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蓮子心泡水

找到約31條結果 (用時 0.01 秒)

蓮子心泡水喝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蓮子心泡水喝可以達到的功效作用非常多,適當?shù)暮纫恍┥徸有呐莸乃軌蜃屛覀兊纳眢w變得更加健康,而且泡水的方法又非常簡單,但是蓮子心泡水喝需要注意的事項也有很多,如果你沒有注意這些禁忌,就有可能會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蓮子心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




不要過量服用

一般的人群都是可以喝蓮子心泡水的,并不會給身體帶來什么不利的影響,但是不管什么東西過量以后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由于蓮子心性寒,所以適量的服用對于身體具有很好的清熱降火的功效。但是如果是一些體質偏寒性的人群,小編并不建議服用,如果這一類人群一定需要服用,那么最好能夠咨詢專業(yè)的醫(yī)生,否則容易對身體造成不利的影響。

不要長期服用

蓮子心泡水喝以后可以讓心臟功能變得更強,能夠達到很好的保健養(yǎng)生功效,但是大家一定不能長時間服用,很多人在身體出現(xiàn)失眠的情況之后都喜歡服用蓮子心泡水,并且為了保持效果而長期服用,事實上這是錯誤的。

晚上不要喝蓮子心泡水

蓮子心泡水喝能夠很好的保護身體健康,但是正確的飲用時間就非常重要,不建議大家在晚上的時候喝蓮子心泡的水,這個時候少喝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大量的服用蓮子心水很容易導致晚上出現(xiàn)頻繁起夜的情況,這對于人體健康并沒有任何的好處。

上面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蓮子心泡水喝的禁忌有哪些,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應該也有了一定了解,蓮子心泡水喝,雖然可以給我們身體帶來非常多的作用,但是不能大量喝,不能長時間喝,晚上最好也不要喝,蓮子心屬于寒性食材,體質偏寒性的人群最好也不要喝。



目前茶葉品牌哪個比較放心值得推薦;

暖莘茶,茶友造:
由一群茶友歷經十年供應鏈調研打磨,以興趣為始,以使命為終,為暖心而生!
對茶我們堅持四不原則:一非原生態(tài)不選?二非原產地不選?三非高標準不選?四非好口感不選
工藝上看得見的二道精選,產品上看不見的二道檢測,只為以一葉中國好茶暖盡人間!

? ? ? ? ? ? ? ? ?

????


更多相關茶葉資訊行情請關注茶友網(wǎng)。


免責聲明?

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意在為公眾提供資訊的免費服務(內容收集整編部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





中茶膠香茶:秋冬喝蓮子雪梨茶的好處

秋冬交替的日子,忙里偷閑,約上三五好友,來一杯蓮子雪梨茶,清新雅致,品出茶韻香,喝出煙火氣!蓮子雪梨茶究竟有什么神奇之處,惹得一眾茶友非它不可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采蓮時節(jié),吃喝不誤

每到采蓮子的季節(jié),很多江南水鄉(xiāng)的人們都愛食新鮮蓮子,這些新鮮蓮子是煲湯的好材料,其中蓮子心亦可單獨用來泡茶飲。如果你買來新鮮蓮子,那蓮子心不要丟棄,把它們洗凈收集起來,可是泡茶的好茶料,而且是一舉兩得,煲湯喝茶兩不誤。

蓮子又稱蓮實、蓮米、水之丹,是蓮的成熟種子,也是我國的特產之一。蓮子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蓮子“主補中,養(yǎng)神,益氣力”,明代《本草綱目》則稱蓮子“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可見蓮子是由來已久的養(yǎng)生食材。


真材實料,誠意滿滿

除了清甜的蓮子以外,雪梨、紅棗、百合等養(yǎng)生食材的搭配,更給您多一分的關愛:

現(xiàn)在大家都比較關心呼吸系統(tǒng)的健康,到了秋冬天氣轉涼、易干燥,一杯雪梨茶相伴,不用再麻煩煮梨水了,把蓮子雪梨茶常備在身邊,可謂是隨身攜帶的一份沁潤。 


蓮香相伴,沁人心脾

說到蓮子雪梨茶,那么在這里就給大家推薦一款中茶×東阿阿膠聯(lián)名出品的清蓮雪梨茶。

清蓮雪梨茶,給您帶來蓮香的清新、雪梨的沁潤、紅棗的香醇與百合的回甘。如果您細細品嘗的話,還能夠發(fā)現(xiàn)香蕉的鮮甜滋味點綴其中。多種藥食同源的養(yǎng)生食材精調配比,真誠還原植物自然風味。

產品既可冷泡飲用,又可熱水沖泡,還可搭配阿膠粉、銀耳等進行調飲,更加口味豐富,清心潤燥,相輔相成。

當蓮香的清新與雪梨的沁潤在唇齒間流淌,一盞清蓮雪梨茶常相伴,希望能為您帶來每一天的好心情。

萬古山水茶——武夷山制茶史略,請收藏!

武更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

武夷山茶葉歷史悠久,而制茶技藝推陳出新,極具特色,與茶葉風味、茶飲習尚以及茶葉傳播息息相關,在武夷山茶業(yè)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總體來說,武夷山制茶工藝涉及蒸青、炒青、發(fā)酵等,涵蓋的技術范圍廣闊,創(chuàng)制的技術水平先進,是中國制茶史的一個縮影,具有代表性。

唐代時期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北藭r飲茶風氣已經十分普及,茶葉品類有粗茶、餅茶、散茶、末茶等,而以蒸青餅茶為主。

陸羽也關注到武夷山一帶的茶,在《茶經》“八之出”篇,說產自建州的茶,“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同時代的文人孫樵《送茶與焦刑部書》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慎勿賤用之?!?/p>

“建陽丹山碧水之鄉(xiāng)”何指?《崇安縣新志》說:“丹山碧水為武夷之特稱,唐時崇安未設縣,武夷尚屬建陽,故云?!币虼耍@里的晚甘侯指的是武夷茶,孫氏將武夷茶擬人化,并需“乘雷而摘,拜水而和”,凸顯武夷茶的珍貴。另有徐夤《尚書惠蠟面茶》詩,詩云:

武夷春暖月初圓,采摘新芽獻地仙。

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

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詩題“蠟面”是武夷茶的別稱,或是品名。一“送”一“惠”,可見武夷茶已經進入達官貴人的生活圈層,并作為饋贈品傳播。

龍鳳紋茶樣式

而徐詩涉及武夷茶的采制、品飲器具以及煮茶時的用水等內容。從“飛鵲印成香蠟片”一句可知,武夷茶制作成片(餅)狀,屬于唐代的主流茶制。因此,以蠟面茶為代表的武夷茶制作工藝與《茶經·三之造》所載接近,計有七個流程,采茶、蒸茶、搗茶、拍茶、焙茶、穿茶、封茶,其中將蒸青好的鮮葉搗爛,并入模具拍壓成型,形狀不一,有圓形、方形、花形等。與《茶經》所述的制法對比,武夷山的蠟面茶有飛鵲圖案的裝飾,樣式精美,這或是宋代北苑貢茶龍鳳紋之濫觴。

宋元時期團為蒼玉璧,隱起雙飛鳳。

宋元時期,是武夷茶業(yè)的輝煌時期,主要得益它作為貢茶的角色得到進一步彰顯。建州貢茶因丁謂、蔡襄等轉運使的運作,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

宋徽宗趙佶極力推崇,撰有《大觀茶論》,認為“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鳳團餅,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建溪、壑源,即在今閩北建甌一帶。除了《大觀茶論》外,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熊蕃、熊克《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等付梓刊刻,北苑貢茶靠著這些茶書、茶詩詞的傳播與閱讀成為經典名茶。

趙汝礪《北苑別錄》則記載了當時蒸餅茶的工藝流程,反映了宋元時期武夷茶制作工藝的面貌,包括揀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等步驟。

蔡襄《茶錄》

1、揀茶。

茶葉鮮葉原料等級不一,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烏蒂等,所選擇的原料以水芽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烏蒂不可取。

白合,指的是今之魚葉;而茶梗折斷處呈黑色,稱為“烏蒂”。若混雜了紫芽、白合、烏蒂這樣的茶葉,就會造成“首面不勻,色濁而味重也”。

2、蒸茶。

蒸茶之前,先洗滌茶芽,清洗四遍,使其潔凈,再入甑中蒸。蒸茶的目的主要是破壞酶的活性;散發(fā)青草氣,發(fā)展香氣的形成;促進酯型兒茶素、蛋白質、糖類等多種內含物質水解轉化,提高成茶品質。

3、榨茶。

榨茶,就是擠壓茶葉,去水,去茶汁。《北苑別錄》:“茶既熟謂茶黃,須淋洗數(shù)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壓之,至中夜取出揉勻,復如前入榨,謂之翻榨。徹曉奮擊,必至于干凈而后已?!闭ゲ栌行≌?、大榨與翻榨之方法,最后達到“干凈”的狀態(tài)。

4、研茶。

即研磨茶葉,“以柯為杵,以瓦為盆”。福建南平市博物館藏有建甌北苑遺址出土的研茶缽,即盛放茶葉的盆。研茶過程則需要加水,并根據(jù)茶的等級決定加水的多少。加水研茶,以每注水研茶至水干為一水,部分高級的茶甚至需要“十二水”,“十六水”,可見研茶工序之耗時與繁瑣。

5、造茶。

造茶,類似《茶經》中的拍茶,即入模具造型?!疤脚d國初,特制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造茶的工具有圈有模,圈規(guī)制了整體形狀,而模是印制茶餅表面紋飾的工具。

材質方面,圈有竹制、銅制與銀制的,模多為銀制。所造貢茶,有貢新銙、龍園勝雪、上林第一、玉華、瑞云翔龍、小龍、大龍、小鳳、大鳳等品色,大都飾以龍紋、鳳紋,形狀有方形、圓形、花形、六邊形、玉圭形等。

6、過黃。

即茶的烘焙與干燥。唐代焙茶用棚,“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宋代應類似,而過黃的方法為“初入烈火焙之,次過沸湯爁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過煙焙焉”。且據(jù)團茶的厚薄,規(guī)定焙火的次數(shù),“銙之厚者,有十火至于十五火。銙之薄者,亦八火至于十火”。

相對于唐代的餅茶制作工藝,宋代的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相關細節(jié)亦更為精細,如榨茶也是新增加的一道工序。產生異同的原因值得探究,主要有茶樹品種的不同、貢茶制度的嚴苛以及品飲風味的轉變等,特別是茶葉風味審美的不同直接影響制茶技術的調整。

蔡襄《茶錄》云“茶味主于甘滑”,趙佶亦說“夫茶以味為上,甘香重滑,為味之全”,黃儒在《品茶要錄》里談及采造茶葉的十類要害,其中漬膏一點直接影響了茶湯口感,“茶餅光黃,又如蔭潤者,榨不干也。榨欲盡去其膏,膏盡則有如干竹葉之色。惟飾首面者,故榨不欲干,以利易售。試時色雖鮮白,其味帶苦者,漬膏之病也?!闭ゲ璧氖褂每山鉀Q以上所述要害。

武夷山茶人驚蟄日喊山祭茶

元代,“平章高興過武夷,制石乳數(shù)斤入獻”,石乳本為北苑貢茶的品名之一,可見武夷山沿襲了北苑貢茶制作傳統(tǒng)。后在武夷山九曲溪畔置御茶園,曾制龍團五千餅,與北苑并稱。御茶園又有通仙井、喊山臺,周亮工《閩茶曲》有云:“御茶園里筑高臺,驚蟄鳴金禮數(shù)該。那識好風生兩腋,都從著力喊山來?!泵磕牦@蟄日,有司為文致祭,祭祀完畢后,鳴金擊鼓,臺上揚聲同喊:“茶發(fā)芽!”井水既滿,用以制茶。制茶結束后,水遂渾濁而退,是為元代武夷山御茶園制茶的情景。

明清時期鼎中籠上爐火溫,心閑手敏工夫細。

明清時期,是武夷茶制作工藝的革新時期,特別是發(fā)酵茶技術的創(chuàng)制,直接導致烏龍茶與紅茶這二類茶葉的產生。

學者徐曉望認為發(fā)酵茶技術是制茶史上繼蒸青餅茶、散炒綠茶之后的第三代新技術,它使武夷茶質量大大提高,成為國內第一流名茶。同時,發(fā)酵茶的發(fā)明為中國茶葉開拓了世界市場,此項制茶技術的發(fā)明與外來技術的引進、武夷山茶葉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

武夷山馬頭巖山場

1、外來技術引進:松蘿制法。

明以后,朱元璋廢團茶改散茶,散狀的葉茶成為茶葉最主要的形制。初始,武夷山仍保留了唐宋以來的蒸青制法,《閩小紀》記載:“僧拙于焙,既采,則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宮中澣濯用耳?!焙蟛胖鸩礁淖儭⑻嵘に?,“近有以松蘿法制之者,即試之,色香亦具足。色經旬月,則紫赤如故,蓋制茶者,不過土著數(shù)僧耳,語三吳之法,轉轉相效,舊態(tài)畢露”。技術的習得一開始并非就能嫻熟掌握,但安徽松蘿法技術的引進,是武夷山制茶工藝的革新的重要外因。

松蘿法重炒,其法見明人羅廩《茶解》、聞龍《茶箋》等。稍述如下:采摘鮮葉后揀去枝梗老葉,只取嫩梢,又摘取嫩芽與梗,以防炒焦。炒茶時,一人在旁扇風,使水汽迅速散發(fā),出鍋后,將茶葉置于大瓷盆中,用扇急扇,否則色香味俱減。待熱氣散發(fā)后用手重揉,揉捻后復入鍋中,以文火炒干,然后入焙。

此法引入后,武夷茶由之前的蒸、焙,變?yōu)槌幢航Y合,使得武夷茶色香味俱佳,不過一開始并不成功,仍呈紫赤的樣貌。“口耳相傳的技術,難免失真走樣”,但經屢次嘗試,武夷茶后來的品質可與松蘿媲美:“崇安殷令招黃山僧以松蘿法制建茶,堪并駕。今年余分得數(shù)兩,甚珍重之,時有武夷松蘿之目?!?/p>

《閩小紀》是周亮工在清順治六年至十五年(1649—1658)擔任福建布政使時所編,記載中有“近來”二字,提示了較為準確的時間段。因此武夷山技術的這次重要改進發(fā)生在17世紀中葉左右。

2、發(fā)酵茶技藝的文獻關鍵詞:采而攤,攤而摝

再翻檢隨后的史料,武夷山制茶技術有了新的呈現(xiàn),風味亦有所不同。最為重要的一則文獻,是陸廷燦《續(xù)茶經》所引的王復禮《茶說》:

“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陽羨、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蘿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茶采而攤,攤而摝,香氣發(fā)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復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釋超全詩云:‘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p>

文中記錄了初見雛形的烏龍茶制作工藝,特別是“采而攤,攤而摝”,摝,搖動之義,它就是現(xiàn)今武夷巖茶“搖青”這一核心技術。文中的“半青半紅”,王氏以為“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實則是搖青時,葉緣因摩擦、碰撞而損傷發(fā)生了部分發(fā)酵而產生的葉態(tài)特征。今有“綠葉紅鑲邊”“三紅七綠”的說法。

與《茶說》撰寫年代相當?shù)?,還有朱紳《朱佩章偶記》,其中說到:

“武夷山各峰山石俱產茶。至春分后,日采嫩芽。此芽有天然香氣,加之工夫,炒做得法,自然與他茶不同。別處茶葉皆青,惟武夷茶葉青紅兼之,葉泡十日亦不爛。其味蘭香鮮甜,不苦不澀。名類極多,不能悉錄。另有《茶譜》載考:今以武夷為茶中第一品,色紅如琥珀,烹茗最要得法。”

文中的“青紅兼之”“蘭香鮮甜”是發(fā)酵茶尤其是部分發(fā)酵茶典型的葉底形態(tài)與感官特征。17世紀中葉,武夷山制茶技術經不斷調整,逐漸掌握較為成熟的發(fā)酵技術,到《朱佩章偶記》(成書于1712年)、《續(xù)茶經》(成書于1734年)中已有文字記載烏龍茶制作工藝與風味的信息。因此,烏龍茶工藝的初步形成可以大致確定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

3、巖茶之外:白毫、蓮子心、鳳尾與龍須

除此之外,武夷山另有小品類茶的制作工藝不容忽視,如屈擢升《隨見錄》:

“武夷造茶,其巖茶以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至洲茶中,采回時,逐片擇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謂之白毫,又名壽星眉。摘初發(fā)之芽一旗未展者,謂之蓮子心。連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謂之鳳尾、龍須。”

巖茶與洲茶是當時武夷茶最為粗略的分類,所謂“附山為巖,沿溪為洲”,是茶葉地理方面的表現(xiàn)?!峨S見錄》中,記錄了洲茶中的白毫與鳳尾、蓮子心、龍須茶的制作,或炒焙,或烘焙,并且鮮葉原料的標準有著明顯的不同。

民國時期

焙制精良,巖茶成規(guī)。

民國時期武夷山制茶史,與設立于崇安縣(今武夷山)的福建示范茶廠與中央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密切關聯(lián),使武夷茶制作技藝有了茶葉科學這一層面的色彩。武夷山制茶技術逐漸脫離文人僧道這一群體的書寫,得到茶葉科學家的關注,有了更為科學規(guī)范的歸納與研究。

1、茶葉科學重鎮(zhèn):福建示范茶廠與茶葉研究所

1938年10月,由于日寇侵略,戰(zhàn)事愈演愈烈,海口被敵人封鎖,張?zhí)旄7盍顚⒃趯幍赂0驳母=ㄊ∞r業(yè)改進處茶葉改良場主要人員隨帶圖書、儀器、檔案等,遷移至崇安赤石。從此,近代中國的茶葉科研工作根植于崇安。

1939年11月,由福建省貿易公司和中國茶葉公司福建辦事處聯(lián)合投資,在崇安創(chuàng)辦“福建示范茶廠”,作為廠長的張?zhí)旄?,負責籌建工作,如莊晚芳、吳振鐸、林馥泉、陳椽等茶葉專家在此工作。

福建示范茶廠的設立,其目的與其他公營茶廠稍有不同,有實驗制茶、研究等計劃。按計劃,有茶樹栽培試驗、茶樹病蟲害研究、茶葉化學之分析與研究、測候之設置等。還有培植茶業(yè)技術干部人才,出版研究報告、示范廠月報,舉辦福建省茶葉調查等工作。

福建示范茶廠成立之時,有時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徐學禹題寫的奠基石,碑文為:“巖茶之源,仙植武夷。焙制精良,巖茶成規(guī)。以示今范,以奠初基。磐石長久,億萬年斯?!薄氨褐凭?,巖茶成規(guī)”一句給予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以高度的肯定。

福建示范茶廠奠基石

1942年,福建省示范茶廠改為中央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吳覺農任所長,所址設在赤石。研究所匯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副所長為浙江大學教授蔣蕓生,其他專家有葉元鼎、葉作舟、湯成、王澤農、朱剛夫、陳為楨、向耿酉、錢梁、劉河洲、莊任、許裕圻、陳舜年、俞庸器、尹在繼等。

在1942-1945年三年間,研究所立足武夷山,面向浙閩皖贛四省,其經常工作分為栽培、制造、化驗、推廣四組進行。研究所編印茶葉專業(yè)雜志《武夷通訊》,《茶葉研究》等刊物,與武夷茶相關的有吳覺農《整理武夷茶區(qū)》,王澤農《武夷茶巖土壤》,俞震豫等《福建崇安水吉邵武茶區(qū)之土壤》,尹在繼《武夷山茶樹病蟲害調查》等。

期刊《茶葉研究》封面(廈門大學圖書館藏)

2、制茶技藝的科學書寫:《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

民國時期,一大批茶葉專家將目光投向武夷茶,從土壤、栽培、制作、貿易等方面予以調查、研究。其中關于武夷巖茶的制作就有多篇調研文獻,是生產實踐的第一手資料,如廖存仁《武夷巖茶》,林馥泉《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郭仰泰、倪鄭重《武夷巖茶制茶器具圖解》,倪鄭重《武夷巖茶的制法》,詹英賢《武夷巖茶制造實習報告》等。

以林馥泉《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為例,觀照這一時期武夷茶制作工藝在科學研究這一層面的面貌。該調查報告作為農業(yè)經濟研究???,于1943年6月由福建省農林處農業(yè)經濟研究室編印出版。同年,全文發(fā)表于《福建農業(yè)》第1卷第7/8/9期。分概說、茶史茶名及產量、生產經營、巖茶之栽培、巖茶之采制、制茶成本、巖茶審評、巖茶銷售情況等內容,是研究武夷茶集大成之作,為后人研究提供了詳實、可靠的資料。

其中“巖茶之采制”一章,分巖茶在制造上的分類、巖茶制造之人工組織、巖茶采制之程序、制茶廠之構造、巖茶之摘采、初步萎凋、室內萎凋及其發(fā)酵、炒青與揉捻、初焙、揀剔、復焙、在山裝箱、巖茶之精制、“洗山茶”、二春茶等十五小節(jié)內容。內容依托實際,敘述詳細,如“室內萎凋及其發(fā)酵”一節(jié),以武夷巖茶發(fā)酵之理論為基礎,敘述發(fā)酵室之構造,有武夷碧石巖茶廠構造圖可作參考。其后分處理、萎凋及發(fā)酵之適度、萎凋發(fā)酵適度后之處理等內容,在空間、時間、方法等方面詳細介紹這部分的工藝。

此外,林馥泉的關注點不局限于技術本身,還探討了關乎制作程序開展的其他方面內容,如言及“巖茶制造之人工組織”,說:“武夷巖茶品質之獨優(yōu),得于天時地利固屬不少,但得于人力者亦多?!痹趲r茶生產中有嚴格的制度以及特有規(guī)則,以制成茶一斤為準就所需人工之職別、人數(shù)、職務就有具體要求,如包頭1人,向巖主包辦經營巖廠產制工作之實際主持者、采工20人,采摘茶青、做青師傅1人,主管茶青萎凋發(fā)酵等,可看出巖茶之采制,對人工組織極為精密。

同時,林氏在書末的結論中就巖茶制造提出改進建議:“采青分級—茶青分級對于茶葉制作,有莫大便利。蓋茶青分級,粗嫩分別制作既便利省時,品質亦可間接提高。山中各茶廠對茶青分級,原沒有分級篩,于茶青入廠后,過篩分別老嫩,今已廢用多年,茲丞應予提倡復用?!边@皆是作者親身投入生產實踐的研究結晶,成為后續(xù)武夷巖茶制作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文獻。

3、特色茶的制作技藝:八角亭龍須茶與青茶蓮心

上文屈擢升《隨見錄》的記載:“摘初發(fā)之芽一旗未展者,謂之蓮子心。連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謂之鳳尾、龍須”,蓮子心與龍須茶在民國時期得到繼續(xù)發(fā)展。至今,龍須茶仍有生產制作,并著手制訂相關團體標準。

民國時期茶葉專家廖存仁撰有《龍須茶制造方法》,分采摘、萎凋、釜炒、揉捻、束縛、烘焙等程序,其中束縛這一工藝是特色,其目的在使形態(tài)美觀,亦是龍須茶獨有的特征。其方法是將揉捻后的茶葉趁茶汁未干,以手一根一根理直,茶梗碎葉則提成長約寸許大如拇指之長橢圓形,然后以理直之茶葉蓋于表面,務使茶梗碎葉,包裹于內,不致露出,再兩段緊縛以絲線,縛緊之后,梗之一端,并用剪刀剪齊之,狀如滿蘸墨汁筆毛豎立。縛好之后,再兩把并合,中間系以絲線,縛成把,如單把之絲線為綠色,雙把則用紅色絲線縛之。單把之絲線如用紅色,雙把則用綠色,狀極美觀。

龍須茶

蓮子心,又稱蓮心茶,系閩北青茶(烏龍茶)之一種。據(jù)姚月明介紹,解放前,建甌、建陽的水吉、崇安都有生產,其中以崇安武夷山北麓百花巖附近之桃李園所產為最優(yōu),故又名桃李園蓮心。青茶蓮心基本采取武夷巖茶的焙制方法,也吸收進正山小種焙制的一些技術,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

分采摘、萎凋、涼青,再而抱青,即“將涼透的萎凋葉二篩并為一篩,小搖一次(約一、二十下,搖法同巖茶),再等青(靜置)一、二十分鐘。等青后又將二篩并為一篩(此時每篩中葉量約2公斤),大搖一次(約四、五十下),一般鮮葉量多時不搖,而采取用兩手將篩中青葉加以抱拍,約抱拍十余下”,待軟葉重新變得硬挺,葉緣出現(xiàn)紅點及透出花香,即可倒入大竹簍內翻拌,拼和待炒。揉捻時,開頭用力要輕,不宜過重,待揉順后,快到卷條時再加力重揉,約5-6分鐘,使葉片卷曲成條,揉至條起螺頭(俗稱蜻蜓頭或螺螄頭),并以茶汁外溢為適度。揉好后轉入陰干(陰干系青茶蓮心的一種特殊處理),4-5小時后,青茶蓮心的炒焙與正山小種的過紅鍋相似,即將陰干之茶條置于鍋中,以文火炒焙,歷時一小時許,一直炒至足干,茶香四溢,即成毛茶。

武夷山制茶史有著豐富的發(fā)展歷程,各種制茶技藝更迭興替,而今則以武夷巖茶制作技藝、正山小種制造技藝為代表,是武夷山茶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支撐。特別是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其技藝之高超,勞動強度與耗時量之大,制約因素之多,為其他制茶工藝少有,茶學家陳椽教授曾稱贊道:“武夷巖茶創(chuàng)制技術獨一無二,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無與倫比,值得中國勞動人民雄視世界?!?/p>

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主要之程序為:采摘、倒青、做青、炒青、揉捻、復炒、復揉、走水焙、揚簸、揀剔、復焙、歸堆、篩分、拼配等。2006年,武夷巖茶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外,發(fā)端于宋代的北苑貢茶制作技藝,開始得到關注與重視;正山小種、龍須茶等制作工藝持續(xù)發(fā)展,發(fā)揮各自的力量。

因此,在“三茶”統(tǒng)籌理論的指導下,需積極推動多類茶葉制作技藝并舉,發(fā)揮制茶匠人智慧,發(fā)揚匠心精神,從而提高茶葉品質,豐富茶葉風味。

整理人:葉國盛

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講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評茶技師。武夷山市茶葉專家人才庫成員。主要從事古典文獻、茶史與茶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出版《武夷茶文獻輯校》《中國古代茶文學作品選讀》,合作編著《學茶入門》《茶經導讀》《武夷茶文獻選輯(1939-1943)》《茶錄導讀》等。

來源:武夷山茶產業(yè)

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29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