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老烏山喬木普洱

找到約21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老包說茶:老烏山古茶山

  在青藏高原的南麓,滾滾的瀾滄江沖破橫斷山脈的阻攔奔騰而下,在中下游地區(qū)形成了世界茶樹起源的中心地帶,古濮人在這里種了至少三四千年的茶,成為世界上最早栽培與利用茶樹的民族。

  在瀾滄江中下游兩岸的臨滄與普洱一帶有一種云南茶葉栽培史上的奇葩——藤條茶,其是云南先民勞動智慧的結晶,是古代茶農根據(jù)云南氣候條件、喬木型大葉種的特性以及傳統(tǒng)普洱曬青毛茶的制作特點而總結出的一套茶樹采養(yǎng)模式,成為一項中國農耕文化的茶葉園藝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見證。

  藤條茶不是茶葉品種,而是一種留養(yǎng)模式。這種模式的茶樹老葉片很少,主干一般留2—3米高,岔枝多而下垂。一根根細藤的下段多裸身無葉,只有藤條尖頂長著幾個嫩芽和幾片嫩葉。


  藤條茶的名字最早是詹英佩老師在寫《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雙江》中提出并作介紹。包忠華在2013年調研發(fā)現(xiàn)翔臨區(qū)的昔歸古茶園,雙江縣的大戶賽、小戶賽,鎮(zhèn)沅的勐大、振太、按板等鎮(zhèn),景谷縣小景谷,瀾滄縣小壩等地都有大量的藤條茶,但沒有人更多關注。

  2015年與白馬非馬、李琨一起構建策劃“老烏山——中國藤條茶之鄉(xiāng)”時,較詳細的解讀了藤條茶的形成過程、特色優(yōu)勢及歷史文化價值。


  在瀾滄江的東岸,無量山主山脈縱貫南間、景東、鎮(zhèn)沅三縣。而沿瀾滄江東岸有一座長百余公里的支脈,在金鼎山與主脈分岔,被稱為“二無量”。“二無量”夸景東的漫等、景福、大朝山東鎮(zhèn),鎮(zhèn)沅的勐大、振太,景谷縣鳳山、小景谷等地。將藤條茶作為核心名片來宣傳,是要冒點風險,同時需要足夠的認識和勇氣。

  藤條茶鮮葉采摘后,因留下的老葉子較少,茶葉在冬季休眠期對葉子與枝條的養(yǎng)分消耗少,在開春發(fā)芽時,養(yǎng)分集中供給枝梢,所以藤條茶發(fā)芽時發(fā)的更集中,產量更高,茶味也更獨特。


  建國以來,云茶產業(yè)提倡發(fā)展臺地茶,普洱茶的傳統(tǒng)采養(yǎng)模式被拋棄,追求高產量、有賣相、講嫩度的綠茶化管理模式,很多老茶園被臺刈改造成豐產茶園。

  到了2003年普洱茶興起之后,隨著原生態(tài)與古樹茶的價值被挖掘出來。當云南茶葉擺脫了現(xiàn)代過度干預的綠茶思維,回到老祖宗的傳統(tǒng)種法,這樣一來被低估與妖魔化的藤條茶就走到前臺。藤條茶是背負“瘋狂追求產量與過度采摘之典型”的罵名闖入人們的視野。


  很多專家、學者與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條茶樹,平時周身無芽、少葉,認為這是一種殺雞取卵、掠奪式的采摘行為。而茶農給茶樹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責為片面追求產量的行為被誤解。

  其實,這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經驗總結,是結合了茶樹的生長特性、普洱茶之原料——傳統(tǒng)曬青特性,以及茶區(qū)氣候特點而總結出的一套古老采養(yǎng)經驗。


  包忠華以前在普洱市茶業(yè)局工作,鎮(zhèn)沅、景谷、景東都到過,都是直接去單個的山頭,沒把無量山系的“二無量”走通。與李琨從景東的漫灣出發(fā),沿著無量山一直向南走,經過的地區(qū)屬于歷史上景東縣的西五區(qū)、南五區(qū)(南五區(qū)在解放初期劃給了鎮(zhèn)沅、景谷兩縣),即沿著漫灣、林街、景福、大朝山東鎮(zhèn)、里崴、勐大、振太、小景谷、鳳山,用三天時間順著有茶山的山路走,人們把這條山習慣稱為二無量,山的最高頂和核心區(qū)為老烏山,為了方便統(tǒng)一宣傳打造,就做主把它統(tǒng)稱老烏山古茶茶。

  這一片區(qū),氣候、海拔、土壤、品種、種茶歷史類似,總茶葉面積近20萬畝,以藤條茶為主的百年以上古茶有4萬多畝,呈現(xiàn)種植密度不高,小區(qū)域分布的特點。老烏山藤條茶其枝條如柳條般纖細,可隨風舞動,婉若眾仙女聚于云霧之中翩躚起舞,枝似藤,韻如柳,被當?shù)厝艘浴疤僮硬琛薄傲鴹l茶”等稱謂,藤條茶在采茶時是順枝條勒下來,再進行分揀,茶葉中常帶有馬蹄,茶葉條索肥壯、芽頭肥大、湯色黃亮,苦底較重,入口醇滑,香氣高揚,回甘持久,茶葉倉儲進入中期茶轉化品質好。

  以老烏山古茶區(qū)的名義,打造全球最大的云南傳統(tǒng)采養(yǎng)茶區(qū)——中國藤條茶之鄉(xiāng)。老烏山自古為銀生轄地,以老烏山為核心的茶區(qū)南北直線距離60公里,可包括景東的大朝山東鎮(zhèn),鎮(zhèn)沅的按板、振太、勐大,景谷的小景谷、鳳山、民樂共7個鄉(xiāng)鎮(zhèn)。當?shù)鼐用褚詽h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為主。海拔1400—2200米,年平均氣溫14℃左右,年降雨量1390—1502毫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茶葉而言,景邁山不是最耀眼的,老班章、冰島地位在其之上,但對茶區(qū)進行整體綜合性開發(fā),打通茶產業(yè)、旅游產業(yè)與文化產業(yè)的邊界,用莊園經濟、世界文化遺產來打造最具特色的名片等方面來看,景邁山是云南茶產業(yè)深度開發(fā)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度,具有廣泛而深遠的范本意義。

  構建老烏山大茶區(qū),就是借鑒景邁山模式對古茶山進行綜合性的深度開發(fā)。過去這一帶是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分別打造,景谷打造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黃草壩古茶山,鎮(zhèn)沅打造老烏山古茶山、振太古茶山、勐大古茶山等,這些古茶山多以行政名稱為主命名,文化挖掘不夠,不利于品牌推廣。在大茶區(qū)整體打造之下,可以學習易武茶區(qū)的經驗,像易武大茶區(qū)下推介彎弓、麻黑、刮風寨等頂級品牌。我們可以在大老烏山茶區(qū)之下推出文山、秧塔、苦竹山、打筍山、羅家村、大石寺、和尚寺等頂級古茶園。

  老烏山不但擁有雄奇瑰麗的自然風光,瀾滄江從旁邊奔騰而過,古時為銀生節(jié)度故地,是“茶出銀生”的地方,也是南詔文化、中原文化與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自古當?shù)厝酥匾曃幕逃r耕文化發(fā)達,擁有鳳崗、按板等多處鹽井,也是藏傳佛教、南傳佛教、道教在云南交匯的一個分水嶺。


  以“刊木古道”為主道連接各條馬幫鹽道,各路馬幫往來于山澗,這里盛產的茶葉與鹽巴被馱往四方,繁榮的商品貿易催生了對茶葉的巨大需求,在古代老烏山的先民們就長期種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顧產量與養(yǎng)護茶樹獨特的采養(yǎng)結合方式。

  古道悠悠,馬幫的鈴聲曾經響徹無量山深處,此情此景只能去想象過往的歲月。如何將老烏山打造成普洱市繼景邁山、鳳凰山之后又一座區(qū)域性名山?


  隨著墨江——臨滄高速和景谷——寧洱高速的建成,在大交通的格局下,針對老烏山涉及景谷、鎮(zhèn)沅與景東三縣,以茶文化為突破,以交通為紐帶,為避免打造與宣傳各自為政,缺乏整體高位規(guī)劃,以及沒有找到自己核心價值之弊端,只有在市委、政府的頂層設計統(tǒng)籌,整合三縣在無量山系(俗稱二無量)的古茶資源,以橫跨鎮(zhèn)沅、景谷兩地的老烏山為核心,打造老烏山古茶山,并將藤條茶作為最核心的資源與特色進行深入挖掘、整理、開發(fā)與宣傳,使之建成“中國藤條茶之鄉(xiāng)”。同時結合茶馬古道遺跡和振太古村落等對其深度挖掘,打造又一張“茶旅融合”的新名片。


  文章來源:包忠華

  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老烏山與困鹿山:一個是閬苑仙境,一個是皇家貢茶

普洱市貴為普洱茶三大產區(qū),很多山頭的古樹茶往往不過數(shù)百元一公斤,而這其中除了一枝獨秀的景邁茶外,還有一個比其他山頭高出一大截,卻經常被忽略的存在。

它曾創(chuàng)下茶價連續(xù)漲價15年的記錄,也曾以1.28萬元/公斤的古樹茶鮮葉沖上微博熱搜,最高時的茶價更是直接與老班章持平,這片一飛沖天的地方,就是——困鹿山皇家古茶園。

困鹿山的貢茶史

從寧洱縣城出發(fā),往西北方向行駛三十多公里,看到“困鹿山皇家古茶園”路牌后上山,不一會就到了疊翠峰巒,云霧繚繞的困鹿山古茶園,這里海拔為1410~2271米,是寧洱縣最大的茶樹林群落體古茶園,也是距省城昆明路途最近、古茶樹最密集、種類最豐富、生態(tài)最好的古茶園。

困鹿山,在地理上屬于無量山的一支余脈,行政上則隸屬于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寧洱鎮(zhèn),寬宏村委會,困鹿山(困盧山)自然村,值得一提的是,困鹿山古茶樹群落總面積達10122畝,地跨鳳陽、把邊兩鄉(xiāng),其中位于寧洱鎮(zhèn)寬宏村的困鹿山境內的,則有1939畝,這近兩千畝茶林,也是整座困鹿山古茶園的精華所在。

而“困鹿”一詞則不能望文生義,而是由音譯而來,根據(jù)不同語言還有不同解釋,如果按傣語解讀,“困”為凹地,“鹿”為雀或鳥,合起來即為雀鳥多的山凹,而《思茅廳志.續(xù)增.語音附地名解》則認為應按布朗語解讀,其中“困”是大寨,“鹿”是寨子頭人(首領)的名字,“困鹿山”一詞即為姓“鹿”的頭人所在的大寨子。

困鹿山的輝煌始于貢茶,不過與曼松、倚邦、易武等著名茶山不同,困鹿山皇家古茶園一直處于相對保密的狀態(tài),清雍正七年,改土歸流政策在云南地區(qū)落實后,朝廷對這里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作為皇室福利之一的貢茶規(guī)制也不例外,普洱府的寧洱鎮(zhèn)不僅建起了貢茶所,每年春茶季,官府還是實行“封賓”,派遣土練在困鹿山巡堵要隘,監(jiān)督春茶采摘和生產。

清末貢茶制度結束后,困鹿山一直處于不為人知的狀態(tài),20世紀80年代,當年專家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一處過渡型茶樹群落,后來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等權威機構又組織多批專家,相繼對困鹿山茶樹群落進行了數(shù)次重點考察,并論證出:困鹿山栽培型茶樹至少有400年以上的歷史,其半栽培型(過渡型)茶樹已超過1000年以上。這處茶葉秘境才重回大眾視野。

不爭功名困鹿山

困鹿山的茶葉資源十分豐富,光是附近的村寨里,就有著大片人工栽培型、過渡型茶樹,期間形態(tài)各異,有高過兩層樓的高桿茶,也有雙手難于合抱的粗大茶王樹,也不乏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古茶樹,稱得上是種類齊全,歷史悠久。

而海拔1900米的困鹿山皇家古茶園,更是可以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qū)域,總面積近2000畝,幸運的是,這里的茶樹也躲過了90年代那次大規(guī)模的大茶樹矮化風潮,也沒有進行人為的剪枝,因而樹型很像一般的喬木,高大挺拔。

不過,困鹿山生態(tài)雖好,卻存在與景邁相似的問題,從土壤內質化學成分來看,這里土壤除速效磷含量較高外(11.98mg/kg),其他各項指標均不太理想,尤其是有機質含量,只有5.64g/kg,僅高于景邁的2.91g/kg,可能的成因與可采取的措施,在景邁篇多有提及,這里就不多聊了。

讓人欣慰的是,當?shù)睾茉缇烷_始了對茶園的保護,此前,這里的村民就居住在古茶園里的老寨,呈現(xiàn)“寨在林中,茶在寨中”的格局,不過為了更好地保護這里,2012年起陸續(xù)搬遷到了距古茶園1公里多的地方安置,形成了一處只有十幾戶彝族人家的新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皇家古茶園的上方,海拔近2500m的高山上,還有一處國家設立的“寧洱縣野生古茶樹原生境保護區(qū)”,里面有1000多棵原生態(tài)的野生古茶樹,著名演員張國立先生,當年就在此地認養(yǎng)過一棵茶王樹,相比于皇家茶園,這里更人跡罕至,也少有人知。

作為曾經的貢茶所在地,困鹿山茶的品質也是非常好的,從茶葉內質理化指標上看,其咖啡堿含量為3.56%,酯型兒茶素含量為5.20%,游離氨基酸含量為5.21%,都屬于中等較高的程度,帶來了微苦、有澀感,化甘快的茶湯。

讓人驚喜的是,困鹿山茶的香韻十分特別,在湯香和杯香之間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氣蘊上揚而沉實,總體口感甘,潤,香,醇。正可謂:

云里困鹿已無蹤,深山草木亦多情。

不與冰島爭利祿,不同班章爭功名。

皇家古茶今猶在,已露新芽為君吟。

閬苑仙境老烏山

說起普洱市的名山,景邁山以萬畝生態(tài)古茶園聞名茶界,困鹿山以皇家古茶園一舉成名,而少有人知的是,在“世界茶樹王之鄉(xiāng)”鎮(zhèn)沅縣,還有一座茶葉年產量可達370噸的自然秘境——老烏山。

在地理區(qū)位,老烏山屬于無量山脈中段的一條余脈,其綿延數(shù)十公里,地跨鎮(zhèn)沅縣振太鎮(zhèn)、按板鎮(zhèn)、勐大鎮(zhèn),景谷縣小景谷鄉(xiāng)、鳳山鄉(xiāng)多地,古茶園面積達2870畝,在普洱市產地內的規(guī)模僅次于景邁山,茶業(yè)發(fā)展?jié)摿κ恪?

老烏山茶因霧聞名,在此前的班章和昔歸專題中,陸離詳細介紹過霧氣對茶樹的滋養(yǎng)作用,而在山霧方面,老烏山的表現(xiàn)也毫不遜色,這里平均海拔為1900米,終年云霧繚繞,雨水充足,號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連老烏山這個名字都是從“霧山”諧音而來,為茶葉品質形成,提供了十分適宜的地理、生態(tài)和氣候條件。

老烏山歷史悠久,是普洱市26座著名古茶山之一,這里從唐朝開始,已經有了人工栽培茶葉的歷史,在老烏山和尚寺村附近,還有一株被尊崇為“茶神樹”的大茶樹,其樹高達10.6米多,根部圍徑達2.68米,分枝的枝干徑也已超過30厘米,是目前鎮(zhèn)沅縣境內發(fā)現(xiàn)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樹。

而在元、明、清各朝代,由于老烏山位置偏遠,地勢復雜,陸續(xù)有避戰(zhàn)亂,躲官司,以及逃荒的外鄉(xiāng)人逃進山內,在此開荒種茶,世代居住,形成了山內如今大大小小,散落在箐溝、凹地、山梁等各地的古茶園,走進這里的村寨,房前屋后,寨子附近,到處都是蒼勁有力的大茶樹,形成了“寨與茶為鄰、人與茶為伴,山山有寨、林中遍茶”的局面。

對這些擁有漫長樹齡的古茶樹,老烏山人也有著樸素的信仰與崇拜,像上面提到的那棵“茶神樹”,相傳當年有人要上去砍樹枝,卻莫名其妙從樹上跌落,眾人便此樹有靈,最后越傳越神,如今村民們每年都會在這里定期舉行祭典,對其頂禮膜拜。

而老烏山紫茶樹王,則是近年來被市場發(fā)掘的一棵很有特點茶樹,其生長在羅家村上村小組的古茶樹群落中,樹高6.2米、樹幅7.6米、基部干圍210厘米,更為奇特的是,其新發(fā)葉芽為紫紅色,屬于天然變異品種,數(shù)量十分稀有。

此外,在文立村黃桑樹組的茶樹群落中,還生長有一株樹高10.5米,基部干圍172厘米,樹齡1200年的革枝楊柳茶(地方優(yōu)良群體品種,同屬大葉種茶),其年采干茶約30斤,在此前的單株風潮中很受追捧。

上千年的茶葉人工栽培史中,老烏山的茶農將當?shù)氐墓爬系姆N茶制茶傳統(tǒng),與來自中原的先進農耕文化相結合,實踐出一套培根樹形,采養(yǎng)結合、側修枝頂留葉,適時分枝留養(yǎng),枝條分布均勻的“留采法”茶葉管理經驗,形成了一種“會跳舞的古茶樹”——藤條茶。

藤條茶低垂柔軟,形似柳樹,具有主干壯、分枝勻、篷面寬,枝葉多而不亂、密而不細、疏而不稀的特點,對茶樹來說,有利于充分接受光照與雨露滋養(yǎng),對茶農來說,能夠提高茶葉品質,延長盛產期,是云南茶葉高度商品化的體現(xiàn)。

在山霧滋養(yǎng)與獨特采養(yǎng)法下,老烏山茶形成了十分優(yōu)異的品質,其味香甘爽,有一種特殊的原野韻味,品飲體驗獨特,如今的老烏山,也是當?shù)卣罅Πl(fā)展的一塊茶業(yè)招牌,相信這座潛力十足的古茶山,將來能有更好的發(fā)展。

來源:陸離茶寮,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遍地好茶:2018年“老烏山茶王”開采儀式

  為了讓所有愛茶、喝茶的茶友們,老烏山茶王樹開采儀式正式啟動中,易武金濤以精品單株,呈現(xiàn)給大家。

  不僅從源頭把控,而且從樹上采摘到制作的每一個流程,層層把關,讓大家喝到最經典最純正的單株茶。

  2018年易武金濤老烏山茶王

  【原料產區(qū)介紹】

  在青藏高原的南麓,滾滾的瀾滄江沖破橫斷山脈的阻攔奔騰而下,在其中下游地區(qū)形成了世界茶樹起源的中心地帶,古濮人在這里種了至少三四千年的茶,成為世界上最早栽培與利用茶樹的民族。在瀾滄江中下游兩岸的臨滄與普洱一帶有一種云南茶葉栽培史上的奇葩——藤條茶,其是云南先民勞動智慧的結晶,是古代茶農根據(jù)云南氣候條件、喬木型大葉種的特性以及傳統(tǒng)普洱曬青毛茶的制作特點而總結出的一套茶樹采養(yǎng)模式,成為一項中國農耕文化的茶葉園藝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見證。

  “這種茶樹葉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見,岔枝上長著幾十根上百根又細又軟又長的細藤。一根根細藤的下段也裸身無葉,只有藤條尖頂長著幾個嫩芽和幾片嫩葉,整棵茶樹看上去帶有一種柳樹低垂柔軟的姿貌。雙江人將這種樹上盡是長藤,葉片很少的茶樹稱為藤條茶。藤條茶是靠人工修整培養(yǎng)出來的,將茶樹塑成藤條狀,是雙江清朝時期已有的養(yǎng)培法。”茶文化學者詹英佩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雙江》一書中對之作了詳細的介紹。

  藤條茶是云南自古形成的一種傳統(tǒng)茶樹采養(yǎng)方式,不僅僅盛行于雙江的勐庫東半山與邦協(xié),還分布在臨翔區(qū)的昔歸與永德、瀾滄等地,而在瀾滄江的東岸,無量山縱貫普洱市的景谷、鎮(zhèn)沅、景東三縣,從景東的大朝山東鎮(zhèn)開始,穿越鎮(zhèn)沅的寶倉山、老烏山,一直延伸到景谷的苦竹山,這綿延將近一百公里的古茶區(qū),擁有20萬畝茶地,其中有4萬畝古茶樹,大多采用藤條茶采養(yǎng)方式,堪稱天賜普洱市全球最大的云南傳統(tǒng)采養(yǎng)茶區(qū)。

  剛采摘下來的鮮葉,后續(xù)進行制作中。

  老烏山遍地好茶,具有色烏潤、毫滿身,勁足、湯厚、底夠之特點。這里多為丹霞地貌,地表“豬肝石”雖被開采利用,但深層爛石密布,茶樹根深體壯,能吸能藏,并在長期的生長中與爛石融為一體,順勢而發(fā)。所制茶骨風巖韻、老樅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湯、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為甘爽,淡沖更佳、冷湯尤優(yōu)。

找到約20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