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福云6號

找到約519條結果 (用時 0.017 秒)

茶博會總結:白茶原料瞞天過海,福鼎大白,大毫,福云6號!


?前言

一年一度廣州茶博會結束,已返程!若有所思、沉甸甸返程。依茶博會現(xiàn)況,多少看出些什么。值得深思一:白茶制茶原料突破傳統(tǒng)是好還是壞?


福云6號謊稱福鼎大白、大毫!


驚呆了:明明所見是福云6號茶料,愣是謊稱福鼎大白、大毫料(當然我沒有當場揭穿)。


福云6號,沒有錯!為何謊稱?


福云6號·資料

·福云6號茶葉品種由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于1957-1971年所培育的、福鼎大白茶與云南大葉茶自然雜交品種;


·1985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閩認茶1985012);1987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GS13033-1987.


選用福云6號茶料制茶,成茶品質清、輕、淡雅,也是一好茶。很多茶友也是因其淡雅而喜歡。但如此謊稱,實為難忍?。?!


茶本身是具包容性的。部分福鼎企業(yè)一邊排斥著福云6號茶料,不承認該雜交品種,另一邊自己拿著福云6號的茶料來充當福鼎大白、大毫。


這是否有些表里不一?是否為利益使然?


因市場對大白的需求,供不應求,利益使然,將福云6號來充數(shù),這有違真實性。福云6號的培育成功并不是為了量產,而是為了風味的種類豐富!隨著白茶市場的火熱,雜亂現(xiàn)象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望各位莫違初心。


特附:福云6號與福鼎大白、大毫的區(qū)別


云南大葉種的茶料,謊稱大白毫!


驚:云南大葉種的茶料,謊稱大白毫!

云南古樹制成的白茶


其實,我們也特意挑選云南一款古樹,運用白茶工藝制成古樹白茶。成茶口感風味,別具一格。無論干茶、茶湯,一直保持著獨有茶香,且茶氣逼人,大概是樹齡緣由。


大方告知有何難?這商家行為令人費解。大葉種的芽毫明顯大于福鼎白茶。居然將其拿來做為福鼎大白毫的銀針來售賣。這是多么的狠心,才能這樣。您這生意怕是做一回客的吧?


可怕的是,那些銀針,沒有上圖古樹的那么大,很細思極恐。大小很勻齊,搞得和真的似得。外行人確實很容易被賣家所謂的“肥壯”忽悠!!!


這里告知大家云南樹種與福鼎茶銀針最大的區(qū)別:光澤度。

云南樹種的毫亮,福鼎的白毫銀灰。云南樹種的白毫,讓人覺得有種“綢緞”的光滑面,而福鼎白毫類似“毛衣”糙糙的。


云南古樹白茶的風味并不賴啊,商家何必呢?非以此誆稱,以福鼎銀針價售出!

?

臺地茶料,謊稱高山有機茶料!


可怕:臺地茶料,謊稱高山有機茶料!

到底是“需求”決定市場!迎合大眾需求而導致的市場亂象,到底誰來買單?消費者還是商家?商家當自律,消費者需提高。


臺地茶料,隨處可見,甚至你家后院就能開墾種茶。不是摒棄臺地茶,茶農種植也不易。這些茶樹經(jīng)過好好栽種、打理好茶園環(huán)境,隨著茶齡增加,其制茶也是不錯的。


畢竟茶吸收的是天地精華。老家也有片臺地茶,自己還制觀音茶來喝呢?照樣可口。

?

將臺地茶謊稱高山有機茶,實屬欺瞞消費者。高山、有機茶,在福鼎,確實是量少的!(更何況福鼎的高山是相對的,福鼎的茶山平均海拔400~800,是達不到國標定義的高山,但存在海拔相對高的)。


其他條件相同,生態(tài)環(huán)境好,相對海拔高的茶,口感、滋味確實會有高海拔的韻味,且甜度會升高。

?

物以稀為貴,制造了亂象,最后打擊的還不是福鼎茶企,消磨了茶友的信任度。一個市場的整頓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這發(fā)展過程中,消費者就必須要懂得“明辨”!


好的臺地茶與好的“高山有機茶”的區(qū)別

其實,臺地茶與高山有機茶,外形確實是難以分辨,只能靠口感滋味、體感



高山有機茶:從入口到胃里直至身體都能感知,入口滿腔的復雜多變的香氣會縈繞齒間,湯感較有厚度,且喉潤,茶氣逼人。


臺地茶:相比而言,湯感、滋味會薄一點,甜度低于高山茶。

(此項比較是在工藝制作上、樹齡等其他條件一定情況下的描述,相對比較。制得好的臺地茶有些時候比得起制作得不好的高山茶。)


高山、有機,好在環(huán)境,其高山獨有的環(huán)境、陽光、復合生長環(huán)境,才賦予高山茶樹優(yōu)于臺地茶的茶質。但高山、有機并不是好茶的唯一決定條件。


一款好茶=好的茶料60%+好的工藝30%+好的存儲10%



寫在最后


制茶人當是喝茶人,賣茶人也當是喝茶人。

自己都喝不慣的茶,憑什么讓消費者買單?

自己都開始在欺騙了,憑什么讓消費者相信?


福山福水出福茶 聚焦第三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

歷史厚重數(shù)“坦洋”

一座碉樓,墻掛“信封”,上書地址“中國坦洋”并蓋郵戳。在坦洋工夫鼎盛時期,從國外寫來的信件,無須冠以省、府、縣之名,而直書“中國坦洋”,即可準確無誤地安抵收信人手中。福安市社口鎮(zhèn)坦洋村的這個“信封”,閃耀著坦洋工夫的百年光輝。

鳥瞰福安市甘棠北門茶園。記者 林輝 通訊員 鄭延裕 攝


閩紅“三大工夫”之首的“坦洋工夫”歷經(jīng)百年沉浮,卻從未在歲月更迭中停下腳步,傳統(tǒng)坦洋工夫制茶技藝依舊代代延續(xù),并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今天我們一起探訪坦洋工夫茶的前世今生,細品其豐韻與醇厚,共同寫好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來閩考察時提出的統(tǒng)籌做好“三茶”文章(茶文化、茶產業(yè)、茶科技)的“坦洋答卷”和“寧德篇章”。

歷史茗鄉(xiāng)坦洋工夫

福安,自古以來就是重要茶區(qū)。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編修的《福安縣志》記載,“茶,山園皆有”,乾隆年間編纂的《福寧府志》有云,“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蘿,以寧德支提為最”。證實明清時期,福安不僅產茶,而且產茶區(qū)分布廣且多。

中國是世界紅茶的發(fā)源地。坦洋工夫最初誕生于福安白云山麓的一個小村莊坦洋,村名最早見于1762年的《福寧府志》,因村形如長塊木板,又稱“板洋”。村前清流如練,村后桂樹飄香,隔岸松杉蒼翠,遠近茶園碧綠。得天獨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一方好茶。

坦洋工夫創(chuàng)制之初以“坦洋菜茶”為制作原料。據(jù)福安史料記載,此茶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坦洋村被發(fā)現(xiàn),人們種植于菜園四周,當?shù)厝司徒小疤寡蟛瞬琛?,至今已?00多年歷史。坦洋菜茶與西湖龍井、武夷山的奇種一樣都是有性繁殖的群體性品種。每年3月中下旬時萌芽上市,一芽三葉盛期在4月中旬,產量較高,適制紅、綠茶。近年來,制作坦洋工夫紅茶的茶樹品種增多,有福鼎大白茶、福云6號、梅占、毛蟹、福云7號、福鼎大毫茶、坦洋菜茶、福安大白茶等,不斷涌現(xiàn)其他高香型茶樹品種,如金觀音、黃觀音、紫玫瑰、金牡丹、黃玫瑰、丹桂、春蘭等,所制的高香型坦洋工夫香高味濃,品種特征明顯。

周恩來總理曾對坦洋工夫紅茶贊言:“坦洋工夫,香飄四海?!?0世紀30年代以前,坦洋工夫均為手工制作。傳統(tǒng)型坦洋工夫紅茶采用福安菜茶群體種,采摘嫩度為一芽一二葉,初制工藝大致是,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制成毛茶后,通常要再加工,即坦洋工夫的精制,精制工序為:毛茶復火—分篩—切斷—揀剔—再干燥—拼和(即分等)—勻堆—包裝成品。制成的傳統(tǒng)型工夫紅茶,條索緊結細秀,色澤烏潤,香氣清高鮮爽,茶香醇和,水感柔潤,滋味醇甘。在傳統(tǒng)型坦洋工夫萎凋工序中融入烏龍茶做青技術這一新工序,創(chuàng)新了香高味濃的新型坦洋工夫紅茶,即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紅茶。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紅茶品質兼具紅茶與巖茶所長,形成獨特的風味,深得茶葉專家與消費者的青睞。

晚清時期,福安茶業(yè)大盛,每到茶季,各茶莊所產茶品由“擔擔哥”(挑夫)挑運到水路碼頭,轉為水運,行銷境外。而清代福安長溪主流和各支流,只要稍微開闊一些的河道,皆可行船。水陸兩便的交通運輸,為福安的茶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物流條件。閩紅新秀坦洋工夫初創(chuàng)時期,坦洋因與福州口岸一水相連,得濱海交通之便利,福安和周邊各山縣的毛青茶匯集坦洋精制成工夫茶出口。成品茶先用溪船運至賽岐,再運往福州馬尾口岸,由于工夫紅茶主要銷往歐美,以賽岐為起點的海上茶路形成,為坦洋工夫開拓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百年沉浮譽滿天下

坦洋工夫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福安市最早的“中國制造”。坦洋工夫以獨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關于坦洋工夫的創(chuàng)制,福安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是,清朝咸豐年間,坦洋村“萬興隆”茶行胡福四根據(jù)從武夷山引入的小種紅茶制法,以當?shù)氐奶寡蟛瞬铻樵?,?851年試制紅茶成功,后經(jīng)坦洋諸茶莊的共同努力,創(chuàng)出“坦洋工夫”品牌,在國際市場大受歡迎,更有“英商購買華茶,以坦洋出產為最”的記載。

1915年福建省選送福安縣商會茶(即坦洋工夫)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奠定了坦洋工夫作為民族品牌的歷史地位。1922—1937年,是坦洋工夫紅茶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福安一邑無論是茶地面積、產量還是茶葉產值均位居全省第一,中心茶市多處出現(xiàn),“坦洋工夫”成為福安及周邊縣區(qū)所產紅茶的公共品牌。

“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床倒。街燈十里亮天光,戲班連臺唱通宵。上街過下街,新衣斷線頭,白銀用斗量,船泊清鳳橋。”朗朗上口的民謠贊頌的就是當時坦洋工夫茶產業(yè)的盛景。坦洋村曾經(jīng)商賈云集,最盛時,不足一里地的街市設有100多家茶行,并有洋行入駐。1853年,清政府同意閩茶在福州碼頭出口,自此形成了以福安賽岐港為起點、主運坦洋工夫的海上茶路。據(jù)史料記載,自1881年至1936年的50多年間,福安全縣年均出口茶葉500噸,坦洋工夫則年均出口上百噸,并攬獲金獎,寫下了半個多世紀的輝煌。

情系重托開啟新篇

近年來,福安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坦洋村現(xiàn)存的風雨廊橋、天后神宮、茶棧茶場、土筑雕樓、茶商群宅、大族宗祠、老式油坊等與茶相關的古建筑遺存,整合坦洋茶場、坦洋村、省茶科所、智慧茶谷、白云山地質公園等豐富的自然、文化、社會、科技、產業(yè)資源,打造集茶葉種、產、研、銷、文、旅、養(yǎng)于一體的核心區(qū)。圍繞茶主題開發(fā)了坦洋茶谷,完善坦洋茶谷文旅精品線路。

在茶產業(yè)轉型升級中,重點籌備茶園+攝影基地、茶園+文化節(jié)、茶園+茶藝體驗、茶園+營地、茶園+茶葉銷售等“茶園+”模式,盤活旅游資源。推動數(shù)字坦洋文化、沉浸式體驗等文化業(yè)態(tài),深入挖掘習近平總書記“四進坦洋”所留下的愛民足跡和殷切囑托,并把“情意坦洋館”建成黨建教育活動場所,使之成為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今年4月,寧德職業(yè)技術學院“三茶振興工作站”成立,“坦洋計劃”立項。該計劃用有溫度的文字和有思想的影像,記錄坦洋茶人的匠心故事,激發(fā)美美與共的創(chuàng)新活力。5月29日,第十七屆“坦洋工夫杯”斗茶賽在福安市坦洋茶場順利舉行,吸引了178個參賽茶樣,共有超過150萬網(wǎng)友在線觀看。同月,福安城陽鎮(zhèn)巖湖村茶王街披上新裝,成為市民茶會品鑒、休閑娛樂、領略福安茶文化的新晉網(wǎng)紅點,全面提升巖湖茶葉市場的功能與定位,努力打造福安乃至閩東最具規(guī)模的紅茶交易市場,為推動當?shù)夭璁a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激發(fā)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提供了內生動力。

當前,寧德市上下正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推進高質量發(fā)展超越?!疤寡蠊し颉痹诟0彩形⑹姓囗憽叭腋0病钡奶柦侵姓休d歷史厚度,用沉著、穩(wěn)重的嗓音講述著中國故事、福建故事,讓一縷茶香助推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qū)和“一帶一路”建設。

(作者林浩云系寧德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張?zhí)旄2鑼W研究中心主任,邱樹添系寧德師院兼職教授、首批福建省文化名家)


綠色時尚看白茶

福鼎是我國六大基本茶類中白茶的發(fā)源地,也是白茶最重要的產地之一,正所謂“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近年來,“福鼎白茶”知名度和熱度不斷攀升,福鼎白茶以52.22億元的品牌價值榮居“2022中國茶葉區(qū)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第五位,并居最具品牌帶動力的三大品牌之首。

白茶、福鼎白茶已成為茶界一年一度響當當?shù)臒嵩~。從百度搜索指數(shù)來看,福鼎白茶日均搜索指數(shù)從2011年的146上漲至2022年的1521,近5年平均值為1376,高于西湖龍井(1047)、云南普洱(361)。福鼎白茶消費熱潮持續(xù)保持并流行,成為時尚健康的生活新方式,“福鼎白茶現(xiàn)象”非常值得我們思考與研究。

以茶致富,以茶興業(yè),茶產業(yè)“閩東之光”有效傳播

茶產業(yè)是閩東鄉(xiāng)村脫貧致富的特色支柱產業(yè),為閩東人民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福鼎全市涉茶人口占總人口的66%以上,農業(yè)人口中從事茶葉的人口比重超過44%,福鼎白茶產業(yè)吸納本地農民就業(yè)超過70%以上,茶葉是福鼎農民增收就業(yè)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有10余萬戶38萬人從事茶葉生產,“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福鼎赤溪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茶養(yǎng)茶,到2021年,赤溪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22萬元,其中白茶收入超過四成。茶葉鋪就了赤溪村脫貧致富路,一個茶品,帶動一方產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造就了福鼎市在中國茶產業(yè)省份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創(chuàng)建出一個城市品牌。毫無疑問,小小的一片茶葉被賦予了擺脫貧困的茶之道,從一杯福鼎白茶孕育出的茶產業(yè)“閩東之光”正向全國傳播開去。

源自綠色,堅守綠色,拉升綠色時尚消費熱度

古今名茶,無不得自于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和優(yōu)良的茶樹品種,加以精湛的采制技藝,取之自然,融于形質。福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白茶品質的形成奠定良好的生態(tài)基礎。福鼎境內層巒疊嶂,依山面海,季節(jié)分明,溫暖濕潤,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100~2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5℃,非常適于茶樹生長。境內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較高,礦質營養(yǎng)元素豐富,遍布最適合茶樹生長的優(yōu)質土壤。

綠色是當代中國高質量發(fā)展的鮮明底色。福鼎市堅持把綠色發(fā)展作為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路徑,是我省最早實施、推廣有機茶園、綠色食品茶葉基地建設的縣市之一,也是全省推廣面積最大的縣市,推行茶園不使用化學農藥全覆蓋,嚴禁茶園及其周邊使用除草劑,定制有效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方案,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茶園認證,有機茶園面積達到3.53萬畝,是福建省唯一全國種植業(yè)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建設示范區(qū)試點單位。

全市茶青采摘、交易及茶葉生產、銷售過程全面納入福鼎白茶大數(shù)據(jù)溯源平臺系統(tǒng)。截至目前,大數(shù)據(jù)溯源系統(tǒng)中入駐企業(yè)2859家、經(jīng)過備案和登記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經(jīng)紀人4129個、茶農77799戶,形成質量可追溯制度體系,通過“公司+農戶+基地+科技”的模式,培育壯大龍頭企業(yè),大力推進生產加工標準化建設,支持企業(yè)按“傳統(tǒng)工藝數(shù)據(jù)化、運用數(shù)據(jù)標準化、標準生產自動化”的要求,保障從茶園到茶杯的品質安全,贏得了消費者的滿意度與傳播效應。

文化自覺,文化賦能,有效塑造品牌形象

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發(fā)源地,具有悠久的歷史,明末清初文學家周亮工的《閩小記》中即提到“太姥山有綠雪芽(白茶)”。《太姥山全志》對此進行詮釋:“綠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產者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圣藥,運銷國外,價同金埒?!薄陡=ǖ胤街尽泛同F(xiàn)代著名茶葉專家張?zhí)旄!陡=ò撞璧恼{查研究》中提到:清嘉慶初年(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體)的壯芽為原料,創(chuàng)制白毫銀針,1857年,福鼎發(fā)現(xiàn)大白茶茶樹品種后,以大白茶壯芽為原料制白毫銀針。光緒十八年(1891年)福鼎白茶開始外銷。豐厚茶史積淀鑄就了福鼎白茶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優(yōu)異品質和文化底蘊吸引著世人的目光。

福鼎白茶品牌文化注重營造文化與地理標志相融,原產地質量文化和誠信文化聯(lián)動,從而提升閩東茶葉質量和誠信文化美譽度。為進一步弘揚與傳播福鼎茶文化,茶企紛紛在基地建設茶莊園、茶博物館、白茶文化體驗館、茶文化旅游博覽園,多維互動,尋根問祖、回訪古法技藝,制造熱度。通過舉辦中國白茶文化節(jié)、中國白茶“自然·健康·和諧”高峰論壇、拍攝福鼎白茶題材微電影《最美的樣子》、動漫片《太姥娘娘與白茶仙子》、福鼎白茶歌曲《茶韻綿長》、推出“八閩茶韻”叢書之《福鼎白茶》《福鼎白茶文化系統(tǒng)》書刊等系列文化載體,在境內外展示福鼎白茶文化的魅力,為福鼎白茶文化在新時代的表達與傳播做出新的摸索,吸引大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注意力,福鼎白茶的知名度,品牌內涵影響力持續(xù)提升。

健康白茶,健康生活,順應健康中國發(fā)展趨勢

茶是人類健康和文明進步的文化載體,順應健康中國發(fā)展趨勢,福鼎白茶因獨特的健康文化價值以及可陳放的特點而備受青睞,吸引廣大消費者對于茶文化、茶保健的防病功能的關注,使飲白茶保健的理念深入人心。

福鼎民間流傳有“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團隊從化學物質組學、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水平上分析了白茶抗衰、抗炎、降糖、降脂、抵御病毒、保護肝臟等保健養(yǎng)生功效及其科學機理。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林智團隊研究認為,在年份福鼎白茶中發(fā)現(xiàn)的7種新化合物EPFS成分(學界稱為“老白茶酮”),具有抗心血管疾病和預防、治療糖尿病作用。福鼎白茶富含茶多糖、茶氨酸、黃酮類等物質,茶湯中的茶氨酸能幫助緩解疲勞,降壓安神,喝白茶可以讓人除煩安神,美容養(yǎng)顏,當身心疲憊時,泡杯清純素雅的白茶有很好的愉悅放松效果,也有助于人們獲得健康良好的睡眠。時下興起的健康生活理念與白茶蘊藏的獨特保健功效相契合,使白茶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寵,白茶認知度的提升有力帶動其市場滲透率攀升。

福鼎白茶,因脫貧致富而閃光,因綠色健康而時尚,因文化賦能而傳播,“綠色+文化+健康+增值”的意義影響深遠。統(tǒng)籌好茶文化、茶產業(yè)、茶科技,福鼎白茶必將從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yè)穩(wěn)步轉化為鄉(xiāng)村振興的支柱產業(yè)。福鼎白茶世界品,在做大國內市場的同時,深度把握好福鼎白茶文化與世界茶文明深層互動的張力,真正理解和接納“茶和天下”的價值共識,向世界廣泛傳播并積極推動踐行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茶文化傳播到哪里,就把友誼、合作和共贏帶到哪里,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作者系 寧德師范學院研究員)夏良玉

來源:福建日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福安坦洋:百年紅茶重塑輝煌

綠水青山環(huán)繞的坦洋村。

 初冬,已是紅茶加工尾季,但在福安市社口鎮(zhèn)坦洋村街頭巷尾依然彌漫著一股醇厚醉人的茶香。循著香味走進領頭洋茶葉合作社的加工車間,負責人林巖忠正忙著整理剛購入的500斤茶青,工人們則在焙茶室里“烤”得滿頭大汗。“今年紅茶市場持續(xù)走好,我們加工了500多擔,合作社里20多戶社員可以過個好年了。”林巖忠高興地說。

 幾百年來,坦洋村的命運始終與“坦洋工夫茶”捆綁在一起,茶興村興,茶衰村衰。歷史沉浮中,村子“茶季到,千家鬧,茶袋鋪路當床倒,街燈十里亮天光,戲班連臺唱通宵?!钡姆比A盛景一度成了村民遙遠的共同記憶。

 對此,復興村莊與“坦洋工夫”的百年榮光就成為幾代坦洋人的夙愿。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進茶葉生產恢復發(fā)展。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主要是國營茶廠管理,村民生產積極性沒有得到釋放,發(fā)展步履依然緩慢。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祖國大江南北,讓坦洋村在嶄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中得到找尋振興的機遇,但如何在全新的機遇中突圍,許多困難又擺在村民面前。

“一方面是土地、茶苗等生產要素匱乏。同時,長期衰弱的坦洋工夫如何再次樹立品牌、贏得市場,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坦洋村黨支部書記李欽說,直到改革開放初,全村500多畝茶場,只有小茶、菜茶、福云6號等幾個品種,農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很多山地因為是“祖宗山”無法開墾,產業(yè)發(fā)展嚴重受限。

“抓黨建”成了坦洋村破題的關鍵。

  黨員干部帶頭,村民思想轉變,生產要素被激活,在市場經(jīng)濟的催化下,荒山成了茶園,茶葉富了茶農,村里出現(xiàn)了“萬元戶”,村民蓋起了新房。

  今天,走進古樸的坦洋工夫歷史文化展示館,“福建福安坦洋工夫茶葉公司”的銘牌顯得格外顯眼,它也是坦洋村謀求振興的歷史見證。30年前,這是福安市第一家村集體企業(yè),生產上規(guī)模,實行“產購銷”,村集體企業(yè)的模式充分發(fā)揮了社會主義商品經(jīng)濟優(yōu)越性,1989年,該公司年產值達數(shù)百萬元,村集體、村民收入各二三十萬元,上交國家稅收十多萬元。同年,坦洋村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基層黨組織。次年,一些有了發(fā)展底氣的村民開始“走出去”,到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地開茶莊,讓“坦洋工夫”再次走向全國市場。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在歷屆黨委、政府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坦洋村和“坦洋工夫”一樣再次紅了起來。2006年10月21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澳門廳里群英薈萃、紅茶飄香,“中華名人共建海峽西岸和諧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動”成功舉辦。同年,福安市實施發(fā)展壯大茶產業(yè)的“五個一工程”,恢復打造中國歷史名茶品牌“坦洋工夫”。

 2007年,“坦洋工夫”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還在坦洋村成立了寧德市首家茶葉合作社,采用“龍頭企業(y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統(tǒng)一技術指導、統(tǒng)一使用化肥、統(tǒng)一鮮葉收購、統(tǒng)一生產加工、統(tǒng)一組織銷售。

“質量+品牌”讓坦洋村重返世界舞臺?!?009年,俄羅斯紅茶采購團訪問坦洋村,并簽訂了60萬美元訂單,成為數(shù)十年來坦洋工夫茶重返俄羅斯市場的第一筆大訂單。”李欽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坦洋村的“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道路更是走上了快車道?!?012年來,每年各級下發(fā)項目經(jīng)費200多萬元,用于村里基礎設施的完善。”李欽介紹,河道整治、古廊橋修繕、整村外立面改造、村居改水改廁、修復古民居建坦洋工夫文化館……持續(xù)的經(jīng)費投入讓坦洋村在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碰撞中,煥發(fā)生機。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茶業(yè)發(fā)展蒸蒸日上。村民借助省茶科所設在社口鎮(zhèn)的地利之便,學習新技術、試種新品種,引種了金觀音、黃觀音、丹桂、黃旦等優(yōu)良烏龍茶品種,改良茶葉品種結構,如今已發(fā)展生態(tài)茶山4000多畝。

  從1915年“坦洋工夫”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到2015年作為中國唯一的紅茶品牌入選2015年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從清代的蜚聲海內外的36家茶行,到目前全村擁有35家茶廠,18家茶點、行;因茶而興的坦洋村正復興百年榮光。

“如今村里200多戶村民幾乎家家做茶,6戶貧困戶也依靠茶產業(yè)成功脫貧。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1.9萬元,今年村財有望達到50萬元?!崩顨J自豪地說。

  鄉(xiāng)村振興吸引在外鄉(xiāng)賢返鄉(xiāng)興業(yè)、投身公益。鄉(xiāng)賢新穎捐助500多萬元新建的“坦洋小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一所完小;在外經(jīng)商的俞思西今年投資1000多萬元新擴了470多畝茶園;村口的坦洋工夫博物館也在如火如荼地修建中……

  夜幕降臨,穿過“歷史文化名村“的厚重牌坊,來到福安市坦洋茶場,參加福安市首期坦洋工夫烘焙(炭焙)技術培訓班的學員們還未散去。60后至90后老中青三代茶人齊聚一堂,探討“坦洋工夫”的技藝傳承和改良,激情和創(chuàng)新在此碰撞,茶人在謀求坦洋振興的道路上永不止步。(記者 張文奎 文/圖)

   



版權及免責:部分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找到約517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