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黃精的價格

找到約189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大開眼界:史上最貴的20大蓋碗,最貴的價格竟然接近一億元

但凡真正深諳喝茶之道之人,都會有幾套心愛的蓋碗,更講究的人則一定會備上幾套景德鎮(zhèn)知名大師親自手繪的蓋碗。

為何喝茶要蓋碗呢?用茶壺或者用杯子喝茶不一樣的嗎?拍賣君在北京發(fā)現北方地區(qū)喝茶喜直接用壺泡茶,這種方式很符合北方人豪爽而直接的性格,甚至有用煮水的壺直接泡茶,泡好后直接倒入杯中款待貴客的。

清 乾隆款碧玉帶蓋碗

這種喝茶方式雖然方便快捷,可是犧牲掉了80%的喝茶樂趣,實在是虧!喝茶品茗講究“察色、嗅香、品味、觀形”四點,尤其以嗅香為最重要,用杯和壺泡茶,一不利于察色、觀形,二不利于茶湯濃淡之調和,三不利于茶香之保存。

清 芙蓉石光素蓋碗

用大壺泡茶,嫩葉細芽在壺中被滾燙的沸水燜熟煮爛,茶溫易冷卻,香氣更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質更會下降,這是大壺泡茶的致命弊端。

而用蓋碗泡茶,則所有優(yōu)點都具備了,小小的蓋碗,置于手中,茶之湯色,盡在眼前,碗蓋包住香氣不散失,香氣縈繞,還可隨時添加湯水,調和茶湯之濃淡,此外蓋碗有托,拿在手心不燙手,實在是愛茶之人必備的心愛寶貝。

清 青玉獸面紋帶蓋碗

小小的蓋碗,卻不乏藝術價值極高的,尤其是清三代的蓋碗,制作成本極高,藝術價值很大,動輒上百萬。今天玉齋君就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拍賣價格最高的20大蓋碗,趕緊看看你家里有沒有這樣的寶貝!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20名? 清道光御題詩粉彩鴛鴦荷蓮紋茶蓋碗

估價:RMB450,000-800,000

成交價:RMB828,000

上海明軒2019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拍賣專場:一間屋

拍賣時間:2019-04-28

尺寸:直徑10.8cm

此慎德堂粉彩蓋碗敞口,深弧腹,圈足,蓋面隆起,上置圓形抓鈕,合于碗口內,蓋頂及碗足內均署紅彩「慎德堂」三字楷書款。內心無紋,碗與蓋外壁粉彩繪荷塘鴛鴦圖,一池碧水清澈見底,荷花盛開,其葉娉婷舒展,一對鴛鴦嬉戲于水波之上,相互凝視,意趣盎然。另一側書道光御制詩文「珠盈菡萏圓千琲,梁戢鴛鴦福萬年」,下鈐紅彩「道光」橢圓形篆印。造型秀美,胎體輕盈,繪畫精細,色彩妍麗,為道光御窯難得的精品。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19名? 清雍正斗彩云龍紋蓋碗

估價:HKD400,000-600,000

成交價:HKD1,000,000

佳士得香港2015年春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中國宮廷御制藝術精品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賣時間:2015-06-03

尺寸:直徑20.9cm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18名? 清乾隆銅胎畫琺瑯檸檬黃地纏枝蓮托盤蓋碗

估價:RMB700,000-800,000

成交價:RMB1,012,000

北京東正2016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拍賣專場:重要宮廷夜場

拍賣時間:2016-05-14

尺寸:直徑15.6cm;直徑11.6cm

碗是明清時期常見的茶具,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皆十分流行,因其蓋、碗及托分別象征著“天、地、人”三才,故又稱三才碗。這套清乾隆銅胎畫琺瑯纏枝蓮團龍茶器有茶盤一對、蓋碗一對,器身遍布纏枝蓮紋,碗底有團龍款,較之一般年號款更加珍罕。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17名? 清乾隆碧玉描金福壽蓋碗

估價:HKD700,000-900,000

成交價:HKD1,035,000

香港長風2009秋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皇室遺珍—清代宮廷珍品專場

拍賣時間:2009-11-30

尺寸:直徑11.5cm

此碗精刻細描篆字百福百壽,字體絕無重復,甚有金石之美,碗身及上蓋比例得當,線條流暢,為標準宮廷造辦。

中國蓋碗拍賣榜16名? 清雍正黃地銅胎琺瑯龍紋蓋碗

估價:RMB800,000-1,200,000

成交價:RMB1,150,000

北京保利2011年春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御制翡翠朝珠項鏈,宮廷藝術與重要瓷器工藝品

拍賣時間:2011-06-05

尺寸:直徑12.4cm

此碗造型敦厚沉穩(wěn),儀態(tài)大方,呈現宮廷皇家雍容氣度。器身通體以上等精銅為胎,胎體厚重,施明黃色釉為地,釉色純正,因黃與皇同音,故為宮廷御用。碗蓋上作圓鈕,施琺瑯彩繪龍紋圖案,其間神龍盤桓于圓蓋之上,張牙舞爪,神態(tài)威嚴,身形矯健,扭轉翻折,追逐于身前火珠,周身五彩祥云圍繞,甚世祥瑞。碗身亦繪神龍造型,穿梭于云氣之中,宛若自蓋頂之上盤旋而下,神龍繪制精妙細致,須發(fā)清晰,龍鱗隱現,頗為精彩。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15名? 清十八;十九世紀白玉蓋碗(兩對)

估價:HKD500,000-700,000

成交價:HKD1,320,000

佳士得香港2007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拍賣專場: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拍賣時間:2007-05-29

尺寸:直徑12.6cm×4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14名? 清雍正斗彩喜鵲登梅圖蓋碗

估價:RMB850,000-1,000,000

成交價:RMB1,322,500

中國嘉德2012秋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賦彩徵祥——清代瓷器精選

拍賣時間:2012-10-29

尺寸:直徑20.7cm

本蓋碗尺寸、造型、紋樣及款識皆與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靜觀堂藏品十分相似,尺寸較大,且蓋大于碗,蓋上的子口恰與碗的內沿吻合,俗稱“天包地”,與常見的蓋嵌于碗內的蓋碗不同,為非常少見的雍正官窯作品。同樣造型還見有繪云龍紋者,如北京故宮和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據研究,雍正朝大型蓋碗有兩式,一式如本品,另一式為仿自明宣德的合碗,兩式均只在雍正朝生產,尚未見有康熙或乾隆款者。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13名? 明宣德青花礬紅龍紋蓋碗

估價:RMB1,200,000-1,500,000

成交價:RMB1,380,000

北京匡時2013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拍賣專場:瓷玉工藝品專場

拍賣時間:2013-12-01

尺寸:直徑17.3cm

此蓋碗外壁上均繪青花礬紅彩,碗壁上以青花環(huán)飾祥云紋和海水紋,碗蓋和碗壁上均繪有礬紅趕珠龍。由于蓋碗在品茗過程中易于掌握濃度,可以直接欣賞泡開后的葉底,而且去渣清洗比壺來得方便。深受文人喜愛。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12名?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八仙人物蓋碗(一對)

估價:RMB900,000-1,300,000

成交價:RMB1,380,000

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梵云窯火—古瓷珍玩雅集

拍賣時間:2011-11-14

尺寸:直徑17.4cm

青花釉里紅八仙人物圖器是清代官窯的名貴品種,雖常見碗、盤、碟、茶船等日用瓷之上,但裝飾于如本品類蓋碗者,則暫未見同類品面世。另本品造型極為獨特,縱覽國內外公私收藏,也不見有與其形狀相同者,故可能為傳世孤品,彌足珍罕。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11名? 乾隆朝御窯粉彩百花不露地折腰蓋碗

估價:RMB1,000,000-1,200,000

成交價:RMB1,380,000

北京東正2015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拍賣專場:明清宮廷御瓷

拍賣時間:2015-11-19

尺寸:口徑10.2cm

百花不露地為粉彩名品,又稱“萬花錦”。始創(chuàng)于雍正時期,流行于乾隆朝。是唐英督陶期間的又一偉大創(chuàng)舉,其藝術性非同凡響。據乾隆清宮內務府記事記載,繪此種圖案之器,為宮中賞花時所用,象征“萬花獻瑞”。拍品做折腰式,胎體輕盈細薄,外壁粉彩一體繪飾百花圖,花團錦簇,各盡其妍,猶如萬花齊放,富麗堂皇。蓋及碗身品相完好,保存至今實為不易。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10名? 清乾隆御制翡翠蓋碗

估價:RMB1,000,000-1,500,000

成交價:RMB1,495,000

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賣會

清乾隆御制紫檀百寶嵌屏風,宮廷藝術與重要瓷器、玉器、工藝品

拍賣時間:2015-06-06

翡翠蓋碗通體翠綠,局部又有一抹翡色,水頭瑩潤,通體光素,充分展現翠質本身美感,追求良才不雕的意趣和優(yōu)雅格調。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9名? 清乾隆白玉蓋碗(一對)

估價:RMB800,000-1,000,000

成交價:RMB1,495,000

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禹貢(一)乾坤擲—古今東西間的乾隆宮廷藝術幻境

拍賣時間:2018-12-12

尺寸:直徑12cm

本品通體表面琢磨光滑而無紋飾,碗蓋與器身相密合,器型規(guī)矩,工藝精湛。此碗遵循“良材不雕”的原則通體光素,存“玉之五德”,以示蘊天地山川精氣之大器不琢,突顯玉乃山川精英的材質美。整器磨制精到,線形柔暢,拋光細膩,實為清代玉碗的精品。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8名? 清道光粉彩描金蓮瓣紋蓋碗

估價:RMB500,000-600,000

成交價:RMB1,725,000

北京東正2011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拍賣專場:中國古董珍玩專場

拍賣時間:2011-06-05

尺寸:直徑11.5cm

此款粉彩蓮瓣紋蓋碗由碗、蓋組成,胎薄釉細,品質上乘,器蓋有圓鈕,碗為敞口,弧壁,高圈足,整體造型精致典雅,蓋鈕鎏金,器蓋、碗身均以寫實手法繪粉彩蓮瓣紋,極為細膩逼真。蓮瓣紋是古代陶瓷最為流行的花紋裝飾,始于春秋,盛于南北朝至宋,流行于整個封建時代。此器胎質細膩,釉水潤澤,色彩協調,筆工精致,堪稱上品。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7名? 明龍紋金蓋碗銀蓮臺

估價:RMB1,600,000-3,000,000

成交價:RMB1,840,000

中國嘉德2018春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金銀雅玩

拍賣時間:2018-06-19

規(guī)格:蓋碗815g;蓮座865g;通高19cm

此件由蓋碗及蓮臺兩部分組成,其蓋碗由黃金打制,可開啟,蓋以含苞待放之蓮花為鈕,高浮雕五爪雙龍首尾相戲于云氣紋之間,龍身“左盤右蹙如驚電”,粗壯肥大,威武兇猛,外沿鏨刻纏枝花紋,碗體口外撇,深腹,圈足,其腹部雙龍紋飾與蓋上紋飾相對應,碗內刻有蓮花瓣及六字箴言,圈足處飾海水紋,底部鏨刻一周“大明宣德戊申年御用監(jiān)造玖成色金重貳拾壹兩玖錢”字樣。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6名? 清雍正斗彩花卉紋蓋碗

估價:HKD2,200,000-2,500,000

成交價:HKD2,245,000

佳士得香港2000春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2000春季拍賣會·中國宮廷及圓明園御制藝術品

拍賣時間:2000-04-30

尺寸:直徑19.4cm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5名? 清乾隆外松石綠釉內五蝠紋蓋碗

估價:RMB2,000,000-2,600,000

成交價:RMB2,300,000

北京中漢2011春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瓷器工藝品

拍賣時間:2011-05-23

尺寸:直徑12.6cm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4名? 清乾隆御制白玉刻「三清詩」蓋碗

估價:RMB2,600,000-3,600,000

成交價:RMB4,370,000

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禹貢(二)——康熙御制黃花梨大四件柜唐英督陶與大清的輝煌時刻

拍賣時間:2017-12-18

尺寸:直徑11cm

本品精選上等白玉雕琢而成,質地瑩潔,潤若鮮荔,造型輕巧細薄。內外壁各刻如意云紋兩道,杯心陰刻松樹、梅花、佛手紋,參差相迭,外壁摹刻乾隆御制《三清茶》詩。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3名? 清嘉慶粉彩御制三清茶詩蓋碗

估價:RMB3,800,000-6,800,000

成交價:RMB4,600,000

北京保利2011年秋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宮廷藝術與重要瓷器工藝品

拍賣時間:2011-12-06

尺寸:直徑11.3cm

清宮茗茶風尚由來已久,肇啟于康熙后期,歷雍乾二朝而大盛,沿襲至嘉道之世。其茶具之變化亦隨時代而不同,彰顯每位帝皇的品味和雅好。嘉慶皇帝自幼深受乾隆皇帝的影響,一生鐘情茗茶,以致有清一代,于官窯瓷器上書寫御制詩文為飾僅見其父子二人。乾隆者所作御制詩文裝飾于多種器形之上,且入飾的詩文數目廣多,而嘉慶者僅見于茶具(茶壺、茶杯、茶盤),詩文數量也只是一首,本品正是其中最為珍罕的一例。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2名? 清乾隆白玉雕八吉祥紋蓋碗連碧玉座

估價:RMB3,000,000-4,000,000

成交價:RMB6,900,000

北京東正2011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拍賣專場:皇家長物—中國宮廷藝術專場

拍賣時間:2011-06-05

尺寸:直徑13cm

此白玉八吉祥蓋碗以羊脂白玉為料,溫潤晶瑩,呈凝油脂光澤,碗分為蓋、身兩部分,蓋鈕凸刻八棱,每棱之間為一瓣蓮花,蓮花上為葫蘆狀物,蓋面碾琢佛門八寶,蓋與碗均為花口,碗身與佛門八寶相對應分為八個區(qū)域,每一區(qū)域碾琢一尊佛祖像,碗足外撇,配有碧玉底座,底座為束腰狀,分為上下兩部分。此器刀工深峻,線條細潤,富有濃郁的宮廷氣息,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中國蓋碗拍賣榜第1名? 清雍正藍釉堆白魚藻紋盉式蓋碗(一對)

估價:RMB6,600,000-7,600,000

成交價:RMB7,590,000

中國嘉德2018春季拍賣會

拍賣專場:胤禛十二美——雍正御制瓷器擷珍

拍賣時間:2018-06-18

尺寸:直徑17.5cm

我們喝的大白菜是老班章嗎?

你說的大白菜,和芳村茶商或茶人嘴里的“大白菜”,價格一個地上一個天上。

今天說的老班章“大白菜”,是一個偶然事件造就的商業(yè)傳奇。

說點實話,老班章古樹春茶,一年也就25噸,最多不過30噸,市場上5000噸到10000噸,只有包裝上印著的“老班章”三個字是真的。

一、是白菜價,還是天價茶?

說起大白菜,我甚為喜歡,作為一種常見蔬菜,深得消費者青睞,尤其北方的大白菜,爆炒水煮,加點最近漲價的豬肉,香甜可口。

我國的白菜種植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半坡原始社會時期。

明代李時珍引陸佃《埤雅》說:“菘,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謂之白菜。”常見的大白菜除了通俗鮮美、好吃等特點,“實惠”也是其顯著特征。

今天我們說的“大白菜”,既不是俗謂的“蘿卜白菜”的白菜,也沒有那么悠久的歷史,說起來更不是什么便宜貨。而是一款貌似普通再普通不過,實則是貴到懷疑人生的普洱中期茶。

“大白菜”,是2000-2004年,何氏某某等自帶原材料,在改制前勐海茶廠定做的一款定制茶,分有5個年頭的版本。

由于其包裝棉紙中間,印有一個綠色有機茶logo,外形設計和顏色調配,都很像一顆大白菜,茶友便逐漸廣泛稱之為“大白菜”。

后來,大白菜的生產者何氏某某等創(chuàng)辦了現在的福今茶廠。

有道友詳述了“大白菜”的由來。

1999-2004年間,勐海茶廠長期處于效益低下和國企改制過渡期,為維持茶廠正常運營,勐海茶廠對以往的貿易方式進行了調整,接手生產了大量以來料加工為主的茶品。

其中不乏優(yōu)秀的產品,以班章茶最為經典,至今為眾茶友津津樂道。

1999年,勐海茶廠獲得綠色食品與有機(天然)食品雙認證(其標志中心的圖案為一顆大白菜)。

以何氏某某等為主要代表的廣東茶商,在勐海茶廠進行來料加工,生產茶品,“班章大白菜”,就是這個時期的茶產品中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班章生態(tài)茶的之首創(chuàng)。

自90年代起,何氏某某等尋得為天下茶友稱道的“王者班章茶菁”,運至勐海茶廠加工壓制,生產出多款極負盛名的班章系列茶產品。

5款大白菜中,據說以2002年版的班章精品生態(tài)青餅(大白菜)最為優(yōu)秀。

這款大白菜以勐海茶區(qū)班章喬木有機生態(tài)春茶為原料,經十七年的儲藏,有陳化效果。

2002年版大白菜,據茶友介紹,出湯急速,湯色紅黃明亮,茶氣強烈、飽滿豐富、滋味醇厚、煙香獨特、留口持久、喉底順潤、喉韻十足,生津明顯、回甘回甜、令人癡迷。

這正是班章喬木大白菜韻味風格的江湖傳說。

二、是“煙味”,還是“無味”

我們常吃的大白菜不過幾塊錢一公斤,大眾消費。但開篇我們就提到,班章大白菜茶的價格,可不是小數目。

我特意去查證了一番,2002年版大白菜,東和的報價為586萬一件,近7萬一餅。

當然,這是一次性拍取整件茶給出的價格,若是單購單餅散片,價格必定更加昂貴。

用買一餅大白菜茶的錢,去蔬菜批發(fā)市場,可以買近百噸白菜。

在今年的廣州茶博會上,大白菜茶卻拍出了67萬一餅的天價。

白菜倘若成精了也賣不出這么高的價格!

寫到這里,我想靜一靜,67萬是什么概念?

這個數字,足夠在我們老家安徽宿松縣城買上一套一百余平的房子,在云南偏遠縣城,甚至可以買上兩套左右。

一餅茶就能喝掉我們好幾套房子,果然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關鍵在于,這餅茶還不是孤品,可能有成百上千件,甚至數以萬計,我們永遠不知道茶市上,這款茶究竟還有多少。

竟不知有多少,你何以確定你買到的就是大白菜?何以確信,我們喝到的大白菜真的是老班章?

答案虛無縹緲。

修飛機的伊凡說:周圍有很多茶友喜歡這款茶,究其原因,都說在大白菜茶里面喝出了老班章的味道。

我很納悶,就連大白菜獨特的煙味兒,都被這些人闡述成了老班章的風味。

伊凡每次說到大白菜,嘴里都會蹦出三個英文字母:GUN。不知是槍的英文發(fā)音,還是漢語拼音的“滾”?

那么,現在的老班章古樹茶是否有煙味?

沒有。

普洱茶的煙味,主要源自制作過程中的干燥環(huán)節(jié),說直白些,是由烘干手段所致。

今天的老班章古樹茶,可謂彌足珍貴,甚至可以說,老班章村的茶農,已沒有一戶不是規(guī)范的初制所,“煙味”早已成為班章茶的歷史。

老班章是一個村民小組,就是一個生產隊,100多戶人家。其實班章村委會的茶都可以叫班章,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在整個布朗山系,要找出有“煙味”的春季曬青毛茶,現在已非容易之事。

因此,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預測:

在當下的市場鏈中,隨著老班章古樹茶越加昂貴,有獨特“煙味”的大白菜茶,必定越炒越貴。

這不過是種零和游戲。

當市場疲軟,或許沒有能力接盤,甚至直接不會去輕易崩盤,這個時候,單個茶品就極有可能崩盤。

三、是“味”變了,還是“心”變了

當茶友們懷著對大白菜的愛羨,去往老班章尋茶時,已經再也找不到那股熟悉的“煙味”。老班章的“煙味”,早已在這班章茶的故地消失殆盡,不復存在。

很多人或許會因此心生疑惑,不斷去追問,究竟是大白菜茶欺騙了我們,還是老班章真的變味了?

其實老班章茶自始至終沒有多少變化,不管是茶樹,還是班章茶的歷史,只是在年復一年的生長、老去。

真正變了的是人心,為了追求利益不擇手段,投機倒把,無度炒作的詭計之心。

從一款原本普普通通的茶,演變?yōu)樘靸r茶,大白菜不僅博足了世俗的眼球,而且暴露了這個時代的病。

茶市無調控無規(guī)則的混亂病,茶商無底線無下限的炒作病,茶人無理智無思考的跟風病,茶農無后顧無主見的微利病和消費者無常識無判斷的盲從病。

可以直觀肯定的一點是,這些大白菜,無論品質真假,其實都破壞了這個時代的經濟秩序。

這些天價茶,是對這個時代的污蔑和諷刺,是這個時代的炒作和矛盾產物的產物,是這個時代淪喪的無標準的黑色交易,是這個時代市場商業(yè)的陰暗使者和罪魁禍首。

從茶市、茶商、茶人、茶農到消費者,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的盲目追捧、炒作、盲從,逐步被“利益”牽引著靈魂,和本能的良知墜入黑暗之淵。這其實是整個普洱茶界最可怕的。

我們知道,市場終將逐漸理性,茶終將回到飲品的本性。

互聯網越來越發(fā)達,有一點好,就是能打破大家對權威和高價的頂禮膜拜。

海德格爾說:“有擔當,才有自由”。

這些茶,或許更應該放到博物館或展覽館里陳列、展示,讓它們靜靜的躺在遠離生活的世外。

鮮為人知的安茶消亡與復興史

安徽祁門物華天寶,屬于古徽州的一府六縣之一。它不僅是景德鎮(zhèn)高品位瓷土的供應地,而且有屯綠中最著名的鳧綠、紅茶中最香的祁門紅茶,還有一度曾銷聲匿跡、少為人知的安茶。

祁門安茶,原產于祁門縣的蘆溪鄉(xiāng)一帶。它的起源和消失,與祁紅的創(chuàng)始人余干臣的后半生一樣神秘,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記載,竟然謎一樣的消失了。

走進蘆溪,我在做過充分的安茶調查,查閱過大量的有關史料以后,猛然醒悟,要想真正看穿安茶的真面目,一定要如實地把它還原到產生它的時代中去,有必要把它與同時期的同類茶細心比對,如此,便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想明白安茶是怎樣起源的,首先,必須探討清楚它是怎樣消失的。

關于安茶的凋敝消亡,共同認可的準確時間,應在 1940 年之前。如果把祁門安茶和梧州六堡茶做一對比,便會驚奇地發(fā)現,安茶的銷運路線艱難而漫長,其運輸行程,大約要歷時 3~4 個月。安茶在祁門的蘆溪制作,由閶河運至饒州,出鄱陽湖后,入贛江而達贛州。更換小船后,逆水在大庾(南安)登陸,穿越大庾嶺(梅嶺),入粵界南雄,而至廣州、佛山一帶銷售。

從安茶的銷運過程可以看出,祁門人只是完成了茶的制作,然后運輸到廣東佛山等地。這點與六堡茶的銷售類似,原產地的茶農根據要求做完茶后,只是批發(fā)給了廣東茶商,并沒有解決成品茶的零售問題。而廣東茶商買到批量的茶以后,經過存放陳化,又轉手把茶零售到兩廣地區(qū),但大部分的安茶,還是銷售到了港澳和東南亞地區(qū)的華僑手里。

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戰(zhàn)火紛飛,安茶的運輸路線變得更加艱難,茶運之路充滿著更大的兇險,這就意味著安茶的運輸成本,必然會成倍地提高了。而此時的安茶,又同時面臨著與六堡茶的同質化競爭問題。更令安茶雪上加霜的是,當安茶的批發(fā)價格不能提高到可以抵消巨大的運輸成本與生命風險賠付的時候,遠在祁門的安茶生產商只能被迫停產,這是最合乎情理的推斷。此起彼伏,在安茶衰亡的同期,也就是 1935 年,我們還能查到一組重要的數據,梧州六堡茶的銷量,就在這一年創(chuàng)了歷史新高,達到了 80 萬斤的產量。這個突然出現的產量,是否可以合理地解釋為:當安茶停產以后所形成的產量缺口,是由相類似的六堡茶來彌補的?這個論斷,顯然是成立的。何況在安茶的身邊,品質優(yōu)異、馥郁高香的祁門紅茶已經興起,在紅肥綠瘦的產業(yè)窘境中,當地的很多茶號紛紛開始綠改紅,這也是符合歷史的客觀經濟規(guī)律的。

枝上小蟲,助茗甌春色。

茶實嘉木英,其香乃天育。

通過安茶的消亡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安茶和六堡茶收購以后的銷售路線與消費群體,是高度重合的,都是由廣東人完成收購,然后再由廣東茶商完成茶的倉儲、陳化、拼配甚至是再包裝,最后銷售到同一個地方,即兩廣、港澳和東南亞地區(qū)。安茶的突然消亡,消亡得很絕情、很徹底,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在當時,安茶是全部外銷的,產茶之地的祁門人,并不習慣品飲安茶。假如在祁門或周邊地區(qū),存在著安茶的穩(wěn)定消費群體,那么,一定會有一兩家安茶的老字號,能夠茍延殘喘地活下來。然而,殘酷的歷史現狀,也同時證明了這一結論的可靠。

明清俗話說「無徽不成鎮(zhèn)」,早在東晉時期,徽人就已遠赴異鄉(xiāng),其后,在鹽、茶、木、典四業(yè)中,叱咤風云。尤其是明清時期,茶葉貿易已經成為徽商經營的巨業(yè)。從上文的歷史事實可以推測,安茶的起源應該是模仿了六堡茶的制作工藝。當時,在廣東經商的安徽茶人,從六堡茶的制作和經營中,管窺到了巨大的商機,他們聯想到家鄉(xiāng)蘆溪有著與六堡鎮(zhèn)相似的地理結構,都具備群山連綿、兩河匯聚這樣適宜茶樹生長的良好條件,并且,蘆溪特有的櫧葉種洲茶葉厚味濃,枝粗葉大,價格低廉,尤其在春尾以后,茶梗依然持嫩、柔軟,非常適合陳化。正是兼具了這些得天獨厚的制茶條件,勤勞精明的徽州人,從粵商手里拿到訂單之后,便開始模仿六堡茶了。

令人更為吃驚的是,《六堡志》里記載:「六堡鎮(zhèn)的文記茶號,曾根據市場需求,生產過六安籃茶和普洱茶。」由于年代久遠,資料匱乏,我目前無力再去做進一步的考證。如果能夠證明,作為六堡茶中五大茶號之一的文記第一個生產了六安茶,那么,祁門安茶仿制六堡茶的歷史疑問,馬上會迎刃而解。如果暫時還沒有確鑿的證據去證明這一點,也至少說明廣西梧州的六堡茶商在歷史上是生產過一定數量的祁門安茶的。并且,二者之間的工藝、設備、技術、包裝、成品茶的滋味等,都具備了一定的相似性。

六堡茶的初制情況,也是如此。茶農只是完成了毛茶的制作,在六堡茶的后期制作中,關鍵的渥堆、陳化、倉儲、拼配等環(huán)節(jié),基本是由不同的茶號自主完成的。因此,當時的六堡茶生產,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產品標準。在祁紅問世之前,以生產綠茶為主的祁門,是無法接受發(fā)酵茶的,之前,也不可能具備生產發(fā)酵茶的技術和條件。拿到了產品訂單的蘆溪人,為了做出湯色黃紅的發(fā)酵茶,便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他們在春尾完成了毛茶的殺青、揉捻和干燥后,到了白露節(jié)氣,把毛茶堆在室外,采取夜露的方法,以提高茶葉的含水率。為了使茶葉發(fā)生氧化紅變,在白天,他們又把茶葉薄攤曬干。茶農們在反復的堆放、薄攤過程中,無意識完成了茶葉的渥堆過程。當堆溫升高后,他們就會去翻堆降溫,如此反復的夜露日曬,通過濕熱作用,破壞了茶葉中的葉綠素,待茶坯變軟,色澤呈黃褐色,便進入干燥環(huán)節(jié)。在包裝上,也仿制了六堡茶的竹簍裝。毛茶在裝簍前,也像六堡茶一樣,用木甑蒸軟,壓入籮筐,然后晾置、陳化,烘干后,運出祁門。因為安茶的運輸路線漫長,需要多環(huán)節(jié)的船載、車運和人扛,所以,過去安茶的小竹簍,每簍重 3 斤,每大簍裝 20 小簍,總重 60 斤。其重量,便于裝卸,明顯小于六堡茶 100 斤的大筐裝。

老茶的醉人湯色。

按照以上工藝做出的茶,茶的湯色加深了,滋味濃厚醇和,苦澀味降低,其產品質量自然能夠達到粵商提出的要求。當然,在那個時代,六堡茶和安茶的主要消費群體,還是中下層的勞苦人民,基本用于解渴祛暑之用,消費者對這類價廉耐泡的粗茶,也不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僅如此,茶在渥堆的濕熱條件下,產生了大量的微生物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茶湯由苦澀逐漸開始向醇滑甜厚轉變,并有獨特的檳榔香產生。獨特的檳榔香,后來成為品質優(yōu)異的安茶的審評標準之一。1988 年,安徽省名優(yōu)茶評審委員會對安茶的鑒評標準為:「色黑褐尚潤,香氣高長,有檳榔香?!?015 年 11 月,在安茶的傳承人汪鎮(zhèn)響先生的辦公室,我見到一個他珍藏的早年老安茶的竹簍,竹篾已紅變,體積明顯大于現在安茶的茶簍。其中的茶葉雖在近幾年喝完了,但細嗅一下,竹簍里剩余的老箬葉上,還保留著淡淡的檳榔香氣。

在 1949 年之前,還沒有六大茶類的分類標準,所以,當地人習慣性地把安茶作為綠茶,這是可以理解的。當我們明白了安茶的制作原理,及其需要陳化的后發(fā)酵事實之后,把祁門安茶歸類為黑茶,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六安和祁門雖然同屬安徽,但在交通不甚發(fā)達的古徽州,山路彎彎,感覺還是相距甚遠。因此,祁門產的安茶與六安茶,根本就是品質殊異的兩種茶類,風牛馬不相及。但是,為什么祁門安茶又能被刻意稱為六安茶呢?

個人認為,是因為當時的六安貢茶名氣太大了,茶商們售茶攀龍附鳳,沾點名氣,也在常理之中,古今亦然。六安茶,從唐代到明代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清初又貴為貢茶。

明代屠隆《考槃余事》記載:六安茶「品亦精,入藥最效」。農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里寫道:「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嘉慶九年,《六安州志》云:「天下產茶州縣數十,惟六安茶為宮廷常進之品?!骨宕罟馔サ摹多l(xiāng)言解頤》里,也多次提到過六安茶,「金粉裝修門面華,徽商競貨六安茶」,「古甃泉逾雙井水,小樓酒帶六安茶」,所以,身在祁門的茶商,為了提高安茶的身價,撒了一個彌天大謊,便稱他們的安茶產自著名的六安貢茶之鄉(xiāng),故意把安茶和六安茶攪和在一起,魚目混珠。因為當地人不喝安茶,也不會在意茶票上究竟印了什么。

當時的安茶,價格低廉,購買和消費安茶的人,大部分為流落南洋打工的下層勞苦華僑,他們更不會去深究茶的產地。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安茶大號,如孫義順、胡矩春、汪厚豐等,茶票上均明確標注了「六安采辦雨前上上細嫩真春芽蕊」,「惟我六安茶獨具一種天然特質」,「在六安揀選雨前上上芽蕊,不惜成本」,等等強調之語。另外,還有「六安貢品、六安名茶」等字樣,這些類似的虛假夸大宣傳,無非都在假借六安之名頭,多贏一份利潤而已。

當我們明白了安茶的出現是在兩廣茶商的商業(yè)需求以及安徽茶商的利益驅動下,共同催生的仿制茶品之后,對于安茶在包裝和宣傳上,自稱為六安茶,就會更容易理解。他們普遍假托六安茶,是因為六安茶與六堡茶,都具備一個共同的「六」字,從讀音上和功效上,更靠近與之相似的六堡茶。

一個冬日的清晨,我與合一園茶業(yè)的曉輝和旺鑫,從祁門縣城驅車 40 公里,來到群山深處的蘆溪鄉(xiāng)。在孫義順茶廠,就安茶的有關疑惑采訪了對于安茶振興功不可沒的汪鎮(zhèn)響先生。

汪老開明健談,他說:「1918 年以后,黟縣古筑鄉(xiāng)孫家村的孫啟明,帶著茶葉和制茶技術來到蘆溪,用谷雨以后的成熟茶青,與蘆溪人合作生產安茶。孫啟明看重的是蘆溪有成片的原生櫧葉種的洲茶,土地肥沃,不用施肥?!?/p>

當我問到「軟枝茶」的時候,汪老的回答,印證了我的思考,他說:「軟枝茶,不是一個品種,曾在孫義順老茶號工作過的汪壽康告訴過我,所謂軟枝茶,就是茶農完成鮮葉殺青后,把揉捻過的茶青攤晾在竹席上,曬至半干狀態(tài),然后賣給蘆溪的茶號。很多茶農或背或挑,翻山越嶺,一路上,那些半干柔軟的茶青,在太陽下、在皖南濕熱的天氣里、在布袋里,在人體有溫度的肩背上,自然會完成部分的濕熱發(fā)酵,茶青的枝梗,便會變得更加柔軟。當路人問起背的什么茶時,茶農們常常會說:『這是軟枝茶』,天長日久,『軟枝茶』的稱謂,便約定俗成了。也就是說,殺青揉捻后曬至半干的茶青,才是各茶號的收購標準。若太干了,肩挑背扛,茶青容易擠碎;太濕了,茶青的含水率高低不一,茶號不好定價。類似的收購行規(guī),在其他的紅茶產區(qū),也同樣存在著。各茶號每天收完茶青之后,便立即在自己的作坊里,集中完成毛茶的干燥,以及后續(xù)的日曬夜露、蒸壓、包裝等關鍵工序。祁門的秋冬季,是深山里的枯水期,臨近過冬才能制作完畢的安茶,要堆在山里,自然陳化半年,等春天來臨,小溪里漲滿春水時,安茶始可借著水流,用船運出蘆溪和祁門。」

從汪老的談話中,我們能夠進一步印證,安茶的制作技術,確實是從外地傳過來的,這也基本符合上文、我對安茶起源的考證。孫義順老茶號的創(chuàng)始人,應該詳細考察過,蘆溪的茶園與六堡鎮(zhèn)的相似性,當時,孫啟明不只是引進了茶的制作技術,同時,也帶來了六堡茶的成品茶、和竹制包裝,以供參照。因此,傳統(tǒng)的老安茶,從出生開始,身上總有抹不掉的六堡茶的歷史印痕。

在孫義順茶廠,我看到了一份珍貴的手稿資料,它是解放前負責運送最后一批安茶的程世瑞先生的口述筆記,程世瑞先生也是早期成批量安茶的最后見證人。他筆記中寫道:「安茶,是一種半發(fā)酵的紅青茶」,陳化了八年的王德春號安茶,「呈青黑色,沒有發(fā)霉變質,尚有清香味」。

當他把茶運到佛山的興業(yè)茶行,用開水沖泡這款茶的時候,程世瑞口述說:「味稍苦澀,茶汁烏紅色,葉底呈青色,另具一種茶香味,不同于祁門的紅茶和綠茶,與六安茶的差別更大?!惯@段話,是在安茶消失之前,前人留下的唯一的文字記錄。從口述中可以讀出,陳化八年的安茶,茶湯呈烏紅色,而不是橙黃色或橙紅色,它是黑紅濃醇的典型的黑茶類湯色。這種湯色,是只有經過了前期渥堆,在濕熱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的湯色。

現在的安茶工藝,存放八年后,是不可能出現烏紅湯色的,這又說明了什么呢?葉底呈青色,這里的「青」,應該是深綠偏黑,說明這批茶的活性很足。一款良好的陳茶葉底,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多,其色澤會黑中泛青,慢慢變得新鮮而明潤,而非做舊茶的碳化與膠著不散。程世瑞描述的安茶,既不同于綠茶,也不同于紅茶,另具的一種茶香應該是渥堆與后發(fā)酵產生的醇和陳香。如果當年的老安茶工藝與現在的安茶工藝近似,那么,陳化八年后的安茶,其湯色是不會醇厚黑紅的。

這些珍貴的信息,反而證明了現在的安茶制作與 1940 年之前是不盡相同的。在老安茶的核心工藝斷代以后,現在的大部分安茶廠家,尚停留在相互模仿階段,還沒有真正把握安茶的傳統(tǒng)工藝。

程世瑞先生的口述筆記原稿。

在蘆溪,我參觀過幾個安茶生產廠,也品過數款不同類型、不同年份的安茶,說實話,我找不到黑茶類所具備的醇、厚、甘、爽、滑、紅、濃的特點,大部分的安茶,仍偏苦澀,青味重,還保留著綠茶的火香,以及陳年綠茶的綠豆湯味道。個別的茶,會有淡淡的箬葉香和竹青味,這與安茶的箬葉竹簍包裝有關,并不是安茶陳化后真正的醇厚滋味。

現在的安茶工藝,基本選擇谷雨至立夏前后的茶青,殺青、干燥后做成毛茶。等白露過后,白天在竹甑中,把毛茶烘干,等晚上把干燥后的毛茶攤勻到竹席上,承接秋夜的露水。露過一夜的毛茶,次日在太陽下晾曬一天,然后蒸軟,壓入襯有新鮮箬葉的竹簍,最后烘干和陳化。

安茶在歷史上素有「圣茶」之名,茶性溫涼,清熱祛濕,可作藥用。因此,安茶的復興和傳承,顯得尤為必要。作為一個愛茶之人,我希望更多的祁門人能從舊時安茶興盛的大背景里,結合黑茶的制茶原理,去追尋和探索安茶最初的制作技術。果真如斯,安茶的未來不可限量。


找到約180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9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