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湯唐朝

找到約648條結果 (用時 0.008 秒)

被遺忘的茶道之唐朝煮茶文化——李衡記特制品千骨系列

?
茶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在我國最早的時候是用鮮葉直接咀嚼開始。唐代之前,沒有制茶的方法,從漢魏南北朝到初唐為止,“烹茶盡具”。煮茶,就是“蔬菜湯”,加鹽、辣椒烹飪的菜肴。直到陸羽的出現之后,經過系統(tǒng)的研究和嘗試,餅茶(団茶、片茶)、散茶才日漸增多,因此陸羽被稱為“茶圣”,而他所撰寫的《茶經》也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可以說,有了陸羽之后,才真正形成了“茶文化”。


《茶經·五之煮》記載,當時會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煮之百沸,去沫,然后才可以喝。飲茶開始由“蔬菜”變成一種精致的茶文化。



那煮茶是怎么樣的流程呢?據《茶經》記載,當時煮茶的器具,有24件之多,除了爐具以外,先要焚香備器:客人或皇親貴族,坐在一旁,聞著優(yōu)雅的檀香,聽著音樂,精心養(yǎng)神,讓自己心靈安靜。第二步才是用木炭烤茶餅,升爐、炙茶,然后將烤炙有小疙瘩的茶團,敲碎、碾末,再用紙袋封好,藏于金龜之中,第九道才是煮水。


應該有人知道,唐代煮水分為“三沸”。皎然曾經說過“候湯最難”:第一沸就是出現魚眼泡的時候,這個時候可以加鹽嘗味、調味;第二沸是泉涌連珠,留一勺備用,然后取茶末攪動;第三沸,騰撥浪鼓的時候,將第二沸留用的水倒進去,讓茶湯冷卻……一般這樣可以分為五碗,頭三碗最香濃,第一碗叫“雋永”,一般是留用的;如果說分好茶之后,不夠,才會將“雋永”分出來,最后一起共茗。


唐朝的煮茶禮節(jié)也比較多,包括凈手,靜心等,而且茶具要求,人員也比較多。現在保存較好的反而是日本的茶道,基本保存了唐宋時期的煎茶和點茶,就是抹茶的做法。今天我們可能很難重現往日煮茶的盛況,但是因為煮茶先要烤茶,主要是茶餅,這跟現在的普洱有點類似,所以煮茶也是首推普洱。


今天有幸,雖然不能完全重現當時唐代喝茶的盛況,但是還是可以古為今用,用電池爐代替木炭,用陶壺代替古代的茶具,化繁為簡,試一下煮茶的滋味。

《長安三萬里》夢回唐朝,唐代人真的很會玩茶!

近期,《長安三萬里》正在熱映。電影以高適與李白的友誼為主線,展現了唐朝的盛世與波折。詩人們的灑脫浪漫和壯志未酬,隨著詩蔓延開來,觸動到了無數人的心房。

有人在聽到李白吟誦“輕舟已過萬重山”時潸然淚下。

也有人在看到高適寫下“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時扼腕嘆息。

但這些看哭無數人的詩詞,只是盛唐文化的一角。

唐詩千年,弦歌不輟。茶文化也是盛唐文化最精彩的注腳之一。

唐朝的詩人們總以酒入詩,也以茶入詩,借茶抒情。唐朝不但是中國詩歌史上最璀璨的時期,也是茶文化盛極一時的時期。

據傳,唐太宗李世民在親嘗過茶后,將其列入宮廷禮儀之中。此后,茶逐漸普及到民間,并成為士大夫們交流情感、暢談人生的重要載體,中國的茶藝、茶具、茶文化也隨著大唐王朝的興盛而遠播海外。

今天,跟著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小編一起穿越千年,以茶為指引,開啟探秘盛唐文化之旅!

1.茶文化自唐代興盛

宋梅堯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p>

古代茶業(yè)興盛實始自唐,確切地說,是在陸羽《茶經》廣為流傳之后。

連“茶”這個字的通用亦在《茶經》之后。

“茶”字的演變。

晉時還沒有“茶”這個字。那時早采的春茶稱“荼”,晚采的秋茶作“茗”或“荈”。清郝懿行說:“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今則知茶,不復知荼矣?!?/p>

唐代,茶葉迎來空前興盛。中唐時,據《茶經》記載,“兩都并荊俞間,以為比屋之飲?!?/p>

由于茶利大興,朝廷立法稅茶,成為財政重要來源。茶文化就在飲茶風習的傳播與盛行中生成新的形態(tài)。

2.陸羽開創(chuàng)茶書專著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陸羽為避安史之亂,結廬苕溪,著《茶經》?!恫杞洝肥侵袊酥潦澜绗F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它不僅是一部精辟的農學著作,還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恫杞洝窞楹笫啦枞颂峁┝似凡柘恪⑿胁璧?、論茶藝、學茶禮的典范。

3.茶詩風行盛唐

詩歌深深植根于唐代人的現實生活,茶詩的誕生與生活飲茶的傳播幾乎同步。

《全唐詩》(包括《全唐詩補編》)留下了唐代187位詩人創(chuàng)作的665首詠茶或詠及茶的詩篇。

初唐詩人留下的大多為非主旨詠茶和詠及茶事的作品,至盛唐才有孟浩然、王維、王昌齡、李白、儲光羲、高適、杜甫、岑參等詩人留下茶詩。

《長安三萬里》的主角李白一生愛酒,也喜茶。他留有茶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被稱為是“名茶入詩”最早的詩篇。

本片的另一位主角高適愛茶勝過酒,曾寫下“讀書不及經,飲酒不勝茶?!?/p>

4.閻立本開啟茶事入畫

《蕭翼賺蘭亭圖》,南宋摹本。

《蕭翼賺蘭亭圖》據傳為閻立本(?—673)所繪,表現唐太宗派監(jiān)察御史蕭翼去越州云門寺,以巧計從和尚辯才處獲得王羲之書法名跡《蘭亭序》的故事。

圖左有一老一少兩位侍者正在煮茶,老者坐蒲團上,左手把持茶鐺,右手執(zhí)茶夾,專注中茶湯。小茶童彎腰,雙手捧帶托茶碗,謹慎伸向茶爐。童子左側有一竹編具列,上置一帶托茶碗,一朱紅色茶盒和一只碾墮等物。

《蕭翼賺蘭亭圖》是迄今發(fā)現的中國繪畫中最早描繪茶事的作品,反映了初唐時越地寺院的飲茶生活和煮茶敬客的禮儀。

而后有周昉(約745—804)的《調琴啜茗圖》、晚唐佚名《宮樂圖》等茶事繪畫作品。

5.茶宴始自中晚唐

盛唐時王昌齡曾有詩記在天宮寺與諸公茶集,到中晚唐,茶會、茶宴這類文士雅集已日漸流行。

唐代茶宴的特點,一是倡導以茶代酒。二是以詩佐茶。顏真卿、皎然、陸羽、李萼、蕭存、陸士修、皇甫曾、耿??、劉長卿、杜甫、李嘉祐、錢起、韋應物、武元衡、鮑君徽、白居易、呂溫、李郢、陸龜蒙等文士,都有邀友或應赴茶會、茶宴留下的詩作。

唐《宮樂圖》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唐時宮廷也有茶宴。唐代宮中設茶宴晚于代宗大歷五年(770)顧渚設貢茶院。1987年,在法門寺地宮發(fā)現僖宗于咸通十五年(874)禮奉佛祖的宮廷茶器,有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還有琉璃茶碗及托子等,曾是僖宗御用之物。材質貴重,型制精美,器用完備,表明宮廷茶宴的莊重禮儀和豪華氣派。

每年春茶時節(jié),湖、常兩州刺史會到顧渚山貢茶院,督辦貢茶,例有茶山境會。

6.“茶道”一詞出自皎然

唐代詩僧皎然。

皎然晚年居苕溪草堂,貞元(785—804)初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時崔石正任湖州刺史。

他作詩詠茶之功:“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p>

“茶道”一詞,源出于此。

皎然贊譽茶為“破煩惱”的“清高之物”,飲者從中“得道”,即是能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擾的精神自由。

7.茶肆茶坊在唐代首現

茶肆茶坊在唐代是茶業(yè)新的經營服務實體,亦是茶文化新的載體。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開元年間(713—741),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由此可以看出,專業(yè)經營賣茶水的店鋪,首現今山東鄒縣、惠民一帶,還有河北滄縣,以及山東北部和河北東南部,一直到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

茶肆茶坊。

從兩晉老婦沿街賣茶粥,到中晚唐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歷經400多年,茶肆茶坊這種新業(yè)態(tài)的出現,標志唐代茶葉進一步商品化,茶葉消費更加普及,也順應了唐代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由于城市的繁榮,活躍在城鎮(zhèn)的商人、工匠、挑夫、走販,以及為城鎮(zhèn)上層服務的各色人等,形成了一個龐雜的社會群體,他們需要有一歇息、相聚、活動的場所,茶肆茶坊滿足了這一客觀需求。

8.日本僧侶入唐學習

《東征傳繪卷》描繪的日本遣唐使乘船赴唐的景象。

唐代中國文化燦爛輝煌,光耀四方,使鄰近國家、民族咸蒙其澤。世界各國紛紛遣使節(jié)、留學生來唐學習,唐代文士、僧侶和商人與他們廣泛結交、友好往來。

中國茶,隨著這種友好往來外傳,以向日本的傳播最為頻繁和突出。日本來訪者中唐時期有日本僧侶最澄、空海、永忠,晚唐有圓仁、圓珍等。

日本高僧最澄。

貞元二十年(804),最澄入唐游學8個月,帶回天臺云霧茶和茶籽,播種于日本京都比睿山山麓。

日本京都比睿山東麓日吉神社附近的茶園內樹立著《日吉茶園之碑》,記載了最澄在天臺山攜回茶種辟園種植的歷史,這也是中國茶種傳往國外的最早文獻記載。

日本高僧永忠在唐生活長達30年,對煎茶之法格外擅長。嵯峨天皇命令其在畿內和近江、丹波等地種植茶樹,每年進獻。嵯峨天皇還下令在日本皇宮東北的主殿寮之東種植茶樹,以供內藏寮藥殿制茶。此時,飲茶成為日本的流行文化。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盛世”只是一個個瞬間的閃耀,但文明的延續(xù)是我們不斷創(chuàng)造“盛世”的基石。我們?yōu)橛刑瞥脑娕c茶而驕傲,也為古今千百年來的華夏多樣的文化瑰寶而驕傲。

出品: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

上古吃茶唐朝煮茶末,古人喝茶花樣多

“酒旗滴雨村場晚,茶灶炊煙野寺秋?”

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對茶都格外偏愛

飲茶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

文人們都愿意用茶來標榜自己的風骨

甚至將喝茶視為比吃飯還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古人的那些飲茶趣事吧!

1上古時期:茶是一味藥

上古時期有個見啥吃啥的神農氏,他在嘗百草的時候自然沒有放過茶葉。好奇心爆棚的他發(fā)現,這種綠色的小葉片其實是一味良藥,有清熱解毒、提神、醒腦之功效。

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小本本,把自己的發(fā)現記錄了下來,后來人們整理《神農本草》時就加上了這句話:“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吃貨的最高境界也就這樣了,只要是看著能吃的,都要吃,畢竟人生苦短嘛。

在神農氏的帶領下,上古時期的人民吃茶的方式非常的粗獷,就是放進嘴里嚼,雖然粗俗,但可以緩解疲勞。這是飲茶的第一形態(tài)。

2春秋時期:茶葉是蔬菜

到了春秋時期,茶有兩中吃法。第一種吃法叫“粥茶法”,粗狂程度不亞于上古吃法,人們將枝條和芽葉從茶樹上摘下,直接放在水中燒煮。煮沸后,將茶湯一飲而盡。后世的楊華在《膳夫經手錄》中寫過:“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span>

這種枝葉混合煮菜湯式的做法,“茶湯”自然非常的苦澀,也被稱為“苦荼”。

另一種吃法稍微含蓄些,便是把茶葉當蔬菜,就像家里經常吃的涼拌菜一樣,配飯吃!

3漢代:茶是一碗粥

到了漢代,社會穩(wěn)定,經濟增長,人民解決了溫飽這個大事,開始向小康邁進。苦茶那么苦,大家肯定喝不慣了,于是就琢磨著怎么改良一下飲茶方式

從古至今,吃貨的力量是不能小覷的,經過多次嘗試改良,吃貨們終于發(fā)現了一個極妙的吃茶法,便是在煮茶時,添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同煮,依靠這些佐料和刺激性調味品的氣味,來掩蓋茶葉自身的苦澀。

但是究其本質,依然不過是加了調味料的菜湯罷了。這種飲茶方式,和如今的擂茶頗為相似。

在這時,茶已經成為了一種商品,從王褒《僮約》中:“膾魚炰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楊氏擔荷”這兩句話可以看出茶已經成為了富庶人家的消費品。這時候的茶葉是做成餅狀的,喝前先把餅烤紅,再在陶器里搗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蔥姜等調味品。


4魏晉:茶葉被碾成粉末

到了魏晉,人們不再煮完整的茶葉了,而是將其碾成粉末。

晉代的品茶大神杜育,就在《荈賦》中寫下了美輪美奐的句子:“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span>這篇賦是極好的,也是中國茶葉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記載茶葉從種植到品飲全過程的作品。文中講從環(huán)境、種植、生長到采摘,講到烹茶、選水、茶具、和飲茶的效用等。

自此,飲茶之風慢慢進入上流社會,士人以飲茶標榜節(jié)儉。東晉名士陸納以儉德稱名,有一天,謝安要來拜訪他,陸納的侄子陸俶覺得自家大人會怠慢客人,于是偷偷地準備了十幾人的大餐。

謝安來了之后,陸納果然只用茶果招待,陸俶很驕傲地端出盛饌珍羞,感覺替叔叔補足了面子。沒想到等謝安走后,陸納抄起大杖便揍熊孩子。邊揍邊斥:“你小子丟自己的臉也就算了,居然玷污你叔叔我的清名?”

局部,小販正在點茶

5唐代:茶道大興盛

到了唐代時,以茶葉粉末煮茶的風俗早已流傳開了。這種飲茶之法,被稱為“末茶法”。從此,飲茶告別了“粥茶法”的年代。

而“末茶法”又一路東渡扶桑,到了日本后,被奉為至寶并一路發(fā)揚光大,稱為“抹茶”。沒錯,你吃的抹茶冰淇淋、抹茶布丁都是這么來的。

唐開元年間,靈巖寺有位老和尚,佛法高深,徒弟很多。大師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修行起來廢寢忘食。晚上不僅不吃飯而且不睡覺,全靠喝茶提神。于是大家都學著老和尚喝茶,從此爭相仿效,逐成風俗。

“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太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逐成風俗?!薄斗馐下勔婁洝?/span>

唐代的茶圣陸羽《茶經》的完稿,才是唐朝飲茶之風盛行的推手,這位才是飲茶史上的絕頂大師。《茶經》中有云:“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span>又說:“碧粉縹塵非末也”??梢姶藭r的茶末雖然已經很細,但還沒到細碎如粉的狀態(tài)。

當時賣茶的人把陸羽奉為神來祭祀,每買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陸羽瓷像。?宋代梅堯臣曾作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事學春茶。”

陸羽一生嗜茶,潛心鉆研,寫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言盡茶之原、之法、之具,自此之后,天下益知飲茶矣。他在書中摒棄粥茶法,大力提倡“煎茶”。

所謂“煎茶法”,即先在“風爐”上的茶釜中煮水,待水微沸之后,將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隨即用特制的竹筴攪動,等到茶沫滿溢之后,將茶汁酌入茶碗中飲用。煎茶的過程中,還需依照個人口感加鹽調味。

風爐

唐朝時,人們還將茶葉制成茶餅。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陽還沒升起,露水未干之時,采下茶葉,放進專用的甑釜中蒸煮,隨后,將蒸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制成團餅焙干,最后將茶餅穿起,封存。

▲制茶

到了晚唐,蘇廙在茶書《十六湯品》提出了“點茶”,與煎茶不同,點茶是向茶盞中的茶末注入沸水,一邊注水一邊擊拂。即用勺筷或竹筅環(huán)回攪拌,使茶末與水溶解并泛起細小的泡沫。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局部,小販正在點茶

06宋代:點茶技術大飛躍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真正能擔得起風雅二字的,大概只有宋朝。宋代注重“文治”,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期,從宋朝被歐美學者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這一點,足以見得宋朝的人文藝術水平以及宋朝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

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宋徽宗,茶藝也極其精湛。別人家的皇帝喜歡喝茶,最多讓人進貢茶葉泡來喝下,但宋徽宗卻自己親自參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宋朝流行點茶,宋徽宗自學點茶法得意地向大臣們炫耀:“這可是我親手沖泡的茶。”

宋徽宗在茶這方面的確是有話語權的,癡迷茶葉的宋徽宗針對宋朝的茶葉發(fā)展情況,還專門寫了一本茶學著作《大觀茶論》。詳述茶樹種植、茶葉采制、茶品鑒別,尤其在點茶一事上見解獨特。

這本書不僅大大地促進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使得宋代成為了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時期,也讓宋徽宗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立書著作的皇帝。

7明清:大變革,沏泡散茶盛行

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節(jié)儉,否定了奢靡的“點茶法”。他親自下詔,令“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所謂芽茶,就是指我們現在所用的散茶葉。飲茶進入到了“散茶法”時期,并延續(xù)至今。

直接在壺或盞中沏泡散茶,就成了飲茶的主流形態(tài),也便是我們常說的“泡茶”。

陳師道記載了當時蘇、吳一帶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沸蟹眼為節(jié),如淡金黃色,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壺泡法。

而當時杭州一帶的烹茶法與蘇吳略有不同,“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span>

明清之際,福建、廣東兩省的紅茶、烏龍茶制作工藝逐漸走向成熟,與之相關,東南一帶的飲茶風尚發(fā)展成與烏龍茶香高、醇厚、耐沖泡等特征相適應的傳統(tǒng)工夫茶法。

▲步步驚心 若曦在識茶

清代的宮廷中,則慣于以蓋碗為飲茶之器。蓋碗泡茶便于端接和品飲,故此種方法從宮廷延伸至民間上層社會,一直延續(xù)至民國。

▲步步驚心 蓋碗茶

從魯迅、周作人、張愛玲等民國文化名人的作品中,常??梢钥吹矫鑼懮w碗飲茶的段落。民國之后,社會變遷,滄海桑田,舊時的種種飲茶習慣、范式,一度式微、斷絕。時光流轉,水去云回。
我們尊重原著版權,部分作品來自網絡,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直接聯系我們刪除

找到約633條結果 (用時 0.006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15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