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鳳點頭

找到約18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鄉(xiāng)村茶事

(《吃茶去》雜志)去江湖山,只有一個理由:茶葉。

江湖山在村子的西面,為整座村莊的最高點。在浙東丘陵地區(qū),276米的海拔,不算高也不算低,卻最適宜植物的生長。如果遇上雨霧天氣,站在村中仰望,山間被層層云靄包裹,恍如仙境一般。但是,茶園還是看不到的,只有一團團的綠意隱隱顯現(xiàn),濕漉漉的。這山,看似平常無比,被霧一籠,被綠一隔,立馬增添了幾分神秘,一顆前往探究的心,被撩撥得蠢蠢欲動。

江湖山這個名字,氣魄極大,似乎不屬于鄉(xiāng)村,也不屬于當下。如果輕輕一念,一股劍氣俠情,頓從心底涌起。在很久以前,不知道有沒有俠義之士在此隱居,也不知道有沒有文人騷客前來吟詠,但是江湖山的珍貴奇特之處,確實與遠離世俗的嘈雜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因為這里有著難得的隱秘和安靜。

好山好水產(chǎn)好茶,茶葉一般生長在深山幽谷。江湖山并不險峻,但它山清水秀、氣候溫潤、雨水充沛,尤其是山頂?shù)囊淮髩K平地,彷佛上天放置的一個碩大泥盆,一壟一壟的茶樹,從盆底一直種到盆沿。茶葉是村子的一大經(jīng)濟作物,因此在村民的心目中,江湖山有那么一點圣地的味道。村莊的其他山坡什么的,都有砍伐過度或者被火焚燒的經(jīng)歷,只有江湖山一帶,村民非常自覺地保持著水土平衡,防止“跑水、跑土、跑肥”。

村莊開始產(chǎn)茶的歷史,已經(jīng)無從考證。但是,應該不會太早也不會太遲,據(jù)光緒年間的《寧??h志》記載:石馬莊,有金刀溪可灌溉,有山無海產(chǎn)茶。雖然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也充分表明了茶葉在村莊的地位。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的父親母親還自帶干糧水壺,或者干脆在山上壘灶做飯,與許多年輕人一起,紛紛到江湖山上開辟茶園。茶園的形成和擴大,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村人,在這片土地上不斷開墾耕種,才有了漫山遍野的茶香。

在我的記憶里,只去過江湖山茶園幾次而已。但是,就這一兩次,帶給了我太多的驚喜。一壟一壟修剪齊整的茶樹,被圍成了200多畝的綠,好像一片浩瀚無邊的海洋,滿眼都是綠色的波濤。滿山的茶樹,使山少了一分硬朗,多了一分柔軟,充分展現(xiàn)了江南的風度。每一叢茶樹的頂端,只有一小撮嫩芽,處子一般,把身體抱緊,隱忍地開,像雀舌,如纖指,似龍須,讓人不忍堪摘。那綠,也不是一般的嫩,青翠中染一絲鵝黃,清亮的色彩仿佛涂上了一層油脂。

如果不是采茶時節(jié),幾乎沒有人愿意前來,此時的茶園是屬于我一個人的,在茶樹與茶樹之間穿梭,耳根清凈了,呼吸順暢了,心情也愉悅了。其實,我更喜歡依在并不高大的茶樹上,盡情享受著陽光的暖,或銜一枚嫩嫩的茶葉在唇齒之間,所有的醇香馥郁,全都留存在了心底。

江湖山的歲月大部分都是這般清靜的,是不被外人打擾的,但每年的農(nóng)歷三四月除外。初春時節(jié),尤其是清明節(jié)前后,村莊里的男女老少,仿佛嗅到了江湖山上飄來的清香,大家會非常自然地把自己放進它的懷抱里。此時的江湖山,雨霧天氣多,晴朗天氣少,但阻擋不了村民上山的念頭。

采茶人不分男女老幼,頭戴斗笠,腰別竹簍,雙手上下起落翻飛,講究的是眼明手快,真如江南民歌《采茶舞曲》所唱的“采茶好比鳳點頭,采茶好比魚躍網(wǎng)”,來時還是一片亮綠,走時只剩一片褐色。尤其是農(nóng)村婦女,不但“下田插得秧”,還要“上山采得茶”,于是江湖山上的茶園就成了一個操練場,而每一壟茶樹,都成了一支支列隊的士兵,每一枚向上舒展的茶芽兒,都是士兵手中的旗槍。

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村里小學常常組織學生上山采茶,我也去過一次。辛苦是少不了的,但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新鮮。大家一路嘻嘻哈哈,往往新葉老梗一把抓,斤兩是重了不少,質(zhì)量就得不到保證了。不過雙手沾染過的茶香,永遠留存了下來,那份艱辛與好玩,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采茶要趁早,清明至谷雨之間,為最好的收獲時節(jié)。

從枝頭上下來,被裝進竹簍,再從竹簍倒進竹筐,然后被一條扁擔運送下山,一片茶葉就開始了漫長的修煉之旅。

茶葉的下山,必會一路留香。或許是十多年前的情景了。由于我家住在山腳,每每茶農(nóng)經(jīng)過家門口,我往往會伸長脖子,湊上去嗅那隨風走動的茶香。采茶人的腳步,往往趕在太陽落山之前,他們挑著200多斤的茶葉健步如飛,兩個大大的籮筐穩(wěn)穩(wěn)的,絲毫沒有左右晃蕩的感覺。無論男的還是女的,臉蛋一律紅撲撲的,他們會隨身帶著一條擦汗的毛巾,男的往往搭在扁擔上,或者繞在脖子上,女的往往直接包在了頭上。

茶葉的下一處歸宿,就是村里的水電站。在我的記憶里,水電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發(fā)電的場景我沒有見到,但此處可以碾米、磨粉、打年糕。最讓孩子感興趣的是一排排炒制茶葉的機器,擺放在南面的小平房里,儼然一個小型茶葉加工廠,至今仍在使用。這些機器都是一些大個鐵家伙,轉(zhuǎn)動起來轟隆轟隆響,茶葉的氣息從清淡變得濃烈,再從濃烈變得隱忍,每一次氣味的轉(zhuǎn)換,都讓我們感到機器的神奇。

長大后,我覺得茶葉的制作,其實是一種美的歷練,是一次涅槃的過程。一枚樹葉經(jīng)過這么多道工序,悄悄地把春的顏色、春的氣息、春的味道、春的想象都隱藏了起來。一枚茶葉恰似一個人,因為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千錘百煉,所以才不怕生活的冷熱酸甜,才會在浮浮沉沉的命運里,最終素面朝天、歸于平靜、守住淡然,讓生命盛開如花。

種茶、采茶與制茶,使小小的村子營造了濃厚的飲茶氛圍。農(nóng)人在勞作之余,躺在自家的小院里,正處月朗風清、萬物肅靜、身心放松之際,品一杯茗茶更是悠悠然,恰如平淡中回味日子的醇厚與綿長。每當客人前來,或者左鄰右舍互相走動,如若不是逢年過節(jié),村人一般不會燒桂圓茶,而是掏出一撮好茶葉,泡一杯好茶相待。江湖山上的茶葉,猶如云霧在水里的舒展,又如春雨在杯中的融解,濃濃的茶香飛快地跑出來,一泡一品之間體現(xiàn)了彼此的深情厚意,那是一種平淡中值得回味的情感。

我認識的第一個飲茶人,是我當木匠的外公,他除了喜歡飲酒之外,也喜歡飲茶。每當干活疲倦之際,外公總要灌一肚子茶水,飲完后再點上一桿老煙桿,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恢復體力似的。古代的詩人喜歡飲酒,于是下筆如有神,而我技藝精湛的外公,似乎不吃點茶喝點酒,也真干不了木工活。于是,我想:當他花時間飲茶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在對正在完成的木器進行回味構(gòu)思呢?

農(nóng)人飲茶,一般喜歡濃上一些,三五片茶葉肯定是不夠的,外公也是如此。他不喜歡弄個壺杯罐盞叮叮當當,更不懂得頭道茶二道茶三道茶什么,隨手在一個袋子里抓上一大把,放在那個磕掉了很多漆的牙罐里,用開水一沖就完事了。不過這么一大罐的,往往是喝了沖,沖了喝,好像直到那些苦味慢慢飲盡之后才肯罷休。

不知是不是外公喜歡飲茶的緣故,我的母親對采茶制茶也深有感觸。直到現(xiàn)在,她每年都要親手炒上幾斤茶,留作自己飲用。肚子疼什么的,也要泡上一杯茶,飲后立馬好轉(zhuǎn),說來真是神了。農(nóng)人的炒制,與水電站的機器自然不同,速度要慢上很多,數(shù)量也極為有限,質(zhì)量卻是上等,形狀、色澤、香氣都要高上一籌。母親對自己炒制的茶葉十分珍惜,輕易不肯拿出來,從這個春天一直吃到下一個春天。

其實,我應該為自己感到慶幸:在一個茶香四溢的村莊里出生,見識了茶的生長、采摘與炒制,見識了一片茶葉的修煉之路,身上自然而然地帶有了茶葉的清氣、幽淡與苦澀,對生命況味的理解,似乎也更為純粹簡單一些吧。

春天到來的時候,當價格不菲的新茶開始上市,我就會想起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小村莊,想起那道被茶樹裹上一層淡綠的山梁,還會想起一種悠遠的民間舞蹈——茶舞。

茶舞與茶事活動有關。愛茶之情濃,才有了茶舞的出現(xiàn)。它以前是村子里逢年過節(jié)的節(jié)目,但近年很難覓其蹤影,加上多年在外求學就業(yè),記憶也就慢慢地淡了。后來,我發(fā)現(xiàn)茶舞竟然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小城的重大節(jié)慶活動也時常出現(xiàn)村人的身影,我的記憶彷佛一枚抱緊身子的茶葉,慢慢地舒展開來。

茶舞,因為融合了戲曲、舞蹈、燈彩等藝術門類,又稱“茶燈”、“采茶歌”或“采茶燈”,發(fā)軔于何時已不可考,史籍中記載亦不多,但一直流行于江南一帶。說是茶舞,其實是一場有故事情節(jié)的小戲,整場演出以茶事為主要內(nèi)容,包括采茶、炒茶、賣茶、盤茶等,演員中有生、旦、凈、丑等各類角色,道具有茶籃、扇子、手帕等,整個表演歡快喜慶、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富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茶舞雖然表現(xiàn)的是春天的茶事活動,但是表演一般不在三四月,而是農(nóng)閑時節(jié)居多,最主要集中在過年前后。整個演出隊伍均由村民組成,領隊一般是村里年長有威望的老人,既在村里熱鬧熱鬧,也經(jīng)常到附近鄉(xiāng)村表演。采茶舞不像其它劇種,不是陽春白雪,不適合在高高的戲臺上表演,隨便挑選一塊空曠的場地就行,場地越是開闊,演員越能施展身手。鑼聲一響,鄉(xiāng)親們就聚集在村里的操場上等候,孩子們怎么也閑不住,總是跟在表演隊伍的屁股后頭,瞧瞧這個,瞅瞅那個,充滿了好奇。

茶舞表演開始了,鑼鼓先鬧上一陣子,最先出場的是一個叫做“茶心”的道具,仿佛以前皇帝出巡時儀仗隊撐起的黃蓋傘,上面插滿了枝枝椏椏,象征著滿山蔥蘢的茶樹,不禁讓人驚嘆村民的想象力。接著,所有的扮演者交叉串連成各種隊形,包括茶女、花鼓婆、看相人、賣六頭、販茶客、和尚等,都緊隨茶心旋轉(zhuǎn),里七外八共十五人,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賣六頭一人、和尚一人、販茶客一人。轉(zhuǎn)過一陣之后,演員開始邊歌邊舞,先后順序是由茶心領唱,茶女接著和唱,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賣六頭念白,花鼓者邊唱邊敲打花鼓,看相者邊唱邊做。每唱一節(jié),變換隊形一次,共表演十二節(jié),唱的是“十二月采茶歌”,里面有“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雙雙進茶園”之類的句子。

每次觀看茶舞表演,我最著迷的最初那一小段時間的旋轉(zhuǎn)。那旋轉(zhuǎn)的人,那翩躚的舞姿,那五彩繽紛的“茶心”,慢慢地都在眼前模糊了。我仿佛看到的不是一個個人,而是一片片茶葉,在水中盡情舞蹈。欣賞著熟悉的舞姿,傾聽著熟悉的音樂,不知是在過去在現(xiàn)在還是未來,只是覺得時光慢悠悠地在走。在那陣旋轉(zhuǎn)中,每個演員有沒有把自己想象成一片葉子,我無法得知,只是感覺自己恍若置身于花團錦簇的春天,置身于繁忙熱鬧的勞作場面,看的是熱血沸騰。

我愛看茶舞,除了湊熱鬧成份之外,更多的是看我七姨一家。七姨對茶舞甚是癡迷,年輕的時候她一直在鄉(xiāng)村劇團擔任女主角,一年到頭都在附近縣市演出,后來不唱越劇了就參加茶舞表演。七姨夫更是茶舞表演方面的高手,一把二胡拉的是如泣如訴,一些道具都是他親手制作而成,而且多年來還整理記錄了十幾套采茶舞詞,空閑無事時常拿出來翻翻,有時候來了興頭就哼上幾句樂樂。我的表弟受父母影響,小時候常被拉去演一個小和尚,眼珠子滴溜溜的轉(zhuǎn),甚是滑稽可愛。

日子一天天過去,江湖山的茶葉采了一茬又一茬,流傳了近千年的茶舞演了一年又一年。以前觀看茶舞表演,總是笑得合不攏嘴,看后感到一陣輕松。而現(xiàn)在,每看一次心里就多了一份沉重,畢竟時代不同了,娛樂方式也越來越豐富,不知這種傳統(tǒng)的茶舞表演還能延續(xù)多少時光。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鄭廣闊(浙江臺州),系浙江臺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福鼎白茶人推薦丨點頭茶人

眾所周知,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而福鼎白茶中心則在點頭。

點頭又名扆山,唐宋時稱長溪縣昆田境,為宋理學家孫龍坡先生之故鄉(xiāng)(今名孫店)。點頭鎮(zhèn)是“中國白茶特色小鎮(zhèn)”,氣候溫和濕潤,山海資源豐富,素有“茶花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點頭鎮(zhèn)的茶葉久負盛名,是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故里。白茶,成了點頭的一張金光閃閃的特色名片。

在這里,每一個故事都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每一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沾染上了白茶清香。

那么,你們又是否知道那些對白茶做過貢獻的點頭茶人的背后,都有哪些故事呢?

福鼎大白茶移植人—陳煥

陳煥(1813--1888年),原名學煥,字鳳煒,柏柳鄉(xiāng)竹欄頭村人(現(xiàn)為點頭鎮(zhèn)過筧村竹欄頭自然村)。

據(jù)《寧德茶葉志》記載,相傳堯帝時,福鼎縣太姥山上住著一位老母,曾遇仙人授以丹術后升天。西漢時,東方朔封太姥山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敕封老母為“太姥娘娘”。后人供奉香火,傳說很是靈驗。

福鼎竹欄頭自然村有一孝子名陳煥,性至孝,但因地瘠,終年操勞,也難求得雙親溫飽,深感愧對父母。時大年過,陳煥遂持齋三日,攜干糧上太姥山祈求太姥娘娘“托夢”,指點度日之計。陳煥焚香禮拜畢,合眼睡去,朦朧之中,只見“太姥娘娘”手指一樹曰:“此山中佳木,系老嫗親手所植,群可分而植之,當能富有?!?/p>

次日,陳煥走遍山山嶺嶺,直至太陽落到西山頭,果然在鴻雪洞中覓到一叢茶樹。陳煥大喜,當即用隨身帶來的鋤頭,分出一株攜回家中精心培植。百日后,果然生機嫣然,其茶異于常種,它就是今天的“福鼎大白茶”。

福鼎大毫茶移植人—林圣松

林圣松(1851—1919年),點頭翁溪村汪家洋人,是福鼎大毫白茶發(fā)源者。

1880年,林圣松前往后山采藥時,在采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株比較奇特的茶樹后,移植到汪家洋村紀下垅。他開始還不敢斷定是不是茶樹,采摘一些芽葉請白琳的茶師鑒定。經(jīng)過鑒定后,發(fā)現(xiàn)就是茶樹,但與平常茶樹有區(qū)別,取名大號茶。

林圣松將茶樹進行分株、壓條,共繁育了幾十株。清末民國初期,正值福鼎茶業(yè)繁榮時期,林圣松用大號茶來制作白毫銀針,其香氣、滋味、條索、色澤俱佳,在福鼎茶界引起轟動。

上世紀50年代初,福建省茶科所科研人員調(diào)查茶樹品種時,根據(jù)“大號茶”諧音定名“大毫茶”。1984年,同“福鼎大白茶”一起,經(jīng)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列為國家級茶樹良種。”

清代著名茶人—梅伯珍

梅伯珍(1875-1947),字步祥,號筱溪,又號鼎魁,大名伯珍。一生行茶商,是他把福鼎白茶推銷到天津、香港、南洋、新加坡等地。聲聞閩浙,榕城人尊稱他為“梅伯”。

梅伯珍畢生精研茶葉,上世紀三十年代時還在福州設立兩處會館,商號“恒春祥”。他還善于研制新產(chǎn)品,發(fā)明茉莉花茶,有“梅占魁”之稱號,是較有成就的清代茶人,受到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茶界十大泰斗之一莊晚芳先生的高度贊譽。

梅伯珍的一生頗具傳奇性,他晚年親撰的自傳體筆記《筱溪陳情書》更是一篇情真記實的美文,以七千余字記述七十余年歷史,繁簡有序,波瀾壯闊。是福鼎茶業(yè)的重要文獻資料,對考察研究福鼎白茶的發(fā)展史和茶文化的傳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知名茶商—陳熾昌

陳熾昌(1889~1969年),字云盛,點頭街道廣順里人,創(chuàng)辦“聯(lián)成”茶行時,擔任福州福鼎會館的“管幫帶”(相當于主管)。為人忠厚,講信譽。

陳熾昌創(chuàng)辦的“陳廣順”是點頭茶行的一塊老招牌。陳家祖上于清初期由永春遷居點頭廣順里,早年創(chuàng)辦茶葉商行,即以遷居地“廣順”二字作招牌名。陳熾昌在家人、族人的幫助下,注冊“聯(lián)成”商號,以光大家業(yè)。

當時,福州福鼎會館也在榕城成立,陳熾昌與同鄉(xiāng)梅伯珍、吳觀楷等人有機會相聚在一起磋商茶業(yè)大計。福州茶業(yè)會館還聘請陳熾昌當“掌盤代”,這職務相當于茶行的總管。舊街曾流傳著一首打油詩:“四字拆開兩個腳,廣順熾昌采白茶。白茶采起真好賺,頓頓吃酒配豬腳。”說明茶莊生意發(fā)展,給民眾帶來了生活的變化。

知名茶人—梅秀蓬

梅秀蓬(1903~1951年),字賢萊,點頭柏柳人,其祖輩開始就經(jīng)營茶業(yè),采辦茶葉極有規(guī)模,常年大量販茶經(jīng)營于福州、上海等地,于民國初年隨其父輩在福州鼓樓區(qū)建造規(guī)模較大的茶商會館,商號名稱“協(xié)和隆”,是民國時期福鼎茶商在福州最大的商務會館。

該會館解放后被政府征用并改制,國人熟知的<福州八一服務社>,可見其規(guī)模之大。北伐第一軍將領何應欽率部進駐福建時,茶商梅秀蓬家作為榕城富商捐獻了很多錢糧與白茶給何部,得到當局嘉獎。1927年春,其母六十大壽,何應欽以福建全省執(zhí)政的名義贈送匾額祝壽,匾文以“純嘏爾?!彼淖仲濏?。

首家福鼎白茶合作社創(chuàng)辦人—李得光

李得光(1902~1981),又名華卿、觀國、耀西、李原,福建福鼎縣點頭龍?zhí)锎迦恕?/p>

李得光先生生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熱誠愛國,積極參加反日救亡活動,為人正直,關心桑梓教育事業(yè),為祖國教育事業(yè)做出一定貢獻。先生歷任福鼎縣參議會參議長、解放前任省農(nóng)工黨常務干事、福建省臨時工委委員等職務。

1939年,李得光先生創(chuàng)辦“福鼎白茶合作社”,與茶商壓低茶價作斗爭。當時,福鼎白茶無法外銷,福建省茶管局不予收購,李得光先生根據(jù)國民黨政府合作社法,組織成立“福鼎白茶合作社”。

各村成立村社后組成聯(lián)社,推選先生為聯(lián)社主任。這對度過白茶滯銷所帶來的不景氣,減少中間剝削,救活處境困難的茶農(nóng),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先生一生為革命先行,關注民生;為家鄉(xiāng)發(fā)展,盡心盡力的事跡值得發(fā)揚光大。

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梅相靖

梅相靖出生在茶業(yè)世家,祖居點頭柏柳村地處東海之濱,是福鼎大白茶、大毫茶的原產(chǎn)地,號稱“中國白茶第一村”。其祖父梅伯珍畢生研究白茶制作技術,將福鼎白茶推向世界各國,在茶商界有“梅占魁”之尊稱。

梅相靖是梅伯珍第三代嫡傳,自小跟從父輩學習制造各茶葉品種。2013年1月,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福鼎白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梅相靖名列傳統(tǒng)技藝類傳承人。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在家點頭柏柳村與祖父輩開始學習培育白毛茶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他擔任村干部其間多次參加縣里和農(nóng)業(yè)主管部門舉辦的茶葉培訓班學習,五十多年來堅持學習與制作茶葉,苦心經(jīng)營茶園管理,探索茶葉的采摘與制作,總結(jié)了一整套利用傳統(tǒng)技法制作白茶的方法。

來源:華茶號

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10首采茶歌,趕快收藏

       采茶歌是我國民歌中典型的“勞動歌”,是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唱詞結(jié)構(gòu)上多采用對稱式句式結(jié)構(gòu),風格上大多數(shù)是以粗獷的山間小調(diào)為主要表達樣式,而在內(nèi)容上大多數(shù)是以歌頌茶文化、茶生活為主,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民俗性的審美情趣。

  10首廣為流傳的茶歌,曲曲經(jīng)典,趕快收藏起來聽!

  01

  采茶撲蝶

  李谷一演唱 福建、安徽民樂

  百花開來好春光,采茶姑娘滿山崗。

  手提籃兒來采茶,片片采來片片香。

  采呀,采呀,片片茶葉片片香。

  02

  采茶舞曲

  周大風詞曲 浙江民歌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采茶忙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鳳點頭

  妹妹呀,采茶好比魚躍網(wǎng)

  一行一行又一行

  03

  采茶姐妹上茶山

  電影《劉三姐》插曲采茶姐妹上茶山

  三月鷓鴣滿山游,四月江水到處流,采茶姑娘茶山走,

  茶歌飛上白云頭。

  04

  茶香中國

  雷佳演唱

  我家喲客人多

  客來心腸熱

  不分你我一壺茶

  茶香醉心窩

  05

  茶山情歌

  楊鈺瑩演唱

  茶山的阿妹俏模樣

  啊吔…吔…吔…吔…俏模樣

  十指尖尖采茶忙

  啊吔…吔…吔…吔…采茶忙

  引得蝴蝶翩翩飛

  06

  倒采茶

  閻維文演唱

  十二月里來倒采茶呀

  正采茶呀

  滿彩荷花翻彩李子花呀

  劉四姐呀倒采茶呀正一聯(lián)啊

  07

  蘇三采茶

  奚秀蘭演唱

  正月里采茶剛發(fā)芽

  蘇三在房中紡棉紗

  姐呀嫩茶好比姐樣嫩

  你不采它 莫非讓給別人家

  08

  茶山姑娘

  鄧麗君演唱

  山上的茶樹青又青,

  采茶的姑娘真多情。

  歌聲兒好像黃鶯啼,

  叫我怎能不動心。

  09

  挑擔茶葉上北京

  何紀光演唱 湖南茶歌

  桑木扁擔輕又輕

  我挑擔茶葉出洞庭

  船家他問我是哪來的客喲

  我湘江邊上種茶人

  10

  古丈茶歌

  宋祖英演唱 古丈茶歌

  綠水青山映彩霞,

  彩云深處是我家;

  家家戶戶小背簍,

  背上藍天來采茶。

找到約16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2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