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茶道視頻教程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01 秒)

春山覓珍:披青戴甲——“長胡子”的古茶樹

省城的文爭老師說:春天來了,她想去看看大熊山里那些傳說披青戴甲,會長胡子的戰(zhàn)士了。而她所說的戰(zhàn)士就是大熊山里古代蚩尤部落后裔莫猺人遺留至今100年到500年之間的古茶樹了。

文老師是一名花道師,她在長沙有一家童粼文化工作室,既是四時清芬的花室又是傳道授業(yè)的茶室。文老師到達大熊山的第一天我陪她參觀了蚩尤屋場和我們湘熊茶業(yè)旗艦店,給她講了茶祖蚩尤和酒神春姬的愛情古故事,也講了獵神茶使張五郎為愛奮不顧身與急急私奔的故事,茶神孟公燒炭送茶愿天下共清涼的義舉,關于大熊山的古老傳說和梅山文化勇猛大義的精神內涵都引起了她的共鳴,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們便開啟了進山尋茶之旅。


我們從大熊山的西線出發(fā),第一站便是一德橋,這是一座坐落于早溪之上的風雨橋,始建于乾隆壬午年(1762),橫跨兩岸田野兩百多年曾為過往的商客鄉(xiāng)民提供方便。一德橋是全木榫卯結構,全長24米寬五米,單跨式平梁木梁橋,屋檐為硬山頂樣式。木橋兩側為條石墩,墩上為木質6層墊梁式結構,層層挑出以支撐木構橋面,橋面木廊柱上挑木枋,覆蓋有小青瓦,內設欄桿,橋身兩端有牌頭,青磚墻面,外抹石灰,牌頭有彩繪遺存,兩端均有陰刻“一德橋”字樣石刻。文老師十分好奇古代為啥會在小溪上建如此規(guī)模的風雨橋而不是直接建造木板橋或是石板橋,而這個問題便離不開大熊山的茶了。大熊山在宋代開化梅山之后,朝廷為了彌補江南茶區(qū)減產不足的窘困,便在梅山大量開發(fā)茶葉用于邊疆茶馬互市和與北方遼金西夏求和,大熊山作為蚩尤部落南遷退隱的茶鄉(xiāng)腹地自然成為了重要產茶區(qū),明清時代便在大熊山腳下建立了蘇溪關茶稅官廳,大熊山下的龍珠山也成為了黑磚茶和紅磚茶的發(fā)源地。


明清時期為運輸這些茶葉前往邊境和境外的英俄,茶商們在大熊山中翻山越嶺形成了縱橫交錯的茶馬古道,水路并舉,通過資江把大熊山的茶運往漢口北上,17世紀至20世紀近三個世紀形成了一條橫跨亞歐、享譽世界的萬里茶道,東線起點是武夷山,西線起點便是資江上游的新化大熊山。這些茶商為了方便運輸茶葉和沿途吃住,便會在下山的鎖鑰之地修建風雨橋,他們聯(lián)合當?shù)氐泥l(xiāng)紳、士子、民眾捐錢筑石,刻碑留言,弘揚功德。文老師繼續(xù)追問旅途如此艱辛和漫長,他們是如何解決生活問題的。而這更是離不開風雨橋了,風雨橋顧名思義便是遮風躲雨之意,一般在風雨橋的一側會建有茶亭,茶商們可以在風雨橋停腳歇息的時候也可以在茶亭吃飯住宿完成補給,守橋人或者守亭人都有相應的義田和沿途茶商的施舍維持生計,茶亭和風雨橋就相當于今天高速公路上的服務站。

同行的周老師也好奇地問長路漫漫難道就沒有山賊打劫或者其他災難?而這就更離不開風雨橋上的兩位橋神了!風雨橋最中央一般會供奉有神位像,上面是關公或者水神楊泗將軍,下面便是孟公,自古就流傳一句話“關公坐橋庭”,意思就是關公會鎮(zhèn)守此橋,古代茶商一路均是結伴而行,會結義共抗風險,因此關公成為了橋神也成為了誠信互助的精神信仰。有了“關公”護體的茶商,賊自然也就不攻自破。此外在水患兇險之處的風雨橋橋身上也會雕刻有鎮(zhèn)橋獸,一般是蜈蚣與雞,也有使用姜太公圖式或者當?shù)匚讕熑珥標畼虻年惼范?,總之有了橋神、茶神、?zhèn)水神獸、仙道的護佑,茶商一路便能順風順水,一路長虹。


同時修建一德橋的文人雅士也留下了他們的珍貴文字,讓后人一覽熊山風韻。橋尾留有一副名聯(lián):一雨鏡天新綠水,德星遙映小紅橋。這副嵌字聯(lián)既有熊山風雨的山野詩意,又一語雙關,功德與善良就如同星辰山水永顯于世。光緒九年(1833)一位讀書人方聯(lián)翱寫了《復修一德橋碑》,碑文載:大熊之麓余母族在焉,課讀于斯者十余載,橋距書舍僅數(shù)十弓,每當晴柳碧陰,黃鸝聲宛轉,可聽風雪漫空。于碑文主人而言這是一座連接故鄉(xiāng)和母親的橋,這座橋有詩書禮易文章、立言立德立功的出世使命,也有四季春秋的空明和隱逸山水田園的入世之念。


我們沿著明清時代形成的大熊山茶馬古道繼續(xù)策“馬”奔騰,經過栗山界的石亭子和茶亭,石亭子是一座涼亭,有石桌和石凳供人休息,里面保留有有清代的功德碑和擋箭碑,至今仍有一段完整的石板路直接延伸到栗山界茶亭,茶亭八十年代還保留并有修復碑,記載了茶亭規(guī)則和守亭人的義務,是研究古代地方茶亭制度的活化石。經過短暫到上坡我們便來到了第二站高峰湖,這里是一處人工湖,前些年因為修建保護性水源地,所以在原來的田家垣古村筑壩蓄水修建了大熊山上第一個高峽平湖,而田家垣也在遷離原址修建了田家垣安置小區(qū),安置區(qū)原來便是一片古茶園,如今僅沿湖保留有數(shù)畝古樹茶,依稀守護著湖下舊鄉(xiāng)并看護著山谷中新的家園。文老師說來到高峰湖所有的思緒都像田家垣瀑布的百米飛瀑一樣,飛馳而下不見蹤影,唯有青山碧水,純凈無瑕。周老師在湖邊捧起湖水并暢飲起來,周老師很喜歡這汪清冽的翡翠,俯瞰起來就像是鑲嵌在大熊山的一顆會呼吸的明珠,風云在此聚會,蒼翠與寧靜的事物在此幽思常駐。高峰湖此處可通往金竹茶亭進而可下龍珠山,金竹茶亭是大熊山茶馬古道西南方向通往安化的重要樞紐,還保留有完整的磚木結構,并留有傳世名聯(lián):金井烹香茗,好煮龍團三百片;竹聲留過客,題攬熊山數(shù)萬重。


我們繼續(xù)過馬家沖古茶市、天池坪便上到了海拔1200米以上的景區(qū)主游道,這里是老山界,是高峰湖工區(qū)區(qū)和禮中工區(qū)的分界線,也是南風區(qū)和北風區(qū)的分水嶺,當?shù)乩习傩斩际①澏Y中工區(qū)的茶好,有俗語:(禮中)好茶不過老山界。文老師詢問為啥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其實大熊山區(qū)域位于雪峰山脈東南麓北段,資水環(huán)繞,冷暖氣流持續(xù)交鋒形成了南風灌頂?shù)臍夂蚱嬗^,這里的茶也就有了陰坡和陽坡的差距,迎風坡和背風坡的差異,大熊山境內溝壑溪流縱橫交錯,山谷跌宕起伏,茶葉山場也就有了溪澗和坑谷兩大特色,再者因為土壤、品種、小環(huán)境、工藝不同而形成了上百個特色茶葉山場,各有風味。禮中工區(qū)因毗鄰安化茶葉流通市場較快也更早為世人所知,整個大熊山區(qū)域近五萬畝古茶園所產茶葉品質,只是成名有早晚,有些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比如九龍工區(qū)的辣子坪古茶園、九分頭古茶園、錫溪工區(qū)的豬腦沖古茶園、四季山古茶園等,其實各有千秋,滋味變化萬千。大雪還沒有完全融化,我們朝著劉家坑古茶園方向走去,一路上都是殘雪裹挾著植被和溪澗,風化的頁巖也跌落在公路上。在位于木子灣的一處古茶園我們停了下來,潺潺的溪水上還覆蓋有皚皚白雪,清水穿雪而過,在小河谷也形成了巨大的雪堆,周老師在上面滑起了雪,30℃左右的坡度剛好一直能到上面的茶園,周老師一直驚呼雪中蒼老的古樹與自然風雪的磨合融洽此刻完美地呈現(xiàn)了出來,我們此刻也都為植物的韌性堅強而感動。


我們繼續(xù)前行往劉家坑溪谷開去,我調侃周老師能不能過十道拐,因為我們即將從1000往下到五百米的河谷,直線下降500米,航拍的急彎有十道,周老師說沒問題,當年也是從汶川現(xiàn)場活著回來的人,此刻文老師也有些又驚又喜,對劉家坑這片古茶園有著桃花源一樣的憧憬,因為我告訴過她,劉家坑是一處小橋流水人家的溪谷,有花有茶,寧靜無憂。我們穿過十多道彎后終于來到了接近溪谷的木房,見到了老茶人卿黨福,他八十多歲擅長制作老紅茶(百年老樅),以往我們都是在他家吃飯,他告訴我們兒子去了安化老婆家,我們只好先去河谷看古茶園??吹较獫镜哪且豢涛睦蠋熞恢痹谂呐呐模痉?、河流、古茶樹都是她夢寐以求的干凈場景,她在茶園里奔跑,像在跳舞與一株株古老的茶樹對話共語,她一直在拍攝視頻分享給她的學員,對這片茶之桃源喜不自勝。我?guī)戳宋覀儎⒓铱咏鼉砂佼€古茶園中兩株最有代表性的古茶樹,一株我們專門給它裝了一個攝像頭,它上“會長胡子”的全身披青的兩百年古茶樹,樹有多高,胡子就有多高,其實它身上是一層青苔絲,古茶樹生長一定年份后在濕氣作用下,自然腐化的古茶樹表面木質層上會有寄生物,青苔便借機附著生長形成長長的胡子。另外一株便是五百年以上的古茶樹,它是小葉品種,身上除了有青苔地衣還會有白色或者青色的菌朵,我們稱之為“戴甲”,因為樹齡越大,茶樹表層變成了菌類物質天然的溫床,這些青苔和菌朵也成就了百年老樅的“樅味”與“喉韻”。此外我們一百年以上的古茶樹會有白色的地衣成圓圈狀附著在茶樹枝干上,三百年以上的古茶樹枝干會有厚實的青苔區(qū),四百年以上的古茶樹會有蛇皮紋,表皮有部分脫落,如古琴流水紋。


文老師繼續(xù)往前面的山谷走去,她在巨石上望著遠處的群嵐,她說:茶就是一杯山水,青山做畫屏,溪水煎春茶,我們都可以借一杯茶和古人對話,直至最安靜的夜月,與摯友共候芬芳。劉家坑古茶園有一塊民國時期的修路碑,這也見證了萬里茶道的長盛不衰,過去這里可以直通安化穿巖江至洞市、小淹,小淹便是資江繁榮的古茶市,兩江總督陶澍便生葬于此,劉家坑的人也因此大都娶的是安化老婆,山里也流傳一句話“安化的姑娘不如新化的嫂,新化的茶不如安化的草”,其實不管從婚姻還是商業(yè)貿易來說這都是民間兩地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民間草茶興起,新化茶大都以安化茶名義出口遠銷了。


大家從溪中取了一瓶水回去泡茶,我們便往回趕去看木子灣的小喬木古茶樹。木子灣是一處高曠的平坡,這里背后便是八擔米山原始森林,陳毅一家便在上面開了一家原始森林農家樂,他家是采藥與狩獵世家,是傳統(tǒng)的原住民“梅山”,翻山打獵,下河摸蝦,采藥煉丹都是看家本領,陳毅常常自己制作老紅茶、黑毛茶和九制黃精,是一位地道的山民,靠山吃山,勤勞勇猛。木子灣古茶園上三米以上的古茶樹驚訝到了文老師,她站到樹下要求我拍一張她與茶樹的合照,確實茶樹主干都有胳膊大小,植物遒勁的力量讓人的敬意油然而生。木子灣的海拔剛好是一千米,這里的茶園因為當北風,茶葉葉面略有凍傷,其實大熊山的茶農很早就有種茶制茶的智慧,他們一般選擇在溪澗和山谷種茶,一路上去兩邊的植物會形成豐富的腐殖層,另外上游沖刷的肥沃砂土茶樹可以主根深扎下去,溪澗坑谷晝夜溫差大,茶葉的多糖合成自然也就高了。


最后我們便是去了解最后一個愿望:去熊山之巔喝一泡大熊山古樹紅茶,去熊山古寺許一個新年愿望。我們到了黃陽界便朝著山頂一路開去,在貞仙寺遺址我們在攤子上買了玉米和麻辣燙填肚子,在瑟瑟寒風中得到了溫暖的眷顧。貞仙寺本是大熊山的金頂,與峨眉山金頂一樣,是佛教圣地,相傳這里是李氏、汪氏、張氏三位貞仙娘娘修仙的道場,至今還保留有“熊山古跡”的摩崖石刻,旁邊有油鹽洞遺址,是古時候鄉(xiāng)民解除饑荒求生的寶地,貞仙寺歷史上也因此一直香火興盛,許多香客都會絡繹不絕來此朝圣。熊山之巔是主峰之一的大熊峰,海拔1605米,僅次于最高峰九龍峰1622米,這里也被稱作瞭望塔,古時作為防火和防戰(zhàn)的通訊塔,現(xiàn)如今建有觀景臺。我們沿著游步道慢慢往上登頂,首先看到了“湖紅之源”石碑,這是2022年新化被授予“湖紅之源”而在新化三大山頭樹立的紀念碑,大熊山也是名副其實的湖紅之源,因為在這里不遠處的黃陽界古茶亭便發(fā)現(xiàn)了《繼善亭序》,這是2022年方八另老師和我主持新化茶葉資源調查在大熊山開展地毯式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的,碑是光緒十八年(1892)所立其中記載了:“蓋中國出洋之物多者紅茶,熊山茶品最佳,每三四月間采茶販茶者輻輳于是,出其途之人摩肩疊跡……今則俄英諸國遠在數(shù)萬里,梯山航海,莫不來王,可謂盛矣?!?/p>


我們在山頂打開了都籃,拿出茶具一一擺好,文老師使用悶壺注水沖泡了大熊山古樹紅茶,茶湯在風中飄來花香,游客也都望向茶席,就這樣在熊山之巔的凌風中喝上了一杯熱氣騰騰的古樹茶,與蒼穹對視,枕藉著歷史,告別過往,重新開始對生活熱烈滾燙的追求,像一棵大熊山古茶樹一樣,傲立蒼穹,不屈不撓。我們返程時車胎爆了,三個人都沒有換過備胎,所幸有一位大哥幫我們打開了千斤頂和螺絲,然后我們按照視頻教程順利換好了胎,我們還來得及感謝他也在匆忙之中下山了。也是冥冥之中好事多磨,我們又發(fā)現(xiàn)車上多了一個釘子,于是匆忙往山下趕去修車,路過熊山古寺也只是朝著關閉的大門拜了一下圣帝和財神,至于佛祖和觀音,也為我們下次的尋茶之旅留下了契機。熊山古寺是明代便開山的古寺,是南岳圣帝飛升之地,也被稱為圣地祖庭,寺廟保留有完整的江南禪宗塔墓群,以寶臺禪師塔為主構成了蓮蹤圣跡,大熊山的禪茶便是從西泉寺發(fā)源在熊山古寺(古真堂)發(fā)揚光大,法脈綿延。


此次尋茶之旅從一德橋的浪漫起興,在熊山古寺的倉促中頓止,如同在不完美的歲月中感受完美,這便是茶與禪的永恒智慧。

文爭—湖南童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國家高級花藝師、中國插花花藝協(xié)會會員。她是生活美學的傳播者,把愛與美好、希望與生態(tài),通過花為介質,普撒在生活中。她將藝術的種子,讓:美的種子在人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來源:湖南省紅茶產業(yè)發(fā)展促進會,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友網2021年度評測達人榜大合影,你上榜了嗎?

年終歲尾,2021好像就這樣輕而易舉的溜走了,一整年的派茶工作也告一段落。站在現(xiàn)在眺望過去,非常感慨于時間的飛逝,回首這一年的茶友網變化很多,就評測達人而言,就不斷有新人涌入,可能唯一不變的也就是變化了。

今天想聊聊茶友網的評測達人,起因是今年的新人“人在草木”茶友,專門寫了一篇《達人茶友歌》,基本上把目前活躍的評測達人都包含進去了,我們先看看他寫的歌吧:

達人茶友歌

作者:人在草木

天氣漸寒,茶友網熱。你來我往,任君評說。達人競秀,茶友高歌。

相聚是緣,圖個樂呵。泥泥不凡,月宮桂折。見多識廣,青山巍峨

姜是老辣,草根大哥。明心見性,菩提浮葉。茶己不已,飄然南國。

靜心喝茶,何事可說。三C無言,猛虎靜臥。云海散人,天涯孤客。

茶語不言,只為茶悅。無憂之石,饞茶一味。一葉知秋,一樹一葉。

公木白水,為蘭奔波。茶可醒人,常思己過。人文藝術,木易茶覺。

黑夜冷鋒,寶劍寂寞。丁丁說茶,風光霽月。遲到春天,茶說已覺。

函谷荼人,一盞懂過。茶水阿泡,天作之合。遁世喝茶,挖井人也。

有茶相伴,漫長歲月。愛惜羽毛,不亂評說。達觀茶人,知足常樂。

林黛睿兒,茗詩茶歌。茶友圈內,茶友眾多。人上一萬,各有特色。

愛崗敬業(yè),鄧勇批折。長遠媽媽,茶白白了。茶音茶樂,貝多酚歌。

禪茶一味,天天都喝。心靈茶湯,知識很多。一抹陽光,悠然自樂。

貪茶一口,愛好不多。小C會玩,心巧手活。喝茶喝茶,哦哦嚯嚯。

一念唯茶,茶待來者。四斗兒呀,伙食不錯。皮埃爾哥,茶老壺多。

愛喝茶的,小王同學。茶霸花兒,好茶挺多。大連東哥,不錯小伙。

反方向鐘,努力拼搏。娜娜姑娘,愛喝茶的。飛揚茶韻,可愛活潑。

茶碎末兒,傷心不說。細膩茶友,一杯獨酌。愛喝茶的,小張不錯。

茶人丸子,智齒拔了。茶小白呀,有喝就樂。善茶者也,都是陳貨。

自我修養(yǎng),演員嚴格。多彩云南,天邊飄過。司馬兔兔,非茶不喝。

請問茶友,董姑娘么。白茶一杯,惋惜葉落。一生一茶,剛剛好的。

紅不喝酒,卻賣人喝。邊吃邊喝,鋦瓷翔哥。喝喝茶喲,擼擼串嗬。

茶品人生,悠然自樂。孤鴻燒弦,有茶就喝。精明茶友,一四三二。

繹心的茶,有點獨特。等待茶友,可曾來過。忠厚傳家,茶品生活。

茶詩分享,涼介快樂。愛喝茶人,是很特別。丁丁糖茶,甜蜜有約。

憂傷茶友,請別難過。孤獨劍舞,誰能共喝。小茶控兒,為茶執(zhí)著。

濟茶知己,不用多說。汐汐梓銘,是枚帥哥。叮當叮當,找茶自悅。

茶不嫌多,豆芽一棵。流浪火槍,向茶開火。東瓜兄弟,常來做客。

天藍海蘭,海闊魚躍。深諳茶道,茶顏觀色一生清閑,來了開喝。

一兮一兮,一兮幾何。萬千茶友,一一難說。沒有寫到,請別難過。

說實話,這歌,真心的打動了茶友網和很多茶友!為此,我們將歌拍攝成了歌!視頻被很多茶友點贊了,在此要感謝人在草木以及各位茶友。


說到這里,很多茶友比較關心:這一年到底多少茶友(競爭者)寫過報告?現(xiàn)在來揭曉一下,這一年總共有275位茶友寫過評測,相對我們派出的茶品份數(shù)來講,平均每人可以有4餅有余。依此可以看出,就獲得茶而言,其實競爭并不大!關鍵是要能跨入門檻,以及在入門后能寫出優(yōu)質報告,從而獲得二次三次多次的派茶機會。如何入門,可以看我們往期寫過的教程,在茶友網[教程攻略]茶友圈查看,重點無非也是多申請或者完成自發(fā)報告跳過新手這一階段,別無其它。

另外,歌里面有很多茶友沒有被寫到,梳理了一下2021年的評測作品,275位茶友共創(chuàng)作、發(fā)布了1392份評測報告,有部分作品是茶友自發(fā)的評測報告,自發(fā)的占比不是很大,但是星星之火,也是非常的可貴,以后也是非常鼓勵這樣做。那么,這275位茶友都有誰呢?我們給個鏡頭留個合影,萬一有疏漏,還請茶友見諒:

好,看手勢,茄子!每人一張,自己截圖哈!


是不是有很多熟悉面孔?在275位茶友中,寫10份以上(包含10)的茶友有23人,多數(shù)茶友集中在5到10份之間,5份以下一般是2021年的新人,偶爾有幾個新人能寫到6份以上。以上數(shù)據(jù),只是統(tǒng)計了2021年寫評測的茶友,很多2021之前參與評測的茶友,可能是疫情以來工作生活繁忙,沒有顧上寫評測了,不過還是會偶爾登錄茶友網看大家的評測,也偶有和大家交流,我們深切的期盼疫情趕快過去,大神們早日回歸,繼續(xù)和我們玩在一起,給茶友們寫出更多精彩的評測內容。

那么,這一年,寫評測報告最多的茶友是誰呢?估計經常關注茶友網的茶友也能猜到,那就是青山巍峨大神,總共寫了16篇,青山老師的評測可以說是數(shù)量多、質量高,我們的"人在草木"茶友評價他是:見多識廣。  

排在青山之后的茶友是"貝多酚",一共寫了14篇評測,他四月份才被派到第一份茶,但是他寫了7篇自有產品的評測報告(我們叫自發(fā)報告),對類似這樣努力的茶友,派茶時當然是要多考慮一些的。新來的茶友,也可以模仿貝多酚,首先自己寫一篇自己產品的評測,這樣就能跳過新手期只派沱茶的規(guī)則。  

平臺上,優(yōu)秀的茶友非常多,就不一個個點名表揚以及點評了,大家可以看看人才草木茶友寫的“贈+茶友”的各詩詞,很多都點評很到位。  

最后再說說很多茶友關心的“怎么寫出好的評測報告?”這一問題。關于寫出好評測,其實沒有唯一標準、答案的,一直遵循的就是:用心就行!什么是用心呢?其實,就是多花點心思、時間!我們給出的要求,其實算是最低要求,實在不行就按照要求寫;你要是覺得按照要求寫沒啥難度,那可以發(fā)揮點創(chuàng)造性,加大自己的難度,沒必要固定什么格式,同時可以多參看各類評測筆記,多做創(chuàng)新,也是可以的。

當然,這里只是簡單的舉例了一下,其實可以拓展的方向是很多的。比如,你可以分享精簡實用的茶葉知識;你可以探索新奇有趣的創(chuàng)意飲茶法......但這,還遠遠不是全部,相信這么多茶友,每人想一個,那茶友網將更加精彩。

老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飲茶者,是不是也可能有上百種飲茶、評測方式!2022年,各位茶友是否愿意以不同的方式,讓自己的生活更精彩,在茶友網分享、標記自己的茶生活呢?我們共同期待哦!

講座紀要:“沫沉華浮:當代茶藝中的商業(yè)與美學

2022年4月30日下午14點至17點,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主辦的當代藝術人類學論壇第二十八期在騰訊會議平臺進行。本期論壇主題為“沫沉華?。寒敶杷囍械纳虡I(yè)與美學”,主講人為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肖坤冰。同時,論壇邀請了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中心副教授張靜紅、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覃延佳與上海財經大學講師梁捷擔任對談嘉賓。學術主持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所長、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李修建研究員。

論壇之初,主持人李修建研究員介紹了主講人與對談嘉賓,并針對此次論壇的主題做以簡要的開場討論。他談到,中國的茶文化發(fā)端于漢魏六朝、興于唐、盛于宋并一直延續(xù)至今,透露著中國人哲學信仰、價值觀念、審美趣味與人生理想的深層密碼。茶文化的興盛與文人階層的推動密不可分,文人將儒釋道思想融入飲茶活動從而使其蘊含有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吃茶的風俗在唐宋時期傳入日本,日本對其進行了一番民族化、本土化的改造,進而形成注重儀式感的日本茶道。審美人類學家雅克·馬凱指出16世紀的日本茶道就是“美感所在”的中心。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茶文化在中國走向了衰落。民國時期,民國政府開始派人赴日本學習茶藝茶道,新中國成立后,也通過南茶北移,東茶西擴的努力大力恢復茶葉生產。當代中國的茶文化復興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事情,尤其在近20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備受重視,全國涌現(xiàn)出大量的新興茶文化產業(yè),比如茶文化產品、場館、莊園以及旅游線,茶藝師也成為一種專門職業(yè)。與此同時,國內對茶葉的理論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茶不僅是生活美學中的重要內容,還具有非常強烈的商品經濟屬性。作為一種物質文化,茶勾連起了經濟、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媒介,值得我們從人類學的視角切入去進行深入探討。隨后,李修建研究員邀請主講人肖坤冰副教授正式開始論壇分享。

主講內容

肖坤冰老師先是對主持人的邀請以及各位老師的出席致以真誠的感謝,接著她分三個板塊介紹了今天的主講內容:首先是結合人類學相關理論和背景介紹當代茶藝;其次通過“當代茶藝中的感官與審美”與“潮州工夫茶藝”兩個案例,從技到藝的轉變視角探討工夫茶在當代社會的變化;最后與嘉賓及聽眾就匯報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交流對話。

相關理論背景及論著

肖老師從美學的角度切入,提出茶文化是中國式生活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她首先將茶文化放置在美學的學術研究語境中。茶的審美屬性體現(xiàn)在“口味”與“趣味”的共性問題中,而茶的口味本身也是飲食人類學研究的對象之一?!翱谖丁?、“品嘗”是“Taste”一詞的基本義,即一種味覺感受,后引申為以個人的、感性的分辨力為基礎的美學判斷,也就是審美。早在古希臘便有“口味無可爭辯”一說,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與之相區(qū)別的“趣味”一詞,即“Geschmack”,認為趣味判斷是一種感性的、主觀性的、個體性判斷,不同于邏輯判斷的一般性和普遍性。所以“口味”與“趣味”的共性特征在于味覺感受和審美。

肖老師指出,茶的品鑒離不開感官認知。隨著人們對感官認知的發(fā)展,根據(jù)主客體間感官聯(lián)系的間接性和直接性,分為高級的、理性的、智力的感官與低級的、感性的、身體的感官兩類。所以,感官等級制(color、sound、smell、taste、touch)中的視覺和聽覺居上,味覺和嗅覺居下。前者更近于一種理性的判斷,口味由于與人的欲望息息相關,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缺乏精神內涵和普遍有效性被隔離于趣味之外,特別是在中世紀長期受到壓制,直到18世紀隨著高級餐飲(Haute Cuisine)的出現(xiàn)和富裕的資產階級對享樂和美食的追捧,味覺和嗅覺的感官體驗才逐漸提升,而今天嗅覺和味覺已經成為審美經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人類學家布迪厄曾以“distinction”為核心詞,對法國社會審美品味和階層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了深入分析。布迪厄的“區(qū)分”大致包括了“歧視discrimination”、“分隔distinction”和“差異difference”三個方面,他認為人的品味經是由后天培養(yǎng)而成,具有強烈的階級暗示性,可以反映和復制社會等級并成為其具體表達(embodied expression)。

對口味的研究終將匯往感官人類學的河流。大衛(wèi)·豪斯、杰克·古迪和莎拉·平克等人類學家認為感官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界限,跨感官的相互交叉影響是感官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目前中國茶葉界多用“五因子評茶法”對茶葉進行感官評審。從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對茶葉的外形、湯色、香氣、滋味及茶底等進行評價,并可鑒定出茶葉的品質。聽覺雖未列其中,但在田野調查中卻從未缺席,與品茶的體驗直接相關。

案例一:當代茶藝中的感官與審美

接著,肖老師提出中國當代茶事存在的三種形式:第一種是茶藝、茶道的展示,強調抑制聲音音樂,渲染視覺效果。她以自己在上海紐約大學的茶藝展為例,通過茶藝過程中對“聲音”(泡茶聲和人的口頭闡釋)的去除和替換為例,指出此類茶藝(tea ceremony)展示重視覺之美,并形成了與之相對應的一整套物質文化體系。除了專業(yè)的器具之外,還有近年來興起的頗具東方美學色彩的茶人服(Tea-person clothes),與傳統(tǒng)茶館相區(qū)隔的現(xiàn)代茶空間(tea space)。而極端案如2016年中國大陸飲茶圈興起的“止語茶會”,則要求與會者完全集中于茶的滋味本身而無語言攪擾,做到禪茶一味。第二種是茶藝培訓,這類活動對語言、身體姿態(tài)等進行規(guī)范性指導。茶文化有專屬的地方性語言體系,如“巖韻”是武夷巖茶獨有的地域風味,“音韻”是鐵觀音特有的品種香和滋味的綜合體現(xiàn)。泡茶儀態(tài)也是培訓之一,其中吊水線就頗為講究。要求水線均勻細長,高度適中,無水花聲響,無水濺出杯外,姿態(tài)優(yōu)雅。學員們經由茶藝培訓機構的“通過儀式”,從“茶圈”的局外人轉變?yōu)椤叭热恕?。第三種則是廣義的斗茶賽。肖老師以武夷山的巖茶品鑒為例,指出其活動對象是不同組織、不同階層的茶葉愛好者,參與者們就彼此的茶滋味進行語言交流,做競賽性品評,并鼓勵創(chuàng)造性詞匯的表達。他們衣著隨意,場面熱鬧非凡。人們的談論聲、將茶湯吸進去又吐出來的聲音、蓋碗和杯子的碰撞聲交雜鼎沸,聲音的在場性得到極大的展現(xiàn)。而作為斗賽賽的一個組成部分的大眾評審區(qū)和百家茶席區(qū),鼓勵一般茶客的參與,既保證了茶商的經濟利益,又能引起大家參與品評的樂趣,在爭論中加深對茶的理解。茶的滋味、氣味、顏色、觸覺、外觀等都是重要的評審項目,表現(xiàn)出茶文化中存在的交感與通感現(xiàn)象及跨越感官的體驗與表達。品茶已然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審美活動。肖老師還舉了以嘬茶行為為代表的非語言性符號交流在性別、文化、行業(yè)身份等方面的差異。

案例二:潮州工夫茶藝

潮州工夫茶產自廣東潮汕一帶,故別稱潮汕工夫茶,自宋朝便名揚四海,是貴族茶的源頭,被尊稱為“中國茶道”,在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中頗具代表性。工夫茶四寶是玉書煨(茶銚)、潮汕烘爐、孟臣沖罐、若琛甌(白玉令)。肖老師以潮州工夫茶為研究對象,她在進入真正的田野之前就已表現(xiàn)出非常強烈的問題意識:第一,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這種習俗是否從一開始就具有在地理和族群上的中心地位?第二,潮汕工夫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何時的”傳統(tǒng)?第三,在女性占據(jù)茶藝師主流的茶藝圈,這股偏好年輕女性的行業(yè)潛規(guī)則是否影響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潮州工夫茶的傳承?

肖老師指出,破解問題的關鍵詞在于“傳統(tǒng)”(Traditum)“技術”(Skill)和“藝術”(Art)。她先是例舉了愛德華希爾斯的《Tradition》一書中對“傳統(tǒng)”概念的解釋:傳統(tǒng)在最基本的意義上意味著簡單的傳承,它是從過去傳遞到現(xiàn)在的任何東西,沒有說明傳播的內容或特定的組合。這表明愛德華希爾斯關于“傳統(tǒng)”的定義是非常開放的。而霍布斯鮑姆在《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中提出了一個更為激進的概念,那就是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所謂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實際上可能只是當代人為了回應社會變革、增強國家和民眾或者地方的凝聚力而進行的一個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另外,肖老師強調技術與手工技藝的分離其實是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而逐漸產生的,尤其是在東方藝術當中,“技”與“藝”之間的區(qū)分其實并不明顯,而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潮州工夫茶與畬族之間也有一種族源關系。學界對工夫茶的“本真性”研究往往強調其特殊的沖泡技法,而忽略了除沖泡獨特外潮州工夫茶藝的另一個突出特點,那就是以烏龍茶為主要茶品。烏龍茶中又以當?shù)貫鯈柹剿a的鳳凰單叢為極品。正宗的潮州工夫茶必然要沖泡單叢茶,而鳳凰單叢與烏龍茶的傳說都與畬族有關。但是通過當?shù)匚幕⒌牟粩鄷鴮?,潮州工夫茶在當代逐漸擺脫了它與畬族之間的歷史聯(lián)系,轉而與儒家親近起來。肖老師認為,潮州工夫茶的“規(guī)范化”進程與以潮州工夫茶唯一國家級傳承人陳香白老師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寫文化”推動有關。陳香白老師撰寫了大量關于潮州工夫茶的與儒家文化之間聯(lián)系的書籍,同時他招收了許多國內外弟子,逐漸讓潮州工夫茶從一個畬族地區(qū)的邊緣茶,變成與儒家傳統(tǒng)相結合的中華傳統(tǒng)茶藝代表。

肖老師認為,現(xiàn)代社會中潮州工夫茶體現(xiàn)出一種從“技”到“藝”的風格演變。在過去2、30年來中國大陸的茶藝(茶道)和茶藝館(茶空間)從無到有的迅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微妙的日常生活中較為隨意的工夫茶與“規(guī)范化”的工夫茶藝展演的區(qū)分。傳統(tǒng)的潮州工夫茶是非常強調對滋味和香氣的激發(fā),而今天的當代茶藝雖然脫胎于潮州工夫茶,但同時它又受到了臺灣茶藝的影響。肖老師以袁枚的《武夷茶》為例,講到潮州工夫茶最初的功能和作用就是泡好茶,注重茶的滋味和湯色,同時也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潮州工夫茶對濕泡法的偏好?,F(xiàn)在的工夫茶則更多使用干泡法。我們大致可從以下幾點對干泡法與濕泡法做以區(qū)分:首先是公道杯的使用,傳統(tǒng)潮州工夫茶絕對不會用公道杯,而是通過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的技法將茶湯均勻分到每個人的杯子當中,但現(xiàn)代工夫茶藝都會使用公道杯;其次傳統(tǒng)工夫茶洗杯是用手指,而現(xiàn)代人更講究衛(wèi)生所以通常是用夾子;第三是杯子數(shù)量,傳統(tǒng)工夫茶只用三個杯子,人多就“讓杯”,現(xiàn)代工夫茶則是人手一杯;第四是傳統(tǒng)工夫茶強調嗅覺與味覺,而現(xiàn)代更強調視覺效果;最后,傳統(tǒng)工夫茶體現(xiàn)出在飲茶活動中熱鬧的社交功能,現(xiàn)代工夫茶則注重有距離的觀看和無聲的儀式感。此外,傳統(tǒng)工夫茶與當代茶藝的一個顯著區(qū)別是將茶葉放進沖罐時只用一張白紙卷成漏斗狀,稱為“茗傾素紙”,強調實用,當代人則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許多好看的形式,比如茶則和茶針的配合使用,茶的香氣和滋味反而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大師”與潮州工夫茶變革之間亦有非常重要的關系。比如潮州工夫茶基本上是陳香白老師整理和推廣的,后來工夫茶在申報國家級“非遺”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陳老師總結的二十一式。還比如葉漢鐘老師主編了《中國(潮州)工夫茶藝師》等一些規(guī)范性教程,而后當?shù)氐牟杷囸^和茶藝培訓師又通過教材進一步培訓和推廣潮州茶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城市的茶館所呈現(xiàn)的“工夫茶”應該是已經被改造過的當代的茶藝表演,而不是傳統(tǒng)的潮州工夫茶。但是一批批的茶藝師被不斷規(guī)?;呐嘤柍鰜磉M行這種標準化的操作,使得這種形式的“工夫茶藝”更廣為人知。

有意思的是,著名的工夫茶之鄉(xiāng)潮州直到2014年才出現(xiàn)了第一個茶藝館,這一方面反映了潮州工夫茶本來就在潮州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不需要一個專門的空間去喝工夫茶;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潮州工夫茶開始由傳統(tǒng)日常的百姓工夫茶走向了更為商業(yè)性、展演性的工夫茶藝。同時,茶藝師也是一個新興群體。這里肖老師借鑒了建筑研究的圖示來對比傳統(tǒng)“潮州工夫茶”與當代“潮州工夫茶藝”。在傳統(tǒng)社會當中,技巧與操作是一體的,而現(xiàn)代社會中的分工會更為明確。傳統(tǒng)的潮州工夫茶中所謂的茶藝技術就等于日常生活實踐,但是在當代工夫茶藝當中,設計與執(zhí)行被分成了兩個部分。設計包括國家級和省級的“非遺”傳承人,地方性行業(yè)協(xié)會與茶藝館的授課講師,而執(zhí)行則包括參加工夫茶培訓的學員以及以年輕女性為主的茶藝館的從業(yè)者。肖老師還以其統(tǒng)計的“印象單叢文化交流中心”學員性別及年齡分層結構表為例,進一步說明了現(xiàn)代茶藝從業(yè)群體完全以年輕女性為主。

接著,肖老師總結了今天分享的主要內容。首先,在潮州地區(qū),經過地方精英的“寫文化”推動,工夫茶歷史上與畬族的密切聯(lián)系逐漸被淡化,轉而宣傳其與儒家精神的結合,建立潮州工夫茶作為中華茶藝的正統(tǒng)性與合法性地位;其次,新興的城市富裕階層對精致化生活的追求,促使工夫茶從強調泡出好滋味的實用性的技巧,向更強調視覺性美感的觀賞性“茶藝”轉變;再次,潮州工夫茶從“技”到“藝”的轉變也逐漸導致從業(yè)者的分層和性別分工:男性“非遺”傳承人為代表的“大師”VS年輕女性為主體的茶藝師群體。

最后,肖老師借杜育《舛賦》中的“惟茲初成,沫沉華浮”引出了她對當代茶藝中的審美、感官與商業(yè)等問題的思考。同時,她也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話題,譬如從私人空間到公共展演(自怡悅——商業(yè)化經營);從味覺到視覺;從“口味”(taste)到“趣味”(pleasure)——茶空間、東方生活美學等概念的提出;性別與技術:茶行業(yè)中的性別分工與前\后臺的問題;中國茶文化傳統(tǒng)的“大師”敘事在非遺語境中的回歸與復興;不斷建構和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傳統(tǒng)”等。

嘉賓對談

在對談環(huán)節(jié),張靜紅副教授針對肖老師主講的內容,提出了可以進一步思考研究的問題。首先是飲茶活動中的聽覺問題。聽覺在種種的喝茶活動當中有一種缺失,然而潮州工夫茶卻強調聲音的在場與不可缺失性。潮州當?shù)厝艘怨し虿璁斨械穆曇魹樽院?,這個聲音不是說話的聲音,而是泡茶時候燙杯的聲音。與此相反,止語茶會就表現(xiàn)出對聲音的全面抑制,這與一種只用voice over的紀錄片很相像。不過,有些專題片為了渲染主題會將一個特定的聲音揚起來,現(xiàn)在的茶會也有這樣一種抑揚的對應,用音樂表演與茶的滋味相配合。需要注意的是,茶會中談話的聲音更傾向于口頭語言的范疇,不能完全等同于感官層面的聲音。另外,止語茶會的形式與中國道家的澄懷虛靜思想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聯(lián)系在于止語茶會的實際淵源應該是道家思想,區(qū)別則是止于茶會只是屏蔽聲音,而道家思想不僅屏蔽作用于聽覺的聲音,而是通向所有感官的渠道,包括視覺、觸覺、味覺等?,F(xiàn)在的茶會通常表現(xiàn)出對視覺的崇尚,追求美與絢爛,這和道家主張去除所有感官享樂的宗旨形成了反差。至于茶會格外強調屏蔽聲音的渠道,或許是因為聲音的滲透力非常強,除非將耳朵塞上,否則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無論怎樣都會聽到聲音。因此在茶會中,周圍環(huán)境的任何聲音都會被認為是與喝茶沒關系的,理應被屏蔽。

其次是工夫茶精致化面向的問題。中國大部分地方的飲茶文化都經歷了一個精致化的過程,二三十年前的家庭飲茶方式與今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然,工夫茶本來就是一種程序非常繁雜泡茶方式,因而它的精致化面向會更加復雜,從一種日常生活行為成為專業(yè)學習的對象。這可能也與肖老師在第一主題中講到的感官內容有聯(lián)系,尤其是當下許多飲茶活動中女性的積極主體參與,也是在強化一種視覺的審美效果。肖坤冰老師也對此作了回應,她認為當代茶藝活動更強調視覺參與的原因在于多媒體傳播加強了視覺的重要性,網紅傳播的網絡平臺只能使觀眾關注于視覺,而嗅覺、味覺等更多感受需要受眾在場才可以實現(xiàn)。

覃延佳老師從審美與商業(yè)的結合進行了談論。他認為潮州工夫茶本身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高端茶館的出現(xiàn)使消費與文化的連接,實現(xiàn)了飲茶消費的升級,但尚未能與咖啡經濟相匹敵?,F(xiàn)下從味覺、聽覺、視覺等各感官維度構建起了一種精致的茶文化,但是這種通過精美的服飾,優(yōu)美的文字、音樂所體現(xiàn)的精致茶文化在具體商業(yè)運行中并不理想,原因在于視覺審美的提升與精致化改造使茶與普通民眾消費相區(qū)隔,而在最基本的味覺層面又很難使消費者適應并喜愛。普通人飲茶的需求與精致茶藝供給之間不對等的矛盾,使品茶很難成為日常。接著,他以喜茶等奶茶商業(yè)的成功實踐為例,提出日常審美與飲茶商業(yè)之間的關聯(lián)問題,也即是否可以通過地方特色風味與茶飲相結合的方式,打造特色網紅品牌。覃老師最后提到,我們應該從一種整體性文化現(xiàn)象視角來思考和理解茶文化發(fā)展的困境與問題,或許能開拓出一些新的討論路徑。

梁捷老師則以“中國沒有茶道”的學術觀點為引子,討論了潮汕工夫茶與日本茶道作為兩種美學體系的事實。日本飲茶的美學體系源于其萬物有靈的自然觀,如果我們對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哲學觀問題不加辨別,就會導致中國茶文化研究中主體個性缺失的一些難題。其次,梁老師認為互聯(lián)網是茶葉的敵人,因為飲茶活動是有實際門檻限制的,飲茶最為重要的是在地性的味覺與嗅覺體驗,這種體驗不會通過在互聯(lián)網上觀看視頻就能獲得。普通人沒有品茶的基礎,沒有經過大量的味覺訓練,如果單純追求茶道形式就會缺乏對茶葉判別與鑒賞能力。另外,梁老師強調茶道的發(fā)展與茶本身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比如肖老師提到潮汕工夫茶必須要用濕泡法,因為這樣的泡法可以充分逼出單叢茶的香氣,其背后有非常扎實科學依據(jù),是民間老百姓多年試驗所得出的經驗。種種實踐表明,茶藝審美與茶本身的性質之間有極為重要的聯(lián)系。最后,梁老師提出他對茶與生活關系的看法,他認為茶道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是口味和香氣的交往,需要面對面的聯(lián)系,而這也是茶道和其他藝術審美的區(qū)別。

文章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

來源:坤冰觀茶,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8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