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福建猴子摘茶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知識產(chǎn)權(quán)失竊案

2015年,社科文獻(xiàn)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出版了薩拉·羅斯(Sarah Rose) 的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我?guī)腿×艘粋€中文名:《茶葉大盜:改變世界的中國茶》。

在我看來,再也沒有比“茶葉大盜”這個稱呼更適合羅伯特·福瓊的了,為他寫傳記的薩拉·羅斯說,福瓊從中國偷走茶種這事,是一宗人類史上最大的商業(yè)盜竊。她寫道:“茶葉符合成為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所有條件:具有很高的商業(yè)價值、必須采用中國特有的某種工藝和流程生產(chǎn)、中國對這一技術(shù)極為保護、擁有這一技術(shù)讓中國在競爭對手面前獲得極大優(yōu)勢?!?/p>

福瓊大作《兩訪中國茶鄉(xiāng)》,是一本罕見的中國紀(jì)行文本,書里充分展現(xiàn)了他博物學(xué)家的素養(yǎng)。他記錄了鴉片戰(zhàn)爭后那個巨變的中國,風(fēng)土、物種、人群以及命運,誰想得到,舟山曾經(jīng)被英國占領(lǐng)過,當(dāng)?shù)厝艘阅転榇笥⒌蹏峁┎每p服務(wù)為榮。福瓊不僅記錄了茶葉的鑒別方法,還記錄了鴉片的鑒別方法,他也詳實地還原了南京棉的制作,特別純凈與柔軟。閩江的梯田就像通往山上的樓梯,令人震撼。福建的大麥4月就熟了,而上海要到5月。福瓊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福州人居然吃牛肉喝牛奶。

在福瓊之前,茶葉知識從未如此系統(tǒng)且規(guī)模地被外國人獲得,即便是中國人,也很少有人會那么百科全書式去了解茶。福瓊重點談?wù)摿酥袊c英國飲茶的方式不同,中國是清飲,英國是混飲,這是消費習(xí)慣。而有關(guān)茶葉種植、加工、運輸?shù)鹊?,對西方人來說,完全都是陌生的,故福瓊的記載事無巨細(xì)。

我們重溫福瓊的中國紀(jì)行,大有裨益。在我看來,《兩訪中國茶鄉(xiāng)》是近200年來最重要的茶葉文本,它的重要程度僅僅在陸羽的《茶經(jīng)》之后。

品飲方式的不同

在中國,“我可以得到一杯茶,真的只是茶,沒有糖,沒有牛奶,在中國喝茶從來不添加這些東西。”不過,他在福建卻喝到加奶的茶。福瓊多次提到中國人喝純茶的問題,這是寫給英國人看的?!拔覀兒戎?,我發(fā)現(xiàn),如果不加糖、不加奶,純正的茶水喝起來非常提神。不時有店小二前來給我們的茶杯續(xù)滿開水,通常要這樣反復(fù)續(xù)上兩三次水,或是喝到?jīng)]有茶味為止?!薄霸谘谉岬南奶旌壬弦槐?,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東西比這個更讓人消困解乏,哪怕是起到一半的作用也好——我是指像中國人喝的那種又純又正的茶水,既不加糖也不加牛奶。在消困解乏方面,它比葡萄酒和啤酒都要好很多。茶可以解渴,可以提神,還可以袪除這種氣候所引起的種種疾病。”

這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在中國,喝茶加奶這種混飲的傳統(tǒng)遠(yuǎn)遠(yuǎn)比清飲的傳統(tǒng)更為久遠(yuǎn),但為什么西方人會覺得混飲不是中國的傳統(tǒng),反而是安徽、浙江、福建極少數(shù)喝清飲的地方才是中國的傳統(tǒng)?

他奉勸那些淑女,要向中國學(xué)習(xí)如何泡茶。先燒水,把水燒開,像陸羽、蘇東坡教導(dǎo)的那樣,從蟹眼煮到魚眼。要溫杯,為茶杯預(yù)熱,泡茶的第一杯要倒掉。

茶樹種植方面的知識,是英國人從未掌握的

在安徽,福瓊看到山坡上有大片大片的茶林,茶林中間還種著一些莊稼,有小米和玉米等。小米和玉米能為茶林遮蔭的作用,這對茶林的生長是有些好處。但他也有懷疑:“這樣做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人喜歡把各種農(nóng)作物混在一起耕作,實際上,這一實踐遍布全中國各地。在別的地方,我從來沒見過像這個山區(qū)里長得這么好的小米和玉米。”確實,即便是今天,依然還有許多地方把茶樹與玉米地混種在一起,這主要是土地的最大利用。

在徽州,福瓊找到了他訪問中國最想獲得的茶樹種植知識,后來他在武夷山又驗證了這些知識的正確性,從種子到茶樹,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茶樹都是由種子繁殖而成的,茶樹種子在10月成熟。茶農(nóng)把種子采集下來以后,再放在一個籃子里,與沙子和濕土混雜在一起,一直保存到春天。如果不采用這種辦法,就只有小部分茶樹種子能夠發(fā)出芽來。如果暴露在劇烈變化的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中,這些種子就會被毀掉。

到了3月份,人們把茶樹種子從籃子中取出來,種到土里去。這一階段會種得很密,成排成列地種在苗圃里,或者種在茶園里某塊空出來的角落上。有時候,為了提高茶園的土地利用率,人們會在茶田的每個空閑位置種上五六顆種子。

茶樹苗長到一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移栽了。移栽一般是在春天季風(fēng)變化的時候進行,這時候甘雨時降,雨水溫暖。樹苗種植成行,株距約4英尺左右,每行有五六棵樹苗的樣子,行距也是4英尺左右。等到第三年,這些茶樹就可以開采第一批茶葉了。

在徽州,他看到的茶園的土地,都是紅壤土當(dāng)中混雜著相當(dāng)比例的碎石和沙子。

而在武夷山,“在我腳下以及四方都是武夷山嶙峋的山石,山谷中、山坡上有很多小塊的肥沃土地,上面都種著茶樹”,福瓊寫道。

武夷山以及附近一帶的茶樹都是在如下的環(huán)境中生長的:

1.土壤肥沃程度中等,呈棕紅色,含有大量這一地區(qū)的巖石顆粒;

2.茶田因為巖石的特殊構(gòu)造以及山坡上不斷滲出來的流水而保持了充足的濕潤程度;

3.由于山勢的自然傾斜,茶田的排水狀況良好,如果是在平地上,也因為比河流水面高出許多,所以排水良好。

茶樹采摘方面知識。

幼苗一般在兩三年內(nèi)都不會采摘葉子,直到它們完全長大了,生出強壯有力的枝條。過早采摘茶葉,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栽培方式。即使茶樹完全長大了,對那些長勢不太好的茶樹,茶農(nóng)們也不會采摘太多茶葉,有時候甚至繞過它們,不去采摘這些茶樹的葉子,避免影響它們的生長。

但即使是照料得很好,土壤也很適宜,茶樹老了之后,最終還是會萎縮,生長不良,茶葉的出產(chǎn)量下降從而使得茶農(nóng)賺不到錢。所以在那些管理得好的茶園里,茶農(nóng)們每年都要把一些老茶樹移走,用新的樹苗來頂替它們。一棵茶樹,它處于全盛時間的生長期有多長,當(dāng)然要取決于很多條件,但即使是照料得很好,能夠持續(xù)給茶農(nóng)帶來盈利,茶樹樹齡也不宜超過十年或十二年,過了這個年齡段就不太合適,通常在這之前要把它們挖出來,把地方騰出來讓給新的茶樹。這也解釋為什么清以來,在安徽、福建難以看到有年份的大茶樹主因,因為產(chǎn)量需求,那些稍微上點年紀(jì)的茶樹都被挖走。

茶樹與工藝知識

福瓊?cè)婕m正了西方長期以來有關(guān)茶樹的錯誤知識。西方一直以為,紅茶樹與綠茶樹是兩種樹,福瓊結(jié)合在廣州以及浙江、安徽與福建的考察認(rèn)為,林奈以來的西方在茶樹分類上是錯誤的,沒有所謂的紅茶樹,綠茶樹,紅茶與綠茶不過是加工工藝的不同而已。錯誤的根源在于,西方人大部分都是在廣州獲得茶知識,他們對大陸內(nèi)地的茶一無所知。福瓊的大作出版后,在英國賣得特別好,最大的原因,就是書里傳播了正確的茶知識,滿足了英國茶客的需求。

在古老的傳說中,中國人采茶的時候要請猴子來幫忙,福瓊也糾正了這一錯誤認(rèn)知,猴子采茶的可能性小,但猴子到了種有茶樹的巖石上,中國人就朝它們?nèi)邮瘔K,這使得猴子們很生氣,它們于是開始折斷茶樹的樹枝,把樹枝朝著襲擊它們的人扔下來。就這樣,人們獲得了巖石上那些不易采摘到的茶。威廉·烏克斯1935年出版的《茶葉全書》里,就有一幅猴子摘茶的插圖,這帶著西方對東方的浪漫想象。

茶葉的收購知識

當(dāng)年那些在崇安、星村收茶的茶商創(chuàng)造了“一手”茶這個詞匯,他們親自或者委托他們的經(jīng)紀(jì)人前往這一地區(qū)的各個小鎮(zhèn)、村落和寺廟,從和尚道士以及茶農(nóng)們手中收購茶葉,這些收購來的茶葉運到茶商家中,都堆在一起。這些堆在一起的茶葉,以620箱或630箱為一手。同一手茶葉,其形態(tài)、等級都是一樣的。倘若不是經(jīng)由這樣一種收購方式,那么同一手茶葉,就可能會有好幾種不同的茶葉。到了大茶商手中,這些茶葉經(jīng)過重新烘焙、包裝然后再銷往國外。

現(xiàn)在在云南茶山流行守采,就是等著在茶樹下看著茶農(nóng)采,為了保真,頗有點當(dāng)年茶商收“一手”的做法。

同一手茶葉的箱子都包在一起,上面標(biāo)上這手茶葉收購商的戳記。一年又一年,同一手茶葉,或者說,標(biāo)有同樣戳記的茶葉,就這樣運到外國茶商那兒去。慢慢地,有些茶葉的名聲更好一些,要價也更高一些。福瓊也警告說,這并不意味著,今年這一手的茶葉和去年這一手的茶葉質(zhì)量就一樣好,盡管它們買自同一個人,箱子上也標(biāo)著與去年一樣的戳記。

茶葉運輸知識

高級茶全程運輸不落地,低級茶則相反。福瓊專門畫了兩幅素描,又不厭其詳?shù)孛枋隽苏麄€畫面。也因為這樣,那個時代武夷山中的挑夫,茶馬古道上的背負(fù),都成為與茶葉相關(guān)揮之不去的影像。

高品級的茶葉,茶葉箱一路上都不能接觸到地面。茶葉箱按下述方式背著:兩根竹竿,各長7英尺左右,這兩根竹竿的一頭,一邊一根,牢牢地與茶葉箱綁在一起。兩根竹竿的另一頭則并起來綁在一起,這樣形成一個三角的形狀。通過這種方式,搬運工可以把茶葉箱扛在他的肩頭,腦袋則正好夾在兩根竹竿圍成的三角中間。為了把茶葉箱更輕松地背在肩頭,箱底還會綁上一小塊木板。

搬運工需要休息的時候,就把竹竿一頭插在地上,把竹竿垂直豎起,這樣整個箱子的重量就都由地面受力。在山里走那種陡峭的山路時,有了這種設(shè)施就會很方便,因為有些山路陡得每走幾步就要歇一下,如果搬運工們沒有這種便利的工具,茶葉箱就要不斷地放到地面上。而當(dāng)搬運工們在客棧或茶館休息的時候,茶葉箱也可以支在竹竿上,靠墻豎著放在那兒。

所有低檔次的茶葉,都用普通方式把它們挑下山來,也就是說,搬運工們用扁擔(dān)挑茶葉,扁擔(dān)兩頭各挑一箱。等到他休息的時候,不管是在山上還是客棧里,茶葉箱就直接放在地上,沾到泥土,等它們運到目的地,茶葉的外觀就不如那些用另一種方式運下山的高級茶葉了。

茶葉利潤

茶葉到底能不能賺錢?福瓊這筆賬算得已經(jīng)超過他博物學(xué)家的范疇,但也正因為有他這筆賬,我們才得以了解當(dāng)年茶商的選擇。

茶葉商,無論是在武夷山、屯溪還是在上海,或者什么地方,茶商都以廣州人為主,廣州茶商也是福瓊在沿途努力回避的人群,他們能一眼就認(rèn)出福瓊是個老外,他假冒長城以北中國人的把戲只能偏偏廣州以外的人。

從原料收購,到運輸,再到外國人手上,怎么賺錢?福瓊很關(guān)心,“我收集下面這些信息是為了搞清楚,如果可能的話,一箱或者一擔(dān)茶葉運到出口港到底要征收多少費用。如果我能夠或多或少把這個情況弄清楚,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每年從這一貿(mào)易中賺取了多少利潤,以及他們是否有可能降低茶葉價錢,同時,我們自己的關(guān)稅也能相應(yīng)地下降一些,這樣,就可以讓我們?nèi)w英國人民都喝得起這種美味健康的飲料。”

這部分,《兩訪中國茶鄉(xiāng)》寫得極為細(xì)致,敖雪崗的譯本也非常流暢,我將再次復(fù)述一遍。

武夷山附近最好的紅茶,先被送到崇安,在那被標(biāo)上某一戳記,賣給與外國茶商打交道的中間商,這些人通常都是廣州人。然后中間商開始雇傭搬運工,把茶箱從福建武夷山挑運到江西鉛山、河口兩個地方。武夷山到鉛山220里,到河口280里,搬運工要5到6天。武夷山是一座大山,分屬福建與江西,武夷山的風(fēng)土更接近江西,尤其是飲食上,都比較喜歡吃辣。茶葉在鉛山、河口走水路,如果去往廣州,就要西行,進入鄱陽湖。經(jīng)過南昌府、贛州府,再走陸路,翻越大梅嶺,進入廣東南雄,這需要一整天時間,之后再把茶葉重新裝上大船,運往廣州。茶葉從武夷山運到廣州,整個路程下來,大概需要六個星期到兩個月。

如果是運往上海市場,茶船要逆流而上,向東駛向玉山。玉山離河口有180里。需要一到四天時間,看水流情況。茶到玉山以后,需要再次搬運到常山。玉山位于一條往西注入鄱陽湖的河流的源頭,而常山則坐落在一條往東注入杭州灣的河流旁邊。從玉山到常山大約有100里,搬運工需要兩到三天才能走完。從常山到杭州大概有800里,由于一路下行,五六天時間就能輕松地完成這段路程。從杭州到上海的距離約為500里,需要五天時間。

紅茶從武夷山運到上海整個里程估計為400英里,整個行程便要花上28天,這大概是路上平均要花的時間。

這兩條道路,我把之稱為“紅茶之路”,影響了整個西方文明史,是一條媲美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的茶道。

1848年12月,英格蘭市場上出售的普通紅茶,要價大概在每磅8便士。這種茶在上海的售價是:1846年為每擔(dān)12兩銀子,1847年為每擔(dān)11兩銀子,1848年為9到10兩銀子,1849年7月為11兩銀子。這些售價中都包括了出口稅。

假設(shè)這些茶葉是“紅茶之路”運來,那么一路上雇請搬運工和雇船的錢大概如下:每箱1740文錢相當(dāng)于一擔(dān)2718文錢,如果用銀錢計算的話,大概是1.8元銀元,或者1.359兩銀子。此外還要加上產(chǎn)茶區(qū)茶葉的價錢,批發(fā)商用于檢測、購買木炭、雇請勞力炒茶的費用,茶葉箱子和包裝的費用,以及海關(guān)費用和出口稅等。

茶農(nóng)出售上述這種茶葉的要價大概是每斤80文錢,相當(dāng)于每擔(dān)4兩銀子。各種費用總計:每擔(dān)9.773兩銀子。

這筆賬福瓊一算,沒什么利潤啊?!拔⒈〉脦缀蹙妥屓藨岩桑a(chǎn)商是否還愿意繼續(xù)維持這樣的生產(chǎn)規(guī)模?!辈贿^,這是普通茶的價格,高級茶就不一樣了。

高品級的茶葉在上海的價格, 1846年12月是從20到28兩銀子不等,1847年從18到26兩銀子不等,1848年從14到22兩銀子不等,1849年7月則是從16到25兩銀子不等。而這種茶葉在英國市場1847年11月的賣價是從每磅1先令到1先令4便士不等。茶農(nóng)以每斤160文的平均價格賣給中間商,把這些精品茶葉運到上海碼頭的總體費用為14兩銀子。而英國商人在上面記載的四年時間中,他們付出的平均收購價是22兩銀子左右,一擔(dān)茶葉的利潤為8兩銀子。

這就是大家只做高端茶,不做低端茶主因,利潤。

偷運茶種的過程

福瓊能夠偷運活的植物,僅僅有博物學(xué)家的眼光遠(yuǎn)遠(yuǎn)不夠。在中國的茶鄉(xiāng)歷練,他獲得了大量有關(guān)茶樹種植與養(yǎng)護的知識,同時,沃德箱的應(yīng)用使得福瓊偷盜過程如魚得水。

福瓊在上海制作出規(guī)格為1.2米寬、1.8米高的巨大沃德箱,將他采集到的全部樹苗和樹種,盡數(shù)栽培于其中。

沃德箱的發(fā)明者納撒尼爾·巴格肖·沃德(Nathaniel Bagshaw Ward)是一位外科醫(yī)生,他住宿的地方,植物因為空氣被嚴(yán)重污染而無法存活,1829年,沃德醫(yī)生發(fā)現(xiàn)在蕨類植物在密閉罐中生長得很好,他由此得到啟示,發(fā)明了沃德箱。

沃德箱玻璃內(nèi)壁可以形成了冷凝水,冷凝水滴到土壤上,形成水氣的自然循環(huán),土壤也可以一直保持同樣的濕度,陽光可以透過玻璃照射進來,滿足植物生長的所有與條件。1842年,沃德把這種可以用于長途運輸植物的技術(shù)公諸于世,帶來的了植物獵人在全球的盛行。

福瓊詳細(xì)地記錄了這一過程:“我從中國最好的絲綢產(chǎn)區(qū)采集了一些小桑樹,我把它們都種到一個箱子里,就像平常種樹那樣,然后給它們澆水;兩三天以后,等到泥土干透了,把大量茶樹種撒到泥土表面,然后在種子上面再蓋上大約半寸深的土,澆上水,用一些木板把這些泥土蓋緊;這之后就像往常一樣,把整個箱子綁起來,綁得越緊越好。箱子運到加爾各答之后,里面的桑樹長得都很好,茶樹種也在運輸途中發(fā)芽了,泥土表層長得到處都是?!?/p>

能成功運輸,并且成功種活后,福瓊繼續(xù)他的工作。

“在試驗成功的消息從印度傳回來以后,我決定繼續(xù)用同樣的辦法來包裝那些箱子,這一次我將親自帶著它們走一回。于是,我在每個箱子的茶樹苗之間都撒滿了茶樹種?!?/p>

“這樣包裝、準(zhǔn)備好的箱子一共有14個,我手中還剩了大量的樹種,在1蒲式耳左右。我打算用下面這種辦法來處理這些種子。我準(zhǔn)備了兩個玻璃柜子,用來把中國采集到的山茶花運往加爾各答的植物園。我把茶樹種子都倒在柜子前面,又倒入一小部分泥土摻雜在種子里面。然后在柜子底部鋪上這樣一層泥土、種子的混合物,兩者大概是1:2的比例,把那些山茶花從花盆中輕輕取出,放到這一層混合物上面。山茶花之間的空隙也都用這種混合物填滿,填到一定高度為止,然后再在最上面撒上少量泥土,把頂部的種子覆蓋起來。給柜子里澆水,澆得透透的,然后用木板把柜子中的泥土固定下來,再把柜子蓋子像平常一樣合上扎緊?!?/p>

來源:茶業(yè)復(fù)興

如涉及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茶葉間諜: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知識產(chǎn)權(quán)失竊案!

2015年,社科文獻(xiàn)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出版了薩拉·羅斯(Sarah Rose) 的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我?guī)腿×艘粋€中文名:《茶葉大盜:改變世界的中國茶》。

在我看來,再也沒有比“茶葉大盜”這個稱呼更適合羅伯特·福瓊的了,為他寫傳記的薩拉·羅斯說,福瓊從中國偷走茶種這事,是一宗人類史上最大的商業(yè)盜竊。她寫道:“茶葉符合成為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所有條件:具有很高的商業(yè)價值、必須采用中國特有的某種工藝和流程生產(chǎn)、中國對這一技術(shù)極為保護、擁有這一技術(shù)讓中國在競爭對手面前獲得極大優(yōu)勢?!?/p>

福瓊大作《兩訪中國茶鄉(xiāng)》,是一本罕見的中國紀(jì)行文本,書里充分展現(xiàn)了他博物學(xué)家的素養(yǎng)。他記錄了鴉片戰(zhàn)爭后那個巨變的中國,風(fēng)土、物種、人群以及命運,誰想得到,舟山曾經(jīng)被英國占領(lǐng)過,當(dāng)?shù)厝艘阅転榇笥⒌蹏峁┎每p服務(wù)為榮。福瓊不僅記錄了茶葉的鑒別方法,還記錄了鴉片的鑒別方法,他也詳實地還原了南京棉的制作,特別純凈與柔軟。閩江的梯田就像通往山上的樓梯,令人震撼。福建的大麥4月就熟了,而上海要到5月。福瓊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福州人居然吃牛肉喝牛奶。

在福瓊之前,茶葉知識從未如此系統(tǒng)且規(guī)模地被外國人獲得,即便是中國人,也很少有人會那么百科全書式去了解茶。福瓊重點談?wù)摿酥袊c英國飲茶的方式不同,中國是清飲,英國是混飲,這是消費習(xí)慣。而有關(guān)茶葉種植、加工、運輸?shù)鹊?,對西方人來說,完全都是陌生的,故福瓊的記載事無巨細(xì)。

我們重溫福瓊的中國紀(jì)行,大有裨益。在我看來,《兩訪中國茶鄉(xiāng)》是近200年來最重要的茶葉文本,它的重要程度僅僅在陸羽的《茶經(jīng)》之后。

品飲方式的不同

在中國,“我可以得到一杯茶,真的只是茶,沒有糖,沒有牛奶,在中國喝茶從來不添加這些東西。”不過,他在福建卻喝到加奶的茶。福瓊多次提到中國人喝純茶的問題,這是寫給英國人看的。“我們喝著茶,我發(fā)現(xiàn),如果不加糖、不加奶,純正的茶水喝起來非常提神。不時有店小二前來給我們的茶杯續(xù)滿開水,通常要這樣反復(fù)續(xù)上兩三次水,或是喝到?jīng)]有茶味為止?!薄霸谘谉岬南奶旌壬弦槐?,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東西比這個更讓人消困解乏,哪怕是起到一半的作用也好——我是指像中國人喝的那種又純又正的茶水,既不加糖也不加牛奶。在消困解乏方面,它比葡萄酒和啤酒都要好很多。茶可以解渴,可以提神,還可以袪除這種氣候所引起的種種疾病?!?/p>

這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在中國,喝茶加奶這種混飲的傳統(tǒng)遠(yuǎn)遠(yuǎn)比清飲的傳統(tǒng)更為久遠(yuǎn),但為什么西方人會覺得混飲不是中國的傳統(tǒng),反而是安徽、浙江、福建極少數(shù)喝清飲的地方才是中國的傳統(tǒng)?

他奉勸那些淑女,要向中國學(xué)習(xí)如何泡茶。先燒水,把水燒開,像陸羽、蘇東坡教導(dǎo)的那樣,從蟹眼煮到魚眼。要溫杯,為茶杯預(yù)熱,泡茶的第一杯要倒掉。

茶樹種植方面的知識,是英國人從未掌握的

在安徽,福瓊看到山坡上有大片大片的茶林,茶林中間還種著一些莊稼,有小米和玉米等。小米和玉米能為茶林遮蔭的作用,這對茶林的生長是有些好處。但他也有懷疑:“這樣做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人喜歡把各種農(nóng)作物混在一起耕作,實際上,這一實踐遍布全中國各地。在別的地方,我從來沒見過像這個山區(qū)里長得這么好的小米和玉米?!贝_實,即便是今天,依然還有許多地方把茶樹與玉米地混種在一起,這主要是土地的最大利用。

在徽州,福瓊找到了他訪問中國最想獲得的茶樹種植知識,后來他在武夷山又驗證了這些知識的正確性,從種子到茶樹,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茶樹都是由種子繁殖而成的,茶樹種子在10月成熟。茶農(nóng)把種子采集下來以后,再放在一個籃子里,與沙子和濕土混雜在一起,一直保存到春天。如果不采用這種辦法,就只有小部分茶樹種子能夠發(fā)出芽來。如果暴露在劇烈變化的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中,這些種子就會被毀掉。

到了3月份,人們把茶樹種子從籃子中取出來,種到土里去。這一階段會種得很密,成排成列地種在苗圃里,或者種在茶園里某塊空出來的角落上。有時候,為了提高茶園的土地利用率,人們會在茶田的每個空閑位置種上五六顆種子。

茶樹苗長到一歲左右的時候,就可以移栽了。移栽一般是在春天季風(fēng)變化的時候進行,這時候甘雨時降,雨水溫暖。樹苗種植成行,株距約4英尺左右,每行有五六棵樹苗的樣子,行距也是4英尺左右。等到第三年,這些茶樹就可以開采第一批茶葉了。

在徽州,他看到的茶園的土地,都是紅壤土當(dāng)中混雜著相當(dāng)比例的碎石和沙子。

而在武夷山,“在我腳下以及四方都是武夷山嶙峋的山石,山谷中、山坡上有很多小塊的肥沃土地,上面都種著茶樹”,福瓊寫道。

武夷山以及附近一帶的茶樹都是在如下的環(huán)境中生長的:

1.土壤肥沃程度中等,呈棕紅色,含有大量這一地區(qū)的巖石顆粒;

2.茶田因為巖石的特殊構(gòu)造以及山坡上不斷滲出來的流水而保持了充足的濕潤程度;

3.由于山勢的自然傾斜,茶田的排水狀況良好,如果是在平地上,也因為比河流水面高出許多,所以排水良好。

茶樹采摘方面知識。

幼苗一般在兩三年內(nèi)都不會采摘葉子,直到它們完全長大了,生出強壯有力的枝條。過早采摘茶葉,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栽培方式。即使茶樹完全長大了,對那些長勢不太好的茶樹,茶農(nóng)們也不會采摘太多茶葉,有時候甚至繞過它們,不去采摘這些茶樹的葉子,避免影響它們的生長。

但即使是照料得很好,土壤也很適宜,茶樹老了之后,最終還是會萎縮,生長不良,茶葉的出產(chǎn)量下降從而使得茶農(nóng)賺不到錢。所以在那些管理得好的茶園里,茶農(nóng)們每年都要把一些老茶樹移走,用新的樹苗來頂替它們。一棵茶樹,它處于全盛時間的生長期有多長,當(dāng)然要取決于很多條件,但即使是照料得很好,能夠持續(xù)給茶農(nóng)帶來盈利,茶樹樹齡也不宜超過十年或十二年,過了這個年齡段就不太合適,通常在這之前要把它們挖出來,把地方騰出來讓給新的茶樹。這也解釋為什么清以來,在安徽、福建難以看到有年份的大茶樹主因,因為產(chǎn)量需求,那些稍微上點年紀(jì)的茶樹都被挖走。

茶樹與工藝知識

福瓊?cè)婕m正了西方長期以來有關(guān)茶樹的錯誤知識。西方一直以為,紅茶樹與綠茶樹是兩種樹,福瓊結(jié)合在廣州以及浙江、安徽與福建的考察認(rèn)為,林奈以來的西方在茶樹分類上是錯誤的,沒有所謂的紅茶樹,綠茶樹,紅茶與綠茶不過是加工工藝的不同而已。錯誤的根源在于,西方人大部分都是在廣州獲得茶知識,他們對大陸內(nèi)地的茶一無所知。福瓊的大作出版后,在英國賣得特別好,最大的原因,就是書里傳播了正確的茶知識,滿足了英國茶客的需求。

在古老的傳說中,中國人采茶的時候要請猴子來幫忙,福瓊也糾正了這一錯誤認(rèn)知,猴子采茶的可能性小,但猴子到了種有茶樹的巖石上,中國人就朝它們?nèi)邮瘔K,這使得猴子們很生氣,它們于是開始折斷茶樹的樹枝,把樹枝朝著襲擊它們的人扔下來。就這樣,人們獲得了巖石上那些不易采摘到的茶。威廉·烏克斯1935年出版的《茶葉全書》里,就有一幅猴子摘茶的插圖,這帶著西方對東方的浪漫想象。

茶葉的收購知識

當(dāng)年那些在崇安、星村收茶的茶商創(chuàng)造了“一手”茶這個詞匯,他們親自或者委托他們的經(jīng)紀(jì)人前往這一地區(qū)的各個小鎮(zhèn)、村落和寺廟,從和尚道士以及茶農(nóng)們手中收購茶葉,這些收購來的茶葉運到茶商家中,都堆在一起。這些堆在一起的茶葉,以620箱或630箱為一手。同一手茶葉,其形態(tài)、等級都是一樣的。倘若不是經(jīng)由這樣一種收購方式,那么同一手茶葉,就可能會有好幾種不同的茶葉。到了大茶商手中,這些茶葉經(jīng)過重新烘焙、包裝然后再銷往國外。

現(xiàn)在在云南茶山流行守采,就是等著在茶樹下看著茶農(nóng)采,為了保真,頗有點當(dāng)年茶商收“一手”的做法。

同一手茶葉的箱子都包在一起,上面標(biāo)上這手茶葉收購商的戳記。一年又一年,同一手茶葉,或者說,標(biāo)有同樣戳記的茶葉,就這樣運到外國茶商那兒去。慢慢地,有些茶葉的名聲更好一些,要價也更高一些。福瓊也警告說,這并不意味著,今年這一手的茶葉和去年這一手的茶葉質(zhì)量就一樣好,盡管它們買自同一個人,箱子上也標(biāo)著與去年一樣的戳記。

茶葉運輸知識

高級茶全程運輸不落地,低級茶則相反。福瓊專門畫了兩幅素描,又不厭其詳?shù)孛枋隽苏麄€畫面。也因為這樣,那個時代武夷山中的挑夫,茶馬古道上的背負(fù),都成為與茶葉相關(guān)揮之不去的影像。

高品級的茶葉,茶葉箱一路上都不能接觸到地面。茶葉箱按下述方式背著:兩根竹竿,各長7英尺左右,這兩根竹竿的一頭,一邊一根,牢牢地與茶葉箱綁在一起。兩根竹竿的另一頭則并起來綁在一起,這樣形成一個三角的形狀。通過這種方式,搬運工可以把茶葉箱扛在他的肩頭,腦袋則正好夾在兩根竹竿圍成的三角中間。為了把茶葉箱更輕松地背在肩頭,箱底還會綁上一小塊木板。

搬運工需要休息的時候,就把竹竿一頭插在地上,把竹竿垂直豎起,這樣整個箱子的重量就都由地面受力。在山里走那種陡峭的山路時,有了這種設(shè)施就會很方便,因為有些山路陡得每走幾步就要歇一下,如果搬運工們沒有這種便利的工具,茶葉箱就要不斷地放到地面上。而當(dāng)搬運工們在客?;虿桊^休息的時候,茶葉箱也可以支在竹竿上,靠墻豎著放在那兒。

所有低檔次的茶葉,都用普通方式把它們挑下山來,也就是說,搬運工們用扁擔(dān)挑茶葉,扁擔(dān)兩頭各挑一箱。等到他休息的時候,不管是在山上還是客棧里,茶葉箱就直接放在地上,沾到泥土,等它們運到目的地,茶葉的外觀就不如那些用另一種方式運下山的高級茶葉了。

茶葉利潤

茶葉到底能不能賺錢?福瓊這筆賬算得已經(jīng)超過他博物學(xué)家的范疇,但也正因為有他這筆賬,我們才得以了解當(dāng)年茶商的選擇。

茶葉商,無論是在武夷山、屯溪還是在上海,或者什么地方,茶商都以廣州人為主,廣州茶商也是福瓊在沿途努力回避的人群,他們能一眼就認(rèn)出福瓊是個老外,他假冒長城以北中國人的把戲只能偏偏廣州以外的人。

從原料收購,到運輸,再到外國人手上,怎么賺錢?福瓊很關(guān)心,“我收集下面這些信息是為了搞清楚,如果可能的話,一箱或者一擔(dān)茶葉運到出口港到底要征收多少費用。如果我能夠或多或少把這個情況弄清楚,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每年從這一貿(mào)易中賺取了多少利潤,以及他們是否有可能降低茶葉價錢,同時,我們自己的關(guān)稅也能相應(yīng)地下降一些,這樣,就可以讓我們?nèi)w英國人民都喝得起這種美味健康的飲料?!?/p>

這部分,《兩訪中國茶鄉(xiāng)》寫得極為細(xì)致,敖雪崗的譯本也非常流暢,我將再次復(fù)述一遍。

武夷山附近最好的紅茶,先被送到崇安,在那被標(biāo)上某一戳記,賣給與外國茶商打交道的中間商,這些人通常都是廣州人。然后中間商開始雇傭搬運工,把茶箱從福建武夷山挑運到江西鉛山、河口兩個地方。武夷山到鉛山220里,到河口280里,搬運工要5到6天。武夷山是一座大山,分屬福建與江西,武夷山的風(fēng)土更接近江西,尤其是飲食上,都比較喜歡吃辣。茶葉在鉛山、河口走水路,如果去往廣州,就要西行,進入鄱陽湖。經(jīng)過南昌府、贛州府,再走陸路,翻越大梅嶺,進入廣東南雄,這需要一整天時間,之后再把茶葉重新裝上大船,運往廣州。茶葉從武夷山運到廣州,整個路程下來,大概需要六個星期到兩個月。

如果是運往上海市場,茶船要逆流而上,向東駛向玉山。玉山離河口有180里。需要一到四天時間,看水流情況。茶到玉山以后,需要再次搬運到常山。玉山位于一條往西注入鄱陽湖的河流的源頭,而常山則坐落在一條往東注入杭州灣的河流旁邊。從玉山到常山大約有100里,搬運工需要兩到三天才能走完。從常山到杭州大概有800里,由于一路下行,五六天時間就能輕松地完成這段路程。從杭州到上海的距離約為500里,需要五天時間。

紅茶從武夷山運到上海整個里程估計為400英里,整個行程便要花上28天,這大概是路上平均要花的時間。

這兩條道路,我把之稱為“紅茶之路”,影響了整個西方文明史,是一條媲美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的茶道。

1848年12月,英格蘭市場上出售的普通紅茶,要價大概在每磅8便士。這種茶在上海的售價是:1846年為每擔(dān)12兩銀子,1847年為每擔(dān)11兩銀子,1848年為9到10兩銀子,1849年7月為11兩銀子。這些售價中都包括了出口稅。

假設(shè)這些茶葉是“紅茶之路”運來,那么一路上雇請搬運工和雇船的錢大概如下:每箱1740文錢相當(dāng)于一擔(dān)2718文錢,如果用銀錢計算的話,大概是1.8元銀元,或者1.359兩銀子。此外還要加上產(chǎn)茶區(qū)茶葉的價錢,批發(fā)商用于檢測、購買木炭、雇請勞力炒茶的費用,茶葉箱子和包裝的費用,以及海關(guān)費用和出口稅等。

茶農(nóng)出售上述這種茶葉的要價大概是每斤80文錢,相當(dāng)于每擔(dān)4兩銀子。各種費用總計:每擔(dān)9.773兩銀子。

這筆賬福瓊一算,沒什么利潤啊?!拔⒈〉脦缀蹙妥屓藨岩?,生產(chǎn)商是否還愿意繼續(xù)維持這樣的生產(chǎn)規(guī)模?!辈贿^,這是普通茶的價格,高級茶就不一樣了。

高品級的茶葉在上海的價格, 1846年12月是從20到28兩銀子不等,1847年從18到26兩銀子不等,1848年從14到22兩銀子不等,1849年7月則是從16到25兩銀子不等。而這種茶葉在英國市場1847年11月的賣價是從每磅1先令到1先令4便士不等。茶農(nóng)以每斤160文的平均價格賣給中間商,把這些精品茶葉運到上海碼頭的總體費用為14兩銀子。而英國商人在上面記載的四年時間中,他們付出的平均收購價是22兩銀子左右,一擔(dān)茶葉的利潤為8兩銀子。

這就是大家只做高端茶,不做低端茶主因,利潤。

偷運茶種的過程

福瓊能夠偷運活的植物,僅僅有博物學(xué)家的眼光遠(yuǎn)遠(yuǎn)不夠。在中國的茶鄉(xiāng)歷練,他獲得了大量有關(guān)茶樹種植與養(yǎng)護的知識,同時,沃德箱的應(yīng)用使得福瓊偷盜過程如魚得水。

福瓊在上海制作出規(guī)格為1.2米寬、1.8米高的巨大沃德箱,將他采集到的全部樹苗和樹種,盡數(shù)栽培于其中。

沃德箱的發(fā)明者納撒尼爾·巴格肖·沃德(Nathaniel Bagshaw Ward)是一位外科醫(yī)生,他住宿的地方,植物因為空氣被嚴(yán)重污染而無法存活,1829年,沃德醫(yī)生發(fā)現(xiàn)在蕨類植物在密閉罐中生長得很好,他由此得到啟示,發(fā)明了沃德箱。

沃德箱玻璃內(nèi)壁可以形成了冷凝水,冷凝水滴到土壤上,形成水氣的自然循環(huán),土壤也可以一直保持同樣的濕度,陽光可以透過玻璃照射進來,滿足植物生長的所有與條件。1842年,沃德把這種可以用于長途運輸植物的技術(shù)公諸于世,帶來的了植物獵人在全球的盛行。

福瓊詳細(xì)地記錄了這一過程:“我從中國最好的絲綢產(chǎn)區(qū)采集了一些小桑樹,我把它們都種到一個箱子里,就像平常種樹那樣,然后給它們澆水;兩三天以后,等到泥土干透了,把大量茶樹種撒到泥土表面,然后在種子上面再蓋上大約半寸深的土,澆上水,用一些木板把這些泥土蓋緊;這之后就像往常一樣,把整個箱子綁起來,綁得越緊越好。箱子運到加爾各答之后,里面的桑樹長得都很好,茶樹種也在運輸途中發(fā)芽了,泥土表層長得到處都是?!?/p>

能成功運輸,并且成功種活后,福瓊繼續(xù)他的工作。

“在試驗成功的消息從印度傳回來以后,我決定繼續(xù)用同樣的辦法來包裝那些箱子,這一次我將親自帶著它們走一回。于是,我在每個箱子的茶樹苗之間都撒滿了茶樹種?!?/p>

“這樣包裝、準(zhǔn)備好的箱子一共有14個,我手中還剩了大量的樹種,在1蒲式耳左右。我打算用下面這種辦法來處理這些種子。我準(zhǔn)備了兩個玻璃柜子,用來把中國采集到的山茶花運往加爾各答的植物園。我把茶樹種子都倒在柜子前面,又倒入一小部分泥土摻雜在種子里面。然后在柜子底部鋪上這樣一層泥土、種子的混合物,兩者大概是1:2的比例,把那些山茶花從花盆中輕輕取出,放到這一層混合物上面。山茶花之間的空隙也都用這種混合物填滿,填到一定高度為止,然后再在最上面撒上少量泥土,把頂部的種子覆蓋起來。給柜子里澆水,澆得透透的,然后用木板把柜子中的泥土固定下來,再把柜子蓋子像平常一樣合上扎緊。”

數(shù)量有多少呢?“就是通過這種簡單的方法,我們把12000株茶樹運到了喜馬拉雅的茶園?!?/p>

來源:茶業(yè)復(fù)興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武夷茶文獻(xiàn) :大紅袍

鄭光祖

一斑錄

茶貴新鮮,則色、香、味俱備。色貴緑,香貴清,味貴澀而甘。啜茗可以祛腥膩、潤喉吻,不必希盧陸高風(fēng),而齒頰饒有韻趣。浙地以龍井之蓮心芽,蘇郡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然我虞山亦産茶,嘗至普福,維摩僧出供客,其佳不亞蘇杭,特不可多得耳。若安徽六安茶、湖北安化茶、四川蒙山茶、云南普洱茶,與蘇杭不同味,不善體會者或不知其妙。若閩地產(chǎn)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于世,竊以為非正味也?!睬濉赤嵐庾?《一斑錄》“雜述四”, 清咸豐五年 (1855)刻本

劉訓(xùn)瑺

茶話

武夷天游巖之上,有古茶樹一株,旁皆危巖,不易采摘,須膽壯者緣梯而上,方可采下。葉大數(shù)指,名曰 “大紅袍”,因葉面微紅故也。每年只能焙制一斤許。貴游者,寺僧以少許飲之,為巖茶最佳品。大紅袍為武夷特種之茶,產(chǎn)危巖中,人工難于采取。舊聞茶熟時,利用猴子攀樹,次第采下。因猴子衣紅袍,故名?,F(xiàn)山中罕畜猴者,不知用何法采取?!睬濉硠⒂?xùn)瑺 《劉玉軒詩文選》,閩清玳瑯書樓1983年自印本

郭可光

竹間續(xù)話

武夷九十九巖皆產(chǎn)名茶,奇種以天心巖之大紅袍,慧苑巖之鐵羅漢,磊石巖之白雞冠,蘭谷巖之金鎖匙,天井巖之過山龍,竹窠巖之瓜子金,幔陀峰之半天夭為著。而大紅袍尤為特品,產(chǎn)于天心巖永樂寺三里許之九龍窠石壁上。石壁僅方丈之地,植茶三叢。外向較高者,傳為真紅袍。旁二叢為副車,葉不甚大,芽端帶淡紅色,年僅六七兩,價值數(shù)百金,蓋罕而見珍也。每歲,住持僧以少許分饋當(dāng)?shù)朗考?,余則悉售廈商。郭白陽輯撰,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竹間續(xù)話》卷三,海風(fēng)出版社2001年版。

蔣希召

武夷山游記

初三日,陰。今日為上巳佳節(jié),重往天游巖。八時偕達(dá)君等出天心,由簑衣嶺下西行,入九龍窠。窠為天心永樂寺,植茶最繁之區(qū),極品之大紅袍即產(chǎn)于是。谷極狹長,約三里,谷底一巖突起, 高可三十余丈,曰龍頭巖。巖半有水滲出,所謂大紅袍名茶即植于巖下,枝干扶疏,高僅三尺余,葉甚蔥郁,正在發(fā)芽。其旁有一種,名副紅袍,此外茶類極夥。 夜宿天游,飲酒幾醉,品茗極多。天游亦產(chǎn)大紅袍,香味極濃,飲后移時,齒頰生涼,胸臆間皆有余芳,是則可異也。去年大紅袍每兩價值十六元,物稀為貴,其信然乎!

曰上奇種,則皆百年以上老樹,至此則另立名目,價值奇昂,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滿一斤,天游亦十?dāng)?shù)兩耳。武夷各巖所產(chǎn)之茶,各有其特殊之品。天心巖之大紅袍、金鎖匙,天游巖之大紅袍、人參果、吊金龜、下水龜、毛猴、柳條,馬頭巖之白牡丹、石菊、鐵羅漢、苦瓜霜,慧苑巖之品石、金雞伴鳳凰、獅舌,磊石巖之烏珠、璧石,止止庵之白雞冠,蟠龍巖之玉桂、一枝香,皆極名貴。此外,有金觀音、半天搖、不知春、夜來香、拉天吊等等,名目詭異,統(tǒng)計全山,將達(dá)千種。蔣希召 《蔣叔南游記第一集》,上海福興印書局1921年鉛印本

衷干

茶市雜詠

漫談名種重黃毛,尚有龍團價格高。猴子風(fēng)流傳海外,白云深處看紅袍。毛猴,茶名,有黃、白兩種,出松溪。龍團則宋時珍品也。宋劉屏山詩云:“猶有清饞未已,茶甌日食萬錢。”清章朝栻詩云:“多者饋盈箱,少或進數(shù)片。詢其值幾何,卑之亦一絹?!逼滟F重可知。三一學(xué)校校長陳世鍾云:“英諺謂:十八世紀(jì),相傳武夷大紅袍生高峰之上,人跡不到,以猴子穿紅袍采之?!比淮蠹t袍產(chǎn)于近代,當(dāng)時有無此茶,待考。

宜興春暖盡瓊膏,小小茶杯似兔毛。莫道諸生終落拓,今朝已試大紅袍。茶壺以宜興為尚,茶杯小巧,不堪一吃,此袁子才所謂“飲人如飲鳥”也。然氣香味甜,不必以為善,且茶愈佳,則消化力越強,多飲亦能傷胃。大紅袍為山中第一妙品,樹僅兩本,年約收茶十兩,至為寶貴難得。市上所售,皆偽品也。出天心巖九龍窠。林馥泉 《武夷茶葉之生產(chǎn)制造及運銷》,《福建農(nóng)業(yè)》1943年第3卷第7-9期

劉超然、鄭豐稔

崇安縣新志

現(xiàn)時天心巖九龍窠所產(chǎn)大紅袍僅兩株,每歲可得茶八九兩,自采摘以至制造, 亦看守綦嚴(yán),其寶貴如此。至其名稱之見于載籍者,以唐之臘面為最古,宋以后花樣翻新,嘉名鵲起,然揭其要,不外時、地、形、色、氣、味六者。如先春、雨前,乃以時名;半天夭、不見天,乃以地名; 粟粒、柳條,乃以形名;白雞冠、大紅袍,乃以色名;白瑞香、素心蘭,乃以氣名;肉桂、木瓜,乃以味名。劉超然、鄭豐稔《崇安縣新志》,1940年刊本

林馥泉

武夷茶葉之生產(chǎn)制造及運銷

山中有名之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不知春等,外人每誤為特殊之品種,實則均系混雜之菜茶中一單株也。

(1)大紅袍(產(chǎn)天心巖九龍窠有正副二株,筆者獲天心寺中老僧之信任,得觀其正株,其采制法詳見本書附篇)。樹高135公分,主干8根,干粗大者達(dá)5.5公分。普通者1.5-2.5公分。干色暗灰。樹形老態(tài)。枝條彎曲斜生。分枝頗盛。其枝干上寄生苔類甚多。枝干著生角度50-70度,枝葉著生角度在70°左右節(jié)。間距離較短,僅1-2公分。葉深綠色,葉緣斜上伸展,葉斷面成闊口V字形,光滑發(fā)亮,恰如小水仙葉形(即屬前述之第六種),全葉呈長圓。幼葉呈紫紅色(據(jù)天心寺主持僧云大紅袍命名依此)。葉脈細(xì)而不顯,脈數(shù)5-7對。鋸齒淺而稍顯,齒數(shù)20-25對,葉尖鈍略向下垂。葉長5.3公分,幅寬2.8公分,肉厚而脆,葉面淡綠,生有短絨毛。開花期遲,通?;ㄆ谧允辉孪卵烈辉孪卵?,而以十二月下旬至一月下旬為最盛。花冠徑3.2公分,花瓣6個。瓣長1.4公分,幅1.4公分?;ńz184個,長7-9公厘,柱頭長6公厘,于半柱3裂。子房表面生細(xì)毛,花萼5個,長3公厘,幅5公厘,花托1.05公分。《福建農(nóng)業(yè)》,1943年第3卷,7-9期

按:其余部分如制作,與廖存仁《大紅袍史話及觀制記》內(nèi)容重復(fù)或相似者,略去。

廖存仁

武夷巖茶

甲、大紅袍:產(chǎn)于天心巖九龍窠最后一窠之巖腳下,品種為菜茶,樹根終年有水從巖壁涓滴而下,樹高丈四尺,樹勢披張,葉極厚,深濃綠色,樹干滿生苔蘚,樹齡衰老,至少在七八十年以上,年僅制茶八兩至十二兩。旁有一株,樹勢生長較優(yōu),是為副本?,F(xiàn)山僧以此茶名貴,恐參觀者采折枝條,損傷茶樹,另以附近大石壁下,巖腳尋丈有崩石罅隙處,所植之菜茶三叢,以紿游客。此茶以產(chǎn)量無多,外人不易購得,于是傳說種種,故神其事,有謂:“野生絕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菜餌山猴采之?!庇兄^:“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削壁間,風(fēng)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碑?dāng)?shù)貍髡f則謂:“為巖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無須管理。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不能愈。蓋此為神人所植,凡民不能先嘗也。

提叢:提叢則又提自千百叢之單叢中最優(yōu)異者,采摘制造均維謹(jǐn)維慎,品質(zhì)之佳非言語或文字所能形容,如天心巖之“大紅袍”,慧苑巖之“白雞冠”,竹窠之“鐵羅漢”,蘭谷巖之“水金鉤”,天井巖之“吊金鐘”等。廖存仁《武夷巖茶》,《福建農(nóng)業(yè)》1943年,第3卷第7-9期

廖存仁

大紅袍史話及觀制記

武夷巖茶夙負(fù)盛名,其茶具巖骨花香之勝,制法介于紅茶綠茶之間,必求所謂綠葉紅鑲邊者方稱上乘,其味甘澤而氣馥郁,無綠茶之苦澀,有紅茶之濃艷,性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名馳遐邇,中外同欽,遜清充作御茶之大紅袍,尤為巖茶中之吉品,外間對大紅袍之傳說,妙不可言,有謂野生絕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餌山猴采之,有謂“樹高千丈,葉大如掌,生窮崖峭壁,風(fēng)吹葉墜,寺僧拾制為茶,能治百病。”當(dāng)?shù)貍髡f則謂為“巖上神人所栽,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禮拜,泡少許供佛,茶可自顧,無需人管理,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棄之不能愈,因此為神人所植,凡人不能先嘗”其說紛紛,莫衷一是,筆者適得機會觀其采制頗饒興趣。

天心寺觀山僧采茶十七日晨偕林主任夫婦匆匆至天心,見妙當(dāng)方丈在韋陀佛前焚香禮拜,另一小僧撞鐘三響,方丈即攜二僧(一提茶籃另一持和尚袈裟),出寺門至茶墩邀包頭及做青師轉(zhuǎn)向寺右之山嶺而下,嶺盡沿溪澗而上。行約二里,見大石壁下,巖腳尋丈,有崩口罅隙處,方丈之地,植茶三叢。距茶叢五六丈遠(yuǎn)巖腳上,架一板屋,行至此,方丈止步,顧謂筆者曰:此處名九龍窠,是茶即大紅袍,其中間較高一株為正本,旁二叢其副本也。言已即攀緣而登,二僧尾之,筆者與林主任等數(shù)人亦隨之而上,審視之,茶樹品種并無特殊,即普通之菜茶,樹高一米多,主干約十枝,茶叢周圍約五米半,枝葉已被人攀折過多,樹勢不甚繁茂,葉不甚大,帶淡綠色,茶芽微泛棕紅色。以地方太小,我等四人,立于茶樹之外旁,手握干枝,以防傾跌。方丈及二人立于里側(cè),披袈裟,焚香燭,放火炮,向茶樹禮拜。拜畢,方丈開始采摘,口中念“中華民國,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念畢,將所摘茶葉,擲于籃中,攜一僧先歸,留他一僧與包頭等采摘。采摘完畢,職并參觀其制造。

祭太伯分贈大紅袍正午寺僧備齋祭茶廠中供奉之楊太伯,由方丈妙常和尚領(lǐng)導(dǎo)誦經(jīng)行禮,態(tài)度謹(jǐn)嚴(yán)。據(jù)云,楊太伯為江西人,乃開發(fā)武夷山植茶之鼻祖,現(xiàn)武夷各茶廠咸供奉之。十八日上午茶葉制成,寺僧以小簸箕盛之,置于正殿之釋迦牟尼佛前,然后各殿遍燃香燭,并以泉水泡大紅袍一壺,每佛前一杯。諸事就緒,方丈領(lǐng)寺中較有地位之和尚,各披袈裟,在釋迦牟尼殿行禮,另一僧撞鐘,一僧放爆竹,儀式隆重,如作大場佛事然。禮畢,方丈將小簸箕內(nèi)茶葉,持歸收藏,其余別僧,則以壺中供佛所余之大紅袍茶齋客,并分寺中諸和尚及茶廠制茶工人,每人一杯,彼等分得一杯,如飲甘露,均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今天吃了大紅袍?!?/p>

武夷天心巖“大紅袍”采制記錄三十年五月十七日

茶樹地點:天心巖九龍窠采摘時間:上午八時三十分茶青重量:二斤四兩曬青篩數(shù):分?jǐn)偹暮Y曬青時間:自九點三十分起至十點三十分止共計一小時曬青翻拌次數(shù):九點五十三分翻拌一次曬青溫度:由攝氏三十二度半升至三十五度半涼青篩數(shù):由四篩拼作二篩(是時茶葉頗為柔軟,以手握住,僅微有響聲,用手平舉葉柄,則茶端與兩邊向下垂)曬青時間:自十點三十分起至十點四十五分止共計十五分鐘涼青溫度:攝氏二十五度茶青進青間時間及篩數(shù):十點四十五分移入青間,由兩篩攏作一篩,并攏時搖動十二轉(zhuǎn),是時茶葉已無燒氣。青間溫度:攝氏二十一度半(至夜深尚無變動)茶葉在青間放置之時數(shù):十七日上午十時四十五分移入青間,至十八日上午一時二十五分取出交炒,共計十四小時四十分做青次數(shù):共計七次一、第一次 十二點二十七分,僅搖十六下,未曾用手,惟攤放面積縮小在篩沿內(nèi)三寸左右,是時茶葉與進青間時無甚差異。二、第二次 下午二時八分,約搖八十轉(zhuǎn),亦未曾用手,是時茶葉已微有發(fā)酵現(xiàn)象,能看出一二片邊緣有似豬肝之紫紅色。三、第三次 四點四十五分,先搖一百轉(zhuǎn),然后用雙手握葉輕拍二十余下,拍后復(fù)搖四十余轉(zhuǎn),是時發(fā)酵程度增加,嫩葉邊緣多現(xiàn)紫紅色,并略恢復(fù)生茶原有之生硬性,攤放面積大小如前。四、第四次 八時五分,搖四十下,未曾用手,茶葉有半數(shù)成所謂綠葉紅鑲邊,并頗硬挺,攤放面積再縮小約在篩沿內(nèi)五寸左右。五、第五次 九時十分,搖一百四十四轉(zhuǎn),茶葉形狀與前無異,惟更硬挺耳。六、第六次 十時四十五分,先搖一百轉(zhuǎn),然后用雙手握葉輕拍三十下,再搖五十轉(zhuǎn),是時茶葉已全部硬挺,葉邊皺縮,葉心凸出,卷成瓢形,并有一股香氣,芬芳馥郁,攤放面積更甚縮小,直徑約一市尺七寸。七、第七次 十二時正,搖六十下,做三十五下,是時茶葉紅綠相間,香氣益濃。十八日上午一時二十五分處理適度取出交炒。炒青時間:初炒一分半鐘,翻拌八十六下溫度估計約攝氏一百四十度左右。復(fù)炒二十秒鐘,解塊兩次,翻兩轉(zhuǎn),溫度估計約一百度(因時間來不及未用溫度計)烘焙:初烘二十分鐘,翻三次溫度八十?dāng)z氏度。復(fù)烘二點十分鐘,溫度攝氏六十八度成茶重量:八兩三錢(茶頭焙茶在內(nèi))廖存仁《大紅袍史話及觀制記》,《萬川通訊匯訂本》 ,1942年

陳舜年,等

武夷山的茶與風(fēng)景

首先要介紹的是大紅袍,這聲望簡直是太大了,它生長在離天心巖三四里的九龍窠,屬永樂禪寺(通稱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據(jù)調(diào)查,真正的大紅袍在九龍窠最后較高的一個巖旁邊,巖壁中有一個小孔,常有泉水從巖孔中流出,旁有茶樹數(shù)株,靠巖壁者為正大紅袍,相鄰者為副大紅袍。大紅袍的采摘制造極為講究,且有極繁重的儀式。成茶不過半斤左右,其成名雖然由于品質(zhì)的優(yōu)良,但大半還是宣傳的功效。陳舜年、徐錫堃、俞庸器、向馨《武夷山的茶與風(fēng)景》,1944年版。

羅盛財

武夷茶名叢研究

大紅袍(JM062)C. sinensis cv.Dahongpao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武夷山傳統(tǒng)五大名叢之首。原產(chǎn)九龍窠。相傳清代已有大紅袍茶名。在各名叢中,大紅袍聲望最高,傳說頗多,被尊為神物和茶王,譽滿海內(nèi)外。原有母株4叢,植于九龍窠懸崖一石砌平臺上,巖邊峭壁上留有摩崖石刻“大紅袍”三字為記。1980年建九龍窠名叢圃的同時,在大紅袍原處連接砌筑梯層2層,補植母株大紅袍2叢,因此大紅袍現(xiàn)有母株共6叢。大紅袍曾有正、副本之分,現(xiàn)代以第2叢、第6叢及其無性系為大紅袍茶樹代表群體。第1叢與第5叢為同一類型副本,第3叢、第4叢各為不同類型副本。20世紀(jì)90年代以來,大紅袍群體在巖山有較大面積擴大栽培,國內(nèi)一些科研、教學(xué)單位有引種。植株適中,樹姿半開張,分枝較密。葉片呈水平狀或稍上斜狀著生。葉片長6.5cm,橢圓形,葉色深綠,有光澤,葉脈沉,葉面微隆起,葉緣平或微波,葉身稍內(nèi)折,葉質(zhì)較厚脆,葉齒較銳深密,葉尖鈍尖。芽葉紫紅色,茸毛尚多,節(jié)間短。花冠直徑3.5cm,多為6瓣?;ㄖ?裂。芽葉生育力較強,發(fā)芽較密,持嫩性較強。春茶適采期為5月上旬末至中旬初。制烏龍茶,品質(zhì)優(yōu)異,條索緊實,色澤綠褐潤,香氣高雅、清幽馥郁芬芳、微似桂花香,滋味獨特,醇厚回甘,“巖韻”顯,是武夷巖茶之珍品。抗寒性與抗旱性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較高。與其他名叢相比,大紅袍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工藝要求特殊嚴(yán)格,栽培上宜選擇與原產(chǎn)地相同或相類似的上好巖山茶地種植,施用有機肥,適時深翻、客土,效果更佳。

羅盛財《武夷茶名叢研究》,福州:福建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21年版

資料來源:茶經(jīng)導(dǎo)讀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條結(jié)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