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東北茶葉生意

找到約50條結果 (用時 0.105 秒)

茶葉跨界流動與瑤族邊民互惠——以中越邊境猛硐瑤寨為例

  

【摘要】基于民族志田野調查方法,從跨界人類學理論視角出發(fā),探析了中越邊境茶葉流動與瑤族邊民生產性互惠表現形式、組織架構。認為從互惠性到文化共享性強化了瑤族傳統(tǒng)茶俗茶文化,而共享的生態(tài)文化理念、跨界市場文化規(guī)則建構了區(qū)域命運共同體。加強跨界區(qū)物的流動與邊民互惠研究,對于夯實“一帶一路”倡議“民心相通”的人文基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茶葉跨界流動;瑤族邊民;生產性互惠;文化共享;民心相通

一、研究緣起

互惠是人類社會普遍的文化形態(tài),其往往反映出一定的族群關系、民族關系。人類學民族學對于互惠的研究形成了以聚落圈層、社會結構為切入點的“庫拉”“禮物”等研究特點。如人類學家莫斯認為庫拉是一種“競爭性的總體呈獻體系”,是互惠關系的一種;馬凌諾夫斯基明確提出互惠(reciprocity)原則以解釋地方經濟交易體系;莫斯則開啟了人類學對禮物互惠研究的熱潮,強調“物本身是有活力的,基于相互性的贈禮”以及個體及群體間相互進行全面的“禮物——交換道德”。挪威人類學家弗里德里克·巴斯強調族群間的邊界維持在兩個族群單位之間,一套有限的文化特征保持了族群界限。但并不意味邊界是隔離的,因為文化實體的文化因素影響著族群內不同群體同邊界有著連續(xù)的組織化的聯系。而這一單位往往受互惠關系粘合。伴隨著現代民族國家的確立,國家界線的明晰,不同國家、地區(qū)邊界區(qū)“物”“人”的雙向流動及邊民跨國實踐愈發(fā)正?;?、合法化、頻發(fā)化、規(guī)范化,這和作為主體角色的邊民之間的互惠往來密不可分。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沿線諸多跨國族群的互動呈現出開放和諧、雙贏互動的總體態(tài)勢,進一步研究邊民互惠的重要性就在于夯實“民心相通”的人文基礎。

學界在邊民互惠研究方面已取得諸多進展。盧成仁認為幫工、換工的生活和生計互惠模式是中緬邊境村落共同體重要基石。賀佳樂認為中老邊境邊民節(jié)日、習俗互惠具有擴大社會關系、增加貿易機會的功能。中越邊境邊民互惠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周建新認為邊民互惠既是“人情”交換,也是“利益”分享。曹貴雄認為邊民互惠具有人情社會與契約社會的特點。何清新則從民間藝術跨境視角,認為創(chuàng)造新的“互惠式的傳播”使得藝術主體具有“超越”意義。上述成果反映了互惠研究的邊境多維度轉向,側重傳統(tǒng)生活生計的作用表現以及人情特征研究,但我們更應該注意到邊民互惠中現代生產技術跨界運用、跨國市場組織生成以及整個過程中所生發(fā)的文化特性。為此,筆者以茶葉跨界流動為載體,瑤族邊民為研究對象作相關探討。因為物的流動是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互惠的重要基點,物的跨國流動很大程度上加強了“邊界聯系”。對于物的流動及其背后文化內涵的探討,重點要放在物自身,其次是交換,更要看到物的雙向流動與邊民互惠過程、層次。再者,選取瑤族邊民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因為瑤族是遷徙性民族,廣泛分布中越邊境地區(qū)。歷史上,瑤族為尋找生存空間、獲得耕地、因貿易交往等原因前往越南,具有“有來有往,雙邊互動”的規(guī)律。且茶葉在中越瑤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邊民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廣植于邊境地帶。茶葉的、民族的跨界分布格局明顯。而以往關于跨境瑤族的研究卻很少提到邊民的互惠,故本文就茶葉跨界流動與瑤族邊民傳統(tǒng)互惠、生產性互惠、組織架構、文化共享特性作相關探討。

筆者于2018年8月、11月,2019年5月、10月先后四次到中國天??诎都懊晚犀幾遴l(xiāng)的響水、小響水、龍頭、垮土、長地等瑤寨開展田野工作。猛硐瑤族鄉(xiāng)位于云南省麻栗坡縣西南部,東北與國家一級口岸天保口岸接界,東與越南河江省老寨、南汀接壤,現有瑤族 1777 戶,人口 7069 人。由于歷史原因,遷徙到此的瑤族在中國境內和越南境內都有分布,以猛硐居多,分布于中越邊境線的瑤族有著相通的族源、語言、文化習俗等。早在清朝時期,茶葉就是猛硐瑤族人民馱運到越南河陽 (今河江) 換回食鹽的外貿商品。今猛硐瑤族鄉(xiāng)仍有幾百年的老茶樹,老山茶還榮獲中國云南省首屆春茶交易會銅獎。在雙方瑤族互動往來中,茶葉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日常禮尚往來的茶俗 (圍坐火塘烤茶吃、飯桌茶習酒禮)、共享的婚俗茶禮等。

二、茶葉跨界流動與瑤族邊民傳統(tǒng)互惠表現

以往人類學民族學互惠的研究多限于生活性、生計性互惠,后逐漸關注生產性互惠。正如學者秦紅增指出的,村莊的生產交換兼具商品性、互惠性,有著“團體格局”性質的鄉(xiāng)村人際關系是村民們獲取社會資本和利益的新形勢。以往邊民間習俗的、親屬的、人情的互惠很大程度上助推著區(qū)域利益的、命運的共同體建構,不僅人情相熟,更是利益相關、命運相連。

(一) 親屬互惠。基于歷史原因,中越瑤族邊民多有親屬關系,也有因跨國婚姻締結的姻親關系,在困難時期相互幫扶,家中缺乏糧食或者其它必需品時往往互通有無。正如受訪對象盤 YJ所言:“以前我們家吃不飽飯,越南的親戚會給一些包谷幫助我們,現在日子比以前好過了,他們有什么需要,在不違法的情況下我們也會幫助他們?!爆F如今邊境貿易活躍,茶葉交易也愈發(fā)頻繁,中越瑤族邊民串門子、走親戚也是一種日常。

我原來是響水茶廠(1982 年) 的會計,2003 年才退休回家,印象中茶廠收購越南的茶葉是在1999年前后,茶廠能夠收他們的茶葉也是因為我在里面做會計,并且越南那邊加工好茶葉拿過來賣的瑤族也都是我們的親戚,我姐還嫁過去了呢。還有一些瑤族是我哥他們的親戚,送過來的茶我都收了,原來他們那邊要送茶葉過來給我們很困難,爬上老山的路又繞又多陡坡,一般通過小平寨過來。越南瑤族的茶我大概就收了兩三年,因為我只干到了2003年。越南瑤族親戚的茶葉沒在我們這邊交易后,中國天??诎杜c越南清水河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漸完備了,營商環(huán)境也不錯,且從越南瑤族茶葉產地、加工點到口岸也近,他們就把茶葉拿到天??诎顿u給中國老板了。

(二)人情互惠?,幾暹吤窨缃绲氖烊岁P系除血緣關系外,也包含日??鐕鴮嵺`交往中建立的業(yè)緣關系,這樣一種抽象的、無形的互惠關系可能會在特定時刻、場域發(fā)生實質利益性轉變,如:越南瑤族為中國瑤族提供越南茶產地相關信息,作為回饋,中國瑤族也會為越南瑤族提供天??诎兜貐^(qū)幫工信息,以實現信息的共享,進而得到實際利益。越南瑤民B?n V?n Qu?nh,原來在中國境內跟隨建房子的瑤族包工頭打雜,習得技術后便帶著寨子里的同胞來天??诎兜貐^(qū)找活計做。B?n V?n Qu?nh 寨子周邊山區(qū)有野樹茶或價格低于中國邊境本地的茶葉時,他們往往售賣給打工的東家,如果量少甚至會贈予東家,也有中國的茶老板向他們了解越南古樹茶的分布、開發(fā)情況等。

三、茶葉跨界流動與瑤族邊民生產性互惠表現

放眼邊境我們看到,在跨國市場交換的生產過程、活動過程中也存在互惠現象,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生產性互惠尤為突出,而恰恰這一生產性互惠沒有引起學術界的充分重視。本文研究的瑤族跨界互惠除了傳統(tǒng)的生活性互惠以外,更為重要的是看到了瑤族邊民生產性的互惠。生產性互惠表現在茶葉跨界流動的過程中,如技術互惠、貿易互惠等。所討論的邊民生產性互惠表現也是具有跨界的“團體格局”性質的。

(一) 技術交流

技術作為物質力量通常與科學緊密聯系,為科學所支配,也為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享有。為追求共贏利益,與茶葉相關技術的跨界實踐也筑牢著瑤族邊民互惠的基石。

1.種植技術。一山分兩林,作為中越邊境分界的大山中生長的茶樹養(yǎng)育著數代瑤族邊民,山水分流而茶葉共享。茶葉的種植可以看做對資源的改造、適應,也是對共有資源的維護與常續(xù)使用。事實上,茶葉的種植與瑤族的遷徙具有重要關聯,其遷徙分布史一定程度上也是茶葉種植史??缇扯拥默幾宸N植技術的交流包括了幼植移栽、撒種育苗、扦插等,種植方式的多元化蘊含著瑤族邊民地方性物候知識,因而其跨境的交流則豐富了作物種植知識譜系。

說到茶葉,我們瑤族和茶葉是很有淵源的,因為我們是一個遷徙的民族,每到一個地方,只要決定在哪里墾荒,我們就要種茶樹,以前遷徙都要帶著籽種的。我們喜愛喝茶,有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原來沒有扦插技術,我們都是直接用茶葉籽播種。扦插的茶樹根主要盤在地表,不像用籽種下去的根長得很深,所以種植方式不同口味也不一樣。直到現在,中國和越南的瑤族都還會用茶樹籽種來種植,不過我們中國的瑤族更多用扦插技術了。與猛硐相近的越南瑤寨有大量古茶樹,據說他們那邊七八百年樹齡的老茶樹有很多。我們在越南設廠主要收他們的大樹茶,也會教他們扦插技術,我們還會把他們的茶苗帶回來種植,因為越南那邊原始林里的有優(yōu)質的古茶樹,每年開花結果,成熟的茶果掉在古茶樹下會長出小茶樹苗,加之我們兩邊的都是沙土地,也容易養(yǎng)活。

2.采摘技術。茶葉的采摘時節(jié)主要集中在夏、春、秋三季,中越瑤族邊民在采摘技術上略有差異,中國瑤族邊民多手工采摘,按采摘等級分為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一芽、四葉一芽等,如越南手把茶為四葉一芽或五葉一芽,部分曬青白茶為三葉一芽,等;采摘方式可分為機器采摘和人工采摘,越南臺地茶多為機器采摘,部分古樹茶也用機器采摘。首要原因在于中國的手工茶價格高,茶商根據茶葉級別進行分類采摘,邊民也可獲得更多收入;而越南部分瑤族邊民缺乏較好的加工技術和銷售路徑,機器采摘與手工采摘收入無異,反而效率更高。但在越南瑤族聚集的沒電的地方,還是靠人工采摘??梢?,采摘技術的異同,受一定經濟發(fā)展水平及市場要素的影響,且技術成本與效率收益成正相關。誠然,我們也要看到采摘技術的交流對于促進跨界瑤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無疑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同時也加速了技術迭代,使得中越瑤族邊民都能從中獲益。

3.技術培訓。為獲得品質不錯的茶葉毛料,中國的茶業(yè)公司還會專門安排相關茶葉加工技術人員到越南瑤族茶葉加工基地進行培訓。公司負責越南茶葉生產端的工作人員 (瑤族) 還會把加工機器帶到越南的加工基地,并教越南瑤族邊民使用方法。如萎凋機的跨界流動,到越南瑤族茶葉基地的技術培訓員盤 WD告訴筆者:“我們的加工廠選址都是要選在他們那邊通電的地方,不然像萎凋機、風扇等吹水分的機器都用不了?!鼻以侥隙嗨饺诵∽鞣唬糠衷侥犀幷撇璧募彝プ鞣皇褂玫氖謩託⑶鄼C、揉茶機也在中國瑤族的互幫互助下改裝為電動機器,提高了生產效率。

(二) 跨界投資、交易

隨著中方天??诎兜慕ㄔO、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扶持、中越邊民貿易暢通,越南瑤族擁有茶葉資源的自然要素,為中越瑤族茶業(yè)資本要素流動提供了良好條件,兩相結合的跨界交易是交換形式之一,是市場作用的結果。而毗鄰而居、相通的民族語言、相近的親屬關系則是中國邊民到越南投資的重要因素。市場對于交換共同體內部性、外部性的建構具有積極作用,且共同體基于利潤動機發(fā)生交易行為時,甚至會形成“交易民族”(trading people)。資本要素則是促成交易的重要手段,影響著交易過程的發(fā)生。一般而言,資本要素指通過直接和間接形式,最終投入產品生產過程的資本貨物(機器設備、廠房建筑物和原材料等) 和金融資產。筆者討論的資本要素既有看得見的物也有無形的物,有形要素如實實在在的茶葉、金錢、人力、土地、設備,等;無形要素則包括跨界的地方性知識、區(qū)域社會關系、行業(yè)行情、共享的民族文化,等。此類資本的雙向流動關鍵還在于流動前、流動時、流動后的互惠。根據調查,目前中國的瑤族邊民資本要素的流動主要為資金投入,鑒于人民幣與越南盾兌換匯率,交易過程中以人民幣為主。如投資建廠等活動是超越邊民互市的跨國貿易往來,涉及兩國語言交流、政策明細。而基于地緣、族源的優(yōu)勢,投資方和被投資方往往在語言上具有先天優(yōu)勢,除國籍身份具備的國語外,雙方也兼通瑤語。這不僅帶來語言便利,也熟絡了雙方情感,同時也為中國瑤族邊民到越南瑤族地區(qū)、非瑤族地區(qū)提供了了解投資環(huán)境窗口。再而,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是吸引中國瑤族選擇到越南投資的資本要素。另一方面,越南瑤族吸納中國瑤族資金投入的同時也帶動了越南瑤族民眾就業(yè)、增加了收入。而諸如此類跨國投資行為的背后,我們追溯其民族身份,不難發(fā)現,基于跨國貿易規(guī)則,似乎于跨界民族內部生成了一套交易體系/規(guī)則。

我起家生意做的是木材,直到現在也還在做。我去越南的時間比較早,1991年去時大概了解了越南那邊的茶,做茶葉是在1993年開始的。對于我而言,什么生意好賺錢就去做什么,越南那邊和我們做生意的人多半是瑤族,也是藍靛瑤,我們并不是親戚,只是做生意、出國旅游或者熟人介紹而結交的朋友,既然大家互惠互利就一起合作了。我在越南河江開茶廠主要是投錢,起初投了3萬塊錢,場地經越南瑤族合伙人介紹、自己考察便定了下來。茶廠名字叫“清水河新寨社茶廠”,因為越南那邊習慣叫社嘛,所以也就尊重他們的叫法。

四、茶葉跨界流動與瑤族邊民生產性互惠組織類別

一般來講,傳統(tǒng)互惠組織靠的是血緣、親緣、地緣關系來維持。這樣的互惠形式可以滿足邊民的基本生活,而隨著現代社會發(fā)展,在生產性互惠里靠的不止親緣、血緣、地緣那么簡單,更為強調現代社會的組織形式。這一生產性互惠組織更傾向于市場產業(yè)化、專業(yè)化,是跨境產業(yè)鏈重要一環(huán),是邊民自發(fā)力量使然。經濟學中把產業(yè)組織看做是產業(yè)的“集合體”,有一定的結構條件,強調集合體中諸元素之間存在的共同性。這一共同性放于邊境,則更為強調邊民的生產性互惠,因為這一屬性決定了邊民發(fā)生跨國交易行為的長期性、穩(wěn)定性,是經濟要素與民族建構關系中不可或缺的。早在清末時期,猛硐的瑤家人便用寨子里制作的茶葉拿到越南河江換取鹽,民國時期還會以茶到越南河江換衣物及其它生活必需品,這并非散亂活動而是有組織的 (馬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實行計劃經濟,猛硐地區(qū)瑤寨紛紛成立了集體茶廠,生產的茶葉則由麻栗坡縣對外貿易公司收購。而這一時期,瑤族邊民都加入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以及后來的人民公社,靠工分吃飯,民間尚無條件開展跨國交易,因而也無法形成相關互惠組織;改革開放后,集體茶廠轉為私營,并且隨著中越關系正常化、口岸建設發(fā)展,雙方瑤族邊民茶葉跨界交易也日益頻繁。而諸多生產性互惠組織建構則離不開“興邊富民行動”邊境建設工程,以及“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越兩國的通力合作。

(一) 茶廠/合作社+公司

猛硐響水瑤寨歷來就有很多加工茶葉的瑤族人家,保存有加工技術,且地理位置優(yōu)越,茶葉的收取、加工、運輸比較方便。響水茶廠 1965年籌建,1966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由多個生產隊聯合辦廠。當時響水、馬嘿、龍頭、小響水、垮土 (下垮土一二組)、小平寨、那些、銅塔以及周邊寨子的茶葉都收到響水茶廠集體加工,再由麻栗坡縣外貿公司統(tǒng)一收購。1982年,響水茶廠被私人承包并發(fā)展至今,既收購中國的茶葉也收購越南的茶葉,加工的茶葉依然賣給外貿公司。隨著經濟建設與社會經濟組織改制,外貿公司被麻栗坡當地人收購,且于2007年在外貿公司原址建立了麻栗坡縣韻霖茶業(yè)有限公司,對接了原來外貿公司的茶源、茶廠,在越南開辟新的茶葉來源,又于猛硐瑤族鄉(xiāng)開設茶葉種植基地。據不完全統(tǒng)計,麻栗坡縣韻霖茶業(yè)有限公司每年的茶葉約有一半來自越南,這一半中又約有一半由地方茶廠提供,另一半公司直接到越南收購。

為整合茶葉資源,公司聯合當地能人辦合作社現象愈發(fā)頻出。社員與越南瑤族邊民茶葉交易的主要時間節(jié)點為 3至 5月份,地點為相近的瑤族寨子,如中國的小平寨與越南的南達寨。交易鮮茶數量不等,邊民個人單次收購數量少則幾斤多則幾十斤,收購的鮮茶則直接賣到合作社賺取差價,由合作社統(tǒng)一加工后再發(fā)貨給合作公司。

垮土瑤寨的麻栗坡縣茶坪山古樹茶茶葉加工專業(yè)合作社,是一家成立不到2年的合作社,由杭州帝洛大健康產業(yè)發(fā)展公司聯合當地農戶所建。合作方式為公司+合作社+農戶,農戶采摘,合作社收取進行粗加工,公司精加工以作品牌銷售。合作社直接掛鉤農戶42家,擁有茶葉資源3000余畝,成片分布于茶坪山,以古樹茶居多。合作社開在上垮土寨子,茶葉曬青基地設在壩子村,每年粗加工茶葉3噸左右,帝洛公司直接收取,采摘的茶葉每斤平均售價30元,保底價20元。而每年合作社直接或間接向越南瑤族邊民收購茶葉2~3噸,社員也會收購越南邊民的賣給合作社,但數量不詳。

(二) 越南瑤族邊民的茶組織

當中國的公司收購越南的茶葉時,往往由越南的茶廠或者地方茶農建立的家庭作坊在村寨收購加工再轉賣給中國公司。據猛硐瑤寨做茶葉生意的老板介紹,越南瑤族邊民寨里寨外、房前屋后茶葉成片種植,初級加工的茶多由中國茶商在越南的某個寨子或者區(qū)域集中定點收購,再用本地勞動力按商家要求就地加工。制為干茶后再裝車過境賣于中國境內茶商。在越南進行茶葉加工的過程中,由越南瑤族寨子里的頭人組織帶領越南邊民把自家采集的鮮茶到固定的收購點稱斤賣錢,有時幾個寨子的人也會聯合起來一同送往收購點,因為收購點不固定,如有變化也由當地頭人通知轉告。

(三) 電商組織

隨著交通網互聯網的發(fā)展,中越瑤族邊民生活生產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和“快速交通”給聚落、社區(qū)帶來的變化是人口的、資金的、商品的、文化的、信息的流動。所帶來的時空張縮效應,高速移動性的打破了自然地理、政治上的阻隔,擴大了社會交往的空間,也加速了不同空間之間的互動。同時,近些年隨著旅游交通業(yè)的發(fā)展,為茶葉遠銷提供了可能,許多邊民在微信微店或淘寶開起了自家店鋪,出售特色農副產品,茶葉則包括當地瑤寨茶、越南茶、緬甸茶等。茶商通過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網絡社交平臺從茶源到加工再到成品為茶葉做宣傳,以期網絡的互動能夠帶來更多經濟價值。

盤JX現經營著天??诎丁艾幖颐美媳摇?,2015年之前,她在山上開小賣鋪做小本生意,賣干農活所需手套等用具以及學習用具、生活用品等。每年四二八紀念日、建軍節(jié)、建黨節(jié)、國慶節(jié)等節(jié)日來老山的老兵大多都會找她帶路,但相關部門考慮到每年老兵上山找她比較麻煩,便讓她下山,在天??诎稙樗峁﹫龅匾约跋嚓P商品。起初相關單位和部門為其提供戰(zhàn)役紀念品供來旅游的老兵采購,相關部門按百分比分利的形式讓她經營。盤 JX覺得老山的茶葉挺有特色,便把茶葉也拿到店里賣,一開始散裝賣,后做出包裝袋進行加工處理。茶葉來源為山上老家瑤族自己種植采摘加工的生態(tài)茶或越南茶葉。為豐富產品類型,她又跟隨丈夫到瑞麗口岸等地學習,獲得了一些進貨資源渠道。先后引進緬甸紅茶、越南白茶等進口產品,經過網絡社交平臺發(fā)售全國。

五、中越瑤族邊民文化的共享性

我們在討論某一民族、地區(qū)文化特性的時候,往往“依據它在某一獨特的文化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它與所屬文化的價值系統(tǒng)等的關系加以解釋和判斷”。邊境地區(qū)長期生存著不同族別的邊民,其在特殊歷史時期共同塑造了現如今跨越邊界的自然景觀生態(tài)與文化交結鏈,且跨越國界的不同民族、族群彼此相關,這一虛擬社區(qū)是國界兩側民眾聯系最為密切的接觸區(qū)。同時邊境地區(qū)也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興邊富民”政策實施而發(fā)展,跨界區(qū)同一民族、不同民族間交流呈現由“立”轉“破”趨勢;物,流進流出,人,你來我往。所生發(fā)的跨界文化共享,是不同人群之間的交流、互動、合作、互惠關系的反映,共享則是文化的基本特質與表現形式。在新形勢下,跨界的文化共享,到底是什么樣的共享或者說共享著什么?筆者認為隨著瑤族邊民生產性互惠發(fā)展、生產性互惠組織建構,其作用的文化共享因子包括三個維度:一是生態(tài)文化理念的共享;二是跨界流動強化了傳統(tǒng)的瑤族茶俗文化;三是共享的跨界市場文化規(guī)則。

(一) 共享的生態(tài)文化理念。大山是瑤族人民生存之地,也是保存和延續(xù)瑤族文化的天然屏障。居山和歷史時期的游耕是塑造和形成瑤族文化的物質基礎,是生產瑤族各種文化現象的根源并影響著瑤族文化的發(fā)展程度和發(fā)展趨向??梢哉f,瑤族由于獨特的文化秉性,其悠久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擁有著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生態(tài)文化理念。再從茶葉種植區(qū)與瑤民居住環(huán)境來看,具有“茶山之下建家屋,家屋周邊耕農田;山水四流環(huán)村寨,稻香魚肥美人院”的生態(tài)格局。瑤家人特別注重山中水源保護,同時茶山有著良性排灌系統(tǒng),且不給茶樹打農藥施化肥,茶山生態(tài)保護完好。另外瑤族講求天人感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等理念,這在中越瑤族宗教信仰中也有體現,如度戒儀式(俗稱過法) 中的“十戒十問”,“一戒不得爭天霸地,咒罵天地日月星辰”;十善業(yè)道經里的“身三善業(yè)戒”,“不殺生—不殺害物命”。都反映了人與自然乃至宇宙是一體的,應該維持共同的和諧、均衡關系。這為邊境地區(qū)“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提供了民族的生態(tài)文化理念,也讓人意識到邊境一線、口岸周邊生態(tài)保護是沿線國家共同議題,邊民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二) 強化了民族茶俗文化。茶葉的跨界流動與生產性互惠形式加速了中越瑤族邊民往來,強化了傳統(tǒng)的茶俗文化。茶,不僅是中越瑤家人的日常飲品,在婚禮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瑤族婚俗中,媒人為雙方說親見面時,男方要帶著半斤茶表示心意,如果雙方都看得上,那么在雙方訂婚時,男方還要帶半斤茶葉來送禮,結婚那天也是要帶半斤茶葉,這樣才符合禮俗。又如日常山歌傳唱,把茶葉芽尖或者茶心用來比喻人心的甜美。在筆者調查的瑤寨中,從越南嫁過來的女性幾乎都是瑤族,同時也有來此務工和走親戚的瑤族人,在對她們的訪談中得知,除卻部分差異,中越瑤族傳統(tǒng)茶俗茶文化也是相通的。且隨著雙方瑤族邊民的茶葉跨國貿易開展以及民間習俗活動密切往來,更是強化了這一文化共享性。

(三) 共享的跨界市場文化規(guī)則。上文研究表明,茶葉跨界流動中的技術交流包括采摘技術、技術培訓、機器安裝、設備使用等,是一系列技術規(guī)則的共享,同時跨國貿易投資,建廠取名、選地表現出相互尊重的和諧市場秩序。而跨國合作組織、公司等呈現了茶葉跨界流動的產業(yè)化趨勢,是跨境合作成功之雛形。諸多要素構成了共享的市場文化規(guī)則,直接體現在以下方面:1.跨國貿易通關合作,包括包裝、運輸與通關合作。2.當有著共謀發(fā)展的機遇,中越瑤族邊民往往秉持互惠原則,越南瑤族邊民學習中國瑤族邊民手工采摘“一葉一芽”等技術,中國瑤族邊民則尊重越南邊民“四葉一芽”或“五葉一芽”采摘方式制作而成的手把茶,且手把茶也受中國內陸一定消費市場歡迎。3.茶葉生產的跨界分工,從越南過貨的茶葉多為初級加工,中國瑤族邊民購至麻栗坡縣邊境貿易合作區(qū)后進行精細加工,加工地點或在口岸區(qū)或在麻栗坡縣城。有的茶葉收購商通過天??诎吨苯拥皆侥鲜召彶枞~,越南的瑤族邊民根據茶商要求采茶再就地初加工,通過口岸拉到精加工地。一言以蔽之,共享的跨界市場文化規(guī)則包括了尊重地方性文化知識、邊民主體誠信參與、區(qū)域產業(yè)鏈跨界合作分工三個主要方面。

六、結語

從互惠性到文化共享性研究表明,茶葉的跨界流動視角讓我們看到中越瑤族邊民生產性互惠是當下跨境合作的長效機制。因為不管著眼于“民心相通”或是“興邊富民”,邊民生產性互惠研究都顯得尤為重要。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互惠與生產性互惠是遞進并包關系,時下“一帶一路”倡議則直接助推了生產性互惠發(fā)展。且新形勢下的文化共享對邊民生產性互惠起著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理念的區(qū)域生態(tài)共同體表達,也是跨界市場文化規(guī)則塑造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態(tài)。也向我們傳達了:共同的默契、相通的行為準則、專業(yè)化貿易合作、文化的共享等基本要素建構著區(qū)域命運共同體。因而,加強跨界區(qū)物的流動與邊民互惠研究,對于夯實“一帶一路”倡議“民心相通”的人文基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而在早期邊民互惠研究中,范宏貴梳理了不同歷史時期中越邊境貿易,對各邊境段作概述性分析,并研究了中越跨境民族概況。而周建新則從中國南方與大陸東南亞跨國民族地理、人文互動出發(fā),提出了“和平跨居論”,認為政治機制規(guī)約和文化機制調適是兩種跨居模式。進一步指出邊界、邊民與國家是有機聯系的整體,是跨國民族研究的三個面向。民族國家體系結構將長期存在,跨國民族現象則是一種“和平跨居”的互惠互利雙贏模式。而如何使跨國民族在既有國家發(fā)展繁榮,是國家和跨國民族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事實上,近年來學界也持續(xù)關注這一問題,如學者秦紅增帶領團隊開展口岸城鎮(zhèn)化研究,提煉出口岸與城市相融合、前岸中區(qū)后市以及口岸小鎮(zhèn)三種口岸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模式,進而以跨境民族走廊視角來探討“口岸人類學”。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并結合本研究不難發(fā)現,邊民互惠層次、模式也并非一成不變,對不同時期邊民互惠性質的把握,有助于我們把握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與實際問題的解決。

通過本研究,我們也能看到“跨界人類學”國家邊界“兩個社區(qū)之間最為緊密的聯系區(qū)域”的持續(xù)探索以及“邊境人類學”民族志文本書寫,應該秉持“邊民主位”視角把積極跨界的“邊民”作為重要研究對象,同時把握流動性與民族性。流動性,基于物的跨界流動來理解,這一物的來源去處以及與所有者的關系,一物是囊括的。通過物的跨界流動產生的社會現象剖析文化內涵。民族性,對邊民互惠的研究不應忽視其民族性,民族文化是多樣的,邊民跨國實踐的互惠行為往往受民族習性影響。研究方法上倡導一種“持續(xù)的線索田野工作”,田野點某條線索可能是織起一張網的線頭,抓住一條主線往往能使研究者“循著人或物移動的軌跡生發(fā)出來的各種現象去實現一種在點之上的線和面上的整體宏觀理解”。而線頭的抓取則需在持續(xù)的田野工作基礎上形成一種“田野人格”,包括打入田野點社會關系網、田野材料證實等“文化田野”技巧。

【作者簡介】鄧玉函,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夏福立,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學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邊民主位視角下中越陸路口岸跨境合作研究”(18CMZ042)。

(本文系云南大學青年英才培育計劃資助成果。本次田野調查特別感謝麻栗坡縣韻霖茶業(yè)有限公司、紫鵑茶合作社、茶坪山古樹茶茶葉加工專業(yè)合作社、醇源茶廠、老山天香茶業(yè)垮土古樹茶,瑤家妹老兵之家,越南清水河新寨社茶廠,云南大學民族學一流學科建設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科研項目以及猛硐瑤族鄉(xiāng)諸多瑤家人給予的大力支持,特此鳴謝?。?/p>

內容轉載自民族學與人類學Anthropology,原文發(fā)表于《廣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原文和圖片版權歸作者和原單位所有。篇幅限制,注釋從略。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茶史篇 | 盤點中國近代十大知名茶商

中國近代茶莊、茶號以零售業(yè)為主,遍布全國各城鎮(zhèn),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對推動地方經濟發(fā)展影響極大。一般茶莊經營者皆與茶山相熟,道途通曉。在近代中國茶葉品牌史中,尤以粵商、徽商居多。盤點一下民國以來,中國排名十大的知名茶葉商人:

1、華茶公司——唐季珊
唐季珊,東南亞著名的富商,經營茶葉生意。之后加入阮玲玉電影制片廠,是聯華公司大股東。唐季珊曾先后任上海市輸出業(yè)同業(yè)公會理事長、上海市茶行商業(yè)同業(yè)公會監(jiān)事、中國茶葉協(xié)會常務理事,中華造紙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民國5年(1916年)回到國內后,即以其父名義邀集親屬集資10萬,設立華茶公司,由唐季珊為實際主持人。是為中國開設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家華商茶葉出口行。并由其父串連卓鏡澄、陳翊周、朱葆元等加入,幾乎集當時這個行業(yè)的全部實力做后盾。最初運美的“天壇牌”、“美女牌”小包裝茶葉,兩三年一直未打開銷路,10萬資本虧損殆盡。
民國9年左右,華茶公司由唐翹卿獨自投入資金經營,唐季珊在美雖與一家專營茶葉的大進口商卡特建立了關系,但因無推銷機構,銷售渠道不暢,仍然敵不過洋行勢力。
民國12年華茶公司再次改組為有限公司,資本10萬元,唐氏家族占80%。其余由上海茶棧商人投資。唐季珊任總經理。在華商同業(yè)的全力支持下,華茶公司先后在平水、福州、屯溪、杭州、肖山、諸暨等茶葉產地自設茶號,收購毛茶,在上海開設茶廠進行加工。自產自銷,產銷合一,減少了流通環(huán)節(jié),節(jié)省了開支,降低了成本,以質高、價低的優(yōu)勢與洋行競爭,逐漸打開了外銷局面。
五卅運動,全國人民同仇敵愾,抵制英商、英貨,洋行進貨與裝運發(fā)生困難。華茶公司趁機大做出口生意,這一年華茶公司出口額高達8萬多箱。
值得一提的是,華茶公司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與汾酒、茅臺等一道參加世博,獲得一等獎章。

2、龍德記茶莊——池秉德
池秉德(又叫池閱龍),生于19世紀七十年代。其祖上世代制作烏龍,父親曾在當年的“茶都”鶴山同時擔任三大茶莊的制茶師,后更是出任當時茶葉貿易量位于全國一位的美珍茶莊的首席(當年稱為“大師傅”)。美珍茶莊在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當時能夠出任大師傅的,必定是制茶造詣極高的茶人。
受環(huán)境影響,池秉德從小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學習制作烏龍茶。14歲便已在美珍茶莊擔任制茶師,17歲時隨父落戶廣州,21歲時已成為茶行業(yè)內聞名遐邇的制茶大師傅。年紀輕輕,便在制茶屆與父親地位相近,池氏父子的名聲也早已在行業(yè)內有了制茶世家的美名。
當年美珍茶莊曾邀請池秉德接替年邁父親的職位,但是池秉德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由于家庭世代傳承的關系,他有了開自己的茶莊的想法,之后選擇了專注于烏龍茶的經營。
1898年,池秉德在親友的支持下,于廣州創(chuàng)辦了“德記茶行”,后改名“德記茶莊”,主要經營烏龍茶生意。經過幾年的用心經營,憑借著自身對茶的敏銳觸覺和過人的商業(yè)才能,很快德記茶莊名氣起來了。那時候坊間流傳著,到廣州十三行采購烏龍茶,一定要去“德記茶莊”——優(yōu)秀的工藝水平,嚴謹銳利的選材,多年制茶經驗,讓德記茶莊的烏龍茶在競爭激烈的茶葉市場內脫穎而出,店面內每日門庭若市,甚至一度作為進貢給皇上的貢品。
時任廣州知府贈予德記茶莊一塊“烏龍世家”的牌匾,大紅“德”字包裝、專精而全面的烏龍茶商品,成為那個年代十三行里的一項烏龍傳奇。
在1939年芝加哥世博會上,德記茶莊憑著自產的“貢品烏龍”,包裝精美、茶香四溢,頓時成了各國參展商、參觀者關注的焦點,并一舉拿下世博的進步獎章,被譽為“一個世紀的進步”。

3、紅頂茶葉商人——伍秉鑒
伍秉鑒(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清代廣州十三行商人,當時廣州的世界首富。 伍秉鑒的先祖在福建是從事種茶葉的,在康熙初年由福建泉州遷至廣東廣州,家族從事的還是廣東與福建之間茶葉的買賣。到了第五代的伍國瑩是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曾在廣州首富潘振承家中做賬房。1783年,伍國瑩就開始參與經營的商行叫做元順行。1792年,伍國瑩把業(yè)務交給了兒子伍秉鈞,伍秉鈞接過這個行務以后就正式創(chuàng)辦了怡和行,伍秉鈞在35歲的時候病逝,他的弟弟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
伍秉鑒(1769~1843年),字成之,號平湖,別名敦元、忠誠、慶昌,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1783年,伍國宗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并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字。1801年,32歲的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業(yè)務,伍家的事業(yè)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鑒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在經營方面,伍秉鑒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并依靠超前的經營理念在對外貿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鑒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而且他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并涉足保險業(yè)務等領域,同時他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大富翁”。1840年6月,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盡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yè),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1843年,伍秉鑒在中國的動亂中病逝于廣州,享年74歲。
伍家所積累的財富是驚人的。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按照國際銀價換算,這個數目相當于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而且,伍家在珠江岸邊的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2001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統(tǒng)計出了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六位華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這六個人中,又唯獨伍秉鑒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所以伍秉鑒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

4、絲茶買辦大王——唐廷樞
唐廷樞(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杰,字建時,號景星,又號鏡心,生于廣東香山縣唐家村(今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zhèn)),清末洋行買辦、洋務企業(yè)活動家。1851年起,先后在香港英國殖民政府和上海海關擔任譯員10年。1863年進入上海怡和洋行充當買辦,經理庫款,經營絲茶出口貿易,開展航運,擴大洋行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的勢力。同時,繼續(xù)從事商業(yè)活動,大量附股洋行經營的保險、航運企業(yè),并為洋行企業(yè)吸引大量的華商資本。1873年任李鴻章主持的輪船招商局總辦,成為洋務派官僚的有力助手。任職期間,招商局的營業(yè)狀況頗有起色。1876年受李鴻章委托籌辦開平煤礦。從勘察礦址、擬定計劃,到籌集資本、正式開采,都由他一手主持。開平煤礦的組成或附屬部分,也都是在他的倡議或主持下興辦的。
唐廷樞開始自己的商業(yè)活動和資本積累,是在擔任香港殖民政府翻譯時期,1858年以前他就在香港投資了兩家當鋪。其后在上海度出現的棉花出口貿易的高潮中,又從事棉花投機生意。他獨自經營的修華號棉花行,成為外國洋行收買中國棉花的一個代理機構,并與怡和洋行發(fā)生業(yè)務關系。自擔任怡和洋行買辦后,唐廷樞的經濟活動,又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在擔任怡和買辦的10年中(1863~1872年),他除了為怡和經理庫款、收購絲茶、開展航運以及在上海以外的通商口岸擴大洋行業(yè)務之外,還為他的老板投資當鋪,經營地產,運銷大米、食鹽,甚至涉足內地的礦產開采。
他和怡和前任買辦林欽合伙開設茶棧。為適應洋行收購茶葉的需要,他先后投資上海3家錢莊,以周轉他的商業(yè)資金。為了買辦業(yè)務和自營商業(yè)的兩種需要,他又在洋行之中,設立了自己的事務所。
為與整個對外貿易發(fā)生聯系,他又建立起一套類似事務所的同業(yè)公所。上海絲業(yè)、茶業(yè)等3個與對外貿易關系密切的同業(yè)公所,在1868年以前相繼建立。唐廷樞和徐潤等人則是這3個機構的董事,是主持這些行業(yè)機構的核心力量。

5、謝裕大茶莊——謝正安
謝正安,安徽徽州歙縣人,黃山毛峰創(chuàng)始人,其創(chuàng)辦的“謝裕大”茶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
1875年,謝正安在歙縣漕溪(今徽州區(qū)富溪鄉(xiāng))選采肥壯的新鮮嫩葉,在傳統(tǒng)制作工藝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大膽改進,經過“下鍋炒(五桶殺青)、輕滾轉(手輕揉)、焙生胚(毛火)、蓋上圓簸復老烘(足火、顯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形成“外形似雀舌均齊壯實,鋒顯毫露,色為象牙,魚葉金黃。沖泡后,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的獨特新茶。由于該茶白毫披身,芽尖鋒芒,又因其產地鄰近黃山,謝正安遂給它取名為“黃山毛峰”。
19世紀60年代末期,太平天國戰(zhàn)亂結束后,清朝又開始“商務奮興”,外銷“洋莊”茶葉生意由低谷發(fā)展到高潮。當時“五口通商”的外貿出口格局已經形成。東方明珠上海逐步取代廣州,成為我國茶葉外銷的第一大口岸。上海外貿的興起,在地理空間為徽商的振興提供了條件。過去徽商的茶葉出口須經廣州“洋莊”輸出,而徽州到廣州行程千里,產品從屯溪運至廣州,歷時近2個月,而從徽州到上海,只不過2~3天功夫,減少了損耗,加速了資金周轉,使徽州茶葉市場上更有競爭力?;罩莶璧匿N量不斷攀升,有力地促進了徽州地區(qū)的茶葉生產。此時,種糧興茶的謝正安當機立斷,決定重操舊業(yè),每年春季在漕溪掛秤收購春茶,經加工后,肩挑至皖東運漕、柘皋設店銷售。因親叔謝光蓀在江蘇靖江縣新溝司衙內任職,他又將茶葉從長江水路運到靖江,再到上海闖市場,與“洋莊”做貿易,經過多年的經營,謝正安于光緒元年在漕溪開辦“謝裕大茶行”。不久,又在屯溪、歙縣等地開辦茶行和茶廠。把茶行業(yè)務擴展到上海、運漕、東北營口等地,在吞并了休寧的吳家茶莊后,成為徽州六大茶莊之首,古歙北方四大財主之一。據《祥字鬮書》記載:除去未作價產業(yè)甚多外,家積有價產業(yè)和英銀洋計達49100元,寶銀3400兩。謝正安在上海闖蕩時,上海市場茶莊林立,各莊普有名茶、名品,常品茶競爭相當激烈,謝正安用其敏銳的商業(yè)眼光看到了徽茶的不足,當時徽茶大宗是炒青“屯綠”,銷量一直居全國綠茶領先地位。但一些地名茶如西湖龍井、廬山云霧、云南普洱等爭相入市,并且上市早、外形美、香味清醇,為達官貴人所器重,為內外茶商所青睞。由于這些茶上市早、產量少、做工精致,因而價格高、利潤大。
建國后,黃山毛峰一直為全國名茶中的佼佼者。改革開放后,"謝裕大"茶莊改名為"天茗莊",經原國家內貿部核準,成為安徽茶業(yè)唯一"中華老字號"茶莊。

6、汪裕泰茶號——汪立政
汪立政(1827~1895),績溪八都余川人(今上莊鄰村),字以德。1840年赴上海茶葉店為徒,勤勞忠厚,深得業(yè)主信任;1850年自辦汪裕泰茶葉店于滬南,督工精制四方名茶,薄利多銷,聲譽鵲起而在業(yè)內獨占鰲頭,此后在上海、奉賢、蘇州、杭州等地設分號9處。汪裕泰經營有方,業(yè)務發(fā)達,馳譽中外,盈利豐厚,執(zhí)滬上業(yè)內之牛耳,為旅外績溪人中的富商巨賈之一。
汪立政富而有道,急公好義,對家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多有資助。余川村口的環(huán)秀橋毀于道光癸酉(1873),當時死難者無數,沿河良田皆廢為沙灘,對此他一直牽掛在心。晚年,他捐金二千數百元,并派專人監(jiān)工重建,雖未親眼目睹夙愿的實現,但其子完成了此項義舉。汪立政子汪惕予因致力于懸壺濟世,只能勉力維系汪裕泰店業(yè);其孫振寰1919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yè)后,繼承汪裕泰店業(yè),刻苦鉆研,善于革新,幾經努力,于1927年在上海西藏路開設汪裕泰總號、辟有5個門市部,接著又在浙江路和福履路分設2個門市部,以批發(fā)兼零售,銷售新制的綠茶、紅茶、花茶和茶磚而馳騁滬上??谷諔?zhàn)爭初期,他又悄悄地將資產轉移美國和日本,在國外開設分銷部,挽救了經濟上的損夫,且及時地將汪裕泰茶葉打入國際市場,1949年離開大陸后,仍在海外維系店業(yè)。

7、吳鼎裕茶莊——吳錫卿
吳錫卿,安徽歙縣昌溪村人,生于1876年春,祖上為安徽茶商世家,兄弟6人,吳錫卿排行老四,1887年舉家前往北京,初夏創(chuàng)辦吳裕泰茶棧,由吳錫卿出任總管,幾十年后才改號吳裕泰茶莊。吳家先后在城里城外開了8家大小茶莊,后來發(fā)展到11家,他們是:崇文門內“乾泰聚”、“福盛”、“吳鼎裕”茶莊,“吳鼎裕”即今崇文門菜市場舊址,專門經營高檔茶葉,供豪門顯貴享用。
吳裕泰茶莊,自創(chuàng)建之日起至今,一直坐落在東四北大街44號。其時占地20多畝,高門大院,能同時進三輛大車,共有8個院落,100多間房子,為花園式建筑,分為客房,庫房,加工拼配室,營業(yè)店堂等。那時,茶莊主要從安徽、福建、浙江等地進茶,一般是經大運河到通縣,再用大車進東直門,到北新橋。那時吳裕泰茶棧的電話是:北局,1928?,F為64041928,歷經百年,主號未變,現在王府井吳裕泰茶文化館,展有一老顧客捐獻的早年吳裕泰茶棧茶葉筒可作證明。
吳裕泰最早的牌匾是吳錫卿用五塊銀圓,請清末老秀才祝春年寫的,稱《吳裕泰茶?!?,書法不俗。這塊匾在北京掛了幾十年,公司合營時,吳裕泰茶棧改為《吳裕泰茶莊》,文革時北新橋地名被改為紅日路,吳裕泰也更名為“紅日茶店”(為豎牌),直到1985年才恢復老字號,是請中央民革委員馮亦吾老先生題寫的,黑地金字的橫式牌匾,沿用至今。
1994年,茶莊進行翻擴建,營業(yè)場所由原來的50平方米增加到80多平方米,店堂寬敞明亮,店內懸掛著天津炎黃畫院贈送的大幅國畫,《陸羽品茶圖》。次年,建成與茶莊一壁之隔的《吳裕泰茶社》,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欣然命筆題寫匾額,1995年金秋時節(jié),茶社開筆會,劉炳森、胡潔青老人、李濱聲,蘇適、米南陽,留下了墨寶。
當時的吳裕泰茶棧,就以拼配花茶為經營特色,開始是自己窨制,后一律在產地窨。安徽的名茶不少,祁門紅茶,安徽屯綠,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享譽中外,但那時北京的老百姓喝不起這些名茶,大多喝花茶,吳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眾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興隆,在北京茶行中獨樹一幟。
新中國成立后,吳裕泰這個百年老店又獲新生,1955年底,公私合營后,更名“吳裕泰茶莊”。1995年被國內貿易部授以“中華老字號”稱號。

8、張一元茶莊——張文卿
張文卿,安徽歙縣人,張一元茶莊的創(chuàng)辦人。張文卿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擺設茶攤,光緒二十六年開設“張玉元”茶莊。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文卿在前門外觀音寺街路南購房開設了一間門臉的店鋪,取名為“張一元”茶莊。取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亦即“開市大吉、日新月異”之意。不久遷至觀音寺街路北一處三間門臉的店鋪營業(yè)。1912年張文卿又在大柵欄開設“張一元文記茶莊”。以“文”字表示為張文卿所開,三個茶莊以張一元文記為主。茶莊開業(yè)后,由于店址優(yōu)越、經營得法,以質量上乘而聲名遠揚。
張一元茶莊茶葉質量上乘、色味醇正,茶莊的業(yè)務好、發(fā)展快,得益于創(chuàng)業(yè)者張文卿經營有方。1925年張文卿親自到福建開辦茶場,在福州郊外半山坡蓋了幾十間房,雇傭當地工人按季節(jié)收購新摘的茶葉,并選最好的茉莉花自己薰制,再依北方人的口味就地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葉花茶。以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被京城百姓認可,并廣為傳頌。張文卿自己辦茶廠不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葉,而且要比在北京從茶葉批發(fā)商手中買貨價錢要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級的茶葉張一元比別的字號茶莊賣得便宜。張一元茶莊還經常派人到一些茶莊了解售價,掌握商品行情,并且買回別人銷售的茶葉與自家同級茶葉比較,不斷使自家茶葉質量優(yōu)于同行。當時,該茶莊就設有電話和函購業(yè)務。凡買2.5公斤以上茶葉者,均送貨上門。盡管生意好,可茶莊仍很重視廣告宣傳。北京的商店,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戲劇來招徠顧客,張一元茶莊是第一家??箲?zhàn)前夕,張一元茶莊播放彭素海用西河大鼓演唱的“三下南唐”,每次播放時,門前總是圍著許多聽眾,為銷售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9、近代中國茶王——徐潤
徐潤(1838—1911),又名以璋,字潤立,號雨之,別號愚齋,香山縣北嶺村(今珠海市北嶺鄉(xiāng))人。父親徐寶亭曾任清朝官吏,叔伯皆為洋行買辦。清咸豐二年(1852),14歲時隨叔父徐榮村經澳門抵達上海,在英商開辦的寶順洋行當學徒起直至工作16年。勤奮刻苦,悟性頗高,得洋行主管器重,成為領管各分行的總買辦。其預見到長江航運業(yè)的發(fā)展前景,決定購置江輪、船塢,將進出口貿易和航運作為洋行的主要業(yè)務,并將出口貿易拓展到日本,使洋行的進出口總值每年達數千萬兩白銀,很快成為巨富。
早在寶順洋行上堂幫賬時,徐潤就自己經營茶葉等生意。他與人合作開過一家“紹祥”商號,從內地收購茶葉、生絲等,轉賣給上海各洋行,這既為寶順洋行提供了合適的貨源,又為自己賺取了差價。1868年,徐潤脫離寶順洋行后,在上海開設了一家寶源祥茶棧,隨后又在湖南、湖北產茶區(qū)增設了多處茶棧,并選用一批得力商友管理,從而形成一個茶業(yè)網絡。由此,他可以清楚地了解各茶區(qū)的收成,掌握多條供貨渠道,并針對英、美、俄等國消費者的不同喜好,源源不斷地向各國洋行提供合適的出口貨源,而且根據行情隨時調整茶價,謀取高額利潤。徐潤和唐廷樞等人一起創(chuàng)辦了上海茶業(yè)公所,對上海及其周圍廣大地區(qū)的茶葉貿易進行控制。
茶葉是當時中國的四大出口產品之一。1868年至1888年正是近代中國茶葉輸出最興旺的20年,其中1886年輸出量達268萬擔,創(chuàng)茶葉出口的歷史最高紀錄。這個紀錄直到整整100年后的1986年才被突破。當時上海的茶葉出口量占全國出口總量的2/3以上,而寶源祥茶棧又是上海最大的經營出口茶葉的茶棧。因此,有人將徐潤譽為“近代中國的茶王”。

10、吳怡和茶號——吳榮壽
 吳榮壽(1873—1934),字永柏,號俊德。近現代著名茶商,著名徽商。又名俊德,字永柏。安徽歙縣岔口鄉(xiāng)人。吳榮壽童年時代隨同父親來到屯溪,學習茶葉經營,以精通制茶工藝和善于鑒別毛茶著稱。1901年父親病故后,他大膽拓展業(yè)務,在屯溪陽湖開辦吳怡和茶號,專門制作外銷高檔茶。數年后,又創(chuàng)立吳怡春、吳永源、華勝等茶號,進一步擴大外銷精品茶的產量,每年制銷高檔屯綠數千擔,最多年份高達2萬擔,占屯綠外銷半數以上,成為徽州現代第一大茶商。吳榮壽決心對茶業(yè)經營進行革新,企望創(chuàng)出新品名牌茶葉,他以重金聘婺源制茶名家汪漢梁為總管,在選料與配方上融婺、歙兩家為一體,制成了色、香、味煥然一新的"抽芯珍眉"和"特貢"等茶,在上海一舉奪得綠茶評比魁首。1927年前后,茶葉價格狂跌,加上朱富潤火燒屯溪商業(yè)街,幾度大損失使吳怡和等茶號一蹶不振。
吳榮壽獨立經營茶號之后,非常重視技術和工藝改進,他重金聘請婺源制茶技術高手汪漢梁為洋莊總管,將婺、歙兩地“屯綠”制作工藝技術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優(yōu)勢。他還對雇傭的工人親自傳授操作技術,并相對固定地雇傭他們。因此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做法,如父母使用的茶鍋、揀板,可以傳給其子女使用,稱為子孫鍋、子孫板,既保證了工人工作穩(wěn)定無憂,又體現了商家延續(xù)有繼。有《茶莊竹枝詞》這樣評說道:“急明論暗肆咆哮,坐了編成莫混淆。還是舊年原板好,學他燕子各歸巢。”由于吳榮壽經營茶葉注重質量,又講求信譽,生意越做越大,洋莊越開越多,先后在屯溪陽湖開設了吳怡春、吳永源、華勝、公勝等18家洋莊茶號;每年雇傭工人多達1000余人;年加工銷售“屯綠”二三萬箱,占“屯綠”總產量的1/3以上;巨大的規(guī)模使他成為徽州外銷茶商中的巨擘,吳榮壽被理所當然地推舉為休寧縣商會首任會長。

**部分圖片及素材來源于網絡,如需要轉載文章請注明出處(茶經)。

 

第10屆中國(長春)國際茶產業(yè)博覽會:南茶北上“拓荒”

  長春茶博會人氣火爆。長春茶博會供圖

  中新網長春9月13日電(記者郭佳)13日適逢休息日,正在長春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第10屆中國(長春)國際茶產業(yè)博覽會(下稱“茶博會”)迎來萬余人前來品茶、選茶及洽談合作。

  本屆茶博會展覽面積2萬平方米,吸引中國69個名茶產區(qū)的500余家品牌茶企參展,展品覆蓋茶產業(yè)全產業(yè)鏈產品,包括六大茶類、新式茶飲、茶服、精品茶器具、工藝品等。

  據介紹,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在中國東北地區(qū)舉辦的首個茶博會。不少參展商向記者表示,來之前還會擔心疫情對客流量的影響,完全沒想到長春市民對茶的熱情有這么高。

  本屆茶博會由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yè)有限公司主辦。華巨臣茶博會區(qū)域項目總監(jiān)林暢坦言,與南方成熟的茶葉市場相比,東北地區(qū)可挖掘的消費潛力非常大。

  長春茶博會人氣火爆。長春茶博會供圖

  近些年,南方茶企紛紛北上開拓市場?!拔辶昵?,瀾滄古茶在東北市場幾乎空白,那時我們管自己叫‘拓荒者’。”瀾滄古茶東北營銷中心總經理張鵬燕說,到現在也還在開拓之中。

  林暢告訴記者,南方茶企北上這種現象已經持續(xù)幾十年了,尤其南方的新茶葉品牌,雖然遠隔千里,仍會孜孜不倦北上,在這里開拓市場不僅成本低,而且品牌之間的競爭也要少很多。

  來自福建的鄭久森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做茶葉生意,兩年前,他創(chuàng)辦了白茶品牌“古董品”。鄭久森計劃將三到四成業(yè)務放在東北市場。他說,這兩天已有十多位經銷商前來洽談合作。

  劉家奇(左一)在教授茶道。(資料圖)劉家奇供圖

  劉家奇十年前從云南農業(yè)大學茶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一直在長春從事茶道等推廣活動?!翱梢愿惺艿皆谏缃换蛏虅請龊希蠹覍Σ栉幕男枨蟪潭让黠@在提高?!彼f。

  劉家奇表示,傳統(tǒng)茶葉消費人群年齡趨大,結構單一,當前茶葉消費人群年齡也在降低,而且消費主力是中青年人群,很多茶企也在推出多元化產品適應這種新變化。(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找到約50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