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龍潤皇帝餅為什么貴

找到約5條結(jié)果 (用時 0.026 秒)

為什么茶具中可以窺見茶文化的演變

飲茶或稱品茶,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實我們與茶結(jié)緣的歷史也在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了?,F(xiàn)浙江省肅山市的湘湖上有一個遺址博物館,名叫“過湖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所展示的遺址是一座位于湘湖底部的、距今八千年前的人類生活與居住的部落遺存。在這里,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一些茶籽遺存,雖然這些茶籽可能只是采來食用的,但它的出現(xiàn)至少說明:茶樹在此時便已被人類認知并受到關(guān)注。

成書于戰(zhàn)國的辭典《爾雅·釋木》中有“槚,苦荼”之說,荼即是茶,這應是豈今關(guān)于茶的最早文獻記載。

近年來,在西漢景帝陽陵從葬坑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一些植物葉片,經(jīng)專家鑒定確認為茶葉,這是我們今天見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原形。這個重要發(fā)現(xiàn)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所以真正有據(jù)可查的、用茶飲茶的準確年代當在西漢早期。

茶葉

烹茶

藍田呂氏所有墓葬中都有隨葬的茶具出土,這說明飲茶在北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些茶具有瓷器、有石器、有陶器、有鐵器、有銅器、還有當年曾晶光閃閃的錫器,真讓人目不暇接。在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飲茶也非常普及,而且受到許多人的鐘愛,但方法一般都簡便易行,器具也很簡單,只要一個茶杯、一包茶葉就夠了。所以當我們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北宋茶具時,既驚訝興奮,又覺得茫然。最終,通過對資料的查找和研究,才明白原來這些茶具中還包含著大學問。

帶蓋鐵茶鼎

比如說,呂大臨墓中出土的三高足鐵鼎,它有三條細高的腿,說明三腿之間可以架柴點火,因此這是一件用以加溫燒煮的容器。還有一件用青灰色、質(zhì)地較軟的驪山石制成的圜底銚,口沿上帶有兩個對稱的扳手和一支粗短的流。銚本身是吊在火堆上煮東西的飲食具,因為圜底也可用來架在爐上燒煮。此外,呂錫山的兩位夫人墓中還出土一件驪山石釜,這件器物斂口、鼓腹、圜底,口上帶蓋,肩部對生兩個方折立耳,通體有明顯的磨損使用痕跡。釜也是古人用來烹煮的主要器具。這些用來烹煮的器具在飲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難道宋代人的茶是煮著喝的嗎?

素面帶流圜底驪山石銚

確實如此,在宋人的飲茶方式中,有一種傳統(tǒng)的方法一直被保存下來,這種方法就是將茶葉采摘后經(jīng)蒸青制成可以存放的茶團式茶餅,煮茶時投入釜中,加水的同時再放入蔥、姜、茱萸、大棗、桔皮、薄荷等佐料一同烹煮,最后再加入適量食鹽。煮出的茶實際象一鍋菜湯。因含藥物成份,既可發(fā)散去寒,也能解暑降溫,更具有防病和保健功能。飲茶的人可根據(jù)需要選擇添加的附料,如果受了風寒,茶中可煮進去一些蔥、姜、朱臾;如果受了暑熱則添加一些薄荷;消化不良也可以加入大棗、桔皮,但食鹽做為調(diào)味品是必放的。這種飲茶方法自西漢開始直至六朝,頗為盛行。據(jù)說,現(xiàn)代的廣東各家人仍傳承了這種古老的煮茶法。因茶煮的象菜湯一樣,所以我們稱這種飲茶方式為-粥茶法,又叫茗粥。然而對這種菜湯式的飲茶方法,唐人陸羽在所著《茶經(jīng)》中表示出很大的不滿,認為這樣煮出的茶如同棄之溝渠中污水一般。由此可見,當年的粥茶滋味肯定和現(xiàn)在的茶味大有不同。

驪山石茶釜

雖然粥茶的口味可能讓現(xiàn)代人難以接受,但它獨有的保健性能和治療小災小病的功效,使這種飲茶方式在那些偏僻的、醫(yī)療條件不好的鄉(xiāng)村山野里流傳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漢流行的粥茶,到兩晉時有了改良,一種相對粥茶更為精致的飲茶方法逐漸產(chǎn)生并在上流社會開始興起,這種方法是將茶餅或茶團碾成末煮沸飲用。當時許多名人皆有與茶相關(guān)的奇聞逸事流傳下來,如:西晉惠帝時的著名愛國將領劉琨。劉琨是今河北一帶人氏,乃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年輕時相貌英俊,而且胸懷大志,決心報效祖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習文練武都超勤奮,常與好友一起聽到夜半的第一聲雞叫就起來練劍,人們?yōu)榱税勊麄兊那诿憧炭?,便有了“聞雞起舞”這個成語。后來,劉琨不但成為一個愛國志士,還是個詩人和音樂家,同時也是個品茶高手。在西晉將要滅亡之際,劉琨臨危受命,當上了并州刺史。并州在今山西一帶,這里經(jīng)常遭到匈奴侵擾,劉琨上任后對外抵御匈奴,對內(nèi)安撫百姓,孤軍堅守并州近十年。后終因勢單力薄而被迫放棄并州。作為志士,眼見西晉滅亡,天下大亂,自己又無力回天,心中的郁悶是可想而知的,為了緩解這滿腔愁悵,劉琨常寫信給遠在南兗州做官的侄兒,要他寄好茶以解憂愁。其中一封信中寫道“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币馑际钦f:最近我得到一些飲茶必需的上好配料干姜、桂皮、黃芩等,就盼望著得到好茶以緩解我胸中的煩悶,所以你要趕緊給我寄過來。南兗州在今江蘇一帶,當時不但產(chǎn)茶,而且盛產(chǎn)好茶。與眾不同的是,別人以酒解憂,唯劉琨卻以好茶解除憂悶。因此留下這千里求茶一段故事。

茶做為一種大眾飲品而被廣泛傳播和飲用應在中晚唐時期。時有“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之說??梢姴璧娘嬘靡哑占爸翆こ0傩罩?,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享有與吃飯同樣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的飲茶法正是從粗放向精致的過鍍階段,有兩個明顯特點:1、將茶餅碾磨成細米狀碎顆粒后再沸煮。2、對水溫有了較明確的要求。這時烹茶的全過程是:先碾好茶末,再用風爐將茶釜中水煮開,水從微沸至大沸可分三個階段,一沸如魚目、二沸如連珠、三沸如鼓浪,只有二沸之水最適于烹茶,所以當水燒至二沸便可量出茶末投入釜心,隨即用竹篾攪動,并加入食鹽調(diào)味,待沸煮到泡沫漲滿整個釜面,茶就煮好了,即可舀入碗內(nèi)飲用。此烹茶法雖較前述粥茶法已講究了許多,不再加入其它佐料,但仍要加鹽調(diào)味,而且茶末經(jīng)沸煮必定爛熟,茶的自然香氣和韻味已基本喪失,所以盛行于中晚唐的烹茶法仍不能徹底擺脫傳統(tǒng)飲茶方式的影響。

我們前面看到的那些隨葬于呂氏墓中的茶鼎、茶銚、茶釜都是用來烹煮末茶的器具。由此說明,北宋中晚期傳統(tǒng)烹茶法仍然存在并受到部分人的青睞。雖然烹茶是老傳統(tǒng),但呂氏一族所用器具卻格外講究,因嫌鐵釜有腥氣,而更喜歡用毫無異味的潔凈石器具烹煮茶湯,可見其貴族生活的細致入微。

點茶

除了那些烹茶用的器具外,還有一些更為精巧雅致的茶具,它們也是為了飲用烹茶而產(chǎn)生的器具嗎?

不,這些茶具是專為一種唐代晚期興起的、鼎盛于宋元兩代的、與前述烹茶法完全不同的一種嶄新的飲茶方式——點茶法而制做的。這些茶具分別是:茶撐、茶碾、蓋碗、桶形小盒、渣斗與平底缽、銅則、托盞、茶著和湯瓶。

從眾多精美的茶具上,我們就能體會到,這種新的飲茶方式一定非常細致而富有情趣,它的制做又是怎樣一個復雜而極為講究的過程呢?

青釉刻花牡丹紋蓋碗

點茶法首先要求有極好的原料來源。北宋時期最好的茶產(chǎn)自福建建安的鳳凰山一帶,又名北苑茶,是朝廷的貢茶。宋太宗時,以北苑茶制成了著名的龍鳳團。宋仁宗時,正值北宋盛世,有一位身居高位的能臣干吏,名叫蔡襄,是福建仙游人。他也被譽為北宋首席茶藝大家。蔡襄既是福建人、又常年在福建做官,自然對茶的研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關(guān)于蔡襄對茶品的鑒賞,還有一段真實的故事。北宋中期,在福建的建安能仁寺山石縫中天然生長著一株茶樹,寺僧們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棵珍貴的茶樹,并將采摘下來的茶葉造得八塊茶餅,號稱“石巖白”。寺院將四餅饋贈給福州知州蔡襄,另外四餅送給京城朝官王禹玉。一年后,蔡襄應召還京為官,閑暇時到王禹玉家串門,王見蔡襄到來,便命仆人選用最好的茶來招待。蔡襄捧著仆人沖好的茶,還未品嘗就說:“這茶像極了能仁寺的‘石巖白,公從何得之?”王禹玉一時也說不出茶葉的品牌,忙叫仆人拿來茶笥上的標簽一看,果然是“石巖白”。自此,他對蔡襄鑒賞茶葉的本領佩服得五體投地。

三足盤式鐵器

蔡襄不僅長于鑒賞茶葉,還精通制茶工藝。經(jīng)他改造后的北苑茶小龍團每斤價值黃金二兩,即便如此,因產(chǎn)量極少,只能供仁宗皇帝一人飲用,就是王公大臣也是連小龍團的影子都見不著,因此他們紛紛抱怨說“黃金易得而小龍團不可得也”。當然,宋仁宗也不舍得獨享,每年祭天之前,都會賜給中書省和樞密院各一塊小龍團茶餅。兩個機構(gòu)再把兩塊茶餅平均分配給八位宰相級的重臣。而這些得到一小塊茶餅的人誰也舍不得喝,爭相把它收藏起來。就這樣,二十多年后,擔任樞密院副使、參知政事,官居副宰相一職的歐陽修終于分得了一小塊茶餅,這是人臣的極高禮遇,歐陽修恭敬地將皇帝的御賜供奉在家中。宋仁宗駕崩后,他每次捧茶欣賞都會百感交集、痛哭流涕。

石茶碾

到了北宋晚期徽宗時,又出現(xiàn)了以“銀絲水芽”制成的“龍團勝雪”,每餅值四萬錢,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人民幣一萬元左右。這種高擋茶餅對原料要求極高,只從采摘的茶葉中取其芽尖,蒸過之后反復壓榨一晝夜,將茶的汁、色全部擠出?,F(xiàn)代人認為茶汁去盡而茶之精髓已失,但宋人并不這樣想。榨盡茶汁茶色后再放入盆中研磨到細勻滑膩的糊狀,同時加入少許龍腦等香料和一定量淀粉制成餅或團狀,烘干后存放。經(jīng)這樣一番折騰后,制岀的茶餅就變的潔白而滑膩。達到了這一標準,才有資格成為這種新的飲茶法-點茶的原料。呂氏墓內(nèi)隨葬的青釉、白釉瓷蓋碗應是貯存茶餅的容器,以呂倩容墓內(nèi)的青釉刻花蓋碗最為精美而具代表性。

青釉圓盒

黑衣筒形盒

現(xiàn)日本茶道中的茶末罐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原料——茶餅碾成末。當然,碾茶的要求也很高,好茶末細如粉塵,這與唐代茶末的細米狀區(qū)別很大。整個碾茶的程序是:先將茶餅錘碎炙干,炙干茶餅的器具類似現(xiàn)在的餅撐,只是形體很小。炙干后的茶再放入茶碾中反復碾壓,直到成為粉狀。因茶餅很金貴,茶碾以形體小而精巧者為上品。呂大臨墓出土的青石茶碾,雖然破碎,經(jīng)修復仍可見其原形。碾磨后的茶粉再用茶羅過濾一下并被斂入罐、盒一類容器內(nèi)待用,這類器具出土絞多,以瓷質(zhì)與加碳陶質(zhì)為主,做工端莊別致。

備茶完畢,茶事即可開始,這種新的飲茶方式最大特點就是完全擺脫了傳統(tǒng)的煮茶法而改為沖茶法。為不影響沖入盞中的水溫,必須先將茶盞預熱。宋人是怎樣預熱茶盞的呢?現(xiàn)有文獻并無詳細記載,從出土器物分析,烹茶時用來盛斂殘渣的渣斗在這種新方法中不但存在而且斗口往往扣置一個大口平底缽,而且外表也制做的十分華麗。瓷渣斗和配套瓷缽通體會施有花紋,有的口沿上還包著金銀釦邊;銅渣斗與銅缽則外表鎏金,顯得輝煌富貴。但縱觀這種新方法整個沖茶過程,因原料已細到粉塵狀態(tài),并沒有任何殘渣可丟棄。所以我認為,此時的平底缽應該是用來盛放茶盞以澆沸水預熱的器具,而配套渣斗則用來存放茶盞預茶后留下的殘熱水、其作用相當于今日茶道中的茶海。待茶事結(jié)束,缽就扣在渣斗口沿上成套存放。例如出土的青釉刻花缽與渣斗就是相配的一套。

青釉刻花八曲葵瓣缽

青釉刻花渣斗

茶盞預熱好后,用茶則自茶末盒內(nèi)舀出茶末,一則定量為一錢七分,將茶末放入盞中,而此時的茶盞也非前朝茶碗,它的模樣很象飲酒用的臺盞,由盞和盞托組合而成,盞下加托后侍茶,一不燙手、二顯得講究、三也潔凈衛(wèi)生。

銅茶匙

呂氏家族墓中出土托盞數(shù)量不少,以瓷為主,兼有錫、石質(zhì)地。其中的黑白釉配撘瓷托盞屬于一位二十五歲便過早離世的年青人,該托盞典雅脫俗,因與主人情趣相投而長伴他于地下。另一件黑釉鷓鴣斑盞,表面極其華麗,盞下原配漆托,因久存地下,現(xiàn)漆托已不存。

黑、白釉配搭托盞

黑釉鷓鴣斑紋茶盞

茶入盞后先加入一點點水稱為潤膏,然后用茶瓶中沸水沖之。煮水所用茶瓶分銅、鐵兩種材質(zhì),瓶勿須太大,形體細高,特別是流的曲度與流嘴的削面非常講究,即要出水通順,又不能水流過急過大,只有流口斜削角度適當,倒出的水才能掌控隨意、收發(fā)自如。要達到這些要求,就存在著相當?shù)募夹g(shù)含量。所以當時的茶瓶制做也有名家作坊,例如呂大圭墓隨葬的鐵茶瓶,執(zhí)手下端鏨刻小楷一行3字為:“戴十玉”。這就是制器工匠的名款,敢用真名為款,既表現(xiàn)了商家對自己產(chǎn)品的自信和擔當,也在同類產(chǎn)品中賺得了知名度。

帶蓋鐵茶瓶

用茶瓶將水煮開沖茶時須以箸或匙不停擊佛,令其生出豐滿的泡沫,擊拂的動做好象打雞蛋一般。箸指一種圓形竹刷,是擊佛中最好用的工具,呂氏墓葬中也有出土,只是前部竹篾已朽,僅留下后端的圓形銅把柄而已,如今這件茶具只能在日本茶道中看見。在擊佛過程中,對沖下的水溫要求嚴格,水涼則茶末浮在表面,水熱則茶末沉于盞底:同時,擊佛技巧手法也很重要,所以一盞香茶若要沖好,必須茶末極細、調(diào)膏極勻、水溫不高不低、水與茶末比例匹配、茶盞預熱好、沖時水流緊湊、擊佛時攪的極透,這樣盞中茶才能呈懸浮膠體狀態(tài)。此時茶面上銀光流曵、沫餑翻湧,一盞茶才算沖成。

鎏金茶刷器柄

因茶餅中含有淀粉和香料,點出的茶不但芳香而且顯示出膠著的乳狀,與此前烹茶的湯狀差別明顯。

從原料制做到備茶、沖茶、成茶一系列工序完畢,沖出的茶也就成為一件精心制做的藝術(shù)品。而這種創(chuàng)造藝術(shù)品的工藝,就是中國飲茶史上一個耀眼的亮點、飲用末茶茶藝的顛峰、盛行于北宋的-點茶法。由于點茶法更能充分發(fā)揮末茶的特點,所以成為宋元時期飲茶方式的主流。

現(xiàn)日本茶道中的著

在飲茶過程中為添情趣,又有斗茶一說。

什么是斗茶呢?故名思意,斗茶就是大家比賽誰點出的茶一口喝干而在盞壁上不留水痕,如果盞內(nèi)壁干干凈凈沒有水痕,就是贏家,表明點出的茶與水融為一體,有較強的內(nèi)聚力,反之則告失敗。這種玩法本身也是對茶品、茶技的檢驗方法之一。因要檢查水痕,那么白色的茶沫在黑盞上留下的水痕最為明顯,因此北宋時期福建龍窯生產(chǎn)的黑釉盞最為有名而且價格很貴,即便是貴族也因買的起一套建盞而頗感自豪。呂氏墓葬中出土的建盞有金兔毫和銀兔毫兩種,金毫較易保存,如今看來仍是金絲閃爍華美異常。

黑釉金兔毫紋盞

散茶

點茶在宋元盛極一時后,很快衰落消失,現(xiàn)在我們只能從日本的茶道里尋到它的蹤影。從明代到今天,整整歷經(jīng)了將近700年,在這個歷史時期內(nèi),我們的飲茶方式又是什么呢?

兩個字:散茶!根據(jù)文獻記載,明代初年便不再提倡點茶而改飲簡便宜行的散茶。所以許多人認為中國人飲用散茶是從明代開始的。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

青白釉瓜棱腹帶蓋茶壺

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北宋晚期正當點茶極盛時,一種新的飲茶方式又在上流社會中悄然興起,這就是與現(xiàn)代飲茶方式相同的散茶法。呂氏家族墓中出土了體矮、肚大、流短而粗的茶壺,一看其尊容便熟悉無比,和現(xiàn)代茶壺長象一樣。喝散茶的瓷杯也很不陌生,現(xiàn)在仍可找到它的影子。最確鑿和有力的證據(jù)是出土中的銅渣斗及配套的銅缽,在銅缽內(nèi)壁上赫然附著著一片茶葉,大約有40枚葉芽之多,從個體、形狀看,應是上等好茶葉的嫩芽。墓主人呂大圭曾做過管理茶、酒稅收的官吏,雖然這官的品秩不高,但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由于職位之便,他對自己所飲用的茶葉品相還是很挑剔的。

青白釉托杯合影

在散茶法中,渣斗的作用依然等同于茶海,而配套的平底缽可能仍用來預熱茶杯。但與點茶不同的是,澆熱茶杯的水很可能是第一道洗茶的熱水,這種做法與現(xiàn)代茶道基本相同。所以缽內(nèi)壁上才有可能留下沒有沏開的茶葉,也只有這樣才能合理解釋為什么渣斗內(nèi)底留下的是乏茶葉,而缽內(nèi)壁卻留下了沒有泡開的茶芽。

銅渣斗

銅缽內(nèi)茶葉

鑒于這些真實存在的考古發(fā)掘證據(jù),所以我們說:飲用散茶至少在北宋已開始,北宋晚期于貴族中已成相當氣候。由于點茶太過風雅,而且耗資巨大、費時費工,又極其繁瑣。明代時官府便提倡推廣飲用散茶,結(jié)果使飲用散茶成為全民普及的飲茶方式。散茶的最大特點是保留了茶葉的原形、自然香味和色澤,換句話就是:喝散茶才能真正品味到茶的自然屬性和精髄。

末茶

從此,中國人喝末茶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所以說,散茶的飲用啟始于宋,興起于明,盛行于清代及其以后。

總之,通過對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葬、器物和人物的講述,讓我們看到了位居北宋關(guān)中士族之首的呂氏家族精致而并不耆華的日常生活。那些出土文物,讓我們脫離了冰冷的文獻記載,直接用雙手去觸摸和感知到帶有時代溫度的、鮮活的歷史人物與他們的故事。-----文章摘自網(wǎng)絡

傅傳耀:喝茶這事兒,只有中國人玩出了美!

6月5日,貴陽觀山湖區(qū)黔貴國際商務中心華彩文化大講堂中茶香陣陣,詩詞繚繞,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傅傳耀與大家共賞中國茶詩之美。

現(xiàn)將現(xiàn)場演講內(nèi)容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這個演講是首長安排的,接不接受是態(tài)度問題,講得好不好是水平問題,希望大家原諒。

作為茶文化研究會的會長,有點兒慚愧,五六年前連茶都不會喝,后來接受這個任務以后,研究倒是談不上,但是學習確實還是挺認真的。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茶與詩詞,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他們是怎樣一路走來,準備去哪里,以及這個茶和詩都給我們講述了些什么。

首先,我們看這首童謠。

《茶鄉(xiāng)童謠》 (節(jié)選)

長的矮矮丫,開的白白花,

綠了千千嶺,清醒萬萬家。

這首童謠是湄潭、遵義這些地方將它印入教材的,幼兒、小學、初中、茶學,教材里都有這一首詩。雖然短,但是說了三個特性:生物,生態(tài),功能特性。所以這首童謠非常流行,還有一年,把它譜成了一首歌,參加了貴州歌曲創(chuàng)作大賽,還獲得了三等獎。

那么,詩是什么時候和茶結(jié)緣的,茶又是什么時候走到詩里去了呢。首先,我們來看《詩經(jīng)》,《詩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公元前11-6世紀的詩305篇,分為:風、雅、頌,運用賦、比、興手法。孔子評價它: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帮L”講的是林間,就是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全國各地唱山歌的那種;“雅”就是皇城周圍的事,比如春游,郊游;“頌”就是宮廷里面祭祀用的。

1、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邶風·谷風)

2、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國風·七月)

3、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鄭風·東門)

“荼”有被譯成小野茶,白毛根的,無論怎么理解翻譯,只要貼近就行,我是將它譯成茶。5000年前也有荼,即茶之說。

下面,我們來到漢代,最近我去了陜西一趟。漢代文景之治的皇帝劉啟他的墓打開以后呀,里面找到了茶葉,是用罐子裝的,并且罐子打開后茶葉就跟剛開封的一樣,非常的新鮮。他們已經(jīng)申報了吉尼斯紀錄,這是最早的茶。漢代關(guān)于茶的詩很多,我們介紹一位叫左思的詩人。他這個人長得非常丑,個子又比較矮,形象不咋的,但是才華橫溢。左思——曾作《三都賦》,造成洛陽紙貴,陸機輟筆。

《嬌女詩》左思 (節(jié)選)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畫。

貪華風雨中,倏忽數(shù)百適。

心為荼荈據(jù),吹噓對鼎立。

這首詩非常有趣,是寫自家兩個女兒的,詩人寫詩不要去寫遙遠的地方,就寫身邊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事。他將兩個女兒天真稚氣,活潑可愛的情態(tài),淘氣的性格,聰惠嬌憨的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

接下來,就是唐朝。唐朝的茶文化,我們茶界有一句話“發(fā)乎神農(nóng)氏,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明清時遍及中華?!边@里面還有很多歷史,最近我把它們都理清了,包括每一個朝代,都與茶有關(guān)。唐朝的茶文化,有三個標志性的事件。

1、入詩;數(shù)以千計。

2、《茶經(jīng)》橫空出世;陸羽一生為墨客,數(shù)代為茶仙,尤其對貴州茶推介詞,婦孺能頌,老少皆知,現(xiàn)在仍然是教科書式的,所以稱他為“茶圣”。世人評價他“一生為墨客,數(shù)代為茶仙”。

3、絲綢之路,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到日本、韓國。日本和韓國現(xiàn)在的茶文化茶道就是當時唐朝和宋朝流傳過去的。所以,唐朝的茶不僅影響中國,更影響了世界。

這里面有許多詩,我們先來說說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屢試不第,靠認識賀知章和玉真公主,出仕翰林成玄宗伴友,厭倦這種有名無實宦官生活,自醉自縊,呼不上朝,安史之亂為永王作詩,后被流夜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圣。有《將進酒》、《望廬山瀑布》、《蜀道難》等,都是名篇。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燭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馀興,長吟播諸天。

茶就是生長在這樣一個亂石當中,所以非常的好,采這樣的茶喝了以后,皮膚都不用補水,肌骨也會很健康,這上面一段講了玉泉山神話,它的茶和水都非常的好。

下一首,是元稹?!霸ぐ住?,新樂府詩人。

《一七令·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zhuǎn)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后豈堪夸。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寶塔詩,從嫩芽開始一直到飲后感覺,騷客慕,和尚愛,紅綾包,玉石碾,非常珍貴。煎出花心黃色,碗轉(zhuǎn)生著小花,喝到深更,直飲到日出,談盡人生煩惱還在喝,誰說茶不好,茶真的就非常好。

下面的這首詩很有趣,勸我們多喝茶,少喝酒。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驅(qū)趕瞌睡,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得道成仙,酒鬼畢卓丟人,笑陶潛已飲酒,崔候你崔刺史醉酒失態(tài),頌道人,唯有丹丘子懂茶,諷酗酒,勸飲茶。這是寫得非常生動的,就是告訴我們要多喝茶,少喝酒。

《七碗茶》這首詩是一定要仔細認真介紹的,因為盧仝他寫的詩不多,這位老先生破屋幾間,窮困潦倒,他的圖書滿架,終日苦讀喜歡讀書,都是靠和尚或者鄰居贈米才能過日子,博覽經(jīng)史,工詩精文,不愿仕途,人敬茶仙,“甘露之變”與王涯幾位好友在宰相家喝酒,后來被人逮住誅殺。

《七碗茶》(節(jié)選)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很直白生動,把茶的功能描繪得淋漓盡致。

說了這些人,還有一個人給你們說一說,杜甫。他六七歲時就特別有思想,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也是終身無第,文憑都不高。他爹是知府,那時的他玩得很開心,游遍了北方的名山大川,有點不思進取了。最后呢,長于動亂當中,安史之亂這些對他都有影響。雖然他的職務不高,但是詩確實寫得好。

《重過何氏五首》(節(jié)選)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

這是一幅山水田園,恬淡悠閑的水墨畫,非常美,非常漂亮。

現(xiàn)在,說過了杜甫,我們再說一個有重量級的人物一白居易。白居易他的父親也是做官的,父親擔任過縣令,他自己是個進士。后因敢于直言被貶謫,他也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喜歡喝茶養(yǎng)身,活到了78歲,算是那個時期年齡最大的詩人了。

《茶山境會亭歡宴》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他寫的這首詩,有兩種解,但是我覺得呢主要是我選取的這一種,是唐朝喝茶,開始斗茶,看你的茶好還是我的茶好。就像現(xiàn)在的斗茶賽,貴州這類活動就特別多,像秋季斗茶賽、春季斗茶賽等活動。他把當時茶藝表演、茶事活動以及斗茶的盛況寫下來,讓我們身臨其境,很生動。

下一首呢,也是白居易的詩,選了幾句,因為白居易他以茶為主題的詩有8首,涉及茶的有70多首,在這幾個詩人當中他是寫詩寫得最多的。比如說《自題新昌居止》這一首:春風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茶酒不分家,愛酒不棄茶。何其的灑脫舒適呀。

還有《山泉煎茶有懷》: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所以,這個寫出了儀式感、祭祀感。喝茶本來就是很有儀式感的,現(xiàn)在清明節(jié)祭奠時還會倒一壺茶,廟上那些敬的都是茶而不是酒。唐朝關(guān)于這方面的詩很多,我就選取這幾首給大家分享。

然后我們進入宋朝,“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幾個巔峰,我們說宋朝,就是詞。我們來看看詞又是怎樣描繪茶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陸游的,陸游(1125年—1210年)南宋愛國詞人,出官宦之家,名門望族,其父宰相陸佃,游兩仕應考,與秦檜有怨,未第。仕途不暢,后檜亡,升官至大理寺司直兼宗正薄,兼具浪漫與現(xiàn)實,詩好于詞,重于詞。兼具浪漫與現(xiàn)實主義。

《漁家傲·寄仲高》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

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與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這首詞是在他落魄時所寫,雖然調(diào)到四川工作,按照他們看來就是被貶謫啦。蜀越萬里之遙,給家里信哪年哪月才能收到回信,我的兄弟家人何時能相聚,借茶消愁,夜不能寐,以茶相伴,兩鬢染霜。

蘇軾,進士,文筆很硬,晚年被貶,他很有特點,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泛,清新豪健,獨具風格。

《西江月(茶詞)》

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

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

湯發(fā)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人間誰敢更爭妍。斗取紅窗粉面。

谷簾珍泉,北苑雪芽,這是舉世無雙的絕配。

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雙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yǎng)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月夸。

寶云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

君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

西江雙井茶,早于百草生,特別獨芽,那是珍品,就連長安達官貴人喝了都贊不絕口,不是其它不好,人們喜歡棄舊寵新,建溪龍團鳳餅,色、香、味都非常好。

還有一位老先生,黃庭堅,他是江西九江雙井人,21歲進士從縣尉到吏部員外郎,太平知州,書香門第,人才輩出,有30多位進士因鐵龍爪治河直言,被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彭水)。他后來貶謫的范圍就是貴州銅仁、道真這些地方,所以他對貴州特別了解。

《品令·茶詞》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

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xiāng)路、成佳境。

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他還有一首《阮郎歸》,專門寫貴州茶,為貴州茶做的廣告。

《阮郎歸》黃庭堅

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

月團犀胯斗圓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絳紗囊。品高聞外江。

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

春天里黔中桃花時節(jié),正是人們采茶時候,龍團鳳餅是圓是方,碾好膏烘焙提香,用粽葉包裹,再用絳紅色囊裝,要品到高香,要到外江去。一陣光觥交錯之后,都濡的春茶味道正,韻味長。

我今年花了許多功夫,整理了貴州茶的歷史,從一百六十四萬年擬到近代,貴州茶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有其特點,說不謙虛一點,可能在全國都是非常好的。那為什么影響不大呢,因為我們大家傳授得少,還有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家都覺得非常好,我們反而覺得不好。

宋詞還有白玉蟾寫得也非常好,他寫的是怎么采茶。

《水調(diào)歌頭·詠茶》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頭雀舌,

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香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水、試將來,

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zhàn)退睡魔百萬,

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一陣春雷,一夜春雨,茶出芽了,還是建溪的早哇,采兩葉一心,來不及等了,搗碎成紫云堆,用剛?cè)【畞碇?,砸了一口放下杯子,回味無窮,頭腦清醒,睡魔逃盾,沒有夢臆,兩腋生風,直上蓬萊。他寫的這個詩,就是對喝茶的一種感覺形式,這是白玉蟾。

那么接下來我們到了元朝了,元朝是元曲,元朝的曲,最流行的《劉行首》二折念白中是這樣說的: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在的日常生活,這代表了宋朝茶的普及。

我跟朋友之前在北京去了馬致遠的故居,在半山腰上,有一個房子。他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1207年向孛兒只斤·真金獻詩獲贈官員,且念己身自年幼,寫詩曾獻上龍樓,后真金亡故,到浙江做官。

《青衫淚》(節(jié)選)

遮莫他耳聽春雷,茶吐槍旗。

著那廝正趕到五嶺三湘建溪,干相思九萬里。

《沉醉東風》(節(jié)選)

這茶呵采的是一旗半槍,來從五嶺三湘。

泛一甌瑞雪香,生兩腋松風響,潤不得七碗枯腸。

辜負一醉無憂老杜康,誰信您盧仝健忘。

五嶺三湘一芽一葉茶好,還沒有像盧仝七碗茶,酒也醒了,神亦清了,辜負了老酒杜康,正如李時珍說的益思健腦。所以喝茶不會有老年癡呆癥,他會刺激我們的多巴胺,不斷產(chǎn)生多巴胺然后更新新的,人就不會有老年癡呆癥了,喝茶的人都不會有老年癡呆癥,這就是喝茶的好處。

還有王實甫,寫了《麗春堂》、《破窯記》啊,他是談戀愛的專家,所以他寫這些詩寫得非常生動形象。

《麗春堂》(節(jié)選)

也無那采薪的樵子,耕種的農(nóng)夫,往來的商賈,談笑的鴻儒,做伴的茶藥琴棋筆硯書。

不管你是樵夫、農(nóng)民、商人、騷客,做為人生最好伴侶是茶、藥、琴、棋、筆、硯、書。其中就有茶。

虞集他也有很多經(jīng)典之作。

《題蘇東坡墨跡》虞集(節(jié)選)

老卻眉山長帽翁,茶煙輕飏鬢絲風。

錦囊舊賜龍團在,誰為分泉落月中。

下面,我們來到明朝。唐伯虎大家只記得她點秋香,其實他不僅僅是點秋香,他是書法家,是詩人,也是畫家,畫畫得非常好。鄉(xiāng)試解元,京師參試,卷入徐經(jīng)科場舞弊案,被貶為浙藩小吏,窮困潦倒,畫筆墨細秀,布局疏朗,書法奇峭俊秀,灑脫飛逸。

《事茗圖》

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賞持。

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

無所事事,端碗嗨喝,兩耳不聞窗外事,歲月逝去腮白發(fā),頭發(fā)都喝白了。

《詠惠山泉》文征明(節(jié)選)

少時閱茶經(jīng),水品謂能記。

如何百里間,惠泉曾未試。

大概意思就是:小時能記得陸羽茶經(jīng),怎么沒有見過惠泉水呢,實在是很珍貴啊。

《和竹茶爐詩》祝枝山(節(jié)選)

仙掌分來自玉泉,呼童試向竹爐煎。

這又講到了玉泉山,看來玉泉山的茶是真的好呀。來了玉泉,有仙人掌茶,叫小伙伴在竹爐上慢慢煮。

《茶煙》瞿佑(節(jié)選)

石鼎火紅詩詠后,竹爐湯沸客來時。

最開心的是什么?朋友詠詩后,有杯熱茶,正好碰上。他是描寫了品茶的這種感覺。

到了明清時期,這個時期的小說特別出名,明清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合”,喝茶的形式也融合在了一起。

我們先來看看乾隆,在位60年,實際63.4年,掌權(quán)最長,也最長壽89歲,與祖父、父親創(chuàng)造康乾盛世,落日輝煌,文治武功,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民族融合,但史治腐敗,閉關(guān)鎖國,名言是“為君不可一日無茶”。

我們來看看他《冬夜烹茶詩》這首詩。

《冬夜烹茶詩》

清夜迢迢星耿耿,銀檠明滅闌膏冷。

更深何物可澆書,不用香醅用苦茗。

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

葵花玉銙舊標名,接筍峰頭發(fā)新穎。

燈前手擘小龍團,磊落更覺頭炯炯。

水遞無勞待六一,汲取階前清渠井。

阿童火候不深諳,自焚竹枝烹石鼎。

定州花瓷浸芳綠,細綴慢飲心自省。

飲罷長歌逸頭誼,舉首窗前月移影。

深夜月明星亮,點燈油脂膏清冷,深夜是用什么伴讀書,只用比較苦的茶,武夷山葵花都非常好,小龍團喝起來,頭腦更清醒,小伙伴不太懂烹茶,把竹枝爐都燒糊了。用青花瓷浸泡綠茶茶湯,慢慢品心情舒暢,乾隆愛茶、品茶非常專業(yè),是喝茶健康長壽,益智的鐵證。

《小廊》鄭燮

小廊茶熟已無煙,折取寒花瘦可憐。

寂寂柴門秋水闊,亂鴉揉碎夕陽天。

說的是家里面非常貧窮,只是有著煮熟的茶,茶并沒有幫他解決掉孤悶。

曹雪芹是必不可說的,曹雪芹(1715年—1763年)出身豪門,時運不濟卻寫成不朽百科全書式的作品,我總結(jié)了三句話: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半盞清茗香。里面有五六十回寫道茶,其中還有一個章節(jié)專門寫茶。

《夏夜即事》(節(jié)選)

倦繡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

窗明麝月開官鏡,室靄檀云品御香。

講的是茶普及到鸚鵡都叫倒茶,倒茶。家里比較講究,檀香茶案上品,茶香。

《冬夜即事》(節(jié)選)

女兒翠袖詩懷冷,公子金貂酒力輕。

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

小姐們翠袖搓手還冷,公子們穿貂衣用酒也還未暖身,好在丫環(huán)侍女們到外面掃雪烹茶也很愜意。

最后,到了近代。

《詠鐵觀音茶》陳彬藩

鐵色皺皮帶志霜,含英咀美入詩腸。

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觀先聞圣妙香。

他提倡觀型、品味、聞香是品茶三道程序,現(xiàn)在也很適用。

《吟茶詩》趙樸初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盧仝七碗是至愛,一壺體會乾坤,對百千偈語設有理解真諦,不如去喝茶。

《煮茶品茗》無名氏

清池竹舞引高朋,玉樹搖香翠笛笙。

一陣蛙鳴催雨落,茶煙縹緲送荷風。

湖邊朋友聚會絲竹繚繞,蛙鳴雨下,茶縹荷風,一種萬事皆空純享受。

《煮茶》

設茗邀雨煮風塵,

甌碗投云戚戚斟。

園外喧囂名利過,

小樓嘉客賽茶神。

看淡紅塵煙雨,朋友聚會賽過神仙。

蘇步青(1902年—2003年)教育家、院士、數(shù)學之王,體現(xiàn)了大家博學。

《試新茶》

客中何處可相親,碧瓦樓臺綠水濱。

玉碗新承龍井露,冰瓷初泛武夷春。

皺漪雪浪纖纖葉,虧月云團細細塵。

最是輕煙悠揚里,鬢絲幾縷未歸人。

我們提倡的是貴州沖泡,只有茶湯,看不到茶葉。這個老人也是飲茶健康的形象大使,一百零一歲。

至此,古人就將喝茶的時間說得差不多了,簡而言之,我建議大家每天10克茶,工作高效8小時,健康工作50年,快樂生活一輩子。

其中,茶給我們帶來的益處太多了。首先,茶有:醒腦、提神、愉心怡志、潤膚、健骨、祛濕、解毒等功能。古人是憑借感覺和印象,現(xiàn)在是有科學依據(jù)的。

說到這里,就算告了一個段落,貴州到處都在炒古茶樹,貴州有200多萬株古茶樹,細說起來沒有哪里的古茶樹能有我們貴州省那么多。貴陽普安縣就有5萬多株,貴安新區(qū)一個小小的村就有8萬多株。

《茶王自擂》

雄踞龍頭上,立地破天窗,

環(huán)顧八萬里,舍我敢稱王。

在普定林場,龍頭山上有古茶樹,相傳有3000多年歷史。

那么哪里的茶早呢,水城春有一句話叫“萬綠從中一翠芽,深藏貴州屋脊下。神州尚未聞驚雷,贏得東風第一把”水城春的茶非常甜,特別好喝。

《普安紅茶》

藝出武夷正山宗,金湯回甘味爽濃。

茶客欲問哪杯好?仙家首推普安紅。

貴州最好的紅茶就是武夷山紅茶。

最后,把一首《鄉(xiāng)愁是一片茶葉》送給大家。

《鄉(xiāng)愁是一片茶葉》(余光中原韻)

離家時,

鄉(xiāng)愁是一座茶山,

采茶的山妹子在上頭,

搓茶的老阿媽在下頭。

后來呀

鄉(xiāng)愁是一個茶罐子,

滾燙的茶水在里頭,

殘缺的土碗在外頭。

再后來,

鄉(xiāng)愁是一碗茶湯,

歡笑掛在父親的眉頭,

說不完的故事飄蕩在屋頭。

現(xiàn)在呢,

鄉(xiāng)愁是一片綠綠的茶葉,

游子的腳步在天涯那頭,

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埋在心頭。

尤其是遠方的游子,遠在他鄉(xiāng)想起自己家鄉(xiāng)時候的場景,這首詩是在“天下貴州人”一次演講上的一首詩。當時,說好多人熱淚盈眶,甚至還有一個人淚流滿面,然后仰天長嘯,說:“這也算詩嗎?”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趙宇飛先生。

謝謝大家!

來源:貴州茶香

如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關(guān)于茶文化丨茶具中窺見茶文化的演變

飲茶或稱品茶,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實我們與茶結(jié)緣的歷史也在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了?,F(xiàn)浙江省肅山市的湘湖上有一個遺址博物館,名叫“過湖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所展示的遺址是一座位于湘湖底部的、距今八千年前的人類生活與居住的部落遺存。在這里,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一些茶籽遺存,雖然這些茶籽可能只是采來食用的,但它的出現(xiàn)至少說明:茶樹在此時便已被人類認知并受到關(guān)注。

成書于戰(zhàn)國的辭典《爾雅·釋木》中有“槚,苦荼”之說,荼即是茶,這應是豈今關(guān)于茶的最早文獻記載。

近年來,在西漢景帝陽陵從葬坑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一些植物葉片,經(jīng)專家鑒定確認為茶葉,這是我們今天見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原形。這個重要發(fā)現(xiàn)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所以真正有據(jù)可查的、用茶飲茶的準確年代當在西漢早期。

茶葉

烹茶

藍田呂氏所有墓葬中都有隨葬的茶具出土,這說明飲茶在北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些茶具有瓷器、有石器、有陶器、有鐵器、有銅器、還有當年曾晶光閃閃的錫器,真讓人目不暇接。在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飲茶也非常普及,而且受到許多人的鐘愛,但方法一般都簡便易行,器具也很簡單,只要一個茶杯、一包茶葉就夠了。所以當我們面對這些琳瑯滿目的北宋茶具時,既驚訝興奮,又覺得茫然。最終,通過對資料的查找和研究,才明白原來這些茶具中還包含著大學問。

帶蓋鐵茶鼎

比如說,呂大臨墓中出土的三高足鐵鼎,它有三條細高的腿,說明三腿之間可以架柴點火,因此這是一件用以加溫燒煮的容器。還有一件用青灰色、質(zhì)地較軟的驪山石制成的圜底銚,口沿上帶有兩個對稱的扳手和一支粗短的流。銚本身是吊在火堆上煮東西的飲食具,因為圜底也可用來架在爐上燒煮。此外,呂錫山的兩位夫人墓中還出土一件驪山石釜,這件器物斂口、鼓腹、圜底,口上帶蓋,肩部對生兩個方折立耳,通體有明顯的磨損使用痕跡。釜也是古人用來烹煮的主要器具。這些用來烹煮的器具在飲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難道宋代人的茶是煮著喝的嗎?

素面帶流圜底驪山石銚

確實如此,在宋人的飲茶方式中,有一種傳統(tǒng)的方法一直被保存下來,這種方法就是將茶葉采摘后經(jīng)蒸青制成可以存放的茶團式茶餅,煮茶時投入釜中,加水的同時再放入蔥、姜、茱萸、大棗、桔皮、薄荷等佐料一同烹煮,最后再加入適量食鹽。煮出的茶實際象一鍋菜湯。因含藥物成份,既可發(fā)散去寒,也能解暑降溫,更具有防病和保健功能。飲茶的人可根據(jù)需要選擇添加的附料,如果受了風寒,茶中可煮進去一些蔥、姜、朱臾;如果受了暑熱則添加一些薄荷;消化不良也可以加入大棗、桔皮,但食鹽做為調(diào)味品是必放的。這種飲茶方法自西漢開始直至六朝,頗為盛行。據(jù)說,現(xiàn)代的廣東各家人仍傳承了這種古老的煮茶法。因茶煮的象菜湯一樣,所以我們稱這種飲茶方式為-粥茶法,又叫茗粥。然而對這種菜湯式的飲茶方法,唐人陸羽在所著《茶經(jīng)》中表示出很大的不滿,認為這樣煮出的茶如同棄之溝渠中污水一般。由此可見,當年的粥茶滋味肯定和現(xiàn)在的茶味大有不同。

驪山石茶釜

雖然粥茶的口味可能讓現(xiàn)代人難以接受,但它獨有的保健性能和治療小災小病的功效,使這種飲茶方式在那些偏僻的、醫(yī)療條件不好的鄉(xiāng)村山野里流傳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漢流行的粥茶,到兩晉時有了改良,一種相對粥茶更為精致的飲茶方法逐漸產(chǎn)生并在上流社會開始興起,這種方法是將茶餅或茶團碾成末煮沸飲用。當時許多名人皆有與茶相關(guān)的奇聞逸事流傳下來,如:西晉惠帝時的著名愛國將領劉琨。劉琨是今河北一帶人氏,乃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年輕時相貌英俊,而且胸懷大志,決心報效祖國。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習文練武都超勤奮,常與好友一起聽到夜半的第一聲雞叫就起來練劍,人們?yōu)榱税勊麄兊那诿憧炭啵阌辛恕奥勲u起舞”這個成語。后來,劉琨不但成為一個愛國志士,還是個詩人和音樂家,同時也是個品茶高手。在西晉將要滅亡之際,劉琨臨危受命,當上了并州刺史。并州在今山西一帶,這里經(jīng)常遭到匈奴侵擾,劉琨上任后對外抵御匈奴,對內(nèi)安撫百姓,孤軍堅守并州近十年。后終因勢單力薄而被迫放棄并州。作為志士,眼見西晉滅亡,天下大亂,自己又無力回天,心中的郁悶是可想而知的,為了緩解這滿腔愁悵,劉琨常寫信給遠在南兗州做官的侄兒,要他寄好茶以解憂愁。其中一封信中寫道“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币馑际钦f:最近我得到一些飲茶必需的上好配料干姜、桂皮、黃芩等,就盼望著得到好茶以緩解我胸中的煩悶,所以你要趕緊給我寄過來。南兗州在今江蘇一帶,當時不但產(chǎn)茶,而且盛產(chǎn)好茶。與眾不同的是,別人以酒解憂,唯劉琨卻以好茶解除憂悶。因此留下這千里求茶一段故事。

茶做為一種大眾飲品而被廣泛傳播和飲用應在中晚唐時期。時有“茶為食物,無異米鹽”之說。可見茶的飲用已普及至尋常百姓之家,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享有與吃飯同樣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的飲茶法正是從粗放向精致的過鍍階段,有兩個明顯特點:1、將茶餅碾磨成細米狀碎顆粒后再沸煮。2、對水溫有了較明確的要求。這時烹茶的全過程是:先碾好茶末,再用風爐將茶釜中水煮開,水從微沸至大沸可分三個階段,一沸如魚目、二沸如連珠、三沸如鼓浪,只有二沸之水最適于烹茶,所以當水燒至二沸便可量出茶末投入釜心,隨即用竹篾攪動,并加入食鹽調(diào)味,待沸煮到泡沫漲滿整個釜面,茶就煮好了,即可舀入碗內(nèi)飲用。此烹茶法雖較前述粥茶法已講究了許多,不再加入其它佐料,但仍要加鹽調(diào)味,而且茶末經(jīng)沸煮必定爛熟,茶的自然香氣和韻味已基本喪失,所以盛行于中晚唐的烹茶法仍不能徹底擺脫傳統(tǒng)飲茶方式的影響。

我們前面看到的那些隨葬于呂氏墓中的茶鼎、茶銚、茶釜都是用來烹煮末茶的器具。由此說明,北宋中晚期傳統(tǒng)烹茶法仍然存在并受到部分人的青睞。雖然烹茶是老傳統(tǒng),但呂氏一族所用器具卻格外講究,因嫌鐵釜有腥氣,而更喜歡用毫無異味的潔凈石器具烹煮茶湯,可見其貴族生活的細致入微。

點茶

除了那些烹茶用的器具外,還有一些更為精巧雅致的茶具,它們也是為了飲用烹茶而產(chǎn)生的器具嗎?

不,這些茶具是專為一種唐代晚期興起的、鼎盛于宋元兩代的、與前述烹茶法完全不同的一種嶄新的飲茶方式——點茶法而制做的。這些茶具分別是:茶撐、茶碾、蓋碗、桶形小盒、渣斗與平底缽、銅則、托盞、茶著和湯瓶。

從眾多精美的茶具上,我們就能體會到,這種新的飲茶方式一定非常細致而富有情趣,它的制做又是怎樣一個復雜而極為講究的過程呢?

青釉刻花牡丹紋蓋碗

點茶法首先要求有極好的原料來源。北宋時期最好的茶產(chǎn)自福建建安的鳳凰山一帶,又名北苑茶,是朝廷的貢茶。宋太宗時,以北苑茶制成了著名的龍鳳團。宋仁宗時,正值北宋盛世,有一位身居高位的能臣干吏,名叫蔡襄,是福建仙游人。他也被譽為北宋首席茶藝大家。蔡襄既是福建人、又常年在福建做官,自然對茶的研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關(guān)于蔡襄對茶品的鑒賞,還有一段真實的故事。北宋中期,在福建的建安能仁寺山石縫中天然生長著一株茶樹,寺僧們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棵珍貴的茶樹,并將采摘下來的茶葉造得八塊茶餅,號稱“石巖白”。寺院將四餅饋贈給福州知州蔡襄,另外四餅送給京城朝官王禹玉。一年后,蔡襄應召還京為官,閑暇時到王禹玉家串門,王見蔡襄到來,便命仆人選用最好的茶來招待。蔡襄捧著仆人沖好的茶,還未品嘗就說:“這茶像極了能仁寺的‘石巖白,公從何得之?”王禹玉一時也說不出茶葉的品牌,忙叫仆人拿來茶笥上的標簽一看,果然是“石巖白”。自此,他對蔡襄鑒賞茶葉的本領佩服得五體投地。

三足盤式鐵器

蔡襄不僅長于鑒賞茶葉,還精通制茶工藝。經(jīng)他改造后的北苑茶小龍團每斤價值黃金二兩,即便如此,因產(chǎn)量極少,只能供仁宗皇帝一人飲用,就是王公大臣也是連小龍團的影子都見不著,因此他們紛紛抱怨說“黃金易得而小龍團不可得也”。當然,宋仁宗也不舍得獨享,每年祭天之前,都會賜給中書省和樞密院各一塊小龍團茶餅。兩個機構(gòu)再把兩塊茶餅平均分配給八位宰相級的重臣。而這些得到一小塊茶餅的人誰也舍不得喝,爭相把它收藏起來。就這樣,二十多年后,擔任樞密院副使、參知政事,官居副宰相一職的歐陽修終于分得了一小塊茶餅,這是人臣的極高禮遇,歐陽修恭敬地將皇帝的御賜供奉在家中。宋仁宗駕崩后,他每次捧茶欣賞都會百感交集、痛哭流涕。

石茶碾

到了北宋晚期徽宗時,又出現(xiàn)了以“銀絲水芽”制成的“龍團勝雪”,每餅值四萬錢,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人民幣一萬元左右。這種高擋茶餅對原料要求極高,只從采摘的茶葉中取其芽尖,蒸過之后反復壓榨一晝夜,將茶的汁、色全部擠出?,F(xiàn)代人認為茶汁去盡而茶之精髓已失,但宋人并不這樣想。榨盡茶汁茶色后再放入盆中研磨到細勻滑膩的糊狀,同時加入少許龍腦等香料和一定量淀粉制成餅或團狀,烘干后存放。經(jīng)這樣一番折騰后,制岀的茶餅就變的潔白而滑膩。達到了這一標準,才有資格成為這種新的飲茶法-點茶的原料。呂氏墓內(nèi)隨葬的青釉、白釉瓷蓋碗應是貯存茶餅的容器,以呂倩容墓內(nèi)的青釉刻花蓋碗最為精美而具代表性。

青釉圓盒

黑衣筒形盒

現(xiàn)日本茶道中的茶末罐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原料——茶餅碾成末。當然,碾茶的要求也很高,好茶末細如粉塵,這與唐代茶末的細米狀區(qū)別很大。整個碾茶的程序是:先將茶餅錘碎炙干,炙干茶餅的器具類似現(xiàn)在的餅撐,只是形體很小。炙干后的茶再放入茶碾中反復碾壓,直到成為粉狀。因茶餅很金貴,茶碾以形體小而精巧者為上品。呂大臨墓出土的青石茶碾,雖然破碎,經(jīng)修復仍可見其原形。碾磨后的茶粉再用茶羅過濾一下并被斂入罐、盒一類容器內(nèi)待用,這類器具出土絞多,以瓷質(zhì)與加碳陶質(zhì)為主,做工端莊別致。

備茶完畢,茶事即可開始,這種新的飲茶方式最大特點就是完全擺脫了傳統(tǒng)的煮茶法而改為沖茶法。為不影響沖入盞中的水溫,必須先將茶盞預熱。宋人是怎樣預熱茶盞的呢?現(xiàn)有文獻并無詳細記載,從出土器物分析,烹茶時用來盛斂殘渣的渣斗在這種新方法中不但存在而且斗口往往扣置一個大口平底缽,而且外表也制做的十分華麗。瓷渣斗和配套瓷缽通體會施有花紋,有的口沿上還包著金銀釦邊;銅渣斗與銅缽則外表鎏金,顯得輝煌富貴。但縱觀這種新方法整個沖茶過程,因原料已細到粉塵狀態(tài),并沒有任何殘渣可丟棄。所以我認為,此時的平底缽應該是用來盛放茶盞以澆沸水預熱的器具,而配套渣斗則用來存放茶盞預茶后留下的殘熱水、其作用相當于今日茶道中的茶海。待茶事結(jié)束,缽就扣在渣斗口沿上成套存放。例如出土的青釉刻花缽與渣斗就是相配的一套。

青釉刻花八曲葵瓣缽

青釉刻花渣斗

茶盞預熱好后,用茶則自茶末盒內(nèi)舀出茶末,一則定量為一錢七分,將茶末放入盞中,而此時的茶盞也非前朝茶碗,它的模樣很象飲酒用的臺盞,由盞和盞托組合而成,盞下加托后侍茶,一不燙手、二顯得講究、三也潔凈衛(wèi)生。

銅茶匙

呂氏家族墓中出土托盞數(shù)量不少,以瓷為主,兼有錫、石質(zhì)地。其中的黑白釉配撘瓷托盞屬于一位二十五歲便過早離世的年青人,該托盞典雅脫俗,因與主人情趣相投而長伴他于地下。另一件黑釉鷓鴣斑盞,表面極其華麗,盞下原配漆托,因久存地下,現(xiàn)漆托已不存。

黑、白釉配搭托盞

黑釉鷓鴣斑紋茶盞

茶入盞后先加入一點點水稱為潤膏,然后用茶瓶中沸水沖之。煮水所用茶瓶分銅、鐵兩種材質(zhì),瓶勿須太大,形體細高,特別是流的曲度與流嘴的削面非常講究,即要出水通順,又不能水流過急過大,只有流口斜削角度適當,倒出的水才能掌控隨意、收發(fā)自如。要達到這些要求,就存在著相當?shù)募夹g(shù)含量。所以當時的茶瓶制做也有名家作坊,例如呂大圭墓隨葬的鐵茶瓶,執(zhí)手下端鏨刻小楷一行3字為:“戴十玉”。這就是制器工匠的名款,敢用真名為款,既表現(xiàn)了商家對自己產(chǎn)品的自信和擔當,也在同類產(chǎn)品中賺得了知名度。

帶蓋鐵茶瓶

用茶瓶將水煮開沖茶時須以箸或匙不停擊佛,令其生出豐滿的泡沫,擊拂的動做好象打雞蛋一般。箸指一種圓形竹刷,是擊佛中最好用的工具,呂氏墓葬中也有出土,只是前部竹篾已朽,僅留下后端的圓形銅把柄而已,如今這件茶具只能在日本茶道中看見。在擊佛過程中,對沖下的水溫要求嚴格,水涼則茶末浮在表面,水熱則茶末沉于盞底:同時,擊佛技巧手法也很重要,所以一盞香茶若要沖好,必須茶末極細、調(diào)膏極勻、水溫不高不低、水與茶末比例匹配、茶盞預熱好、沖時水流緊湊、擊佛時攪的極透,這樣盞中茶才能呈懸浮膠體狀態(tài)。此時茶面上銀光流曵、沫餑翻湧,一盞茶才算沖成。

鎏金茶刷器柄

因茶餅中含有淀粉和香料,點出的茶不但芳香而且顯示出膠著的乳狀,與此前烹茶的湯狀差別明顯。

從原料制做到備茶、沖茶、成茶一系列工序完畢,沖出的茶也就成為一件精心制做的藝術(shù)品。而這種創(chuàng)造藝術(shù)品的工藝,就是中國飲茶史上一個耀眼的亮點、飲用末茶茶藝的顛峰、盛行于北宋的-點茶法。由于點茶法更能充分發(fā)揮末茶的特點,所以成為宋元時期飲茶方式的主流。

現(xiàn)日本茶道中的著

在飲茶過程中為添情趣,又有斗茶一說。

什么是斗茶呢?故名思意,斗茶就是大家比賽誰點出的茶一口喝干而在盞壁上不留水痕,如果盞內(nèi)壁干干凈凈沒有水痕,就是贏家,表明點出的茶與水融為一體,有較強的內(nèi)聚力,反之則告失敗。這種玩法本身也是對茶品、茶技的檢驗方法之一。因要檢查水痕,那么白色的茶沫在黑盞上留下的水痕最為明顯,因此北宋時期福建龍窯生產(chǎn)的黑釉盞最為有名而且價格很貴,即便是貴族也因買的起一套建盞而頗感自豪。呂氏墓葬中出土的建盞有金兔毫和銀兔毫兩種,金毫較易保存,如今看來仍是金絲閃爍華美異常。

黑釉金兔毫紋盞

散茶

點茶在宋元盛極一時后,很快衰落消失,現(xiàn)在我們只能從日本的茶道里尋到它的蹤影。從明代到今天,整整歷經(jīng)了將近700年,在這個歷史時期內(nèi),我們的飲茶方式又是什么呢?

兩個字:散茶!根據(jù)文獻記載,明代初年便不再提倡點茶而改飲簡便宜行的散茶。所以許多人認為中國人飲用散茶是從明代開始的。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

青白釉瓜棱腹帶蓋茶壺

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北宋晚期正當點茶極盛時,一種新的飲茶方式又在上流社會中悄然興起,這就是與現(xiàn)代飲茶方式相同的散茶法。呂氏家族墓中出土了體矮、肚大、流短而粗的茶壺,一看其尊容便熟悉無比,和現(xiàn)代茶壺長象一樣。喝散茶的瓷杯也很不陌生,現(xiàn)在仍可找到它的影子。最確鑿和有力的證據(jù)是出土中的銅渣斗及配套的銅缽,在銅缽內(nèi)壁上赫然附著著一片茶葉,大約有40枚葉芽之多,從個體、形狀看,應是上等好茶葉的嫩芽。墓主人呂大圭曾做過管理茶、酒稅收的官吏,雖然這官的品秩不高,但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由于職位之便,他對自己所飲用的茶葉品相還是很挑剔的。

青白釉托杯合影

在散茶法中,渣斗的作用依然等同于茶海,而配套的平底缽可能仍用來預熱茶杯。但與點茶不同的是,澆熱茶杯的水很可能是第一道洗茶的熱水,這種做法與現(xiàn)代茶道基本相同。所以缽內(nèi)壁上才有可能留下沒有沏開的茶葉,也只有這樣才能合理解釋為什么渣斗內(nèi)底留下的是乏茶葉,而缽內(nèi)壁卻留下了沒有泡開的茶芽。

銅渣斗

銅缽內(nèi)茶葉

鑒于這些真實存在的考古發(fā)掘證據(jù),所以我們說:飲用散茶至少在北宋已開始,北宋晚期于貴族中已成相當氣候。由于點茶太過風雅,而且耗資巨大、費時費工,又極其繁瑣。明代時官府便提倡推廣飲用散茶,結(jié)果使飲用散茶成為全民普及的飲茶方式。散茶的最大特點是保留了茶葉的原形、自然香味和色澤,換句話就是:喝散茶才能真正品味到茶的自然屬性和精髄。

末茶

從此,中國人喝末茶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所以說,散茶的飲用啟始于宋,興起于明,盛行于清代及其以后。

總之,通過對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葬、器物和人物的講述,讓我們看到了位居北宋關(guān)中士族之首的呂氏家族精致而并不耆華的日常生活。那些出土文物,讓我們脫離了冰冷的文獻記載,直接用雙手去觸摸和感知到帶有時代溫度的、鮮活的歷史人物與他們的故事。

找到約5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