茶歌》中句多奇警。畫面上的盧仝身著便服,頭戴襆巾,手持羽扇,單腿盤坐于芭蕉前的青石上,背后怪石嶙峋,修竹碧綠,兩名仆人在旁侍候。盧仝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火上的茶爐,全神貫注的神情被刻劃得細致入微。畫面花、竹、芭蕉筆筆刻畫工整,怪石的陰陽、紋理交代清晰,賦色清淡冷雋,蔥翠欲滴,閑和嚴靜的幽雅氣氛直撲人面。人物衣紋則用飄灑不群的高古游絲描,或清圓細勁的鐵線描,以區(qū)別不同質(zhì)地的衣料,顯示出畫家別具匠心之處。全圖的繪畫技巧變化多樣而風格基調(diào)統(tǒng)一,人物神情生動,樹石生機勃勃,筆法如行云流水,超然出眾。

明 王問 煮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王問 煮茶圖(局部)

王問(1497-1576年)字子裕,江蘇無錫人。明代中期文人畫家。此卷畫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純以線條作畫,左面主人于竹罏前,聚精會神地挾炭烹茶,罏上置提梁茶壺;對面文士展卷揮毫,狀至愉悅。席上備有筆、硯、香爐、書卷等。整體呈現(xiàn)文人相聚,論書品茗,彌漫書香、茶香的清雅悠閑生活,這是晚明茶畫上常見的題材之一。

清 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為十六開冊頁之一。畫面描繪胤禛(雍親王)身著漢族文人服飾,手捧書冊專心閱讀,足下是熱氣騰騰的火爐。畫中引人注目的是左側(cè)的多寶柜,內(nèi)置文人雅士喜好的古代彝器、珍本書籍和字畫手卷,于此可見主人公高雅之情趣;畫面右側(cè)的茶具、食盒則暗示了胤禛此時安適松閑的狀態(tài)。槅門外迎寒綻放的梅花不顯示了主人不凡的品位,亦反襯出小暖閣內(nèi)的溫暖舒適。

全圖工整精細,色彩明麗,立意十分別致。此幅正契合了《悅心集》卷二羅大經(jīng)之《山居述事》的意境:“雪滿中庭,月滿中庭,一爐松火暖騰騰??戳T醫(yī)書,又看丹經(jīng)。”從本幅可以看出胤禛對雅士閑居生活之向往和其清麗典雅的審美情趣。(來源:美術(shù)報)

來源:茶貴人

若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唐詩里的皇家貢茶

“茶香飄紫筍,膾縷落紅鱗。”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句(《題周皓大夫新亭子》)。

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曾寫詩說: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綠水靜留賓。(《過張成侍御宅》)

這兩首詩里都提到了一款唐代名茶——紫筍茶。

唐代名優(yōu)茶眾多,李肇在《唐國史補》中就列出了一系列唐代名茶:

“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牙,號為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峽州有碧澗、明月、芳澀、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義興之紫筍,婺州有東白,睦州有鳩沉,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壽州有霍山之黃牙,蘄州有蘄門團黃?!?/p>

書中李肇一口氣列出了幾十種名茶,而這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于紫筍,因為在唐代,紫筍茶是皇家貢茶。

茶葉入貢的歷史由來已久,如果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的記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那么貢茶當始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

《南齊書》中記載南齊世祖武皇帝蕭賾的遺詔:“我靈上慎勿以牲為祭,唯設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皇帝的靈座上設有的幾樣貢品中就有茶?!恫杞?jīng)·七之事》中輯錄的史料記載,八王之亂時,西晉“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落難的晉惠帝終于回到洛陽城,黃門官用瓦盂為皇帝奉茶。這些記載散見于不同史料但都說明了皇家用茶歷史久遠。

唐朝時茶業(yè)開始興盛,貢茶制度也漸趨形成?!缎绿茣さ乩碇尽分杏涊d懷州河內(nèi)郡、廬州廬江郡、壽州壽春郡、峽州夷陵郡、歸州巴東郡、夔州云安郡、湖州吳興郡等十多個州府皆有茶葉入貢。

唐代的皇家貢茶中以紫筍茶最受推崇,名氣最大。產(chǎn)于常州義興縣(今宜興)的陽羨紫筍和湖州長城縣(今長興)的顧渚紫筍就是唐王朝最著名的貢茶。

太湖之濱的宜興(古稱義興,又叫陽羨),出產(chǎn)的茶叫“陽羨紫筍”,作為貢茶,陽羨紫筍茶成名還要早于聲名赫赫的顧渚紫筍。據(jù)說,它的成名還和茶圣陸羽有關。宋代大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在他的著作《金石錄》里收集的碑文《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中記載,御史大夫李棲筠當常州刺史時“山僧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薦于上”,茶圣對這款茶作了很好的評價,于是李棲筠就根據(jù)陸羽的推薦將此茶進貢給皇上,此為陽羨紫筍貢茶之濫觴,“義興貢茶自羽與棲筠始也”。后來有很多人會以此為由抨擊陸羽,比如許有谷曾有詩句:“陸羽名荒舊茶舍,卻教陽羨置郵忙?!闭f的就是因陸羽一言,使陽羨茶貢,致茶農(nóng)平添辛勞之事。其實就是陸羽不推薦陽羨的茶,也會有其他地方的茶入貢,茶圣的一言評語也全然是就事論事,就茶評茶,如此批評陸羽不免偏頗。

宋 趙明誠《金石錄》中收錄的《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

茶人們都非常熟悉一首著名的茶詩歌——《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其實這幾句詩是從唐代詩人盧仝的長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擇選出來的,因為詩中對喝七碗茶時的感受描摹的淋漓盡致,深受大家喜愛,所以后世就將這幾句單挑了出來稱為《七碗茶歌》。

那么玉川子盧仝是喝了什么茶寫出這么好的詩句呢?答案就是皇家貢茶陽羨紫筍。那年的一個早上,盧仝正在睡懶覺,有軍將敲門,原來是他的好朋友諫議大夫孟簡給他送來了三百餅今年的紫筍新茶,“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盧仝大為驚喜,因為這茶原本是為皇家制作的,所謂“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盧仝拿到茶百感交集,很為這茶不平“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彼f你這陽羨紫筍茶身份如此尊貴本應在至尊皇帝或是王公之處,怎么就淪落到我這山野村夫的家里了呢,這話聽著像是為茶鳴不平,其實潛臺詞里滿是得意慶幸!既然得到如此好茶,當然也就老實不客氣的“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了。這吃相也足見他見到好茶的迫不及待和對茶的鐘愛了。煎出來便是“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清爽香冽的茶這一喝便是七碗,直喝的兩腋清風幾欲仙,直喝的千古傳誦盧仝歌。玉川子盧仝也因為這首詩常被稱為茶中亞圣。

杜堇 《古賢詩意圖》,圖中描繪的便是軍將打門為盧仝送茶的場景

盧仝煮茶圖(宋)

唐代素有“花間鼻祖”之稱的大詩人溫庭筠寫有一部茶學著作——《采茶錄》,在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甫里先生陸龜蒙,嗜茶荈。置小園于顧渚山下,赍歲入茶租,薄為甌蟻之費。自為品第書一篇……

說唐代詩人陸龜蒙特別喜歡喝茶,在產(chǎn)茶勝地顧渚山開辟了一片小茶園,每逢早春產(chǎn)茶時節(jié),陸龜蒙就來到這里采茶、制茶,還在這里寫了一部品評茶葉優(yōu)劣的專著——《品第書》。

顧渚山是唐代貢茶“顧渚紫筍”的產(chǎn)區(qū),陸龜蒙所品飲的正是這一名茶。

顧渚山位于湖州的長興縣。湖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清幽,物產(chǎn)豐饒,文化昌達。同時湖州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產(chǎn)茶勝地。南北朝劉宋山謙之《吳興記》記載:“烏程縣西二十里,有溫山,出御荈”。一般認為,由此可以上溯到三國時期孫皓被封為烏程侯的年代。如此,則湖州貢茶之史久矣。

顧渚山風光

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州的顧渚山上,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貢茶院。這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制茶廠,顧渚貢茶院規(guī)模之大,為史所鮮見。《元和郡縣圖志》中說“貞元以后,每歲以進奉顧山紫筍茶,役工三萬人,累月方畢”,春天制茶盛期要征調(diào)三萬多人來采制貢茶,唐武宗時茶產(chǎn)量高達一萬八千四百斤!當?shù)氐墓賳T也極其重視貢茶的制作,刺史常以立春后四十五日入山,到谷雨以后才出山。每年早春時節(jié),“蟄蟲驚動春風起”。顧渚山上滿是制茶的工人,“春風三月貢茶時,盡逐紅旌到山里”(《茶山貢焙歌》唐·李郢)。從這些記載足以想見唐朝時貢茶院宏大繁忙的生產(chǎn)場景。

顧渚山風光

顧渚紫筍制成后要快馬專程直送京都,趕在清明節(jié)前呈獻給皇上,謂之“急程茶”。試想一千多年前沒有發(fā)達的交通工具,不但要趕在清明節(jié)前高質(zhì)量的做出貢茶,還要遠路迢迢算著日子把茶從浙江送到陜西,從詩中的描述可以想見其緊張程度。

茶成拜表貢天子,萬人爭啖春山摧。

驛騎鞭聲砉流電,半夜驅(qū)夫誰復見。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

——《茶山貢焙歌》唐·李郢

鳳輦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御簾開。

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

這是唐朝湖州刺史張文規(guī)的《湖州貢焙新茶》詩,詩中描繪的正是當年顧渚紫筍茶進貢到朝廷時宮中的喜悅場面。顧渚紫筍制成后要快馬專程直送京都,趕在清明節(jié)前呈獻給皇上,謂之“急程茶”。在那個交通工具還不發(fā)達的時代,從浙北到長安是需要一些時候的。也許從皇帝到宮娥都早就等的不耐煩了,此時紫筍茶到,于是大明宮雄偉巍峨的宮殿里為這小小細嫩的茶葉有了一片歡騰。紫筍茶何以如此受到唐朝人的喜愛呢?

摩崖石刻上有“湖州刺史裴汶”等文字,裴汶也是唐代的茶學專家,曾撰寫過茶學專著《茶述》,清人陸廷燦的《續(xù)茶經(jīng)》中有錄

湖州是茶圣陸羽長期生活的地方,可謂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他所創(chuàng)作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jīng)》就寫于湖州,《茶經(jīng)》是茶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專著,是我們了解唐代茶的主要途徑。在《茶經(jīng)》中陸羽對茶的優(yōu)劣作了這樣的評判:“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紫筍茶茶芽細嫩,色呈紫而形如筍,正符合“紫者上”、“筍者上”的優(yōu)良茶標準。而作為貢茶,又有著精良的制茶工藝,這都決定了這一茶品在唐朝的王者地位。

陸龜蒙和他的摯友皮日休這一對詩人朋友都很喜歡紫筍茶,皮日休曾經(jīng)寫給陸龜蒙一組茶詩,主要就是品的紫筍茶,如《茶籯》詩:“筤篣曉攜去,驀個山桑塢。開時送紫茗,負處沾清露?!薄恫枭帷吩姡骸芭锷霞臣t泉,焙前蒸紫蕨”

重新復原修建的顧渚山大唐貢茶院

“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這是大詩人杜牧對顧渚山和紫筍茶的由衷禮贊。這位詩名宿著的風流才子曾在湖州做官,到了湖州就愛上了這里的茶山,或者根本就是愛上了這里的山水才欣然來此為官的,他在湖州做官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督造貢茶,然而他并不以此為負擔,反而認為是美差“剖符雖俗吏,修貢亦仙才。”(《題茶山》 唐·杜牧)

貢茶院里唐代大詩人杜牧奉旨造茶的摩崖石刻

前面提到的皮日休用詩人浪漫的眼光打量著顧渚山的茶人:

生在顧渚山,老在漫石塢。

語氣為茶荈,衣香是煙霧。

——唐·皮日休《茶人》

在他看來生長在顧渚山的茶人說話吐出的口氣和翻飛的衣袂間也盡是茶的香氣。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唐·錢起《與趙莒茶宴》

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曾與趙莒一起舉辦茶宴,地點選在竹林里,他們喝的正是紫筍茶,在他們看來茶宴上這紫筍茶的味道鮮美簡直勝過了流霞仙酒。那么就以茶代酒,洗盡塵心,在一片蟬鳴聲里清談到夕陽西下吧。在那個時代,每個喝茶的文人或多或少總要為紫筍茶留下一筆。

貢茶制的建立保證了茶葉生產(chǎn)定時、定點、定量、定質(zhì),對優(yōu)良茶的生產(chǎn)和激勵各地競制名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需要提一句的是在顧渚山下還有一處歷史名泉——金沙泉。在唐代因“碧泉涌沙,燦若金星”而得名的金沙泉與紫筍茶交相輝映,同享大名。金沙泉煮紫筍茶是相得益彰的,杜牧曾寫詩如此稱贊:“泉嫩黃金涌,芽香紫璧截”(《題茶山》 唐·杜牧)。有這樣的說法:“金沙水泡紫筍茶得全功,外地水泡紫筍茶只半功”。

顧渚山腳下的金沙泉在唐代常被視為好水的代名詞

常州和湖州兩地的紫筍都是貢茶,這導致兩地存在了一定的競爭關系,于是都爭著搶先制茶,希望自己的茶能夠最先進貢到京城,得到皇帝的認可“爭先萬里,以要一時之澤”(《嘉泰吳興志》)。但是茶并不是越早越好,太早制作的茶,生長期不足,內(nèi)含物不豐富,反而質(zhì)量不高。于是,兩地官員決定不再惡性競爭,而是友好協(xié)商,并在湖常兩州交界之處的啄木嶺建了一座境會亭。每到春天要采茶的時節(jié),兩州太守便相聚于此,共同會商茶事。“湖州長興縣啄木嶺金沙泉,即每歲造茶之所也,湖常二郡,接界于此,厥土有境會亭,每茶節(jié),二牧皆至焉”。(毛文錫《茶譜》)

茶做好了,兩州的長官在境會亭里拿出各自制作的新茶斗斗茶,看哪家做的更好,品茶第一,比賽第二,每一次場面都非常熱烈。

大詩人白居易特別喜歡茶,他曾在蘇州做官離湖州、常州都不遠估計會跑來蹭茶,然而有一年白居易身體不適,不能前來,很是遺憾,于是白居易躺在病榻上想象著境會亭里斗茶的場景,當真羨慕,恨不得立刻趕過去參與其中,他特地寫了首茶詩寄過去: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遰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詩中提到歡宴之時,兩地剛剛制作出來的紫筍貢茶齊嘗斗新,白居易艷羨之情溢于言表。

順便說一句,白居易在唐代大詩人中是以愛茶著稱的,比如溫庭筠的《采茶錄》中寫到“白樂天方齋,禹錫正病酒,禹錫乃饋菊苗、齏、蘆菔、鲊,換取樂天六班茶二囊,以自醒酒?!眲⒂礤a酒喝多了就去找白居易要茶解酒,但又不好意思白要,特地送去土特產(chǎn)來換取。白居易曾經(jīng)寫過很多關于茶的詩歌,留下了許多關于茶的經(jīng)典詩句,比如:

紅紙一封書后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唐·白居易

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琴茶》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山泉煎茶有懷》唐·白居易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甌茶。

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

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

——《食后》唐·白居易

凡此等等,不勝枚舉,白居易并不僅是喜歡一個地方的茶,對各地的好茶他都會品飲贊賞。寫到詩歌里就留下了那一時代茶飲的雪泥鴻爪。

從白居易的茶詩說起,又聊回到白居易,此時正是春日,該是紫筍茶采制的時節(jié)了,遙想1200多年前的此刻,坐在笤溪邊的陸羽,也正煮著紫筍茶吧,旁邊放著剛剛寫就的《茶經(jīng)》。清風吹來,書頁翻動,空氣中彌漫著茶香。

來源: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低調(diào)做事 低調(diào)飲茶,“中原雙雄”河南河北都有什么茶?

自2022年4月23日中國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品牌形象館正式面向全球發(fā)布以來,我們通過文字與圖像,在云上展示中國地理標志農(nóng)產(chǎn)品的品牌內(nèi)涵、品牌產(chǎn)品、品牌形象,呈現(xiàn)有關中國地理標志品牌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

近日,中國茶地理標志地圖在中國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品牌形象館也正式上線。

地圖中總共包含中國601個茶葉地理標志,其中最多的是湖北省,有81個,其次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分別有76、57個。

今日分享河北省與河南省茶葉地理標志地圖。河北僅有1個茶葉地理標志,為白洋淀荷葉茶;河南省有7個茶葉地理標志,其中5個為綠茶地理標志,2個為紅茶地理標志。

從夏商周時期開始,

河南河北一帶就是華夏文明的核心。

哥倆同屬黃河文明,

是被母親河分開的孿生兄弟。

黃河從渤海入海時,

河以北成為河北,河以南成為河南,

后來黃河改道自黃海入海,

漳河就成了兄弟倆的分界線。

沁河入黃口附近景觀圖源:大河報 攝影/馮小敏

無論從地形地貌、自然資源、經(jīng)濟文化,

還是歷史底蘊,

河南與河北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愛茶這一點上也不遑多讓。

一提起喝茶,你可能會想起福建、云南、江浙……

盡管河南有“一哥”——信陽毛尖做后盾,

也鮮有人會將“茶”與河南河北做出聯(lián)想,

更別提緯度高的河北了。

信陽雞公山頂

但這實在是低估了河南河北人對茶的熱情,

1972年,河北省張家口出土的數(shù)座遼代墓葬。

其墓室內(nèi)壁畫詳細描述了當時的備茶情節(jié),

點茶器具和點茶流程一應俱全,

首屆世界禪茶文化交流大會也在河北舉行。

而河南老鄉(xiāng)喝茶,

喝的龐雜、粗獷。

他們不講究名貴茶,也不講究名泉水,

一個老舊布滿茶漬的玻璃杯,

隨手捻兩撮茶葉,

再倒上滿當當?shù)臒崴?/p>

拎著杯子走到哪喝到哪。

并且,河南還有一個被日本人奉為“大神”的老鄉(xiāng):

盧仝(tóng)。

盧仝與“茶圣”陸羽齊名,被人奉為“茶仙”。

他所作的詩歌流入日本,

影響日本茶道千年。

錢選《盧仝煮茶圖》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七碗茶詩》盧仝

文征明行書《七碗茶詩》

老鄉(xiāng),來喝碗中原茶,中不中?

白洋淀荷葉茶

中國茶葉地理標志地圖

一提起河北白洋淀,腦海里就會自動播放《小兵張嘎》的主題曲:“一九三七年吶 鬼子就進了中原......”在荷花綻放、魚肥水美的白洋淀上,嘎子哥扛著竹竿獨自在船頭呼喊著歌唱著操練,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出英雄少年矯健的身姿。

《小兵張嘎》電視劇主角團

白洋淀的紅色文學曾盛極一時。“荷花淀派”領軍人物——孫犁老師,曾在《解放日報》上陸續(xù)發(fā)表《荷花淀》《蘆花蕩》等小說。隨著文學作品的傳播,大面積的蘆葦蕩和千畝連片的荷花淀成為了白洋淀的標志,也為白洋淀荷葉茶的發(fā)展投下了深遠的影子。

白洋淀風光 圖源:河北旅游

秦漢時代,先民們就將荷花、荷葉做成茶作為滋補藥用,荷葉和花藥用在中國也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背靠著如此之大的荷花規(guī)模以及“華北之腎”的純凈優(yōu)勢,勤勞勇敢的白洋淀人開始大力制造荷葉茶。采自白洋淀野生紅蓮的鮮嫩葉片,只保留荷葉中間15-20cm部分,清晨開始采摘,采摘后還須在4小時內(nèi)送到工廠,經(jīng)過嚴格的清洗、篩檢后,合格品進入晾青環(huán)節(jié);需根據(jù)生產(chǎn)成品是條索還是顆粒,將荷葉裁剪成不同形狀;隨后,進行殺青、揉捻、烘干、松包整形、再烘干,成為毛茶;毛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低溫恒溫儲存、自然微發(fā)酵后,再進行風選、色選、拼配、提香,提香環(huán)節(jié)采用升溫曲線加熱,逐漸成為形成色澤鮮潤、緊密勻整的荷葉茶。

裁切完畢的荷葉茶正在殺青

機器揉捻的荷葉茶 圖源:華北明珠特產(chǎn)匯

2013年白洋淀第一批荷葉茶問世,僅僅一年時間銷售額就突破200萬。2015年,在第六屆中國茶業(yè)及茶藝博覽會上,“華北明珠”牌荷葉茶參加了亞太茶茗大賽的評選,新產(chǎn)品、新品類、新亮點、清香醇正的口感,金色透徹的湯汁,荷葉茶成功斬獲新品類茶的最高獎項及榮譽證書。

信陽毛尖

中國茶葉地理標志地圖

東周時期,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在河南。自那時起,信陽茶就自帶著傳播優(yōu)勢。

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品飲信陽茶后,曾發(fā)出“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nóng)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的感嘆?!端问贰な池浿尽芬矊π抨柌栌兴涊d:當時進貢的“散茶出淮南,有龍溪、雨前、雨后之類”。

而“信陽毛尖”這一名字,最早出現(xiàn)在清末。人們把產(chǎn)于信陽的毛尖稱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據(jù)采制季節(jié)、形態(tài)等不同特點,叫作針尖、貢針、白毫、跑山尖等。

文新茶村 圖:信陽宣傳

1915年,國內(nèi)茶社興起、茶葉復興,民國政府在信陽成立了指導茶葉生產(chǎn)的機構(gòu)——茶葉公所。多位茶人積極響應,集股籌資,先后在信陽西、南部山區(qū)開荒種茶和復墾老茶園,相繼成立元貞、宏濟(車云)、裕申、廣益、森森(萬壽)、龍?zhí)?、廣生、博厚等八大茶社。茶葉公所所長則由茶社社長們輪流擔任,并成立董事會,及時了解掌握國內(nèi)外茶葉生產(chǎn)、加工、銷售的新技術(shù)、新行情,得益于“八大茶社”,信陽毛尖出現(xiàn)了短暫的中興。1926年在美國的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信陽精心準備的茶葉被國民政府推薦展出,一舉獲得金質(zhì)獎章。隨著茶葉加工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車云茶社茶工吳彥遠、唐會卿逐步改進并完善毛尖的制茶技藝,“本山毛尖”吸納了西湖龍井和六安瓜片的制作技藝,使茶葉呈現(xiàn)出細、緊、圓、直的形狀特點和品質(zhì),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但好景不長,抗戰(zhàn)爆發(fā)后,茶葉生產(chǎn)遭戰(zhàn)火破壞,信陽茶業(yè)再次跌落。

圖源:云賞信陽毛尖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信陽茶業(yè)得以迅速恢復和發(fā)展。2003年3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正式批準信陽毛尖證明商標?!靶抨柮狻币策B續(xù)13年入選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榜單,在“2022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名列第三,價值75.72億元。

近年來,信陽市傳承弘揚茶文化,做強做優(yōu)茶產(chǎn)業(yè),推動全市“茶+文+旅”融合發(fā)展。以“毛尖源地、山水浉河”百里茶廊紅色文化體驗游、環(huán)南灣湖茶鄉(xiāng)一日游為特色的茶旅融合新體驗,正成為信陽旅游的新名片。

信陽茶文化活動 圖源:信陽茶文化協(xié)會

桐柏玉葉茶

中國茶葉地理標志地圖

品完信陽毛尖,緊挨著信陽的桐柏縣,也有好茶——桐柏玉葉茶。

桐柏縣是盤古神話的根源地,被譽為“中國盤古之鄉(xiāng)”,素有“盤古開天,手植桑荼二樹”等神話傳說。相傳,盤古身化萬物,汗毛變成了依托淮河而生的桑樹和茶樹以及各種草木。“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大禹導淮,得茶破毒瘴”等諸多傳說,彰顯著桐柏茶的起源。

圖源:河南調(diào)查 南陽調(diào)查隊 郭子健

春秋時期,桐柏曾屬于楚國和韓國;當時的桐柏居民將茶的鮮葉搗成餅狀茶團,曬干或烘干以存放,隨著秦朝的統(tǒng)一,桐柏茶的飲用方式和待客風俗開始向東延伸?!短茣?地理志》載:“義陽土貢品有茶”。當時的桐柏即屬義陽轄區(qū)。宋朝時,桐柏山成為全國十三大茶場之一。

桐柏乃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茶園在抗戰(zhàn)中多遭毀棄。自上世紀80年代起,桐柏茶開始迅速發(fā)展,陳丙環(huán)教授陪同當時的中國茶葉研究所所長相亞軍先生前來桐柏品嘗“桐柏玉葉”后,贊譽道:“該茶屬高香型,名茶中的典型”。目前,桐柏玉葉的主產(chǎn)區(qū)集中在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東側(cè)的金臺觀、水簾洞、桃花洞一帶,以及“三灣”——程灣、王灣、西灣。

桐柏茶園 圖源:桐柏文藝

近年來,桐柏縣委、縣政府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生態(tài)功能縣的建設上來,從省農(nóng)科院、省農(nóng)大聘請專家當顧問,投入500萬元建立起河南省唯一的茶樹良種繁育場,引進“福鼎大白種”“白毫早”“龍井43”“福云10號”等10多種優(yōu)良品種。目前,桐柏縣已連續(xù)舉辦5屆“桐柏玉葉”手工制茶大賽,成為傳承手工制茶工藝、展示茶產(chǎn)品、交流茶文化、推動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平臺。

來源:農(nóng)業(yè)品牌研究院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