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茗

找到約11,282條結果 (用時 0.018 秒)

陳藏器《本草拾遺》載茶功

在陸羽《茶經》之前,有關茶的記載多是只言片語,記載茶功茶效的更少,綜合各種文獻,僅有《本草經》、《神農食經》(原書已散佚)、《桐君錄》、晉張華《博物志》、陶弘景《雜錄》、三國華佗《食論》、唐蘇敬《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孟詵《食療本草》、陳藏器《本草拾遺》等數種,唐代寧波籍大醫(yī)學家陳藏器編撰的《本草拾遺》,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承先啟后稱巨著

陳藏器(681[一作687]-757),唐代四明(今浙江鄞州區(qū))人。醫(yī)學家、藥物學家、方劑學家。開元中(713-741)為京兆府三原(今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縣尉,縣尉系縣令以下分管治安的官員。平時愛好醫(yī)道,專心攻研藥學,喜讀《本草》一類書籍。他認為成書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雖有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蘇敬《新修本草》、孟詵《食療本草》等名家的集注補釋,尤其是由蘇敬主編,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由朝廷頒布的第一部官方藥典《新修本草》,載藥844種,但遺存尚多。而且在《新修本草》成書之后的70多年,民間又涌現出大批單方、驗方。于是,他廣集諸家方書及當時所用新藥,以寒溫性味華實禽獸為類,在開元二十七年(739),撰成《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名《本草拾遺》?!缎滦薇静荨沸略鏊幬?14種,《本草拾遺》比《新修本草》新增藥物多6倍。此書將中藥的藥物性能歸納為10類: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言其“宣可去壅”、“通可去滯”、“補可去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澀可去脫”、“燥可去濕”、“濕可去枯”,后世發(fā)展成“十劑”方劑分類法,至今仍為中醫(yī)界應用。又載“罌粟”可入藥。該書對祖國醫(yī)藥學有承先啟后的重要意義。

由于時代局限,該書亦有荒誕之處,如所記以人肉療羸疾,助長了后世愚孝風俗割肉療親的惡例,雖然他非始作俑者,而影響極壞。后人因此譏誚其搜羅怪僻,受到歷代醫(yī)家的批評,從而也影響到對《本草拾遺》的評價。

但瑕不掩瑜,明代大醫(y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陳藏器和《本草拾遺》作了高度評價:

其所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膚谫(淺薄之意)之士,不察其詳核,惟誚其僻怪,宋人亦多刪削。豈知天地品物無窮,古今隱顯亦異,用舍有時,名稱或變,屆可以一隅之見,而遽譏多聞哉!如辟虺雷、海馬、胡豆之類,皆隱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燈花、敗扇之類,皆萬家所用者。若非此書收載,何從稽考?此本草之書,所以不厭詳悉也。

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教授愛德華·謝弗,在他的漢學名著《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稱贊陳藏器是“八世紀偉大的藥物學家”,并將他與“相對保守一些的藥物學者”相比較,認為“陳藏器詳細而又審慎地記錄了唐代物質文化的許多方面的內容,這些記載雖然與醫(yī)藥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卻有很高的價值?!?/p>

2003年,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由中醫(yī)史學專家,本草文獻學專家和本草文獻整理研究奠基者尚志鈞輯釋的《〈本草拾遺〉輯釋》,這本46萬字的力作,對《本草拾遺》作了全面解讀、注釋。據尚志鈞研究,《本草拾遺》引用的文獻達127種,可見陳藏器的采集之廣和研究之深。

首次記載茶瘦身

《本草拾遺》原書散佚,今本根據宋元豐五年(1082)唐慎微編撰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醫(yī)心方》等書收錄,才得以傳世。

該書有關茶的文字,有如是記述:

茗、苦茶:寒,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食宜熱,冷即聚痰。茶是茗嫩葉,搗成餅,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早期記載茶效茶功的,大多只有一兩句話,著名的如被陸羽引入《茶經》、已經散佚的《神農食經》的記載:

茶茗久服,令人悅志有力。

陶弘景《雜錄》載:

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 黃山君服之。

華佗《食論》載:

苦茶久食,益意思。

比較而言,蘇敬《新修本草》與孟詵《食療本草》,已開始記載茶的多種功效,《新修本草》所載即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本草·木部》內容:

茗,苦荼,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春采之。

苦荼,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良。

《食療本草》所載內容為:

茗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氣,除好睡,消宿食,當日成者良。

可見,《本草拾遺》綜合了《新修本草》與《食療本草》的內容,不同的是,《本草拾遺》在其它本草記載消食、消宿食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觀點。這一觀點非??茖W,即如今廣為宣傳的茶的減肥功能。古代食物短缺,居民大多營養(yǎng)不良需要增肥,與當代發(fā)達地區(qū)富裕人群營養(yǎng)過剩需要減肥不同,提醒人們要注意不宜多食、久食。這說明陳藏器的記載,是經過仔細觀察研究的。

似茶非茶皋蘆木

在《本草拾遺》中,陳藏器還記載了一種似茶非茶的皋蘆木,并先后轉引東晉裴淵《廣州記》、南朝陳代沈懷遠《南越志》對皋蘆的記述:

皋蘆葉,味苦平。作飲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諸山。葉似茗而大,南人取作當茗,極重之?!稄V州記》悅:新平縣出皋蘆。皋蘆,茗之別名也,葉大而澀。又《南越志》曰:龍川縣出皋蘆,葉似茗,味苦澀,土人為飲。南海謂之過羅,或曰物羅,皆夷語也。

皋蘆,《茶經》稱瓜蘆,很多古籍記載產于廣東、四川、貴州等地,似茶非茶,近代少有記述,至今沒有定論。一說即是大葉茶,一說是一種大葉冬青。當代苦丁茶一般指指大葉冬青,屬冬青科植物,葉片大而厚,味較苦。筆者以為與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記相吻合:

皋蘆,葉狀如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泡飲,最苦而色濁,風味比茶不及遠矣。今廣人用之,名曰苦登。

這一記載中“葉狀如茗”不符合。

多種文獻記載皋蘆“葉似茗”,《茶經》也說它“似茶,味苦澀”,顯然不是苦丁茶,應該與茶相似。據吳覺農主編的《茶經述評》介紹,今日本就產有與茶相似的皋蘆,該書還配有照片,葉片小而略圓,與茶葉相似,與苦丁茶則完全不同。

筆者以為,皋蘆是有別于苦丁茶的,兩者究竟是否同一植物,尚待專家進一步研究確認。

《茶經》未錄留遺憾

在唐代《食療本草》、《新修本草》、《本草拾遺》三種著名本草中,《茶經》僅引錄了官方頒布的《新修本草》,引文分別見于《茶經·七之事》“本草·木部”、“本草·菜部”。

筆者原來以為《茶經》對茶事古文獻的搜羅,已經相當全面,很少遺漏,由此可見并不盡然。這三種當朝本草,陸羽應該看到的,可見他是有選擇的。如果說《食療本草》與《新修本草》的記載大同小異,那么,《本草拾遺》記載的“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內容,是《茶經》所有引文中所沒有的,未能收錄實為一大憾事。包括筆者曾經寫到的虞世南《北堂書鈔》中記載的12則茶事,個別也未被《茶經》引用。這僅是筆者涉及到的個例,說明茶史還大有研究余地。

“萬病之藥”待考證

“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很多茶書都寫到,該語出自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尤其是2008年,解放軍總醫(yī)院營養(yǎng)科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央保健委員會預防保健會診專家趙霖教授,以《茶為萬病之藥,勿忘飲茶健身》為題,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健康大講堂》宣講后,被多家報刊、網站轉載,影響極大。另說“貴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資人倫”之語也出自該書。但筆者查閱尚志鈞的《〈本草拾遺〉輯釋》,并未發(fā)現上述文字。筆者曾通過電子郵件請教趙霖教授,詢問出處,未見回音。

筆者不排除《本草拾遺》其它版本可能有此一說,但在未見到出處之前,無法消除懷疑。如流傳更廣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語,很多專家、學者都說出處是《神農本草經》,事實是《神農本草經》根本沒有此語,目前查到該語的最早出處是在清代。

雖然茶之功效甚多,但說它是“萬病之藥”未免夸張。身為名醫(yī)的陳藏器,記述的茶功、茶效不過五六種而已,應該不會如此夸大。再說《茶經》也未引錄。筆者以為,很可能是后人偽托陳藏器之語。

總之,“茶為萬病之藥”是否出自《本草拾遺》,尚待考證,未找到出處之前,不能隨便采信。

【摘自2014年第1期《吃茶去》雜志;作者:竺濟法(浙江寧波)】

茶中日月長

酒是熱鬧的,喝得喧囂恣意才痛快;咖啡是小資浪漫的,缺不得的是情調;而茶,是安靜的,品的是從容與境界。

一個人喝茶,與沉默無關,與心情有染。獨坐在有淡淡陽光斜入的房間里,面前是一盞清雅綠茶,淡綠色的湯汁像春天的顏色,誘惑我輕呷品茗。

性格使然,我永遠無法拒絕對安靜的向往。我想,一個人喜歡安靜不是與生俱來的,必然有著后天的栽培和錘煉,當我從識字起就愛上讀書的時候,當我從文字里讀到人生與樂趣的時候,當我將心思浸泡成一杯茶茗的時候,安安靜靜地感受著時光從身邊悄悄經過的氣息,所有的歡樂、痛苦、甜蜜、憂傷,所有驚心動魄的過往,都成了深深淺淺的回憶。

關于茶的記憶,最初是父親那個大搪瓷缸。那時候愛茶的人對茶的追求很簡單,捏一點茉莉花茶進去,滿滿地泡一缸,一點點變得淡而無味,能陪父親度過一整天。印象最深的是父親拿著報紙,一邊喝茶一邊吐茶葉梗,居然也是津津有味的樣子,偶爾我渴極了喝一口,品出的是苦澀。家里待客的最佳之物,必是茶葉無疑,一包袋泡茶絕對是上等的好茶了,茶水一杯杯地倒入客人的白瓷杯里,即是熱情的待客之禮了。

如今生活已是大不同,品茶的同時,開始講究茶葉、茶具和茶道了,追求的是至善至美。偶爾腦海中閃現那樣的片刻,懷念過去簡單明凈的喝茶姿態(tài),喜歡那種隨意和不羈,不用顧忌什么,就像老友相聚,真誠、熱烈,心里是滿滿的知足。日子美滿了,茶也不僅是茶了,還是健康,是文化,也是一份承載。與父親同席而坐,擺弄茶道,幾杯清茶下肚,氣氛已然不同,不知不覺中就打開了話匣子。對父親而言,茶是最好的溝通工具,比酒理性,比咖啡安靜,是恰恰好的媒介。有無數個靜怡的夜晚,一杯淡雅的茶香,陪著我和父親,在由濃到淡的茶水里,聽父親細品人生。透明的茶盞,茶葉起起伏伏,慢慢地變塵囂為悠然,氤氳的氣息中五味雜陳的人生化為不著痕跡的云淡風輕。

越來越繁華的都市,卻見身邊充滿浮躁之氣,精神世界無比空虛。倘若能與一杯茶心手相牽,我會剪輯一個個場景,叫做簡單,快樂,澄懷,禪悟。

因為我知道我對茶的癡愛,與閑適的心情有關,像父親那樣與輕松滿足的生活有關,而不是去刻意標榜自己是多么的小資和優(yōu)雅。生活在凡俗的世界里,來來去去走走停停,難以遠離喧囂,但不可以沒有一顆遠離喧囂的心,讓日子簡單一點,要求少一點,感情單純些,閉上眼,心田一片溫潤,一切自然也就恬淡至極。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雜志:作者:青衫(遼寧本溪)】

墨染茶濃秋添香,細述茶與墨的不解之緣



從一滴墨融入清水當中,飄散的墨韻便賦予了清水律動的靈魂。筆墨紙硯當中,以墨最為獨特,時而濃稠,舒展氣勢宏偉;時而清雅,蘊含香韻柔情。墨,最有靈性……



茶與墨自古便是文人雅士之所愛。關于茶與墨的關系,曾有一場辯論。司馬光說過:“茶與墨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蘇軾卻說:“二物質誠然,亦有同者……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茶與墨雖有輕重,但都是香氣沁人,都有君子之風,他們都賦予了水——靈性。




歲月相隨茶,伴隨古人身旁。或閑來品茗敲詩韻,或即興揮毫聞墨香,凝神靜思,離不開一盞茶茗。以茶入墨,茶有香,墨有韻,在一滴墨染而上的筆尖之中,蘊含茶香;執(zhí)筆揮毫,氣勢恢宏。愛茶,更愛那筆鋒間的提按頓挫,如品茗時的香柔馥郁,人生亦是如此。




在古人眼中,小小的墨錠,堅如君子,在硯臺上細細研磨,經年累月,落于紙上,成為龍蛇蜿蜒的氣勢,流古芬芳。水墨間的,正是光陰。茶香怡然,在歲月的沉淀中,情性醇熟,歷久芳香。他們自有境界,但都芳醇無爭。



茶為實,水為虛;墨為實,水為影。虛虛實實之間,水都映射出茶與墨的色、香、雅,泉水,多了一份素蘭般的清香、靈動。茶,遇水而成千百滋味;墨,遇水而成萬千情狀。茶生墨相,清淡之間,便有了真味。


琴棋書畫、詩酒茶花,在中華大地上源遠流長。墨染茶濃秋添香。茶香,融入秋日的馥郁芬芳,沉浸在那歲月靜好的慢功夫;茶以書法助興,自有墨韻茶香。

茶與書畫,一個是國飲,傳千年中外;一個是國粹,驚世而藏情。千百年來兩者便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各有特點,又相融互通。煮一壺清茶,執(zhí)筆染墨,在心領神會之間,能喚醒對美好的感知,是人們尋求清正雅致之間的平衡。

找到約11,071條結果 (用時 0.014 秒)
找到約144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找到約211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