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故宮中茶

找到約546條結果 (用時 0.017 秒)

故宮中茶產(chǎn)品

故宮貢茶揭開神秘面紗:地位尊崇的“仙茶”首次亮相

皇家,是世上的第一貴族,最好的東西都會呈送上去,供皇室御用。也就是,被稱為貢品,其中茶是皇室貢品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單是自己飲用、賞賜,其中傳承久遠、最高貴的好茶還要用于祭天祀祖。

四川的“仙茶”無疑是朝廷的禮儀茶中最珍貴的茶品,是禮儀茶,也是面子茶,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榮耀。

北京衛(wèi)視·上新了故宮節(jié)目中首度展示了故宮貢茶中的幾款中國名茶,來自四川蒙頂山的仙茶,排在首位。

原文題:“清代晚期的貢茶,居然在銀質茶罐和竹筍葉中完整保存了幾百年!仙茶、雨前龍井、普洱茶,放在現(xiàn)在依然是珍品中的珍品?!?/p>

來源:雅安甘露堂茶業(yè)

茶在畫中,意蘊無窮

茶在畫中,意蘊無窮

——評葉梓先生《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在中國諸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中可以說是最具有典型性的一種文化符號,以茶為紐帶,“琴棋書畫詩酒茶”和諧地融為一體,被古人并稱為人生七大雅事。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葉梓先生的新作《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就是這樣一本以中國古代茶畫為著眼點,全面展現(xiàn)中國歷代文人各種風雅生活的集子。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這些出自歷代名家之手的“茶畫”的深刻關照,與創(chuàng)作者穿越時空進行“對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的傳統(tǒng)文人生活的世界。

從最初發(fā)源于喜馬拉雅山麓的一種山茶科(Camellia sinensis)野生植物到置于各色杯盞中靜待人們品飲的茶湯,從古代中國解毒之“藥物”到整個現(xiàn)代世界為之迷醉的飲品,從“自然之物”到“人造之物”,再到“文化之物”——茶的這一復雜角色演變過程是歷代的茶人們智慧凝聚的結果,這其中既包括采茶人的艱辛勞作,制茶人為提高工藝的奇思妙想,更包括文人雅士們或儲雪烹茶,或調(diào)琴品茗,或跋山涉水只為尋找一泓上好泉水的雅趣。而在物質文明幾乎全盤洋化的現(xiàn)代社會,要想重溫古人的這番詩情畫意,除了需要一腔與古人遙相呼應的文人情懷,還要求作者具備極高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這其中既包括茶葉知識(如歷代制茶飲茶之法沿革、各朝盛行之茶器特征、歷代茶葉論著與茶詩,對名泉和名茶的分布和了解等),也包括較高的書畫藝術鑒賞能力以及閱讀古文獻的能力。簡言之,對于引領現(xiàn)代讀者穿越重重歷史迷障領略此類“茶畫”之美,一顆“赤子之心”與綜合性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積累二者缺一不可。作者童年在西北天水的淳樸鄉(xiāng)居生活以及后來多年從事茶文化寫作的經(jīng)歷使得他恰好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從而有了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的這本《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茶畫”——即以茶事為題材或與茶有關之畫,這是作者自己對于畫的一種分類,并非藝術史學科的專業(yè)劃分。按照不同的分類法,這些畫實際上涉及山水畫、高士圖、侍女圖、花鳥畫、宮廷畫、文人畫、清供圖,甚至是近代豐子愷的漫畫。盡管這些畫各具風格,采用了不同技法,但其內(nèi)容都與茶有關,如采茶、飲茶、烹茶、點茶等人們熟知的古代茶事,或者只見山水之間隱隱綽綽的兩三間茅舍,懷抱水甕行色匆匆的隱者,又或者只是一段紅燭,一樹玉蘭花與瓷瓶里旁逸斜出的一枝梅花,或月色下寂寥的一只茶壺幾個茶杯。在本書中,作者不僅體現(xiàn)出較高的書畫鑒賞能力,以茶為主線,用平實的語言介紹了歷朝歷代各大書畫名家的繪畫風格、技巧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使普通讀者在閱讀完此書之后也能對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發(fā)展演變有大致了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通過建立在文獻閱讀、各地博物館藏品中的實物考證以及對“茶畫”的解讀之上的“三重證據(jù)法”,盡可能地為讀者還原了傳統(tǒng)中國關于茶的社會文化史,充分挖掘出了這些古畫的歷史文獻學意義。

“以圖證史”是現(xiàn)代史學研究中一個新的趨向,有學者曾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眻D像所傳遞的信息,是文字無法取代的;反之,文字所表達的意思,有時也是圖像所無法勝任的,所以圖和文經(jīng)常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漢語中就有圖書、圖籍、圖注這樣的詞匯。在本書中,作者以圖像為主,輔以文獻資料與器物考證,極為可信地還原了一些現(xiàn)代已經(jīng)失傳的“茶法”,例如宋代的“點茶”法在書中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所述及。眾所周知,自宋以降,在宋徽宗趙佶的引領下,茶事進入了追求精致的鼎盛時代,飲茶之法由唐代的煎茶法逐漸演變?yōu)楦鼮榫路睆偷狞c茶法,然而具體是怎樣的“點”法,文獻記載卻語焉不詳,以至于在當代的各種“雅集”活動中,茶人們所還原的“點茶”之法都按照各自的理解有所差異。作者以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劉松年的《攆茶圖》為視覺證據(jù),依次描述了畫中所出現(xiàn)的茶帚、茶盞、湯瓶、風爐、茶釜、貯水甕、茶筅、茶盞、盞托以及茶羅子、貯茶盒等宋代點茶器具,并將點碾茶、煮水及注湯等過程進行了動態(tài)的還原:“把磨好的茶用拂末收集,放置于桌上的分茶罐中,然后由另一人開始點茶,先從右手覆荷葉蓋的大水瓶中,用水瓢取水入鐵瓶,放在風爐上面煮水,煮至湯嫩水熟后倒于茶瓶,再從分茶罐中用則取出茶末,放入大湯中,加注嫩湯熱水后,拿起茶筅,用力點拂,至水乳交融、白沫泛花時,復用茶杓分茶?!痹凇堆偶芬晃闹校髡邊⒄遮w佶所著的《大觀茶論》,在《文會圖》的那張大案上找到了“瓶宜金銀,小大之制,唯所裁給”、“勺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盞色貴青黑”與“茶色尚白”等各種物證,生動地描述了從“云腳散”再到最后“咬盞”的宋代點茶之美。在《竹爐記》中,作者開篇即修正了“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語出自蘇軾之訛傳,顯示了作者查閱文獻的實證精神,而非只是人云亦云的附和,然后再從南宋杜耒的詞到明清的畫作,對“竹爐”的材質、外觀、設計與使用之法進行了一番考證。此外,在對浩瀚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的過程中,作者還發(fā)現(xiàn)了一些以前尚未引起茶學界重視的“遺珠”,比如吳門四大家之一的沈周著有茶論《會茶篇》及《書茶別論后》,但后人大多推崇其畫,卻忽視了其“茶論”。作者指出若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則更能理解在明代成化、弘治以后蘇州地區(qū)經(jīng)濟繁榮、生活富足的社會背景下,文人熱衷于會飲品茗、垂釣聽泉、賞花觀月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從畫中窺見滲透到明代文人骨子里的風流蘊藉。

對于書中所選出來之歷代茶畫,作者不僅僅從文化史的角度對歷代飲茶習俗進行了“解讀”,同時在行文之中亦投射出一種深刻的時代“關照”精神。閱讀此書時,我總能感受到不斷交替出現(xiàn)兩種對比強烈的意象:草木蔥蘢的江南與大漠黃沙的西北;物質匱乏的童年與生活富足的現(xiàn)在;越來越不堪擁擠的城市與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拙樸的粗瓷大碗與精致的茶器……這與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作者年少時是在甘肅天水的農(nóng)村度過的,祖父在屋檐下煮罐罐茶的場景以及院落中開得極艷的牡丹成為了作者成年后不斷追溯的一個永恒意向。盡管現(xiàn)在身居繁華的杭州,盡管這里產(chǎn)最名貴的西湖龍井,盡管現(xiàn)在喝到的茶比祖父所煮之茶價格不知貴了多少倍,盡管眾人皆知“茶,南方之嘉木也”,然而作者聲稱“自己堅硬的心今生今世注定只屬于沙棗花開放的茫茫沙漠?!弊髡吒袊@“現(xiàn)在的高官富商。他們買得了茶具,能買走一顆靜心品茗的心么?”然而不止是富商們,當劉益謙捧著2.2億元的明成化雞缸杯飲茶的照片在網(wǎng)上曝光后立馬引起軒然大波,人人都盯著那只世界上最貴的茶杯,誰還在乎茶是什么滋味?可見即便是普通人現(xiàn)在也庸庸碌碌中逐漸遺失了淡然品茗的“赤子之心”。那樣的儲雪烹茶,寫經(jīng)書換茶,為了一壺好茶可以翻山越嶺去乞求一壺好水的風雅都已經(jīng)湮沒在了時光的洪流里了,那樣的云淡風輕只屬于工業(yè)社會之前的那個中國社會。其實,不管是茶的濃烈,還是茶的淡雅,不管是置于粗陶大碗還是金銀茶器中,千百年以來茶一直都只是它原來的樣子,榮辱不驚,靜靜等待它的有緣之人。

像作者一樣,每個迷失于鋼筋水泥之中的城市游子想必心中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xiāng),而在寂靜的夜里,在異國他鄉(xiāng)閱讀這樣的文字,安靜地翻閱這些關于茶的畫,拙劣地模仿古人“臥游”之心境或許就是對自己心中那壺故鄉(xiāng)“罐罐茶”的告慰吧。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肖坤冰(四川成都)】

故宮貢茶(花卷茶)首次“回家探親”啦!

10月21日,故宮博物院館藏二級文物——故宮貢茶(花卷茶),在誕生200多年后,首次回到誕生地湖南安化。

故宮貢茶(花卷茶)這次故鄉(xiāng)之行,為第五屆中國(湖南)安化黑茶茶文化節(jié)增添了獨特的光彩!

故宮貢茶(花卷茶)。

據(jù)安化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茶旅產(chǎn)業(yè)領導小組副組長肖偉群介紹,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故宮貢茶(花卷茶)是安化黑茶的驕傲,它記錄著安化黑茶的歷史,彰顯著安化千兩茶的王者地位。為傳播安化黑茶文化歷史,讓更多的愛茶人一睹故宮文物安化花卷茶的芳容,在第五屆中國(湖南)安化黑茶茶文化節(jié)籌備階段,安化縣與故宮博物院經(jīng)過多次協(xié)商和精心準備,終于實現(xiàn)了故宮貢茶(花卷茶)的回故鄉(xiāng)之旅。

據(jù)悉,安化縣政府借用故宮貢茶(花卷茶)回鄉(xiāng)展出,展出將延續(xù)到2022年2月10日。

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記者注意到,為迎接故宮貢茶(花卷茶)返回安化,10月20日下午,安化縣在安化千兩茶制作技藝傳承單位——白沙溪茶廠舉行了隆重的“故宮花卷茶回故里巡展暨茶人敬茶王儀式”。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專家劉寶建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1983年,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在整理清代嘉慶皇帝生活用品時發(fā)現(xiàn)該遺物,共有2塊。那是近40年前,當時的安化千兩茶知名度不高,工作人員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標注了“樹形普洱”。后來才知道應該是安化千兩茶。如今,這兩塊被錯標了名字的安化千兩貢茶在故宮博物院已經(jīng)屬于二級文物。

在活動現(xiàn)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主任劉頌華做了更詳盡的解說。據(jù)他介紹,此次回到安化的故宮花卷茶生產(chǎn)時間大約在1796年至1820年之間,已經(jīng)有200余年的歷史,是萬里茶道上年代最悠久的文物之一。2010年,據(jù)安化黑茶文化研究所專家伍湘安老師鑒定,這樽樹形花卷茶為現(xiàn)存最早的安化千兩茶實物,也是非常珍貴的皇宮貢品之一。

故宮花卷茶回故里巡展暨茶人敬茶王儀式。

在“故宮花卷茶回故里巡展暨茶人敬茶王儀式”上,當故宮花卷茶神秘面紗被揭開的那一刻,期待已久的茶人們紛紛上前一睹茶王風采,并拍照留念。大家感嘆安化花卷茶制作技藝的神奇魅力,欽佩安化制茶人的勤勞智慧與創(chuàng)新。

安化花卷茶的包裝為獨特的花格蔑簍,原始、古樸、大氣,獨具魅力,既有濃重的歷史感和地域特色,又具有粗獷、陽剛之美,是中華民族文化性格與奮發(fā)精神的象征。安化花卷茶可制作為千兩、百兩、十兩。2008年,安化千兩茶制作技藝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目錄。安化千兩茶屬于黑茶類中品種,又被稱為“千兩茶王”“世界茶王”,因為每卷千兩茶的凈含量合老秤一千兩(36.25kg)而得名。安化千兩茶是古絲綢之路上的產(chǎn)物,是茶葉歷史的濃縮、茶文化的經(jīng)典。

原創(chuàng):安明霞

來源:茶周刊,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533條結果 (用時 0.007 秒)
找到約13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相關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