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海南綠茶品質區(qū)分

找到約11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中國各省代表性茶葉品牌大全

用茶葉或品牌的關鍵詞去某度搜索,全是亂七八糟的廣告,甚至有騙人的信息。所以有必要搞清楚國內主要的茶葉品種及品牌,以下品牌都可以在天貓找到旗艦店。

中華老字號品牌:

以上數據來自商務部網站,未開展線上銷售的未列入。

六安瓜片公司創(chuàng)始年為公司成立年,雷允上是保健茶品牌,為非茶之茶,涼茶不列入,部分屬于OTC。

以下推薦各省優(yōu)秀品牌并簡單解讀或推薦一至兩款產品,選擇標準為至少獲得過中國馳名商標、省級著名商標、省級名牌產品、省級老字號等榮譽(除老字號外2019年后統一取消)最少一項以上,并積極加入網上零售的(未上網經營的多為僅在市及市以下區(qū)域經營的,一般影響偏小),按省域產量順序開始,部分省份品牌較少合并到地理相鄰省份。

福建:

福建是我國茶葉市場化發(fā)展最早的省份之一,茶葉產量全國第一。既有天福和八馬這樣的新興全國知名品牌,也是中茶公司兩大旗艦品牌“蝴蝶”和“海堤”所有地。既是紅茶和茉莉花茶發(fā)源地,也有大紅袍和金駿眉等成功的創(chuàng)新品種。但一定程度上陷入惡性競爭、營銷用力過猛的境地,“賣茶小妹”騙局對福建茶葉品牌也有誤傷之勢。

推薦:1、天福茗茶金駿眉禮盒系列,屬送禮佳品,天福集團為臺灣茶人李瑞河先生于1993年58歲時到祖國大陸再創(chuàng)業(yè)而成功的企業(yè)。

2、福州茶廠“中莉”牌茉莉花茶,屬中華老字號,已有近百年歷史,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fā)源地,“中莉”是代表。

云南:

云南茶企大部分以普洱為主,早些年炒作比較多,現已到品牌深耕的階段,名牌較多,不只有大益,但同質化太嚴重,幾乎都沒有明顯的標簽,不妨可以試一下鳳牌滇紅。推薦:鳳牌經典58系列。

湖北、河南:

湖北有悠久的種茶歷史,河南是北方第一大產茶省,但近年來發(fā)展一般。

湖北青磚是知名邊茶品種,川字牌是中華老字號品牌。

信陽產毛尖,也產信陽紅,屬紅茶后起之秀,在北方市場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信陽毛尖集團由原五云茶葉集團整合而來,當時曾引發(fā)爭議。信陽還有一個品牌“九華山”產地位于固始縣西九華山地區(qū),因地名和安徽九華山容易混淆,因此未列入。

推薦:1、“蕭氏”蕭凈尖系列,產自三峽庫區(qū),屬綠茶中的精品。

2,、“文新”信陽紅,也屬紅茶中的精品。

四川、西藏:

四川是一個重要產茶省份,成都飲茶文化全國知名。

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

“竹葉青”由陳毅元帥1964年視察四川時定名,如今也是市場化最成功的品牌之一。

西藏林芝同屬西南茶區(qū),產少量茶,市場少見,但網上亦有銷售。

推薦:

1,、三花1951系列茉莉花茶,屬于老成都的味道。

2,、雪域茶谷屬于天貓唯一能找到的西藏茶葉店,價格較高,可以嘗試。

貴州、重慶:

貴州茶園面積與云南相差無幾,“都勻毛尖”由毛主席親自命名,網上可以看到都勻毛尖的旗艦店,但屬平臺公司,推薦貴茶集團的“綠寶石”綠茶和“紅寶石”紅茶,是高原茶的代表作,采用歐盟標準生產,適合做口糧茶。

重慶也是一個適宜產茶的地區(qū),但品牌宣傳力度不夠,推薦“云升牌”永川秀芽,屬針形名茶代表作。

兩省市特別是貴州在品牌打造上仍需努力,可推薦品牌相對較少。

湖南:

湖南安化是我國邊銷茶的重要產地,六大茶類除烏龍茶外湖南都有代表性品種,君山銀針幾乎是黃茶的代名詞,宋祖英演唱的《古丈茶歌》流傳甚廣。產業(yè)發(fā)展與云南類似,安化黑茶一家獨大,產量高但單價低,產業(yè)結構亟需調整。

推薦君山銀針。

浙江、江蘇、上海:

浙江是中國綠茶產量最高的地區(qū),西湖龍井是中國十大歷史名茶之一,幾乎是綠茶的代名詞。西湖龍井有四大品牌:獅峰牌、西湖牌、御牌、貢牌,均推薦購買,注意區(qū)分與“獅峰牌”名稱十分相似的某品牌?!熬徘t梅”是浙江唯一的紅茶品種,浙茶集團的“天香”是代表品牌。

上海幾乎不產茶,卻是茶葉的流通和消費中心,有汪裕泰和黃山茶葉公司等知名老字號。

江蘇大部分是平原,茶園面積較少,但依然有碧螺春和雨花茶等名茶。三萬昌是中華老字號企業(yè),是碧螺春的代表品牌。

安徽、江西:

安徽和江西是歷史名茶的聚集區(qū),中華老字號有“謝裕大、徽六、猴坑、寧紅、狗牯腦”,祁門紅茶市場競爭力強,九江“寧紅”也曾是重要的出口紅茶品種。

推薦:1、徽六牌六安瓜片,有多款口糧茶可選。

2、林生牌有機婺源綠茶,性價比高。

廣東、廣西、海南:

廣東是我國茶葉重要的消費地區(qū),潮汕工夫茶文化源遠流長。21世紀初深圳曾產生過高端紅茶品牌“紅歲”,因營銷過度如今幾近消失。英紅是紅茶中歷史悠久的品牌,英紅九號是創(chuàng)新品種,推薦“清翠香”牌英紅九號。

廣西是茉莉花茶和邊茶的重要產區(qū),推薦中華老字號品牌“三鶴”的六堡茶,是一個很特別的邊茶品種。

海南則是我國最南的茶區(qū),推薦“椰仙”牌澄邁苦丁茶,屬非茶之茶,有一定保健作用。

山東、北京、陜西、甘肅:

北京不產茶,因首都的特殊地位,有“中茶、張一元、京華茶葉、牛街正興德、吳裕泰”等中華老字號茶企,牛街正興德是唯一清真老字號茶莊,茉莉花茶制作技術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是我國最北的產茶區(qū),日照綠茶和嶗山綠茶屬知名品種,但日照茶葉逐漸勢微,推薦“曉陽春”牌嶗山綠茶。

陜西主要產茶區(qū)在秦嶺以南的漢中市,2007年,漢中市對原“秦巴霧毫”、“午子仙毫”、“漢水銀梭”、“寧強雀舌”、“定軍茗眉”等多個區(qū)域名茶品種經整合后統一命名為“漢中仙毫”。關中地區(qū)的涇渭茯茶原料來自湖南安化,也是2007年復產,品牌仍在整合發(fā)展中。

隴南是甘肅唯一的產茶區(qū),主要分布在文縣周邊裕河和白水江兩個自然保護區(qū)附近,品種以杭州引進培育的龍井為主。推薦“金隴紅”牌隴綠系列。

臺灣地區(qū)、及進口紅茶:

臺灣地區(qū)屬于黃金產茶帶,品質較高,凍頂烏龍茶被譽為“茶中圣品”。

特威茶是新加坡新興的紅茶品牌,屬茶中奢侈品。

英國是紅茶的主要消費地區(qū),立頓和川寧是全球銷售居前的紅茶品牌。

世界最好的紅茶產自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古稱錫蘭,所以稱錫蘭紅茶。

其它品牌:

小罐茶是近幾年新興的高端茶葉品牌。

藝福堂和樂品樂茶是茶葉電商的佼佼者。

宇治抹茶是國內唯一的專業(yè)抹茶企業(yè)。

保健茶類請尊醫(yī)囑購買,一般只有安慰劑的作用。

絕對干貨:茶葉知識科普集錦

一、白茶中貢眉和壽眉的歷史稱謂科普:

壽眉的原料一般都為一芽三四葉。以前地方官府會向朝廷進貢茶葉,福建在壽眉中挑出一些精品進貢,俗稱貢眉。

后來演變成民間只要是在壽眉原料里面精選出來的白茶都可以稱之為貢眉,而且不論什么品種。特別是白茶餅型茶出現后,出現了很多貢眉餅。

但自2018年5.1日新的白茶國家標準開始生效后,貢眉和壽眉就按照茶樹品種進行了清晰的切割和劃分。從此后用大白茶和大毫茶這兩個良種的一芽三四葉原料做的白茶不能稱之為貢眉,貢眉只能是群體種專屬,也就是福建人說的菜茶、土茶、小白茶的一芽三四葉原料做的白茶才能稱為貢眉。

同時大白茶、大白毫根據原料等級分為銀針、牡丹、壽眉三個級別,這三個級別名稱也成為了大白茶、大白毫品種的專屬名稱。也就是說那怕是用一芽二葉的群體種原料做的白茶也只能成為貢眉,而不能叫白牡丹。

從此大白茶和大白毫做的壽眉再漂亮也不能叫貢眉,只能分等級。而對于2018年之前已經壓制的貢眉餅(不分品種,只要是高等級原料做的壽眉)依舊可以稱貢眉。

如果哪天你遇到了2018年之前的高級壽眉餅,那很有可能是做舊的,因為2018年之前的壽眉好原料基本上都會打“貢眉”二字,打了價格高啊誰會不打是吧,但有些作假的人不了解這段歷史,就會在壽眉餅的年份和叫法上出現紕漏,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這點細節(jié)上去判斷它是否作假。

二、春茶、明前茶的正確區(qū)分

所謂明前茶,歷史以來泛指江南茶區(qū)出產茶的時間節(jié)點,就是指清明前后采摘制作的茶。因為江南歷來人文鼎盛、經濟發(fā)達,千百年來經過很多茶學專家以及文人墨客的描述與定義下形成的一種不成文標準。

而現在只要是茶葉經過冬季休眠后的第一次采摘都以頭采春茶自居也是不對的。比如半個月前的貴州新義州(黔西南地區(qū))的晴隆、普安縣說春茶開始采摘,而半個月前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小寒,還屬于冬天,按時令算還是深冬,所以不能稱之為春茶,嚴格意義上來說屬于冬茶。差不多時間采摘的還有海南,按二十四節(jié)氣來算的話海南當下采摘制作的茶也不能稱之為春茶。

四川川南地區(qū)的瀘州納溪區(qū)和宜賓地區(qū)的筠連等特早茶產區(qū)每年一般在元宵節(jié)前后開采,也就是雨水后驚蟄前就開始采摘制作,這些地方的茶可以稱為春茶,但稱明前茶明顯不是很科學不是很名副其實,因為離清明還有個把月時間。

廣西六堡茶產區(qū)有個社前茶,當地將立春之后,第五個戊日稱為社日,祭祀土神。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50天之間,約春分時節(jié),比清明節(jié)早半個月左右。所以六堡產區(qū)的叫法比較科學。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四季的概念差異性較大,就采茶季節(jié)來說難免會有一些不十分科學的界定。但按照傳統來說還是以江南茶區(qū)為準。

三、決定和影響茶葉香氣的因素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品種,比如龍井43、平陽特早要比烏牛早、浙農117要香;烏龍品種要比其他品種要香。

二是種植環(huán)境,包括海拔高度,海報高的比海拔低的要香;生長在沙壤土的要比黃壤土的香;有植被覆蓋且較茂盛的要比沒有其他植被覆蓋的要香。

三是人工干預(包括修剪、砍伐、清理等)程度,不干預的要比干預的香,不用農藥的要比用農藥的香;用有機肥的要比用化肥的香。茶園用不用肥要看茶園土壤是否需要,并非不施肥的一定就好。

四是采摘制作時的天氣,晴天的比陰天的香,陰天的比雨天的香,連續(xù)晴天,香氣最好,連續(xù)雨天香氣就差。如果天氣不好,再好的原料再好的師傅都做不出好茶。

五是制作工藝,根據不同茶類,萎凋是不是正確、到位,殺青是不是正確、到位,發(fā)酵是不是正確、到位,干度是不是正確到位,倉儲是不是正確、到位等,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前面的環(huán)節(jié)沒做正確和到位就會影響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如果原料好,就要靠制作工藝來鎖定香氣。

六是沖泡,分三塊:一是水質,水不好,會糟蹋茶葉的香氣,一般來說山泉水為上、純凈水次之、蒸餾水再次之、自來水最次。同樣的山泉水活水比存放時間長(比如超市買的)的更好。再則是器皿,瓷器類如蓋碗最能不偏不倚的真實反應茶葉香氣,陶器類(如紫砂器)則需要單類茶單泡,不然易串香。最后是水溫,如泡綠茶水溫過高香氣會流失,烏龍水溫過低則香不揚,應該根據各種茶的特性來沖泡才能顯露最真實的茶香。

?

四、愛茶人士怎么提高嗅覺能力

嗅覺來自于自身天賦和后天培養(yǎng),本期我給大家講一些切身經驗。

由于生長環(huán)境,我從小就喜歡聞各種氣味(當然也是后來才意識到),桃花、梨花、蘭花、油菜花、紫云英花、梔子花、野菊花、薔薇花、絲瓜花、南瓜花、洋芋花……松針、檫樹葉、楓樹葉、杉木葉、曬干的雜草氣味……各種炒貨的氣味,還特別喜歡草木灰的氣味……現在每每遇到各種盛杜鵑花香、水蜜桃香、成熟楓葉香、奶香開的鮮花我定會去聞一下,野外遇到未知的香氣我一定會尋找到源頭看個究竟,不認識的就用“形色識花”軟件解密并作記錄。

正是在很多年間不斷的積累,在大腦里形成了香氣數據庫,到后來開始學茶時派上了用場。

比如我做過的一款賽過初戀紅茶(首批),就聞出了里面有水蜜桃香、苦杏仁香、野花蜜香、花粉香、成熟的楓葉香等,但如果我們的大腦里沒有這么多香氣數據,大多數人只能聞出水蜜桃和蜜香,其他有感覺但無法描述。

比如大家都喝過的龍井,有說豆花香,有說炒豆香,炒豆很多人都吃過有記憶,但豆花很少有人聞到過無法理解,其實這兩種香氣是工藝形成的,茶葉做嫩一點就會散發(fā)豆花香,帶點宜人的青味,做老一點就是炒豆香(夾點火香)。大多數人根據不同龍井茶最多還能描述出嫩香、蘭花香(極少),其實絕大多數龍井還是有杉木葉香,茶湯中帶點“辛”味的那股氣味就是杉木葉的氣息。

比如我喝過的一款恩施玉露野茶,里面含有濃郁的龍涎香,茶主人和他的茶客們喝了幾年都無法描述,只是說有特殊的香氣,很香很香,卻誰都說不出什么香。我給他們點破后他們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個叫龍涎香,至于龍涎香是個什么味?我相信用過古龍香水的朋友都會有認知,2020夏天團購過一款臺灣阿里山的龍涎香烏龍,是經過小綠葉蟬叮咬過產生的。

比如我去安徽休寧,他們說他們松蘿茶有蘭花香,我喝了一下跟他們說是小葉女貞的花香,什么是小葉女貞?于是我?guī)麄兊讲枭秸业揭粎查_滿花的小葉女貞,讓他們聞一下,他們茶葉的香氣就一下子對上號了,很多綠茶產區(qū)對于自己茶中叫不來的花香統稱蘭花香。

又比如上好的鐵觀音,大家都普遍以為是蘭花香,但很多時候卻是梔子花香占上風,桂花香作陪襯,蘭花香微乎其微。

比如鳳凰單從的鴨屎香,很多人說是銀花香(金銀花香),現實中卻是梔子花香占大部分,金銀花香只有點影子。

比如說巖茶,很多人會問這個巖韻怎么感受,我叫他們在野外聞裸露的大巖石上的苔蘚,被太陽曬過的味道,那個氣味就是巖茶里的巖韻。

再比如團購過的一款祁門荒野紅茶,品鑒中喝出來杜鵑花香、水蜜桃香、成熟楓葉香、玫瑰花香、奶香,但很多人只會說很香,好喝。

喝茶能喝出很多香氣并非是為了去炫耀,而是讓自己在茶葉品鑒的能力上更精進,在這個圈子或這個行業(yè)里有過人的能力和獨樹一幟的見解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五、冬天白茶應該怎么煮

煮白茶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煮干茶,一種是煮沖泡后的葉底。若是直接煮干茶,300-400毫升的水,只需要投茶2-2.5克即可。

由于在煮茶的過程中,茶與水在高溫下長時間的接觸,因此投茶量不宜過多。不用害怕出現茶湯滋味寡淡的現象,寧可少不可多。

如果沖泡品質優(yōu)越的老白茶,光靠短短幾次的沖泡,是很難將其中豐厚的內質徹底釋放完全。

先泡后煮,利用高溫煮茶的方式,將葉底內剩余的養(yǎng)分逼出,依然能煮出濃郁的滋味。

還有一個問題,究竟是加冷水還是熱水?要從冷水開始煮,還是水沸了再投茶?

其實,這個問題也與茶葉的狀態(tài)有關,也就是煮干茶和煮葉底的區(qū)別。如果是直接煮干茶,建議茶友們等待茶壺中的水沸騰之后,再投茶。待水再次沸騰后,茶湯顏色接近赤金色,及時關火。

而如果是煮葉底,則需要冷水投茶。冷水煮茶的速度較慢,葉底在水中長時間的浸泡下,物質析出多,有利于充分逼出深處的內質物。同樣也是水沸之后,觀察湯色接近赤金色時,即可關火。在煮茶的過程中,茶友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比如茶湯顏色變化,以及個人口味喜好來適當調整煮茶時間。

六、茶葉儲存中該注意的問題

茶葉儲存最要注意的三點就是防潮、控溫、防異味。

1、如同任何炒貨怕受潮一樣,任何茶葉都怕受潮,受潮會讓茶葉中的含水量增加而發(fā)生質變,往差的方向發(fā)生質變。受潮的茶葉會讓茶葉原有的香氣和滋味淡化直至霉變。一般綠茶、黃茶、紅茶、烏龍茶的含水量需控制在百分之四左右才適宜保存。黑茶類(包括生普)的含水量則在百分之八以內才可以長期保存。

放置可以轉化的茶葉空間濕度控制在百分之八十以內為適宜(有抽濕器的可以控制的更低些),高了容易變質,低了不易轉化。所以建議茶葉不要放在濕度較大的地下室,南方雨季的地下室濕度實在是太大。

2、綠茶未經過發(fā)酵,而是在加工過程中由高溫阻斷了茶葉中的酶促反應(即其他茶葉所謂的轉化),追求的是干茶的本質香氣、甘甜鮮爽度,所以需要冷藏,開袋后常溫下存放也要盡快飲用(原則上不要超過一個星期,但也要根據當時的氣溫而論),如果買了大包裝也最好分裝成小包裝拿出來飲用。若是塑料制品袋則需要用夾子夾緊以免受潮,最好用密封性較好的瓷器存放。輕發(fā)酵的烏龍茶如清香鐵觀音、清香型的漳平水仙、鳳凰單叢雪片、輕發(fā)酵的臺灣烏龍需要冷藏,那怕是真空包裝的也最好也冷藏保存,因為這些茶葉對空間溫度還是敏感的,冷藏可以延緩茶葉氧化,氧化會導致茶葉香氣和滋味的衰減。

其他茶類可以常溫下存放,但溫度也最好不要超過30度,過高會讓茶葉轉化加速。所以建議茶葉最好不要放在頂層的閣樓,夏天閣樓的氣溫可能會達到四十多左右。

控溫的同時還要避光,光線會使人的皮膚老化(其實就是氧化),也會讓茶加速氧化,尤其是綠茶類那怕裝袋也要用不透光的袋,否則短時間內茶葉會變黃變味。其他可以轉化的茶類也最好不要放在光線充足處,尤其是靠近窗臺前。

3、茶葉是最容易吸收異味的食品,跟香皂放在一起會吸收香皂味、離蘋果太近會吸收蘋果味。我遇到幾位將綠茶放在冰箱里而吸收了咸菜和海鮮的味道、將普洱放在衣柜而吸收了樟腦的味道,這樣只會糟蹋茶葉。所以冷藏的茶葉空間最好獨立,塑料袋儲存的最好外面再套一個保鮮袋,已經開封過的最好再次封口,封口前盡量將袋中空氣排盡或放置脫氧劑。

一些不同茶類的茶氣味不同,特別是六堡茶、熟普這類氣味較重的要有獨立空間存放,以免影響到別的茶葉,以免串味。茶餅、茶磚類打開飲用時可以將茶撬成小塊用瓷罐或紫砂罐儲存,這樣可以起到醒茶的作用,而醒茶可以美化茶湯口感。

4、儲存散茶的器皿最好是用密封性能好的鐵罐、瓷罐、紫砂罐(紫砂罐只要蓋子密封沒有問題)或錫罐,絕不要用玻璃瓶(這是經驗,放綠茶老化太快,放黑茶不會轉化,所以只能當樣品罐陳列)。收藏的茶餅可以用紙箱打包,不用擔心轉化不了,紙箱也是有透氣性的。量少可以買儲物柜,一個抽屜放一種茶類。袋泡包裝的定期喝一下,口感沒有明顯衰減的沒有問題,如果衰減過快可能是茶葉干度不夠而受潮變質或包裝袋密封性不好,但如巖茶的返青現象屬于正常反應。

家中可以多備幾個茶葉罐、不透明的自封袋、長夾子,以便平時茶葉周轉飲用時使用。也可以買一個小電焙籠,一次可以烘一斤左右的規(guī)格,這樣那怕發(fā)現有受潮變味的茶葉也可以隨時處理。

中國茶葉區(qū)劃概覽

茶區(qū)乃是自然、經濟條件基本一致,茶樹品種、栽培、茶葉加工特點以及今后茶葉生產發(fā)展任務相似,按一定的行政隸屬關系較完整地組合而成的區(qū)域。

一、茶區(qū)的劃分意義和演變

劃分農業(yè)區(qū)域是為了更好地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合理調整生產布局,因地制宜規(guī)劃和指導農業(yè)生產提供科學依據。茶區(qū)的劃分,是農業(yè)區(qū)劃中種植業(yè)區(q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地劃分茶區(qū),是順利、合理發(fā)展茶葉生產,實現茶葉生產現代化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也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宏觀科學研究。

幾千年來的中國茶葉生產,在其歷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劃分茶區(qū)的依據、方法、提法等等不盡相同。

唐代茶區(qū)分布圖(局部)

唐明陸羽在《茶經》中,將中國當時43個州郡劃分為8個茶葉產區(qū)。陸羽劃分中國茶區(qū)是依他個人對茶葉生產區(qū)的調查考察、資料的收集、樣茶的鑒評,以及實踐經驗等,結合當時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歸納的結果。唐時的茶區(qū)遍及現時的中國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四川、貴州、安徽、河南、浙江、福建、陜西等十三省(區(qū))。在相當長時間內,對陸羽劃分的茶區(qū)幾乎沒有異議,直到我國的茶葉生產經過幾次起伏后,產區(qū)擴大,茶類增多,技術進步,不同的見解方見端倪。

在近代,吳覺農等根據茶區(qū)的自然條件、茶農的經濟情況、茶區(qū)的分布面積大小及茶葉產品的不同種類,在1935年提出,將全國劃分為外銷茶、內銷茶二大類,13個產茶區(qū),即外銷紅茶5個茶區(qū)(祁門紅茶區(qū)、寧州紅茶區(qū)、湖南紅茶區(qū)、溫州紅茶區(qū)、宜昌紅茶區(qū))、外銷綠茶2個茶區(qū)(屯溪綠茶區(qū)、平水綠茶區(qū))、外銷烏龍茶1個茶區(qū)(福建烏龍茶區(qū))和內銷茶5個茶區(qū)(六安綠茶區(qū)、龍井茶區(qū)、四川茶區(qū)、云南普洱茶區(qū)和其它茶區(qū))。這一劃分是根據各種條件綜合提出的,所以對近代茶葉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陳椽1948年在《茶樹栽培學》中提出,將中國茶區(qū)劃分為浙皖贛茶區(qū)、閩臺廣茶區(qū)、兩湖茶區(qū)、云川康茶區(qū)。這是根據茶區(qū)的行政區(qū)域、山川、地勢、氣候、土壤、交通及歷史習慣等因素而提出的。

莊晚芳1956年在《茶作學》一書中,根據我國茶區(qū)隸屬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大致包括5個氣候類型,提出將全國產茶區(qū)劃分為4大茶區(qū):華中北茶區(qū),處于北緯31~32°之間,包括皖北、豫、陜南產茶區(qū),全年平均溫度較低,最低溫度有時可達-12℃,降水量也少,是我國最北茶區(qū);華中南茶區(qū),包括蘇、皖南、浙、贛、鄂、湘等省產茶區(qū),這些地區(qū)四季分明,年平均16~18℃,但局部地區(qū)國低溫侵入,冬季溫度較低,個別地區(qū)最低溫可達-5~-10℃,而夏季的溫度較高,丘陵、平地產茶區(qū)溫度常在30℃以上,降水量較多,但四季不勻;四川盆地及云貴高原茶區(qū),在四川盆地內酷暑而無嚴寒,盆地外則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年平均溫度17~18℃,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云貴高原屬亞熱帶氣候,冬天低溫一般在4℃以上,在云南南部則為熱帶性氣候,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華南茶區(qū),包括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南部,屆亞熱帶及熱帶氣候,茶樹生長期均比其它茶區(qū)長,在山麓或平原年平均氣溫為19~22°C,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王澤農1958年在《我國茶區(qū)的土壤》一文中認為,依土壤和氣候條件而論,應將中國劃分為三大茶區(qū),即華中茶區(qū),包括長江中下游產茶區(qū);華南茶區(qū),包括東南沿海和兩江流域;華西茶區(qū),包括云貴高原、川西山地、秦嶺山地和四川盆地。

中國茶葉編輯委員會1960年在《中國茶葉》中,根據茶樹分布、生長情況,土壤和氣候特點,并結合各原產茶區(qū)的茶葉生產狀況等因素,將我國茶葉產地劃分為北部茶區(qū)、中部茶區(qū)、南部茶區(qū)和西南部茶區(qū)。

浙江農業(yè)大學1964年編著的《茶樹育種學》,依據全國農業(yè)區(qū)劃的初步意見,結合茶葉生產特點,從茶樹育種角度出發(fā),認為可將中國茶區(qū)分為華中北茶區(qū)(包括皖北、豫、陜南),華中南茶區(qū)(包括長江中下游以南的丘陵地區(qū),有漸、蘇、贛、湘、鄂和皖南),華南茶區(qū)(包括嶺南以南的臺、閩、粵、桂及浙南、贛南和湘南等地),以及西南茶區(qū)(主要指川、滇、黔)。

此外,有人認為,按行政區(qū)域劃分茶區(qū),體現不出茶葉最適產制地區(qū)的合理布局;按山脈河流劃分茶區(qū),雖有按自然條件布局的意義,但山川延伸,自然條件差異很大,仍難以體現出茶類的合理布局;按現狀劃分茶區(qū),因同一地區(qū)往往出現多種茶類共存現象,對于提高茶葉品質和產制效果,并無多大促進作用,因此,在對十二個產茶省區(qū)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按緯度分為5個地帶,按經度劃分為20個產制區(qū):南部第一地帶(北緯18~20°,熱帶),廣東南部、海南島(現海南省)屬此,宜制紅碎茶。南部第二地帶(北緯20.1°~北回歸線),廣東、臺灣南部、云南南部和廣西南部等屬此,宜制紅碎茶、普洱茶、烏龍茶。中部第一地帶(北回歸線~北緯30°),西藏南部、云南部分、四川中南部、貴州、廣西、湖南、廣東北部、江西、浙江、福建、臺灣北部屬此,宜制全發(fā)酵茶:紅碎茶、工夫紅茶(重點為云南、四川、貴州、廣西的南部);不發(fā)酵茶:綠茶(重點為浙江、江西);再加工茶類:花茶(重點為福建、四川、臺灣、浙江、江西);青黑壓制茶(重點為湖南、四川);亞發(fā)酵茶:青茶(重點為云南、西藏、廣東、廣西);烏龍茶(重點為福建、廣東);黑茶(重點為湖南)。中部第二地帶(北緯30.1~35°),四川北部、甘肅南部、陜西南部、湖北、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北部屬此。適制不發(fā)酵茶類:綠茶;再加工茶類:花茶(重點為江蘇、浙江、安徽、四川、湖北);青磚(重點為湖北、四川);亞發(fā)酵茶類:青茶(重點為四川、甘肅、陜西)。北部地帶(北緯35.1~38°),山東省屬此,適制茶類:綠茶。

同時,基本上按東經每5°劃為一個產制區(qū),5個地帶共有20個產制區(qū),即南部第一地帶有1個產制區(qū),宜制紅碎茶;南部第二地帶有6個產制區(qū),宜制紅碎茶。中部第一地帶有7個產制區(qū),宜制綠茶、青茶、紅碎茶、工夫紅茶、烏龍茶、花茶;中部第二地帶有5個產制區(qū),宜制紅碎茶、工夫紅茶、青茶、綠茶、花茶。北部地帶只有1個產制區(qū),宜制綠茶。利用經緯度劃分全國茶區(qū),并以茶類為線,從茶類劃分角度看,茶類區(qū)域明顯,但作為全國一般茶區(qū)劃分,未免過細、也顯繁瑣。

針對中國茶區(qū)劃分現狀,周海齡1980年提出按生產的茶類或銷售的方向劃分茶區(qū)是不合理的,根據在省境內的位置劃分,也沒有必要。為便于建立茶葉生產基地,制訂生產計劃和農業(yè)技術措施,實現茶葉生產現代化,劃分茶區(qū)應以自然條件為依托,再參考茶樹生態(tài)類型、茶類生產歷史和社會經濟等,特別要重視氣候和地形因素,有人提出中國可劃分為九大茶區(qū),即秦南淮陽茶區(qū)、江南丘陵茶區(qū)、浙閩山地茶區(qū)、嶺南茶區(qū)、黔鄂山地茶區(qū)、川西南茶區(qū)、滇西南茶區(qū)、臺灣茶區(qū)、蘇魯沿海丘陵茶區(qū)。這種劃分茶區(qū)的觀點,對不少學者有較大影響。

莊晚芳1980年在《關于我國茶葉生產區(qū)劃的初步意見》一文中,對茶區(qū)劃分原則提出新的見解,認為:第一,茶區(qū)劃分要避免省間矛盾,以適宜種茶的鄰近山脈的山區(qū)為主要劃分依據,依氣候、品種特點,規(guī)定生產的主要茶類、兼顧的傳統茶類。在茶類適當集中的條件下,兼顧分散情況;第二,在全國產茶范圍內可劃分不相連續(xù)的大茶區(qū),下再酌分若干個小茶區(qū);第三,根據四化建設的要求,以建設茶葉基地為依據,以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質量,提高工效,降低成本,生產更多更好的商品,爭取創(chuàng)匯為目的;第四,以配合行政、科研等為原則,特茶區(qū)劃分為眉茶區(qū)(下設4個小區(qū))、珠茶區(qū)、花茶原料區(qū)(下設3個小區(qū))、烏龍茶區(qū)(下設3個小區(qū))、紅碎茶區(qū)(下設6個小區(qū))和其他茶區(qū)(下設3個小區(qū))。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1981年在《茶樹栽培技術》一書中,按照各產茶區(qū)的自然區(qū)劃,分為淮北茶區(qū)、江北茶區(qū)、江南茶區(qū)、嶺南茶區(qū)和西南茶區(qū)。

隨著茶葉生產、科研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中國的有關部門提出了對農業(yè)區(qū)域進行宏觀研究。1979年6月至1982年12月,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根據中央農業(yè)部關于1979年全國農業(yè)科技重點項目計劃的通知和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關于全國種植業(yè)區(qū)劃的若干意見的精神,主持并組織了全國茶葉區(qū)域研究協作組,開展了中國茶葉區(qū)域的研究工作。中國各產茶省(區(qū))的有關生產、財貿、教學和科研等17個單位參加了該項研究工作。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起各個部門和有許多專家參與的茶葉區(qū)域研究。中國茶葉區(qū)域研究協作組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研究茶樹的生態(tài)適應性、茶類適制性,劃分適宜生產區(qū)域,并根據國內外市場需要和發(fā)展趨勢,以及各地社會經濟條件,研究提出了合理的生產布局和建立商品基地的依據。在對中國各茶區(qū)作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整理分析了大量數據,分別提出全國一級和省一級的茶區(qū)劃分意見,此研究結果經過中國茶學界8位著名專家的鑒定,認為中國茶區(qū)劃分是在較周密的調查和收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綜合而提出的。協作組根據中國茶區(qū)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將其劃分為四大茶區(qū)(詳見下節(jié)),它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對調整中國茶葉生產結構和布局,以及建立商品基地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以提供給領導機關和有關生產部門作制訂生產計劃和規(guī)劃的參考。

二、中國現代茶區(qū)的分布

中國茶區(qū)平面分布在北緯18~37°,東經94~122°的廣闊范圍內,有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湖北、廣東、廣西、貴州、江蘇、江西、陜西、河南、臺灣、山東、西藏、甘肅、海南等19個省區(qū)的上千個縣(市)。地跨6個氣候帶,即中熱帶、邊緣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暖日溫帶,各地在土壤、水熱、植被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垂直分布上,茶樹最高種植在海拔2600米高地上,而最低僅距海平面幾十米或百米,同樣構成了土壤、水熱、地物等差異。地域的差異,對茶樹的生長發(fā)育和茶葉生產影響極大。

在不同地區(qū),生長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及其適制性和適應性,形成了一定的茶類結構。

茶葉生產的發(fā)展,除受上述諸因子的制約外,還受栽培歷史、勞力、社會經濟、技術力量、交通運或、飲茶習俗、生活水平等影響。茶區(qū)屬于經濟概念,它的劃分是要在國家總的發(fā)展生產方針指導下,綜合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條件,注意行政區(qū)域的基本完整來考慮的。我國茶區(qū)遼闊,茶類繁多,茶樹品種豐富,加之地形復雜,因此,茶區(qū)劃分采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qū),系全國性劃分,用以宏觀指導;二級茶區(qū) 系由各產茶省(區(qū))劃分,進行省(區(qū))內生產指導;三級茶區(qū),系由各地縣劃分,具體指揮茶葉生產。

中國現代茶區(qū)示意圖

目前,國家一級分為4個茶區(qū),即華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江南茶區(qū)、江北茶區(qū)。

江北茶區(qū) 南起長江,北至秦嶺、淮河,西起大巴山,東至山東半島,包括甘南、陜南、鄂北、豫南、皖北、蘇北、魯東南等地,是我國最北的茶區(qū)。

江北茶區(qū)地形較復雜,茶區(qū)多為黃棕土,這類土壤常出現粘盤層;部分茶區(qū)為棕壤;不少茶區(qū)酸堿度略偏高。與其它茶區(qū)相比,氣溫低,積溫少,茶樹新梢生長期短,大多數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在15.5°C以下,≥10°C的積溫在4500~5200°C,無霜期200~250天,多年平均極端最低溫在-10°C,個別地區(qū)可達-15°C,因此,茶樹凍害嚴重。

江北茶區(qū)的不少地方,因晝夜溫度差異大,茶樹自然品質形成好,適制綠茶,香高味濃。降水量偏少,一般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個別地方更少。四季降水不均,夏季多而冬季少。全區(qū)干燥指數在0.75~1.00,空氣相對濕度約75%。植被系綠闊葉樹,夾雜針葉樹種。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

江北茶區(qū)中不少地區(qū)種茶的不利條件是冬季既旱又凍,致使茶樹遭受旱寒兩害,生長發(fā)育受阻,因此,江北茶區(qū)在發(fā)展茶葉生產時要特別慎重。

江南茶區(qū) 在長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以北,包括粵北、桂北、閩中北、湘、浙、贛、鄂南、皖南和蘇南等地。

江南茶區(qū)大多處于低丘低山地區(qū),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等,幾乎都是“高山出好茶”的名茶產區(qū)。江南茶區(qū)基本上為紅壤,部分為黃壤。土壤酸堿度一般在5.0~5.5。有自然植被覆蓋下的茶園土壤,以及一些高山茶園土壤,土層深厚,腐殖質層在20~30厘米,缺乏植被覆蓋的土壤層,特別是低丘紅壤,“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團糟”,土壤發(fā)育差,結構也差,土層淺薄,有機質含量很低。整個茶區(qū)基本上屆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則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5.5°C以上,≥10°C積溫為4800~6000°C,極端最低溫度多年平均不低于-8°C,無霜期230~280天。但晚霜和北方寒流會對該茶區(qū)的北部帶來危害。降水量比較充足,一般在1000~1400毫米,全年降水量以春季為多。部分茶區(qū)夏日高溫,會發(fā)生伏旱或秋旱。

江南茶區(qū)產茶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歷史名茶甚多,如西湖龍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等等,享譽國內外。中國目前已審定或認定的良種,如福鼎大白茶、鳩坑種、祁門種以及龍井43、福云6號、湘波綠等等,均出自該茶區(qū)。該茶區(qū)種植的茶樹大多為灌木型中葉種和小葉種,以及少部分小喬木型中葉種和大葉種。該茶區(qū)是發(fā)展綠茶、烏龍茶、花茶、名特茶的適宜區(qū)域。

西南茶區(qū) 在米侖山、大巴山以南,紅水河、南盤江、盈江以北,神農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東的地區(qū),包括黔、川、滇中北和藏東南。

西南茶區(qū)地形復雜,大部分地區(qū)為盆地、高原,土壤類型亦多。在滇中北多為赤紅壤、山地紅壤和棕壤,江川、黔及藏東南則以黃壤為主,酸堿度一般在5.5~6.5,土壤質地粘重,有機質一般含量較低。

西南茶區(qū)各地氣候變化大,但總的來說,水熱條件較好。四川盆地年平均溫度為17°C以上,而川西雅安則為16°C;云貴高原年平均氣溫為14~15°C。整個茶區(qū)冬季較溫暖,除個別特殊地區(qū),如四川流不息源冬季極端最低溫度曾到-8°C以外,一般僅為-3°C。≥10°C積溫為 5500°C以上,無霜期在220天以上。年降水較豐富,大多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地區(qū)如四川峨嵋,年降水量則達1700毫米。茶區(qū)年平均干燥指數小于1.00,部分地區(qū)小于0.75。該茶區(qū)霧日多,但冬季仍顯干旱,降水量不到全年的10%。

西南茶區(qū)茶樹資源較多,由于氣候條件較好,適宜茶樹生長,所以栽培茶樹的種類也多,有灌木型和小喬木型茶樹,部分地區(qū)還有喬木型茶樹。該區(qū)適制紅碎茶、綠茶、普洱茶、邊銷茶和名茶、花茶等。

華南茶區(qū) 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連江、潯江、紅水河、南盤江、無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閩中南、臺、粵中南、海南、桂南、滇南。

華南茶區(qū)水熱資源豐富,在有森林覆蓋下的茶園,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全區(qū)大多為赤紅壤,部分為黃壤。不少地區(qū)由于植被破壞,土壤暴露和雨水侵溶,使土壤理化性狀不斷趨于惡化。整個茶區(qū)高溫多濕,年平均溫度在20°C以上,≥10°C積溫達6500°C以上,無霜期300~365天,年極端最低溫度不小于-3°C,大部分地區(qū)四季常青。全年降水量可達1500毫米,海南的瓊中高達2600毫米。但冬季降水量偏低,形成旱季。干燥指數大部分小于1.00,只有海南等少數地區(qū)才大于1.00。

華南茶區(qū)茶樹資源極其豐富,薈集了中國的許多大葉種(喬木型或小喬木型)茶樹,適宜加工紅茶、普洱茶、六堡茶、大葉青、烏龍茶等。(本文作者白堃元)

來源:茶貴人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找到約9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