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沖茶之水以山水為上

找到約5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一茶之水

(《吃茶去》雜志)茶從離開茶樹的那一刻起,就期待著與水相逢;水從奔騰流淌伊始,就追逐著茶的蹤影。茶與水是一對神奇的伴侶。茶因水而蘇醒重生,水因茶而豐潤甘美。

明人張源在其《茶錄》中寫道:“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體也。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曷窺其體。”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云: “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兩段話,講的是一個意思:“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論茶也?!?許次紓《茶疏》)故欲治好茶,必先擇真水。

真水即好水,即宜茶之水,無錫惠山泉是也。相傳茶圣陸羽曾親品其味,故惠山泉又名陸子泉。晚唐李德裕尤好飲之。他履任宰相時,不惜民力,從江蘇無錫一路專設“遞鋪”,運送惠山泉水到三千里外的長安。此舉,確系擾民苦民,遭后人詬病。然而,這位李相爺鑒水的本領確實了得。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記載:“李德裕居廟廊日,有親知奉使京口(今鎮(zhèn)江)。李曰:‘還日,金山下?lián)P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壺來?!淙送凵鲜^城,方憶之,汲一瓶歸京獻之。李飲后,嘆訝非常,曰:‘江南水味,有異于頃歲,此頗似建業(yè)石頭城下水。’其人謝過,不敢隱”。

北宋時,京都汴梁的文人雅士、達官貴人,乃至“肉食者”皆以惠山泉水作為相互饋贈的上等禮品。歐陽修請蔡襄(北宋著名書法家)為他書寫《集古錄》序文,后精選四件禮品作為潤筆,其中就有惠山泉一瓶。

還有那位炳耀千秋的蘇大學士,也是一位品茶鑒水的高人。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時,有故人贈他新茶。為了烹出真味,曾以詩向無錫知縣焦千之索要惠山泉水:“精品厭凡家,愿子致一斛”。后來,皇帝御賜蘇軾一小龍團茶,他專程趕赴無錫惠山?!蔼殧y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在他看來,只有以惠山泉試龍鳳餅,方不負精茗之鮮馥,可謂雙絕雙美矣。

惠山泉為山水,是通過巖層裂隙過濾了的,雜質極少,且“味甘”而“質輕”。那位寫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中唐詩人李紳曾贊曰:"惠山書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間靈液,清鑒肌骨,漱開神慮,茶得此水,皆盡芳味也?!笔廊私苑Q惠山泉天下宜茶之水,誠哉斯言。

不過,也有不完全買賬的,乾隆爺便是。乾隆有只小銀斗,那是他擇水、試水的“神器”。清《冷廬雜識》記載,乾隆每次出巡,常喜歡帶一只精制銀斗,“精量各地泉水”,如杭州虎跑泉、鎮(zhèn)江中泠泉、濟南珍珠泉等。按水的比重從輕到重,以輕者為上。量得惠山泉水斗重一兩四厘,北京的玉泉山水,水質最輕,斗重一兩。于是欽定玉泉山泉水為“天下第一泉”。此處插敘幾句:普天之下,號稱“第一泉”者,多矣。若細加考量,并非秉持同一標準,而是各持一端,各有各的說辭。比如,乾隆之所以把惠山泉定為“天下第二泉”,就是因為水質略重了些。他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中說的明白:“水味貴甘,水質貴輕,玉泉每斗重一兩,他處名泉無此輕者?!?、“則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誠無過京師之玉泉,故定為天下第一泉。”乾隆的評判標準是以水質輕者為上,兼及水味甘、冽(清冷)。

水之輕重,有點類似今人所說的軟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較多的礦物質(鈣、鎂離子和鐵鹽等),增加了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茶湯味澀而苦。水以輕為美,乾隆知之耶。

據(jù)《清稗類鈔》記載,乾隆出巡時,必載玉泉水隨行。由于“經(jīng)時稍久,舟車顛簸,色味或不免有變”。身邊左右便把玉泉水納入大容器中,做上記號,再傾入其他泉水加以攪動,待靜止后,“他水質重則下沉,玉泉體輕故上浮,提而盛之,不差錙銖”,名曰“以水洗水”。

彼時清皇宮內飲水,均取自玉泉山。西直門是水車必經(jīng)之門,亦稱“水門”。每天清晨最先進出西直門的必是插著黃龍旗的運水馬車。一輛輛在寒風中碾過城門下的青石板路,發(fā)出吱吱嘎嘎的聲響,時斷時續(xù),回響在熹微的晨光里。

其實,若論輕,雪水最輕。《金瓶梅》第21回《吳月娘掃雪烹茶》可謂曲盡其妙。西門慶正室夫人“吳月娘見雪下在粉壁間太湖石上甚厚,下席來,教小玉拿著茶罐,親自掃雪,烹江南鳳團雀舌與眾人吃。正是:白玉壺中翻碧波,紫金杯內噴清香?!薄都t樓夢》中,妙玉最是“小資”,她招呼寶釵和黛玉到耳房中喝的“體己茶”,就是妙玉收藏了五年,從梅花上掃下來的雪水烹的茶。此等故事雖小說家言,卻并非信口開河。古人稱雪水為烹茶的“天泉”。融雪烹茶,一取其甘甜,二取其冷冽。乾隆皇帝“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實、梅英、佛手烹茶,謂之‘三清’”頗得雅名。唐代白居易的“掃雪煎香茗”,宋代辛棄疾的“細寫茶經(jīng)煮茶雪”,元代謝宗可的“夜掃寒英煮綠塵”,清代曹雪芹的“掃將新雪及時烹”等,都是贊美用雪水沏茶的。漫漫寒夜,三五惺惺相惜的知己,圍爐小坐,煮雪烹茗,古人之雅趣也,不知這等詩情畫意如今尚存乎?

品茗之事,文者自文,俗者自俗。那些為衣食而常年勞碌奔波的布衣草根,大抵沒有那種閑情逸致去收藏梅花上的雪。烹茶煮茗主要靠井水。舊時不拘城鄉(xiāng),家家院子里都有一口水井,有客登門,幾句寒暄之后,主人便走到爬滿青苔的井口,抖動井繩,汲起一桶冬暖夏涼的井水,點火煮茶便是。這情景我并不陌生,故鄉(xiāng)的水井至今還留在我童年的記憶里。

眾所周知,如今的泉水、井水、雪水,乃至江河湖水的水質,遠不及先前潔凈??蓮阶匀盹嬘谜撸攘葻o幾。如此,難為了眾茶客。我們該怎樣選擇宜茶之水呢?

大體說來有“五字真言”,:水質要求活、輕,清;水味要求甘、冽。這是歷代茶人擇水、論水、評水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也是現(xiàn)代茶人對泡茶用水的基本看法。其一,水源要活。流水不腐,活水有自然凈化作用,泡出的茶湯特別鮮爽可口?!八粏柦F活。”(宋 唐庚《斗茶記》)其二,水體要輕。如玉泉山泉水,水以輕為美。其三,水質要清。水清則無雜質、無沉淀、無色透明,最能顯出茶的本色。其四,水味要甘?!胺菜桓剩軗p茶味?!彼^水甘,即入口,舌尖有甜滋滋的感覺。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這樣的水泡茶自然美味愈美。其五,水溫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泉不難于清,而難于寒”,“冽則茶味獨全”。因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層深處的泉脈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湯滋味純正。去年,我參加北京一盛大茶博會,看到有專用“泡茶水”面市。詰之,商家答曰,水源取自地層深處,是水溫常年保持在5攝氏度以下天然冷泉水。我品了品,口感柔、軟、甘、冽。

行文至此,我想結合日常飲用水作些述評。一是山泉水:從山巖斷層細流匯集而成,富含各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又經(jīng)過砂石過濾,水質清凈晶瑩,用這種泉水泡茶,口感特別微妙。然而,山泉水并非隨處可得,亦并非凡山泉水皆可飲。

二是江、河、湖水:屬地表水,含雜質較多,混濁度較高,一般說來,用這樣的水沖茶,效果不佳。但在遠離人煙,又是植被生長繁茂之地,污染物較少的,仍不失為沏茶好水。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其江水,取去人遠者”,良有以也。

三是井水:屬地下水,懸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較高。但它又多為淺層地下水,特別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圍環(huán)境污染,用來沏茶,有損茶味。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樣也能泡得一杯好茶。

四是自來水:含有用來消毒的氯氣等,在水管中滯留較久的,還含有較多的鐵質,會使茶湯呈褐色,喝起來有苦澀味。所以用自來水沏茶,最好用無污染的容器,先貯存一天,待氯氣散發(fā)后再煮沸沏茶。

五是純凈水 :現(xiàn)代科學的進步,采用多層過濾、反滲透技術,可以將一般的飲用水變成不含有任何雜質的純凈水,并使水的酸堿度達到中性。用這種水泡茶,不僅因為凈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湯晶瑩剔透,而且香味純正,無雜味,鮮醇爽口。此外,質地優(yōu)良的礦泉水也是較好的泡茶用水。

有了好水、好茶,再加之好茶具、好手藝,那果真稱得上“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了。

【摘自2015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袁振生(山西陽泉)】

【阮殿蓉說茶】素雅為佳松竹綠

  世世代代生息于云南普洱茶區(qū)的傣族,與生活在這方熱土上的各民族人民一道,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茶文化。瀾滄江沿岸的景邁茶山,方圓十幾個村寨的傣族和布朗族世代以種茶為生。據(jù)芒景緬寺塔石碑文記載,景邁茶山上的茶園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經(jīng)過一代代人民辛勤的勞作,他們開辟出了一片具有上千年種植歷史的萬畝古茶園,被國外學者稱為“天然的博物館”。這些經(jīng)歷了千年風霜的古老茶樹,至今仍然郁郁蔥蔥,挺立山野,為那里的人們默默奉獻出片片新綠。

  

  傣族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民族。他們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的優(yōu)美舞姿,早已為各族人民所熟悉和喜愛?!霸鹿庀碌镍P尾竹”也已經(jīng)成為傣族詩意生活的象征。瀾滄江邊到處可見鳳尾竹掩映的傣家竹樓,生長著亞熱帶特有的木瓜樹、芒果樹、柚子樹,樹下盛開著火紅的美人蕉、美麗的吊蘭花,萬畝茶園如綿延起伏的綠色海洋,身著鮮艷服裝的采茶小卜哨身影婀娜,更為傣家的生活增添了動人的詩情畫意。在傣族居住的地方,茶和竹一樣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傣家竹樓中央的火塘,燃著四季不斷的火苗,隨時準備為遠方的客人送上一杯傣家特有的“竹筒茶”。

  竹筒茶是傣族最具有獨特風格的飲茶習俗,傣語稱為“臘朵”。主人取來竹樓邊新鮮的香竹一截,將曬青毛茶裝入內,并用橄欖枝做成木棒在竹筒里沖壓,一邊沖一邊放進茶葉,直到將竹筒填滿沖緊為止。然后將竹筒放在柴火上烘烤??镜较阄端囊鐣r,再將竹筒冷卻,用刀剖開取出已成圓柱形的茶柱。掰一小塊放入茶碗,沖入沸水,一縷清香便在竹樓里彌漫開來,沁人心脾。碗中的茶葉,一片片在沸水中舒展、變綠,猶如林中孔雀開屏。裊裊升騰的霧氣中既有竹的清香,又不失茶的滋味。如果遇上一個有情趣的主人,還會為客人唱一曲傣家“請茶歌”:“遠方來的客人啊,請把瀾滄江邊的竹樓當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會不可不乏走天涯?!闭褚桓睂β?lián)描述的:“素雅為佳松竹綠,幽淡最奇芝蘭香?!?/p>

  傣族比較集中的西雙版納地區(qū),原本就是普洱茶原產地。繁衍于此的大葉種茶樹是普洱茶的原料,也是中國最寶貴的茶樹種質資源材料。據(jù)專家考證,它們很有可能還是當今世界茶樹的正宗原種。這里還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存著原始熱帶雨林和豐富的植物物種,被譽為“植物王國皇冠上的明珠”。在漫長的歲月流逝中傣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創(chuàng)造了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它們以茶待客、以茶為友,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在漫長的歲月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茶文化,飲茶方式除了“竹筒茶”外,還有鮮枝烤香茶、煨茶、燒茶等等,無論從情趣還是從生態(tài)的角度看,都是很有個性的茶中佳品。

  傣族和別的民族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常常選擇臨水而居,喜歡與竹為伴。這就為飲茶習俗帶來了獨特的內涵。竹在中國文化中是清雅脫俗的象征,它的剛勁傲立,又有“君子”的美譽。清代被人稱為“茶竹雙癡”的文人鄭板橋,就曾經(jīng)寫過這樣的詩句:“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睗h族的文人看到了竹與茶的妙趣,傣族更將竹與茶融為一體,創(chuàng)制了“竹筒茶”,為中國茶文化帶來了新的意蘊。竹之清香融入茶之醇味,“竹筒茶”成為普洱茶中一種獨特的品飲方式。

  

  竹,為普洱茶提供了獨具特色的包裝形式,普洱茶中的七子餅,均用傣家山寨粗大而修長美麗的糯竹筍和龍竹筍包裝,它防潮而透氣,經(jīng)久耐磨,便于運輸,外觀古樸。傣族人民喜愛的竹為普洱茶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有茶還得有水,水也是傣族生活中的靈性之物。傣歷正月(陽歷四月)傣族的潑水節(jié),就是一次用水洗塵、祈福的重要活動。好茶還需好水泡,茶與水相生相榮,有好水才有所謂品飲意義的茶,離開了好水,再好的茶都顯不出它的意味。明代的張又新就曾經(jīng)說過:“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充分注意到了茶與水之間的密切關系。陸羽根據(jù)多年的體驗,總結出飲茶之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認為飲茶以山泉之水最好。傣家人生活在山之上,水之畔,他們與水的關系比別的民族更為密切,傣鄉(xiāng)的水清沏明靜,綠波蕩漾,是沖茶的最好選擇。

  傣族和茶、竹、水的親密關系體現(xiàn)了“詩意地棲居”這一人類追求的境界。假如你到傣鄉(xiāng)去,吸引你的不僅僅是傣家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民族風情,還有那些古老的茶山、茶園,你將被綠色海洋一樣的萬畝茶園所震驚,這就是普洱茶的原產地。來到傣家竹樓上,美麗的小卜哨親手為你沖一碗清香迷人的“竹筒茶”,茶香竹香帶著大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所有的勞累和塵世的煩惱都將一掃而光,那時你就體會到什么是詩意的棲居了。普洱茶是最能體現(xiàn)傣族氣質的一種茶,它的和合之氣,它的品質內斂,它的自然與真性,它的醇厚溫和,不正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寫照嗎?


茶書分享《我的人文普洱》第四輯 素雅為佳松竹綠

? ? ? ?第四輯 ? ? ? ??

——傣族與普洱茶?

遠方來的客人啊,請把瀾滄江邊的竹樓當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會不渴不乏走天涯。



世世代代生息于云南普洱茶區(qū)的傣族,與生活在這方熱土上的各民族人民一道,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茶文化。瀾滄江沿岸的景邁茶山,方圓十幾個村寨的傣族和布朗族世代以種茶為生。

據(jù)芒景緬寺塔石碑文記載,景邁茶山上的茶園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經(jīng)過一代代人民辛勤的勞作,他們開辟出了一片具有上千年種植歷史的萬畝古茶園,被國外學者稱為“天然的博物館”。這些經(jīng)歷了千年風霜的古老茶樹,至今仍然郁郁蔥蔥,挺立山野,為那里的人們默默奉獻出片片新綠。

傣族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民族。他們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的優(yōu)美舞姿,早已為各族人民所熟悉和喜愛。“月光下的鳳尾竹”也已經(jīng)成為傣族詩意生活的象征。瀾滄江邊到處可見鳳尾竹掩映的傣家竹樓,生長著亞熱帶特有的木瓜樹、芒果樹、柚子樹,樹下盛開著火紅的美人蕉、美麗的吊蘭花,萬畝茶園如綿延起伏的綠色海洋,身著鮮艷服裝的采茶小ト哨身影婀娜,更為傣家的生活增添了動人的詩情畫意。在傣族居住的地方,茶和竹一樣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傣家竹樓中央的火塘,燃著四季不斷的火苗,隨時準備為遠方的客人送上一杯傣家特有的“竹筒茶”。



竹筒茶是傣族最具有獨特風格的飲茶習俗,傣語稱為“臘朵”。主人取來竹樓邊新鮮的香竹一截,將曬青毛茶裝入內,并用橄欖枝做成木棒在竹筒里沖壓,一邊沖一邊放進茶葉,直到將竹筒填滿沖緊為止。然后將竹筒放到柴火上烘烤??镜较阄端囊鐣r,再將竹筒冷卻,用刀剖開取出已成圓柱形的茶柱。掰一小塊放人茶碗,沖入沸水,一縷清香便在竹樓里彌漫開來,沁人心脾。碗中的茶葉,一片片在沸水中舒展、變綠,猶如林中孔雀開屏。裊裊升騰的霧氣中既有竹的清香,又不失茶的滋味。如果遇上一個有情趣的主人,還會為客人唱一曲傣家“請茶歌”:“遠方來的客人啊,請把瀾滄江邊的竹樓當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會不渴不乏走天涯。”正像一副對聯(lián)描述的:“素雅為佳松竹綠,幽淡最奇芝蘭香。

傣族比較集中的西雙版納地區(qū),原本就是普洱茶原產地。繁行于此的大葉種茶樹是普洱茶的原科,也是中國最寶貴的茶樹種質資源材料。據(jù)專家考證,它們很有可能還是當今世界茶樹的正宗原種。這里將還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存著原始熱帶雨林和豐富的植物物種,被譽為“植物王國皇冠上的明珠”。在漫長的歲月流逝中傣族和其他民族一起,創(chuàng)造了歷史悠久的茶文化。他們以茶待客、以茶為友,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在漫長的歲月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茶文化,飲茶方式除了“竹筒茶”外,還有鮮枝烤香茶、煨茶、燒茶等等,無論從情趣還是從生態(tài)的角度看,都是很有個性的茶中佳品。

傣族和別的民族不同之處在于他們常常選擇臨水而居,喜歡與竹為伴。這就為飲茶習俗帶來了獨特的內涵。竹在中國文化中是清雅脫俗的象征,它的剛勁傲立,又有“君子”的美譽。清代被人稱為“茶竹雙癡”的文人鄭板橋,就曾經(jīng)寫過這樣的詩句:“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漢族的文人看到了竹與茶的妙趣,傣族更將竹與茶融為一體,創(chuàng)制了“竹筒茶”,為中國茶文化帶來了新的意蘊。竹之清香融入茶之醇味,“竹筒茶”成為普洱茶中一種獨特的品飲方式。





竹,為普洱茶提供了獨具特色的包裝形式,普洱茶中的七子餅,均用傣家山寨粗大而修長美麗的糯竹筍和龍竹筍包裝,它防潮而透氣,經(jīng)久耐磨,便于運輸,外觀古補。傣族人民喜愛的竹為普洱茶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有茶還得有水,水也是傣族生活中的靈性之物。傣歷正月(陽歷四月)傣族的潑水節(jié),就是一次用水洗塵、祈福的重要活動。好茶還需好水泡,茶與水相生相榮,有好水才有所謂品飲意義的茶,離開了好水,再好的茶都顯不出它的意味。明代的張又新就曾經(jīng)說過:“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充分注意到了茶與水之間的密切關系。陸羽根據(jù)多年的體驗,總結出飲茶之水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認為飲用山泉之水,傣族人生活在山之上,水之畔,他們與水的關系比別的民族更為密切,傣鄉(xiāng)的水清沏明靜,綠波蕩漾,是沖茶的最好選擇。

傣族和茶、竹、水的親密關系體現(xiàn)了“詩意地棲居”這一人類追求的境界。假如你到傣鄉(xiāng)去,吸引你的不僅僅是傣家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民族風情,還有那些古老的茶山、茶園,你將被綠色海洋一樣的萬畝茶園所震驚,這就是普洱茶的原產地。來到傣家竹樓上,美麗的小ト哨親手為你沖一碗清香迷人的“竹筒茶”,茶香竹香帶著大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所有的勞累和塵世的煩惱都將一掃而光,那時你就體會到什么是詩意地棲居了。普洱茶是最能體現(xiàn)傣族氣質的一種茶,它的和合之氣,它的品質內斂,它的自然與真性,它的醇厚溫和,不正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寫照嗎?



找到約4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