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葉造假茶毛

找到約15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假茶”泛濫的原產地!論茶葉真產地的重要性?

這是個好問題,觸及到如今茶行業(yè)本質的東西。

如今茶花開兩表,一枝商品茶,一枝沒名字,我們姑且叫小眾茶(其實私房茶也不準確,還是大眾稱呼)。

商品茶,是不講產地,或者即便講產地也多是噱頭。

這得從建國前說起,建國前姑且分三類茶:百姓茶、文人茶(士大夫茶)、貢茶,后兩種有交叉,貢茶未必就比文人茶好(這個跟本題關系不大不展開了)。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要發(fā)展經濟,作為茶獨一無二大國的,當然首要發(fā)展,而且是可以打破封鎖的發(fā)展。

但當時茶行業(yè)百廢待興,年產量低到歷史低點。

多低呢?我舉巖茶的例子。

武夷山在光緒年間,僅核心產區(qū)天心村一地,就能產150噸。而到1949年,武夷山全市也就58噸。

怎么辦?這得感謝當年福建、廣東、安徽、浙江的大佬們,沒錯,就是現(xiàn)在大多仙逝,你們耳熟能詳?shù)哪且徊ā?/p>

他們先是極力恢復種植、采制、精加工等工藝,而后又想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工業(yè)化路子,開始大規(guī)模無性繁殖、工業(yè)化生產等,這大概是明朱元璋廢團興散的又一次大跨越。

這么發(fā)展到了改革開放初,武夷山可以達到350多噸。

這些都是為了質量換產量,否則經濟如何發(fā)展,茶葉大國如何重起,茶農怎么生存呢?

但也帶來一些問題。

核心產地就那么一丟丟大,1989年核心產地也就1000來噸,做商品哪夠?于是只能拼配。母樹不夠就無性,內山不夠就洲茶。

與之而來的,就是很多產地的原生種被舍棄,取而代之的是長得快、賣相好、滋味討喜的品種,很多產區(qū)也開始了茶樹種群交流。

產地概念,對于商品來講就模糊多了。因為絕大部分人喝不出來拼配,年份拼、樹齡拼,不同產地的同樹種拼,哪怕是一批洲茶加丟丟坑澗,那也是坑澗氣息。

就好比,現(xiàn)在很多人覺得錫蘭紅茶好喝,立頓紅茶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味道,人家拼配牛,我們其實也不差。

簡而言之,就是現(xiàn)在的巖茶商品茶,更多代表一種工藝,甚至為了趕時間…不往下說了…

如果看客們喜歡看舌尖中國、美食中國之類,就明白中國傳統(tǒng)美食講究一個慢工出細活。其實西方也一樣。

好的美食,工序極為繁雜,食材要求苛刻,等待時間長。

茶也如此。普洱講原料,巖茶講工藝?,F(xiàn)代公認的兩個到極致的茶,都是時間堆出來的。

普洱是靠原料的生長時間,喝的是原生態(tài),制茶工藝相對簡單。而巖茶的工藝復雜,所以家家賣弄“隔年陳”,指得是工序做完得2-3年。

那么問題來了,現(xiàn)在產地都是XXX,比如普洱都是班章冰島,而且動不動千年古樹。

可能嘛??現(xiàn)在公認的三大古樹王,也就是勐海南糯的800多年栽培型茶樹王,勐海巴達樹齡1700多年,別說古樹了,你能喝到勐??h而不是其他滇毛青的就不錯了。

滋味不夠,不是正常嘛?同樣出價格,人家真愛茶的或者內部貿易的,幾十萬包一顆樹,從采摘到炒制全過程,數(shù)班倒吃喝拉撒寸步不離,就怕抓一把出去或者摻其他毛茶進去,老百姓喝個幾百上千或者幾萬就是原產區(qū)了?

所以這個沒辦法,不理解我們看清人張潮寫的《中泠泉記》,喝真正天下第一名泉的路子。

中泠泉,當時在鎮(zhèn)江金山寺附近,名氣太大很多人趨之若鶩。張潮寫道:摩肩連袵,不下數(shù)萬人,茶坊滿不納客。凡三往,得伺便飲數(shù)甌。細啜之,味與江水無異。

像不像我們“雙十一”?

于是他奇怪,說天下第一名泉不過如此,后來碰到一道人,帶他跋山涉水,到郭璞墓附近的真泉眼取水,喝完感受是:就道人癭瓢微吸之,但覺清香一片,從齒頰間沁入心胃。二三盞后,則薰風滿兩腋,頓覺塵襟滌凈。

喟然曰:“水哉水哉!古人誠不我欺也!嗟乎,天地之靈秀,有所聚必有所藏,乃至拔而為山,穴而為泉,山不徒山,而峙于江心;泉不徒泉,而巽乎江水層疊之下。而顧令屠狗賣漿、菜傭傖父,皆得領茲山、味茲泉,則人人皆有仙氣矣!今古以來,真才埋沒,贗鼎爭傳,獨中泠泉也乎哉?

什么意思呢?就是大眾喝的就是大眾喝的,要是人人都喝到精華的東西,那人人都有仙氣了。

產地也是如此,所謂真才埋沒,贗鼎爭傳,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只是日常喝茶,別太較真,一分價錢一分貨,滋味喜歡就好。

你以為你喝到的,或者曾經喝到的,就一定是原產地的?你以為在原產地喝到的,甚至在山上喝到的,就一定是產自山上的茶青?

不好舉茶,我舉個別的例子。

新疆出和田玉,但是現(xiàn)在很多高級造假用俄料,真正的和田玉早就流往一線城市私人藏品了。

林芝松茸比香格里拉長白山品質還好,但當?shù)厥袌鲑u的,大多數(shù)是從四川甘孜連夜大卡車送過去的。

怎么分辨?當?shù)厥烊藥悴?,林芝的松茸藥香濃郁、有土腥味?/p>

其實,往往原產地才是假貨最泛濫的啊。

最后,產地太重要了,但商品茶別糾結產地,當然綠茶紅茶會好很多,但也多數(shù)不是原生種了。

倒也不是橘生北為枳一言能盡的。

其實還有些別的感慨,總而言之一句話,探頭往茶門里看,很多路早就有牛人走完了。

玩剩下的,沒人帶也夠琢磨一輩子。大佬們只是把低端體系拿出來建個成龍配套,供世人耍玩而已。


普洱茶,究竟是什么茶?

?

最近在重讀鄒家駒老師的《漫話普洱茶》系列。


在《普洱茶辯偽》一書中讀到一句很震撼的話:“追尋真理,最怕有色眼鏡,過度夸張年份,過度神話部分小區(qū)域,會模糊視線,帶來大批贗品假貨,不能客觀公正的品評茶葉。當茶汁盡,水留香,把玩普洱茶之人走出盲目論年份、盲目論小區(qū)域,而從歷史的角度在實踐中實事求是以口感論英雄的那一天,普洱茶才會有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strong>


特意去看了下圖書的出版時間:2005年5月,普洱茶還沒有大熱之前。13年過去了,鄒老師擔心的兩個問題,都成了籠罩在普洱茶頭上的兩個陰影。



“越陳越香”極端化之后的以年份論,盲目論小區(qū)域帶來的極端山頭化,導致普洱茶市場上出現(xiàn)的年份造假、原產地造假的普洱茶,比比皆是。一個茶店,沒有2、30年陳期的普洱茶,沒有有冰島、老班章,是不成功的,而這些13年前鄒老師就預見到了,不得不佩服。


在這段話之后,卻衍生出了一個話題,我們究竟該怎么去認識普洱茶?概念的理清,對普洱茶的宣傳推廣,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



?1、普洱茶是什么茶??


普洱茶是什么茶?這是每一個想學習普洱茶、研究普洱茶、賣好普洱茶腦海中冒出的第一個問題,但是要把這個問題回答得全面,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什么是普洱茶?本文打算從四個角度去回答:歷史概念、制茶學標準、地理產品標準、茶樹品種,希望對普洱茶有一個立體的認識。


歷史概念中的普洱茶。普洱茶歷史概念至少含有三個層面:

第一層定義:因產地或者交易集散地而得名,首先“普洱茶”可以理解為“普洱”產的茶或者在普洱交易集散的茶,無法嚴格按照今天的六大茶類的分法,準確說出它歸屬于哪一類,這種現(xiàn)象到2000年前后還有,比如市場上還有普洱紅茶、普洱綠茶、普洱普洱茶等;


?

第二層定義:用滇西、滇西南生長的大葉種茶制作成的曬青毛茶和緊壓茶(通常被稱為生茶,壓成餅或磚一般叫做青餅或青磚),這類茶經過長時間的存放有可能變成自然后發(fā)酵茶(老生茶)。


第三個定義:是指曬青毛茶經過后發(fā)酵加工形成的后發(fā)酵散茶和緊壓茶。(熟茶)潮水渥堆工藝比較成熟,大規(guī)模運用于云南茶葉生產,是在1973年以后,但在之前,也存在潮水的工藝,但與現(xiàn)在的熟茶滋味、口感、湯色表現(xiàn)有一定的差異。



?2. 制茶學標準 ?


制茶學標準,也可以看做茶類標準。普洱茶在現(xiàn)行的六大茶類的分法中,和湖南黑茶(安化黑茶)、四川黑茶(康磚)、湖北老青茶(湖北青磚)、廣西六堡茶(梧州六堡茶)一道,同屬于黑茶類。黑茶屬于微生物參與物質轉化的后發(fā)酵茶,要求使用的茶葉原料成熟度要高,用料比大宗紅茶、綠茶粗老,不同的黑茶產區(qū)由于原料基礎不同、工藝技術不同,特征性品質和風格也有差異。


地理產品標準下普洱茶。這里主要涉及兩個標準,一個是2003年由云南省標準計量局公布的普洱茶定義:“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區(qū)域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為原料,經過后發(fā)酵加工的散茶和緊壓茶”,另一個為2008年公布,現(xiàn)行的《地理產品??普洱茶》(GB/T22111--2008)中對普洱茶的定義是: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包括普洱市、西雙版納州、臨滄市等11個州市)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征,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



?3. 茶樹品種的角度 ?


從種質資源的角度來講,茶樹屬于被子植物門、雙葉子植物綱、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屬、茶組,茶組內所有的種和變種同稱為茶組植物。普洱茶歸屬于茶系,是茶組植物中的一個種。其植物學特征為:喬木、小喬木,嫩枝有微毛,頂芽有白絨毛。


普洱茶種分布范圍最廣、面積最大,據記載,印度及緬甸栽培的茶樹,是從云南引種過去的,基本都是這個種。普洱茶在云南全省茶區(qū)均有分布,核心分布區(qū)在滇南、滇西南部的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德宏州和保山市,多為人工栽培。



?4.自己喜歡什么樣的普洱茶?


喝茶,本質是追逐風味、追逐健康之旅,核心關鍵字,依舊是健康、好喝。


健康,就是需要在茶葉生產的過程中,必須符合飲品的生產規(guī)范,保證安全性,原料符合安全規(guī)范、生產過程符合安全規(guī)范,在存儲流通的過程中符合安全規(guī)范。


好喝,滋味的偏好不盡相同,但個人認為的有參考意義的“好喝”需要滿足幾個維度即可:良好的茶樹生長的生態(tài)、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茶葉加工方式、帶有普洱茶風味特點的滋味。而不絕對以“以老為好”、“以小眾為好”。

?

會喝普洱茶,有普洱茶喝,是一種清福,大家都多享清福,多喝茶,享受一杯茶帶來的愉悅。

?跟著弘益大學堂了解云南普洱茶?


茶葉、茶利、茶商:大宋的茶為何斗不過金國的茶?

“錢如蜜,一滴也甜”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有一段名言:“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雖下士于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情尚也?!毕氡夭簧僮x者會因宋茶之高雅精妙而神往、傾倒。電視觀眾從《清平樂》、《夢華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劇中也能領略宋代茶道的神韻。

歷史中宋茶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妙入云端嗎?恐怕是真的。蔡襄創(chuàng)制的小龍團,水平之高令宋仁宗愛不釋手,連宰相都不太愿意賞賜。蘇軾在《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一詩中興沖沖地寫道:“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笨梢姄碛幸伙炐↓垐F是何等榮耀!歐陽修談到此茶“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得到的人“不敢碾試,宰相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他在二十年后得到了一餅,當然也只是珍藏。

▲北宋宋徽宗趙佶《文會圖》

宋神宗時,福建轉運使賈青制成“密云龍”進貢皇室。茶餅云紋細密,工藝精美絕倫,可能超過小龍團。宣仁太后手中并不多,“戚里貴近,丐賜尤繁”,親貴早晚討要,令宣仁太后煩不勝煩,有一天太后慨嘆道:“令建州今后不得造‘密云龍’,受他人煎炒不得也!”

上述例子可見,詩書反復吟詠的好茶是有的,只是數(shù)量極少。宋朝民間日常飲用的“公茶”與貢茶相比有霄壤之別。

宋代榷茶制度與唐代相比更加繁密,目的是壟斷茶利?!懊裰N茶者,領本錢于官而盡納其茶,官自賣之。敢藏匿及私賣者有罪,以十三場茶買賣本息并記其數(shù)”。因為茶鹽之利是宋代財政的重要來源,“國家養(yǎng)兵之費全籍茶鹽之利”。因此,政府想盡辦法獲取最大茶利。《水滸傳》所說的“八十萬禁軍”來自于趙匡胤所謂“強干弱枝”的國策,但這百萬軍隊的耗費是非常驚人的。

榷茶制度頻繁更改,與民爭利則從未動搖。“鬻之在官,一也;通之商賈,二也;賦之茶戶,三也”。前期政策是官員收茶,賣給商人。商人與茶農不能見面。弊端非常多。崇寧四年,蔡京改革茶法,允許商人與園戶直接交易,但實際上“榷法愈密”,“榷之又榷”。稅上加稅,民生多艱。

榷茶制度雖然聽上去高明,實施起來卻很難。茶行業(yè)“工甚大,造甚精”,茶葉采制的季節(jié)“女廢蠶織,男廢耕農,夜不能息,晝不能?!?。如此費心費力,茶農得到的收入卻難以讓人滿意。茶商盈利巨萬,也不滿足。宋朝是一個從未有過的新時代,電視劇沒有講錯,那時人人渴望致富。蘇東坡有一詞人好友仲殊,曾留下一句名言形容宋朝人心:“錢如蜜,一滴也甜。”當茶農、茶商、官員與朝廷之間因為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只會出現(xiàn)兩個現(xiàn)象:一、市面無好茶銷售;二、茶農茶商造反。

宋金斗茶賽

首先,當朝廷與官員將園戶壓榨殆盡,“造甚精”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采摘時,茶農為求自保,只能以次充好?!岸嗖纱贮S色晚葉,仍雜木葉蒸造,用填額數(shù)”。(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對此,朝廷除了嚴懲別無他法?!爸貓@戶采造黃花秋葉茶之禁,犯者沒官”。(脫脫《宋史·食貨》)對待次品茶,官府絕不姑息:發(fā)現(xiàn)之后立刻燒毀。但是,此類舉措收效甚微。茶農對官方具文視若罔聞,變本加厲往茶葉里加其他植物:皂莢芽、槐芽、柳芽加進去效果都不錯?!拔┟┨J、竹箬之類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葉,皆可和合。椿、柿尤奇”。(蘇頌《本草圖經》)

林洪在《山家清供》書中介紹茶客?;疾〉脑蛟谟诓柁r“多取他葉,雜以末”。為了應付熟悉業(yè)務的官員,茶農摻假工藝不斷提高,“銙(精制團塊茶)列入柿葉,常品入桴檻葉”。造假技術登堂入室,鑒賞水平自然水漲船高。茶人黃儒披露過辨別茶葉中是否“入雜”的秘傳心法:“試時無粟紋甘香,盞面浮散,隱如微毛,或星星如纖絮者,入雜之病也。善茶品者,側盞視之,所入之多寡,從可知矣。”(黃儒《品茶要錄·入雜》)稱得上細致入微、明察秋毫。

▲《夢華錄》中國茶百戲劇照

制茶時也可摻入低等級茶和其他植物,而名茶造假利潤更高。陸游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建茶摻假工藝由來已久:“舊雜以米粉,復更以薯蕷。兩年來,又更以楮芽,與茶味頗相入,且多乳,惟過梅則無復氣味矣?!?陸游《入蜀記》)可以說技法推陳出新、漸入佳境了。不僅滋味不差,還有了“多乳”(可能是指“乳花”)的優(yōu)點,何樂而不為?鼎州茶照此辦理:“京師及河北、京西等處磨為末,亦冒臘茶名者是也?!被始铱是蟮呢暡杵焚|,在造假者看來并非難事。茶農能用藥催茶發(fā)芽,還能用冬茶摻陳茶冒充新茶。更有頗具匠人精神的“老匠”傳授登峰造極的技術:“但如數(shù)買小銙,入湯煮研二萬權,以龍腦水灑之,亦可就。遂依此制造。既成,頗如歲進者。是年南郊大禮,多分賜宗室近臣,然稍減常價,猶足為精品也。”皇室成員根本喝不出來區(qū)別。從最嚴格的意義上說,“公茶”,就是茶葉加上其他樹葉與添加劑。貢茶中,添加其他植物的可能性不大,但添加劑不會少,品種也很豐富。元祐七年(1092年),熙州園戶趙世亨“造假名山茶二千余斤”。產量如此巨大,難怪青史留名了。

紹興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派遣曹勛為“報謝副使”前往金國,與完顏宗弼(金兀術)商談接回宋徽宗靈柩事宜。正式會面之余,曹勛拿出自己的茶請金國外交官品飲。對方說:“你這是中檔茶。我們這里與高麗接壤處也有茶市。差不多三萬串錢可以買一銙茶,都是上品。”曹勛用洪亮的聲音聲明自己的茶是“御前絕品”。隨后,經過真刀真槍的斗茶,曹勛發(fā)現(xiàn)自己輸了。他寫下沉痛的詩句,陳說“年來建茗甚紛紜,官焙私園總混真”。曹勛自詡為絕品的茶,質量竟次于金國的普通茶。他哀嘆道:“世乏君謨與桑苧,翻令衡鑒入殊鄰?!薄笆忄彙奔唇饑?。君謨即蔡襄,桑苧即陸羽。沒有茶圣來品鑒真假,外交官在斗茶過程中受到羞辱只能是新常態(tài)了。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茶的品鑒藝術已經轉移到金國了。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的點茶劇照

徒勞的“釣魚執(zhí)法”

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中總結宋朝茶稅:“稅收既無限制,行政效率又專恃政治壓力,則整個的違反了金融經濟的原則?!备螞r,朝廷出臺的政策陸續(xù)加大力度,“禁民賣假茶,一斤杖一百,二十斤以上棄市”,“凡結徒持杖販易私茶,遇官司擒捕抵拒者,皆死”。監(jiān)察御史劉蟠親自釣魚執(zhí)法,“乘羸馬偽稱商人,抵民家求市茶。民家不疑,出與之。即擒置于法”。這類做法不可能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王安石早就明白,“夫奪民之所甘而使不得食,則嚴刑峻法有不能止者。故鞭撲流徙之罪未嘗少馳,而私販私市者亦未嘗絕于道路也”。區(qū)別只是在于,私茶不敢公開叫賣罷了。

于是,茶葉史上最混亂的場面出現(xiàn)了。一方面朝廷四處追緝私茶,據高覿所說:“諸州軍捕得私茶,每歲不下三二萬斤?!绷硪环矫妗八截湶棼}者……平時賤買貴賣于鄉(xiāng)村,往往家至戶到,不容其不受?!狈吨傺妥⒁獾搅朔睒s與強制交織出的荒唐結局:“歲有千萬人罹此刑禍。”

太宗淳化四年,四川青城縣“販茶失職者”王小波、李順起義。此后暴動此起彼伏,蔓延至湖北、江浙、湖南、福建、江西、安徽。如1175年,湖北茶販賴文政叛亂,侵入湖南、江西、廣東。著名詞人辛棄疾用計誘殺了賴文政。茶人羅大經對辛棄疾此舉頗為不滿,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譏諷辛棄疾殺的只是假賴文政。

黃寬重先生的《南宋地方武力》(2022年3月版)表明,南宋改變了“強干弱枝”的國策,采取多種手段利用民間武裝抵御外敵,其中就有著名的“茶商軍”??梢姴枭涛溲b販茶一直存在,“招安”已成朝廷的不二之選。

受到層層盤剝的茶農費心費力地生產好茶,然后低價賣給朝廷。這種情況不可延續(xù)。真實情況是,茶農千方百計留下的好茶,錙銖必較地私下賣給了商人。所以《宋史》記載:“善者皆入商人,其入官者皆粗惡不時?!?/p>

市面上公開銷售的茶(如《夢華錄》中的茶),當然只能是“粗惡不時”的公茶。李覲說:“世之所貴,家之所蓄,則非有公茶者何?公茶濫惡,不味于口故也?!蓖醢彩f:“官場所出,皆粗惡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販者?!睔W陽修說:“今民自買茶,須要真茶,真茶不多,其價遂貴?!彼慕ㄗh是:“今若許放榷山,任民貿易,則國中永無棄貨,天下咸吃新茶,惠潤公私,實為要道?!边@恐怕是與虎謀皮。

宋太宗的罪己詔中說得明白:“朕委任不當,燭理不明,致彼親民之官,不以惠和為政,管榷之吏,唯用刻削為功,撓我蒸民,起為狂寇。”但此后因茶而起的叛亂并未停止,可見知易行難。宋人李綱早就說明:“祖宗之時茶鹽之利在州縣則州縣豐饒。”“崇、觀以來,茶鹽之利在朝廷,則朝廷富實。”政策既已制定,其他人也無從置喙。但政策本身執(zhí)行中缺乏有效調控才是致命問題。提出“孤秦陋宋”之說的王夫之說:“亂天下者,非亂法亂之,亂人亂之也”。

《哈佛中國史》第四卷作者迪特·庫恩說:“如果說宋朝從繁榮的市民社會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利益,那么它也為其軍費的短缺而付出了代價。”此說觸及了宋朝財稅制度的病灶。

假茶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安瓒嘤袀卧鞊郊?,宋代稱為‘盜葉’,其品有柿葉、桴檻葉。明代的假茶有苦燈樹、楊柳葉,稱為‘托葉’。城鄉(xiāng)小民所飲,多為托葉,而有些人則只飲米湯,終身不知茶味。”(《明代風俗》)估計要到明末,福建紅茶進入國際貿易,市場規(guī)律開始發(fā)揮作用,更因為“出口轉內銷”,老百姓才能買到質量穩(wěn)定合規(guī)的茶葉。

來源:澎湃私家歷史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14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