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還是

找到約29,963條結果 (用時 0.019 秒)

算怪象還是妖風:你迷戀的到底是“老茶”還是“過期”茶

毫不客氣的說,所謂的陳化,大部分都是給過期茶找了個很好的銷售借口而已。

開篇有一個重要的定義,題目中談及的過期茶,主要指的是市場各種來路的老茶,一般都會有一定的年份,超過六大茶類人們認同的常規(guī)試飲期,比如放了四五年的紅茶,兩年以上的綠茶,放了五六年的白毫銀針等。因為現在除了綠茶,其他茶類有著越來越老,就越被市場追捧的局面,我覺得稍微有點混亂的。

1、哪來的妖風?

其實以前,中國是個綠茶為主的環(huán)境,所以飲茶文化中并沒有太多追求老茶的審美偏好。

如果非要說飲用陳茶的習慣,民間有,但是大都不是為了品飲其滋味,而是為了藥用。

比如在黃山,有些家庭會存放一點點老的祁紅,當作藥物來使用,長輩們說可以消毒殺菌。這一點我稍微有歧義,在新茶相對多酚類沒有被氧化更多的前提下,我的理解新茶的殺菌效果更好,但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可能有獨到的地方,我們也給予尊重和理解。但至于喝老茶跟好不好喝,在以前也很少有人提及。

市場上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刮起了一股妖風,讓老茶開始越來越走俏。

2、我狠起來,連我自己都騙

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喝茶,帶來一泡所謂上個世紀90年代的老紅茶,說是極其珍貴帶來與眾人分享。

第一杯入口酸,陳味撲鼻而來,還帶有焦糊的味道,就在我抬頭想看眾人的表情時候,我看到分享者眉頭皺了一下,但其還是強忍著身體的不悅,只說了一句:“這個茶陳韻十足”。

我想,這個場面應該有不少人經歷過吧?

3、商業(yè)互捧下的假大師

來談一下最近抖音較火的一位賣老茶的“大師”,梁某。

經常能夠看到曬各種老茶的視頻,從泡茶開始到品茶,形容到如天賜珍饈一樣的美味,隔屏讓你覺得喝茶原來是這么美妙的一件事情。他自己手上的茶葉是否好喝姑且不論,但各種老白茶,烏龍茶,甚至還有紅茶等,都統一歸納成香氣突出,口感柔和,帶有果酸。吊足了看客的胃口,不禁想問,老茶真的有那么好喝嗎?

如果仔細看過他視頻的專業(yè)人士,一眼就知道其是個半吊子,條索粗大的巖茶,被其形容成緊結,烏黑的葉底被形容成葉底鮮活,連最基本的評茶術語都不懂,拉出來一堆帶著享受時的評價,對于觀眾還是很受用的。

另外,有的時候也能看到各位現存一些大師與其互動,甚至送各種茶樣,指點一二??此频玫綐I(yè)界認可,實際上有人幫你處理那些沒賣完剩下的庫存,而且比新茶買的還貴,誰不愿意跟他合作?

商業(yè)合作互吹的目的,最終還是要收割你們這幫吃瓜韭菜。

4、你手里的過期茶,真的好喝嗎?

寫文章,總歸要有一個不同立場下的觀點,如果在這里還用所謂的“適口為珍”這種政治正確的廢話來通讀全文,我勸你就此打住,讀下去沒有意義了。

其實我一直都試圖去理解很多老茶,所以每年也會花一定的精力去收集,采購各類別老茶去喝,或者去朋友那邊喝一些老茶。

坦白的說,我?guī)缀踔徽J可類似生普,黑茶如六堡、苻磚之類的茶葉,其他的絕大部分各種老茶大部分都變得四不像,香氣潰散,湯感淡薄的占大多數。而且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茶湯上,幾乎都變得淡而發(fā)散,既沒有原來的特點,喝起來也沒有讓人覺得符合茶應該有的愉悅體驗。當然,在任何時候我都接受一句那是你沒喝到好的這句話來打臉,有這個想法的可以寄來各種你認為好的,我來者不拒,真好的話,我免費為你各渠道宣傳。

5、只有找不出的缺點,沒有形容不了的特點

他們是怎么形容老茶的?

味道淡——柔和

陳味——陳香

沒有茶味——無味之味

香氣無——香氣沉穩(wěn)

無法形容亂七八糟的味道——歲月的痕跡

這里不一一列舉了,看著惡心。

所以各位放心,那些賣老茶的,只有你找不出的缺點,沒有他們形容不了的特點。

也許,因為愛,所以滿眼都是優(yōu)點吧。

6、標準的不標準

茶葉按照國家規(guī)定是需要標注生產日期的,根據GB-7718-2016預包裝食品規(guī)定,茶葉在外包裝上面是需要標清楚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但是,在地方標準中,各個茶類大部分都只標注了標簽按照GB-7718-2016或者GB-7718-2011的規(guī)定,需要標注生產日期,但并沒有寫各類茶明確的保質期。

再加上比如普洱的標準也寫過了,在符合GB/T22111-2008 標準前提下,可以長期保存。

白茶有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原國標GB/T 22291-2008中并沒有指出白茶適合長期保存,而在新版國標GB/T 22291-2017中,指出符合保存條件下,可以長期存儲,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為了順應市場的一小步呢?

那么在標準的混雜情況下,標準,也都看起來不那么標準了。

7、就算再亂,還是需要厘清

那么到底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陳茶”這個問題?

其實我原本想以專業(yè)的角度去梳理一整套邏輯,但是奈何我專業(yè)知識體系不夠,花了四天時間思考,也沒有能力厘清茶葉存儲轉化的理化邏輯,所以在此就還是簡單從體驗角度去建議一個看待老茶的原則。在文末我會詳細寫一下我認為專業(yè)層面的轉化概念,內容較為枯燥,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看法和認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讀一下,也歡迎斧正。

我的看法如下

1、家底要夠厚

其實我前面也提到了,很多我接觸到的老茶的通病就是香氣低沉,滋味淡薄,在某種層面可以視同可溶物的大大缺失,所以,我認為如果要喝一些有價值的陳化茶,至少要有足夠的內質供其后期轉化。否則進入到淡而無味,香氣全無的老茶,剩下的只能是無味之味的意淫。

2、大部分人群認定的好喝

無論你怎么老,多么少見,得好喝吧?因為倉儲和茶葉的品質和來源不確定性,那種尖酸,雜味,焦苦,甚至霉味的茶肯定是算不上好喝的。哪怕就是宇宙誕生時期的,品飲的價值也都沒有了。

所以,在這里我認為大部分人認為的好喝,至少還是能體現出茶葉本身該有的:甜,醇,香,爽,鮮,回甘生津各種使人愉悅的體驗。

別杠,這種愉悅的體驗是基于生理判斷的,別為了和老茶,跟自己身體抬杠,真的。

3、是否需要延續(xù)六大茶類的特點?

其實這個問題我覺得不完全是,但至少大面還應該這樣。至少在我個人經歷上來說。

陳年綠茶失去了鮮爽和清香,喝起來是不愉悅的。

陳年的紅茶失去了香和醇厚,喝起來是不愉悅的。

陳年的白毫銀針失去了清鮮和多了陳味,喝起來是奇怪的。

陳年的烏龍茶失去了高香和丟掉了巖骨,我為什么不去喝紅茶?

......

當然茶葉的變化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說了不完全是需要延續(xù)六大茶類的特點

4、適度的后熟不等于老茶

相對于茶葉完成干燥那一步的新,和適當放置的后熟,確實經過一定時期合理存放的茶葉會變得更好喝。

例如

所以有些高端的龍井,在制作完成后,還會放入石灰缸進行一個星期的后熟。

巖茶,需要更長的時間褪去火氣透發(fā)出茶葉的本香,這一點也是公認的。

但這一點是有一定的數據支撐的,比如紅茶經過適度存放后,因為醌類物質受到含水率和良好保存條件的影響,無法進一步氧化,會發(fā)生可逆的變化,所以紅茶在制作完成后短期內會存在一個多酚類物質和游離氨基酸等物質上升的一個過程,可溶物的增加,茶湯會變得更好喝。但長期看,隨著氧化的進一步深入,可溶物減小,品質還是下降的。

所以,無論是前人的智慧還是現代的科學研究,適度的陳放后熟是有必要的。

最后,回到我們開頭提到的,當你喝到各種來路不明數年甚至幾十年的老茶的時候,你真的覺得那口茶湯好喝嗎?

這并不需要答案,問自己就足夠了。

以下是我對轉化專業(yè)部分的看法,本不想放在正文中,因為前面說了我目前也沒有能力厘清專業(yè)邏輯,因為目前無論是大學教材,各種我們茶行業(yè)從業(yè)者(非專業(yè)研究方向)能查到的資料,都沒有一個系統性關于茶葉老茶和陳茶轉化的系統理論體系,包括茶葉質量與安全學中也明確指出,關于茶葉存儲的很多變化路徑,研究還不充分。所以我個人目前的能力和資源,也只能研究到這了。

有可能存在的轉化路徑

1、氧化路徑

對于普通人,沒有辦法達到絕對意義上的隔絕空氣所以茶葉制作完成后氧化的路徑是一直存在的。

多酚的氧化

比如多酚類物質,是茶湯濃度和厚度的重要物質。一方面會氧化縮合成高聚物,難溶于水,但另一方面比如紅茶因多酚氧化,初級產物會產生茶黃素,短期看又會增加茶湯的品質。部分介于多酚類物質和茶黃素之間不穩(wěn)定的醌,有可能會因為很難進一步氧化而被還原。所以多酚氧化路徑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基本都是短期看品質上升,長期氧化聚合整體大幅度降低,造成茶湯濃度下降的。

氨基酸的變化

量沒有太大變化,但是組分發(fā)生變化。有益于茶湯滋味的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等被大量氧化,紅茶里的氨基酸還可能會跟咖啡堿等進一步進入高聚物縮合。而蛋白質水解產生的新的游離氨基酸,并不能改善茶葉的品質。所以,不管什么茶葉,鮮爽度只會越來越差。

香氣物質的變化

香氣物質在氧化路徑下,特別酯類的物質是氧化減少的,氧化分解成一些低分子的醛,醇等揮發(fā)性物質,造成香氣下降。而且,脂肪族物質可能會氧化腐敗,還有其他一些物質也會產生酸敗,陳等不良氣味。

2、微生物轉化

微生物的轉化目前研究資料其實非常少的,但我根據資料學習看法主要是這樣,所有茶葉都不可能說完全避免微生物的侵入,但是很多茶類因為有高溫烘干的作用,本身微生物芽孢的存留量較低,在保存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低含水率),微生物作用不會特別明顯。

而目前生普的曬青方式是可以明確有微生物著落的,由于沒有經過高溫渥堆,所以我個人認為也不能明確是否有建立起優(yōu)勢菌種的過程,那么生普微生物轉化路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

黑茶類,因為經過高溫渥堆,建立起了大量優(yōu)勢菌種,并且都是對人體無害的,那么后期轉化就會進入一個微生物不斷裂解大分子,讓更多可溶物出現的情況,也會讓茶葉變得湯感變厚,滋味變醇的情況。

另外多提及一點,因為茶葉含水率低,所以微生物就算有影響,我認為這個過程也是極度緩慢的。

3、酶的作用

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大部分經過高溫制成的茶葉,基本都會讓酶在成品茶中失活(不可逆),但是也有資料指出,酶依舊會有殘余酶存在,那么酶的作用有各種注入氧化,過氧化,裂解等等,但是有一點,一般茶葉的存儲條件含水率是需要控制在較低水平,茶葉一般不太會超過13%這個含水率,否則茶葉會霉變。所以我認為就算有殘余酶的存在(哪怕是白茶)作用是在茶葉后期存儲中受到抑制的。

其實,茶葉的后續(xù)可能存在常規(guī)轉化可能主要就是這幾條路徑,所以專業(yè)上我認為關于茶葉的轉化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但實際上我認為很多老茶是不能明確含水率的動態(tài)變化的,那么倉儲條件不一樣,其實最怕的就是微生物(雜菌)帶來的問題。

所以如果沒有良好存儲條件下的老茶,我認為處于安全角度而言,盡量少喝。

——本文來自戀山堂,感謝作者付出

【大益茶史06】你大媽已經不是你大媽了,你大益還是你大益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3500字,宜為睡前讀物或者私人時間讀物

書接上回,咱們接著來啊!

上回說到,2007年,資本一招釜底抽薪,讓普洱行業(yè)盛極而衰的同時,也讓無數單純的茶人見識到了資本的力量,深深感嘆資本就像一座城一樣,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真會玩兒。2008年,普洱行業(yè)這頭近年的猛虎直接被被打成了病貓,大小茶企一蹶不振。雖然談不上茍延殘喘,但也屬實需要一段時間回血療養(yǎng)。

但是我們的大益顯然就不一樣了,因為吳總超前的戰(zhàn)略布局讓大益幸免于難,在一眾茶企以淚洗面的時候,大益容光煥發(fā),印堂紅潤,宛如一名提前交卷的高考學霸,帶著一股王者之風,淡然的走出考場,并將目光聚焦到了下一個風口。

2007年,大益已經貴為集團制企業(yè),作為公司中的公司,企業(yè)中的大哥,那么旗下必然需要一波「小弟」作為資深忠實的擁躉,不然跟一個光桿司令一樣,很尷尬。傳出去就等于堂堂集團企業(yè),集了個寂寞?于是兼并、收購、新開都是勢在必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大哥從來都不是因為自己做過什么而成為大哥,而是因為有了一群小弟之后,自然就成了大哥。

一眾子公司中,快樂品茗無疑是當下最騷的那顆星,也承載著大益對下一個風口的野望,這個風口便是互聯網。我知道現在說互聯網是風口估計會被我奶奶笑掉大牙,但是12年前,互聯網更多是一個玩游戲查資料的工具,確實蘊含著無限的潛力。快樂品茗主推的BTOC的概念也應勢成為了大益網絡布局的先頭兵。

BTOC這個說法在當時來看是非常高端洋氣的,其實就是前兩年吹得很火的B2C,跟O2O也沒啥本質的區(qū)別,即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企業(yè)直接面對消費者。再簡單說,就是大益想開一家網店。

但那個時候,國內的互聯網經濟還處在萌芽階段,淘寶成立時間不足5年,網購是專屬時尚弄潮兒的玩法,綁定銀行卡,開通網銀,安全令牌甚至是等待物流這一系列操作,對于人們來說還是太過復雜。平心而論,那個時候的普洱茶受眾年齡比現在更長一些,他們自然是難以接受的。

但是作為龍頭老大,不僅僅需要討好用戶,更需要承擔起教育用戶的責任,大益對快樂品茗顯然是寄予夠厚望的(當然,后來者站在上帝角度就不會這么想了),注冊資本2000萬元,核心業(yè)務便是推廣網上消費,并且試圖把快樂品茗建成網上華人第一茶社區(qū)。這是大益電商+社交的雛形,也是現在我奶奶都明白的財富密碼,快樂品茗不僅是銷售自己的產品,他們還將野心伸向了線下的商戶,希望整合茶館資源并且為平臺用戶進行主題推薦,引導他們去線下進行消費。最終實現用戶、合作伙伴及快樂品茗的三方共贏。

這一步顯然就邁的有點大了,大到可能扯到某些人的「蛋」了,國內互聯網經濟一直以來都有一道天塹,你可以做電商,也可以做社交,但是你要做電商+社交,這必然會牽扯到互聯網的頂層蛋糕,即使只是一個特定的人群,也應當將這種可能性扼殺在搖籃中,會有人不答應,明面上打壓是不應該的,但無形之中,設立諸多路障。即使你能跨過去,也必然會讓你惡心好一陣子。

貴為普洱巨頭的大益雖然正是春風得意時,但是在跨行業(yè)的競爭中,大益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想法是豐滿的,但可能是人才儲備不足,可能利益關系沒有疏通,可能是不愿為行業(yè)帶來更多紛爭,可能是單純的不想干了,反正結果挺冰冷的。

這道天塹至今依舊存在于國內互聯網的天花板,所屬的兩大馬姓企業(yè)大家也應該猜到了。

這個跑偏了,回來!我們還是回到快樂品茗的成立初期,這個時候的快樂品茗是真的快樂,公司召集了一大群極富創(chuàng)新力的經營團隊和優(yōu)秀的技術團隊,希望采用先進的網站表現形式,提供極具人性化的電子商務服務,公司成立之初,便推出過一款訂制的750克生熟茶餅,名稱就是「快樂品茗」,快樂到自信,當然,目前已經很少公開銷售了。不過前面說的這些都比較虛,最快樂的還是集團爸爸規(guī)劃的1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款。劃重點,是「規(guī)劃」。

在快樂品茗異常快樂的那一年,中國也奏響了一曲冰與火之歌,這是華夏人民異常團結的一年,先有08年汶川地震這場大國之殤,后有北京奧運這場大國之榮,這一年的中國,經歷著冰火兩重天,并且頑強的向世界展示著自己的姿態(tài)與風采,刷新著世界對我們的認知。對于08年的中國,奈何本人沒文化,一句“我次奧”行天下。

2009年5月12日,正逢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紀念,全國政協委員、陽光文化基金會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展開合作,在北京銀泰中心柏悅酒店舉辦了一場名為“風雨之后見彩虹——‘汶川大地震孤殘兒童救助專項基金’慈善答謝晚宴”。

作為晚宴的重頭戲,現場還舉行了慈善拍賣,按理說,作為晚宴的捐獻嘉賓之一,大益完全可以以大哥的姿態(tài)獨自前往,但是到了拍賣環(huán)節(jié),大益推出的捐獻產品卻打上了快樂品茗的名號,這里沒有對快樂品茗不敬的意思,只是從側面印證大益對快樂品茗的重視。于是,人們看到了快樂品茗在當年推出的全新定制茶“奔?!保诠俜降年U述中,牛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是堅韌不拔的象征,更是奮然前行的象征。不會被眼前的困難打倒,敢于努力奮斗,重建家園,樂觀自信的中國人的象征。可見,奔牛是對汶川人民的一次鼓舞。

最終,供現場拍賣的三餅茶品編號分別為0001、0512、2009,獨具意義的特殊號碼,更加深了這款非凡意味。引起眾多企業(yè)家競相拍買,三餅茶共拍得了十萬善款。據悉,該款茶精選高山地區(qū)大樹茶為原料,凈重3公斤,全球限量發(fā)售2009套。這茶更是蘊含著大益快樂品茗人對災區(qū)人民,對中華民族最真的祝福。義賣結束之后,快樂品茗公司又推出了單餅400克,42片裝的生熟奔牛套裝?,F在市場上說901奔牛青餅套裝,實際上還包括了一件42片的奔牛熟茶。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剛好是牛年。因此,奔牛與生肖餅就有了那么一點點的關系。

嚴格來說,奔牛絕對不算生肖系列的產品,但是無疑為生肖系列指明了方向。

按照大益這樣的集團制企業(yè),大多數產品都不可能是拍拍腦袋就上市的,一款產品提前一到兩年的時間的做好規(guī)劃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產品切合什么熱點,采用什么版面,以什么規(guī)格發(fā)售等等,都需要時間布局。加上大益在普洱崩盤時期,因為自身的高瞻遠矚吃到了紅利,「提前規(guī)劃」必然是大益內部的一條發(fā)展準則。我們不難猜到,奔牛在慈善晚宴亮相的同時,距「瑞虎呈現」的發(fā)售僅僅7個月的時間。

義賣結束一年之后,我們的快樂品茗就沒那么快樂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便從先頭兵變成了敢死隊,規(guī)劃中的一個億,應該還是一個億,只不過說好的規(guī)劃,應該也還在規(guī)劃。如今,快樂品茗僅僅存在于益工坊的商標之中,變成歷史的一部分,具體的故事沒有找到,有知情的朋友可以透露一下。隨著快樂品茗的使命完成,「益黑」與「益噴」開始團結起來,揚眉吐氣了一次:看吧,搞不起來吧,看吧,我說不行吧。資本去死,天亡大益的謠言不脛而走。

如今,我們打開上帝視角,基本可以猜到0809年先后成立快樂品茗與會員注冊的玩法,可能是大益這家年近古稀的老牌企業(yè)擁抱潮流的第一步,小心,謹慎,投石問路間,試探意味極其明顯。因此,我認為快樂品茗的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作,盡情的作,作到死即可,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對于大益而言,這是一種戰(zhàn)略布局,一種試錯嘗試,在普洱崩盤后,大益主動砸錢打水漂,這是一種魄力與態(tài)度,經歷了70載的風雨,你大媽可能不是你大媽了,但你大益,還是你大益。

大益茶史到這里就差不多結束了,前后近四萬字的篇幅,耗時近二十天的時間,也只能簡單的回顧大益80周年,如管中窺豹。如今的大益,在吳遠之先生的帶領,驚喜不斷,屢創(chuàng)佳績。再一次回顧大益80周年的風雨歷程,以及吳遠之的高瞻遠矚,我們不難發(fā)現一個真理,好好讀書,真的有用!

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我也有幸如同各位一樣,重新認識了一番大益這個品牌。截止到今天,2020年,大益絕對不是一個從來不會錯的企業(yè),他有過疏漏,有過錯誤。但是可貴的是,最終都能力挽狂瀾,將歷史延續(xù)下去。隨著大益知名度越發(fā)提高,益黑益噴也成群出現在網絡上,關于大益的噴子,不善言辭的我也想單獨出一篇內容聊聊。他們憑借一己之力,為他們不喜歡的大益貢獻著不菲的熱度。作為大益的愛好者,我們應當感謝他們的慷慨解囊。

【大益茶史】系列的結束,不代表大益故事的結束,昨天的微頭條已經做了預告,往后的內容,將會針對生肖系列繼續(xù)回顧大益的近十年的歷史,基于某些產品年代久遠,網絡資料甚少,對當時故事有印象的茶人大多功成名就,也不屑與我談天說地。因此,后期的文章結構不一定會以一款產品一篇文章的形式配比,具體按照收集資料再做呈現,個人預估生肖系列結束之后,2021年的牛餅也該出信息了。到時候結合之前一篇牛餅的展望,會陸續(xù)推出相關的內容,屆時,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點點贊,走一波轉發(fā)就行了。

最后,讓我們祝福大益,也祝福自己:

你大媽已經不是你大媽了,你大益還是你大益。

茶葉市場,究竟是集體智慧的選擇還是烏合之眾的跟風?

大眾心理學有一個典型的理論:“烏合之眾”。

指的是個體因為從眾等眾多關系,集體意識會讓個體“服從”,個體這個時候會體現出明顯的缺乏邏輯判斷能力和低智商的特點。

那么茶葉市場呢?

1

不自信還是不得罪?

這些年我走茶山的時候,總會有意無意的去跟做茶師傅聊天,聊天的同時,我也會帶著明確的觀點交流,主要是為了求證。但是我發(fā)現,有很多茶農不太敢或者說不太愿意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往往順著客人的觀點走。我并不認為所有的茶農都是不善言辭和不懂得表達的,很多時候這恰恰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放低姿態(tài),獲得好感,成交訂單。

當你在茶山聊天的時候,有一些茶農一般不會打斷你的講話和觀點,而且說:“你說得對”,“很有道理”,“你很懂茶”。但我也看得出來,有一些人心里是有認知的,不知道是出于不自信或者是不得罪,總是一味的肯定,這樣總歸對一部分人還是很受用的。

也許這就是很多半吊子大師能夠找到自信的原因之一吧。

2

只要你敢說,就有人敢信

說實話,茶葉這東西,很多東西專業(yè)研究的都沒搞明白,所以存在懂得越多就越不敢輕易給出肯定的答案。恰恰相反,很多半吊子或者初入的人,什么都敢說,什么結論都敢下,只要我有足夠的自信肯定,就能夠有足夠的“信眾”支持,粉絲經濟的誕生,人設才是商品。

所以有時候這些外行張口就胡來一些東西,特別還看過一點專業(yè)知識的人,有時候會突然一下把你給干懵逼了。

比如之前遇到過的一個事情,我在抖音上說老的紅茶我很少有喝到好喝的,我個人不太認可陳紅茶好喝的概念或者說邏輯,所以我說很少有人能夠解釋清楚這個根本的專業(yè)邏輯。結果有個人一上來跟我說青葉醇、兒茶素的異構化問題,當時把我有點干懵了,好在自己還讀過些專業(yè)的書籍,所以就有了一下的對話,各位自己慢慢品。

所以很多時候,你能夠看到真正讓大家追捧的是那些敢說的,而非那些真懂茶的。

3

外行指導內行,市場指導生產

比如猴坑今年遇到一個事情,我和一批外地茶商同時看上了一批鮮葉,我們比不上外地老板出的起高價,所以有一批很好的葉子被他們拿走去做猴魁了。但是外地老板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樣的想法,去把那批茶青來做搖青,最后做完的茶葉變成了徹底的四不像,綠葉紅鑲邊,茶湯泛黃,高揚的花香,茶湯空洞而失去鮮爽。第二天茶農只跟我說了一句,好的原料就這么被糟蹋了,雖然茶農收益會更高,但也看得出來心底多多少少還是有不舍和心痛的。

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現在流行的綠茶用高溫萎凋出香,結果沒有清香和鮮爽。老品種的猴魁缺乏花香,用堆悶的手法出花香,但是讓老品種猴魁出色的厚度和鮮爽也丟失了。紅茶為了滿足市場喜好花果香的口感,發(fā)酵越來越輕,有的干脆直接就留著青味,這樣花果香是顯了,但是你們不覺得這樣的紅茶多多少少也帶點澀嗎?

很多時候并非制茶人真的水平不行,其實各個心里都明白,恰恰是為了滿足市場的喜好,只有這樣茶葉才能賣的更好。

而且更諷刺的是,現實中,那些隨波逐流,跟著市場走的,永遠過的很滋潤,而那些堅持自己所謂的理想和正確認知的人,往往被看成是頑固不化的傻逼,現實會用銅臭反射出的利劍,指著你俯首稱臣。

4

表面和內在

可能是現在營銷的技術太先進了,大家越來越會分析消費者心里了,所以大家也能看到,各個營銷大師都在設計如何能夠在前三秒抓住客戶的心里,其實茶葉也一樣,很多時候風格是可以根據喜好調整工藝流程設計出來的。

舉個例子,現在整個市場喜歡的是叫做“一沖香”,就是想辦法讓茶葉做的第一沖就香氣高揚,其他的可以忽略。因為茶葉香氣是最快能抓住消費者的,所以先不談挑選茶葉的茶商懂不懂茶,同樣是為了抓住客戶的喜好,很多事也希望茶葉一沖水香氣就能出來,至于第二泡第三泡,根本不是他們該操心的事情,客戶遇到這種情況早就滿心歡喜了,很少還有能靜下心來等第二泡第三泡茶湯滋味的。甚至有些人在市場挑茶葉的時候,都不泡茶葉了,干茶一聞香就好,不香就不好。

但很多消費者哪里知道,很多真正的好茶,第二,三泡才出味,香氣才會顯露。而香氣其實是可以通過很多技巧做出來的,但口感不好的原料無論如何也做不好的。

所以很多時候營銷實質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善意”的欺騙,當一個產品因素被設計成消費者喜好的時候,也許有些時候離真相,真的好就越來越遠了。我相信這樣的情況存在于各個行業(yè),各位不妨留言看看,你們的行業(yè)是否也存在大量的市場喜歡的和業(yè)內認為的好大相徑庭的現象呢?

如果說做茶的算是個體,而整個市場選擇是集體的話,

做茶的喜好很多時候是跟市場相左的。

所以這個偏差究竟是集體智慧的完勝,還是烏合之眾的體現?

——本文來自戀山,感謝作者付出。

找到約29,080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88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