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酒與茶的詩句

找到約173條結(jié)果 (用時 0.021 秒)

文人與茶

茶是自然的、圣潔的;

茶是優(yōu)雅的、純粹的;

茶是溫情的、清芬的。

文人之于茶,猶茶之于水。茶文化反映的詩一般的精神境界,常常通過詩詞來表達(dá)。我國茶史上,向來有“茶興于唐,盛于宋”之說。唐宋時期也正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詩詞”的黃金時代。茶與文人結(jié)下一種特殊的親緣,飲茶、品茶、談茶成為一種風(fēng)雅之舉,自然也蘊涵人生的旨趣。詩人們或借茶抒發(fā)胸臆,或以茶相互酬答,或獨啜孤芳自賞,或茶禪洗滌塵心,總是在一片芳馨中孕育出無數(shù)佳作,成為茶文化中的奇葩。

唐代竟陵人陸羽,被世人稱為“茶圣”,他撰寫了我國第一部談?wù)摬璧膶W(xué)術(shù)專著《茶經(jīng)》。而他的詩寫得極好!在他師父智積去世后,他寫的一首懷念詩,透露出他的心志,也代表了一大部分茶友無欲無為的心情: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全詩沒有出現(xiàn)一個茶字,卻使人感到茶的高潔,茶的清雅,茶沒一點富貴的氣息,而從一絲絲的清香里,編織著陸羽澹泊的人生。陸羽的這種澹泊的生涯,給一些不屑在官場角逐,無意于市井競爭的士大夫們以極大興趣,開辟了另一種生活天地。

把茶大量移入詩中,使茶酒在詩中并駕齊驅(qū)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嗜茶,《唐才子傳》說他“茶鐺酒杓不相離”,白居易喜歡邊品茶邊吟詩:“閑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yuǎn)到茶”。尤其茶助詩思、詩興遄飛,令人擊節(jié)贊嘆。他的“或飲一甌茶,或吟兩句詩”的自適心境,同陸羽的澹泊都是異曲同工。茶就有自適的功能,往往成為閑時的“好友”。“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shù)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白居易的心境亦平展夷暢,此時將天地之甘露入腸,清心滌性,臻至物我兩忘之境。而白居易的《謝李六郎中寄暑茶》詩中,淋漓盡致地描繪了他收到新茶后,馬上煎湯逄煮的“饞勁”活躍紙面,正是對贈茶者最好的感謝?!安患乃讼燃奈?,應(yīng)緣我是別茶人”,既贊許李六郎中對自己飲茶的關(guān)懷,也表白自己卻有鑒賞茶質(zhì)優(yōu)劣的本領(lǐng)。讀來親切,卻又風(fēng)趣。中國茶文化所顯示的情誼交流,正是通過佳茗和知友作為佳話。

蘇軾是一位嗜茶愛茶之人。他寫茶,也有“從來佳茗似佳人”的詩句,以茶與美人相比。“人間誰敢更爭研,半爭紅窗粉面”,人間似乎沒有能比得上如此茶色茶花的,除非佳人那美麗嫩白的面貌。在中國茶史上,將茶與美人相比,似乎也是從蘇軾開始的。由于長期的貶謫生活,使他足跡遍及各地,為他品嘗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機會。其中:“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是杭州所產(chǎn)的“白云茶”;“千金買斷顧渚春,借民越人降日注”是湖州產(chǎn)的“顧渚紫筍茶”;“未辦報群青玉案,建溪新餅截云腴”是“月兔茶”;“浮石已士霜后水,焦坑閑試雨前茶”是“焦坑茶”。而蘇軾的《安國寺尋春》詩,“有病眼不羞云母亂,鬢絲強調(diào)茶煙中”。年老多病,烹茶自慰,茶煙裊裊,大不如“談笑間,檣擄灰飛煙滅”,卻是較為傷感。蘇軾還寫過《記夢回文二首》,屬于茶詩中的回文詩?!磅㈩佊裢肱趵w纖,亂點余花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栈浔M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詩人浪漫,夢中也在飲茶,既有小團茶,又有美女相伴唱,這樣的意境,是詩也是歌,因而在夢里也激起了他的詩興。千百年來,茶文化的詩詞中,像蘇軾這樣的回文詩也僅此兩首。

宋代詩人陸游一生寫詩近萬首,內(nèi)容涉及茶的就有近二百首。并且他還諳熟茶的烹飲之道,他總是以自己動手烹茶為樂事,一再在詩中自述:“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名泉不負(fù)吾兒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前”。在《漁家傲.寄仲高》里,縷縷茶煙,還思念著親人: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悉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手足情深,遠(yuǎn)離家鄉(xiāng)親人,往往牽掛。陸游是最重情愫的,“行遍天涯真老矣”,他在外地,東望山陰,不覺感到年老矣。茶,在人們感傷的時候,不失為知己的伴侶。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以一幅墨竹圖而家喻戶曉,他是一個品茶好手,他善于把自己的詩情與茶意相融合。他說:“坐小閣山,烹龍鳳茶,燒夾煎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弄,真是人間仙境也?!彼囊皇住安伙L(fēng)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得到了不知多少文人的共鳴。

顏真卿在《月夜啜茶聯(lián)句》中有“素瓷傳靜夜,芳草滿庭軒”詩句,描繪了月夜飲茶的幽雅環(huán)境。杜牧的《醉后題禪院》詩,有“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飏落花風(fēng)”,這縷縷輕煙,卻引起詩人的紛紛思緒,牽掛種種。劉禹錫的“詩情茶助爽”,司空圖的“茶爽添詩句”,薛能的“茶興留詩客,瓜情想戌人”等等,都是詩人的親自體驗,是吟出的心得。

涼涼的春夜,我手捧一杯“青山綠水”,把中國茶史上的文人茶人默默地數(shù)著,讀著他們的茶詩?!安枋煜銣厍易钥础保璧淖涛?,使整個書房溢滿氤氳。喝了一口茶,腦海中竟在此刻空了起來,只有那句“待得聲聞俱寂后,一甌春雪勝醍醐。”隱約在何處低聲吟唱。

【摘自2015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謝濤(四川都江堰)】

一杯茶的禪意

光潔而瀅潤的茶杯,是景德鎮(zhèn)的瓷器,散在杯底的一撮茶葉,在沸水的注入下,向著杯壁飄散,隨著氳氤的水氣逸起,一杯無華的水里,開始漾起婺源綠茶的春韻。這個時候,茶芽在杯中是舒展的,嫩綠、輕盈而靈動,仿佛一朵花在打開花蕊……在安靜的期待中,我總歡喜把茶杯的杯蓋留少許縫隙,讓綠茶的清香從杯沿飄逸,閉目聞香,心中就有了婺源山水純生的氣息。

在我醉心的一杯婺源綠茶中,不僅蘊藏著繚繞的晨霧,山野的露水,明媚的春光,還有南方嘉木的體味。而這些,都是內(nèi)瀲的,一如國畫中的淡墨輕抹,不顯山不露水,自然而順暢。倘若做不到靜心品味,這些都將悄無聲息地從唇舌間溜走。這樣的感受,讓我每一次品茶多了一份情趣。品茶,我注重的是過程,獨自一人或二三知己相聚,用素雅的青花瓷杯,泡上一杯綠茶,茶香氳氤彌漫,身心與話題都有了茶香的浸潤。久而久之,我覺得婺源綠茶不僅耐泡,而且醇厚與香味都適到好處,一杯在手,便有了無聲的牽繞,便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啜飲,不像有的茗茶,采擷時芽苞還未打開,茶品如米粒,卻經(jīng)不住泡,沖泡一二次就寡淡無味了。許是多年的品飲習(xí)憒,我對婺源綠茶有一種自然的親近,而對婺源綠茶之外的“名貴”、“新寵”,也就敬而遠(yuǎn)之了。

如果剔除了詩意的包裝與渲染,“明前茶”(清明前采摘的茶)、“雨前茶”(谷雨前采摘的茶)、“雨茶一級”,是婺源民間以節(jié)氣對綠茶茶品的稱謂。我覺得這是民間直白之中潛藏的智慧,簡潔、質(zhì)樸、純粹,茶品對接節(jié)氣,一聽就能讓人了然于心……“綠野盈眼,綠意在懷。婺源的味道,儼如一杯綠茶沖泡著,品味著,就有了四季春韻的舒展,就有了一年的閑適與恬靜?!薄啊葔]泉中水、鄣山頂上茶’。無論水還是茶,都是婺源的極品,卻不是一般茶客所能奢求的,即使土生土長的婺源人,也需要機緣與境遇?!薄@兩段文字,是我在一篇名為《婺源的味道》散文中敘述的,語境中除了個人的情結(jié),還有婺源山水的糾纏。“歙州茶生婺源山谷”(《茶經(jīng)》),這或許是我讀到對婺源綠茶最早載記的文字,卻不知道怎樣對茶這種從陸羽《茶經(jīng)》中走出的植物,表達(dá)更為到位,只知道茶根深蒂固地緊扣著婺源人的生產(chǎn)生活主題,且經(jīng)久地鮮活著婺源人生產(chǎn)生活的狀態(tài)。一天之中就有“朝茶”、“午茶”、“夜茶”之說。“朝不可食,不可不飲”。早晨起來洗漱完畢,泡一杯綠茶,細(xì)品慢飲,讓清新的空氣與綠茶的清香沁入心脾;午飯之后,濃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與朝茶不同,講究的是濃。夜幕降臨,一杯香茗飲庭院,一天勞作的疲倦也就煙消云散了,也就有了一份愜意。“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fēng)幾欲仙”。清代詩人鄭清之僅用十四字茶聯(lián),就給人們描述了茶禮的妙處。婺源人以茶為禮,不斷提升生活品位。在婺源人家,茶禮、茶俗蔚然成風(fēng):飲茶習(xí)俗是“客來斟茶,雙手捧上”,客到,主人第一禮便是上茶,情感真摯,樸素大方。貴客到、逢年過節(jié)、婚喪喜慶等,講究吃“粿籽茶”,還有“淺茶滿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說。婺源風(fēng)俗中還有許多都與茶有關(guān):姑娘出嫁前要用最好的茶葉扎一朵“茶花”,出嫁時就在親朋賓客面前沖泡,敬公婆和賓客。親友姑嫂便圍著這朵“茶花”,夸贊新娘心靈手巧。新人出嫁帶給婆家一人一雙的新鞋中,每一雙都要放些干茶葉,取“茶葉年年發(fā)新枝,采(踩)不盡芽還發(fā)”的寓意。年三十晚,婺源人家要在灶前為灶司老爺備茶坐世。大年初一開大門祭祖宗時,先要擺上“桌盒”(內(nèi)裝茶點),再向祖宗拜揖、焚香、獻(xiàn)茶。在婺源,茶還成了藥的代詞,婺源人去藥店點中藥,不直接說“點藥”,而是說“點茶”;見人煎藥時,也只能說是“煎茶”……婺源綠茶在歷史上不同的年月,以馥郁的香氣經(jīng)久地繚繞著婺源人的記憶。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既是婺源人生活的開始,亦是婺源人生活的延續(xù)……

相傳五代時,有一慈眉善目的方姓老嫗在婺北浙嶺頭的茅屋中居住,每日為過往的行人挑夫燒茶解渴,長年累月從不間斷,且不收分文。天長日久,人們都親切地叫她“方婆”。婺源東北部的浙嶺,系吳楚分源之地,岡巒相接數(shù)十里,一條十五華里的驛道蜿蜒盤旋,也是徽饒二州的必經(jīng)通道。方婆辭世后,葬于浙嶺邊上。過往的商人、趕考的學(xué)子感其恩德,途經(jīng)其墓時撿石堆冢,以報其恩。年復(fù)一年,方婆的墓逐漸堆成了高約六米、占地一分的大石冢,世人稱為“堆婆?!薄C鞔娙嗽S士叔過浙嶺,留下了“乃知一飲一滴水,恩至久遠(yuǎn)不可磨”的詠嘆(《題浙嶺堆婆石》)。

在婺源,方婆對民間風(fēng)俗的影響深遠(yuǎn),鄉(xiāng)民以禮待客,以做好事為榮,在鄉(xiāng)村一些山亭、路亭、橋亭、店亭設(shè)缸燒茶,不取分文。有的甚至簾旗高掛,上書“方婆遺風(fēng)”四個大字。辛卯年春,友人程鑫文在城外金盤與鶴溪之間開設(shè)“德鑫園”茶樓,鱗瓦疊起,飛檐雕梁,雖然都是新建的,卻承傳了徽派元素,與山巒茶園村落進(jìn)行呼應(yīng),頗具特色。我請書法家紅燈兄書“茶道”條幅致賀,其用意不僅希望能夠傳承婺源茶文化,更要彰顯婺源茶人的精神……在“德鑫園”品茶,盡管有多種品牌可以選擇,我卻對鑫文自產(chǎn)的婺源綠茶——“森學(xué)春”情有獨鐘……“茶”字的謎面是“人在草木間”,而“茶”卻成了婺源人生產(chǎn)生活的謎語。我在幾年前寫《茶境無邊》歌詞時,就進(jìn)行了引伸借用,記得歌詞最后一段是這樣唱的:人在草木間/茶境無邊/每一縷茶香/都是自然生態(tài)的采擷/人在草木間/茶境無邊/每一縷茶香/都是大地深情的致意……

“大家摘茶”、“大家摘茶”……茶鳥此起彼伏的叫聲,在春天里掠過茶園,隨春光流淌。這樣的鳥聲,是從婺源茶韻繚繞的村莊里叫起的,像一句句帶有古韻與靈性的春之賦,集結(jié)在我的文字中。有了茶鳥的叫聲作背景,我在書房里品飲的綠茶與寫下的文字,都有了盈盈的綠意,心中不由蓄起了清明,仿佛時時都有一種自然的氣息在傳遞。

……天/這樣藍(lán)/樹/這樣綠/生活/原來可以這樣的安寧和美麗……我不知道席慕容當(dāng)年寫《禪意》的詩句時,是否有一杯茶相伴,這當(dāng)然不是我猜度的本意。然而,我想表達(dá)的是,一杯茶的禪意與這樣的心境是相通的。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雜志;作者:洪忠佩)

古代文人與茶的不解緣(上)


? ?自古以來,文人喜歡茶,因為茶能提神益思,激發(fā)文人的激情和靈感。茶是文人生活中一件韻事,一大樂趣,一種高雅的活動。品茗為文人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情趣,增進(jìn)了心性修養(yǎng),歷代文人墨客知茶、愛茶、嗜茶,借茶寫人、敘物、抒情,有不少傳世之作便是在這悠悠茶香中醞釀出來的。

飲茶,本是平常事,讓文人變得幽雅、文致、充滿了詩情畫意。他們不僅留下許許多多茶方面的經(jīng)典名篇,而且流傳著不少與茶有關(guān)的佳話。


以茶會友


歷史上,以茶相交的摯友莫過于茶圣陸羽和詩僧皎然這兩位大師級的人物。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陸羽輾轉(zhuǎn)來到湖州吳興,住在妙喜寺,與寺內(nèi)皎然結(jié)識,并成為莫逆之交。



皎然與陸羽的交情,可從皎然留下的尋訪陸羽的茶詩中看出。《訪陸處士羽》:“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薄百p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釣船”寥寥數(shù)語,將陸羽隱逸時的生活情調(diào)鮮明勾勒出來。從皎然與陸羽交往期間所寫下的許多詩句中,可以了解到這兩位“緇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誼。



還有一對老茶友我們不能不提,他們就是大宋時期政壇、文壇的“雙子座”王安石和蘇東坡。人生宦海沉浮,二人在改革中雖政見不一,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成為至交,蘇東坡一生坎坷,卻嗜茶如命?!皯蜃餍≡娋Γ瑥膩砑衍萍讶恕?。由此可見詩人對茶是多么地情有獨鐘?!?/span>



以茶代酒


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fā)靈感,但是,一般人很難喝到“恰到好處”。真正能“斗酒詩百篇”的除了李白,恐怕沒有第二人了。茶則不然,一杯清茗不但可以喚醒“靈感”,更能捋順文思。正可謂:“酒壯英雄膽,茶助文人思。”


以茶當(dāng)酒是古代文人的一個發(fā)明。宋朝詩人杜小山,在一個寒冬之夜,明月照窗,他與朋友相對而坐以茶代酒,品茗賞梅,歡敘舊情,趣意盎然躍入字里行間。

以茶待客乃古代人情交際的盛禮節(jié),它為友人帶來一種清幽雋永的意境,古代文人以茶代酒成為一種風(fēng)尚,一杯清茗表達(dá)深情厚誼,賓主之間,喝著聊著,是那樣地愜意,那樣地酣暢淋漓。



如果說,酒可以澆愁,那么,茶也可以解憂,“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北焕畎讘蚍Q“風(fēng)流天下聞”的孟浩然,因為仕途失意,自洛陽東游吳越之時,途經(jīng)新昌,在他的《清明即事》留下了這樣的詩句,詩人以茶代酒,落寞的心境不言自明。



以茶寄情


茶與酒一樣,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情感的紐帶,文人之性情、親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世人都知道李白善飲,自稱臣是酒中仙,其實,李白也非常喜歡喝茶。在他的詩歌中雖然有關(guān)茶的詩并不多見,但有一篇則是中國茶詩中的經(jīng)典之作。



有一年,他游歷金陵時,偶然遇上了自己的族侄。此人已是玉泉寺中孚禪師,他既通佛理又喜歡飲茶,常年在乳窟中采茶后制成仙人掌茶,以茶供佛,并招待四方賓客。中孚禪師游金陵棲霞寺時,叔侄相見自然格外地親切。他送給李白上好的仙人掌茶,李白品嘗后,覺得此茶清香滑熟,其狀如掌,并了解了該茶產(chǎn)于玉泉寺,又是族侄親手制的仙人掌茶,為此欣然提筆,取名玉泉仙人掌茶,并作詩一首《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答謝。從此,玉泉仙人掌茶名聲大振。


在唐代眾多詩歌中,這是一首早期的詠茶名作,為源遠(yuǎn)流長的中國茶文化留下了一段極其寶貴的資料。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仙人掌茶的喜愛,還有對侄兒的感激之情。


以茶潤德


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文中提出飲茶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qū)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包括了人的品德修養(yǎng),并擴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際關(guān)系上去。中國首創(chuàng)的"茶德"觀念在唐宋時代傳入日本和朝鮮后,產(chǎn)生巨大影響并得到發(fā)展。



品茶一直被文人當(dāng)成一種高雅的藝術(shù)享受,既講究泡飲技藝,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帶給文人的是凈化,是純潔,心靈的純凈與山水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



茶乃大自然的精靈,其質(zhì)樸無華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間,不思利祿,不問功名,“平生于物原無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當(dāng)成一種高雅的藝術(shù)享受,既講究泡飲技藝,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帶給文人的是凈化,是純潔,心靈的純凈與山水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文人之性情、親情、柔情和茶情,皆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謂“從一杯茶葉看世界”、“壺中乾坤大,松案歲月長”。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料

找到約164條結(jié)果 (用時 0.007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9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