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好茶和水

找到約20,648條結果 (用時 0.055 秒)

茶和水的相遇,是一場美妙的邂逅丨茶文

  一個溫和的午后,茶和水相戀了,茶葉和水的相遇,是一場美妙而奇幻的邂逅,一杯溫熱的茶水讓這個原本稀松平常的午后也顯得別有一番韻味了。

  你看,當茶葉遇上了水,它便歡快的在杯中跳起了舞,像一個聚光燈下的舞者翩然起舞,自然優(yōu)雅,每一次的舒展,起浮都是如此的曼妙婀娜。

  茶葉在離開茶樹之后便開始期待著和水的相遇,茶葉因為遇到了水,被水滋潤了生命,因水重生,水因為遇見了茶開始散發(fā)清香,因茶蛻變,水喚醒了茶,茶成就了水,茶和水的相遇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有種情懷,淡香如茶,有種人生,滋味如茶??傆幸惶煳覀円矔龅揭粋€志趣相投的人,就像茶和水的相遇那般契合。

  這個世界喧鬧繁華,生活忙碌緊張,最享受的莫過于是靜下來,遇見一杯熱茶,享受那杯茶帶來的淡淡清香,細細品味其中滋味。

 

  你還年輕還有無限的機遇等著你,你可以走走停停不用著急,三月的桃花開得最是鮮艷,六月的江南聽說也很美,八月的桂花飄著香,晚秋的楓葉正是紅,這些你都可以去看看,別讓眼前的輕易擋住了你與美好相遇的腳步。

  有人說人生如茶,初時苦澀,末時回甜,人生短短幾十載,不辜負自己便好。

 

  愿你人間走一遭,圓滿盡興,看盡世間是非善惡,依然赤誠善良。

  人生很短,別虧待自己,歲月不長,別愧對自己。

 

作  者丨木 子

攝  影丨西 卡

茶癡張大復:論茶論水論松蘿……

張大復(1554~1630),名彝宣,字元長,又字心其,號寒山子,又號病居士;明朝蘇州昆山(今屬江蘇)興賢里片玉坊人。張大復是明代著名戲曲作家、聲律家;從小聰慧過人,詩文名重鄉(xiāng)里并在34歲時考中秀才,然遺憾的是終與科舉無緣。史載張大復“年十七,赴鄉(xiāng)試,不售,至中年則棄之,以諸生設管授課,后多以病止?!彼趸记喙庋郏瑓s憑微弱的視力堅持寫作、教書;然原本殷實的家底,只因請江湖游醫(yī)、鐵鞋道人醫(yī)治眼疾,花費甚多;最后只得典賣祖?zhèn)髯之?、良田,可眼疾卻是越來越重,至40歲時竟然失明。在這期間,他一度還患有偏頭痛、傷寒、肺炎等疾病;雖然是貧病相交加之身材矮小,所以他自稱“病居士”。但是,他也并非是別人想象中的那么愁緒滿腔,怨天尤人;他常常閑坐在家鄉(xiāng)小西門的城墻上,或是搖頭晃腦哼著昆曲;或是與各界朋友聊天長談,他用耳朵去“觀察”,用心去感知紛繁的大千世界……張大復除了短時間在朋友的衙署里擔任幕僚外,主要是以口述的方式讓人記下自己設館、作幕、出游的見聞,包括著名人物言行、家鄉(xiāng)風土人情以及昆曲的興起與發(fā)展等;他之所以活得比常人還豁達、瀟灑,是因為他的一生有茶水與昆曲的滋潤……

“茶癡”著書

張大復博學多識,為人曠達,興趣獨特;他潛心古文,猶重東坡文章且獲其風骨;他廣交士林,與歸有光,王世貞,陳繼儒等當時名儒相與交接,結社論文;他還“廣搜虞,昆山先賢事跡”編纂成書。生平著述有《張氏先世紀略》、《昆山人物傳》、《昆山名宦傳》、《噓云軒文字》、《聞雁齋筆談》以及《志遺》、《靈薈》等等;尤以《梅花草堂筆記》著稱于世,亦以《梅花草堂筆談》聞名于世。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以隨筆形式寫日常見聞與生活瑣事,文筆清雅簡潔,靈動且有韻致;正如其友陳繼儒在《梅花草堂筆談》序中所說:“元長貧不能享客而好客,不能買書而好讀書,老不能詢世而好經世,蓋古者狷狹之流,讀其書可以知其人矣;”與張大復交往較多的湯顯祖,在一封信札中也說:“讀張元長先世事略,天下有真文章矣?!?/p>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一書共八百五十三則,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侶,樹木花草,飛禽走獸,塵世夢境,春夏秋冬,皆在筆談之內,從中可以領略到時代人物的風貌和社會習俗,清新人們的耳目,由于其間記有錢谷、屯田、漕河、海運的經世之事,故亦足備考史之資。尤其是書中的論茶、論水、論松蘿情節(jié),更是讓人領略了一位明代“茶癡”的癡情,也讓人領略了一位資深茶人于茶的專注與專業(yè)……

“茶癡”論茶

張大復的《梅花草堂筆談》多言及明代茶事,而且文字很有特點,值得品讀;只是由于未能夠得到普及,故世人多有不知,茶人少有人知而已……張大復《筆談》中的一些篇章,雖然記錄的是日常生活,卻是極富有生活情趣,如“料理息庵,方有頭緒,便擁爐靜坐其中,不覺午睡昏昏也。偶聞兒子聲書,心樂之,而爐間翏翏如松風響,則茶且熟矣。三月不雨,井水若甘露,竟扃其門而以缸器相遺,何來惠泉?乃厭張生饞口,汛之家人輩云:舊藏得惠水二器,寶云泉一器,丞取二味,品之由令兒子快讀李禿翁《焚書》,惟其極醒極健者,回憶壬寅五月中,著屐燒燈品泉于吳城王弘之第,自謂壬寅第一夜,今日豈能此耶!”

《品泉》則是在文字的開篇幾句,就描繪出一副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畫面:在沸茶的咕咕聲中,父親昏然欲睡,忽然聽見兒子朗朗的讀書聲,不由“心樂之”;接下來作者卻筆鋒一轉,回憶起和友人在吳城“燒燈品泉”的“壬寅第一夜”……想來,與古代高人雅士賞花飲酒、煮茗品泉,談詩論畫,是張大復和許多名士一樣,不僅是有所向往,而且是有所傾心……張大復在《筆談》中的《言志》篇中,則清楚地表達了這種愿望:“凈煮雨水潑虎丘,廟后之佳者連綴數(shù)缸……坐重樓上望西山,爽氣窗外,玉蘭樹初舒嫩綠,照月通明,時浮黃暈,燒筍午食,拋卷暫臥,便與王摩詰、蘇子瞻對面縱談,流鶯破夢,野香亂飛,有無不定,杖策散步,清月印水,隴麥翻浪,手指如水,不妨敞裘著羅衫外,敬問天公肯與方便否?!边@恐怕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人生畫面的最高理想,但究竟能否真正實現(xiàn)?!又有幾人能夠實現(xiàn)呢?!那真是只能“敬問天公肯與方便否”了!張大復以為,飲茶如鑒賞金石彝鼎、欣賞書法名畫一樣,是一門獨特的審美藝術,絕不能由他人代勞;只能是由自己親自操作,自己用心去體驗、品味其中的濃情妙趣;而這與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傊湃嗽谄凡柚畷r,撫摸著或精美或樸素的茶具,凝視著澄碧青翠的茶湯,鼻嗅著如蘭似梅的茶香,品味著茶湯甘芳鮮爽的滋味;這樣,便可自然而然地進入一個高雅美妙的茶道藝術境界,讓人在不知不覺之中使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華。

張大復還在《梅花草堂筆談?茶說》中,于茶的個性給予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天下之性,未有淫于茶者也;雖然,未有貞于茶者也。水泉之味,華香之質,酒瓿、米櫝、油盎、醯罍、醬罌之屬,茶入輒肖其物。而滑賈奸之馬腹,破其革而取之,行萬余里,以售之山棲卉服之窮酋,而去其膻熏臊結、止膈煩心之宿疾,如振黃葉。蓋天下之大淫而大貞出焉。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好色而不飲其韻。甚矣,夫世人之不善淫也!顧邃之怪茶味之不全,為作《茶說》,就月而書之。是夕船過魯橋,月色水容,風情野態(tài),茶煙樹影,笛韻歌魂種種,逼人死矣。以貞與淫比喻茶性,初看似乎新奇怪誕,但閱后深思,又覺不無道理,不失為奇思妙想。淫者,亂也。茶性極易吸氣,遇梅則香,逢鮑則腥。如封藏不嚴,百味皆雜,難守其本真之味。從這一角度來看,天下沒有一物如此輕佻。貞者,正也?!?/p>

茶不僅解葷腥,能祛除煙酒之毒,更被譽為“百病之藥”;明代李時珍等歷代醫(yī)家對茶都有較高的評價。尤其是茶于頭昏腦漲,精疲神倦,百節(jié)不舒,飲之皆消;令人神清氣爽,身心舒泰等等……。所以,“茶癡”張大復認為飲茶“去其膻熏臊結、止膈煩心之宿疾,如振黃葉”,效果猶如秋風掃落葉那樣明顯。由此可見,大淫只是茶的表面現(xiàn)象,大貞才是它的內在本質。茶既是如此大淫大貞之物,品茶行家就應該明其淫而就其貞,不僅能品味其色、香、味、形,更要看重它的非凡功效和神韻。這篇新奇優(yōu)美的《茶說》,是張大復在一個美好迷人的月夜寫就的;“是夕船過魯橋,月色如水,風情野態(tài),茶煙樹影,笛韻歌魂種種,逼人死矣?!毕雭?,張大復能在黑暗與貧病中,瀟灑地活到77歲,其中的秘密是:茶水與昆曲不無大功矣!

“茶癡”論水

對于煎茶的用水,在古代則是被重視到無以復加的神圣程度,各界人物紛紛出來做茶事表演;以彰顯煎茶用水的重要或意義。水為茶之母,中國茶人歷來講究泡茶用水。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歐陽修《大明水記》、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都對茶與水的關系作有精辟的論述。

明代人田藝衡的《煮泉小品》是一部茶之水的專著,它分為十個部分:從“源泉”、“異泉”一直說到“江水”、“井水”等,不少議論怪異到出人意表的程度。而“茶癡”張大復則是來得更猛,他甚至有點“喧賓奪主”地將水提高到勝于茶的地步。他在《梅花草堂筆談》中說,“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以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貧人不易致茶,尤難得水。”這是“茶癡”張大復泡茶試水時的體會與感悟。他的意思是,泡茶的重要性在于水。茶發(fā)于水,水乃茶之母。所以,好茶還需好水沏……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試茶》文中關于水的經典論述是說得最透徹的;看來好作驚人之語的文人習氣,用在茶事酒風上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諒解和認可……因為水不僅承載了茶之色、香、味,而且實現(xiàn)茶的養(yǎng)分和藥理功能,所謂“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就是這個道理。與他同時代的茶人許次紓,也曾在《茶疏》一文中寫到:“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然而,張大復的高論比許次紓等所有名人行家更加淋漓盡致;在張大復看來,品茶同時也是品水,好水不僅可以掩飾茶之不足,更可以使茶錦上添花;而水品不足,不僅是茶性難顯,還會減低茶的品質……能透徹、經典地評說茶水關系的張大復,可謂是識得茶之真滋味。

“茶癡”論松蘿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記》的30多篇記述茶、水的文章,除了有《試茶》、《茶說》外,還有《天臺云霧茶》、《天池茶》、《紫筍茶》等篇記;說各地特色茶的有《茶菊》、《乞梅茶帖》,不失為高士飲茶圖的有《此坐》、《煎茶》,述說各地名茶和品飲心得有《飲松蘿茶》等……然令人遺憾的是,張大復的《飲松蘿茶》一文未見原著;只知道他在《聞雁齋筆談》中說:“松蘿茶有性而韻……初潑時,嗅之勃勃有香氣耳……”張大復品飲并贊美松蘿茶,是因為松蘿茶的名氣還是因為松蘿茶的品質,抑或是與松蘿茶的緣分,不得而知;然他對于松蘿茶的那份傾心和熱愛,卻是躍然紙上;“飲松蘿茶,松蘿茶有性而韻,正不堪與天池作奴,況介山之良者哉。但初潑時,嗅之勃勃有香氣耳。然茶之佳處,故不在香。故曰虎丘做豆氣,天池作花氣,介山似金石氣,又似無氣?!倍凇睹坊ú萏霉P談》(卷十三?茶條)中,張大復更是情深意長的評論松蘿茶;他說:“松蘿之香馥馥,廟后之味閑閑,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然其妙在造。”想來,張大復的“然其妙在造”幾個字,卻是一語道破了明代松蘿茶的制作技藝……

中國的制茶技術,由唐宋時期占主導性的“蒸青”制茶法,至明代已為“炒青”制茶法取代,并逐漸成為占主導性的制茶技術且一直延續(xù)至今。這個創(chuàng)新的制茶技術,就是以松蘿茶為代表的炒青技法,因為炒青技法的獨特和領先……所以,松蘿茶獲得了“炒青始祖”之譽。作為明代茶苑的一枝奇葩,松蘿茶的崛起和盛行,體現(xiàn)了制茶工藝的精湛與茗飲文化的內涵豐富。同時,伴隨著松蘿茶技法向湖南、福建、浙江、江西等茶區(qū)的傳播,各大茶區(qū)實現(xiàn)了中國茶業(yè)史上由蒸青向炒青轉變的技術革命;“松蘿”之名亦傳遍天下并成為清末以前徽州茶的通稱。而在技術革新作為發(fā)軔契機的同時,引領消費時尚的文人雅士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想來,張大復不僅是一位雅士中,亦是一位喜茶愛茶并懂茶的資深茶人;稱其“茶癡”亦是理所當然……晚明時期,色、香、味俱佳的松蘿茶大行其道后,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講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品飲松蘿茶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后之境,就是“道”,亦是松蘿茶之“道”。

明人張源首先在自己的著作《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他說以松蘿茶為代表的明代炒青制茶技術是“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fā)抒于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里,不可分割”。所以,張源的觀點很明確: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現(xiàn)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因此,張源的茶道是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而有著“炒青始祖”之譽的松蘿茶,因其茶的色、香、味及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則是真正體現(xiàn)了茶之“道”。然張大復則是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睆埓髲拖敫嬖V人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達到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也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化境,更是達到一種天、地人心融通一體的境界。茶癡張大復對于飲茶之“道”的認識,可以說是明代時期的茶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fā)展與超越。

張大復的一生,都在執(zhí)著地追求一種富有生活情趣及理想的生活方式;這一點在他的小品文《泗上戲書》里,有著絕妙的描述:“一卷書,一塵尾,一壺茶,一盆果,一重裘,一單綺,一奚奴,一駿馬,一溪云,一潭水,一庭花,一林雪,一曲房,一竹榻,一枕夢,一愛妾,一片石,一輪月,逍遙三十年,然后一芒鞋,一斗笠,一竹杖,一破衲,到處名山,隨緣福地,也不枉了眼耳鼻舌身意隨我一場也……”真的是不枉了“茶癡”的美稱?。?/p>

【摘自2018年第4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鄭毅(安徽黃山),作者系茶文化學者、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劉瑤在首屆“生活禪與茶生活”講壇演講:以茶為墨,畫出我人生的線和面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說實在的,我對今天講壇“生活禪與茶生活”這個主題是既感到親切又有些陌生。

親切的是因為“生活禪”這個概念是從我們河北誕生的,而且我本身就在“茶生活”之中從事著茶藝教學工作。陌生的是以我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很難把這三個字理解透徹,也很難把握今天的演講尺度。那么,到底應該怎么樣來述說茶樣人生和生活中的禪呢?

當我求教于我的恩師的時候,老師告訴我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深,那就是“離開禪而論禪,離開茶而說茶”。也就是說,不要糾結在“禪”與“茶”這兩個字上,而是聯(lián)系你生活中抑或是人生中的一杯茶給你帶來的幸福指數(shù)和得到當下歡喜心的一種感知。而這種感知和體驗,恰恰正是“禪”的魅力,也是“茶”的魅力。

老師的點撥讓我茅塞頓開,仿佛心中的小感悟如涌泉連珠般展露出來。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思緒回轉到我與茶結緣的那年----也就是11年前的夏天,那年我剛好23歲,感謝在這最美好的年華讓我遇到茶,茶在我的生活中從此就再也不曾離別,而是慢慢生根、發(fā)芽、開花,并結下智慧的果。

在這11年里我從一個喜茶者變成一名授茶者,靠的是對茶藝文化的深深喜愛與濃厚的興趣,以及朋友們給予我的支持與鼓勵。

2015年我創(chuàng)辦了屬于自己的茶文化工作室,茶室裝修的一磚一瓦,每個配飾,大到家具,小到一個釘子、一幅畫,都是我親手選購,親自布置,在這方承載著我夢想的小小天地里,我勾勒著少兒茶藝未來的藍圖,我樂在這樣的茶生活之中,享受其中的歡喜。從此便踏上了和孩子們相依在一起的習茶路上。

在授茶課上,孩子們堅定的小眼神兒至今讓我難忘,孩子們對茶的喜愛程度讓我自信不凡,從那時起我常常這樣鼓勵自己——我是一位多么優(yōu)秀的少兒茶藝老師啊。但無論怎么說,我和孩子們打交道,我的內心是放松的,是清澈的,是愉悅的。

每當我積累了少兒茶藝的教學特點以及教學方法經驗后,大膽與學校及少兒組織建立了更緊密的聯(lián)系,為拓展少兒習茶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從我的內心里非常感謝這些長期“跟班”的學生們,在這份“茶緣”的牽引下讓我和孩子們久久相伴,孩子們也不負所望,每每在學校一些展演中以表演茶藝為榮。

記得那年暑假前夕,我受邀去到高外小學為四年級學生講述“一杯茶的故事”,課程分為理論和實操兩個板塊,共有八次分享課程。理論課程時,學生們豎耳傾聽,踴躍發(fā)言,個個機靈可愛;實際操作時,學生們更像是草原上的羊兒——自由、天真,富有童趣,漫游在泡茶的世界里。

都說素質教育是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在德育美育方面的發(fā)展,這話沒錯,在茶藝實操練習中,不但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比如器皿的擺放,動手煮水、清洗杯具;還培養(yǎng)了孩子們禮貌、助人為樂的美德。在一次次泡茶、斟茶、奉茶的過程中磨練孩子們的包容意識、禮讓意識和心存感恩之心。

實操課上,小朋友們個個爭做主泡手,以服務他人為樂,每次帶去的茶樣除了課堂使用外,稍有剩余也會被小朋友們“瓜分”的干干凈凈,小朋友們分秒享受著這份“爭取”來的快樂滋味。

時光在不經意中流淌著,我和同學們的情誼成了最和諧溫暖的師生關系,每周五的下午課仿佛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光——紅茶調飲、黑茶調飲、烏龍茶調飲、同學們對比試驗著,將孩子們的熱情推到高潮。由于親自動手,孩子們很快就能掌握技巧,調整好茶與水的比例,調出可口的奶茶,仿佛所有的幸福此刻都化作了一杯香濃的奶茶。

由于快到其中考試,茶藝興趣課在接近尾聲時做了暫時停課的決定。得知茶藝課暫停的消息,很多孩子們悶悶不樂,當時有一位同學因為茶藝課停課找到校長理論起來:“我們都喜歡茶藝課程,我們會好好復習,認真聽課,不會耽誤考試的,希望學校不要停掉茶藝興趣課……”

童言可愛,但當我聽到孩子們對茶藝課喜愛的反饋以及期待我去上課的渴望心情,內心涌動著卻是幸福的熱淚,我感謝這份“茶緣”讓我收獲了這份歡喜,感謝這份“茶緣”讓我在從茶過程中得到了一種禪悅,在這個夏天我被孩子們的一壺茶演繹得純真而透明。

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好比是禪,興趣好比海中燈塔,曾經有多少的迷失,曾經有多少的困頓,都因那一杯心安之茶而統(tǒng)統(tǒng)化解,得到心靈的愉悅。

之后的我又陸續(xù)開展了成人茶藝課,我在習茶、授茶的前行路上砥礪前行,不敢懈怠。課上我們以茶藝結緣,課下我們以茶德相交,大家不僅收獲了茶文化知識,更收獲了一份友誼,一份禪趣。

當然,茶之所以被稱之為“國飲”,除了天然、健康屬性之外,我想更多的是茶能讓人內省自性和甘于奉獻的精神。

凈慧長老將飲茶這樣一種生活日用明確提升到“正、清、和、雅”精神層面,這也正是每一位茶人都要修行的“茶德”。

現(xiàn)在我有了自己的小團隊,不再孤立無援,我們因喜茶、愛茶而走到一起;因善于包容與分享而團結在一起;因甘于奉獻而緊緊相依。我想這份歡喜這份幸福就是我多年習茶的最大福報,就像茶把最美妙的感覺都給了懂它的人,而我們都把自己最溫柔的一面給了彼此……

茶藝師這份職業(yè)帶給我的美好是我最為之驕傲的,用好朋友的話來說:“最仙兒”的是你們茶藝老師,“最接地氣”的也是你們茶藝老師。這不正是茶的雅俗共賞和禪修實踐在茶生活中的體現(xiàn)嗎!

我始終信奉茶人都應是社會的正人君子,在茶圈經常聽人們說:“要做茶,先做人”。沒錯,這話說的一點也不假。用禪茶的“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功能來鼓勵自己,從自以為懂得很多到其實懂得還太少;從外在注重形而下到內在修煉形而上,無論是心態(tài)上還是習練方法上,是茶教會我“人品即品茶,品茶即品人”的道理,是生活的禪修讓我得到工作精進和喜悅。

茶是有靈魂的,就像人一樣。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才成就了一杯好茶。習茶,要報以務實求真的心態(tài)才能遇見更優(yōu)秀的彼此,才能得到無限的歡心。

是茶讓我變得更優(yōu)雅、從容;

是禪讓我變得更自在、自信。

最后特別感謝我的恩師,在茶與人生的道路上給予我許許多多的幫助。文字的撰寫、活動的策劃、會議的執(zhí)行、一次次的磨練與考驗都增加了我做事的能力與自信心。

我想此生以茶為點,畫出我人生的線和面,成就一個覺悟的圓,圓融著自己!以禪為心,與茶結緣,讓年輕的心靈通透清爽,做一個懂得為他人著想而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自己!

找到約20,267條結果 (用時 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381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