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茶具先用茶壺還是茶碗

找到約9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茶典鑒賞:續(xù)茶經(jīng) 之"茶之器"

《御史臺記》:唐制,御史有三院:一曰臺院,其僚為侍御史;二曰殿院,其僚為殿中侍御史;三曰察院,其僚為監(jiān)察御史。察院廳居南,會昌初,監(jiān)察御史鄭路所葺。禮察廳,謂之松廳,以其南有古松也。刑察廳謂之魘廳,以寢于此者多夢魘也。兵察廳主掌院中茶,其茶必市蜀之佳者,貯于陶器,以防暑濕。御史輒躬親緘啟,故謂之茶瓶廳。

《資暇集》: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子承之。既啜而杯傾。乃以蠟環(huán)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工匠以漆代蠟環(huán),進于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于賓親,人人為便,用于當代。是后,傳者更環(huán)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

貞元初,青鄆油繒為荷葉形,以襯茶碗,別為一家之。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訊則知矣。

《大觀茶論》:茶器:羅碾。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羅欲細而面緊,碾必力而速。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之色。

盞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惟盞熱,則茶立發(fā)耐久。

筅以筋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末必眇,當如劍脊之狀。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于運用。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利害,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jié)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fā)速有節(jié),不滴瀝則茶面不破。


勺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有馀不足,傾勺煩數(shù),茶必冰矣。

蔡襄《茶錄·茶器》: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yǎng)茶色香味也。

茶籠,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籠盛之,置高處,切勿近濕氣。

砧椎,蓋以碎茶。砧,以木為之,椎則或金或鐵,取于便用。

茶鈐,屈金鐵為之,用以炙茶。

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石皆能生,不入用。

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絹之密者,投湯中揉洗以罩之。

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不宜用。

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太輕,建茶不取。


茶瓶要小者,易于候湯,且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若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若瓶大啜存,停久味過,則不佳矣。

孫穆《雞林類事》:高麗方言,茶匙曰茶戍。《清波雜志》:長沙匠者,造茶器極精致,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數(shù)。士大夫家多有之,置幾案間,但知以侈靡相夸,初不常用也。

凡茶宜錫,竊意以錫為合,適用而不侈。貼以紙,則茶易損。

張蕓叟云:呂申公家有茶羅子,一金飾,一棕欄。方接客,索銀羅子,??鸵玻唤鹆_子,禁近也;棕欄,則公輔必矣。家人常挨排于屏間以候之。

《黃庭堅集·同公擇詠茶碾》詩: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云來。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陶谷《清異錄》:富貴湯,當以銀銚煮之,佳甚。銅銚煮水,錫壺注茶,次之。


《蘇東坡集·揚州石塔試茶》詩: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秦少游集·茶臼》詩:幽人耽茗飲,刳木事?lián)v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控。

《文與可集·謝許判官惠茶器圖》詩:成圖畫茶器,滿幅寫茶詩。會說工全妙,深諳句特奇。

謝宗可《詠物詩·茶筅》: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萬里引風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fā)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玉川家。

《乾淳歲時記》:禁中大慶會,用大鍍金。以五色果簇龍鳳,謂之繡茶。

《演繁露》:《東坡后集二·從駕景靈宮》詩云:“病貪賜茗浮銅葉?!卑唇裼百n茶皆不用建盞,用大湯,色正白,但其制樣似銅葉湯耳。銅葉,色黃褐色也。


周密《癸辛雜志》:宋時,長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備。外則以大纓銀合貯之。趙南仲丞相帥潭,以黃金千兩為之,以進尚方。穆陵大喜,蓋內(nèi)院之工所不能為也。


楊基《眉庵集·詠木茶爐》詩:紺綠仙人煉玉膚,花神為曝紫霞腴。九天清淚沾明月,一點芳心托鷓鴣。肌骨已為香魄死,夢魂猶在露團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與酪奴。


張源《茶錄》:茶銚,金乃水母,銀備剛?cè)?,味不咸澀,作銚最良。制必穿心,令火氣易透?/p>


茶甌,以白瓷為上,藍者次之。


聞龍《茶箋》:茶,山林隱逸,水銚用銀尚不易得,何況乎?若用之恒,歸于鐵也。


羅廩《茶解》:茶爐,或瓦或竹皆可,而大小須與湯銚稱。凡貯茶之器,始終貯茶,不得移為他用。


李如一《水南翰記》:韻書無字,今人呼盛茶酒器曰。


《檀幾叢書》:品茶用甌,白瓷為良,所謂“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也。制宜口邃腸,色浮浮而香不散。


《茶說》:器具精潔,茶愈為之生色。今時姑蘇之錫注,時大彬之沙壺,汴梁之錫銚,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窯之茶盞,高人詞客,賢士大夫,莫不為之珍重。即唐宋以來,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聞雁齋筆談》:茶既就筐,其性必發(fā)于日,而遇知己于水。然非煮之茶灶、茶爐,則亦不佳。故曰飲茶,富貴之事也。

《雪庵清史》:泉冽性駛,非扃以金銀器,味必破器而走矣。有饋中泠泉于歐陽文忠者,公訝曰:“君故貧士,何為致此奇貺?”徐視饋器,乃曰:“水味盡矣?!编?!如公言,飲茶乃富貴事耶。嘗考宋之大小龍團,始于丁謂,成于蔡襄。公聞而嘆曰:“君漠士人也,何至作此事!”東坡詩曰:“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贝藙t二公又為茶敗壞多矣。故余于茶瓶而有感。


茶鼎,丹山碧水之鄉(xiāng),月澗云龕之品,滌煩消渴,功誠不在芝術下。然不有似泛乳花、浮云腳,則草堂暮云陰,松窗殘雪明,何以勺之野語清。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故日休有“立作菌蠢勢,煎為潺聲”,禹錫有“驟雨松風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居仁有“浮花原屬三昧手,竹齋自試魚眼湯”,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景綸有“待得聲聞俱寂后,一甌春雪勝醍醐”。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雖然,吾猶有取盧仝“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楊萬里“老夫平生愛煮茗,十年燒穿折腳鼎”。如二君者,差可不負此鼎耳。


馮時可《茶錄》:芘莉,一名,茶籠也。犧,木勺也,瓢也。


《宜興志》:茗壺,陶穴環(huán)于蜀山,原名獨山,東坡居陽羨時,以其似蜀中風景,改名蜀山。今山椒建東坡祠以祀之,陶煙飛染,祠宇盡黑。


冒巢民云: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一壺,任獨斟飲,方得茶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遲。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恰有一時。太早或未足,稍緩或已過,個中之妙,清心自飲,化而裁之,存乎其人。


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茶至明代,不復碾屑、和香藥、制團餅,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此又遠過前人處也。陶曷取諸?取其制,以本山土砂,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務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世日趨華,抑足感矣??计鋭?chuàng)始,自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又提學頤山吳公讀書金沙寺中,有青衣供春者,仿老僧法為之。栗色暗暗,敦龐周正,指螺紋隱隱可按,允稱第一,世作龔春,誤也。


萬歷間,有四大家:董翰、趙梁、玄錫、時朋。朋即大彬父也。大彬號少山,不務妍媚,而樸雅堅栗,妙不可思,遂于陶人擅空群之目矣。


此外,則有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又大彬徒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四人;陳用卿、陳信卿、閔魯生、陳光甫;又婺源人陳仲美,重鎪疊刻,細極鬼工;沈君用、邵蓋、周后溪、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陳辰輩,各有所長。徐友泉所自制之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名。大彬鐫款,用竹刀畫之,書法閑雅。


茶洗,式如扁壺,中加一盎,鬲而細竅其底,便于過水漉沙。茶藏,以閉洗過之茶者。陳仲美、沈君用各有奇制。水杓、湯銚,亦有制之盡美者,要以椰瓢、錫缶為用之恒。


名壺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方為佳也。


壺若有宿雜氣,須滿貯沸湯滌之,乘熱傾去,即沒于冷水中,亦急出水瀉之,元氣復矣。


許次紓《茶疏》:茶盒,以貯日用零茶,用錫為之,從大壇中分出,若用盡時再取。


茶壺,往時尚龔春,近日時大彬所制,極為人所重。蓋是粗砂制成,正取砂無土氣耳。


仙云:茶甌者,予嘗以瓦為之,不用磁。以筍殼為蓋,以槲葉攢覆于上,如箬笠狀,以蔽其塵。用竹架盛之,極清無比。茶匙,以竹編成,細如笊籬,樣與塵世所用者大不凡矣,乃林下出塵之物也。煎茶用銅瓶,不免湯,用砂銚,亦嫌土氣,惟純錫為五金之母,制銚能益水德。


謝肇《五雜俎》:宋初閩茶,北苑為最。當時上供者,非兩府禁近不得賜,而人家亦珍重愛惜。如王東城有茶囊,惟楊大年至,則取以具茶,他客莫敢望也。


《支廷訓集》有《湯蘊之傳》,乃茶壺也。


文震亨《長物志》:壺以砂者為上,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錫壺有趙良璧者亦佳。吳中歸錫,嘉禾黃錫,價皆最高。


《遵生八箋》:茶銚、茶瓶,瓷砂為上,銅錫次之。瓷壺注茶,砂銚煮水為上。茶盞,惟宣窯壇為最,質(zhì)厚白瑩,樣式古雅,有等宣窯印花白甌,式樣得中,而瑩然如玉。次則嘉窯,心內(nèi)有茶字小盞為美。欲試茶色黃白,豈容青花亂之。注酒亦然,惟純白色器皿為最上乘,馀品皆不取。


試茶以滌器為第一要。茶瓶、茶盞、茶匙生,致?lián)p茶味,必須先時洗潔則美。


曹昭《格古要論》:古人吃茶湯用,取其易于不留滯。


陳繼儒《試茶》詩,有“竹爐幽討”、“松火怒飛”之句。[竹茶爐,出惠山者最佳。]《淵鑒類函·茗碗》:韓詩“茗碗纖纖捧”。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琉球茶甌,色黃,描青綠花草,云出土噶喇。其質(zhì)少粗無花,但作水紋者,出大島。甌上造一小木蓋,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頗工。亦有茶托、茶帚。其茶具、火爐與中國小異。


葛萬里《清異論錄》:時大彬茶壺,有名釣雪,似帶笠而釣者。然無牽合意。


《隨見錄》:洋銅茶銚,來自海外。紅銅蕩錫,薄而輕,精而雅,烹茶最宜。

  

【譯文】

唐代韓琬(字茂貞,鄧州南陽人)《御史臺記》記載:唐朝制度,御史有三院:第一個叫做臺院,其官員叫做侍御史;第二個叫做殿院,其官員叫做殿中侍御史;第三個叫做察院,其官員叫做監(jiān)察御史。察院的辦公場所察院廳居南,唐武宗會昌(841-846)初年監(jiān)察御史鄭路所修葺。其中的禮察廳,稱作松廳,因為其南有一棵古松;刑察廳,稱作魘廳,因為在這里就寢的人多夢魘;兵察廳,主管察院的茶飲。其茶葉一定要購買蜀茶中的佳品,貯存在陶器中,以防備暑天發(fā)潮變質(zhì)。御史往往親自封存或者開啟,所以兵察廳又稱為茶瓶廳。

唐代李匡《資暇集》記載:茶托子,創(chuàng)始于唐德宗建中(780-783)年間蜀相崔寧之女,因為茶杯沒有襯墊,害怕燙手,于是就取碟子托起來。品飲之后,杯子又傾倒了,于是就用蠟環(huán)繞在碟子中央,茶杯就固定下來,隨即派工匠用漆代替蠟環(huán),進奉給蜀相。蜀相很驚奇,就為之命名并告訴親朋好友,人們都認為很方便,當時就流行開來。此后,傳承者再環(huán)其底部,更新其規(guī)制,從而使茶托子發(fā)展到上百種形狀。

唐德宗貞元(785-805)初年,青州鄆城用繒布加油漆制成荷葉形狀,用來襯墊茶碗,形成另外一種碟子。今人大多說茶托子就是起源于此,其實不然。蜀相即如今的升平崔家,一問便知究竟。

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談論茶器說:羅碾,茶碾以銀質(zhì)的為最好,熟鐵制成者次之。槽要做得又深又陡,輪要做得又銳又薄。羅網(wǎng)要細密,羅面要拉緊,碾茶時一定要用力,并且速度要快。(羅茶時則要動作輕緩,羅面掌握水平,不怕反復多次,這樣茶的細末幾乎不會有什么損耗。)只有經(jīng)過兩次過羅的茶末,入水之后會輕輕漂起,在茶湯的表面有光澤凝聚,從而充分顯現(xiàn)出好茶所應有的色澤。

茶盞,必須度量茶葉的多少,從而決定所用茶盞的大小。如果茶盞高而茶葉較少,就會遮蓋住茶的色澤;如果茶葉較多而茶盞較小,就會使水量不足以充分溶解茶末,盡顯茶之真味。茶盞只有在加熱的情況下,才會使茶葉充分發(fā)揮其色香味,而且持續(xù)時間較長。


茶筅,是擊拂專用的工具,以竹節(jié)細密的老竹加工而成。筅身即筅把要厚重,筅頭即前端的竹帚則要稀疏有力,根部要粗壯而末梢要纖細,應當像劍脊般的形狀。這是因為筅身厚重,就能在操作時有力,便于運用;筅頭稀疏有力,根粗末細如劍脊的形狀,就會使得在擊拂時即便用力過猛也不會產(chǎn)生浮沫。


茶瓶,適合用金銀,其大小規(guī)格,只有按照具體需要來決定。注湯(即將煎好的水注入茶盞)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關鍵,只是取決于茶瓶口嘴的大小和形狀罷了。茶瓶的口,要稍微大一些,而且曲度要小一些,這樣注湯時力量就比較集中,水流不會分散;茶瓶嘴的末端,要圓小而且尖削,那么在注湯時就會有所節(jié)制,水流不會形成滴瀝。這是因為注湯時力量集中,那么茶葉的色香味就能迅速發(fā)揮出來;注湯時有所節(jié)制而不形成滴瀝,那么茶盞表層的粥面就不會被破壞。


茶勺,是添續(xù)茶水的工具,其規(guī)格大小,應當以可以盛下一盞茶水為適量標準。如果盛水超過一盞,就要把多馀的水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盞,又要再舀一次加以補充。這樣傾倒數(shù)次,就會使盞中的茶水涼了。


北宋蔡襄《茶錄》下篇論茶器:茶焙,用竹篾編制而成,外面包裹箬葉。上面蓋起來,以便收攏火氣;中間隔成兩層,以便擴大容量。把茶餅放在上層,下層放置炭火,與茶餅保持一尺左右距離,使其中保持溫暖的狀態(tài),就是為了保養(yǎng)茶的色香味。


茶籠,沒有放入茶焙烘烤的茶餅,應當用箬葉緊密封裹,放在茶籠中盛起來,置于高處,切不要接近潮濕之氣。


砧椎,砧和椎是用來捶碎茶餅的工具。砧板以木頭做成,椎以金或者鐵制成,取其方便實用。


茶鈐,用金或鐵屈曲而制成,用來夾住茶餅進行烘焙。


茶碾,用銀或鐵制成。黃金本性柔軟,而銅和黃銅都容易生銹,不能選用。


茶羅,以羅網(wǎng)極細的為最好。羅底要用四川東川鵝溪絹中特別細密的,放到開水中揉洗干凈后罩在羅圈之上。


茶盞,茶色淺白,適宜黑色的茶盞。建安所制造的茶盞黑里透紅,紋理猶如兔毫,其坯稍厚,經(jīng)過烘烤后久熱難冷,最適宜飲茶之用。其他地方出產(chǎn)的茶盞,有的坯太薄,有的顏色發(fā)紫,都比不上建盞。那些青白色的茶盞,斗茶品茗的行家自然不會使用。茶匙,茶匙要有一定重量,這樣用來擊拂才會有力。以黃金制作的茶匙為最好,民間多用銀、鐵制成。用竹子制成的茶匙太輕,建茶一般不用。


茶瓶,用于燒水的湯瓶要小一點,以便于觀察開水變化的情形,而且點茶注水的時候能夠把握好分寸。湯瓶以黃金制作的為最好,民間多用銀、鐵或者瓷制作。如果茶瓶過大,品飲時有所剩余,停久茶味過熟,就不好了。


宋代孫穆《雞林類事》記載:高麗方言,茶匙叫做茶戍。


宋代周輝《清波雜志》記載:長沙的工匠,制造茶具極其精致,其工價之高幾乎與所使用的白銀的價格相等,士大夫之家多有收藏,放置到幾案之間,只知道相互夸耀珍貴奢侈,并不經(jīng)常使用。一般說來茶葉適宜錫器,我認為錫器比較合適,而且實用而不奢侈。如果器具上貼上紙,則容易損壞茶的味道。


張舜民(字蕓叟)說:呂公著(字晦叔,封申國公,世稱呂申公)家有茶羅子,一個以黃金裝飾,一個以棕毛為欄。正接待賓客的時候,招呼要銀羅子,就是接待平常的客人;索要金羅子,就是接待皇帝身邊的人;索要棕欄羅子,就一定是公輔大臣。家人經(jīng)常要排著隊在屏風間等候召喚。


《黃庭堅集》中有《同公擇詠茶碾》詩寫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應傳寶到云來。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厭聲喧萬壑雷。


北宋陶谷《清異錄》中說:富貴湯,應當用白銀制作的茶銚煎煮,非常好。用銅制的茶銚煮水,用錫制的茶壺注茶,次之。


《蘇東坡集》中有《揚州石塔試茶》詩寫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

《秦少游集》中有《茶臼》詩寫道:幽人耽茗飲,刳木事?lián)v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祝。


《文與可集》中有《謝許判官惠茶器圖》詩寫道:成圖畫茶器,滿幅寫茶詩。會說工全妙,深諳句特奇。


元代謝宗可《詠物詩》中有《茶筅》詩寫道:此君一節(jié)瑩無瑕,夜聽松聲漱玉華。萬里引風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fā)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玉川家。


南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記載:宮中大的慶典活動,用鍍金的大(陶制的扁形口大而撇的器皿)擺設五色水果,中間放龍鳳團茶,稱作繡茶。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中說:《東坡后集二》中有《從駕景靈宮》詩寫道:病貪賜茗浮銅葉。按今天御前賜茶都不用建盞,而用大湯,色澤正白,只是其制作的形制類似薄銅片所做的銅葉湯罷了。這種稱為銅葉的茶盞呈黃褐色。


南宋周密《癸辛雜志》記載:宋代,長沙茶具制造精妙,甲于天下。每副茶具用白銀三百星或五百星(金銀一錢為一星),凡是有關茶的器具都應有盡有。外面用一個飾有穗帶的銀盒子盛起來貯存。趙葵(字南仲)丞相做潭州(治今長沙)知府的時候,用黃金千兩制造茶具,進貢給朝廷。理宗皇帝(葬穆陵)大喜,因為這是宮中的工匠所不能制作的。


元末楊基《眉庵集》中有《詠木茶爐》詩寫道:紺綠仙人煉玉膚,花神為曝紫霞腴。九天清淚沾明月,一點芳心托鵬鴣。肌骨已為香魄死,夢魂猶在露團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與酪奴。


明代張源《茶錄》中說:茶銚,金是水之母,銀則剛?cè)峒鎮(zhèn)?,味道不咸不澀,是用來做茶銚的最好材料。茶銚的中間一定要穿透,以便能透過火氣。(以上不見于張源《茶錄》,而近于許次紓《茶疏》)茶甌,以白瓷為最好,藍白色的次之。


明代聞龍《茶箋》中說:茶,山林隱逸之人,所用茶銚以白銀制成也不可能,何況用黃金制作茶呢?如果就使用長久而言,還是用鐵制作的為好。


明代羅廩《茶解》中說:茶爐,用陶器或者竹子制成,其大小要與茶壺的大小相稱。凡是貯藏茶葉的器具,一定要始終貯藏茶葉,不能改作他用。


明代李如一(名鶚,以字行,又字貫之,江陰人)《水南翰記》中說:韻書沒有字,今人稱盛茶、酒的器具叫做。


《檀幾叢書》中說:品茶所用的茶甌,以白瓷為佳,所謂“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其形制適宜小口而中間部分較深,這樣能使茶色漂浮而香味不散。


明代黃龍德《茶說》中說:飲茶器具精致潔凈,茶就會因此而增添光彩。至于當今蘇州的錫壺、宜興出產(chǎn)的時大彬紫砂壺、開封出產(chǎn)的錫銚、湘妃竹所制成的茶灶以及宣德窯、成化窯所出產(chǎn)的茶盞,無論高人隱士、詩人詞客,還是賢明的士大夫,沒有不倍加珍重和寶愛的。就是說自唐宋以來茶具的精致,也未必有當今如此雅致的。


明代張大復《聞雁齋筆談》中說:茶葉采摘之后,其自然之性一定要借陽光散發(fā)開來,并且遇到作為知己的水。但是,不經(jīng)過茶灶、茶爐烹煮,也達不到最佳效果。所以說,飲茶是一種富貴之事。


明代樂純《雪庵清史》中說:甘測的泉水容易變形,如果不是用金銀器盛起來,那么其味道必定沖破茶具的局限而散發(fā)出來。宋代有人贈送中泠泉給歐陽修的,歐陽修驚訝地說道:“先生您本來是貧寒的士人,為什么還要奉送如此厚重的禮物呢?”然后徐徐觀察所饋贈的茶具,于是說道:“水味窮盡啦!”唉!誠如歐陽修先生所說,飲茶乃是富貴的事情。曾經(jīng)考察宋朝的大小龍團茶,創(chuàng)始于丁謂,成于蔡襄。歐陽修聽說后感慨道:“君謨作為一個士人,怎么能夠做這樣的事情?”蘇東坡有詩寫道:“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籠加。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yǎng)口體何陋耶?!庇纱丝梢?,丁、蔡二人對于茶的聲譽又敗壞很多??!因此,我面對茶瓶而有所感觸。


茶鼎,是煉丹和煮水的地方,那些在明月之澗和白云之龕所出產(chǎn)的茶品,經(jīng)過茶鼎的烹煎,可以滌煩消渴,其功用確實不在靈芝、白術等養(yǎng)生妙品之下。然而,如果沒有泛乳花(烹茶時茶盞上所泛的浮沫)、浮云腳(盞面所浮的蒸汽),那么草堂暮云陰,松窗殘雪明,用什么伴隨野語清言??。《τ诓枋碌墓τ锰罅?!因此,唐代皮日休有“立作菌蠢勢,煎為潺聲”的詩句,劉禹錫有“驟雨松風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的詩句,宋代呂居仁有“浮花原屬三昧手,竹齋自試魚眼湯”的詩句,范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的詩句,羅大經(jīng)(字景綸)有“待得聲聞俱寂后,一甌春雪勝醍醐”的詩句。??!鼎對于茶事的功用是太大了!即使如此,我還是嘆賞盧仝的“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楊萬里的“老夫平生愛煮茗,十年燒穿折腳鼎”,像這兩位先生,差不多可以無負此鼎了。

明代馮時可《茶錄》記載:芘莉,也叫做,就是茶籠。犧,就是木勺,也就是茶瓢。


《宜興志》記載茗壺說:陶窯分布于蜀山的周圍。蜀山又叫做獨山,蘇東坡居住陽羨的時候,認為這里很像蜀中的風景,改名叫做蜀山。如今山頂還建有東坡祠進行祭祀,因為制陶的煙霧飄來熏染,東坡祠的建筑盡呈黑色。


冒襄(字巢民)《茶匯鈔》中說:茶壺,以小巧為最佳,每一個客人一個茶壺,任其獨自斟茶品飲,這樣才能得到茶中真味。為什么呢?茶壺小巧就不會使香氣消散,味道也不會改變。況且茶中的香味,不早不晚,恰在一時之間,太早或者未足,稍緩或者已過,其中的奧妙,清心悅神,品飲自知,通曉其中的變化而采取適當?shù)拇胧耆谟谄淙说淖晕殷w味。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說:飲茶風尚發(fā)展到明代,不再碾成細末、加入香藥、制成團餅,這也是遠遠超過古人的地方。近百年以來,茶壺淘汰了銀壺、錫壺以及福建、河南的瓷壺,而崇尚宜興紫砂陶壺,這又是近人遠遠超過前人的地方。宜興陶壺的可取之處何在?就在于它用當?shù)厣街械暮疤胀?,能夠充分發(fā)揮天然真茶的色香味,如杜甫《少年行》詩中所吟詠的“傾金注玉驚人眼”,其形制高流也是著意于免俗。至于名家所制作的茶壺,一個茶壺的重量不過數(shù)兩,其價格往往高達一二十兩銀子,從而能使泥土與黃金爭價。世風日趨浮華,也足以令人感慨了??疾煲伺d陶壺的創(chuàng)始,可以追溯到金沙寺的和尚,因為年代久遠已經(jīng)不知道他的名字了。另一種說法,是提學副使吳仕(字克學,又字頤山,宜興人)曾在金沙寺中讀書,其青衣小童名叫供春,他模仿老和尚的方法制作陶壺。如今傳世的供春壺,色澤如栗子黯然沉著,堅實剛硬,猶如古代的金銀鐵器;敦厚篤實,形制周正,壺上手指的螺紋隱隱泛起,清晰可辨,可以稱得上天下第一了。世人稱它為龔春,是不對的。


萬歷(1573-1620)年間,有四大制壺名家:董翰(號后溪)、趙梁(一作趙良)、玄錫、時朋。時朋即時大彬的父親。時大彬號少山,他在藝術風格上不追求艷麗嫵媚,而以古樸、雅致、堅實、栗色作為特征,工藝奇妙,巧奪天工。于是就在陶藝領域標舉大雅遺風,獨擅空群之名目。(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保┐送?,還有李茂林(名養(yǎng)心)、李仲芳(茂林子)、徐友泉(名士衡);又有時大彬的徒弟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伯(名時英)四人;陳用卿(俗名陳三呆子)、陳信卿、閔魯生(名賢)、陳光甫;還有婺源人陳仲美,所制文玩器具反復鏤刻,重疊雕飾,極其細膩,堪稱鬼斧神工;沈君用(名士良)、邵蓋、周后溪、邵二孫、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云從、沈君盛、陳辰(字共之)等,也都各有所長。徐友泉所自制的茶壺,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名目。在茶壺上鐫刻題款也是從時大彬開始的,運用竹刀刻畫,書法嫻雅。


茶洗,又叫做漉塵,式樣像扁壺,中間加有一個弧形的鬲,底部有細孔,以便于沖洗掉茶葉中的沙塵。茶藏,是用來留住洗過的茶葉的工具。這兩種茶具,陳仲美、沈君用都有非常奇異的制作工藝。至于水勺、湯銚之類的茶具,世間也有制作得盡善盡美的,但日常還是以椰殼、葫蘆器、錫器最為實用和常見。


茶壺的制作,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壺蓋適宜弧形拱起而不適宜平面,這樣可以使得湯力集中,香氣氤氳,才稱得上達到了最佳效果。


茶壺如果出現(xiàn)有陳雜氣味,就要先用沸水倒?jié)M洗滌,并且乘熱倒掉,隨即浸入冷水之中,也要馬上拿出來將水倒掉,這樣其元氣就可以恢復了。

明代許次紓《茶疏》中說:茶盒,用來貯藏日常所用的零星茶葉,以錫制成,其作用是從大壇中分取茶葉,一盒用完之后再從大壇中取用。(此則不見于《茶疏》,而與張源《茶錄·分茶盒》略似)茶壺,往時崇尚龔(供)春所制的紫砂壺,近日則是時大彬所制的茶壺,非常受人珍重和寶愛。因為紫砂壺都是用粗砂燒制而成,正是取其砂不含土氣的優(yōu)點。

仙說:茶甌,我曾經(jīng)以陶制成,而不用瓷。用筍殼作為蓋子,再用槲葉覆蓋在上面,如同箬葉斗笠的形狀,以此來遮蔽塵埃。然后以竹架盛起來,無比清幽。茶匙,用竹篾編成,細如笊籬一樣,形狀與塵世所使用的大不相同,乃是山林隱逸生活中的物件。煎茶使用銅制的茶瓶,不免會有銅銹之味,用砂陶所制的茶銚也嫌有土腥氣,只有純錫乃是五金之母,制成茶銚能夠增益茶水的質(zhì)量。


明代謝肇《五雜俎》記載:宋初福建所出產(chǎn)的茶葉,以北苑為最好。當時上貢給朝廷的茶葉,如果不是中書省和樞密院以及皇帝身邊的人都得不到賞賜,而民間也都極其珍重愛惜。例如王東城有一個茶囊,只有楊大年來,才會取出來烹茶待客,其他客人沒有敢于奢望的。


明代支廷訓《支廷訓集》中有一篇《湯蘊之傳》,也就是給茶壺所做的傳記。


明代文震亨《長物志》中說:茶壺以砂陶所做的為最好,既不會侵奪茶的香味,而且也沒有熟湯氣。錫壺有趙良壁所制的也很好。吳中的歸錫、嘉禾的黃錫,價格都是最高的。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說:茶銚和茶瓶,以瓷器、陶器為最好,銅器、錫器次之。以瓷壺注茶、砂銚煮水這樣的配置為最好。茶盞,只有宣德窯所出的壇盞為最好,質(zhì)地厚重,色白瑩潤,樣式古雅。有一種宣德窯的印花白色茶甌,式樣得中,瑩然如玉。其次是嘉靖官窯,以茶盞底部中心有茶字的小盞為美。要烹試茶葉,以色澤黃白為好,怎么能容忍青花瓷器變亂其色澤?注酒也是一樣,只有純白色的器皿最為上乘,其馀的品種都不足取。


烹試茶葉,以洗滌器具作為第一要務。茶瓶、茶盞、茶匙等茶具一旦出現(xiàn)鐵銹味,就會損壞茶的色香味,所以必須預先清洗潔凈才好。


明代曹昭(字明仲,松江人)《格古要論》中說:古人飲茶用,取其容易喝干而不會留滯的優(yōu)點。


明代陳繼儒《試茶》中有“竹爐幽討”、“松火怒飛”的詩句。[原注:竹茶爐以出產(chǎn)于無錫惠山的為佳。]清代《淵鑒類函·茗碗》記載:韓愈詩中有“茗碗纖纖捧”的句子。


清代徐葆光(字亮直,長洲人)《中山傳信錄》記載:琉球群島的茶甌,表面呈黃色,上面描畫著青綠花草,據(jù)說出產(chǎn)于土噶喇。其質(zhì)地略顯粗糙而沒有花紋,但有作水紋的,出產(chǎn)于大島。茶甌之上造有一個小木蓋,用朱黑色漆好,下面有一個空心托子,制作頗為精致;另外,還有茶托、茶帚等。只有茶具、火爐與我國大陸稍微有些差異。


清代葛萬里《清異論錄》中說:時大彬所制的茶壺,有一種名叫釣雪,形狀好像一個人帶著斗笠在垂釣,但是形制意態(tài)自然,沒有一點牽強之意。

清代屈擢升《隨見錄》記載:洋銅茶銚,來自海外。紅銅表面燙上錫,器形很薄,重量很輕,精致而且高雅,用來烹茶最為合適。


文/網(wǎng)絡綜合

【茶世界】我國不同少數(shù)民族的茶俗

編者按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樹起源于中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栽培、利用茶葉的國家?,F(xiàn)在茶已經(jīng)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扎根,茶葉已經(jīng)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在“一帶一路”的時事背景之下,茶業(yè)界正在實現(xiàn)產(chǎn)業(yè)升級,再度復興中國茶葉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福建是國家倡議“一帶一路”的核心區(qū),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山海僑優(yōu)勢凸顯,大有可為。在【茶世界】里讀懂茶,從茶里看世界。



導 語

茶俗是我國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也是人們心態(tài)的折射。有較明顯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于人們的生活中,并且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nèi)容豐富,各呈風采。不同的地區(qū)有著自身獨特的茶俗文化,不同的民族也有著五彩繽紛的飲茶習俗。




我 國 不 同 少 數(shù) 民 族 的 茶 俗


01

白族茶俗


白族自古就有飲茶的習俗。一般家庭都備有茶具,家里來了客人,先敬茶,用完茶后才吃飯。


雷響茶 雷響茶是白族農(nóng)村中最常見的飲茶方式。把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熱,然后放上一把茶葉,邊烤邊抖,讓茶葉受熱均勻,等到茶葉散發(fā)出香味后,沖入一些開水,這時罐內(nèi)會發(fā)出雷鳴似的響聲,雷響茶由此得名。白族人認為這是吉祥的象征,客人見此也會特別開心。沖入開水茶湯便會涌起豐富的泡沫,泡沫下沉之后,再加一些開水對入茶中,這樣雷響茶就做好了。雷響茶茶汁苦澀,但回味無窮。



三道茶 白族著名的“三道茶”是在傳統(tǒng)烤茶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和規(guī)范的一種禮茶。“三道茶”不僅僅是一種飲茶方式,還與白族歌舞、曲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獨特的表演形式。第一道茶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yè),先要吃苦”;第二道茶為“甜茶”;第三道茶為“回味茶”,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后甜”的哲理。



02

佤族茶俗


燒茶 燒茶是佤族流傳久遠的一種飲茶風俗,燒茶沖泡的方法很別致。通常先用茶壺將水煮開,與此同時,另選一塊清潔的薄鐵板,上放適量茶葉,移到燒水的火塘邊烘烤。為使茶葉受熱均勻,還得輕輕抖動鐵板,待茶葉發(fā)出清香,葉色轉(zhuǎn)黃時,隨即將茶葉傾入開水壺中進行煮茶約3分鐘后,即可將茶置人茶碗中飲用。



苦茶 佤族也喜歡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濃,幾乎成了茶膏??嗖桦m然味苦,但喝后有清涼之感。對于處在氣候炎熱地區(qū)的佤族,具有很好的解渴作用。



03

基諾族茶俗


涼拌茶 基諾山是基諾族的發(fā)祥地和主要聚居地,也是六大茶山之一?;Z族栽利用茶樹的歷史已有千年,至今還保留有古樸、原始的茶俗。如在基諾山的一些基諾族子里還保留著吃涼拌茶的習俗。他們將剛采收來的鮮嫩茶葉揉軟搓細,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再按個人的口味放入黃果葉、酸筍、酸螞蟻、大蒜、辣椒、鹽等配料拌勻,靜置幾分鐘,涼拌茶就做成了。當?shù)厝藢⑦@種涼拌茶稱為“拉撥批皮”。



在民俗茶藝表演中,基諾族的涼拌茶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改進,通常是先用土鍋燒一鍋開水,再將茶樹一芽二葉鮮葉放入開水中稍燙片刻,隨后將茶葉撈入小盆中,放入食鹽、辣椒、味精等作料,拌勻后即可用小碟子盛茶請客人品嘗。


04

布朗族茶俗


布朗族有著悠久的飲茶歷史,其茶文化廣泛浸融和發(fā)展到他們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茶葉是布朗族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茶園集中在寨子周圍,生長的茶樹分屬各個個體農(nóng)戶所有,并且茶樹可以世代繼承,也可以給女兒作為陪嫁,或在村賽范圍內(nèi)贈送或出賣給其他人。竹筒茶、酸茶和鍋帽茶都是布朗族所特有的飲茶習俗。


竹筒茶 將夏天采集的茶葉炒熟后,置入竹筒內(nèi),然后用芭蕉葉封口保存。飲用時再將竹筒放在火上烘烤,直到把竹筒烤至焦黃后剖開竹筒,再用開水沖泡。這樣的茶湯在濃烈的茶香中還有種竹子的清香味。



酸茶 將鮮茶炒熟,置放到潮濕處,待發(fā)酵后放入竹筒,封口埋入土中,1個月后取出飲用。許多婦女還把酸茶放入口中細嚼,可以助消化和生津解渴。村民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鍋帽茶 人們在鐵鍋中投入茶葉和幾塊燃著的木炭,然后上下抖動鐵鍋,讓茶葉和木炭不停地均勻翻滾。等到有煙冒出,可以聞到濃郁的茶香味時,再把茶葉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揀出去,再把茶葉倒回鍋里,加水煮幾分鐘即可。這是一種比較獨特的做法。



05

德昂族茶俗


德昂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茶是德昂人的命脈,德昂族把茶當作他們的圖騰,稱自己是茶的子孫。德昂族一般居住于山區(qū)或半山區(qū),村村寨寨無一例外地都種茶,隨處都可看到一片片郁郁蔥蔥的茶林。有的村寨周圍,至今還能看到幾百年樹齡的老茶樹,它們被稱為“茶王”,備受人們的珍視和保護,寨中人以能擁有“茶王”而感到自豪。


水茶 水茶是德昂族傳統(tǒng)的菜肴,他們將鮮嫩茶葉經(jīng)日曬萎凋后,拌上鹽裝入小竹簍中再一層層壓緊,大約1周后水茶就做成了。這種茶清香可口,帶有咸味,能解渴消乏。當?shù)厝硕鄬⑵渲苯臃旁谧炖锝乐浴?/span>



06

拉祜族茶俗


拉祜族居住的地區(qū)盛產(chǎn)茶葉,拉祜人擅長種茶,也喜歡飲茶?!安坏貌韬阮^會疼”是拉祜族人常說的一句話。


烤茶 拉祜人的飲茶方法也很獨特:把茶葉放入陶制小茶罐中,用文火焙烤,等到有焦香味兒出來的時候,注入滾燙的開水,茶在罐中沸騰翻滾,再煨煮幾分鐘后倒出飲用,這種茶被稱為“烤茶”。如果家里來了客人,拉枯人必會用烤茶來招待。按習慣,頭道茶一般不給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無毒,請客人放心飲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正濃,給客人品飲。



07

傣族茶俗


竹筒茶 傣族喝的竹筒茶和其他民族的竹筒茶不太一樣,他們將毛茶放在竹筒中,分層壓實,再將竹筒放在火塘邊烘烤。在烘烤的時侯,不停翻滾竹筒,使筒內(nèi)茶葉受熱均勻,等到竹筒色澤由綠轉(zhuǎn)黃時,可停止烘烤。用刀劈開竹筒,就可以看到形似長筒的竹筒香茶。飲用的時候取適量竹筒茶,置于碗中,用剛沸騰的開水沖泡,靜置幾分鐘后可飲用。



08

哈尼族茶俗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區(qū)。哈尼族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飲譽中外的普洱茶主產(chǎn)地之一。茶在哈尼族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土鍋茶 土鍋茶是哈尼族的特色飲料之一。土鍋茶的制作簡便,用土鍋將水燒開,在沸水中加入適量鮮茶葉,待鍋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鐘后,將茶水傾入用竹制的茶盅內(nèi),就可以飲用了。土鍋茶湯色綠黃、清香潤喉、回味無窮,哈尼族人常用其招待客人。平日,哈尼族一家人也聚在火塘旁,邊喝茶邊敘家常,以享天倫之樂。



竹筒茶?哈尼族也喝竹筒茶,制作方式和傣族的竹筒茶有所不同。他們將泉水放入竹筒中煮,等到水沸騰時,將新鮮的茶葉塞入竹筒內(nèi),再用芭蕉葉把竹筒封口,煮10分鐘左右,把竹筒撥出火塘,竹筒茶就做好了。這種竹筒茶,味道比較清淡,茶湯顏色清翠賞心悅目。



09

苗族茶俗


萬花茶?在湖南西部苗寨流行著一種萬花茶。制作萬花茶的工序很復雜,要將橘子皮、冬瓜皮等切成或雕成各種形狀,并反復晾曬。每次飲用時,只取幾片放進杯子里,再用沸水沖泡,各種形狀的“干皮”在水中漂浮沉落,十分好看。喝到口里頓時會覺得清醇爽口,芳香甜美,頗具開胃生津的作用。



油茶?苗族的油茶是頗具特色的,當?shù)厝擞小耙蝗詹缓扔筒铚?,滿桌酒菜都不香”的說法。苗家油茶的做法與侗族油茶不同。他們將油、食鹽、生姜和茶葉倒入鍋內(nèi)一起炒,再加入清水煮沸。飲用的時候,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黃豆、花生、米花、糯米飯的碗里,再放一些蔥花、蒜葉、胡椒粉和山胡椒為作料。夏、秋兩季,可用豆角,冬季可用紅薯丁等泡油茶。喝茶的時候主人會給客人一根筷子,如果不再喝了,就把筷子架在茶碗上。否則,主人會一直陪你喝下去。



10

藏族茶俗


藏族地區(qū)干燥、寒冷、缺氧,食物以牛、羊肉和糌粑等油膩物品為主,缺少蔬菜。茶中富含茶堿、單寧酸、維生素,具有清熱、潤燥、解毒、利尿等功能,正好彌補藏族飲食中的不足,可防治消化不良等病癥,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酥油茶 是每個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食品。人們常說,沒有喝過酥油茶,就不算到過西藏高原。制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加水熬成濃汁,把茶水倒入木桶,再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上下來回抽攪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再倒進鍋里加熱便成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人常用酥油茶待客,他們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guī)矩。主人會熱情地給客人倒上滿滿一碗酥油茶,可剛倒下的酥油,客人一般不能馬上喝,要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里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后呷上一口,并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能一口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就擺著??腿藴蕚涓孓o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貌。



奶茶 奶茶也是藏民喜愛的一種飲料。清茶熬好后,將適量的鮮奶倒入茶鍋內(nèi),攪拌均勻,就制成了奶茶,有些還加上鹽、核桃、花椒、曲拉(干奶酪)等。這種茶奶香濃郁,口味獨特。



11

維吾爾族茶俗


維吾爾族喜歡喝磚茶,在飲茶習慣上又因所處的地域不同而有差別。奶茶天山以北(北疆)的維吾爾族多喝奶茶。維吾爾族奶茶的做法是將茶葉放入壺里,等壺里的開水煮沸后,放入鮮牛奶或已經(jīng)熬好的帶奶皮的牛奶,再加入適量的鹽。


香茶 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平常愛喝香茶。他們認為,香茶有養(yǎng)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飲料。南疆維吾爾族煮香茶時,使用的是銅制的長頸茶壺,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這與北疆維吾爾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樣的。南疆維吾爾族老鄉(xiāng)喝香茶,習慣于一日三次,與早、中、晚三餐同時進行,通常是一邊吃馕,一邊喝茶。



12

回族茶俗


三炮臺 蓋碗茶,流行于許多民族,但回族的蓋碗茶卻與眾不同,它不只是茶,茶中還有其他飲品。在回族家中做客,以茶禮為重,主人請客人上炕入座,接著敬上一碗蓋碗茶,因其包括茶蓋、茶碗、茶托三部分,故在回族地區(qū)又被稱為三炮臺、三炮臺碗子。茶碗內(nèi)除放茶葉外,還要放入冰糖、桂圓、大棗等,味道甘甜,香氣四溢??腿艘贿咃嫴?,主人一邊斟茶,別有情趣。這種蓋碗茶,除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回族中盛行外,在當?shù)氐臐h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等民族中也很盛行,成為待客的重要茶俗。



罐罐茶 住在寧夏南部和甘肅東部六盤山一帶的回族,除了與漢族相同的蓋碗茶、八寶茶習俗以外,還與回族雜居的苗族、彝族、羌族一樣有喝罐罐茶的習俗。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熬罐罐荼。喝罐罐茶以喝清茶為主,少數(shù)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人花椒、核桃仁、食鹽之類。喝罐罐茶還是當?shù)赜e接客不可缺少的禮俗。倘若親朋進門,他們就會一同圍坐在火塘邊,一邊熬煮罐罐茶,一邊烘烤馬鈴薯、麥餅之類,如此邊喝茶、邊嚼香食,趣味橫生。



13

畬族茶俗


畬族自稱“山哈”,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nèi),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qū)。茶是畬族人民必備的飲料,用茶敬老待客是畬家的傳統(tǒng)習俗。


春節(jié)茶 每年逢清明采茶時節(jié),畬家的媳婦必親自采制幾斤絕對上等的名茶,并加以密封貯藏,每到大年初一娌妯們就爭先邀請爹姆及親戚叔嫂到自家敬品一杯“春節(jié)茶”,她們不僅在采制名茶時就十分考究,在沏泡時也十分注重技巧,煮茶的用水必取村中最為凈潔的山泉,煮沸的開水必稍擱片刻再行沏泡,茶具必選用半透明鏤空細花的薄胎瓷碗,沖泡時必先以少量開水潤濕茶葉,然后泡至七分滿淺,觀沏在杯中的名茶,湯色亦濃亦淡,如釅如醇;看盞中的葉芽,若眉若花,栩栩如生;賞手中茶杯,見香霧繚繚、云氣裊裊;啜杯中茶味,回味悠長,清香撲鼻,令長輩嘗后心曠神怡。據(jù)當?shù)乩先酥v敘,畬家媳婦用茶敬孝上輩、鄰里和睦是傳統(tǒng)風俗,只是發(fā)展到今天,使娌妯茶俗更增添了溫馨的家庭氣氛。畬家客人進門不分生熟,必給敬茶??腿撕炔枰屩魅艘粵_一泡,當?shù)胤Q喝二道茶,不飲二道就走視為失禮。如果客人確實不喜飲茶,也要事先聲明,第三道主人就隨客意不再沖泡了。但在惠明寺附近一帶,這里由于長年云霧繚繞,使得惠明茶不僅香高味甘,且數(shù)沖不淡,因此客人若沖三杯、五杯,主人更為高興,已顯示自己的茶葉品質(zhì)優(yōu)佳。總之,作客畬家,主人必以茶敬待,讓你喝個夠,喝出“一杯淡,二杯鮮,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味猶存”的惠明茶韻。



寶塔茶 畬族“寶塔茶”是福建福安畬族同胞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婚嫁習俗。“寶塔茶”文化說的是,男方送來的禮品要一一擺在桌上展示。女方會取豬肉、禽蛋等過秤,男方一語雙關地問道:“親家嫂,有稱(有親)無?”親家嫂連聲答道:“有稱(有親)!有稱(有親)!”接著,女方用樟木紅漆八角茶盤捧出5碗熱茶,這5碗熱茶像疊羅漢式疊成3層:一碗墊底,中間3碗,圍成梅花狀,頂上再壓一碗,呈寶塔形,恭恭敬敬地獻給代表男方的“親家伯”品飲。親家伯品飲時用牙齒咬住寶塔頂上的那碗茶,以雙手挾住中間那3碗茶,連同底層的那碗茶,分別遞給4位轎夫,他自己則一口飲干咬著的那碗熱茶。這簡直是高難度的雜技表演!要是把茶水濺了或倒了,不但大伙無茶喝,還會遭到“親家嫂”的奚落。在獻茶時,通常還有一段對歌習俗。


鳴謝:本文來源于由中國茶葉博物館編著的《話說中國茶》,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分享,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lián)系,在此表示感謝

紅茶沖泡方法和步驟技巧

  沖泡紅茶一般使用白瓷蓋碗茶具,投茶前先用開水燙洗一次茶碗,用水以山泉水、礦泉水或純凈水為宜,泡出的紅茶口感更佳。投茶3-5g后,注入90度以上的熱水,浸泡至湯色加深,芽葉舒展,即可飲用。

  紅茶沖泡步驟

  1、新鮮冷水煮沸泡茶

  水龍頭中流出來的水飽含空氣,用來泡茶可以將紅茶的香氣充分引導出來。紅茶最好用新鮮的水煮沸后沖泡適宜,隔夜的水,二度煮沸的水或者保溫瓶中的熱水沖泡出來的茶都失去了原有的香味,不適合用來泡茶。

  2、茶具先用滾水清洗

  在茶杯和茶壺中注入煮滾的開水,以漸歇的方式溫茶壺和茶杯,避免水溫變化過大。茶壺的壺身之所以是滾圓型,就是為了讓茶葉在沖泡的時候有完全伸展的空間,香味更易散發(fā)。

  3、茶葉的量要適中

  泡紅茶一般一杯用一茶匙(約2.5克)茶葉即能沖泡出一杯濃香的紅茶,但想要泡出更加純正的紅茶,最好以兩茶匙的紅茶葉量來沖泡紅茶,這樣才能更好的發(fā)揮紅茶香醇的原味。

  4、水滾開馬上泡茶

  當熱水開始沸騰后約30秒的時間內(nèi),形成的水花像一元大小的硬幣時開始沖泡紅茶,這個溫度是最適合不過的。

  5、茶葉沖泡后悶一會

  快速沖泡的茶葉無法一時釋放出茶葉的香味,因此茶葉沖泡后可以根據(jù)茶葉濃度大小悶一段時間再喝,一般來說,茶葉濃度分為一到四級,一級最弱,四級最強,沖泡時間從兩分鐘到三分半鐘依次遞減。

  6、依據(jù)口味加適量糖或牛奶

  不喜歡原味紅茶的人群可以試試在紅茶中加入蜂蜜,牛奶,檸檬進行調(diào)味飲用。需要注意的是,紅茶雖然茶多酚含量少,但經(jīng)過熟化過程,刺激性弱,適合晚上飲用,腸胃虛弱的人群,喝紅茶時加點牛奶能起到一定的溫胃作用。

  紅茶的泡法

  1、清飲壺泡法

  對于紅茶,特別是工夫紅茶,中國的大多數(shù)地方都采用清飲泡法,即在茶湯中不加任何調(diào)料,使茶發(fā)揮固有的香氣和滋味。飲茶時,手捧一杯好茶,靜聞慢嘗,細評默品,進入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所以對工夫紅茶,特別是工夫紅茶中的名優(yōu)工夫紅茶,一定要用清飲法,方能領悟紅茶的特有風韻,享受到飲紅茶的奇趣。

  2、清飲杯泡法

  茶杯通常選用精美的細瓷壺和白色帶托的有柄瓷杯,也可與咖啡杯通用。用100℃左右開水,從較高的位置沖水壺水沖入茶杯,沖水量為100毫升左右。每杯置茶3克為宜。除紅碎茶葉外,通常可續(xù)水2~3次。

  3、調(diào)飲泡茶法

  調(diào)飲,即在茶湯中加入調(diào)料,以佐湯味。當今的調(diào)飲泡法,比較常見的是在紅茶茶湯中加入糖、牛乳、檸檬、咖啡、蜂蜜或香檳酒等,所加調(diào)料的品種和數(shù)量,隨品飲者的口味而定。調(diào)味紅茶主要有牛奶紅茶、檸檬紅茶、蜂蜜紅茶、白蘭地紅茶等。

  4、茶包沖泡法

  茶包(袋)對于忙碌的現(xiàn)代人而言是相當方便的。但一般人都認為茶包泡紅茶簡單不雅致。但若是您肯多花點心思,還是可以泡出一杯極品紅茶的茶包的種類其實是很多的,除了一般的紙袋式之外,還有網(wǎng)狀尼龍材質(zhì)的立體式茶包,以及茶壺專用的上頭有細繩的茶包。

  紅茶飲用廣泛,這與紅茶的品質(zhì)特點有關。如按花色品種而言,有工夫飲法和快速飲法之分;按調(diào)味方式而言,有清飲法和調(diào)飲法之分;按茶湯浸出方式而言,有沖泡法和煮飲法之分。紅茶的泡法多種多樣,你會幾種呢!


找到約9條結果 (用時 0.002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