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吃茶流泡法

找到約53條結(jié)果 (用時 0.014 秒)

工夫茶與茶外功夫

黃金周沒有安排外出,便有閑學(xué)著沖泡了兩日工夫茶。這兩日沒有看書、寫作,也沒有看電視,幾乎就是在一組名為《天簌之音》的音樂陪伴下品茗度過的。這樣的日子于我也確是難得的。因為在我的習(xí)慣性思維與以往的概念中,這樣消磨日子無疑是在浪費生命??墒窃谀莾商欤掖_實感到了從未有過的一種舒坦、安泰。這種舒坦充盈、流動在生命的內(nèi)外。

對于工夫茶,實在是一竅不通。好在這之前,我就從網(wǎng)上下載了如何沖泡工夫茶的招式。那日,我找出朋友送給我卻塵封已久的那套茶具,打開包裝一看,是一整套青花瓷器皿:聞香杯、品茗杯、公道杯、茶壺等所有擺弄工夫茶的物什一應(yīng)俱全。興致很濃地生火燒水,洗干凈茶具。當(dāng)瀏覽完一遍沖泡之法后,水剛好煮開,于是依法泡制:燙壺、取茶、洗茶、洗杯、沖泡——開始了一個人的工夫茶。由于是第一次,動作自是顯得笨拙,然在作這一連串的動作時,從中感受到從未有過的一種樂趣。第一遍之后,我刪繁就簡,省掉些自認(rèn)為沒甚必要的環(huán)節(jié)。邊飲又邊泡了兩遍,動作才漸漸地熟練起來。一泡茶,從早上直喝到中午。中飯后嫌茶味淡,又新泡了一壺。

一上午,心緒總被沖泡工夫茶的新鮮經(jīng)驗牽動著并把此當(dāng)成一門技藝來學(xué)習(xí),可謂是心無旁騖。但到了下午,對沖泡之法已是輕車熟路。喝著喝著,思緒也在茶香中流動起來,不可遏制地流成一條河那一刻,我在心中無奈地笑了,看來,一個人真想讓思緒停滯下來還真不容易。要達到一個什么都不思不想的真空境地,無異于癡人說夢。特別是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思緒反而更加活躍,越是想靜,越無法靜下來??峙滤^的心欲靜而風(fēng)不止就是謂此而言吧。

就在這樣一種思緒的河流中,我不由自主地融進遠年的一些記憶。生在西北,見得最多接觸最多的,要算鄉(xiāng)村老人們在火盆或火塘邊上煨的罐罐茶了;再下來,就是俗稱蓋碗子的三泡臺。

小時候,我每天都能看到祖父煨罐罐茶的那一幕。籠上一盆火,支好三角,架上一把被煙熏火燎得烏黑錚亮的茶壺(鐵皮卷制成的水壺)。沖洗茶罐(用窯燒制的原坯單耳陶具,外觀很粗糙,但耐火烤高溫)倒上水后煨在火旁,等水煮沸后放進入茶葉再煮沸,取出茶罐倒出茶葉,再注水煨上。做完這些,就可以品第一茶杯了。一般第一杯茶都很濃,濃得能吊成線的茶葉呈紅褐色,極苦。但這東西很解渴,喝上一罐煨的茶,下地干活半天都不用飲水。這一罐煨茶,短的可以喝上一小時、兩小時,長的可以喝上一天。

記憶中,在我的家鄉(xiāng),中年以上的男人們都有煨茶的習(xí)慣。逢辦喜事,必設(shè)茶酒房,顧名思義,就是專司煨茶燙酒的執(zhí)客,逢客人來,進院第一件事,就是先奉上一杯茶讓遠道而來的客人解渴解乏,然后才安排坐席酒宴招待。這時候的男人,若一個人煨茶喝,他是極安靜的。也就是在這時候,他也許在心中思量那塊田該種什么,或者誰家在蓋新房忙完這兩天得去給人家?guī)蛶滋旃?也許在想兒子大了該娶親了,或者盤算著托同一個莊子的親朋打聽一下給閨女說媒的那戶人家日子過得怎么樣……其實,煨罐罐茶更見工夫,這工夫不但在茶中,還在茶外的生存大計與生活小事中。

在鄉(xiāng)村早年,幾乎每家的男人們都喜歡煨罐罐茶。逢下雨天或農(nóng)閑時,男人們就會到鄰里走動走動,竄竄門。這時一罐茶兩個人喝,有時會拉著閑話談?wù)撝r(nóng)事喝上一晌午,有時會這樣喝上一天。閑談中,說說收獲的喜悅,也談?wù)劅┬牡囊恍┦?。生活的艱辛與生命中隱忍的悲苦,都隨著茶汁的滋味,由濃變得淡淡地了……

一個人喝著工夫茶,思緒卻流到了遠年,流到了鄉(xiāng)村的煨罐罐茶。一南一北:工夫茶是一種生活經(jīng)驗,煨罐罐茶同樣也是。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事盡管地域不同、習(xí)俗不同,但是相類的事物,孕含的生活意蘊是相通甚或相同的。

(摘自2013年第2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張 筱)

一片冰心一壺茶

(《吃茶去》雜志)臺灣女作家三毛在書中說:阿拉伯人飲茶必飲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如微風(fēng)。這算是阿拉伯人的茶道吧,寥寥幾句,道出了茶之三味,也將三種心境躍然紙上。茶遇了水,泡出一壺清芬而已,在世俗人眼里本無其它奧妙,但在智慧的阿拉伯人那里,卻是不同滋味的人生。

作為茶的發(fā)源地,中國人喝茶,更是有復(fù)雜講究的,古人謂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飲,則為暴殄天物不如不飲。大體而言,且不說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單以喝法而論,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們嘆為觀止。若有閑情推究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喝茶,飲茶,品茶等說法,并非是各種方言下的不同稱謂,而是方式和境界層次的區(qū)別吧,一等為品,二等為飲,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這里了。

說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紅樓夢》里妙玉的“三杯論”。它出自這部文學(xué)巨著的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曹雪芹筆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數(shù)來區(qū)分喝茶的雅俗,“一杯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泵钣竦母哒撾m然未必公允,卻令好些人喝起茶來不敢輕易貪杯,免得與寶玉為伍,一起落在“超級蠢物”的“挨罵席”上。 不過,話說回來,這場品茶小會的過程種種,則繪聲繪色地盡情演繹了中國古代茶道。

首先說喝茶之境,櫳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極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論道的好去處。而禪堂外的耳房,大約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潔,應(yīng)該是不染俗塵的人間絕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內(nèi)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寶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間,佳茗待佳人,理所當(dāng)然地形成一種更加高雅的格調(diào)。試想一下,在這樣的境地里喝茶,豈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紅塵喧囂,浮華迷眼,大多數(shù)人是難遇這樣一方人間凈土的,一般只能隨緣,隨遇而安地享受裊裊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飲茶也罷,境地的選擇總是一種要務(wù)。不同的境地,不同的意緒,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禪堂里頭是供著菩薩的,沖了自然是罪過,耳房是雅間,更不能讓俗人出入。因此,以劉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賈母等眾人是東家香客,以禮待于禪堂即可,甚至連寶玉那樣的靈異之輩,在妙玉眼里,也是常常歸于俗流的,而只能托寶黛二人之福來此消受一回。可見,光有雅境不行,要有雅士在座,方能盡得品茶之妙吧。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雖然不到焚琴煮鶴的程度,恐怕總難免產(chǎn)生糟??上У母杏X。所以說,同樣佳茗當(dāng)前,與哪類人物一起把盞,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類人物是一道風(fēng)景,風(fēng)景既殊,情懷必異。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給賈母獻茶,用的是“舊年蠲的雨水”。她請寶黛吃體己茶,黛玉以為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卻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tǒng)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你怎么嘗不出來?”在她看來,連水也嘗不出來的人,當(dāng)然就是大俗人,哪里還談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潔,且沾有梅花的香氣,這樣的水用來泡茶,肯定是不止口感醉正,亦且更添雅致了。雖然這不過是一種文化的渲染,并不足信,但現(xiàn)實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種水泡茶,味道確實迥然不同的吧。

最后是飲茶用具了,在妙玉看來,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賈母帶一大幫人到櫳翠庵品茶,她親自捧出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其余眾人都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寶釵黛玉在耳房內(nèi)吃體己茶,茶杯卻是王愷珍玩一類的古董,與寶黛一般不同凡俗。寶玉要求“隨鄉(xiāng)入鄉(xiāng)”,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環(huán)一百二十節(jié)蟠虬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盞。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綠玉斗,而劉姥姥吃了一口成窯五彩小蓋鐘里的茶之后,這小蓋鐘妙玉便不要了,可見她對茶具是多么講究。而細(xì)想一下,這是一種飲茶的層次吧,即甚么人用甚么杯子,雅俗分際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其實,妙玉本質(zhì)上是一個有很濃厚文學(xué)氣質(zhì)的才女。這種文學(xué)氣質(zhì)甚至超越黛玉,達到士君子的程度,而所謂的怪僻是因高潔所致吧,所以她自稱檻外人,與出家并無絕對關(guān)系。妙玉品茶雖然有些到了矯情的地步,但這高人之行,不正反映了她別樣的人生!而從現(xiàn)實角度,則既是一場文化層面上的品茶演示,也將茶的文化承載盡情展現(xiàn)出來。

不過,完整意義上的茶道,遠比妙玉品茶更為豐富,而且真的是微乎微乎,妙哉妙哉。茶有不同,境有不同,人有不同,水有不同,器有不同,過程種種不同何止萬端,結(jié)果自然是心有不同,意有不同。再者,中國傳統(tǒng)的茶道,其實是至少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一壺茶中,一杯茶下,儒家的禮、釋家的禪、道家的玄一齊涌至,加上什么人情世態(tài)、古往今來,全部匯集其中了。而事實上妙玉的“三杯論”也只是特殊情境下的產(chǎn)物,不足為憑,也不必拘泥的。真正愛茶,管他東西南北風(fēng),一杯、兩杯乃至數(shù)幾杯,那是何等的暢快!即便是閑來品飲閩南功夫茶、鐵觀音“七泡有余香”,那茶香悠悠,心也悠悠,又何須在乎那一杯的“大限”呢?!

(摘自2014年第5期《吃茶去》雜志;作者:尹宗國)

古代人“吃茶”、“點茶”,和我們現(xiàn)代人喝茶有什么區(qū)別呢?

我們平常總說喝茶,但是在中國古代,吃茶卻是比較流行的。那么“吃茶”是如何演變到現(xiàn)在的喝茶的呢?

吃茶這個說法其實是和當(dāng)時的烹飪方式有關(guān)。

從唐朝時期開始,茶會被做成粥的樣子,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將茶餅?zāi)胨槌蔀榉勰诺剿腥ブ蟆?/p>

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這就是當(dāng)時唐朝最流行的一種吃茶的方式。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就記載了這種吃法。這樣的茶粥應(yīng)該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味道,應(yīng)當(dāng)是美味至極。難怪會叫做吃茶。

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藝,那么宋代的點茶更重于意境。宋代蔡襄《茶錄》載:“茶之佳品,皆點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北砻魉未悴瑁瑫r尚的是點茶。

到了宋代,點茶成為了一種新的流行方式,也常用來在斗茶時進行,既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進行,也可以獨個自煎(水)、自點(茶)、自品,它能給人帶來美妙的身心享受,能喚來無窮的回味,宋代點茶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有一整套規(guī)范的程序。

點茶與煎茶的區(qū)別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時投茶煮,而是將茶末適量入盞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湯提點”(煮水瓶)注入盞中,先是調(diào)成膏狀,再接著注水,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xiàn)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茶的優(yōu)劣,以餑沫出現(xiàn)是否快、水紋出現(xiàn)是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zhì)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干,自然稱為“咬盞”。

宋代點茶時強調(diào)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沖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xì)高的湯瓶,因為很難用眼辨認(rèn)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

日本的抹茶就是學(xué)習(xí)了唐朝的茶碾成粉后再飲用。而當(dāng)下一提到抹茶,大家都會覺得他來自日本,但其實真正的抹茶起源于中國的唐朝,日本只是保留了唐朝時期抹茶的方法。

古人會采用撮泡茶泡茶法是在明清時期才流行,古人會采用撮泡茶。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續(xù)。明代開始,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的飲茶法,逐漸代替了唐代餅茶煎飲法和宋代末茶點飲法,即所謂撮泡法。置茶于茶壺或蓋甌中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

撮泡法重火候。泡茶之水要以猛火急煮。煮水應(yīng)選堅木炭,切忌用木性未盡尚有余煙的,“煙氣入湯,湯必?zé)o”。

茶具也有了一定的講究。泡茶的壺杯以瓷器或紫砂為宜。茶壺主張小,嫩綠茶一般沖泡三次?!耙粔刂瑁豢霸傺?。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钡谌膊枞绮缓?,可以留著,飯后供嗽之用。而放置茶具的桌案也必須干凈無異味,“案上漆氣食氣,皆能敗茶?!?/p>

其實古代人喝茶的方式比現(xiàn)代人要講究多了,也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還是非常強大的。現(xiàn)代人喝茶為的就是能都喝到茶葉最原始的味道,而在古代,人們更加喜歡將茶葉變成一種食物,在茶葉中加上很多的東西,將茶葉的味道變得更加豐富,當(dāng)然了,這樣的做法,工序上也會更加繁瑣。

雖然古人的吃法和現(xiàn)代人對于茶的食用方式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不管是怎樣的食用方式,茶葉都是我們國家最重要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之一。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茶葉對于我們來說并不只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來源:茶藝大師工作室,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5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7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2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