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一副茶莊用的對聯(lián)

找到約9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茶書分享我的人文普洱第五輯 親歷臺灣普洱



? ? ? ? ? ? 第五輯 ? ? ? ? ? ? ?

??????? 親歷臺灣普洱??????????

普洱茶在臺灣茶人的眼里,意味著的是智慧,是玄機,是采天地之正氣,歷歲月之磨煉,得自然之造化始成的茶中圣品。



飛機從昆明巫家壩機場騰空而起,在滇池上空劃了個美麗的圓弧,轉(zhuǎn)頭朝東方飛去。這一天是2004年6月22日,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中國人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作為中國茶人聯(lián)誼會訪問團的一名成員,我此行先到香港,然后與訪問團的其他成員會合之后,到合灣參加那里的制茶公會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透過飛機的弦窗,陽光照射下的云南大地,安靜、祥和,以往層巒疊障蒼茫雄渾的群山,此時格外的平整柔軟。看上去,與陶淵明筆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桃花源沒有什么兩樣。? ? ? 飛機下這塊向遠方鋪展開去的土地,是茶葉最重要的原產(chǎn)地,也是最為純正的普洱茶的故鄉(xiāng)。千百年來,從這里生產(chǎn)出來的普洱茶,流散到世界各地,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而從云南到香港再到臺灣,這條線路既是普洱茶通常行走的線路,更是普洱茶從藏于深的小家碧玉,成長為風靡海外的大家閨秀的歷史線索。在茶界,有“普洱茶產(chǎn)于云南,存于香港,發(fā)揚光大在臺灣”之說。香港地區(qū),清代以來一直是云南普洱茶銷往南洋一帶的集散地,而那里的人們似乎也特別認同普洱茶。香港的一家茶坊中,有一副對聯(lián):“普洱鐵觀音松濤烹雪醒詩夢,龍井碧螺春竹院彌香蕩濁塵”。對聯(lián)將普洱茶尊為第一,可見其在香港茶界的地位。當然,真正把普洱茶進行推廣和深挖其內(nèi)涵的還是在臺灣。據(jù)臺灣的茶人介紹,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臺灣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香港式的茶樓餐飲業(yè)在臺灣不斷涌現(xiàn),而那些在茶樓里消費的客人首選的茶葉,大部分是普洱茶?,F(xiàn)在,從臺北到臺南,普洱茶成了數(shù)以千計茶莊的主角。


普洱茶在臺灣備受推崇,與其特有的保健功效是分不開的。近年來,普洱茶生津、止渴、解暑、利尿、防癌、降血脂、防治高血壓與冠心病的功效,逐漸被科學(xué)試驗和普洱茶愛好者的品茗實踐所證實。另一方面,優(yōu)質(zhì)的普洱茶愈陳愈香的特質(zhì),那因時光的累積而彌漫著的香氣與韻味,是其他種類的茶葉不具備的。對于一個靜心品茗的人來說,還有什么比喝到陳年普洱茶,與過去一段歲月重逢更讓人快樂和滿足呢?今天的臺灣,談?wù)撈斩琛⒑绕斩?,收藏普洱茶已成了時尚,人們將其看成是內(nèi)涵豐富的歷史典籍,是值得珍藏玩味的藝術(shù)品。茶人們常常聚在一起切磋普洱茶藝,探討普洱茶文化,感受普洱茶真性。如果說普洱茶在產(chǎn)地云南,還只是人們居家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那么到了合灣以后,它卻在短短幾十年間,從“生活”上升到了“藝術(shù)”。在臺灣期間、我們一行在臺北等地、多次參加當?shù)夭枞私M織的茶文化座談會、品茗會、大家各抒己見、真誠相待、茶成了大家共同的語言。對于茶,臺灣茶人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們將綠茶比喻為不識愁味的輕狂少年,將紅茶比喻為艷光四射的俏舞者,將烏龍茶比喻為豐姿綽約的成熟貴婦,將鐵觀音比喻為剛毅果決的俠士,而對于來自云南的普洱茶,則將其喻為學(xué)富五車的智者。的確,普洱茶在臺灣茶人的眼里,意味著的是智慧,是玄機,是采天地之正氣,歷歲月之磨煉、得自然之造化始成的茶中圣品。此次的臺灣之行,還讓我有幸看到了龍馬同慶號、雙獅同慶號、福元昌、鴻昌號、可以興、文革磚、紅印、綠印、班禪緊茶等普洱茶珍品,那真是一段段被保存下來的歷史,是被時間凝固了的藝術(shù),對于我這個普洱茶生產(chǎn)者來說,它還是我他鄉(xiāng)遇到的故交,讓我感到一種神圣的邂逅和生命的相約。


也許是普洱茶自身所包含的藝術(shù)特質(zhì),使得臺灣經(jīng)營普洱茶的茶莊,都顯得別具一格。我所到過的那些茶莊,無論是整體風格的設(shè)計、普洱茶外在的包裝還是普洱茶擺放與收藏的方式,都各不相同,獨具匠心,體現(xiàn)著不同的茶莊主人對藝術(shù)、對人生的不同理解。因此,我強烈地感受到在臺灣,普洱茶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飲品,而是一種傳承茶文化的活載體。這里的不少普洱茶莊,與其說是在經(jīng)營一種飲品,不如說是在經(jīng)營一種文化。? ? ?是的,在喧囂的都市中,一座典雅的普洱茶莊,常常能營造出一片幽靜的所在。在茶莊里品茗,不僅僅是為了解渴,也是在品情、品理、品德,于普洱茶那塵封的歷史中,感悟人生哲理。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座普洱茶莊,都可以說是我們靈魂的家園和精神的息壤,而對日漸紛繁浮躁的城市來說,那些深藏于高樓之間的一座座小小的普洱茶樓,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讓車水馬龍的城市突然安靜下來。? ? ?如果說對其他的茶,人們追求的是“青春”的滋味,那么對普洱茶而言,它打動人的則是歲月的滄桑,是時光流逝之后沉淀下來的那一份厚重與從容。相對于其他的茶類,普洱茶比較容易保存,只要不潮不露,不受雜味影響、它便能與歲月同在。因此有人把普洱茶稱為“活的有機體”。的確,普洱茶茶體制作完成以后,它的內(nèi)部仍然進行著“靜悄悄的革命”一樣的后發(fā)酵,這也讓藏茶者在收藏的過程中,成為了普洱茶的制作者。


? ? ?普洱茶可飲與可藏的特性,還使每一批普洱茶生產(chǎn)出來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老,同時也越來越具有典藏價值,被人們稱為“可以喝的古董”。當然,這樣的典藏價值,是建立在普洱茶的至真、至誠、至凈基礎(chǔ)上的。如果一個茶人用十年二十年的光陰來收藏一批普洱茶,最終卻因源頭上品質(zhì)與衛(wèi)生不過關(guān)而功虧一簣,那會怎樣的失望與無奈啊!錢花出去了可以再掙,而流逝的時光誰能將它挽回?作為普洱茶的一線生產(chǎn)廠商,到臺灣感受那里的普洱茶文化之后,我領(lǐng)悟到了生產(chǎn)優(yōu)質(zhì)的普洱茶,必須做精做細,必須讓茶道之真、人道之誠、商道之信充分融合,才可能讓生產(chǎn)出來的普洱茶,在漫長的時光中,修煉出內(nèi)斂、包容、厚重的品格來。



1.作者參加中國茶人聯(lián)誼會訪問團赴臺灣考察

2.作者參加赴臺考察團到唐人工藝參觀

3.作者在臺灣王有記茶莊

習茶知茶事茶讓更多的人茶學(xué)堂大隱堂

閱號編輯??盧芳町:15089606064

前臺熱線:0668-2222891

地址: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qū)油城六路25號二層

? ? ? ? ? 茶道人家大隱堂

“川”字牌青磚茶,赤壁贈給世界的“珍”品

“川”字牌青磚茶

赤壁贈給世界的“珍”品

在廣袤的草原上,“喝茶”和“喝水”有著幾乎相同的意思。牧民們?nèi)諒?fù)一日,以茶為湯,從早到晚,無論男女老幼,皆以此來滋潤生活。無論何時,只要步入蒙古包,熱情的主人首先會呈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這既是一種待客之道,也是草原生活的象征。

假若有幸品嘗一頓原汁原味的蒙古手抓肉,那餐后幾碗濃香四溢的奶茶便是必不可少。一口飲下,一股暖流沁人心脾,清新之感頓至,油膩之感則煙消云散。此時此刻,你不得不由衷地感嘆茶的神奇功效。

茶,對于牧民而言,就如同水對于魚,是生存之本,是精神的慰藉。它以其獨特的香醇和溫暖,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陪伴他們度過無數(shù)個春秋冬夏。

在牧民們的心里,印有“川”字的赤壁青磚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使在歷史上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時期,他們對產(chǎn)于赤壁羊樓洞的青磚茶的渴望和追求也從未間斷過。這種被稱為“茶馬互市”的貿(mào)易往來,不僅極大地促進了邊疆和內(nèi)地各民族的交流,還為促進民族間的團結(jié)和合作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川”字牌赤壁青磚茶

# 72道工序鑄就的世界級非遺技藝

“川”字牌赤壁青磚茶(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堪稱黑茶類緊結(jié)度的王者,其原料源自鄂南山區(qū)的老青茶。

這片土地,恰好位于北緯30度附近,四季分明,雨水豐沛,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自唐代開始,這里的種茶歷史已有千余年,經(jīng)過世代的精心培育和優(yōu)化,所采摘的原料內(nèi)含物質(zhì)豐富,耐熬煮,成就了青磚茶的獨特品質(zhì),使其成為熬制奶茶的絕佳選擇。

當茶農(nóng)采摘完鮮嫩的茶葉后,一系列富有節(jié)奏感的制茶工序便開始了。

經(jīng)過殺青、揉捻、晾曬等步驟,精心炮制出老青茶。再通過渥堆發(fā)酵、復(fù)制、蒸壓、包裝等6大工藝、72道工序,最終才成就了“川”字牌赤壁青磚茶。每一道工序都凝結(jié)了制茶師傅們的精湛技藝和辛勤汗水,也傳遞著對茶文化的深深敬仰和傳承。

圖丨川字茶博物館內(nèi)景

2013 年 10 月,趙李橋“黑茶制作技藝(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入選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14 年 11月,趙李橋“黑茶制作技藝 (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22年11月趙李橋“黑茶制作技藝(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圖丨“川”字赤壁青磚茶

青磚茶源頭

#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里的中華老字號

青磚茶,產(chǎn)自湖北省咸寧市的赤壁市羊樓洞,這里不僅是青磚茶的發(fā)源地,也是萬里茶道的源頭之一。

在同治光緒年間(19世紀七八十年代)進入了茶事的極盛時期。年銷往西北的青磚茶數(shù)量高達三十萬擔以上。鎮(zhèn)上茶莊林立,近百家茶莊由俄商、晉商以及粵商等分別開辦,規(guī)模最大的茶廠有17個分莊,每日運茶的雞公車川流不息,小鎮(zhèn)上制茶從業(yè)人員達二萬多人。

羊樓洞至今完好保存著明清石板街古建筑群、胡家莊、七里沖、千步嶺古驛等多處重要文化遺產(chǎn)和人文景觀。2010年,羊樓洞便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被評選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圖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羊樓洞

羊樓洞孕育了“川”字牌青磚茶。

最初,晉商在羊樓洞開設(shè)了數(shù)家茶莊,其中,“三玉川”和“巨盛川”這兩家茶莊實力尤為強大。他們與蒙古最大的茶商字號“大盛魁”結(jié)成聯(lián)盟,為了在廣大牧民中贏得信任,這兩家茶莊將獨特的“川”字壓制在每一塊精制的青磚茶上。自此“川”字牌赤壁茶成為了廣大草原牧民心中無法替代的象征。

2006年,商務(wù)部認定430個企業(yè) ( 品牌) 為首批中華老字號,湖北僅有7個?!按ā弊峙魄啻u茶成為我國邊銷茶中唯一獲首批的中華老字號。

圖丨赤壁青磚茶發(fā)酵料

赤壁對外亮麗的名片

# 傳統(tǒng)之韻,世界之味

青磚茶,不僅是邊疆少數(shù)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更是赤壁贈給世界的珍品。

赤壁羊樓洞古鎮(zhèn)是青磚茶的發(fā)源地,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羊樓洞磚茶是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誕生于羊樓洞的趙李橋“黑茶制作技藝是世界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川”字牌赤壁青磚茶是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

就像羊樓洞明清青石街掛著一副對聯(lián)寫著那樣:“唐宋以來羊樓三泉釅醉千年,東西口外洞莊川字飄香萬里”。

圖丨青磚茶促使俄羅斯發(fā)展出獨特的飲茶文化

青磚茶在傳入俄羅斯后,逐漸為當?shù)鼐用窠邮懿⑾矏?,俄羅斯因此發(fā)展了本國獨特的飲茶文化。伴隨著飲茶習俗的普及,18世紀俄羅斯出現(xiàn)了專門用于煮茶的茶炊。

為滿足人們的飲茶需求,莫斯科及圣彼得堡等地曾大量開設(shè)茶館。俄政府為打擊酗酒,甚至一度給各地茶館以稅收優(yōu)惠,鼓勵人們用飲茶來代替飲酒。

幾個世紀過去,“川”字牌赤壁青磚茶依然飄香萬里。

如今不僅在中國的邊疆地區(qū)享有極高的盛譽,風靡北京、天津、陜西等中國十幾個省市區(qū),更跨越國界,銷往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美國、英國等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足見其無與倫比的魅力與影響力。

來源:請你喝杯湖北茶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古代川藏茶馬古道“背子”的社會生活

  民國時期英國駐打箭爐(康定)領(lǐng)事孔貝(G.A.Combe),),在《藏人論藏》一書中,真實記載了20世紀20年代打箭爐的茶葉情況:茶葉是主要貿(mào)易商品。把茶葉做成一塊塊“茶磚”,用筐子包裝好,叫苦工背馱著從內(nèi)地運送過來。一般的載重量為9包,每包17斤重。從打箭爐分兩路再把茶葉發(fā)送到西藏。

  雅安至康定全靠人力

  “路”與“茶”“大路”與“大路茶”,“小路”與“小路茶”在川藏茶馬古道上,雅安至康定是第一段,全靠人力背運,行走的路途分為“大路”和“小路”,從名山、天全的茶包一般經(jīng)天全兩河口,翻二郎山,至瀘定,到康定,稱為“小路茶”;雅安、滎經(jīng)的茶包一般經(jīng)大相嶺、飛越嶺、瀘定至康定,稱為“大路茶”。

  四川域內(nèi)地勢險

  馱運茶葉畜力不如人力

  人力價格低廉,“背子”是清代以來川藏茶馬古道的“特產(chǎn)”?!氨匙印笔枪糯囊詠硎澜缇械墓しN,如清代朝鮮的背夫,類似于川渝一帶常見的“棒棒”,依靠簡單的負載工具,以出賣體力為生?!氨匙蛹窗徇\工是全國均有的一種工作,如兩廣的搬運工,云、貴一帶的“背簍”等。

  以四川而言,背夫有川東重慶的“棒棒軍”、川東北的“背二哥”等。在茶馬古道上,背子成為了四川雅安到康定段的一種特有現(xiàn)象,以天全、名山等地最多,究其原因,第一,四川人口眾多,勞動力價格低廉,而川人又善于背負;第二,從地理學(xué)角度而言,茶馬古道的二郎山、大相嶺,飛越嶺山高路險,只適合人力背運;第三,走崎嶇險峻的山路,馬不如騾,騾不如牦牛,但,如與人比較,馬牛不如人。四川沒有云南那樣善在山地高原馱運的騾、馬和牛,而且險要的地勢不適合于騾馬通行。

  茶吞吐量大,需大量

  男、女甚至兒童背茶

  法國駐云南總領(lǐng)事奧古斯特·弗朗索瓦(漢名方蘇雅AugusteFrancois,1857-1935)于1903年經(jīng)云南至四川,在的一條崎嶇的川藏山道上,方蘇雅發(fā)現(xiàn)了一群奇特的人,他們?nèi)巳祟^頂著一大草帽,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杖,一塊圓形的蔑條掛在每個人的胸前,身后背負一團高大而又沉重的包裹,隨行的仆告訴方蘇雅,這是一群從四川向西藏運輸茶葉的苦力,他們身后一團大包裹是茶包。

  方蘇雅刻骨銘心地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戴在頭上的大草帽不僅遮陽擋雨,也背夫們的身形奇特而高大??嗔円惶靸?nèi)要走大約40公里,負重可能超過100斤。這些外表無生氣、極度貧困的人怎么能勝任這種工作,表現(xiàn)出如此的耐久力!奧古斯特·弗朗索瓦《日記》記載,茶馬貿(mào)易中,因路途遙遠,騾馬難行,運價太高,茶葉主要靠人力背運。在天全,人力背夫又稱“背二哥”或“背子”。這是最苦的謀生方式。這樣的苦力活兒,要有人組織,有人擔保,防止背夫們中途撂包子。背夫們一般是農(nóng)閑時間背“背子”以謀生,八個一群或十個一伙,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稱“拐子”“墩拐子”,拐尖鑲有鐵杵,用來撐著茶包歇氣。因為負荷重,只有這種方法才能在路上歇下背子。一塊圓形的篾條掛在胸前,這是用來刮汗的。隨身自備沿途的食物很簡單,就是一點玉米面饃饃和一小袋鹽。另外,女背子的茶包上還要掛上幾匹筍殼,以便歇下背子,站著小便時作“水槽”之用。有的女背子還要把吃奶的孩子掛在胸前。

  20世紀30年代雅安孚和、永昌恒等茶莊、茶號發(fā)茶,在繁忙的春季,每天出發(fā)的“背子”(背夫)都在500人以上。“背子”(背夫)有男有女還有“背童”。茶包用篾條包裝,16-20斤一包不等。當時一般背子每次領(lǐng)取10包到20包;年輕力壯者每次能背15、16包,重量達到300多斤,相當于兩三匹馬的負重。“背婦”們則背10多條。男女背夫之外,最小的“背童”10歲,可背30多斤兩條茶。

  離雅安最近的山區(qū)縣--天全為川藏茶馬古道上最鄰近藏區(qū)的縣,在險惡的二郎山山道間,素以吃苦耐勞著名的天全人,順理成章地成為浩蕩的四川背夫隊伍中的主力軍。天全有民諺:“十個背哥九個窮,背架子彎彎像條龍。

  背夫們的死敵

  雨雪風霜、翻山過河、匪患傷病

  茶馬古道崇山密林,道路艱險,半年以上都是積雪期,艱難程度可知。民國時期的背夫要把茶包從雅安運到集散市場的康定,即使起早貪黑,每天最多也只能走30多里路,雖然只有450里路,但至少要走十多天如果走“大路”就要翻越大相嶺,走“小路”則要過二郎山,清末民初,古道上還時常有土匪出沒,運送的茶包經(jīng)常被劫。無論隆冬炎夏,“背二哥”腳穿草鞋、衣衫樓,川流不息翻山越嶺,吊橋道,日曬雨淋,風霜嚴寒。

  英國人福格森對岷江地區(qū)道路的一段文字,可以作為古道天險的旁注:有些地方的懸崖非常陡峭,聳立在江河兩岸,有些地方的懸崖高聳入云,攔住去路,修路人不得不從它那堅硬的巖石中間開出一條路來。在一些地段,道路是用磚鋪的;遇到水流、溝渠或裂口,則架起木橋。有時,木橋就懸掛在浪花飛濺的激流幾百英尺之上……腳夫常常不得不在只有幾英寸(1英寸約為2.5厘米)寬的懸崖上跋行。在這種懸崖路上,擔子和懸崖巖石之間的空隙不過2英寸,一旦發(fā)生事故,就會直直地摔下幾百英尺(1英尺約等于30.5厘米),落在水中或摔在巖石上,其結(jié)局難以想象。

  從出發(fā)到康定

  背夫的血淚與生命之路

  在大背師的一聲吆喝下,背子便踏上了古道。此后的一切,對于他們都是未知數(shù)。背子李忠全(天全縣甘溪坡村,2005年81歲)回憶:“從雅安去康定,向南過滎經(jīng)翻越大相嶺到清溪,經(jīng)瀘定、磨西到達康定的路較為寬緩易行,也是朝廷向藏區(qū)輸入軍響物資的官道,我們稱作‘大路’向西經(jīng)天全翻越海拔2987米的二郎山,經(jīng)瀘定到康定的路,主要是背夫往來的羊腸小道,稱作‘小路’,小路險但近。當年,我們天全的背夫一般走小路。二郎山的艱險是出名的,跌落山崖送命是常有的事情,冬天如果跌進雪槽,要到第二年二三月雪化了才能取出尸體。如果遇到土匪,命是自己的,但財物就保不住了。背這個茶包子,死了好多人喔!”

  背夫們一般日行三四十里路,干糧自帶,中午簡單地吃點玉米粑。走到“ㄠ店子”,烤熱自帶的玉米饃,弄一碗鹽水,就是午餐。如果能夠買上一碗“豆泡子”(豆?jié){、豆渣和著素菜煮成的一種連湯菜)那就是一頓奢侈的伙食了。至于住宿,一般的客店、腳店里,備有“哨凳”,用來歇茶背子。第二天清晨一碗豆花,撒上自帶的鹽,背夫可于當晚蒸好玉米粑供第二天路上吃。地下鋪一些草簾子、玉米葉子、于谷草,就是床鋪。勞累一天的背夫在人睡之前,每天還有一個固定的日程安排:為同伴療傷治病。誰的肩背紅腫了,就燒燙拐筢子的金屬杵尖壓往紅腫處;肩背磨爛的,敷上鹽巴以療傷痛。

  大背師,即拐子師,是背夫的領(lǐng)頭,他們不僅要背負同樣多的茶包,一路上,還負責審視路段和背夫負力情形。大背師一般由背夫中出道最久、膽識過人的強者擔當,漫漫征途中,大背師見同伴們已疲憊不堪需要歇一歇了,便長噓一聲,示意大家落拐休息。這時,丁字拐杖就是支架,背夫們將茶包墊在拐子上,拐子扎在石頭上,背夫們便都挺直腰背歇腳片刻。日久天長古道上便留下了鐵杵扎下的無數(shù)痕跡?,F(xiàn)今的人們實在已經(jīng)無法想象,在如此惡劣的生存條件下,超負荷的“背二哥如何用雙腿,一步一個腳印,厚重而又堅實地在“世界屋脊”寫出人類最為悲壯與雄偉的史詩。

  據(jù)背子老人回憶,在臨近康定的大風灣里,當年甚至有同伴被大風吹死、凍僵。舊時,在那里有個“萬人坑”,沿途死于非命者皆被拖進洞中,經(jīng)年累月,洞內(nèi)新骨覆舊骨。有人在此處寫下“白骨塔”三字,并留下一副讓人感傷唏噓的對聯(lián):

  滿眼蓬蒿游子淚,一孟麥飯故鄉(xiāng)情。

  背夫跋山涉水的終點站是康定,這座茶馬古道上的中心城鎮(zhèn)。史料記載:康熙年間,康定僅茶葉一項,每年交易量就達80余萬包;嘉慶年間,茶葉每年交易量達一百多萬包,也就是一千多萬斤。如此巨大的茶葉吞吐量,在茶馬古道四川一線,完全是依靠“背子”們肩挑背馱,用汗水和鮮血,一點點人工累積完成的。

  來源于:古老藏茶

找到約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相關(guān)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