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古代茶人稱謂

找到約58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隱匿在武夷山里的“柘洋茶”

出版《柘一紅》茶文集那陣子,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給省里的一個圖書館寄了一本。不日,便收到了館藏證書,算是意外一喜,更為讓我吃驚的是,額外還有一大包武夷山的私房茶,寄茶人署名“少茗”。乍一看,里邊有個“茗”字,雖然彼此未曾謀面,還真有“茶緣”之巧合。武夷巖茶蜚聲海內外,加上《喬家大院》里,喬致庸對亂世中的武夷茶路進行疏通,更是讓武夷山茶大紅大紫。

收存“私房茶”當日,恰有嗜茶癮君子在我書房逡巡,便被強要了許多去,心里暗自發(fā)疼了好一陣子。后來一機警,便是從擺放《柘一紅》的書櫥里抽取部分書出來,留出一個豁缺,將剩下的“私房茶”悉數(shù)填充,再用《柘一紅》覆蓋之,經年日久,亦舍不得吃。

周日閑來,隨同攝影家協(xié)會的友人去觀賞在寧德柘榮當?shù)嘏e行的全省養(yǎng)生菜肴烹飪比賽。在“琳瑯滿目”的美食里,不乏舌尖上的茶元素。我亦一并巡覽了圍在周邊的柘榮特色伴手禮。原本以為“柘”是生僻字,“柘榮”經常被誤讀為“拓榮”,很少商家愿意在商標注冊方面冒這樣的風險??墒怯腥さ氖牵恕拌弦患t”茶之外,柘榮(古稱柘洋)還有許多茶酒等商品被冠之與“柘”字相關聯(lián)的商標的,而且中華“諧音文化”被用得風趣幽默、淋漓盡致。比如“柘樣香”、“柘樣白”、“柘洋紅”、“柘龍?zhí)訁ⅰ毕盗械鹊鹊?,這可算得上是彰顯柘洋“不屈不撓”精神的一種文化自信吧?

柘榮古稱柘洋,人文歷史悠久,秦屬閩中郡,西漢屬閩越國,東漢為會稽郡轄地,三國屬吳建安侯官縣,晉至南朝屬溫麻縣,隋為原豐縣屬,唐宋時期為長溪縣轄,宋淳熙九年設柘陽里。元至元二十三年,柘陽里分為柘洋上里和柘洋下里。明正統(tǒng)六年設巡檢司于柘洋城,清雍正十二年后隸屬霞浦。

1945年柘榮建縣后歷經兩次撤并,人民群眾為此進行長期不懈、不屈不撓的“復縣”歷程,訴求才得以恢復。后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每每柘榮縣域經濟不容樂觀時,當?shù)馗扇喝砸浴氨徊贸贰钡臍v史危機感來自警自勵、艱苦奮斗、滴水穿石、勵精圖治。

帶著這樣的愛鄉(xiāng)情結與草根秉性,一批又一批帶著泥土芳香的柘洋茶酒被精制釀造出來,在經濟復蘇里實現(xiàn)了文化自覺與自信。然后一批又一批的柘洋茶人去了北京天津“攻城略地”、開設茶莊,推廣柘榮生態(tài)茶;一撥又一撥的柘榮茶商也南下武夷,用真性情與好稟賦與當?shù)赝小昂峡v連橫”、共謀發(fā)展模式與方式。于是隱匿在武夷山“柘洋茶”被驚異地發(fā)現(xiàn)了——那些在武夷山里意外“采到”的“私房茶”,就是武夷山里也有一個美其名曰“柘洋”的生態(tài)鄉(xiāng)村,而且它的南邊緊緊靠著的鄰村“黃柏”,恰恰又是與柘榮的黃柏村“同名同姓”。柘榮茶人初來乍到便被這些個耳熟能詳、親切自然的稱謂迷醉得眼花繚亂了。

據查,柘洋村位于黃柏溪兩岸,山好、水好,茶葉品種繁多,香氣怡人的水仙茶、肉桂茶是柘洋村主產,品種茶也有十多種,茶葉質地近于巖茶,名聞全國各地。又,武夷山“柘洋村”移民后來大多來自“浙江龍泉”,那么柘榮據此起名諧音的“柘龍”系列產品,恰恰又與此巧合。

“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當年識字差;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蕭管盡開花?!惫糯娜耸盏健拌凌恕保锌梢孕φ劇俺谢菖?,聽之無聲,食之有味。”那么現(xiàn)在柘榮茶人發(fā)現(xiàn)了隱匿在武夷山里的“柘洋茶”,是不是也可以在賞笑之余,尋得一些圖騰的商機呢?

少茗先生給我的武夷山“私房茶”大致有七泡,每一泡都會有不同的花香。七碗吃不得也,畢竟兩腋習習清風生......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周貽海(福建柘榮)】

千年種茶人——云南特有民族:布朗族

8月中旬起,由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出品發(fā)行的云南省情系列微視頻《美麗云南》(第三季)更新上線。繼2022年成功推出31集后,今年計劃推出69集。該系列微視頻以“世界遺產”“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云南特有民族”“云南美名”“云南美物”“云南旗艦物種”“云南非遺”“云史”“云山”“江河源”十個系列選題出發(fā),串聯(lián)起云南萬物,為觀眾詮釋一個意象萬千的美麗云南。敬請關注!

云南特有民族:布朗族

云南西南部瀾滄江和怒江中下游兩岸,有孕育生命的雨林、有奔流而下的大江大河,山環(huán)水抱的岸邊是布朗族的故鄉(xiāng)。

布朗山日出(布朗山位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

歷史源流

布朗族源自古老的“濮人”族群。先秦時期居住在滇西地區(qū)的濮人、漢代的哀牢人被認為是布朗族的先祖。據《華陽國志》記載,“哀牢”與濮人的關系密切,永昌(治所在今保山南部)一帶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區(qū)。唐代分化為兩支,一支為“望蠻”,一支為“樸子蠻”,“樸子蠻”便是布朗族的先民。

宋末,布朗族形成單一民族,元明清時期史書對布朗族稱謂的記載已基本一致,都稱為“蒲蠻”或“蒲人”,布朗族先民的分布已基本定型。

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族稱謂根據本民族意愿識別為布朗族。布朗族是跨境民族,在中國和東南亞多國均有分布,主要居住在山區(qū)和沿江河谷地帶。國內主要分布于西雙版納州勐??h的布朗山,臨滄的雙江、云縣、鎮(zhèn)康、永德、耿馬,保山的施甸、昌寧,以及瀾滄、墨江等市縣,少量分布在南澗、景東、景谷、思茅、景洪、勐臘等市縣。截至2021年,我國的布朗族人口數(shù)已達12萬。

布朗族語屬南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可分為布朗和阿瓦兩大方言區(qū)。布朗族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通用傣文。一部分人會講傣語、佤族語和漢語,傣文和漢文已成為布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

文化習俗

“靠山吃山”是山地民族生存的一大特點。布朗族居住在山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布朗族形成了以采集、漁獵和刀耕火種為主的生產方式??滴酢冻鄹尽氛f:“蒲蠻,山居火種,婦人織火麻布為生?!?/p>

布朗族紡織技術

布朗族紡織技術高超,《華陽國志?南中志》載:“有梧桐木,其花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污,俗名曰桐華布?!蔽鳚h時,布朗族先民的紡織技術已遠近聞名?!案鸩肌笔窃颇想p江布朗族婦女擅長的一種古老的手工工藝品。將收回的野葛藤,刮去外皮,撕成細條,逐節(jié)接長,若干股長條編成經線后織成衣服、挎包、毛毯等。2009年,雙江布朗族傳統(tǒng)紡織技藝、雙江大南直村布朗族傳統(tǒng)文化保護區(q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布朗族紡織車

布朗族男女偏好黑色、青色,姑娘們更喜以艷麗色彩作為輔助色搭配,愛戴花或自己紡織的彩花,宛若浩瀚深空中的繁星,在沉穩(wěn)的底色里,匯入熱烈的、不可磨滅的生命力。

布朗族慶祝新年“??倒?jié)”

布朗族的節(jié)日多且熱鬧。開門節(jié)、關門節(jié)、嘗新節(jié)、??倒?jié)大多與農業(yè)生產和本土信仰關系密切。

古老茶農

布朗族自古便是包容的民族,與漢、傣、哈尼等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明代。萬歷《云南通志》便記載了布朗族“男耕女織,漸習文字”的生活,“蒲人……事耕鋤,……知漢語,通貿易”。自唐以來,與茶相伴的布朗族人借由茶馬古道傳播“茶”文化的同時也得到了重要的經濟支持。

茶馬古道為布朗族帶來了更多的文化交融

茶是自然饋贈勤勞善良的布朗族的珍品,在布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布朗山有悠久的種茶歷史,自古就受到茶樹厚愛的布朗人,長期的種茶實踐使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制茶經驗并積淀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山懷抱中的雙江縣忙樂村布朗族民居

布朗族的用茶方式可謂多種多樣,除了飲用外,還保留了以茶入藥、以茶入食的古老食俗。大多數(shù)布朗族婦女均會土法制茶,土法制茶主要有三種制法:散茶,將采來的鮮茶葉放在鍋內炒或煮到變色后取出倒在竹席上揉,揉好后放在篾笆上曬干即成;竹筒茶,將嫩茶尖炒好后塞入竹筒中放在火塘邊烤,待竹筒的皮烤焦后,便可砍破竹筒食用;酸茶,將摘來的鮮茶葉煮熟,放在暗處10多天,發(fā)酸后再裝入竹筒埋入土中,經一月即可取出食用。

布朗族竹筒茶

以“茶”入菜的布朗族茶餐

在布朗族的日常生活中,歌舞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歌與舞常常形影相隨,密不可分。2008年6月7日,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彈唱)、布朗族蜂桶鼓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能歌善舞的布朗族

一輪又一輪的春夏秋冬,古老茶農守護兩江千百年。茫茫的茶山,穿梭的針線,布朗族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云海升騰處,燦爛的布朗族文化代代相傳,嶄新的生活齒輪滾滾向前。

資料:云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信息員:何燕

來源:云南發(fā)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一片冰心一壺茶

(《吃茶去》雜志)臺灣女作家三毛在書中說:阿拉伯人飲茶必飲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如微風。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幾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將三種心境躍然紙上。茶遇了水,泡出一壺清芬而已,在世俗人眼里本無其它奧妙,但在智慧的阿拉伯人那里,卻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作為茶的發(fā)源地,中國人喝茶,更是有復雜講究的,古人謂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飲,則為暴殄天物不如不飲。大體而言,且不說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單以喝法而論,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們嘆為觀止。若有閑情推究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喝茶,飲茶,品茶等說法,并非是各種方言下的不同稱謂,而是方式和境界層次的區(qū)別吧,一等為品,二等為飲,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這里了。

說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紅樓夢》里妙玉的“三杯論”。它出自這部文學巨著的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曹雪芹筆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數(shù)來區(qū)分喝茶的雅俗,“一杯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妙玉的高論雖然未必公允,卻令好些人喝起茶來不敢輕易貪杯,免得與寶玉為伍,一起落在“超級蠢物”的“挨罵席”上。 不過,話說回來,這場品茶小會的過程種種,則繪聲繪色地盡情演繹了中國古代茶道。

首先說喝茶之境,櫳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極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論道的好去處。而禪堂外的耳房,大約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潔,應該是不染俗塵的人間絕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內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寶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間,佳茗待佳人,理所當然地形成一種更加高雅的格調。試想一下,在這樣的境地里喝茶,豈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紅塵喧囂,浮華迷眼,大多數(shù)人是難遇這樣一方人間凈土的,一般只能隨緣,隨遇而安地享受裊裊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飲茶也罷,境地的選擇總是一種要務。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意緒,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禪堂里頭是供著菩薩的,沖了自然是罪過,耳房是雅間,更不能讓俗人出入。因此,以劉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賈母等眾人是東家香客,以禮待于禪堂即可,甚至連寶玉那樣的靈異之輩,在妙玉眼里,也是常常歸于俗流的,而只能托寶黛二人之福來此消受一回。可見,光有雅境不行,要有雅士在座,方能盡得品茶之妙吧。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雖然不到焚琴煮鶴的程度,恐怕總難免產生糟??上У母杏X。所以說,同樣佳茗當前,與哪類人物一起把盞,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類人物是一道風景,風景既殊,情懷必異。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給賈母獻茶,用的是“舊年蠲的雨水”。她請寶黛吃體己茶,黛玉以為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卻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tǒng)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你怎么嘗不出來?”在她看來,連水也嘗不出來的人,當然就是大俗人,哪里還談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潔,且沾有梅花的香氣,這樣的水用來泡茶,肯定是不止口感醉正,亦且更添雅致了。雖然這不過是一種文化的渲染,并不足信,但現(xiàn)實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種水泡茶,味道確實迥然不同的吧。

最后是飲茶用具了,在妙玉看來,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賈母帶一大幫人到櫳翠庵品茶,她親自捧出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其余眾人都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寶釵黛玉在耳房內吃體己茶,茶杯卻是王愷珍玩一類的古董,與寶黛一般不同凡俗。寶玉要求“隨鄉(xiāng)入鄉(xiāng)”,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環(huán)一百二十節(jié)蟠虬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盞。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綠玉斗,而劉姥姥吃了一口成窯五彩小蓋鐘里的茶之后,這小蓋鐘妙玉便不要了,可見她對茶具是多么講究。而細想一下,這是一種飲茶的層次吧,即甚么人用甚么杯子,雅俗分際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其實,妙玉本質上是一個有很濃厚文學氣質的才女。這種文學氣質甚至超越黛玉,達到士君子的程度,而所謂的怪僻是因高潔所致吧,所以她自稱檻外人,與出家并無絕對關系。妙玉品茶雖然有些到了矯情的地步,但這高人之行,不正反映了她別樣的人生!而從現(xiàn)實角度,則既是一場文化層面上的品茶演示,也將茶的文化承載盡情展現(xiàn)出來。

不過,完整意義上的茶道,遠比妙玉品茶更為豐富,而且真的是微乎微乎,妙哉妙哉。茶有不同,境有不同,人有不同,水有不同,器有不同,過程種種不同何止萬端,結果自然是心有不同,意有不同。再者,中國傳統(tǒng)的茶道,其實是至少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一壺茶中,一杯茶下,儒家的禮、釋家的禪、道家的玄一齊涌至,加上什么人情世態(tài)、古往今來,全部匯集其中了。而事實上妙玉的“三杯論”也只是特殊情境下的產物,不足為憑,也不必拘泥的。真正愛茶,管他東西南北風,一杯、兩杯乃至數(shù)幾杯,那是何等的暢快!即便是閑來品飲閩南功夫茶、鐵觀音“七泡有余香”,那茶香悠悠,心也悠悠,又何須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尹宗國)

找到約54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