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洞庭春盡水乳

找到約5條結(jié)果 (用時 0.003 秒)

論唐宋時期禪宗寺院茶湯煎點禮儀

摘要:唐宋時期禪寺中既有茶禮,也有湯禮,合起來稱作“茶湯禮”。宋代之前,無論社會上還是宗門內(nèi),普遍使用煎茶法。宋代則流行點茶法。唐代百丈懷海禪師首制“百丈清規(guī)”,將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煎茶法納入禪門禮儀。到了宋代,又與點茶法相結(jié)合,出現(xiàn)了“煎點”二字。煎點,不僅是唐代煎茶法和宋代點茶法的合稱,也指禪寺中煎湯和點茶的具體禮儀。是宋代“客至點茶,欲去煎湯”待客俗禮的宗門化,也是宋代茶湯煎點禮儀形成的社會基礎(chǔ)。宋代不僅文人雅士熱中煎茶、點茶,甚至連帝王貴胄也參與其中,這乃是宋代茶文化興盛的一個主要原因。另外,禪門諸多《清規(guī)》中提到的“茶葯”,即禪門常說的藥石,其實是晚食的隱語,俗稱點心。此外,茶榜和茶狀,以及茶鼓、茶板、茶盞、茶橐子、茶筅、湯瓶等,在禪門茶禮中都有專門的意義,本文也擬作簡略探討,以期對唐宋以來禪寺茶湯煎點禮儀和具體過程作一番概略梳理。

關(guān)鍵詞:煎點 茶湯 茶榜 茶狀 茶葯 湯瓶

概 說

宋代宗賾禪師輯編的《禪苑清規(guī)》,是對唐代百丈懷海制定《古清規(guī)》以來的第一次整理輯編,不但保留了《古清規(guī)》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也將宋代叢林禪寺制定的“叢林清規(guī)”“禪林日用”等收集進來,可以看作是宋代禪寺的“清規(guī)總編”,對于我們研究宋代禪寺茶湯煎點禮儀以及煎點用具,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正如宗賾禪師在序文里說的:“是以僉謀開士,遍摭諸方。凡有補于見聞,悉備陳于綱目。”所以禪門清規(guī)中記載的茶湯煎點之事,以《禪苑清規(guī)》最爲詳備。本文即以《禪苑清規(guī)》為主要參考資料,擬從七個方面,對唐宋以來禪寺茶湯煎點禮儀以及煎點用具,予以探討。

一、煎點的意義

煎茶法形成于唐代初期,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飲茶”條記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碧┥浇的Р囟U師首次將煎茶法引入禪門,幫助禪僧修習。此后百丈懷海禪師首制禪寺清規(guī),將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煎茶法納入禪門禮儀,稱為禪寺煎茶禮儀,后人尊之為“百丈清規(guī)”或“古清規(guī)”。到了中唐時期,茶風禪風并行,形成了“寺必有茶,僧必飲茶”的禪茶風尚。趙州從諗禪師住持觀音禪院時,以一句“吃茶去”法語接引四方學僧,從此茶禪之風彌布叢林,這對唐末禪寺清規(guī)中茶湯禮儀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封氏聞見記》里又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tǒng)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标懹稹恫杞?jīng)》出現(xiàn)在百丈禪師制定禪寺清規(guī)之后,是當時世俗社會飲茶方法的歸納總結(jié),至于禪門茶禮,仍存于古清規(guī)之中。

唐代煎茶法到了宋代,又與點茶法相結(jié)合,于是出現(xiàn)了“煎點”二字,分別指唐代煎茶法和宋代點茶法。宋代禪寺通行點茶法,但爲了表示對古清規(guī)的尊重,特意將唐代煎茶禮儀名稱保留下來,合稱呼煎點,用以警示后人。日僧無著道忠禪師《小叢林清規(guī)》“煎點通辯”條說:“就座吃茶亦名煎點。此方必管辨精厚,似與古規(guī)僧堂等所行稍異?!焙笫乐饾u成為一種正式用語,瀹茶稱作點茶,燒水稱作煎湯,煎湯點茶,合稱“煎點”。

《禪苑清規(guī)》中記載說:“堂中所用柴、炭、米、面、油、鹽、醬菜、茶湯、藥餌、姜棗、烏梅、什物、家事”,除了柴米油鹽酒醋,還有茶湯、藥餌,已經(jīng)將茶湯并列為日常用事了。又說:“內(nèi)侍者收掌堂頭衣缽,支收文歷并方丈內(nèi)公用物色。主管茶湯、紙筆、冬夏衣物?!薄邦A先點檢門狀關(guān)牒書信,恐有差誤,及備茶湯人事之物?!辈铚坏嵌U寺主持的重要用品,要內(nèi)侍者專人掌管,而且也作為接待政府官員以及諸方大德的必備物用,不能有些許懈怠。足見宗門對待茶湯的重視程度了。

唐代百丈懷海禪師首制禪寺清規(guī),后人尊之為“百丈清規(guī)”或“古清規(guī)”,將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煎茶法納入禪門禮儀,成為最初的禪寺煎茶禮儀。到了宋代,又與點茶法相結(jié)合,于是出現(xiàn)了“煎點”二字,分別指唐代煎茶法和宋代點茶法。宋代禪寺通行點茶法,但爲了表示對古清規(guī)的尊重,特意將唐代煎茶禮儀名稱保留下來,合稱煎點,用以警示后人。日僧無著道忠禪師《小叢林清規(guī)》“煎點通辯”條說:“就座吃茶亦名煎點。此方必管辨精厚,似與古規(guī)僧堂等所行稍異?!焙笫乐饾u成為一種正式用語,瀹茶稱作點茶,燒水稱作煎湯,煎湯點茶,合稱“煎點”。所以,煎點不僅是唐代煎茶法和宋代點茶法的合稱,也指禪寺中煎湯和點茶的具體禮儀過程。

二、煎點的方式

《禪苑清規(guī)》(以下簡稱《清規(guī)》,后同)“赴茶湯”條開篇即說:“院門特為茶湯,禮數(shù)殷重,受請之人不宜慢易?!奔妩c作爲一種茶湯禮儀,在禪門日常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贾肚逡?guī)》,正式煎點都要先出茶榜或茶狀,然后擊茶鼓或敲茶板,然后鳴鈡,僧眾依次進入煎點場所,按“茶湯圖”以及“照牌”所示坐定。開始行茶,澆湯,如此二遍,然后請吃茶葯。然后又行茶,澆湯,茶罷,收拾湯瓶、茶盞、茶橐,大眾禮謝煎點特為人,一次完整的茶湯禮儀到此宣告結(jié)束。下面完整引用一段《清規(guī)》中的文字,以資說明。

僧堂內(nèi)煎點

堂內(nèi)煎點之法,堂頭庫司用榜,首座用狀。令行者以箱復托之,侍者或監(jiān)院或首座呈特為人。禮請訖,貼僧堂門頰。監(jiān)院或首座于方丈禮請住持人,長版后眾僧集定。入堂燒香,大展三拜,巡堂請眾。齋后,堂前鐘鳴就坐訖。行法事人先于前門南頰朝圣僧叉手側(cè)立,徐問訊。離本位于圣僧前當面問訊罷,次到爐前問訊。開香合,左手上香罷,略退身問訊訖。次至后門特為處問訊,面南轉(zhuǎn)身,卻到圣僧前當面問訊。面北轉(zhuǎn)身問訊住持人,以次巡堂至后門北頰版頭,曲身問訊。至南頰版頭亦曲身問訊。如堂外,依上下間問訊。卻入堂內(nèi),圣僧前問訊。退身依舊位問訊,叉手而立。茶遍,澆湯,卻來近前當面問訊。乃請先吃茶也。湯瓶出,次巡堂勸茶,如第一翻,問訊巡堂,俱不燒香而已。吃茶罷,特為人收盞。大眾落盞,在床叉手而坐。依前燒香,問訊特為人罷,卻來圣僧前大展三拜,巡堂一匝,依位而立。行藥罷,近前當面問訊,仍請吃藥也。次乃行茶澆湯,又問訊,請先吃茶。如煎湯瓶出,依前問訊巡堂,再勸茶。茶罷,依位立。如侍者行法事,茶罷先問訊,一時收盞橐出。特為人先起于住持人前一展云,此者特蒙和尚煎點,下情無任感激之至。又一展敘寒暄云,伏惟和尚尊體起居萬福,乃觸禮三拜,送住持人出堂外。侍者于圣僧前上下間問訊訖,打下堂鐘。如庫司或首座煎點茶湯了,先收住持人盞。眾知事或首座于住持人前一展云,此日粗茶(或云此日粗湯)伏蒙和尚慈悲降重,下情不任感激之至。又一展敘寒暄云,伏惟和尚尊體起居萬福,乃觸禮三拜。第三拜時住持人更不答拜,但問訊大眾以表珍重之禮。作禮竟,送住持人出堂。行法事人再入堂內(nèi)圣僧前上下間問訊,收盞罷再問訊,打鐘出堂外。首座亦出堂外,與眾知事觸禮三拜。如首座特為書記,書記亦先出堂外,與首座觸禮三拜而散。

(圖注:南宋《五百羅漢圖》局部 現(xiàn)藏日本大德寺)

(圖注:日本建仁寺四頭茶禮點茶器具)

堂頭結(jié)夏茶榜

堂頭和尚今晨齋退就云堂煎點,特為首座大眾聊表結(jié)制之儀,兼請諸知事光伴。今月日。侍者某人敬白。

堂頭解夏茶榜

首尾同前。但改云“聊表解制之儀”。

庫司結(jié)夏茶榜

庫司今晨齋退就云堂點茶。特為首座大眾聊表結(jié)制之儀。伏望眾慈同垂光降。今月日。庫司比丘某甲敬白。

庫司解夏茶榜

首尾同前。但改云“聊表解制之儀”。

首座結(jié)夏狀

首座比丘某右某。啟取今晨齋后就云堂點茶。特為書記大眾聊表結(jié)制之儀。仍請諸知事。伏望眾慈同垂光降。謹狀。月日。首座比丘某狀。封皮云。狀請書記大眾。首座比丘某甲謹封。

首座解夏狀

首尾同前。但改云“聊表解制之儀”。

如堂頭特為新舊知事首座及知事首座點茶。榜狀如請知事頭首。篇中已明。

這段文字很長,也很繁瑣,明確記載了宋代禪寺結(jié)夏、解夏時煎點禮儀盛況,以及茶榜、茶狀的書寫格式等,需要仔細研讀。下面擬從四個方面予以分析。

三、茶禮與湯禮

禪門禪寺中既有茶禮,也有湯禮,合起來稱作“茶湯禮”。由于湯禮和茶禮相似,《清規(guī)》中遇到湯禮處就省略了。檢點《清規(guī)》文字,茶禮一般在上午或下午進行,湯禮則在晚間放參后進行。仍然引用《清規(guī)》文字說明:

堂頭煎點

侍者夜參或粥前稟覆堂頭,來日或齋后合為某人特為煎點,齋前提舉行者,準備湯瓶(換水燒湯)、盞橐茶盤(打洗光潔)、香花坐位、茶藥照牌煞茶。諸事已辦,仔細請客。于所請客躬身問訊云,堂頭齋后特為某人點茶,聞鼓聲請赴,問訊而退。禮須矜莊,不得與人戲笑(或特為煎湯,亦于隔夜或齋前稟覆,齋后提舉行者準備盞橐煎點,并同前式。請辭云,今晚放參后,堂頭特為某人煎湯)。

括號內(nèi)文字即是禪寺日常湯禮,因爲較茶禮簡約,所以往往附在茶禮之后?;蛘呒右晕淖终f明,如:“此日粗茶,或云此日粗湯”“此日點茶,或云煎湯”“此日點茶,或云此日煎湯”。也可以認為,到了南宋以后,所謂煎點茶湯,乃是點茶煎湯的簡稱。除了稱謂不同外,茶禮和湯禮還有時間上的區(qū)別。日本無著道忠《小叢林清規(guī)》里記載:“凡供茶湯,自午后到夜半,先獻茶,次供湯。自子后到午時,先獻湯,后供茶。”大概因爲飲茶容易使人不寐的緣故吧,所以晚間以湯禮爲主。另外一種湯禮則比較隨意,往往在吃茶后吃湯:“維那答一拜云:管待蕭疏,且希以道為念,不吃湯?!边@是新到掛搭僧到云水堂維那處參禮,吃茶罷,并不吃湯,因爲禪門里有“迎客吃茶,送客吃湯”的不成文規(guī)定,新到只吃茶不吃湯,表示允許掛搭的意思。

宋代道楷《祇園正儀》則說得更明了:“新到相見茶湯而已,更不煎點。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務要省緣,專一辨道?!边@里的茶湯就是普通的茶湯,一般用大壺煎煮,用來招待大眾,簡便易行。但有些湯禮非茶禮所可取代,必須鄭重其事舉行,一如茶禮:

解夏

七月十四日晚念誦煎湯。來日升堂,人事巡寮煎點并同結(jié)夏之儀,唯榜狀詞語不同而已。(下略)

冬年人事

節(jié)前一日,堂頭有免人事,預貼僧堂前。至晚堂內(nèi)庫司點湯,冬榜云:聊表至節(jié)陳賀之儀。年榜云:聊表改歲陳賀之儀。首尾同前。(下略)

解夏和歲末,通常要舉行湯禮,榜、狀禮儀同茶禮。只是湯禮多在晚間進行。禪門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使人不寐,滿腹時幫助消化,茶為不發(fā)之物,使人心性平和。雖說“學禪務于不寐”(《《封氏聞見記》》),但飲茶后精神過于興奮畢竟對身心無益,即使素來以沉靜著稱的禪僧們大概也心存忌憚,所以晚間就不吃茶只吃湯了。

禪門里的湯到底是什麼?劉淑芬在《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一文中有專門論述,筆者這里稍作解析和探討。

考之宋元以來清規(guī),提到的湯大約有三種:熱湯、煎湯和湯藥。熱湯即燒開的沸水,也簡稱湯,在茶禮中是用來點茶的,盛在湯瓶中點茶,稱作澆湯?!肚逡?guī)》“僧堂內(nèi)煎點”條:“茶遍澆湯,卻來近前,當面問訊,乃請先吃茶也。”“法眷及入室弟子特為堂頭煎點”條:“行茶遍,約澆湯三五碗?!边@里的熱湯就是燒開的沸水。

湯藥除了僧人生病時飲用外,也用來依季節(jié)服用,以起到預防時疫的效用。清代儀潤《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湯藥”條載:“外則典座,內(nèi)則湯藥。應時供奉住持湯點,左右應接,佐助衣缽,撫恤行者。此執(zhí)須豐儉得宜,尤嚴戒背眾飲食。”再如明代僧費隱通容《叢林兩序須知》記載:“朝夕供奉方丈湯藥,制揀方料,簡慎品味。其中根性優(yōu)劣,補瀉不同,或湯或丸,火候緩急,因時調(diào)服,一一須知謹察?!笨梢姕幨窃谠缤矸玫?,用料講究,和合得宜,是適宜四時長飲的補瀉之藥。

禪門湯禮中所說的湯通常是指煎湯,用一種或數(shù)種藥物香料煎煮,用來解渴益生的飲料,類似于后世的甘草湯、薄荷湯、紫蘇湯、蓮子湯、薯蕷(山藥)湯、橘皮湯等。宋代商業(yè)興盛,市井繁榮,出現(xiàn)了許多從事“點茶炷香”的專門行業(yè),官府也設有“四司六局”,以備官員筵席之需。所謂“奇茶異湯”,處處有之,可見宋代生活之完備和繁華了。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十二月”條載:“更以蒼術(shù)、小棗、辟瘟丹相遺。如宮觀羽流,以交年疏仙術(shù)湯等送檀施家。醫(yī)師亦饋屠蘇袋,以五色線結(jié)成四金魚同心結(jié)子,或百事吉結(jié)子,并以諸品湯劑,送與主顧第宅,受之懸于額上,以辟邪氣。”這些湯藥是用來辟除邪氣的。又如“天曉諸人出市”條載:“又有浴堂門賣面湯者,有浮鋪早賣湯藥二陳湯,及調(diào)氣降氣并丸劑安養(yǎng)元氣者?!边@里的“二陳湯”即煎湯,用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四味草藥組成,用生姜、烏梅入煎,有清熱化痰、消導行氣之功效。

又據(jù)北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一記載:“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蹦纤涡於取赌洗凹o談》也說:“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不知起于何時?然上至官府,下至閭里,莫之或廢?!边@兩則資料里除了說明煎湯用藥物香料外,還說明“客至點茶,欲去煎湯”這樣的待客禮儀在宋代社會上很流行,上至侯門府衙,下至市井巷陌,旁及宮觀寺廟,都很盛行和重視。這應該是宗門茶湯煎點禮儀形成的社會基礎(chǔ)。

禪寺煎湯不可能象俗世間那樣名目繁多,最多的可能是鹽豉湯、生姜湯、甘草湯等,可根據(jù)四時變化煎煮不同材料,以甘甜可口、消食暖胃、消解茶性爲主。所謂“先茶后湯”,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時茶湯果子藥食并列,如《律苑事規(guī)》記載:“方丈請和尚今晚湯果”,“請?zhí)貫闇?、藥石,至晚湯果,兩班光伴。”《敕修清?guī)》“達磨忌”條云:“念誦畢,或請就坐藥石?!庇帧案嫦恪痹疲骸爱斖?,方丈請參頭、維那、侍者藥石?!庇帧坝畏絽⒄垺睏l云:“當晚特為湯,乃至湯罷,起就爐前謝湯,須兩展三禮,抽衣就坐藥石?!笨梢姕Y中的湯不可能是湯藥,而是煎湯。湯藥和果子、藥石一般不能同時服食,而煎湯則可。

另外,宋代禪寺通行點茶禮法,這也是兩宋茶法在宗門的一種體現(xiàn)。宋代不僅文人雅士熱中煎茶、點茶,甚至連帝王貴胄也參與其中,樂此而不疲,這是宋代茶文化興盛的一個主要因素。如蘇軾《汲江煎茶》詩:“活水還需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描繪了宋人煎茶的清況。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務觀詩中所說的分茶,其實就是點茶,屬于點茶的一種游戲,起源于唐末五代時期,宋時民間頗為流行。宋徽宗曾親自點茶,以賞賜近臣:“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沸。少頃,白乳浮盞,而如疏星淡月。顧群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延福宮曲宴記》(宋)李邦彥撰 )

宋代點茶法是將團茶或散茶,經(jīng)過破碎、碾羅后成為精細末茶,然后投到茶盞中,用湯瓶注入沸水,并用茶筅攪拌以出沫餑。宋代點茶首重建盞,以紺黑有鷓鴣斑或兔毫紋為上品,這樣更能襯托出沫餑潔白如雪的色澤。趙佶《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fā)茶采色也?!薄敖Y(jié)浚靄,結(jié)凝雪。茶色盡矣……乳霧洶涌,溢盞而起……《桐君錄》曰:‘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為過也?!泵枥L得很精致形象,可看作是對宋代點茶法所成茶湯的具體呈現(xiàn)。

宋代民間點茶、飲茶、斗茶、分茶風氣頗興,我們從傳世的北宋人劉宋年的《攆茶圖》、《茗園賭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宋徽宗趙佶的《文會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以及據(jù)說出自元代趙孟頫之手的《斗茶圖》等畫幅中都可以看到,這也是宋代茶事興盛的具體寫照。

此外,吳自牧《夢梁錄》有許多文字資料也可佐證:

夜 市

日市亦買賣。又有夜市物件,中瓦前車子賣香茶異湯。

諸色雜貨

又有早間賣煎二陳湯,飯了提瓶點茶,飯前有賣馓子、小蒸糕。

茶 肆

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門點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兇二事,點送鄰里茶水,倩其往來傳語。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點送門面鋪席,乞覓錢物,謂之“齪茶”。僧道頭陀欲行題注,先以茶水沿門點送,以為進身之階。

從以上簡單資料可以看出,點茶、煎湯、食用茶點,是宋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宗門只是將之禮儀化并寫入清規(guī),融入到禪僧的日常修行生活中,從而形成了禪門獨特的“茶禮”和“湯禮”,可以看作是宋代茶風在禪門的具體反映。

至于具體的煎點方式,無著道忠《小叢林清規(guī)》中則有具體描寫:

住持焚香薰獻,次遞茶器,左手接托。次進茶筅,右手接之。并摸盞唇令注湯,以筅攪了。還筅侍香,雙手薰獻了。(“佛涅槃忌”)

供頭候眾吃果了進茶(每器盛末荼,和尚與果一時供。故今只進余眾耳),次進湯瓶。捧茶托,右手摸碗唇承湯,茶筅攪調(diào)了。(“展缽式”)

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對《清規(guī)》中“點茶”、“行茶”、“澆湯”儀規(guī)的細化和補充,對我們了解宋代禪寺茶湯具體操作方法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四、茶榜與茶狀

前面引文中曾提到的茶榜和茶狀,在禪門茶禮中有專門的意義。關(guān)于榜和狀的字義以及用處,宣方《宋元佛寺茶榜考論》、王大偉《宋元禪宗清規(guī)研究》都有專章論述,此不贅述。筆者重點解析茶榜和茶狀在茶湯煎點禮儀中的具體應用。

前引“僧堂內(nèi)煎點”條說:“堂內(nèi)煎點之法,堂頭庫司用榜,首座用狀?!痹诙U寺職能中,住持以下,首座最受尊重?!笆鬃?,表儀眾僧?!?同前)元代《幻住庵清規(guī)》里說:“首座之稱,居一眾之首也。在叢林與長老平分風月,在庵中與庵主同展化儀。事在精勤,行存潔白,情忘憎愛,念絕是非。十方之儀范所鐘,一眾之道業(yè)所系?!痹诎僬蓱押6U師制定禪寺清規(guī)之前,首座也稱上座或第一座。如《五燈會元》載有溈山靈佑禪師一則著名公案:

時華林覺為第一座……丈曰:“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奔粗竷羝繂栐唬骸安坏脝咀鲀羝浚陠咀魃趺?”林曰:“不可喚作木也?!闭赡藛枎?靈佑禪師),師踢倒凈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輸卻山子也?!?/p>

華林覺當時為首座,卻因應答不對機,從而失去主持大溈山的機會,輸給了時任典座之職的靈佑禪師。六祖《壇經(jīng)》中記載:“神秀上座現(xiàn)為教授師,必是他得?!睆纳献⒌谝蛔?,到后來的首座稱謂,可見禪寺清規(guī)從唐及宋的發(fā)展流變過程。

禪寺茶禮因爲“禮數(shù)殷重”,茶榜、茶狀的文字都有一定格式和具體規(guī)定。這在南宋《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里也有詳細說明:“四節(jié)茶湯榜狀式,方丈庫司,用榜七行;首座,用狀九行。”

因爲茶湯禮儀特為人以及場所的不同,茶榜、茶狀張貼的地方也不同?;蛸N堂外上間或下間(請知事)、或貼僧堂南頰(請頭首)、或貼僧堂門頰(僧堂內(nèi)煎點)(以上俱引自《禪苑清規(guī)》);或貼僧堂前下間(《禪林備用清規(guī)》),或貼僧堂前(《律苑事規(guī)》)不僅如此,張貼的位置也有規(guī)定:堂頭榜在上間。若知事首座在下間。(《禪苑清規(guī)》“僧堂內(nèi)煎點”條)

舉行重要茶湯禮儀,茶榜、茶狀要先呈主持或首座看過,然后張貼:“堂內(nèi)煎點之法,堂頭庫司用榜,首座用狀。令行者以箱復托之,侍者或監(jiān)院或首座呈特為人,禮請訖,貼僧堂門頰?!?《禪苑清規(guī)》)“齋前具箱復托茶榜呈首座?!?同上)

茶榜直接張貼即可,而茶狀則要用封皮或者稱作可漏、可漏子封裝起來,呈給需要禮請的僧眾,然后才張貼。如《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記載:

眾寮解結(jié)特為湯狀式

守寮比丘某。右某啟:取今晚就寮煎湯一中。特為闔寮尊眾。聊表(結(jié)制解制)之儀。伏望眾慈,同垂光降。謹狀。某年某月日。守寮比丘 某狀??陕籂钫堦H寮尊眾,守寮比丘  某  謹封。

晚間僧寮煎湯用狀,以示隆重。也籍以聯(lián)系同寮僧眾感情,表示對結(jié)制解制儀式的一種尊重。

(圖注: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附圖)

五、茶藥與藥石

《清規(guī)》中提到的葯、或茶葯,就是禪門常說的藥石。藥石的稱謂由來已久?!读凶印钪臁罚骸凹捌洳∫?,無藥石之儲?!薄缎?jīng)音義》云:“攻病曰藥石?!彼运幨畛跏怯脕碇委熒眢w疾病的。《黃檗清規(guī)》里說:“藥石,晚食也。比丘過午不食,故晚食名藥石,為療餓渴病也。”可見,藥石是宗門晚間飲食的一種稱謂,正如稱“甜酒”為“般若湯”一樣,是一種宗門隱語。

藥石除了是晚食的隱語外,在茶湯禮儀中也指一種類似點心的茶點,或者是簡單的果脯、蜜煎、蜜果、松子、熏豆之類,但不可能是藥丸。宋人周密《武林舊事》“酒樓 ”條載:“有以法制青皮、杏仁、半夏、縮砂、豆蔻、小蠟茶、香藥、韻姜、砌香、橄欖、薄苛?!边@些下酒的小食也可用來做茶點。吳自牧《夢梁錄》“分茶酒店 ”條記載的果子更多,簡要羅列一些:

四時果子:圓柑、乳柑、福柑、麝香甘蔗、沈香藕、金銀水蜜桃、新胡桃、新銀杏、洞庭橘、蜜橘、橄欖、紅柿、方頂柿、青梅、枇杷、金杏。

干果子:如錦荔、京棗、香蓮、松子、人面子、蜜姜豉、瑪瑙餳、麝香豆沙團子。可謂琳瑯滿目了。

至于“臘藥”和“暑藥”,《夢梁錄》和《武林舊事》中都有提及:

“臘日賜宰執(zhí)、親王、三衙從官、內(nèi)侍省官并外閫、前宰執(zhí)等臘藥,系和劑局造進及御藥院特旨制造銀合,各一百兩以至五十兩、三十兩各有差。伏日賜暑藥亦同?!?《武林舊事》)

“醫(yī)家亦多合藥劑,侑以虎頭丹、八神、屠蘇,貯以絳囊,饋遺大家,謂之“臘藥”?!?同上)

可以看出,這些“臘藥”和“暑藥”,很可能是用來外用或者放置在室內(nèi)的,一是端午節(jié)佩帶辟邪,一是暑天涂抹解熱。

禪寺茶湯禮儀中之所以將藥食茶點稱作“藥”或“茶藥”,是因為佛教有過午不食和不非時食的戒律規(guī)定和飲食傳統(tǒng),飲茶時吃點心或者果脯、熏豆之類,也屬于違戒,為戒律所不允許;但如果是用來治療身體疾病的,則不算破戒?!肚逡?guī)》中也說:“小食、藥石,與果子、米飲、豆湯、菜汁之類,如非齋粥二時,并是非時之食也。”這些藥石果子如果在非兩餐齋飯時食用,就是非時食,是破戒;但如果在茶湯禮儀中食用,因爲是“茶葯”,就不算破戒。這也是禪門特別的“開緣”之例。

現(xiàn)在日本茶道仍然稱飲茶前的飲食為“懷石料理”,就來自于禪宗。傳說禪僧們冬天打坐時,實在難以忍受寒冷和飢餓,于是將燒熱的石頭揣在懷里,不但身上不冷了,肚子也不“咕咕”叫了,懷石的典故由此而來。

六、茶湯禮儀中的用具

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清規(guī)》中涉及茶湯禮儀的用具約有以下數(shù)種,簡單介紹如下:

1) 斗笠

斗笠是云水僧必不可少的行具之一,上下斗笠時,可以用來盛裝茶葉筒?!肚逡?guī)》“裝包”條:“笠子內(nèi)安圣像、經(jīng)文、茶器之類。”“先取凈瓶茶筒枕頭安笠內(nèi)?!?/p>

2) 湯瓶

用來盛裝熱湯點茶的用具,唐代稱作提子,宋代稱作湯瓶,簡稱瓶,用來點茶,也稱澆湯?!肚逡?guī)》:“齋前,提舉行者準備湯瓶,換水燒湯。”

3) 茶盤

用來盛放盞橐的盤子?!肚逡?guī)》:“盞橐茶盤,打洗光潔?!?/p>

4) 茶盞、橐

茶盞也稱盞或碗,用來行茶(也稱下茶)澆湯的飲茶工具,橐即茶托,也稱橐子,用來盛放茶盞。《清規(guī)》:“行茶遍,約澆湯三、五碗?!薄皽砍?,或為本師師翁煎點,即侍者澆湯,親自下茶,以表專敬也?!?/p>

5) 茶筅

茶筅一詞,《清規(guī)》尚沒有發(fā)現(xiàn)?!秹袅轰洝分杏小皰咧恪⒅裰?、筅帚”的記載。日僧無著道忠纂《禪林象器箋》及《小叢林清規(guī)》,其中對茶筅有詳細解說:“《字匯》云:‘筅,同箲。筅,蘇典切,音鮮。筅帚,飯具?!薄啊段墓叶Y》云:茶筅之制不見于書傳,惟元謝宗可有詠茶筅詩,味其所謂‘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風漱玉華,萬縷引風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牙’之句,則其形狀亦可仿佛見矣?;蛑^茶筅即蔡氏《茶錄》所謂茶匙,非是。”“陸羽《茶經(jīng)》有茶具十六事,其中有歸潔注云:‘竹筅帚也。’”(以上具引自《禪林象器箋》)

6) 茶湯圖

茶湯圖是禪寺茶湯禮儀的一種圖示方式,簡潔明了,以便大眾熟悉并遵守。《禪苑清規(guī)》中尚沒有附圖,南宋《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 》中所載十一副圖中,有八幅是茶湯禮儀圖(見附圖),可見宋代宗門對于茶湯禮儀的重視程度了?!抖U林備用清規(guī)》中的“眾寮結(jié)夏”條則有詳細記載:

夏中具行茶湯瓶盞圖。兄弟有結(jié)緣者。隨意書名。結(jié)眾人緣也。堂司出圖帳后。粥罷。眾人和南。時出圖于穿堂。(諸圖牌。諸方具有常式)。

陸羽《茶經(jīng)》“十之圖”說道:“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于是《茶經(jīng)》之始終備焉。”比較禪寺茶湯圖,僅僅取陸羽“茶圖”之名目而已,實際內(nèi)容則要莊嚴和豐富得多,目的是爲為了方便僧眾明了茶湯禮儀立,其中的意義較之陸羽《茶經(jīng)》,深且遠矣。

(圖注:密庵咸杰禪師法語。 示璋禪人, 茶掛。 現(xiàn)藏日本京都大德寺龍光院)

(圖注:雪菴溥光書《敕賜大重陽萬壽宮》碑,碑立陜西戶縣祖庵鎮(zhèn)終南山萬壽宮)

七、茶鼓、茶板、照牌

茶鼓也寫作茶皷,設在法堂西北角,召集僧眾舉行茶湯禮儀時用。宋·林逋 《西湖春日》詩:“春煙寺院敲茶皷,夕照樓臺卓酒旗。”《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說法則有法鼓,會茶則有茶鼓?!比丈疅o著道忠《禪林象器箋·法鼓》條:“法堂設二鼓,其東北角者為法鼓,西北角者為茶鼓?!薄肚逡?guī)》“堂頭煎點”條則有詳細說明:

齋罷,侍者先上方丈,照管香爐次位。如湯瓶里盞橐辦,行者齊布茶訖……報覆住持人,然后打茶鼓(若茶未辨而先打鼓,則眾人久坐生惱。若庫司打鼓,諸寮打版,并詳此意,不宜太早)。眾客集,侍者揖入(方可煞鼓)。

至于茶鼓的擊打,也有一定規(guī)則?!秴擦中6ㄇ逡?guī)總要》中說:“法鼓,茶鼓,侍者主之。如上堂法鼓,長擊三通。小參,長擊一通。入室三下,普說告香,各五下。如特為尊宿,特為大眾,特為新舊執(zhí)事,擊茶鼓一通。退座三下?!薄皫焯们肮?,庫司主之。報齋三下,堂中煎點茶湯,集眾退座,每日齋粥,下堂和南,并擊之。大普請,長擊一通?!薄肚逡?guī)》中記載同此。

另外也有板,稱作打板或鳴板,作用同于茶鼓。有時鼓板并列。如《清規(guī)》“僧堂內(nèi)煎點”條:“長版后眾僧集定?!薄案安铚睏l:“聞鼓版聲及時先到,明記坐位照牌。免致倉遑錯亂。”照牌是用來表明坐位次序的,也要事先備好,以免臨時錯亂。

總之,禪寺中的茶湯禮儀有一套嚴密的程序,從擊鼓鳴板召集僧眾,到依照照牌入坐,可謂“等級森嚴”,不能有半點差池。

八、結(jié)束語

以上筆者從七個方面,對唐宋來以來禪寺中的茶湯禮儀及做法作了粗略分析。可以看到,禪寺吃茶不僅僅是爲了解渴,更多的是一種對禪門儀式的注重。從吃茶時出茶榜、茶狀,到敲擊茶鼓、茶板,以及燒香、行茶、澆湯、勸吃茶、行茶葯、謝茶等過程來看,禪門對待茶湯禮儀是十分注重的。正如《禪林備用清規(guī)》中所說:“禪苑清規(guī),始自百丈制禮作樂,防人之失。禮以立中道,樂以導性情。香燭茶湯,爲之禮;鈡魚鼓板,爲之樂?!睂⒉铚Y儀提升到儒家“禮樂”的高度,可謂推崇備至。宋代禪門有“煎點茶湯,叢林盛禮”的說法,《叢林校訂清規(guī)縂要》中也說:“自古茶禮最重,有謝茶不謝食之說?!?/p>

限于篇幅和體裁,筆者在探討唐宋茶湯禮儀時并沒有將燒香內(nèi)容納入,主要是考慮到這是一個專項題目,有待以后專題討論。宋代有俗諺曰:“燒香點茶,掛花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碧扑我詠恚瑹阋殉蔂懸环N專門的技藝和職業(yè),有諸多香鋪、行香人、印香人、香婆子等。印香也稱篆香,最早從寺院中興起,不僅用來供佛,也用來計時,稱作“無聲漏”。禪寺中無論茶禮還是湯禮,以及入室參請等,都要先燒香或告香,香爐、香瓶、香盒、香丸、香支是必備的,燃香、拈香、炷香等都有相應規(guī)約,并有“告香圖”供僧眾研習,可見宗門對于燒香禮儀的重視了。

另外,在探討唐宋禪寺茶湯禮儀時筆者結(jié)合唐宋以來煎茶、點茶之法予以說明和佐證,這樣就避免了過去一些研究者因爲不熟悉茶法而對禪寺茶禮的一些誤解。然而去圣時遙,古風不存,《清規(guī)》中許多茶湯用語在我們今人眼里已然變得陌生,加之現(xiàn)存禪寺中已經(jīng)徹底沒有了這些古代茶湯禮儀,所謂“禮失而求諸野”似乎也不可能,凡此種種,都對研究宋代《清規(guī)》茶湯禮儀帶來一定的困惑。正如清人儀潤所感嘆的:“又規(guī)條中,古有而今無者,如點茶拋香之類。古無而今有者,如祖忌增百丈等?!?《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孔子曾告戒弟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比寮易罱K詩教和禮儀。如今詩教凋零,禮儀盡失,言而無信,立則偃蹇,徒余嘆息。至于本文所論,難免粗疏甚或舛誤之處,還望識者有以教我爲盼也。

【摘自2017年《吃茶去》雜志(總第67期);作者:馬守仁(陜西西安),系茶禪文化研究學者,著有《無風荷動》《嶺上多白云》等】

參考文獻:

《禪苑清規(guī)》,[宋]宗賾著,蘇軍點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叢林校定清規(guī)總要》,[宋]惟勉編,《卍新纂續(xù)藏》第63冊

《律苑事規(guī)》,[元]省悟編述,嗣良修訂,《卍新纂續(xù)藏》第60冊

《幻住庵清規(guī)》,[元]明本著,《卍新纂續(xù)藏》第63冊

《禪林備用清規(guī)》,[元]弌咸著,《卍新纂續(xù)藏》第63冊

《敕修百丈清規(guī)》,[元]德煇編,《大正藏》第48冊

《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清]儀潤証義,《卍新纂續(xù)藏》第63冊

《小叢林清規(guī)》,[日]無著道忠撰,

《禪林象器箋》,[日]無著道忠撰,《佛光大藏經(jīng)》,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版。

《景德傳燈錄》,[宋]道原纂,《大正藏》第51冊

《五燈會元》,[宋]普濟著,中華書局1984年版

《茶經(jīng)》,[唐]陸羽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

《封氏聞見記》,[唐]封演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茶錄》,[宋]蔡襄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大觀茶論》,[宋]趙佶著,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武林舊事》,[宋]周密著,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版

《夢粱錄》,[宋]吳自牧著,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版

《陳氏香譜》,[宋]陳敬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

《香乘》,[明]周嘉冑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4冊

《唐、宋寺院中的茶與湯藥》,劉淑芬《燕京學報》(第十九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禪苑清規(guī)中所見的茶禮與湯禮》,劉淑芬《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四分,臺北:2007年

《宋元禪宗清規(guī)研究》,王大偉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滕軍著,東方出版社1992年版

《中國茶文化經(jīng)典》陳彬藩主編,余悅、關(guān)博文副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滕軍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茶與宋代社會生活》,沈冬梅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中華茶道》,丁以壽主編,關(guān)劍平、阮逸明副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中華茶史》,夏濤主編,郭桂義、陶德臣副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文化傳播視野下的茶文化研究》,關(guān)劍平著,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9年版

《無風荷動——靜參中國茶道之韻》,馬嘉善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春來茶香擷綠芽(下)

宋人李復有詩云:“春茶自造始開嘗,色味甘新氣芬馥?!贝号ㄩ_之際,茶人們一年一度的盛宴便如約而至——春茶季。對他們而言,春日的陽光和雨露,都藏在這一杯春茶里。有的甘甜、有的濃郁、有的花香襲人、有的野性十足……百般滋味,似乎是要靜下心來將每種都品上一品,才不辜負這大好春光。

香茗一甌知時節(jié)

茶葉采摘季節(jié),由于茶葉生產(chǎn)地區(qū)的氣候條件不同,各種成品茶對原料的要求不同,采摘季節(jié)的先后差別因此也就更大。明代以后,春茶采摘時節(jié)逐漸延長,不但有所謂的頭春、二春、三春等茶,而且人們還認識到采摘期的早與遲,對茶葉品質(zhì)的優(yōu)次是密切相關(guān)的。

如今,人們又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將春茶劃分成頭采、頭春、早春、明前、雨前、春尾等幾類。

頭采茶指茶園在開春以后,對極少量的、已經(jīng)達到采摘標準的芽葉的第一次采摘。因數(shù)量極少,用來篩選的范圍也就很小,所以頭采茶通常被用來試制成頭一波春茶。但由于含水量大,品質(zhì)并不一定是春茶里最好的。

頭春茶是指第一波春天采摘的茶葉。對于中國的名優(yōu)茶來說,頭春茶都代表的是最高品質(zhì)。但即使是頭春茶,不同種類的茶葉采摘時間也不一樣。綠茶頭春茶時間一般可以從2月延至4月。比如,四川宜賓在2月中旬開始采摘,浙江溫州永嘉烏牛早品種在2月中下旬開始采摘,福建福鼎白茶一般3月初采摘,陜南茶區(qū)往往在3月下旬開園采茶。而在同一茶區(qū)的高海拔茶園,頭春茶的采摘時間更晚。

對于茶葉采制來說,有4個重要的節(jié)氣:立春、春分、清明、谷雨。而春分至清明之間采制的茶是為明前茶。茶樹經(jīng)過了一個冬天的休養(yǎng),本身物質(zhì)含量就較豐富,再加上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茶樹發(fā)芽數(shù)量不僅有限且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采摘標準的產(chǎn)量很少,故坊間也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雨前茶是在谷雨前采制成的茶葉。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么細嫩,但由于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nèi)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

春尾茶,又被稱之為“雨后茶”,指谷雨之后采制的春茶。谷雨時節(jié),氣溫逐漸回暖,雨水充沛,茶樹從寒冬中徹底蘇醒,喚起潛藏的能量。也是步入夏季前最后的一款“春茶”。

“明前”“雨前”的概念,主要是對江南茶區(qū)而言。云南、廣西、山東等地,都不會有明前、雨前的概念。因為西南茶區(qū)和華南茶區(qū)的大部分區(qū)域地處我國南部,開春氣溫回升早,每年往往是在春節(jié)時就已經(jīng)開始采茶,待到清明時,采摘茶葉已近兩個月。比如云南普洱茶(生茶),雖然也講究春茶,但因為海拔問題,普遍為小茶樹和臺地茶發(fā)芽較早,古樹茶發(fā)芽較晚,即使也有少數(shù)茶區(qū)可以明前采摘,但很多茶區(qū)的云南大葉種茶要等到三月底四月初才開始采摘,有些甚至要進入四月中旬采摘。江北茶區(qū)如河南、山東等地由于氣候原因,往往在清明節(jié)后才開始采制,因此并無“明前”之說。

不同的茶類,對采摘時節(jié)的要求是不同的。如西湖龍井以明前茶為貴,普洱茶(生茶)以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為佳。茶葉采摘注重時節(jié)的原因,說到底是能采摘到內(nèi)含物質(zhì)豐富的鮮葉,能有合適的天氣可以制作茶葉。好鮮葉加上好天氣,再加上好的制茶師傅,一款好茶的誕生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正是江南好風景

江南、煙雨、茶葉,如果中間再添入“文人”二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完美的丹青——仿佛茶葉這種清雅之物,天然就是為了江南而生的。

從古至今,天下文人都愛江南,天下茶人都偏愛江南茶。

哪怕茶圣陸羽也有私心,獨寵浙江湖州的顧渚紫筍,還特地“踩一捧一”地強調(diào):“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古今最受推崇的“茶詩”——唐代茶仙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茶歌》,也把宜興的陽羨茶推向神壇,說“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江南茶如同詩畫,茶意先于香味,光是身在茶園就情難自禁。大凡出名的江南茶,無一不是生于山水錦繡之間,無一不是揚名在文人墨客之手。

蘇州的洞庭碧螺春,生長的環(huán)境極其苛刻——太湖中有兩座小島,西邊的喚作西山(西洞庭山),東邊的名作東山(東洞庭山),日久天長,東洞庭山與陸地相接,成為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而西洞庭山依然絕世獨立,深居湖心。

碧螺春,就生長在這太湖煙水迷蒙的東、西二山之上,如同白銀盤里一青螺。

碧螺春常有,但洞庭碧螺春少見,唯有湖中二山所產(chǎn)、寥寥無幾的才能冠以“洞庭”之名,才飽吸了太湖煙水,出落得楚楚動人,散發(fā)著“嚇煞人香”。從宋代范成大鐘情的“水月茶”,到清人贊嘆的“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山水詩文塑造了碧螺春獨有的魅力。

太湖如此,西湖更負盛名。明清以來,西湖龍井就是文人士大夫們竭力追求的名茶。晚明的張岱、清代的袁枚,兩大才子亦是兩大老饕都對其贊不絕口。

而世間自稱“貢茶”的名茶如過江之鯽,唯有西湖龍井引得帝王親自下場“背書”——乾隆下江南,專程赴獅峰山下胡公廟品飲,傳說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今天的西湖龍井尚有“獅”“龍”“云”“虎”“梅”五大核心產(chǎn)區(qū)。

而在獅峰山一帶,還有翁家山、楊梅嶺、滿覺隴、白鶴峰等產(chǎn)地,如群星拱衛(wèi)西子湖,湖光山色茶湯香,一杯飲盡江南春。

皖南的祁門、東至、貴池、石臺、黟縣、休寧,以及浙西開化一帶山巖靈秀,水溪潺潺。崇山峻嶺的地貌,讓這里自古偏居一隅。殊不知,早在南宋時期,此地因為獨特優(yōu)質(zhì)的自然生態(tài)資源已是名優(yōu)茶葉的產(chǎn)地?!段墨I通考》記載,宋代當時全國名茶共37個品目,其中“仙芝”“嫩蕊”就產(chǎn)于皖南一帶,尤以石臺茶仙寓山為之最。

由于“嫩蕊”產(chǎn)于海拔千米的云霧之中,茶園常年被云霧籠罩,所以當?shù)厝朔Q此茶為“霧里青”。霧里青茶,從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被列為貢品。此后每年3月,霧里青茶由挑夫從仙寓山“徽饒通衢”挑到山下,裝上小船順秋浦河而下,在池州上大船,順長江而下,經(jīng)蕪湖、南京至揚州轉(zhuǎn)入京杭大運河,千里迢迢運往京城。這正是陸放翁筆下的“秋浦萬里茶人到,笑說仙芝嫩蕊來”。

自休寧順馬金溪而下,便入浙江開化境內(nèi)。地處浙皖贛三省交界的開化,峰巒疊嶂,溪流眾多。好山好水造就了開化龍頂特有的顏色,根根分明的芽頭在伴著激蕩的清泉繪制出一幅氤氳的山水江南,沉浮之間構(gòu)建出一片奇妙的碧潭森林。

濃郁的茶香伴著水汽緩緩升起纏繞,絲絲花香在鼻尖綻放,大山之間的山野之氣沖破冬日的陰霾,是春日江南的味道,春風拂面,沁人心脾。輕呷一口,茶香在舌尖迸發(fā),絲絲甘甜漫上心尖,不禁讓人沉醉在這山水江南的層層綠意之中。

且將詩詞奉新茶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對春茶的褒揚多姿多彩。

雀舌、仙毫、毛尖、瓜片、雪芽、紫筍、銀針……茶名往往如詩題,濃縮著春天的生機和詩意。面對春茶,古人總是以詩詞相酬。

唐代詩圣杜甫在《重過何氏五首·之一》中寫道:“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自今幽興熟,來往亦無期。”一首詩道盡了在夕陽余暉的春天里,因茶而情景交融,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

詩人劉禹錫則以特有的才情加上茶人對春茶的深情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說:“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芒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绷钊俗x后也想融入廟檐之下,觀竹和聞啜那“滿室香”的“鷹嘴”春茶。

晚唐詩僧齊己,他的春茶詩意境深遠,他在《謝中上人寄茶》中是這樣寫的:“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

到了宋代,詩人對春茶的眷戀更進一層,范仲淹在《鳩坑茶》一詩中說道:“瀟灑桐廬郡,春山半是茶。輕雷何好事,驚起雨前茶?!?

詩人梅堯臣更是把春茶與黃金媲美,他在《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的詩中說道:“春茶研白膏,夜火焙紫餅。價與黃金齊,包開青蒻整。碾為玉色塵,遠及蘆底井。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領(lǐng)?!北憩F(xiàn)了詩人悠然自得地吟詩、賞春、品茶,心中了無牽掛,頗有一番“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

而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則以一代茶人的深情,把春茶描摹成花容月貌、冰雪心腸、蘭心蕙質(zhì)、神韻迷人的絕代佳人,其詩《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說:“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一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弊x了這首詩,尤以“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句,人們對蘇東坡筆下的春茶,怎能不傾慕與心醉呢?至今人們把這一佳句,以“欲把西湖比西子”相對。

人稱“梅妻鶴子”的北宋詩人林逋,在《烹北苑茶有懷》詩中把春茶譽之為“世間絕品”,其詩云:“石碾輕飛瑟瑟塵,乳花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對《茶經(jīng)》憶古人?!薄笆篱g絕品”的春茶,韻高難識,明寫茶,暗喻人。茶的野、幽、清、高均成了詩人品格風范的標識,也成了詩人對生活意境的追求。

明代以后,儒生品春茶,風流依舊。如唐伯虎習以春茶作畫,以茶思賦畫之靈感,對春茶的嗜愛往往比別人更勝一籌,品之不盡,欲自買青山,自摘春茶。他在一幅《品茶圖》題詩款中說:“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風娛自嘉?!?

清代詩人陳章,對采茶人的辛勞深有體會。他在《采茶女》中寫道:“鳳凰嶺頭春露香,青裙女兒指爪長。度澗穿云采茶去,日午歸來不滿筐?!彪m說辛苦,但一年之中,采茶人最盼望和最感恩的還是春天。因為春天造就了好茶,好茶造就了采茶人生活的安康。對他們來說,侍春茶,侍的也是自己的生活。

(王寧綜合整理)

來源:中國食品網(wǎng),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相關(guān)閱讀


煎茶道和點茶道之后,出現(xiàn)了新的泡茶道

中國泡茶道簡史

?

丁以壽

  中國泡茶道蘊釀于宋元至明朝前期,形成明中期。興盛于明朝后期,衰于清朝及民國,復興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泡茶道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廣泛,并遠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對朝鮮茶禮和日本煎茶道影響很大。

泡茶道的醞釀

  泡茶道是中華茶道的又一代表形式,自明朝中期形成以來流行至今?! ?/p>

  泡茶有兩個來源,一是源于唐代“痷茶”,二是源于宋代點茶。  

  唐代陸羽《茶經(jīng)·六之飲》記:“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奔{茶于瓶或缶中,以沸水(湯)淹泡(沃),有如后來的泡茶。陸羽倡導煎茶,故對這種“痷茶”持反對態(tài)度。“痷茶”是指病態(tài)的、夾生的茶,具貶義。用瓶、缶泡茶時斟茶總是不便,于是改用有柄有流的壺來泡茶,斟茶也方便,從而形成壺泡法。中唐的“痷茶”實是壺泡法的萌芽?! ?/p>

  在點茶法中,略去調(diào)膏、擊拂,便形成了末茶的沖泡,進一步將末茶改為散葉茶,就形成了“撮泡”。從南宋畫家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和《斗茶圖》、元畫家趙孟頫《斗茶圖》來看,其中人物都是左手持盞,右手拿湯瓶,直接在盞中注湯泡茶。并且畫中風爐上出現(xiàn)提梁、側(cè)把、短流的煮水壺,此壺顯然不是作為點茶用的湯瓶,因此推測撮泡約萌芽于南宋。

趙孟頫《斗茶圖》  

  文征明(1470~1559),明代著名詩人、書畫家,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四人合稱“吳中四才子”,畫史上又將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擅長山水、人物、花鳥畫?!痘萆讲钑D》描繪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時節(jié),文征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潘和甫及朱朗七人游覽無錫惠山,在惠山山麓的“竹爐山房” 以茶會友、飲茶賦詩。此畫記錄了他們在山間聚會暢敘友情的情景。松樹下茶桌上擺放多件茶具,桌邊方形竹爐上置壺烹泉,一童子在取火。尤可注意的是,爐上水壺流短,不似湯瓶的長流,因而應非點茶,而是泡茶?! ?/p>

  如果說《惠山茶會圖》還不是很明確表現(xiàn)泡茶,那么《品茶圖》則是確切地表現(xiàn)泡茶的。畫中茅屋正室,內(nèi)置矮桌,桌上只有一壺二杯,主客對坐,相談甚歡。側(cè)室有泥爐砂壺,童子專心候火煮水。畫上自題七絕:“ 碧山深處絕塵埃,面面軒窗對水開。谷雨乍過茶事好,鼎湯初沸有朋來?!蹦┳R:“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傅對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可知該畫作于嘉靖辛卯(1531年),屋中品茶敘談者當是文征明、陸子傅二人。此畫表現(xiàn)的顯然是在壺中泡茶,繼而斟入盞中品飲。

文征明《品茶圖》局部)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號六如居士,明代著名書畫家,為“吳門畫派”代表人物之一?!妒萝鴪D》畫面是青山環(huán)抱,林木蒼翠,溪流潺潺,參天古樹下,有茅屋數(shù)間。茅屋之中一人正聚精會神伏案讀書,書案右側(cè)擺著一壺一盞等茶具,墻邊是滿架詩書。邊屋之中一童子正在煽風煮水。畫卷上人物神態(tài)生動,環(huán)境優(yōu)雅,表現(xiàn)出幽人雅士品茗雅集的清幽之境,是當時文人學士山居閑適生活的真實寫照。此畫內(nèi)容表現(xiàn)的也是在壺中泡茶,繼而斟入盞中品飲。

唐寅 《事茗圖》(局部)

  從文征明、唐寅在正德、嘉靖年間所作茶畫可以判斷,到明朝中期,散葉茶的直接沖泡茶法漸漸取代了碾磨成粉末的點茶法。所以說,從南宋,歷元,直至到明中葉,是泡茶道的醞釀時期。

二?泡茶道的形成

  (一)田藝蘅煮泉品水  

  田藝蘅,字子藝,自號隱翁。在田藝蘅之前,論水的書,有唐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宋葉清臣的《述煮茶泉品》等,但其實均是短文,不足以稱書?!吨笕∑贰纷诩尉溉?1554年),不僅述及源泉、石流、清寒、甘香、靈水、弄泉、江水、井水等,詳論天下之水,還記錄了當時茶葉生產(chǎn)和烹煎方法,是關(guān)于烹茶用水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書中記:“有水有茶,不可無火?!薄叭说獪颍恢鸷??!薄皽蹌t味不出,過沸則水老而茶乏。惟有花而無衣,乃得點瀹之候耳。”“煮茶得宜,而飲非其人,猶汲乳泉灌嵩蕕,罪莫大焉。飲之者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甚焉?!苯允墙?jīng)驗之談?! ?/p>

  明朝前期,延續(xù)宋元以來的點茶法,到了中后期,泡茶法興起?!吧鷷癫桢T中,則槍旗舒暢,清翠鮮明,方為可愛。”(《煮泉小品·宜茶》)在茶甌中沖泡芽茶,這是關(guān)于明朝撮泡法的最早文獻記載,表明杯盞撮泡法在明朝嘉靖年間已經(jīng)開始流行?! ?/p>

 ?。ǘ堅础恫桎洝返於ㄅ莶璧赖幕A(chǔ)  

  張源,字伯淵,號樵海山人,包山(即洞庭西山,在今江蘇震澤縣)人。所著《茶錄》,有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飲茶、品泉、貯水、茶具、茶道等二十三則,每則都是張源自己的親自體驗和心得,發(fā)前人之未發(fā)?! ?/p>

  從張源《茶錄》的記載來看,泡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huán)節(jié)?! ?/p>

  1.備器  

  泡茶道茶藝的主要器具有茶爐、湯壺(茶銚)、茶壺、茶盞(杯)等?! ?/p>

  2.選水  

  關(guān)于品泉擇水,張源有精辟之論:“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闔窺其體”(《茶錄·品泉》)茶與水的關(guān)系的概括。且比較了山頂、山下、石中、砂中、土中泉水的特點,“山頂泉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黃石為佳,瀉出青石無用。流動者愈于安靜,負陰者勝于向陽”(《茶錄·品泉》)。負陰的流泉勝于靜止向陽的泉水。且泉水以無味、無香為真,“真源無味,真水無香”(《茶錄·品泉》)。張源還認為“雪水雖清,性感重陰,寒人脾胃,不宜多積”(《茶錄·井水不宜茶》)?!百A水甕,須置陰庭中,覆以紗帛,使承星露之氣,則英靈不散,神氣常存。假令壓以木石,封以紙箬,曝以日下,則外耗其神,內(nèi)閉其氣,水神敝矣。飲茶,惟貴茶鮮水靈,茶失其鮮,水失其靈,則與溝渠水何異?”(《茶錄·貯水》)張源闡述貯水方法,尤其強調(diào)茶鮮水靈。

  3.取火  

  “烹茶要旨,火候為先。爐火通紅,茶瓢始上。扇起要輕疾,待有聲稍稍重疾,斯文武之候也。過于文則水性柔,柔則水為茶降;過于武則火性烈,烈則茶為水制。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保ā恫桎洝せ鸷颉罚 ?/p>

  4.候湯  

  “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比蟊媸牵骸耙辉恍伪?,二曰聲辨,三曰氣辨。”每大辨認又各有五小辨。形辨則“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涌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聲辨“如初聲、轉(zhuǎn)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氣辨“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直至氣直沖貫,方為純熟。”(《茶錄·湯辨》)又稱:“今時制茶,不假羅磨,全具元體,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fā)。故曰湯須五沸,茶奏三奇?!保ā恫桎洝美夏邸罚┨扑渭宀琛Ⅻc茶用的是末茶、粉茶,故湯用嫩不用老,明人用散葉茶在甌壺瀹泡,故水用老不用嫩?! ?/p>

  5.習茶  

  張源《茶錄》的茶藝是壺泡法,壺泡法的主要程序有:浴壺、投茶、注湯、滌盞、釃茶、品茶?! ?/p>

  “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蕩冷氣,傾出,然后投茶?!迸莶柚跋葴貕亍貕刂笸恫?,投茶量視壺的容量大小斟酌而行,不可偏多或偏少而失中正?!安瓒喙岩俗茫豢蛇^中失正?!蓖恫枇看罅藙t泡出的茶“味苦香沉”,投茶量小了則泡出來的茶“色清氣寡?!辈鑹剡B續(xù)泡過兩次之后要用冷水蕩滌,使其涼潔,然后繼續(xù)泡茶,“不則減茶香矣。罐熱則茶神不健,壺清則水性常靈?!狈煮P不宜早,早了茶的色、香、味還未蘊育好,飲用時不宜遲,遲則茶的香氣揮發(fā)?!绑P不宜早,飲不宜遲。早則茶神未發(fā),遲則妙馥先消?!保ā恫桎洝づ莘ā罚 ?/p>

  “投茶有序,毋失其宜。”投茶有上投、中投、下投三法?!跋葴蟛?,曰下投,湯半下茶,復以湯滿,曰中投,先后湯后茶,曰上投?!保ā恫桎洝ね恫琛罚┎煌竟?jié),采取不同的投法。春秋季中投,夏季上投,冬季下投?! ?/p>

  “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茶錄·飲茶》)  

  張源認為茶有真香、真色、真味,因此不能在水中加堿,茶中加料如香、花,盞中加果,“茶自有真香,有真色,有真味。一經(jīng)點染,使失其真。如水中加堿,茶中著料,碗中著果,皆失真也?!保ā恫桎洝c染失真》)  

  “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茶錄·茶道》)當然,張源的“茶道”是廣義的“茶之道”,涵蓋茶的采制、貯藏、泡飲之道?! ?/p>

  張源《茶錄》,第一次對壺泡茶藝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是泡茶道的經(jīng)典之作,標志著泡茶道的正式形成?! ?/p>

  萬國鼎《茶書總目提要》考訂張源《茶錄》“成于萬歷中,大約在1595年前后”。顧大典《茶錄》序說他:“每博覽之暇,汲泉煮茗,以自愉快,無間寒暑,歷三十年,疲精殫思,不究茶之指歸不已?!鄙纤萑?,為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結(jié)合田藝蘅《煮泉小品》、陳師《茶考》,可以判斷泡茶道的形成約在嘉靖至萬歷前期這一段時期內(nèi)。對對泡茶道得形成有貢獻的,還有吳寬、沈周、僧大機等人。

三?泡茶道的興盛  

 ?。ㄒ唬┰S次紓《茶疏》集泡茶道大成  

  許次紓(1549-1604),字然明,號南華,錢塘人,著《茶疏》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全書約四千七百字,有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甌注、蕩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權(quán)宜、宜節(jié)等三十六則?! ?/p>

  《茶疏》的最大特色在于烹試、品飲的茶道方面。關(guān)于“擇水”,“清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關(guān)于“煮水器”,“金乃水母,錫備柔剛,味不咸澀,作銚最良?!闭J為金屬作煮水器較宜,尤其是錫。又說:“茶茲于水,水籍乎器,湯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辈琛⑺?、器、火四者相輔相成,缺一則茶不成?! ?/p>

  關(guān)于“火候”,“火必以堅木炭為上,然木性未盡,尚有余煙,煙氣入湯,湯必無用。故先燒令紅,去其煙焰,兼取性力猛熾,水乃易沸。既紅之后,乃授水器,仍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停過之后,寧棄而再煮。”關(guān)于“湯候”,“水一入銚,便須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闭J為泡茶以水有微濤為恰好,大濤鼎沸至無聲為過時的老湯不堪用?! ?/p>

  茶具必先清潔,“湯銚甌注,最宜燥潔。每日晨興,必以沸湯蕩滌,……”茶壺宜小不宜大,“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于散漫。大約半升,是為適可。獨自斟酌,愈小愈佳?!辈璁T:“純白為佳,兼貴為小?!倍ǜG最貴,不易得矣。茶壺質(zhì)地,“首銀次錫,”“其次內(nèi)外有油瓷壺亦可”?! ?/p>

  關(guān)于“烹點”,“先握茶手中,侍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以蓋復定。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nèi),重投壺內(nèi),用以動蕩香韻,兼色不沉滯。更三呼吸傾,以定其浮薄。然后瀉以供客。則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闪钏?,吟壇發(fā)其逸思,談席滌其玄衿。”關(guān)于“飲茶”,“一壺之茶,只斟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币粔夭柚荒苷鍍纱巍jP(guān)于客人,“惟素心同調(diào),彼此暢適,清言雄辯,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點湯。”  

  許次疏還寫了“茶所”、“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出游”、“權(quán)宜”、“宜綴”、“良友”等品茶的環(huán)境、條件等多方面,集明代泡茶道之大成?! ?/p>

  (二)羅廩水火相戰(zhàn)聽松濤  

  羅廩(1537-1620)字高君,浙江慈溪人,著《茶解》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首為總論,以下分原、品、藝、采、制、藏、烹、水、禁、器等。自謂:“茶通仙靈,久服能令升舉。然蘊有妙理,非深知篤好不能得其當?!酥苡萎a(chǎn)茶之地,采其法制,參互考訂,深有所會。遂于中隱山陽,栽植培灌,茲且十年。春夏之交,手為摘制。聊足供齋頭烹啜,論其品格,當雁行虎丘?!鄧L謂茶酒二事,至今日可稱精妙,前無古人,此亦可與深知者道耳?!保ā恫杞狻た傉摗罚 ?/p>

  關(guān)于品茶,“茶須色、香、味三美具備。色以白為上,青綠次之,黃為下;香如蘭為上,如蠶豆花次之;味以甘為上,苦澀斯下矣?!薄安枭F白,白而味覺甘鮮,香氣撲鼻,乃為精品。”“茶須徐啜,若一吸而盡,連進數(shù)杯,全不辯味,何異傭作?!辈枰嫾毱?,其與屠隆所言“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同理?! ?/p>

  關(guān)于烹茶湯候:“李南金謂當用背二涉三之際為合量,此真鑒賞家言。而羅大經(jīng)懼湯過老,欲于松濤澗水后,移瓶去火,少待沸止而瀹之,不知湯既老矣,雖去火何救耶?此語亦未中竅?!毖灾欣??! ?/p>

  又謂:“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戰(zhàn),儼聽松濤,傾瀉入甌,云光縹緲,一段幽趣,故難與俗人言?!?/p>

  (三)徐勃無茶語言無味  

  徐勃(1570-1645),字惟起,,號興公,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喜藏書、刻書,以紅雨樓為藏書室名,積書達五萬三千卷。萬歷中與曹學佺主盟閩中詞壇,被稱“興公詩派”?! ?/p>

  徐勃曾協(xié)助福州知府喻政編《茶書》,又撰《蔡端明別記》、《茗譚》、《武夷茶考》,精于茶藝,為閩中茶人領(lǐng)袖。曾撰《武夷采茶詞》六首和《閩道人寄武夷茶》、《試武夷茶》詩等,與謝肇制、周千秋等茶詩酬和(見《雨后集徐興公汗竹齋烹武夷太姥支提鼓山清源諸茗》)。  

  “品茶最是清事,若無好香在爐,遂乏—段幽趣;焚香雅有逸韻,若無名茶浮碗,終少一番勝緣。是故茶、香兩相為用,缺一不可。饗清福者,能有幾人?  

  王佛大常言,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余謂—日不飲茶,不獨形神不親,且語言亦覺無味矣?! ?/p>

  幽竹山窗,鳥啼花落,獨坐展書。新茶初熟,鼻觀生香,睡魔頓卻,此樂正索解人不得也。  

  飲茶,須擇清癯韻士為侶,始與茶理相契,若腯漢肥傖,滿身垢氣,大損香味,不可與作緣?! ?/p>

  茶事極清,烹點必假姣童、季女之手,故自有致。若付虬髯蒼頭,景色便自作惡。縱有名產(chǎn),頓減聲價。”(《茗譚》)  

 ?。ㄋ模S龍德茶飲四時  

  黃龍德,字驤溟,號大城山樵。著《茶說》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前。分產(chǎn)、造、色、香、味、湯、具、侶、飲、藏十章。黃龍德自述仿北宋黃儒《品茶要錄》體例,但實際上乃是自創(chuàng),內(nèi)容切實,時有創(chuàng)見?! ?/p>

  “茶灶疏煙,松濤盈耳,獨烹獨啜,故自有一種樂趣。又不若與高人論道,詞客聊詩,黃冠談玄,緇衣講禪,知己論心,散人說鬼之為愈也。對此佳賓,躬為茗事,七碗下咽而兩腋清風頓起矣。較之獨啜,更覺神怡?!保ā恫枵f·八之侶》)  

  “飲不以時為廢興,亦不以候為可否,無往而不得其應。若明窗凈幾,花噴柳舒,飲于春也。涼亭水閣,松風蘿月,飲于夏也。金風玉露,蕉畔桐陰,飲于秋也。暖閣紅壚,梅開雪積,飲于冬也。僧房道院,飲何清也,山林泉石,飲何幽也。焚香鼓琴,飲何雅也。試水斗茗,飲何雄也。夢回卷把,飲何美也。古鼎金甌,飲之富貴者也。瓷瓶窯盞,飲之清高者也。較之呼盧浮白之飲,更勝一籌。即有甕中百斛金陵春,當不易吾爐頭七碗松蘿茗。若夏興冬廢,醒棄醉索,此不知茗事者不可與言飲也?!保ā恫枵f·九之飲》)  

 ?。ㄎ澹╆惱^儒茶試小壺  

  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白石山樵等,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與同郡董其昌齊名。二十九焚棄儒生衣冠,退隱小昆山南。后筑室東佘山,杜門著書。工詩善文,兼長繪畫。頗藏異書,喜鈔校舊籍。著作豐富,有《陳眉公全集》、《白石樵真稿》、《晚香堂白石山房稿》等多種,并輯《寶顏堂秘笈》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泡茶道的風行,離不開紫砂壺的興起,兩者相互促進。早期紫砂壺,容量較大。陳繼儒基于文人雅致的品茗趣味,倡導使用小壺泡茶,使之更具審美意韻。他與紫砂藝人多有交往,他的茶道理論對包括時大彬在內(nèi)的一大批紫砂藝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過影響?! ?/p>

  時大彬最初仿供春,喜歡做大壺。后來與陳繼儒交往并受其影響,根據(jù)文人的品味把砂壺縮小,使之更加符合品茗的趣味?!俺踝苑鹿┐旱檬郑沧鞔髩?,后游婁東,聞陳眉公與瑯琊太原諸公品茶、試茶之論,乃作小壺。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前后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保▍球q《陽羨名陶錄》)時大彬為紫砂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千載良陶讓一時”。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陳繼儒造就了時大彬?! ?/p>

  陳繼儒的小壺茶觀點也得到同時代茶人的贊同。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說:“壺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盡色香味之蘊。故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jié)氤氳”。馮可賓的《岕茶箋》也說:“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弊仙靶厥瞧奋淖罴巡杈摺! ?/p>

  “自古名山留以待羈人遷客,而茶以資高士,蓋造物有深意?!▽簦┘鹊檬ト酥?,又得圣人之時,第蒸、采、烹、洗,悉與古法不同。而喃喃者猶持陸鴻漸之《經(jīng)》、蔡君謨之《錄》而祖之,以為茶道在是,當不會令慶叔失笑。慶叔隱居長興,所至載茶具,邀余于素鷗黃葉間,共相欣賞,……”(《白石樵真稿·書岕茶別論后》)陳繼儒生活的晚明時期,泡茶道流行,不但煎茶道早已絕跡,點茶道也已衰亡。所以陳繼儒批評了那些仍堅持認為茶道唯在陸羽《茶經(jīng)》、蔡襄《茶錄》的迂腐觀念。他與茶友周慶叔每于素鷗黃葉間品茗論道,共相欣賞?! ?/p>

  陳繼儒喜對茶史也有研究,曾為夏樹芳《茶董》作序,后又自著《茶董補》,是為補夏樹芳《茶董》之不足,又別著《茶話》一書?! ?/p>

 ?。堊谧硬桉彼?/span>  

  張岱(1597~約1689),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卻不曾作官,性好山水。他的生平可從其《自為墓志銘》中知其梗概:“……少為紈褲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師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斷炊?!睆堘分鲐S富,然流傳至今的,唯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環(huán)文集》及《石匱書后集》幾種。其中《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為張岱的代表作品,書中蘊含其對故國之思,文字清新率真、描繪生動,是明末小品文的佳作?! ?/p>

  明代,品茶已成時尚,各地茶館林立,成為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張岱在《露兄》一文中寫到,崇禎年間,紹興城內(nèi)有家茶店用水用茶特別講究,“泉實玉帶,茶實蘭雪。湯以旋煮,無老湯,器以進滌,無穢器。其火候湯候,有天合之者?!睆堘诽貏e喜歡這家茶館,于是就給它取了個“露兄”的店名,典出宋代米芾的“茶甘露有兄”。 

  張岱是鑒茶辨水的能手,《閔老子茶》記載他拜訪老茶人閔汶水品茶鑒水的經(jīng)過,過程十分有趣(略)。禊泉乃紹興名泉之一,曾一度被掩沒,后因張岱的發(fā)現(xiàn)才又重顯威名,名噪一時?!凹滓模^斑竹庵,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異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噀天為白,又如輕嵐出岫,繚松迷石,淡淡欲散,余倉卒見井口有字畫,用帚刷之,禊泉字出,書法大似右軍,益異之。試茶,茶香發(fā),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氣方盡。辨禊泉者,無他法,取水入口,第撟舌舐腭,過頰即空,若無水可咽者,是為禊泉?!保ā短这謮魬洝れ罚堘窡o意間發(fā)現(xiàn)禊泉,更以其專精的品水經(jīng)驗,指出辨識禊泉的訣竅。  

  張岱還請徽州歙人專事松蘿茶的師傅來紹興傳授經(jīng)驗,改進家鄉(xiāng)的“日鑄茶”,名之為“蘭雪茶”。“……募歙人入日鑄。杓法、搯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蘿。他泉瀹之,香氣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則香太濃郁,雜入茉莉,再三較量,用敞口瓷甌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滾湯沖瀉之,色如竹擇方解,綠粉初勻,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取清妃白,傾向素瓷,真如莖素蘭同雪濤并瀉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氣,余戲呼之蘭雪。……”(《陶庵夢憶·蘭雪茶》)蘭雪茶蘭雪一經(jīng)出現(xiàn)后,立即得到人們的好評,在社會上風行一時?! ?/p>

  張岱不僅嗜茶,而且識茶,從制茶到品茶,無一不精。積多年的經(jīng)驗,張岱曾撰有《茶史》一書,手稿交于閔老子“細細論定”,并計劃刊印。其目的是“使世知茶理之微如此,人毋得浪言茗戰(zhàn)也?!钡痪脩?zhàn)禍四起,清兵入關(guān)后隨即南下,張岱逃難避亂,在匆促中稿本散失,只存序文,后輯于《瑯環(huán)文集》中,這是中國茶史上一大損失?! ?/p>

  除前述諸入之外,對泡茶道的興盛和發(fā)展有貢獻的,還有陸樹聲、徐渭、屠隆、高濂、張謙德、熊明遇、夏樹芳、周履靖、文震亨、李日華、周高起、屠本畯、聞龍、馮可賓、張大復、袁宏道、李漁等人。

四?泡茶道的衰退  

  清代,滿族入主中原,與元蒙一樣,對漢人始終存有戒備心里,大興文字獄,士人為避禍,紛紛轉(zhuǎn)向?qū)嵶C、考據(jù),流行明代的陸王心學、性靈文學、茶道藝術(shù)由盛轉(zhuǎn)衰。經(jīng)過改朝換代的劇烈變動,茶道也漸呈衰勢。當然,說泡茶道入清后開始衰退,但并非消亡,而且在局部地區(qū)還有所發(fā)展。作為中國茶道的代表工夫茶道就形成、興盛于清代?! ?/p>

  工夫茶主要流行于廣東、福建和臺灣地區(qū),是用小壺沖泡青茶(烏龍茶),屬泡茶道的一種,主要程序有治壺、投茶、出浴、淋壺、燙杯、釃茶、品茶等?! ?/p>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濃苦如飲藥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諸處,僧道爭以茶獻。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譴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頗有玉與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猶未盡?!保ㄔ丁峨S園食單·茶酒單·武夷茶》)袁枚(1716-1797),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生當康乾盛世,曾任溧水、江浦、江寧等縣知縣,因父喪辭官歸里,在江寧城西小倉山筑隨園,又號隨園老人,著述頗豐。袁枚是杭州人,平時習慣飲江浙名茶陽羨、龍井,初時不習慣武夷巖茶。乾隆丙午(1786年),袁枚上武夷山,僧道獻以武夷巖茶,小壺,小杯,嗅香、試味,徐徐咀嚼。始覺龍井雖清,不如巖茶醇厚;陽羨雖佳,不若巖茶韻致。這是最早的關(guān)于武夷巖茶的泡飲方法及品質(zhì)特點,雖無工夫茶之名,卻有工夫茶之實。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jīng)》,而器具更為精致。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以細白泥為之。壺出宜興窯者最佳,圓體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許。杯盤則花瓷居多,內(nèi)外寫山水人物,極工致,類非近代物。然無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爐及壺、盤各一,惟杯之數(shù),則視客之多寡。杯小而盤如滿月。此外尚有瓦鐺、棕墊、紙扇、竹夾,制皆樸雅。壺、盤與杯,舊而佳者,貴如拱璧,尋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將泉水貯鐺,用細炭煎至初沸,投閩茶于壺內(nèi)沖之;蓋定,復遍澆其上;然后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非拇戰(zhàn)轟飲者得領(lǐng)其風味?!保ㄓ狎浴秹魪S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俞蛟,字清源,又字六愛,號夢廠居士,乾嘉時人。《夢廠雜著》于嘉慶六年(1801年)四月成書于廣東齊昌官舍之凝香室,俞文所記器具有白泥爐、宜興砂壺、瓷盤、瓷杯、瓦鐺、棕墊、紙扇、竹夾等,其泡飲程序則為治器、候湯、納茶、沖點、淋壺、斟茶、品茶等。工夫茶得名在清朝中葉的乾嘉年間?! ?/p>

  “工夫茶,閩中最盛。茶產(chǎn)武彝諸山,采其茶,窨制如法?!瓑亟砸伺d砂質(zhì),龔春時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壺,需爐銚三。候湯,初沸蟹眼,再沸魚眼,至聯(lián)珠沸則熟矣。水生湯嫩,過熟湯老,恰到好處頗不易,故謂天上一輪好月,人間中火候,一甌好茶,亦關(guān)緣法,不可幸致也。第一銚水熟,注空壺中,蕩之潑去;第二銚水已熟。預用器置茗葉,分兩若干,立下壺中。注水,覆以蓋,置壺銅盤內(nèi);第三銚水又熟,從壺頂灌之周四面;則茶香發(fā)矣。甌如黃酒卮,客至每人一甌,含其涓滴,咀嚼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飲,即以為不知味,肅客出矣?!保娜兜A外史·工夫茶》)茶用武夷茶,器有爐、銚、宜興砂壺、銅盤、茶甌等,其泡飲程序有治器、候湯、滌壺、納茶、沖點、淋壺、斟茶、品茶等。《蝶階外史》的作者寄泉,號外史,清代咸豐時人?! ?/p>

  “潮郡尤嗜茶,其茶葉有大焙、小焙、小種、名種、奇種、烏龍諸名包,大抵色香味三者兼?zhèn)洹R远Τ贾埔伺d壺,大若胡桃,滿貯茶葉,用堅炭煎湯,乍沸泡如蟹眼時,瀹于壺內(nèi),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約三四器勻斟之。每杯得茶少許,再瀹再斟數(shù)杯,茶滿而香味出矣。其名曰工夫茶,甚有酷嗜破產(chǎn)者。”(張心泰《粵游小識》)潮州人酷嗜工夫茶,宜興小砂壺,若琛小杯,候湯、納茶、沖注、勻斟,茶的品類較多,已不限于武夷巖茶。張心泰,晚清時人?! ?/p>

  連橫在其《雅堂先生文集》“茗談”中記:“臺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蓋臺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薄败匚湟?,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边B橫,宇雅堂,臺灣人,生當清末民國時期,撰有《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考釋》等書。臺灣與漳州、泉州、潮州同尚工夫茶,茶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非此不能待客。

  進入民國,戰(zhàn)亂頻仍,茶道低迷。新中國成立后,受極左路線影響,包括茶道在內(nèi)做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批判。中國茶道在二十世紀跌入低谷。

五?泡茶道的復興  

  中國茶道的復興卻是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jīng)過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復蘇,進入新世紀的新發(fā)展階段。

  ?。ㄒ唬┊敶璧览碚撗芯亢蛯嵺`  

  臺灣是現(xiàn)代中國茶道的最早復興之地。吳振鐸、林資堯、蔡榮章、林瑞萱、范增平、吳智和、張宏庸、周渝等是臺灣較早致力茶道理論研究和實踐的人?! ?/p>

  林資堯(1941—2004),字易山,曾任臺灣中華民國茶藝協(xié)會秘書長,后轉(zhuǎn)任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秘書長,長期致力于國際茶文化交流和茶道教學,尤愛茶禮,促進茶禮生活化、社會化。尊禮古圣先賢,曾有祭孔、祭神農(nóng)、祭屈原、祭陸羽等茶禮;體現(xiàn)大自然的運作、時節(jié)的更替,創(chuàng)作四序茶會;后來又創(chuàng)五方佛獻供茶禮、金色蓮花茶禮、郊社茶禮,為中國茶禮的建設開拓有功?! ?/p>

  蔡榮章自1980年以來長期致力于現(xiàn)代茶藝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其夫人林瑞萱主持坐忘谷茶道室,夫婦倆志趣相投。蔡榮章著有《現(xiàn)代茶藝》(臺灣中視文化出版社1984)、《茶道教室》(臺灣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茶道基礎(chǔ)篇》(臺灣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3)、《說茶之陸羽茶道》(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茶道入門三篇》(中華書局2006)等,林瑞萱著有《心經(jīng)講義——茶道精神領(lǐng)域之探求》(臺灣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1989)等,夫婦合著有《現(xiàn)代茶思想集》(臺灣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xié)會2000)等。蔡榮章、林瑞萱夫婦為中國當代茶道的理論和實踐做出重要貢獻?! ?/p>

  范增平出版了《臺灣茶文化論》(臺北碧山巖出版社1992)、《茶藝學》(修訂版,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臺灣茶藝觀》(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等,吳智和出版了《中國茶藝論叢》(臺灣大立出版社1985)、《中國茶藝》(臺灣正中書局1989)等。張宏庸出版了《茶藝》(臺灣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87)、《臺灣傳統(tǒng)茶藝文化》(臺灣漢光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99)等。  

  澳門的羅慶江在《“中國茶道”淺談》(《農(nóng)業(yè)考古》2001,4)中對中國茶道概念的闡述以及對茶席設計都有一定的探索性。  

  大陸方面,在茶藝的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上有突出表現(xiàn)的則有吳覺農(nóng)、莊晚芳、張?zhí)旄?、童啟慶、陳文華、余悅、林治、丁文、袁勤跡等。

  莊晚芳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fā)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fā)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yǎng)之道?!彼岢鲋袊牟璧聭恰傲?、美、和、敬”,并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p>

  張?zhí)旄I钊胙芯恐型獠璧?、茶禮,于1996年提出以“儉、清、和、靜”為內(nèi)涵的中國茶禮。他認為:茶尚儉、勤儉樸素;茶貴清,清正廉明;茶導和,和衷共濟;茶致靜,寧靜致遠?! ?/p>

  童啟慶出版了《習茶》(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生活茶藝》(金盾出版社2000)、《影像中國茶道》(浙江攝影出版社2002),為現(xiàn)代茶藝、茶道提供了范式?! ?/p>

  陳文華不僅在《長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中國茶文化學》(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6)等著作中,對茶藝、茶道概念和特征、精神作了精要的闡釋,而且還發(fā)表了《茶藝·茶道·茶文化》(《農(nóng)業(yè)考古》1999,4)、《論中國茶道的形成歷史及其主要特征與儒、釋、道的關(guān)系》(《農(nóng)業(yè)考古》2002,2)、《論中國茶藝及其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的地位》(《農(nóng)業(yè)考古》2005,4)等論文,進一步對茶藝、茶道進行理論闡釋?! ?/p>

  余悅在《中國茶韻》(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中對茶藝、茶道概念、茶道與儒道釋的關(guān)系等作了精要的闡釋,他在《儒釋道和中國茶道精神》《農(nóng)業(yè)考古》2006,5)、《中國茶藝的美學品格》(《農(nóng)業(yè)考古》2006,2)、《中國古代的品茗空間與當代復原》(《農(nóng)業(yè)考古》2006,5)等論文中進一步闡釋了茶藝美學、茶道精神?! ?/p>

  林治的《中國茶藝》(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00)、《中國茶道》(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00)、《中華茶藝集錦》(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茶道養(yǎng)生》(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對各類茶的沖泡技藝、茶藝六要素美的賞析、茶藝美學基礎(chǔ)、茶道精神、茶道養(yǎng)生等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p>

  丁文在《茶乘》(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9)中對茶道與儒釋道的關(guān)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袁勤跡通過實踐來詮釋現(xiàn)代茶藝,她的《龍井問茶》、《九曲紅梅》、《人淡如菊》等茶席設計及表演已成為經(jīng)典?! ?/p>

 ?。ǘ┊敶钑膭?chuàng)立  

  1. 四序茶會  

  四序茶會是原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秘書長林資堯所制定,透過茶會,表現(xiàn)一種大自然圓融的律動。說它是一種群體修行,也不為過。

  在會場內(nèi),懸掛“四季山水圖”和“名壺名器名山在,佳茗佳人佳器生”的茶聯(lián),烘襯出茶會的主題。茶席的布置為正四方形,而茶桌和正中央的花香案則鋪以青、赤、白、黑、黃等五色桌巾,象征著四序遷流,五行變易。在悠揚的古琴曲聲中,司香和司茶引導來賓入席,大家在正四方形條席人坐。司香行香禮,以香禮敬天地及賓客,然后茶會開始。4位司茶則依秋、冬、春、夏的時序,手捧代表秋冬春夏四季的插花款款入場,先行花禮,之后入座。東面茶席是代表春季的青色,南面茶席是代表夏季的赤色桌,西面茶席是白色的秋季,北面茶席是黑色的冬季。24把座椅象征24個節(jié)氣。在悠揚琴聲中,司茶優(yōu)雅地燙杯、取茶、沖水,然后均勻斟進小茶盅,分敬給客人。沏茶四巡,司茶按順時針次序轉(zhuǎn)動,象征四季更疊。司茶依序奉上第一道茶、第二道茶、第三道茶以及第四道茶。客人聞香后,品茗回味。賓客品味茶湯,也品味著大自然的芳香。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轉(zhuǎn)。當《梅花三弄》奏完之時,司茶起身,依序收回茶杯和茶托,并細致地清洗茶具。再度起身時,司茶行花禮。接著,與司香列隊恭送賓客離席。人們在這樣一個寧靜、舒適的場所,通過茶藝、茶道、茶禮的熏陶,完全將自己融人大自然的韻律、秩序和生機之中,既品出了茶的真趣味,又徹底得到了放松?! ?/p>

  2. 無我茶會  

  無我茶會是由臺北陸羽茶藝中心總監(jiān)蔡榮章所創(chuàng)立的一種茶會形式,人人自備茶具、茶葉圍成一圈泡茶、奉茶、品茶。如果規(guī)定每人泡茶四杯,那就把三杯奉給左邊三位茶侶,最后一杯留給自己。如此奉完規(guī)定的泡數(shù),聆聽一段音樂演奏后(也可省略),收拾茶具結(jié)束茶會。

蔡榮章先生  

  參加無我茶會,每人攜帶的茶具可根據(jù)茶類而定,盡量要小巧簡便?;疽笫敲咳诵鑾_泡器具,四只杯子、奉茶盤、茶巾、手表或計時器、熱水瓶、茶葉(以每沖泡四杯茶所需的量分成小包或直接放在沖泡器中)、坐墊等。  

  到了無我茶會會場后,首先是報到抽簽,依號碼找到位置。號碼為順序排列,座位形式多用封閉式,即首尾相連成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環(huán)形或方形、長方形等等。數(shù)十人乃至數(shù)百人的大茶會往往是在露天舉行,均無桌椅。每人找到位置后,將自帶坐墊前沿中心蓋掉座位號碼牌,在座墊前鋪放一塊泡茶巾(常用包壺巾代替),上置沖泡器,泡茶巾前方是奉茶盤,內(nèi)置四只茶杯,熱水瓶放在泡茶巾左側(cè),提袋放在坐墊左側(cè),脫下的鞋子放在坐墊左后方。當茶具等安放完畢,根據(jù)公告中的時間安排,茶會的第一階段是茶具觀摩與聯(lián)誼,這時,可在會場內(nèi)走動,亦可互相拍照留念。  

  到了約定時間,各人開始泡茶,泡好后分茶于四只杯中,將留給自己飲用的一杯放在自己泡茶巾上的最右邊,然后端奉茶盤奉茶給左側(cè)三位茶侶,奉茶人將茶放在左邊第一位受茶人的最左邊,左邊第二位受茶人的左邊第二位,左邊第三位受茶人左邊第三位。如果您要奉茶的人也去奉茶了,只要將茶放在他(她)座位的泡茶巾上就好。如您在座位上,有人來奉茶,應行禮接受。待四杯茶奉齊,就可以自行品飲。飲后即開始沖第二道,奉第二道茶時,用奉茶盤托沖泡器具或茶盅依次給左側(cè)三位茶侶斟茶。飲后沖泡第三道,奉茶同第二道。進行完約定的沖泡次數(shù)后,如安排演講或音樂欣賞等活動,就要安坐原位,專心聆聽,結(jié)束后方可端奉茶盤去收回自己的杯子,將茶具收拾停當,清理好自己座位的場地(所有廢物全由自己收拾干干凈凈并倒入果殼箱中),與大家道別散會,或繼續(xù)其他活動?! ?/p>

  無我茶會有七大精神。第一,無尊卑之分。茶會不設貴賓席,參加茶會者的座位由抽簽決定,在中心地還在邊緣地,在干燥平坦處還是潮濕低洼處,不能挑選。自己將奉茶給誰喝,自己可喝到誰奉的茶,事先并不知道。因此,不論職業(yè)職務、性別年齡、膚色國籍,人人平等;第二,無求報償之心。參加茶會的每個人泡的茶都是奉給左邊的茶侶,而自己所品之茶卻來自右邊茶侶,人人都為他人服務,而不求對方報償;第三,無好惡之心。每人品嘗四杯不同的茶,由于茶類和沏泡技藝的差別,品味是不一樣的,但每位與會者都要以客觀心情來欣賞每一杯茶,從中感受到別人的長處,不能只喝自己喜歡的茶,而厭惡別的茶;第四,無地域流派之分。不分彼此,天下一家,以茶修德,以茶會友,奉行一碗茶中的和平友好;第五,求精進之心。自己每泡一道茶,自己都品一杯,每杯泡得如何,與他人泡的相比有何差別,要時時檢討,使自己的茶藝日益精深;第六,遵守公告約定。茶會進行時并無司儀或指揮,大家都按事先公告進行,養(yǎng)成自覺遵守約定的美德;第七,培養(yǎng)集體的默契。茶會進行時,均不說話,大家用心于泡茶、奉茶、品茶,時時自覺調(diào)整,約束自己,配合他人,使整個茶會快慢節(jié)拍一致。并專心欣賞音樂或聆聽演講,即使千百人的茶會亦能保持會場寧靜、安詳?shù)臍夥铡?/p>

  在“無我茶會”中,無尊卑之分,無地域流派之分,無報償之心,無好惡之心,求精進之心,大家以公共約定的時間和秩序為準則,因而它的包容性強,修身養(yǎng)性效果佳。“無我”與“無己”“無私”“忘我”相似,是一種哲學境界?! ?/p>

  綜上所述,泡茶道蘊釀于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宇明代中期,鼎盛于明代后期,衰于清、民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重新走上復興之路。

  本文原為丁以壽主編《中華茶道》第八章“茶道歷史”之“第三節(jié)中國泡茶道簡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本文經(jīng)丁以壽授權(quán)發(fā)布。

?

作者介紹

  丁以壽,1963年1月生,安徽省無為縣人。1986年7月畢業(yè)于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茶葉專業(yè),留校工作至今?,F(xiàn)為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茶業(yè)系教授,茶文化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所長,安徽省茶業(yè)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安徽省徽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吳覺農(nóng)茶學思想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恫栉幕盗薪滩摹?、《中國名優(yōu)茶系列叢書》、《圖說中國茶文化》編委,《茶業(yè)通報》常務副主編。

找到約4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