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佛手果加茶葉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盛夏第一杯,慢火“燉”出的佛手茶

相傳蘇東坡寫過一副著名的對字,作“沁人詩脾,清流環(huán)抱;香分佛果,曲徑通幽”,說的是佛手果那清冷縹緲、又扣人心弦的縷縷清香。聊起這幅字,卻并不是因為佛手果,而是永春的佛手茶。

佛手茶又名“雪梨湯”,當然,更早以前佛手茶還有一個非常能說明風味的名字——“永春香櫞”?!队来嚎h志》栽其,“香氣悠長而近似香櫞香”,蕓香科柑橘屬的香櫞之香,非要形容,約莫是似柚子又如佛手果般的清新氣息。

佛手茶葉可長至手掌大小

據(jù)福建省中醫(yī)學院的研究數(shù)據(jù),佛手茶富含氨基酸,鋅、黃酮類物質(zhì)含量是所有烏龍茶中較高的,氨基酸帶來鮮爽體驗,疏解心緒,黃酮類物質(zhì)被證明有一定去膩降脂效果。

香氣之外,作為烏龍茶中的名貴品種之一,閩南地區(qū)還流傳著佛手茶可以消食除痰,除火去膩的說法。

做佛手的又一年,在茶友們的期待中,永春佛手新茶終于制作完成,全新升級120g裝,讓喝好茶成為日常。

在夏天,沒有人能拒絕得了佛手茶的“雪梨湯”。

越是燥熱越不能立即吃冰,這是老人們告訴的道理,所以此刻,剛從室外歸來的此刻,坐在被照的發(fā)暖的凳子上,身邊放著的是祖母剛沏好的佛手茶。說來也怪,明明是一壺熱水沖泡的茶,卻偏偏喝起來帶著一種甘爽的柑橘類果子甜,裹挾著類似佛手、香櫞散發(fā)出的綿綿幽香,一下子把人從炙熱里解救出來,并且迅速的被一股柔和回甜環(huán)繞,竟還由內(nèi)里生出一股沉靜來。

這一次之后,對于茶滋味的固有印象就此土崩瓦解。不同于近些年才愛上佛手茶的我,在烏龍茶界,在永春,關于雪梨佛手茶的好喝,向來是沒有爭議的——年輕人愛它的清甜綿密,長輩們喜歡它的幽香綿綿,沁心柔和。

走進永春當?shù)仉S便一間古厝,穿過前落,走過鑲嵌著剪瓷雕的中庭,越過雕刻著回環(huán)詩的門梁后,落座書房,麻粩、吉紅糕、金桔糖一一擺上,滋味悠長的佛手茶一沏,咂摸著飲上一杯,心里的歡快勁兒頓時像那翹起向天的燕尾脊似的,雀躍的昂起來。

民國時期,一直到1930年間,永春佛手都是作為出口茶,專門供給港澳、東南亞地區(qū),那時候多被稱作“永春香櫞”,因此才有了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那句“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

佛手茶,又叫“香櫞茶”“雪梨湯”,屬于半發(fā)酵烏龍茶。

佛手茶又名“雪梨湯”,是烏龍茶中的名貴品種之一。據(jù)說,傳統(tǒng)的佛手茶獨有瑩潤的甘爽雪梨湯感,一飲提神,消暑健脾。這一說法倒也不是空穴來風,據(jù)福建中醫(yī)學院研究表明,永春佛手茶氨基酸含量豐富,其中鋅、黃酮類物質(zhì)含量為所有烏龍茶中最高,而黃酮類物質(zhì)對降血壓、降血脂都有一定功效。

傳統(tǒng)制法做出的永春佛手茶,兼具厚實耐泡與豐盈,極富層次。熱水一激,源于紫芽品種獨有的似佛手柑的果子清爽氣四散開來,入口則加上了荔枝木炭焙出的清甜雪梨湯感,醇和立體,杯茶落肚,妥妥的迅猛回甘,柑橘類熱帶水果的香甜氣在口腹里釀出一口柔和甜。

要尋這樣的佛手茶,還真得從源頭說起。

福建永春,坐望晉江東溪,南接盛產(chǎn)鐵觀音的安溪縣,“閩中屋脊”戴云山脈綿延全境。有山、有水、日曬充足,要啥啥不缺的永春就這樣有了“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序春”的美名。而清代道光年間,自閩北引進至永春的佛手茶,則亦因此有了溫和柔順的性子。

先天條件優(yōu)越,外加獨特的茶湯滋味,按說應該像閩北武夷山系的馥郁巖茶那樣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一杯真正傳統(tǒng)的佛手茶卻連當?shù)刂撇瓒嗄甑睦蠋煾刀荚S久未能喝到了。

“永春佛手,如遇知己”。對于半發(fā)酵的烏龍茶來說,不同的手法和工藝,做出來的就會是不同的香氣滋味,而佛手茶在品種香和獨特制作工藝加持下,愈發(fā)獨具一格。而在佛手茶中,臺灣制茶師做出的佛手茶,香氣往往都會偏沉穩(wěn),頗似放置了兩三年的陳皮香;常見的所謂清香型佛手茶,則多青不足,香味飄飄的,茶湯滋味寡淡,余韻不足。擁有明顯的柑橘類香氣,也即有著柔和明朗品種香的佛手茶近乎消弭。

不同于普通大葉采摘,制作紫芽佛手茶需要單獨向茶農(nóng)要求嫩采。

嫩采,也即是采摘芽葉未完全長大、尖芽還帶有初展時偏紫的葉子。此時的葉子,花青素更高,內(nèi)質(zhì)渾厚,余韻更足。但這樣的茶青更難把握做青程度,非常容易做散香氣。

佛手茶的鮮葉可生長至手掌一般大,橢圓肥厚,柔軟潤綠,而嫩葉則微微泛紅嫩,葉子小巧。采摘時必須嫩采,遵從一嫩芽三嫩葉的標準,采摘富含花青素的紫芽茶青。芽葉如此大的形態(tài)差異,使得制作技術難度陡然增大。

充足的、耗費時間的做青發(fā)酵,而后就是“燉”出雪梨湯這一關鍵步驟。佛手茶在燃燒后干凈無味的荔枝木炭的炭焙下,逐漸生發(fā)出鮮活的醇和茶湯,佛手柑般清甜的品種香逐漸濃郁,回甘豐盈。

荔枝木火慢“燉”出佛手茶獨有“香櫞香”。

坦白說,制作永春佛手是一場耐心與成本的雙重考驗。歷經(jīng)挑梗、色選、篩末等,在180斤荔枝木的炭焙后,330斤初制干茶損耗達60余斤。好在,栽培佛手的歷史有百年余的永春蘇坑還有這樣經(jīng)得起折騰的豐厚茶青,好在,茶湯香氣愈發(fā)濃郁撩人。

“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嘗來忽羨仙。”這一次,依然由從事茶葉研究十余年的三聯(lián)茶產(chǎn)品研發(fā)總監(jiān)陳重穆親制,在嫩采時以更嚴格的要求篩選,在去年基礎上制作出口感更加驚艷的傳統(tǒng)滋味。

“真是難得的傳統(tǒng)滋味!”飲罷今年的雪梨佛手茶,再次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燒水燙杯,取茶沖泡,一泡、二泡、三泡……就這樣,古厝里悠悠的佛手茶,再現(xiàn),又重逢。

來源:三聯(lián)生活周刊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清代皇宮里最愛喝什么茶?都有哪些飲茶習俗?

清宮皇室對茶葉的消費量巨大,且將茶應用于宮廷生活的各方各面。清初設置御茶膳房專門打理宮廷日常用茶,各處用茶皆從內(nèi)務府廣儲司茶庫定量領取。清宮飲茶既沿襲了明代泡制清茶、花茶等舊俗,又融入烹制奶茶等游牧民族的飲食習慣,并發(fā)揮茶葉的藥用功能,以茶入藥,制成代飲茶。宮中各項典禮活動多設置飲茶環(huán)節(jié),茶葉日漸成為溝通君臣、宗藩、滿漢關系的紐帶。

宮廷是古代國家的核心,也是國家財富的最主要受益者之一,宮廷的各項消費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同時期社會的最高消費水平,文章通過對清朝宮廷飲茶進行研究,由點及面地介紹清代社會的飲茶習慣及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并以飲茶為切入點,探究漢族禮儀文化對清代滿族統(tǒng)治者的影響及滿漢文化之交融。

01

日常飲茶

清初設置御茶膳房負責收領各地繳納的肉、油、奶、酒、菜、果等食品,打理皇室膳食和內(nèi)廷酒席宴會。其中御茶房是專門侍候皇帝飲茶的機構,籌備茶水、奶茶和果品。御茶房以外,皇后、皇太后的寢宮里各自設有茶房,皇子皇孫迎娶福晉后,寢宮也會增設茶房。

清宮各處用茶是每月定期定量從內(nèi)務府廣儲司茶庫領取。各妃嬪、皇子日常消費的茶葉是每月領取定額,例如就六安茶而言,貴妃、妃、嬪每月例用六安茶各十四兩,而貴人每月例用六安茶各七兩,常在每月例用六安茶六兩,小阿哥每月例用六安茶二兩,小格格每月例用六安茶二兩;此外,皇后茶房每月例用黃茶六百包,貴妃茶房每月例用黃茶三百包,妃、嬪茶房每月例用黃茶各一百五十包 。可見清宮內(nèi)依身份等級不同,每月分配到茶葉數(shù)量各有差別。

清宮各機構用茶也由廣儲司定量供給。例如皇家御用品的制造機構造辦處每月領散茶二斤,用于舉辦小型典儀活動和刊刻書籍的武英殿每月領散茶三斤,皇帝御門聽政的乾清門每月領散茶三斤,內(nèi)閣每月領散茶五斤,供奉諸神之所的萬善殿每月領散茶五斤十兩;小內(nèi)學每年春夏秋三季每季六安茶二袋,御茶房每月領黃茶二十包,堿二十九斤六兩 。

清宮日常茶飲主要有奶茶、清茶和花茶等,其中以奶茶消費最多。一筩(筒)奶茶需要“黃茶一包、鹽一兩、乳油二錢、牛乳一錫鏇(每鏇重三斤八兩)” 。制作奶茶的各種原料定期定量地分配至各處。御前,乳茶例用乳牛六十頭,每日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葉七十五包;皇后前,例用乳牛二十五頭,每日泉水十二罐,茶葉十包;貴妃前,例用乳牛四頭;妃前,例用乳牛三頭;嬪前例用乳牛二頭 ,體現(xiàn)出清代宮廷內(nèi)極為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

奶茶大量用于御膳和各類筵席中,例如內(nèi)務府檔案記錄道: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一日午宴,“未初二刻五分,萬歲爺升座……送湯膳畢,樂止。承應戲未完,奉旨:送奶茶。奶茶碗蓋一出,就送王子阿哥等位奶茶,奶茶畢,將茶桌請下,戲畢,轉宴” 。

筵席奶茶需求量大且需要非常正式的制作過程?!绑巯耙蝗眨修k官率領熬茶蒙古(蒙古人)、熬茶拜阿唐至熬茶所,監(jiān)視如法煎熬乳茶。熬畢,注缸內(nèi)保存。筵宴日黎明,熬茶拜阿唐將乳茶傾入銀茶桶,送至筵宴所。

清宮皇室還偏愛各類花茶?;ú栌袃煞N,一種是“以花點茶”?!耙藻a瓶置茗,雜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將此點茶,則皆作花香。梅、蘭、桂、菊、蓮、茉莉、玫瑰、薔薇、木樨、橘諸花皆可。” ;另一種是像珠蘭茶一樣,在茶葉制作過程中,以鮮花為原料,選綠茶作為茶坯,混合窨制。使如此制作出的茶葉帶有花香,用時直接沖泡,人們也稱其為香片茶,以茉莉香片居多。

清宮中名聲最響的花茶是清高宗親手創(chuàng)制的三清茶。三清茶以梅花、松仁、佛手為原料,高宗認為這三種物品皆屬清雅之物,以之瀹茶,俱幽香。將宮中收集的雪水煮沸,將這三者與龍井茶一同沖泡便制成了三清茶。

▲ 龍井十八顆御茶 / 何光華 攝

清高宗作《三清茶》吟道:“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手鐺,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魚蟹,鼎煙迭生滅。越甌潑仙乳,璮廬適禪悅。五蘊凈大半,可悟不可說。馥馥兜羅遞,活活云漿澈。偓佺遺可餐,林逋賞時別。懶舉趙州案,頗笑玉川譎。寒宵聽行漏,古月看懸玦。軟飽邇幾余,敲吟興無竭” 。

▲清乾隆款紅漆描黑三清茶盅 (故宮博物院藏)

清茶泛指直接用沸水沖泡茶葉而不加其它物料的茶水。康熙年間,進貢宮廷的貢茶包括福建武夷山巖頂新茶、江西雨前芽茶、云南普洱茶以及女兒茶等;雍正時期進貢的貢茶如六安茶、松針茶、銀針茶、松蘿茶等;乾隆時期的貢茶有浙江的龍井茶、鄭宅芽茶,江蘇的陽羨茶、碧螺春茶,云貴的普洱茶,四川的仙茶、觀音茶、青城芽茶,湖南的安化芽茶、界亭芽茶、君山芽茶,安徽的銀針茶、雀舌茶、松蘿茶等,相較于前朝,茶葉的來源和種類更為多元和豐富。

清代皇帝對沖泡茶葉的水十分講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隨身攜帶方斗稱量泉水重量,最終認為天下泉水中唯玉泉山的泉水重量最輕、水質(zhì)最清,遂封玉泉山泉水為“天下第一泉”,并作為御用水,就連在外出巡也要派人帶著。

02

以茶入藥的代飲茶

傳說神農(nóng)“遍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荼”就是茶,可以推測,茶葉的藥用很早便被人們所重視。人們將中草藥與茶葉配用,以茶代藥,稱為代飲茶。

明代初年,由周定王朱橚等人編修的大型方書《普濟方》,在食治門中專辟“藥茶”一篇,收載了藥茶方八首;《永樂大典·醫(yī)藥集》中亦有代茶飲的記載。清代,記錄藥茶方的著作日益增加,代飲茶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陸廷燦的《續(xù)茶經(jīng)》、劉源長的《茶史》、黃官繡的《本草求真》等書均載有代茶飲藥方。

清宮代飲茶制作較民間更為講究,皇帝、后妃養(yǎng)尊處優(yōu),身體稍有不適便要召見御醫(yī)診視,若病情不重,便會代茶飲來調(diào)理身體。

代茶飲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以茶入藥,將藥效較輕的中藥與茶葉搭配;另一種是僅選用數(shù)種中草藥煎湯或用沸水沖泡之后,像喝茶一樣飲用。以仙藥茶為代表。

“清宮仙藥茶由六安茶、烏龍茶,加上紫蘇葉、澤瀉絲、曹蒲、山植四味中藥,經(jīng)過特殊加工制成,具有減肥消滯、化濁和中、開郁通脈的效果,還用于感冒、傷暑引起的發(fā)冷發(fā)燒、頭痛頭疼以及病后消化不良、胸膈飽滿、惡心嘔吐等癥,降脂效果也很明顯,是一種四季必備的良藥” 。

故宮博物院里至今還收藏著清代貢茶中的人參茶膏,幾十塊茶膏被完好地保存在青花瓷罐中。人參茶膏是將名貴藥材中的人參與茶葉混合熬制,再用模板壓制成形。人參具有修補元氣、益氣生津、補脾益肺和安神益智等多種有益功效,將人參與茶葉搭配制成茶膏,服用者既可以品嘗茶香,又可以滋補身體。

▲ 人參茶膏(故宮博物院藏)

清宮醫(yī)案整理編著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中也收錄了代飲茶藥方數(shù)十首。例如“避瘟明目清上散”選取“珠蘭茶一兩二錢、南薄荷五錢、香白芷五錢、川大黃六錢、大青葉一兩二錢、降香四錢等”研磨成細面狀,兌冰片,再研磨,可用來治療眼疾 。

03

清宮禮儀與茶

清代宮廷禮儀經(jīng)歷了由簡單演變至成熟繁瑣的過程,并且在這些儀式中,貢茶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清宮茶事形成于順治年間,雍正時期進一步發(fā)展,乾隆時期達到鼎盛。

清朝初期,各項儀式多飲酒。例如崇德年間的祭天壇禮,“大學士范文程捧祝文自大政殿近前恭呈,奉命主祭大臣公塔占跪受,捧祝文前行,各官排列隨后。至天壇,刑齋戒百日烏牛,上香,獻果品,奠酒,照例行禮,奏文致祭” 。

而之后各項禮儀多以茶代酒。每年初春,四川官員須祭拜蒙頂山,采制蒙頂山茶“三百六十葉,貯兩銀瓶貢入帝京,以備天子效廟之供” 。

▲ 蒙頂五峰之間的皇茶園 / 陳書謙 攝

1、常朝禮

清代的朝會分為大朝和常朝。大朝是三大節(jié),即元旦、冬至和萬壽節(jié),皇帝親臨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參拜慶賀。常朝則是召集官員處理國家重要政務的集會,舉行常朝的過程中,也設置了嚴格的禮儀制度規(guī)范君臣行為。

常朝上,皇帝在太和殿升座后,賜諸王以下各官坐,“上進茶,王以下文武各官,俱就坐次,行一叩頭禮畢,光祿寺執(zhí)事人員,賜各官茶,各官就坐次行一叩頭禮,飲畢,再行一叩頭禮” 。賞賜大臣官員的貢茶多是由光祿寺承辦的乳茶,由八旗馬甲(驍騎兵)分賜之。

清乾隆六年(1741年),皇帝認為馬甲賜茶,不甚雅觀,命改由御茶房備茶,由內(nèi)務府各執(zhí)事人及內(nèi)務府護軍分別賜茶。每次,備茶四十桶,用執(zhí)事人八十名,護軍六十名,負責執(zhí)茶桶、茶碗,按照大臣、官員坐次分別賜茶。

2、經(jīng)筵活動

經(jīng)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研經(jīng)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是帝王教育的重要活動。

順治九年(1652年)題準,“春秋各舉經(jīng)筵一次” ,經(jīng)筵前一日,皇帝和文武百官祭拜孔子,經(jīng)筵禮上,君臣一同品茶議政。

《(嘉慶)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詳細記載了經(jīng)筵典禮的全過程:舉行經(jīng)筵典禮之日,皇帝御常服乘輿出宮到文華殿,殿內(nèi)侍立有滿漢講官?;实凵?,講官進至案前行一跪三叩禮,滿漢官員進前講四書,皇帝宣講御論,各官面北跪聽,再由滿漢講官進前講經(jīng)。

之后皇帝由文華殿至文淵閣,各官進至閣內(nèi)接受賜茶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舉行了四十九次經(jīng)筵。最初經(jīng)筵上,文武大臣、講官、翰林等人全部參加,席間只講經(jīng)史和品茶,沒有歌樂。

乾隆五十二年(1787),特命演奏《抑戒》之章,以聽樂清耳,品茶悅心。經(jīng)筵所用茶,由光祿寺奉旨承辦,每次例用六等滿席二十二席,供乳茶十桶。

經(jīng)筵后會舉行日講,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題準,“每歲春秋二仲月,皇上御經(jīng)筵后,欽天監(jiān)擇吉舉行皇太子會講禮。是日,由太常寺啟請皇太子詣傳心殿,行告祭禮。至會講時,禮部官啟請皇太子詣主敬殿,進講經(jīng)書。停設筵宴,光祿寺備茶。飲畢各退” 。

▲ 文淵閣

3、視學儀

視學儀是清帝聽取國子監(jiān)祭酒講四書的禮儀,以“尊師重道為教化之本” ,順治九年(1652年)開始進行,順治十四年(1657年)再次舉行。

康熙八年(1669年),“皇上臨雍,重頒敕諭,一如前禮?!币晫W儀上,“上幸太學,行釋奠禮……前一日,上于宮中致齋,設黃幄御座于彝倫堂內(nèi)正中。上出東長安門,至成賢街欞星門外,又中路入黃幄內(nèi),上對孔子為行二跪六叩頭禮,眾臣隨禮,禮畢后,滿漢講官進講,講易經(jīng)、四書等,之后賜王以下各官茶。次日,于太和殿賜座賜茶” 。

4、茶宴

茶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唐代達到鼎盛,是一種由煎茶待客演化而成“以文會友”的聚飲方式。

唐代詩人錢起曾在《與趙呂茶宴》詩中描述了茶宴的情景:“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凈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弊掷镄虚g將文人神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宋代朝廷開始舉行大型茶宴,由皇帝賜茶。

至清代,宮廷茶宴成為宮廷生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儀式,主要內(nèi)容為賦詩、品茶等,此風肇始于康熙朝,乾隆時達到極盛。

《養(yǎng)吉齋叢錄》中記載道:“重華宮茶宴,始于乾隆間。自正月初二至初十日,無定期?!?起初沒有固定的宴會地點,乾隆年后定在重華宮舉行。眾人“列坐左廂,宴用果盒杯茗。御制詩云:‘杯休醴醁勞行酒,盤饤餦餭可侑茶?!o實也。” 出席的以詞臣居多,人數(shù)并不固定。茶宴上,眾人飲茶作詩。詩歌“體裁亦古今并用,小序或有或無,后以時事命題……定為七十二韻,二十八人分為八排,人得四句。每排冠以御制,又別有御制七律二章。題固預知,惟御制元韻,須要席前發(fā)下始知之。” 詩成呈給皇上閱覽,皇上頒賞珍物,官員“叩首祗謝,親捧而出。賜物以小荷囊為最重。謝時懸之衣襟,昭恩寵也。余人在外和詩,不入宴”。

清高宗在位期間,除因皇太后喪事外,每年都要在重華宮舉行盛大的茶宴活動,君臣所作詩句全部收錄于《御制詩集》。

▲ 重華宮

5、千叟宴

清帝在宮內(nèi)舉行千叟宴,地點設在內(nèi)廷,其宗旨是敬老尊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召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文武大臣官員及致仕退斥人員等年六十五以上者,六百八十人燕于乾清宮前” ,隨后又召文武大臣官員及退休人員等年六十五以上的三百四十人在乾清宮前宴會。皇帝還特地命皇子、皇孫等宗室人員與之一同歡飲。

乾隆年間,千叟宴不僅僅局限于國內(nèi)官員。有一年,朝鮮國入京進獻年貢,恰逢第二天舉行千叟宴,于是中外大小官員年齡符合者皆可參與宴會 。

千叟宴上會進行專門的茶禮。乾隆年間千叟宴的茶禮上,尚茶正呈上茶后,“高宗純皇帝進茶,眾皆坐次跪行一叩禮,茶畢,侍衛(wèi)等進,分賜殿檐下丹墀列坐之王公大臣官員等茶,王公大臣官員接茶,俱行一叩禮,飲畢樂止,恭進果筵于賓座前 ”。茶禮畢后,宴會上皇帝會撰寫詩文,或命與宴者各自作詩以紀念盛宴,事后編成詩集《千叟宴詩》。千叟宴茶禮被歷朝沿用,旨在加強民族團結,和睦君臣關系。

▲ 清代千叟宴圖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6、外藩宴

每年除夕及正月十五,清朝皇帝賜外藩蒙古宴,理藩院引蒙古王公、臺吉人,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八旗一二品武職等參宴。

尚茶正進茶,再奏《海宇升平之章》,尚茶正率侍衛(wèi)等舉茶案由中道進,注茶于碗。進茶大臣奉茶入中門,群臣皆就本位跪,進茶大臣向皇帝進茶,退立于西?;实埏嫴韬螅c宴官員行一叩禮。進茶大臣跪受茶碗后退下。眾臣就坐,侍從將茶水等分賜與宴臣僚,眾臣先行一叩禮,飲畢復行一叩禮。尚茶正撤茶宴退。

除了上述禮儀之外,清宮每年的藉田禮、喪儀、千秋節(jié)、萬壽節(jié)等儀式上皆需飲茶?;屎?、皇貴妃、妃、嬪、皇太子、諸王、公主、王妃等冊立冊封之禮也都有賜茶一項。

▲ 宜興窯紫砂胎泥繪人物圖題乾隆御制詩文執(zhí)壺(故宮博物院藏)

禮儀是統(tǒng)治者試圖通過把強勢的文化符號融進人們生活的產(chǎn)物。清代統(tǒng)治者沿襲明代宮廷茶事,將漢民族的禮儀文化融入滿族統(tǒng)治者的宮廷生活中,滿漢兩族文化不斷磨合和相融,而形成一定范式。這些茶事中,飲茶已不單單為解渴,而成為一種禮儀符號和聯(lián)系君臣、宗藩、滿漢關系的手段。另一方面,正如杜浚所謂“茶有四妙”:“曰湛,曰幽,曰靈,曰遠”。

飲茶是生活的藝術,對于宮廷而言,茶除了是禮儀的載體,也是清代皇帝在繁重的朝政之余舒放性靈、尋得身心放松和平靜的重要途徑。在康熙、乾隆、嘉慶等清代皇帝留下的眾多詩作中,茶詩占據(jù)其中很大一部分。無論是康熙皇帝在避暑山寫下的“烹茗汲泉清意味,個中誰解有真香”,還是乾隆皇帝在山中竹爐茶社寫的“偶然消得片時暇,那是春風啜茗人”,皆是寄山水之趣,抒高雅之情,灑脫悠然自得之樂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

來源:中國茶葉加工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說茶|武夷巖茶品種茶大全!

武夷山36峰、99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故名巖茶。武夷巖茶品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除去肉桂、水仙大紅袍及傳統(tǒng)四大名叢。還有部分武夷山傳統(tǒng)小名叢種植少產(chǎn)量低,加上一些新品種及外來種,這類茶在武夷山也會被統(tǒng)稱作品種茶。

武夷巖茶部分品種茶名及特性

黃觀音

福建省農(nóng)科院茶葉研究所1977-1997年培育;

編號105

鐵觀音與黃旦雜交后代中單株選育;

“透天香”特性

引進種,國家級良種

金觀音

又名茗科1號

從鐵觀音與黃旦雜交后代中單株選育

編號204

有乳香、奶油香

國家級良種

紫紅袍(紫衫)

編號303,又名九龍袍

大紅袍自然雜交后代之一

以茶樹品種命名

葉芽紅紫

八仙

培育于現(xiàn)代

從詔安縣寨坪村

群體單株選育

以茶樹生長地命名

有花粉香;

國家級良種

金鎖匙

本地種,已有近百年栽培史,有花香

原產(chǎn)于武夷宮山前村(彌陀巖等處亦有)

毛蟹

始于清末

以茶樹品種命名

有茉莉香;

原產(chǎn)于安溪福美村

國家級良種

瑞香

黃金桂天然雜交后代

編號305

有甜花果香

以茶樹品種命名

丹桂

編號304

有蘭香、奶油香、水蜜桃香;

肉桂的天然雜交后代(另一說是齊丹與肉桂的雜交后代);

本地種,培育于現(xiàn)代

黃玫瑰

黃觀音與黃旦雜交后代中單株選育

以茶樹品種命名

花香顯,易苦澀

向天梅

以成品香型命名

有梅果甜香

現(xiàn)九龍窠內(nèi)茶樹

系1961年種植;

本地種,原產(chǎn)于北斗峰

白牡丹

近百年栽培史

有蘭花香

以故事傳說命名

本地種,原產(chǎn)于馬頭巖水洞口,蘭谷巖等有分布

金牡丹

鐵觀音(母本)

黃旦(父本)

的雜交后代

編號220

以茶樹品種命名

有蘭花香;

引進種,省級品種

金桂

百年栽培史

有桂花香、奶油香

本地種,原產(chǎn)于白巖蓮花峰

石乳

最古老的傳統(tǒng)名樅之一

以香型命名

有乳香、花果香、青苔味;

本地種,原產(chǎn)于慧苑巖、大坑口一帶的名巖區(qū)

百歲香

始于宋代

有花粉香

以成品香型命名

巖壁上刻有“百歲香”三字;

本地種,原產(chǎn)于慧苑巖

白瑞香

已有百年栽培史

以成茶香型命名

滋味中夾帶粽葉香

香氣以甜香為主;

本地種,原產(chǎn)于慧苑巖

金柳條

有奶油香

以茶樹葉形命名

武夷奇種

帶有武夷山本地香氣

又名菜茶、武夷巖茶;

最早的品種之一

武夷山當?shù)卦吧璧幕焐N

老君眉

始于清代

《紅樓夢》中提及的武夷茶

有粽葉香

以茶樹葉片形態(tài)命名,形長如眉

瓜子金

以茶樹葉片形態(tài)命名,葉小型似瓜子

有熟瓜子味;

本地種,原產(chǎn)于北斗峰,天游峰亦有同名之樹

春蘭

培育于現(xiàn)代

編號301

有蘭花香

以茶樹品種命名

金鳳凰

培育于現(xiàn)代

以茶樹品種命名

黃旦

始于清代咸豐

以故事傳說命名

萌芽早,透天香

原產(chǎn)于安溪羅巖村

奇茗

培育于現(xiàn)代

科研品種

悅茗香

培育現(xiàn)代

國家級良種

從赤葉觀音有性后代中單株選育

以茶樹品種命名

黃奇

從黃旦和白奇蘭自然雜交后代中單株選育

以茶樹品種命名;

國家級良種

玉麒麟

原產(chǎn)于外九龍窠

本地種,中生種

奇曲

培育于現(xiàn)代

以茶樹形態(tài)命名

嫩莖與枝干呈“S”型;

自然變異

胭脂柳

原產(chǎn)于北斗峰

本地種,特晚生種

正太陽

原產(chǎn)于外鬼洞

本地種,中生種

紫羅蘭

原產(chǎn)于九龍窠

本地種,特晚生種

醉墨

原產(chǎn)于九龍窠,了解武夷茶加微信wysevens

本地種,特晚生種

醉水仙

原產(chǎn)于劉官寨

外形近似水仙

竹葉青

原產(chǎn)于馬頭巖

本地種,晚生種

小玉桂

原產(chǎn)于九龍窠

本地種,中生種

小紅袍

培育于現(xiàn)代

編號55

品質(zhì)近似于大紅袍

玉井流香

原產(chǎn)于內(nèi)鬼洞

本地種,晚生種

武夷山記載歷代武夷茶名:

大紅袍 肉 桂 奇 種 水 仙 奇 蘭

鐵羅漢 素心蘭 醉西施 白月桂 正太侖

水葫蘆 夜來香 金獅子 紅月桂 瓜子紅

醉貴妃 賽文旦 正雪梨 巡山猴 綠蒂梅

正碧梅 過山龍 醉海棠 醉毛猴 金丁香

仙人掌 桃紅梅 正碧桃 瓜子金 呂洞賓

白雪梨 并蒂蘭 正芍藥 正瑞香 綠芙蓉

白杜鵑 付獨占 碧桃仁 正玉蘭 白射香

白吊蘭 綠鶯歌 金觀音 正薔薇 月月桂

紅孩兒 白奇蘭 粉紅梅 金柳條 綠牡丹

正黃龍 綠獨占 羅漢松 白瑞香 正肉桂

石乳香 正毛猴 正珊瑚 水金錢 蓮子心

苦 瓜 石中玉 不知春 萬年紅 正木瓜

萬年青 石觀音 水金龜 正梅占 四方竹

滿樹香 奇蘭香 虎耳草 一枝香 龍須草

金錢草 觀音竹 月上香 八步香 四季香

英雄草 千里香 滿山香 靈芝草 葉下紅

滿地紅 滿紅紅 太陽菊 淵明菊 精神草

日日紅 半畔藥 老來紅 狀元紅 沉香草

東璃菊 鳳尾草 蟹爪菊 水沙蓮 午時蓮

佛手蓮 千層蓮 八角蓮 瓶中梅 嶺上梅

出墻梅 慶陽蘭 鶯爪蘭 石吊蘭 四季蘭

金蝴蝶 金玉蟾 金石斛 金英子 金不換

玉獅子 麒 麟 玉蓮環(huán) 紅梅裳 紅雞冠

紅繡球 雞爪黃 玉孩兒 綠芙蓉 大桂林

水中蒲 綠菖莆 水中仙 老君眉 老來嬌

老翁須 點點金 向日葵 剪春羅 剪秋羅

國公鞭 蟾宮桂 孔雀尾 萬年松 關公眉

馬尾素 七寶塔 珍珠球 葉下青 人參果

石蓮子 吊金龜 雙鳳冠 威靈仙 過江龍

佛手柑 雙如意 提金釵 小玉桂 一枝香

一葉金 翠花嬌 藍田玉 洛陽錦 節(jié)節(jié)青

王母桃 花藻石 紫金冠 石鐘乳 隱士筆

同心結 竹葉青 洞賓劍 天明冬 不老丹

馬蹄金 五經(jīng)魁 芭蕉綠 西園柳 虞美人

夾竹桃 香茗澀 天南星 小桃仁 云南碧

絮柳條 梧桐子 宋玉樹 步步嬌 笑牡丹

蓮花箋 夜明珠 繡花針 觀音掌 紫金綻

名橄欖 紫木筆 迎春柳 野薔薇 山上臻

醉和合 還魂草 胭脂米 醉小仙 白蒼蘭

白豆蔻 十八草 墨斗筆 白杜鵑 白玉梅

 金紫燕 賽花齒 賽羚羊 賽珠琪 賽玉枕

賽絡陽 出林素 玉如意 玉美人 正水枝

正玉盞 正斑竹 正瑪瑙 正參須 正荔枝

正松羅 正白毫 正紫錦 正長春 正束香

正琉璃 墜柳條 正浮萍 正銀光 正唐樹

正荊棘 正羅衣 正棋楠 紅豆蔻 玉兔耳

巖中蘭 七寶丹 五彩冠 白玉霜 向東葵

海龍角 倒葉柳 蕃芙蓉 初伏蘭 向天梅

玉堂春 虎爪紅 月月紅 正青苔 正白果

正鳳尾 正萱草 正桑草 正竹蘭 正玉菊

大夫板 萬年木 君子竹 紫荊樹 千年矮

九品蓮 金鎖匙 水楊梅 水底月 月中仙

四季竹 忘憂草 正唐梅 玉女掌 等等。

此文章為巖茶帝網(wǎng)絡整理發(fā)布,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私信交流!

喜歡喝茶和懂茶是兩回事,喜歡并不代表一定懂,你愛喝茶,那么請你也要懂得如何正確

挑選茶買茶,正確泡茶,喝茶。

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

本文字采自網(wǎng)絡收集整理.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相關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