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藝舞臺表演設計

找到約8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5 秒)

關(guān)于茶的文化:什么叫“茶藝”


什么是茶藝

無論是懂茶的茶友,還是普通的飲茶者,說起茶藝都覺得不陌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將喝茶上升到境界就成為藝術(shù),一門學問。對于普通人,一般方式來說,談不上茶藝,僅僅是喝茶。今天蘭州茶業(yè)世界就為大家說說,什么是大家普遍意義認可的茶藝。





  臺灣的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shù)溶入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臺灣的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藝,科學地泡好一盞茶的技術(shù);二、藝術(shù),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于心靈的美,欣賞茶藝之美,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span>


  臺灣的茶學專家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shù)而言……講究茶葉的品質(zhì),沖泡的技藝、茶具的玩賞、品茗的環(huán)境以及人際間的關(guān)系,那就廣泛地深入到‘茶藝’的境界了?!薄安枞~的沖泡過程不只是把茶葉的品質(zhì)完美發(fā)揮的技藝,本身也是一種發(fā)展個性的表演藝術(shù)。借著泡茶、品茗的過程,因為必須專心一致才能將茶泡好,才可以體會茶的境界,而且要有秩序才能表現(xiàn)美感與主客良好的關(guān)系。結(jié)果達到修身養(yǎng)性與敦睦人倫的社教功能?!蓖趿峤淌谡J為:“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shù),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


  茶文化作家丁文先生認為:“茶藝指制茶、烹茶、飲茶的技術(shù),技術(shù)達到爐火純青便成一門藝術(shù)?!辈栉幕瘜<铱艿は壬J為:茶藝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藝是研究茶葉的生產(chǎn)、制造、經(jīng)營、飲用的方法和探討茶藝的原理、原則,以達到物質(zhì)和精神全面滿足的學問,狹義的茶藝是如何論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藝術(shù)?!辈栉幕瘜W者馬守仁認為:“茶藝是一門集音樂、舞蹈、人文精神于一體的適宜于舞臺或室內(nèi)表演的茶葉沖泡藝術(shù)。有著很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和文化藝術(shù)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總結(jié)和研究?!?馬守仁先生還把茶藝歸納為“五美”——形式美、結(jié)構(gòu)美、動作美、環(huán)境美、神韻美”。


  茶文化專家陳文華認為:“通俗地說,茶藝就是論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shù)?!辈鑼W專家童啟慶教授認為:“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安璧钠闩菟囆g(shù)之美表現(xiàn)為儀表美與心靈美。儀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tài)、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nèi)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辈璧缹<译娊淌谡J為:“關(guān)于茶藝的界定,一直是個大難題,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專指泡茶時的技法及藝術(shù)氛圍,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應包括從采茶、制茶、泡茶、賞具乃至茶詩、茶畫等有關(guān)茶的所有茶事活動。到底是狹義一些的好呢?還是廣義一些的好呢?若選前者,會讓人覺得其內(nèi)容有些單調(diào),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內(nèi)容豐富;然而,如果從后者,又會讓人覺得中國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疇,藝術(shù)性不高,沒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茶學專家丁以壽先生認為:“茶藝即飲茶藝術(shù),是藝術(shù)性飲茶,是飲茶生活藝術(shù)化。”“茶藝文藝是指藝術(shù),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藝,但不同于茶學中的茶葉審評;藝術(shù)是人文的,茶葉審評是科學的;茶藝是藝術(shù),茶葉審評是技術(shù);藝術(shù)是主觀的生動的;技術(shù)卻是客觀的、刻板的,在茶藝中,所用茶為成品干茶,因而種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藝之中?!辈栉幕瘜W者林治先生認為:“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茶藝’是研究科學泡茶、藝術(shù)品茶的過程。具體地說,它要研究人、茶、水、器、境、藝這六要素以及這六要素協(xié)調(diào)與組合”。無論怎樣對“茶藝”評說,或是各自對“茶藝”表述的差異性,但大多數(shù)人還是傾向于“茶藝”的狹義之說。也就是:“1.茶藝的范圍僅僅限于泡茶和飲茶的范疇;2.茶藝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3.茶藝包括泡茶、飲茶的藝術(shù)?!?/span>


  并且也已正式寫進了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用于國家茶藝師職業(yè)技能鑒定教程。而我認為,“茶藝”正是上述泡、飲茶的技巧和藝術(shù)有機融合而成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作為一個整體的藝術(shù)門類看待。而這種形式也正是通過茶來完成一種心靈語言與與肢體語言對話形式。茶藝,即是修行的載體,也是一門表演藝術(shù)。茶藝是用茶和茶具及水沖泡出來的編年史,它承載著歷史也體現(xiàn)了當下的人文精神。當論茶、品茶的技巧與藝術(shù)相結(jié)合,締造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中國茶藝。當“表演型茶藝”、“生活型茶藝”、“經(jīng)營型茶藝”三者聚集在“中國茶藝”的名下,作為宏揚中國茶文化行動“綱領“,從此揭開了中國茶文化發(fā)展的新篇章。那么,中國茶藝想表現(xiàn)的應該是代表一個國家沖泡和品飲茶的律動,叫“中國茶藝韻律”。


馬紅:茶藝的兩條道路都要健康發(fā)展

馬紅,陜西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秘書長、陜西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茶藝技能大賽裁判員。

做了很多場茶藝比賽的評委,也創(chuàng)作編排了一些茶藝節(jié)目,耳邊有關(guān)茶藝的爭論也從沒有停止。

藝術(shù),有爭論很正常,但從前年開始,有關(guān)茶藝爭議明顯的話題就是:茶藝,應該以技術(shù)為主還是藝術(shù)表現(xiàn)為主?

寫這篇文章,決不是為技能站臺或者為表演站臺,而是希望帶給所有的參與者一點思考,消除一點非此即彼,甚至唯技能才是茶藝的雜音,消除一下個別老師聽到選手說一句表演就要皺眉頭,好像降低了茶藝高雅的身段的無謂的煩惱。

其實,每個人心里都很清楚,作為職業(yè),茶藝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技能,把外面人看到的水加茶的泡茶,做到職業(yè),科學,嫻熟,使來賓客戶能品嘗到一杯好茶的滋味。而如何讓更多人產(chǎn)生對茶的興趣,僅僅做到以上就不夠了。

茶藝從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宣傳茶文化,推廣茶產(chǎn)品的使命。

我曾經(jīng)的一個茶藝《秦漢古茶》在編排之前就知道自己要挨很多磚,因為從專業(yè)角度,確實有硬傷,但這個節(jié)目卻在全國商演了三十多場,第一批演員們無法聚齊了,企業(yè)又找人克隆了一套繼續(xù)演。我自己都有些暗暗稱奇。也常常自問其中緣由。

今年春節(jié),有一個節(jié)目很火,河南電視臺的春晚舞蹈節(jié)目《唐宮夜宴》,節(jié)目中的小姐姐的唐妞造型俏皮,可愛,加上設計巧妙,令人震撼的背景,這個節(jié)目的風頭甚至超過了央視春晚的節(jié)目。大膽的假設一下,如果讓這十四位小姐姐和春晚舞蹈的小姐姐們做舞蹈技能比賽,大家也可以大膽設想結(jié)果……

2020年,國家技能大賽首次納入了茶藝比賽,令茶人歡欣鼓舞,陜西也首次參與,雖然沒有取得優(yōu)異成績,但帶回的經(jīng)驗卻彌足可貴。

如何在兩條道路上都讓我們的茶藝熠熠生輝?我覺得,既要各有重點,又要相互融合。

技能大賽,專業(yè)必須是重點,選手必須全面掌握茶的知識,不僅精通茶藝,嫻熟使用配套器具,同時還有具備相當專業(yè)的茶葉審評知識和審評能力。在這些基礎之上,依舊不能放棄“美”的標準,茶席布置,色彩運用,服裝發(fā)式,每一個細節(jié)的美都不可遺漏。

表演大賽,首先對參賽選手就沒有過于嚴格的要求,甚至愛茶,喜茶的業(yè)余愛好者,也有資格登上舞臺,各類藝術(shù)也可以與茶藝結(jié)合,讓茶藝舞臺五彩繽紛。但既然是茶藝大賽,在美的這個核心上也絕不能放棄“專”。

去年陜西省內(nèi)的茶藝大賽中,茶湯質(zhì)量的分比都有所提高,并且都有了現(xiàn)場問答的環(huán)節(jié),甚至有的比賽中也明確規(guī)定,比分相同的情況下,比茶湯質(zhì)量,這些,都是在美的前提下,確保專的措施。

各有側(cè)重,共同進步,針對不同使命,創(chuàng)造不同價值。同時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兩條腿走路,螺旋式上升,達到專業(yè)與藝術(shù)美,技能與感染力都有舞臺來表現(xiàn),這才是茶藝的兩條道路的健康發(fā)展。

來源: 陜茶網(wǎng)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經(jīng)》效應:圍觀史上最光鮮的常伯熊茶藝走秀

面對煎茶道的風口,哪些人開始躍躍欲試

?《茶經(jīng)》問世后,煎茶道開始在文士階層中廣泛開展起來,“都籃”的風行與《茶經(jīng)·五之煮》式語言成為中唐新風尚的獨特風景。

?《封氏聞見記·飲茶》中封演的一段文字無疑是煎茶道興起時的風暴眼,這是《茶經(jīng)》問世后,最近距離的茶時尚觀察。讓我們看看當時的人們是怎么看待《茶經(jīng)》與新的茶器及新的煎茶道風尚的?

?常伯熊是怎樣在中國的茶藝舞臺上走秀的?他的煎茶道表演是怎樣的,和《茶經(jīng)》里煎茶道的描述一樣嗎?

時尚風暴眼:來自《封氏聞見記》的現(xiàn)場報道

《茶經(jīng)》寫完后,社會上有什么反響呢?今天我們很榮幸地能從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一窺當時的情形。封演說:“楚人陸羽新近創(chuàng)作了一部茶書,論述茶的功效和煎茶、烤茶的方法與程式,并為此專門設計了二十四種茶器,都裝在‘都統(tǒng)籠’中。遠近的人無不傾心羨慕,都希望能家藏一套?!?/p>

《封氏聞見記》與《茶經(jīng)》都記錄了飲茶風尚盛熾的情況,如“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

從這則鮮料的見聞看,《茶經(jīng)》引起大家興趣的,一是它倡導的養(yǎng)生功能,這恐怕是第一位的;道教風氣向日常生活的滲透,已經(jīng)興起了許多養(yǎng)生食單,茶,無疑是新貴。

二是能裝下“二十四器”的“都統(tǒng)籠”,也就是“都籃”。這套新的茶道用器頗能吸引人,透著不一樣的品性?!岸钠鳌钡脑O計原則是從寺院風格中來的,講求的是實用、得便、雅凈、儉樸、平和、沖淡。寺院里的用器強調(diào)不要攀比,用人之所棄,都是卑微的東西。但陸羽的“二十四器”還有儒家的用意在里面,像風爐、鍑等的造型,還有“精行儉德”與茶祖神農(nóng)氏的提法等。最能反映煎茶道隨處即可展示的,就是盛納“二十四器”的都籃。

三當然是陸羽所倡導的新的煎茶道程式了。社會上似乎對此頗為期待,這時一個叫常伯熊的茶藝師不負眾望地出現(xiàn)了。他在陸羽論述的基礎上加以廣泛潤色,對煎茶道的推廣起了很大作用,聲名甚至掩過了陸羽。

四是煎茶道開始走出寺院,進入文人與士人、特別是“王公朝士”的生活圈子。文人作為一個飲茶的階層出現(xiàn),這是中唐才有的事。文人正式與茶聯(lián)璧,使茶的文化底蘊提升了?!恫杞?jīng)》效應:茶藝師常伯熊的走秀與煎茶道風行

《封氏聞見記·飲茶》最讓人激動不已的地方,還在于封演記述了一次實實在在的煎茶道茶藝表演。

還是這個常伯熊。他在臨淮縣館受官方邀請,做過一次很出色的現(xiàn)場演示。當時他穿著黃衫、戴著烏紗帽,將茶器一一列開,表演的程式流暢,還配合對茶的解說,“區(qū)分指點,左右刮目”。反響是很驚艷的。

這是歷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次茶藝展示,也是《茶經(jīng)》中的煎茶道第一次面世。地點在今天的安徽泗縣,常伯熊據(jù)說就是安徽人。考慮到《茶經(jīng)》成書于江浙的苕溪一帶,我們從中可以大致看到《茶經(jīng)》的影響范圍。當然,這個影響也是逐步在擴大的,從今天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的情況看,兩京(長安與洛陽)、江西之間更像是《茶經(jīng)》中“二十四器”風尚盛熾的地方,陸羽成神也在那里。

《詠淮古詩選》(左圖)的注釋里引《天啟淮安府志》(中圖)確認常伯熊的籍貫是今安徽泗縣人。

《茶經(jīng)》的流傳,使得文人階層更注重茶器的風雅、煎茶的情趣、詩藝的覓煉、境界的追求。本來是寺院的茶藝,在新的茶器“都籃”成為便攜之物后,以一種雅致的作派,進入世俗文人的日常生活。

他們按照《茶經(jīng)》“四之器”的方式制作或玩賞茶器,以“五之煮”的流程煎茶,更用其中的“三沸候湯”語言來表情達意,試探彼此心目中的茶境認同。

“蟹眼”、“魚眼”、“騰波鼓浪”等《茶經(jīng)》詞匯就成為文人們作詩的口頭禪,如“便涼即嗜眠,煮茗還破睡。不為蟻穴戰(zhàn),猶尋蟹眼沸。果欲夢何夢,應知味非味。”(宋王安中)、“呼童烹露芽,蟹眼時一斟。是中有雋永,透入肝腸深?!?宋王柏);“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曲塵香,花浮魚眼沸”(白居易)等。

有一種休閑,叫《茶經(jīng)》式煎茶

陸羽的煎茶道是一種文人間雅集的藝術(shù)活動。煎茶與清談、賦詩并重。分室內(nèi)與野外兩種。在室內(nèi)的座隅間還常常有“茶經(jīng)掛圖”(書寫《茶經(jīng)》正文的素絹掛圖)。有的還常伴隨著琴瑟之音,如“茶美睡心爽,琴清塵慮醒”、“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綠水靜留賓”。

《中華茶史·唐代卷》版的唐代煎茶示意圖

標準的煎茶程式是什么樣的呢?第一步驟是備茶。首先炙烤餅茶,用“夾”夾住茶靠近火烤,烤好后將其儲放在“紙囊”里,為的是茶的香味精氣不外泄。等餅茶晾涼后,拿“碾”研磨成粉末,再用“羅”篩濾一遍,使茶末更細,再存于盒內(nèi)。

第二步驟是煮水。在“鍑”里盛上水,放在“風爐”上煎煮。

第三步驟投茶。第一沸水開時,根據(jù)“鍑”內(nèi)湯的多寡,從“鹺簋”中取出適量的鹽花添入,用以調(diào)味。等第二沸水開時用“瓢”(柄勺)酌湯一勺放在旁邊,一邊拿“竹筴”在鍑湯中心循環(huán)擊拂攪拌,再用“則”(茶量)量末,對著中心下末。等到茶湯勢如奔濤濺沫,第三沸時取先前放在旁邊的第二沸水止沸,做培育湯花之用。湯花是下了茶末之后,在沸水中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湯花,薄的叫“沫”,厚的叫“餑”,細輕的叫“花”。

第四步驟分茶、奉茶。到上面說的第三步驟,茶已烹煮完畢,將煮好的茶分酌于“茶碗”(唐詩大多稱為“茶甌”),茶碗專作飲茶之用,分茶時必須沫餑平均,要求是很高的。

臺灣《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版的唐代煎茶法示意圖

煮茶操作程序中,如有茶渣濺沫,需使用一定的茶器予以清理,例如“滌方”貯茶沫、渣滓,“巾”擦拭茶漬。飲用的茶器一律放在“具列”上,茶事完畢則以“札”刷洗“鍑”,茶器清潔后收容于“都籃”。

都籃:休閑的風景

由于煎茶道在文士階層中的廣泛開展,產(chǎn)生了大量的寫煎茶、品茶的詩。如唐劉言史《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粉細越筍芽,野煎寒溪濱??止造`草性,觸事皆手親。敲石取鮮火,撇泉避腥鱗。熒熒爨風鐺,拾得墜巢薪。潔色既爽別,浮氳亦慇勤。以茲委曲靜,求得正味真。宛如摘山時,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此游愜醒趣,可以話高人?!崩钌屉[《即日》:“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既寫出了煎茶的過程,也寫出了煎茶的環(huán)境與休閑志趣。

五代畫家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描繪了當時的宮廷生活,右床上漆底朱邊的都籃赫然在目。

便攜的都籃,作為煎茶的便利之物,在院內(nèi)或野外,都被看成風雅休閑的代名詞。清飲的茶,使得文人們交游性情、價值認同也迥異于盛唐,而成為宋代文化形態(tài)的前導。都籃甚至在宋代更為風行,如劉摯《煎茶》:“飯后開都籃,旋烹今歲茶。雙龍碾圓餅,一槍磨新芽。石鼎沸蟹眼,玉甌浮乳花。詩思一坐爽,睡魔千里遐?!敝苠觥蛾懹鹑罚骸皵M酌松根泉,先酹松下土。甌犧副都籃,拾薪自煎煮。一杯復一杯,并酌連四五。寄謝山中人,腹痛不累汝。”蔣堂《堯峰新井歌并序》:“而我時邀墨客去,松澗遠挈都籃游?!标淌狻吨蟛琛罚骸盎叫萝G如煙,靜挈都藍煮惠泉?!泵穲虺肌秶L茶和公儀》:“都藍攜具向都堂,碾破云團北焙香。湯嫩水輕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長。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盧仝走筆章。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傍?!倍伎煽闯鲇啥蓟@引出的煎茶之趣。

煎茶,作為文士階層的一種休閑方式,極大地塑造了他們的主靜重養(yǎng)、清思朗逸、內(nèi)斂理性的文化性情。儒家“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要旨使得人士們通過煎茶之藝的體驗實踐,步入審美化的生命境界。同時,天人合一的道心與此生即是凈土的禪悅也鼓蕩著他們走向社會與自然。

在中唐煎茶道的流行時尚中,常伯熊成為了該風尚中的一個風向標。晚年的常伯熊因為飲茶過量,患上風疾,也勸人不要多飲了。這句話里似乎試探出煎茶道的邊界與變革的信息。(來源:陸羽文化。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小編刪除。)

找到約79條結(jié)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2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