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粗陶茶具怎么樣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器為茶之父,怎么樣挑選最合適的茶具?

很多時候掌柜都覺得泡茶很像一門廚藝,從對食材的了解、器具的運用、精心的調(diào)制,加上品嘗時的環(huán)境、所用的盛器,最后融入泡茶者的心境。


在泡茶的過程中,器為茶之父。


茶與茶器的關系甚為密切,好茶如果能用更適合的茶器泡飲,便能更相得益彰。


而善泡者,無一不是對茶器有過深入的了解。


如今市面上的茶器大致也分為瓷器和陶器兩大類,今天我們就先從基礎的開始了解吧。

一,瓷質(zhì)茶器有什么特點?


瓷器使用高嶺土高溫燒成,表面光潔透亮,胎薄致密,氣孔少,吸水率低,傳熱快,保溫性適中,泡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


瓷器致密,對茶味的反映不偏不倚,真實公正。


因此,瓷器是適用最廣泛的茶具,所有的茶都可以沖泡,不失真香真味。


瓷器挑選細節(jié) 瓷器講究“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罄、薄如紙”,表面溫潤潔凈,用燈光照射透亮無暇可判斷為好瓷器。


青花或彩繪的瓷器,注意顏色要不艷不晦、不淺不深:艷則顏色過厚,晦則顏色過??;淺則過火,深則火候不夠。


另外注意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下彩是圖案在釉面下,表面摸起來光滑,彩繪顏料不直接與茶湯接觸,安全性高;釉上彩是繪制在釉面上,摸起來有凹凸感,一般作為觀賞,不盛裝食物。

二,陶質(zhì)茶器有什么特點?


我們平時常說陶瓷,是瓷器、炻器、陶器的總稱,陶與瓷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紫砂雖然被單獨分出來,但一般說紫砂屬于炻器或陶器。


陶器使用陶土較瓷器低溫燒成,造型一般比較古樸粗獷,大氣沉穩(wěn),顏色較深,表面略粗糙,胎厚,氣孔多,傳熱慢,保溫性好。


如果說瓷器適合“發(fā)香”,那么陶器適合“發(fā)味”。


陶器特別能凸顯茶的韻味,適合沖泡黑茶、老白茶等等,用于煮茶、煮水都很合適。


陶器挑選細節(jié)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鐵的粘土燒制,燒成溫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澤多為棕紅、棕黃、灰等顏色。


陶器一般保持原色,較少上釉。上釉的陶器,注意選擇顏色不要太鮮艷的。


選擇陶器,除了注意外觀的顏色外,質(zhì)地和手感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將茶具的功能、質(zhì)地、色澤三者統(tǒng)叫協(xié)調(diào),才能選配出完美的茶具。

三,不同茶如何選擇合適的茶具?


最后來說,沖泡六大茶類我們都是有一個相對確定的規(guī)則,而少數(shù)比較特別的茶和茶器,則需要我們通過實踐去摸索啦。


| 綠茶

綠茶的特征是清湯綠葉,沖泡時宜選擇壁薄、易于散熱、質(zhì)地致密、孔隙度小、不易吸香的茶器,如玻璃蓋碗、薄胎瓷質(zhì)蓋碗等。 花茶 青瓷、青花瓷蓋碗,瓷杯或玻璃壺。


| 黃茶

輕發(fā)酵茶,氣香馥郁,滋味醇厚,所用器具以瓷壺為佳。? ? ??


| 紅茶

紅茶宜用白瓷蓋碗沖泡,用玻璃公杯賞湯,便于襯托它的寶光、金圈、湯色紅艷等特點。


| 白茶

白茶新茶力求樸素、自然,以瓷器為佳;老白茶則可用陶壺煮飲。


| 烏龍茶

選擇瓷質(zhì)蓋碗沖泡,薄胎小杯品飲,更能凸顯其高揚的香氣;傳統(tǒng)泡法也可以用朱泥壺沖泡。


| 黑茶

黑茶可沖泡也可煮飲,當配陶質(zhì)茶器或較粗砂粒的紫砂茶器,能夠去除異味,更顯陳香。

紫砂泥的加工程序是怎么樣的?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土壤,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于巖石層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jù)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巖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云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 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士”。因其產(chǎn)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紫泥,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礦脈所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練而成, 當時因礦脈里鐵質(zhì)成份較高、所出產(chǎn)的茶壺會產(chǎn)生火疵、小熔點, 泥料內(nèi)所含顆粒較大結構松散器身顯著成雙氣孔結構,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 日久使用,漸露鋒芒,養(yǎng)成變化甚大為養(yǎng)壺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評價好!  


礦區(qū):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窯溫:約1150度C / 收縮比:約11%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種系列。

  


紅泥,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紅泥原礦提練而成;當時因礦脈里鐵質(zhì)成份較高、所出產(chǎn)的茶壺會產(chǎn)生火疵、小熔點,日久使用,漸露鋒,深獲早期壺識者深愛、贊賞。養(yǎng)壺者之最愛。新壺初用,茶湯略現(xiàn)砂氣,,經(jīng)使用壺身展現(xiàn)出朱紅,泡茶鋉數(shù)日則如朱-泥,贊不絕口!

  

礦區(qū):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

  

窯溫:約1100度C / 收縮比:約13%

  

適合沖泡:烏龍茶生茶(輕焙火系列)、鐵觀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種系列。

  


緞泥,團泥即緞泥

  

自然團泥是紫泥和綠泥的共生礦.宜興方言"團"和"段"同音.自然團泥"骨多肉少",燒成質(zhì)感,砂粒豐碩.用綠泥和紫泥配制團泥質(zhì)感較差,用后無潤澤滋潤感,易"吐黑".近期在黃龍山和青龍山的交會處由于作路,挖出了一些團泥原礦.

  

團泥料相對要比紫泥和朱泥更為直觀。好的團泥礦料是自然的紫泥和綠泥共生礦料,但紫泥偏多,顏色就偏紅,高溫下偏青,偏灰,相反綠泥成分高,燒成顏色偏黃,高溫下偏灰白。顆粒結構的特征是“骨多肉少”砂感強烈,表面質(zhì)感十分豐碩。劣質(zhì)“團泥”燒成后顏色發(fā)暗,有晦澀感或者特別艷麗但沒有質(zhì)感,幾乎看不見砂質(zhì)。典型的就是市道市情上“黃朱泥“敲擊聲音清脆,透氣性很差,表面沒有砂質(zhì)感。

  

出自黃龍山的礦料稱之為本山泥,如本山甲(夾)泥,本山綠泥等?!岸巍焙汀皥F”在丁山方言中發(fā)音一樣,所以團泥也有人寫成“段泥”,通常自然團泥是紫泥和綠泥的共生礦。所以只要產(chǎn)于黃龍山的礦料稱作“本山團泥”是完全可以的。



從陶土制坯到產(chǎn)品燒成,要經(jīng)過選料、煉泥、制坯、成型、書畫雕刻和入窯燒煉等工序,其中以成型為主要工藝過程。
  


從紫砂泥中剔除礦土中的夾石,廢土和較明顯的含硫、含鐵物質(zhì),經(jīng)過攤場風化,成為豆狀顆粒,再經(jīng)研磨,并視產(chǎn)品的大小再選用適當?shù)暮Y孔過篩(篩孔有60、40、32、24目),加15%的水練成塊狀,經(jīng)人工錘煉成真空煤煉泥機捏煉,排隊泥中空氣,使泥料壓縮黏韌,放置數(shù)月方可成為供制坯用的熟泥。制作一把紫砂壺約需要的泥料500克,制作工藝相當復雜,一般來說都是制作好后存放待用,有些泥料一放就是十幾二十年,越久的泥料越珍貴。
  

紫砂泥可單獨制成坯用泥料,與其它陶瓷坯料相比,具有加工工藝簡便的優(yōu)點。然而,泥料顆粒的粗細,隨時代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紫砂壺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時代風貌和不同的內(nèi)在性能。
  


紫砂泥的制備,基本上分成手工和機械加工兩種。民國徐珂《清類鈔》一文中描述道:“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春以杵,必數(shù)次,始取其較細者,浸之于池,經(jīng)數(shù)月,則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边@是一種典型的手工加工方法。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制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實現(xiàn)了機械化。用石輪輾來破碎,加工細度控制在60目篩左右,1959年開始應用雷蒙粉碎機,細度在100目篩以上。
  

應用手工制備的熟泥,經(jīng)手工成壺,燒成后,由于泥團粗細懸殊,燒成時體積收縮不一,外表粗顆粒略有突出,又富有滋潤的質(zhì)感。猶如天津鴨梨的梨皮狀,而疏松的內(nèi)壁因泥料礦物組成的團料規(guī)程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用機器煉制的熟泥,盡管手工成型,燒成條件不變,但其表面已失去梨皮狀的藝術效果,制品的吸水率從通常的3~5%下降到目前的1%左右。由此可得到這樣的啟示:紫砂壺的外表是鑒別世傳與現(xiàn)代作品的方法之一。而茶壺氣孔率的大幅的下降,直接影響了其實用性能。
  

紫砂泥有合理的化學組成,礦物組成,顆粒組成,使其具備了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干燥收縮小等工藝性能,為多種多樣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藝條件。豐富多姿的造型,千變?nèi)f化的線條,對制作技巧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就是泥料、陶色、造型三者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

文/網(wǎng)絡綜合

找到約2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