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大理去哪里喝三道茶

找到約10條結(jié)果 (用時 0.01 秒)

云南有名茶 足以慰風(fēng)塵,徐霞客云南茶事五則

明崇禎十一年(1638 年)年 5 月,徐霞客從貴州進入云南,開啟了一生行旅的終章。對他而言,云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許就是無論走到哪里都不缺少“ 足以慰風(fēng)塵 ”的好茶。在《 徐霞客游記 》中,他記錄了旅途所經(jīng)各地的 80 多次茶事,其中近 60 次都是在云南。明代云南茶飲之盛,于此可見一般。滇游后不久,崇禎十四年(1641 年),徐霞客在老家江陰逝世。三年后,清軍入關(guān),明清易代,戰(zhàn)火迅速波及云南。從清順治二年(1645 年)云南土司沙定洲叛亂,到康熙元年(1662 年)清朝三路大兵平 定云南,再到康熙二十年(1681 年)清朝平定吳三桂叛亂,再定云南。在這近 40 年的 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火紛飛中,徐霞客筆下的云南茶事之盛況早已不復(fù)存在。一直到乾隆年間,來自云南的普洱茶才開始風(fēng)靡全國。徐霞客是幸運的,他趕在了明朝覆亡、戰(zhàn)火蹂躪云南之前,品嘗到了遍布云南各地的好茶。當(dāng)然,作為后來者的我們也是幸運的,筆者汪沖為云南省徐霞客研究會成員,他跟隨徐霞客的游記文字,回到 400 年前的明末云南,梳理出五則茶事,我們仿佛也能和徐霞客一起品味那些滋味各異的云南茶葉。

云南,是徐霞客除家鄉(xiāng)以外生活時間最長的省份。徐霞客嗜好喝茶,他一生游歷大半個中國,瀹茗品茶無數(shù),茶是他旅途勞頓時聊可釋懷的慰藉。

現(xiàn)存《徐霞客游記》(后稱《游記》)中,他記錄了旅途中各地的近80多次茶事,其中在云南的茶事就有近60次,可見滇茶對他的慰藉之深,在他筆下的分量之重。徐霞客筆下的云南茶事,既有烹煮瀹茗的品茶之樂,也有采摘制茶的品評之趣,還有設(shè)所施茶的場景之作,其文風(fēng)清新自然,語言樸實精妙,茶事情景生動形象。捧讀《徐霞客游記》,每見其云南茶事,都精彩紛呈,令人心向往之,或動容之至,恍若身臨其境。今不揣淺薄,聊取其中五則,以為拋磚引玉焉。

觀滇筇竹寺,品茗太華茶

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月初七日,已經(jīng) “窮盤江源委”并“完省西南隅諸勝”的徐霞客,取道昆明西郊的元代古剎——筇竹寺開啟“迆西之行”。筇竹寺在昆明西郊的玉案山上,滇池的最北近城部分——昆明西湖正當(dāng)其麓。當(dāng)晚,他下榻筇竹寺,恰巧滇中名士、明萬歷年間吏部尚書嚴清之孫嚴似祖正在寺中讀書。次日,他便與嚴似祖、筇竹寺方丈體空等3人同游筇竹寺旁的禾木亭,并在亭中品茗、賞蘭、觀滇,上演了一出“天人合一、三教和諧”山水寫意圖景。徐霞客在當(dāng)日《游記》中寫道:

亭當(dāng)坡間,林巒環(huán)映,東對峽隙,滇池一杯,浮白于前,境甚疏窅,有云林筆意。亭以茅覆,窗欞潔凈,中有蘭二本,各大叢合抱:一為春蘭,止透二挺;一為冬蘭,花發(fā)十穗,穗長二尺,一穗二十余花?;ù笕巛?,乃赭斑之色,而形則與蘭無異。葉比建蘭闊而柔,磅礴四垂。穗長出葉上,而花大枝重,亦交垂于旁。其香盈滿亭中,開亭而入,如到眾香國中也。三人者,各當(dāng)窗一隙,踞窗檻坐。侍者進茶,乃太華之精者。茶冽而蘭幽,一時清供,得未曾有。禾木者,山中特產(chǎn)之木,形不甚大,而獨此山有之,故取以為名。

玉案為昆明城郊名山,筇竹為元代滇中名剎,禾木為此山獨有之嘉禾名木。徐霞客與嚴似祖體空等在素有“玉案晴嵐”美稱的玉案山觀滇、賞蘭、品茗。他們?nèi)耍粸橄娠L(fēng)道骨、超然世外的江南游仙,一為沉毅有骨、文質(zhì)彬彬的滇中儒生名士,一為敦厚篤摯、道行超群的高僧大德,共同在此山獨有的禾木亭中“各當(dāng)窗一隙,踞窗檻坐”,一邊悠悠慢品著太華茗茶,一邊聞著暗香襲人的滇蘭名花,再靜靜觀賞著“滇池一杯,浮白于前”的草海美景,彼此談天說地,其情其景,誠如徐霞客自己所說“境甚疏窅,有云林筆意”,而“其香盈滿亭中,開亭而入,如到眾香國中”。

再品一杯侍茶童子泡好遞上的“太華之精者”,其感受更是“茶冽而蘭幽,一時清供,得未曾有?!比绱藧芤馐孢m又情趣高雅的品茗情景,實在是徐霞客一生少有的人生樂事。他們?nèi)嗽诤棠就ぶ衅奋?、賞蘭、觀滇的情景,的確是一幅可以媲美倪瓚筆意的山水畫。相信凡讀徐霞客《滇游日記》者,每到此段記述,無不心向往之、神往之至。

在禾木亭品茗觀滇后,體空與徐霞客一見如故,非常誠懇地想要留他在寺中多住些時日:“此亭幽曠,可供披覽;側(cè)有小軒,可以下榻;閣有藏經(jīng),可以簡閱。君留此過歲,亦空山勝事。雖澹泊,知君不以膻來,三人卒歲之供,貧僧猶不乏也?!钡煜伎汀耙源酥醒土羧站茫~西之行不可遲”,急于早登雞足山,只好無奈謝絕道:“師意甚善,但淹留一日,余心增歉一日,此清凈界反成罪戾場矣?!焙髞?,徐霞客架不住體空的盛情挽留,只好改變之前“欲從金沙江往雅州參峨眉”的計劃,告訴體空說:“師意既如此,余當(dāng)從雞山回,為師停數(shù)日?!边@也是部分“徐學(xué)”研究者認為徐霞客庚辰(1640年)正月從雞足山東歸時取道昆明的論據(jù)之一。

觀燈元宵節(jié),首記三道茶

崇禎十一年臘月廿二日,“矢志名山,來朝雞足”的徐霞客,終于在歷時兩年有余、歷盡千辛萬苦、歷途萬余里后,背著同行伴侶靜聞和尚的骨灰,抵達他朝思暮想的云南佛教名山——“靈岳”雞足山。此后,他在雞足山整整停留了一個月,張羅瘞埋了靜聞骨灰,游覽考察了雞足山諸名勝古剎,并與諸多僧侶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期間,他在雞足山度過了“此一宵勝人間千百宵”的除夕,見證了雞足山“瞰星辰燁燁下垂,塢底火光,遠近紛挐相著牽引,皆朝山者,徹夜熒然不絕”的過年盛況后,又歡度熱鬧的元宵節(jié),“十五日,余以嗽故,臥遲遲,午方起。日中云集,迨晚而翳。余欲索燈臥,弘辨諸長老邀過西樓觀燈。燈乃閩中紗圍者,佐以柑皮小燈,或掛樹間,或浮水面,皆有熒熒明星意,惟走馬紙燈,則黯而不章也?!?/p>

徐霞客是非常注重儀式感的人,雖然人在旅途、身處異鄉(xiāng),但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他都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自酬節(jié)意”。元宵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歡快熱鬧又春意盎然的節(jié)日,既愛熱鬧又愛清凈的徐霞客,因為頭天在悉檀寺藏經(jīng)閣前桃花樹下“就暄為記”,到晚上就忽然著涼感冒了。元宵當(dāng)天,他“以嗽故,臥遲遲,午方起”。當(dāng)日天氣“日中云集,迨晚而翳”,身體又不是很舒服,他原本并不打算去湊熱鬧而想早點休息。但他最終還是頂不住悉檀寺“弘辨諸長老邀過西樓觀燈”的盛情,只好強撐病體和諸位長老們到西樓去觀燈,這才見識了雞足山悉檀寺元宵燈會的盛況。

這個元宵節(jié),徐霞客不僅見識了悉檀寺元宵燈會的盛況,還見識了悉檀寺僧侶“注茶為玩”的雅集活動,并首次最早記錄了大理“白族三道茶”:“樓下采青松毛鋪藉為茵席,去桌趺坐,前各設(shè)盒果、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本堂諸靜侶環(huán)坐滿室,而外客與十方諸僧不與焉?!薄安汕嗨擅伣鍨橐鹣保@是云南傳承至今的新春習(xí)俗,寓意一整年都清吉平安、吉祥如意?!扒案髟O(shè)盒果、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這就是大理“白族三道茶”的雛形,徐霞客是“大理三道茶”的最早記錄者。在徐霞客的筆下,明末雞足山僧侶間“一原二咸三甜”的茶設(shè),已初具“三道茶”雛形。從明代至今,“白族三道茶”日臻完善,最終衍生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生活哲學(xué)與文化內(nèi)涵。

從“外客與十方諸僧不與焉”記述推測,徐霞客作為遠道而來的“外客”,元宵當(dāng)天似乎并未喝到悉檀寺諸靜侶的“三道茶”,這還引發(fā)了他的無限落寞與感慨:“余因憶昔年三里龍燈,一靜一鬧;粵西、滇南,方之異也;梵宇、官衙,寓之異也;惟佳節(jié)與旅魂無異!為黯然而起,則殿角明蟾,忽破云露魄矣?!奔压?jié)、旅魂、鄉(xiāng)思……黯然,是一個人的孤獨。狂歡,卻是一群人的孤獨。在如此喧囂的元宵之夜,熱鬧是他們的,徐霞客只覺得吵鬧。作為一個親臨現(xiàn)場的局外人,他多少是有些落寞、孤寂和凄楚的?!盀轺鋈欢?,則殿角明蟾,忽破云露魄矣?!痹铝链硭男?,他沒有明言的心境,“破云露魄”的“殿角明蟾”已經(jīng)替他默默訴說了。此時此情此景,就連天上的明月,都舉著高高的殘缺。

追思清明節(jié),探奇孩兒茶

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廿二日,徐霞客受麗江土司木增邀請,離開雞足山前往麗江。他在麗江停留15天,受到木增的熱情款待,又經(jīng)鶴慶、劍川一路南行前往大理。二月十八日,他終于抵達早在昆明就期待已久的浪穹縣(今洱源縣),見到了神交已久的浪穹名士何巢阿,并與其泛舟同游勝過杭州西湖的茈碧湖。三月初一日,已在浪穹縣城度過了10多天舒心日子的徐霞客,受當(dāng)?shù)赝裂矙z尹忠的盛情相邀,前往鳳羽游覽“每歲九月,鳥千萬為群,來集坪間”的鳥吊山。徐霞客共在鳳羽9天,受到了尹忠的熱情款待,欣賞了白族民族舞蹈——胡旋舞“緊急鼓”,品嘗了當(dāng)?shù)鬲毦咛厣摹昂翰琛?,感受了白族清明?jié)掃墓習(xí)俗,追思先瑩而感慨萬千。

三月初三日,“尹備騎,命四人導(dǎo)游清源洞”。當(dāng)晚,他們“還宿于尹宅”。初四日,尹忠又“備數(shù)騎”,再游鳳羽山川。中午,他們“還飯于鐵甲場居民家”。在這里,徐霞客見識并喝到了當(dāng)?shù)靥赜械摹昂翰琛保骸爸枚子诩苌?,下煨以火,插藤于中而遞吸之,屢添而味不減。其村氓慣走緬甸,皆多彝貨,以孩兒茶點水饗客,茶色若胭脂而無味?!兵P羽孩兒茶的特色與特點,主要就在于其烹煮、品飲的方式,徐霞客對此做了生動、形象的記述。

在鳳羽“探奇孩兒茶”后,他又見識了當(dāng)?shù)匕鬃迩迕鲯吣辜雷娴莫毺仫L(fēng)俗習(xí)慣:“初五日,晨起欲別,尹君以是日清明,留宴于塋山,即土主廟北新塋也。坐廟前,觀祭掃者紛紛,奢者攜一豬,就塋間火炕之而祭;貧者攜一雞,就塋間吊殺之,亦烹以祭?!碑?dāng)?shù)匕鬃搴椭性瓭h族一樣,非常注重清明掃墓祭祖。富貴奢侈的家庭,直接拉一頭豬,在先人墳前挖一個坑,然后將豬燒埋以祭祀。貧窮一點的家庭,殺不起豬,則帶一只雞,在墳前吊殺后烹煮以祭祀。慎終追遠,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精神信仰。

看著當(dāng)?shù)匕鬃迦绱寺≈氐募漓?,只身在外的徐霞客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先人:“回憶先塋已三違春露,不覺憮然悲哀惆悵!亟返而臥?!比f里遐征、離鄉(xiāng)三載,徐家祖塋已“三違春露”,沒有他的操持,不知家中諸子會不會照舊隆重祭祀,尤其是鼓勵支持他遠游的“東海賢母”?在尹氏祖塋前“觀祭掃者紛紛”的徐霞客,那時一定很想念他的母親王孺人罷!

追憶明太祖,品評感通茶

崇禎十二年三月初十日,徐霞客經(jīng)上關(guān)抵達大理。他共在大理府城10天,與何巢阿同游蒼山清碧溪、感通寺、崇圣寺、清真寺等地,并在大理古城逛三月街。十二日,他游蒼山清碧溪后,當(dāng)晚入住感通寺:“松檜翳依,凈宇明凈高下,是為宕山,而感通寺在其中焉。蓋三塔、感通,各有僧廬三十六房,而三塔列于兩旁,總以寺前山門為出入?!痹诟型ㄋ?,徐霞客拜謁了楊升庵寫韻樓故址,當(dāng)晚又與早就來此等待的何巢阿“席地而飲”。時近望日,明月將滿。他們一邊飲酒,一邊賞月,惜“夜月不如前日之皎”。

次日,徐霞客“與何君同赴齋別房,因遍探諸院”。大理三月好風(fēng)光,蝴蝶泉邊采茶忙。徐霞客來時,正是陽春三月。在感通寺,他看到了山鵑燦爛奪目的盛開景象,又看到了寺僧爬樹采茶的場景:“時山鵑花盛開,各院無不燦然。中庭院外,喬松修竹,間以茶樹。樹皆高三四丈,絕與桂相似,時方采摘,無不架梯升樹者。”徐霞客一到云南,就走進了花的國度。上年六月,他在昆明寫成了《滇中花木記》,其中有句云:“山鵑一花具五色,花大如山茶,聞一路迤西,莫盛于大理、永昌境?!痹诖罄砀型ㄋ拢K于見到了山鵑燦然盛開似火的景象。

更壯觀的,是這里的茶樹,“高三四丈”,像桂花樹一樣,采茶人要架著云梯攀爬采摘。徐霞客不僅看到了茶樹和采茶景象,還看到了感通茶的炒制場景并做了客觀、中肯的專業(yè)品評:“茶味頗佳,炒而復(fù)曝,不免黝黑?!毙煜伎筒粌H是旅行家,他還是美食家、美學(xué)家。僅就茶藝茶道而言,他不僅看重茶味,還注重茶湯和茶葉本身的色澤。感通茶是明代就已久負盛名的云南三大名茶之一,但在徐霞客的眼中筆下,雖然“茶味頗佳”,當(dāng)因其“炒而復(fù)曝”的制作工藝,導(dǎo)致“不免黝黑”的茶湯與色澤,不免白璧微瑕。

感通寺的茶樹,還有一段明代時人引以為豪的神圣故事。洪武年間,明王朝統(tǒng)一云南后,感通寺僧人無極到南京拜謁太祖朱元璋。他向朝廷敬獻一匹白馬和一顆茶樹。朱元璋遠遠在城樓上看時,居然很神奇地“馬嘶花開”,無極因此深受太祖隆恩榮寵。后來,無極從南京返回云南,朱元璋親自賦詩十八首為他送行?;氐礁型ㄋ潞?,無極將朱元璋所賜詩歌刻碑立在寺中大殿前。徐霞客在《游記》中詳細記述了此事:“殿前有石亭,中立我太祖高皇帝《賜僧無極歸云南詩》十八章,前后有御跋。此僧自云南入朝,以白馬、茶樹獻,高皇帝臨軒見之,而馬嘶花開,遂蒙厚眷。后從大江還故土,帝親灑天葩,以江行所過,各賦一詩送之,又令諸翰林大臣皆作詩送歸。

今宸翰已不存,而詩碑猶當(dāng)時所鐫者。”徐霞客還議論說:“李中谿《大理郡志》,以奎章不可與文獻同輯,竟不之錄。然其文獻門中亦有御制文,何獨詩而不可同輯耶?”徐霞客在大理看過明代理學(xué)名儒、滇中一代文宗、白族第一文士李元陽嘉靖年間所修的《大理府志》。李元陽這本志書沒有收錄朱元璋賜無極的御制詩,理由是“奎章不可與文獻同輯”,但徐霞客認為“其文獻門中亦有御制文”,為何獨獨御制詩不可同時輯錄,是說不過去的。言語之間,充滿了對《大理府志》不收明太祖御制詩的遺憾。

欲看中秋月,特煎太華茶

崇禎十二年八月初六日,為考察瀾滄江的流向,徐霞客從永昌府右甸(今保山市昌寧縣)進入順寧府(今臨滄市鳳慶縣)。此后,他共在今臨滄市境內(nèi)的鳳慶縣、云縣等地游歷考察了12天,最終搞清楚了瀾滄江的流向,糾正了《大明一統(tǒng)志》的錯誤。臨滄是世界公認的產(chǎn)茶源地之一,鳳慶自古以來就是云南乃至中國著名的茶鄉(xiāng)。

在鳳慶,徐霞客度過了他“萬里遐征”以來的第四個、在云南的第二個中秋節(jié),也喝到了一口足以慰風(fēng)塵的好茶。八月十四日,他一大早就從順寧府城出發(fā),跟著馱鹽的馬幫,一路風(fēng)塵仆仆地向蒙化府進發(fā)。當(dāng)晚,他們抵達瀾滄江邊一個名叫高簡槽的小山村,住在一個梅姓老人所開的旅店里。一路風(fēng)塵仆仆,旅途勞頓,徐霞客非常疲憊。此時的他,不僅每日旅途疲勞,而且身體也每況愈下:“頭面四肢俱發(fā)疹塊,累累叢膚理間,左耳左足,時時有蠕動狀?!痹陧槍幐?,他還以為是身上有虱子,但找了半天都沒有找到,八月廿二日再上雞足山后,才“至是知為風(fēng),而苦于無藥?!笨梢娫邙P慶時,他就經(jīng)受著風(fēng)濕病的折磨。

八月十四日晚,高簡槽村旅店的店主老人用一壺太華茶,慰藉了他風(fēng)塵仆仆的心靈:“店主老人梅姓,頗能慰客,特煎太華茶飲予?!鼻拔恼f過,太華茶是位列首位的明代云南三大名茶之一,早在去年冬天,徐霞客在昆明筇竹寺就喝過太華茶。明末,順寧府有“太平寺茶”為當(dāng)?shù)孛?。部分“徐學(xué)”研究者認為,梅姓老人特煎以慰徐霞客的茶,不是太華茶,而是太平茶。昆明和臨滄的部分學(xué)者還因此爭論不休。其實,王士性《廣志繹》、謝肇淛《滇略》等文獻已有明確記載,太華茶就是昆明西山太華寺所產(chǎn)名茶,的確不是臨滄鳳慶所產(chǎn),但這與梅姓老人特煎以慰客的太華茶并不沖突。梅姓老人是到高簡槽村開旅店的,他將昆明的太華茶帶到那里去開店“慰客”,是完全可能的。當(dāng)然,也不排除徐霞客在《游記》中將“太平茶”誤寫為“太華茶”的可能。此則另論,姑且不贅。

在梅姓老人的馬店里酣睡一覺后,徐霞客睜開眼睛就看到中秋的白日了。當(dāng)天,他跟著馬幫從高簡槽村啟程,向東渡過湍急的瀾滄江,來到正當(dāng)茶馬古道上“有百家倚岡而居”的阿祿司,即今享譽臨滄乃至滇西的魯史古鎮(zhèn)。當(dāng)晚,他們就住在這里。雖然人在旅途,但徐霞客并沒有忘記這天是中秋,他還早早就做了準(zhǔn)備工作:“是夜為中秋,余先從順寧買胡餅一圓,懷之為看月具。”徐霞客是充滿儀式感的。頭天上午,他就在順寧府城買了個圓圓的大月餅懷揣上路,想著等中秋之夜停下來,靜靜地吃餅、賞月。遺憾的是,那晚“月為云掩”,是個多云無月的中秋,他只能悻悻而臥。幸好,頭天投宿的店主梅姓老人“頗能慰客”,特煎太華茶給他喝!

云南有名茶,足以慰風(fēng)塵。“奇遇勝游,多在其中”的彩云之南,是徐霞客魂牽夢繞、“久擬西游”的地方,是他一生行旅的終游之地,也是《徐霞客游記》的終篇之地,是中華“游圣”徐霞客的第二故鄉(xiāng)。他在云南,一路旅行,一路瀹茗,一路品飲,喝到了當(dāng)時幾乎全部的云南名茶。這些滇茶之精者,也一路慰藉著徐霞客旅途勞頓、風(fēng)塵仆仆的心靈。云南用好山好水好茶迎接招待徐霞客,徐霞客則用美詞美句美文美篇為云南修志作傳。徐霞客與云南,如此剛剛好!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2024年2月刊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一球盤點:令人嘆服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茶俗

盤點|令人嘆服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茶俗

  西南邊陲,彩云之南,十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得天獨厚的地域環(huán)境,造就了優(yōu)越出眾的大葉種茶,也哺育著淳樸善良的各民族人們。

  千百年來,他們將茶視為圣物,與當(dāng)?shù)毓挪铇湎嘁老嗍?。每個民族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對茶的理解與熱愛。

  今天,一球君就帶大家一起,走進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探尋別具風(fēng)情的民族文化,體驗令人嘆服的茶俗茶禮,看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是如何在云南人手中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1、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們獨有的茶道文化。他們熱情好客,講究先客后主,聞名天下的“三道茶”,便是他們的待客交友之禮。

  第一道,是具有濃郁苦味的純茶,不加任何調(diào)味品,寓意做人應(yīng)當(dāng)吃苦耐勞,方能有所作為;第二道,是在“苦茶”的基礎(chǔ)上加入乳扇片、芝麻、紅糖等甜品配料,象征著生活的先苦后甜;第三道,是在茶水中放入蜂蜜、炒米花、花椒等佐料,喝起來酸、甜、苦、辣各味俱全,令人回味無窮。

  “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既是白族人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和傳揚民族茶文化的方式,亦蘊含了他們以和為貴、處世淡然的人生哲學(xué)。

  2、布朗族——青竹茶

  布朗族,也是最早種茶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有著“千年茶農(nóng)”之譽,他們主要聚居在布朗山、景邁山等地。在布朗山深處的老曼峨寨子,距今已有1400年左右的歷史,這里仍保持著數(shù)千畝古茶園,遍布在寨子四周的原始叢林中。

  長久以來,布朗族人在離開村寨進山勞作或野外狩獵時,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來鮮嫩的茶葉,砍來粗壯的竹筒,盛上清澈的山泉活水,置于火上煮沸并烘烤制作青竹茶。

  制作方法雖然有點原始簡陋,但喝起來卻別有風(fēng)味,茶香竹香融合一起,濃醇鮮爽,沁人心脾。

  3、哈尼族——土鍋茶

  毫不夸張地說,哪里有古茶樹,哪里有大茶園,哪里就有哈尼族。人住到哪里,茶樹便種到哪里。在他們的生活中,茶與人,是密不可分的一體。

  哈尼族喜歡飲用土鍋茶,這是一種古老而方便的飲茶方法:先用大土鍋將山泉水燒開后,放入特制的“南糯白毫”,熬煮數(shù)分鐘后,茶湯呈綠黃色,便舀入竹制茶盅內(nèi)飲用,清香潤喉,回甘生津。

  在勞作之余,他們還喜歡和家人一起坐下來喝茶閑侃,盡享天倫之樂。當(dāng)有外族貴賓來訪時,淳樸的哈尼族人也會煮制這種“土鍋茶”招待,把他們當(dāng)成遠方的親人。

  4、基諾族——涼拌茶

  佛家有語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棲息于西雙版納州攸樂古茶山深處的基諾族,便是一個被稱為“吃茶”的民族。他們很少與外界來往接觸,至今仍保留著原始部落的生活狀態(tài),也延續(xù)著人類早期以茶為食的古老民俗。

  他們擅于種茶、制茶、吃茶,尤其偏好“涼拌茶”。即采來鮮嫩的茶葉,用手搓揉后,然后加入切碎的大蒜、辣椒、食鹽及少量泉水,再用筷子攪勻以更好入味,待片刻后即可食用。所以,涼拌茶更像是一道菜,將茶葉的味道發(fā)揮到極致,酸、甜、苦、辣、咸,盡在其中。

  5、德昂族——酸茶

  世代居住在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德昂族,也是一個崇尚種茶、飲茶的民族,被譽為"古老的茶農(nóng)"。

  在德昂族茶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biāo)》中,便這樣吟誦道:茶葉是德昂的命脈/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神奇的傳說留到現(xiàn)在/德昂人的身上還飄著茶葉的芳香

  在生活中,德昂族人的飲茶方式頗多,而風(fēng)味最獨特的,莫過于“微酸微苦味甘甜”的酸茶了。其傳統(tǒng)做法,通常是把采摘來的新鮮茶葉原料,放入竹筒里壓緊,密封竹筒口,使其發(fā)酵后再咀嚼食用。茶味酸苦略甜,在氣候炎熱時嚼上幾口,有提神解乏之效。

  6、拉祜族——烤茶

  一個拉祜族老翁說:拉祜族人很愛喝茶,尤其是烤茶。不只是因為它的焦香讓人沉醉,還有在他們那個年代的回憶。

  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必須用烤茶來招待??静璧闹谱麟m然簡單,但也有其獨特的魅力:將茶葉直接放在燒熱的陶土罐子里烤香,待茶葉變得焦黃之后,沖入開水,煮沸后飲用。

  這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焦糖香與豆香,是水、土、火與茶之間的親密結(jié)合所成就,是茶葉從水土中吸收而來的精華??境鰜淼牟?,湯色濃艷,味道濃釅,醇香誘人。

  7、藏族、納西族——酥油茶

  茶與鹽,前者為飲品,后者為調(diào)料,看似毫無瓜葛,卻在“酥油茶”身上密切交集。初飲酥油茶,可能很多人會不習(xí)慣它的味道。但對于居住在高原地區(qū)的藏族、納西族等同胞來講,它的美味口感和營養(yǎng)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這是一種在普洱茶中加入酥油、鹽巴等佐料,經(jīng)特殊加工制成的茶飲,茶香濃郁,奶香撲鼻,可解腥肉之食、青稞之熱。飲用之后,御寒、耐饑、提神,是生活在滇西北民族的生命之飲,既能迎來遠方的貴客,也是禮儀祭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8、傣族——竹筒香茶

  傣族人喜歡臨水而居,與竹為伴。心靈手巧的傣族人,既能制出日常使用的竹水桶、竹紡車,也能造出美輪美奐的傣家竹樓。他們還把對水與竹的喜愛之情,融合到民族茶文化當(dāng)中,制出了別具風(fēng)味的“竹筒香茶”。

  竹無俗韻,茗有奇香,竹筒茶可謂是竹與茶的完美結(jié)合。既有普洱的濃郁茶香,又有竹子的清雅氣韻,不由令人耳目一新。這是傣族人世代相襲的傳統(tǒng)飲品,亦是一道敬奉賓客的禮儀茶品。

  當(dāng)普洱遇上傣香竹

  茶香溫潤,竹香清新

  兩者交融,知“竹”常樂

  七彩云南,廣袤天地,中國56個民族,就有25個少數(shù)民族扎根于此。作為茶葉的發(fā)源地,幾乎每個民族都與茶有著不解之緣,在長期的發(fā)展歷程中,漸漸演變成風(fēng)格各異的特色茶俗和吃茶方式,不約而同的是——對茶的虔誠敬意與深深迷戀。

  每一片茶葉,都有屬于自己的光陰故事,每一個民族,都有令人嘆服的茶俗風(fēng)情。云南許多民族,早已將茶融入生命血液中,形成一種堅定的文化信仰,為我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球茶業(yè):令人嘆服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茶俗!

  西南邊陲,彩云之南,十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得天獨厚的地域環(huán)境,造就了優(yōu)越出眾的大葉種茶,也哺育著淳樸善良的各民族人們。

  千百年來,他們將茶視為圣物,與當(dāng)?shù)毓挪铇湎嘁老嗍亍C總€民族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對茶的理解與熱愛。

  今天,一球君就帶大家一起,走進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探尋別具風(fēng)情的民族文化,體驗令人嘆服的茶俗茶禮,看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是如何在云南人手中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1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們獨有的茶道文化。他們熱情好客,講究先客后主,聞名天下的 “三道茶” ,便是他們的待客交友之禮。

  第一道,是具有濃郁苦味的純茶,不加任何調(diào)味品,寓意做人應(yīng)當(dāng)吃苦耐勞,方能有所作為;第二道,是在“苦茶”的基礎(chǔ)上加入乳扇片、芝麻、紅糖等甜品配料,象征著生活的先苦后甜;第三道,是在茶水中放入蜂蜜、炒米花、花椒等佐料,喝起來酸、甜、苦、辣各味俱全,令人回味無窮。

  “一苦二甜三回味” 的三道茶,既是白族人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和傳揚民族茶文化的方式,亦蘊含了他們以和為貴、處世淡然的人生哲學(xué)。

  2布朗族——青竹茶

  布朗族,也是最早種茶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有著 “千年茶農(nóng)” 之譽,他們主要聚居在布朗山、景邁山等地。在布朗山深處的老曼峨寨子,距今已有1400年左右的歷史,這里仍保持著數(shù)千畝古茶園,遍布在寨子四周的原始叢林中。

  長久以來,布朗族人在離開村寨進山勞作或野外狩獵時,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來鮮嫩的茶葉,砍來粗壯的竹筒,盛上清澈的山泉活水,置于火上煮沸并烘烤制作青竹茶。

  制作方法雖然有點原始簡陋,但喝起來卻別有風(fēng)味,茶香竹香融合一起,濃醇鮮爽,沁人心脾。

  3哈尼族——土鍋茶

  毫不夸張地說,哪里有古茶樹,哪里有大茶園,哪里就有哈尼族。人住到哪里,茶樹便種到哪里。在他們的生活中,茶與人,是密不可分的一體。

  哈尼族喜歡飲用土鍋茶,這是一種古老而方便的飲茶方法:先用大土鍋將山泉水燒開后,放入特制的 “南糯白毫” ,熬煮數(shù)分鐘后,茶湯呈綠黃色,便舀入竹制茶盅內(nèi)飲用,清香潤喉,回甘生津。

  在勞作之余,他們還喜歡和家人一起坐下來喝茶閑侃,盡享天倫之樂。當(dāng)有外族貴賓來訪時,淳樸的哈尼族人也會煮制這種 “土鍋茶” 招待,把他們當(dāng)成遠方的親人。

  4基諾族——涼拌茶

  佛家有語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棲息于西雙版納州攸樂古茶山深處的基諾族,便是一個被稱為 “吃茶” 的民族。他們很少與外界來往接觸,至今仍保留著原始部落的生活狀態(tài),也延續(xù)著人類早期以茶為食的古老民俗。

  他們擅于種茶、制茶、吃茶,尤其偏好 “涼拌茶”。即采來鮮嫩的茶葉,用手搓揉后,然后加入切碎的大蒜、辣椒、食鹽及少量泉水,再用筷子攪勻以更好入味,待片刻后即可食用。所以,涼拌茶更像是一道菜,將茶葉的味道發(fā)揮到極致,酸、甜、苦、辣、咸,盡在其中。

  5德昂族——酸茶

  世代居住在德宏、保山、臨滄等地的德昂族,也是一個崇尚種茶、飲茶的民族,被譽為 "古老的茶農(nóng)" 。

  在德昂族茶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biāo)》中,便這樣吟誦道:茶葉是德昂的命脈/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神奇的傳說留到現(xiàn)在/德昂人的身上還飄著茶葉的芳香

  在生活中,德昂族人的飲茶方式頗多,而風(fēng)味最獨特的,莫過于 “微酸微苦味甘甜” 的酸茶了。其傳統(tǒng)做法,通常是把采摘來的新鮮茶葉原料,放入竹筒里壓緊,密封竹筒口,使其發(fā)酵后再咀嚼食用。茶味酸苦略甜,在氣候炎熱時嚼上幾口,有提神解乏之效。

  6拉祜族——烤茶

  一個拉祜族老翁說:拉祜族人很愛喝茶,尤其是烤茶。不只是因為它的焦香讓人沉醉,還有在他們那個年代的回憶。

  如果有客人來了,他們必須用烤茶來招待??静璧闹谱麟m然簡單,但也有其獨特的魅力:將茶葉直接放在燒熱的陶土罐子里烤香,待茶葉變得焦黃之后,沖入開水,煮沸后飲用。

  這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焦糖香與豆香,是水、土、火與茶之間的親密結(jié)合所成就,是茶葉從水土中吸收而來的精華??境鰜淼牟?,湯色濃艷,味道濃釅,醇香誘人。

  7藏族、納西族——酥油茶

  茶與鹽,前者為飲品,后者為調(diào)料,看似毫無瓜葛,卻在 “酥油茶” 身上密切交集。初飲酥油茶,可能很多人會不習(xí)慣它的味道。但對于居住在高原地區(qū)的藏族、納西族等同胞來講,它的美味口感和營養(yǎng)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這是一種在普洱茶中加入酥油、鹽巴等佐料,經(jīng)特殊加工制成的茶飲,茶香濃郁,奶香撲鼻,可解腥肉之食、青稞之熱。飲用之后,御寒、耐饑、提神,是生活在滇西北民族的生命之飲,既能迎來遠方的貴客,也是禮儀祭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8傣族——竹筒香茶

  傣族人喜歡臨水而居,與竹為伴。心靈手巧的傣族人,既能制出日常使用的竹水桶、竹紡車,也能造出美輪美奐的傣家竹樓。他們還把對水與竹的喜愛之情,融合到民族茶文化當(dāng)中,制出了別具風(fēng)味的 “竹筒香茶” 。

  竹無俗韻,茗有奇香,竹筒茶可謂是竹與茶的完美結(jié)合。既有普洱的濃郁茶香,又有竹子的清雅氣韻,不由令人耳目一新。這是傣族人世代相襲的傳統(tǒng)飲品,亦是一道敬奉賓客的禮儀茶品。

  原標(biāo)題:盤點 | 令人嘆服的云南少數(shù)民族茶俗

找到約9條結(jié)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