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藏族同胞飲茶方法

找到約32條結(jié)果 (用時 0.034 秒)

常見茶葉的沖泡方法和品飲方式大全

中國是茶葉生產(chǎn)大國,也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在這塊充滿歷史氣息的廣闊土地上,不同的地域盛產(chǎn)各種不同的茶葉,這些茶葉的沖泡方法和品飲方式也各不一樣。

不同茶類的飲用方法,并沒有明顯的界限,甚至是可以相互通用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在品飲時,對各種茶的追求是不一樣的,如對普洱茶、武夷巖茶講究釅和香,綠茶講究清香,紅茶講究濃鮮,西湖龍井講究色、香、味、形,總的說來,對各種茶的要求都講究一個“醇”字,這就是各種茶的固有本色。人們之所以要強調(diào)各種茶的飲用方法,其實,無非是為了發(fā)揮各種茶的固有特色罷了。

一、綠茶飲用方法

綠茶類的本質(zhì)是加工不經(jīng)過發(fā)酵,保持生葉的鮮綠特點。

我國早期綠茶始創(chuàng)于唐代,而興盛于明代初期。自明清以來,綠茶便是全國消費的主要茶類,并大規(guī)模地出口外銷,因之中外馳名。綠茶的產(chǎn)銷地位,至今仍有許多特點,它至少有五個“最”:

(1)、綠茶是中國生產(chǎn)地區(qū)最廣泛的茶類,全國19個產(chǎn)茶?。▍^(qū))均有生產(chǎn);

(2)、綠茶是中國茶葉中產(chǎn)量最多的茶類,約占全國六大茶類總產(chǎn)量的60%以上(包括花茶原料);

(3)、綠茶在我國眾多的名茶中,花色品種最為豐富,約占全國各類名茶個數(shù)的90%以上;

(4)、綠茶是我國國內(nèi)消費量最多的品種,約占全國各類成品茶消費總量的30~40%,東西南北中,都有綠茶消費;

(5)、我國綠茶是世界綠茶市場上最大的供應(yīng)來源,約占世界綠茶貿(mào)易總量的80%以上,也是我國出口創(chuàng)匯的主要品種。

綠茶,正因為有如此廣泛的產(chǎn)、銷基礎(chǔ),故在我國無論南方、北方,產(chǎn)地、銷區(qū),城市、農(nóng)村,以至于國外,都有大量的人飲用,使得綠茶的飲用方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歸納起來,具有代表性的飲用方法有如下幾種:

1、玻璃杯泡飲法:適于品飲細嫩的名貴綠茶,便于充分欣賞名茶的外形、內(nèi)質(zhì)。

泡飲之前,先欣賞干茶的色、香、形。取少許茶葉,置于無異味的潔白紙上,觀看茶葉形態(tài)。名茶的造型,因品種不同,或條、或扁、或螺、或針,欣賞其制作工藝;察看茶葉色澤,或碧綠、或深綠、或黃綠、或多毫;再干嗅茶中香氣,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鍋炒香、或不可名狀的清鮮茶香充分領(lǐng)略各種名茶具有各自地域性的天然風(fēng)韻,稱為“賞茶”。然后進入沖泡。

采用透明玻璃杯泡飲細嫩名茶,便于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游動、變幻過程,人們稱其為“茶舞”。泡茶的具體操作,可視茶條的松緊不同,分別采用兩種沖泡法。

(1)、一是沖泡外形緊結(jié)重實的名茶,如龍井、碧螺春、都勻毛尖、蒙頂甘露、廬山云霧、福建蓮芯、凌云白毫、涌溪火青、高橋銀峰、蒼山雪綠等,可用“上投法”。即洗凈茶杯后,先將85~90℃開水沖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一般不需加蓋,茶葉便會自動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后,有的直線下沉,有的則徘徊緩下,有的上下沉浮后降至杯底;干茶吸收水分,逐漸展開葉片,現(xiàn)出一芽一葉、二葉,單芽、單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劍,葉如旗;湯面水氣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云蒸霞蔚,趁熱嗅聞茶湯香氣,令人心曠神怡;觀察茶湯顏色,或黃綠碧清,或乳白微綠,或淡綠微黃隔杯對著陽光透視,還可見到湯中有細細茸毫沉浮游動,閃閃發(fā)光,星斑點點。茶葉細嫩多毫,湯中散毫就多,此乃嫩茶特色。這個過程稱為濕看欣賞。

待茶湯涼至適口,品嘗茶湯滋味,宜小口品啜,緩慢吞咽,讓茶湯與舌頭味蕾充分接觸,細細領(lǐng)略名茶的風(fēng)韻。此時舌與鼻并用,可從茶湯中品出嫩茶香氣,頓覺沁人心脾。此謂一開茶,著重品嘗茶的頭開鮮味與茶香;飲至杯中茶湯尚余三分之一水量時(不宜一開全部飲干),再續(xù)加開水,謂之二開茶。如若泡飲茶葉肥壯的名茶,二開茶湯正濃,飲后舌本回甘,余味無窮,齒頰留香,身心舒暢。飲至三開,一般茶味已淡,續(xù)水再飲就顯得淡薄無味了。

(2)、二是泡飲茶條松展的名茶,如六安瓜片、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舒城蘭花等,如用“上投法”,茶葉浮于湯面不易下沉??捎谩爸型斗ā?,即在干茶欣賞以后,取茶入杯,沖入90℃開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時,稍停二分鐘,待干茶吸水伸展后再沖水至滿,此時茶葉或徘徊飄舞下沉,或游移于沉浮之間,觀其茶形動態(tài),別具茶趣。其他各項欣賞、品飲如前。

泡飲細嫩名茶,如用不透明的白瓷杯,當(dāng)然亦可,但不能透視茶在杯中變化全貌,不能充分領(lǐng)略湯中茶趣,是一不足。

2、瓷杯泡飲法:適于泡飲中高檔綠茶,如一、二級炒青、珠茶、烘青、曬青之類,重在適口、品味或解渴。

一般先觀察茶葉的色、香、形后,入杯沖泡??扇 爸型斗ā被颉跋峦斗ā保?5~100℃初開沸水沖泡,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逸,保持水溫,以利茶身開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鐘后開蓋,嗅茶香,嘗茶味,視茶湯濃淡程度,飲至三開即可。這種泡飲法用于客來敬茶和辦公時間飲茶較為方便。

3、杯泡法:茶葉與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為適中。喜濃飲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飲者可略少加茶。

4、茶壺泡飲法:一般不宜泡飲細嫩名茶,因水多,不易降溫,會悶熟茶葉,使茶葉失去清鮮香味。

壺泡法適于沖泡中低檔綠茶,這類茶葉中多纖維素,耐沖泡,茶味也濃。泡茶時,先洗凈壺具,取茶入壺,用100℃初開沸水沖泡至滿,3~5分鐘后即可酌入杯中品飲。飲茶人多時,用壺泡法較好,因不在欣賞茶趣,而在解渴,或飲茶談心,或佐食點心,暢敘茶誼。

客來敬茶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禮節(jié),敬答一般以杯泡法較為隆重。壺泡法,相對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區(qū),為表達敬客心意,還在茶中放糖調(diào)飲,以示甜甜蜜蜜。

5、飲茶吃渣法:名貴細嫩綠茶飲完后留下的茶渣(葉底),十分鮮嫩可愛,棄之可惜,有些地區(qū)的人們便將茶渣咀嚼吞食,以充分利用茶中營養(yǎng)物質(zhì),此舉雖覺不雅,但實則有益。當(dāng)然。茶葉偏老、纖維質(zhì)老化,就不宜嚼食了。這種吃茶嚼渣法古已有之,《清稗類鈔》中便有記述:“湘人于茶,不惟飲其汁,輒并茶葉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壺斟之以奉客,為不敬,客去,啟茶碗之蓋,中無所有,蓋茶葉已入腹矣。”今天的湖南等地山區(qū)農(nóng)村,仍有這種嚼食茶渣的風(fēng)俗習(xí)慣。

6、茶泡飯飲用法:在江南農(nóng)村,農(nóng)忙季節(jié),或夏季天熱,人們沒有閑暇時間細細品茶,便往往將飲茶與吃飯結(jié)合進行。每日泡就大壺茶、大缸茶,吃飯時,例茶入米飯,茶、飯、菜一道吃下,特別爽口,民間稱之“茶泡飯”。此法不獨中國有,東鄰日本也有。

7、單開泡飲法:茶葉只泡一開,即提去茶渣棄之,然后在濃茶湯中加入白糖,有的還加牛奶、檸檬之類,調(diào)兌后飲用。這種飲法適用袋泡茶。此種袋泡茶內(nèi)裝茶末,一開便能充分泡出茶汁。多為國外人士飲用。

8、薄荷糖茶烹飲法:中國古人飲茶,采用烹煮,并加香料和其他調(diào)味品共飲。

這種古老的飲茶文化后來傳往國外,現(xiàn)在的非洲西北部國家,如摩洛哥、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尼亞、馬里、塞內(nèi)加爾、岡比亞、幾內(nèi)亞、布吉納法索等國飲茶,還保留著中國古飲法的痕跡。那里的人民普遍信奉伊斯蘭教,不許飲酒,而許飲茶,長期以來酷愛飲用中國綠茶珍眉、珠茶。熬煮薄荷糖茶有一套專用茶具,有金屬(銅質(zhì)鍍銀)或搪瓷茶壺、小玻璃茶杯、高腳茶盤、木炭火爐、開水壺等。

煮茶時,先洗凈茶具,取茶25~30克入壺,沖入溫水,蓋好壺蓋,搖晃數(shù)下,再將茶水倒出棄之,謂之“洗茶”,洗去茶中沾染的浮塵(穆斯林特愛潔凈),再加水入壺,隨同放入相當(dāng)8塊方糖量的白糖,加3枝新鮮薄荷枝葉入壺,與茶共煮,在無煙炭爐上煮沸約5~8分鐘后,成濃厚茶湯,倒入數(shù)個小玻璃杯中;備一空杯,將杯中茶湯提高沖兌入空杯,反復(fù)倒兌數(shù)次,充分調(diào)勻茶湯。此時只見茶湯色澤黃褐,上浮許多泡沫,他們認(rèn)為泡沫愈多表示茶質(zhì)愈好。待茶溫降至適口時,送給席地圍坐爐旁的人們慢慢品飲,謂之頭杯茶,茶汁粘重,茶味十分濃厚甘甜而爽口,煞是好喝。然后壺中如前加水、加糖、加薄荷,再煮二次,煮時稍延長一二分鐘,謂之二杯茶。飲完二杯,再煮三開。煮過三次茶渣即棄去,用于喂養(yǎng)牛羊。

人們?nèi)瓭獠枞肟?,頓覺精神振奮,與茶友、家人談天說地、海闊天空。那里的人們每日三餐以后例須飲茶三杯,已成習(xí)慣,一則幫助消化牛羊肉食,二則當(dāng)作一種精神享受。中國綠茶在當(dāng)?shù)爻青l(xiāng)家喻戶曉,老幼皆知。那里的人們也有“寧可三日無糧(因有肉食),不可一日無茶”的民諺。綠茶和薄荷有清涼作用,適應(yīng)當(dāng)?shù)匮谉岣稍锷衬畾夂驐l件下的人民飲食生活。這種薄荷糖茶是中國綠茶在國外最有代表性的飲用方法。

此外,中國各族人民還有多種飲茶法,如“煮飲法”:茶入壺中慢煮,倒汁飲用?!鞍撅嫹ā保翰枞雺匕境蓾庵?,再兌開水飲用?!翱撅嫹ā保呵嗖枞胪吖迌?nèi)干烤起泡、透發(fā)茶香,然后沖水飲汁,茶味香濃?!袄揎嫹ā保呵嗖枞脲伡佑统丛?,放入擂缽,與芝麻、花生、黃豆等食品共同擂成細末,入鍋煮沸飲用,別有農(nóng)家風(fēng)味,是中國古飲法之一,至今西南各省山區(qū)仍很流行。

現(xiàn)在常有一種不可取的“熱水瓶悶茶法”,取茶入瓶任其高溫長悶,倒出即飲,雖很簡便,但茶葉往往悶得爛熟,失去固有清香茶味。(王郁風(fēng))

二、紅茶飲用方法

紅茶飲用廣泛,這與紅茶的品質(zhì)特性有關(guān)。紅茶色澤黑褐油潤,香氣濃郁帶甜,滋味醇厚鮮甜,湯色紅艷透黃,葉底嫩勻紅亮。紅茶之所以迷人,不僅僅由于它色艷味醇,而且更由于它收斂性差,性情溫和,廣交能容。人們常以紅茶調(diào)飲,其酸如檸檬,辛如肉桂,甜如砂糖,潤如奶酪,無不交互融合,相得益彰。也許這就是紅茶最可愛之處。

至于紅茶的品飲方法,因人因事因茶而異,不下百余種,現(xiàn)擇要簡介如下:

1、按花色品種分從紅茶的花色品種分,大體可分工夫飲法和快速飲法兩種。

(1)、工夫飲法:是中國傳統(tǒng)的工夫紅茶的品飲方法。

工夫紅茶包括小種紅茶和工夫紅茶,著名的如正山工夫小種、坦洋工夫小種、祁門工夫、云南工夫、政和工夫等等,都屬條茶類型,重視外形條索緊細纖秀,內(nèi)質(zhì)香高色艷味醇。品飲工夫紅茶重在領(lǐng)略它的清香和醇味,所以多用沖泡法,即將3~5克紅茶放入白瓷杯中,然后沖入沸水,幾分鐘后,先聞其香,再觀其色,然后品味。一杯茶葉通??蓻_泡2~3次。

這種飲法,需要飲茶人在“品”字上下功夫,緩緩斟飲,細細品啜,在徐徐體味和欣賞之中,吃出茶的醇味,領(lǐng)會飲茶真趣,使自己心情歡愉,超然自得,獲得精神上的升華。但欲享這種清福,須如魯迅先生所說:“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這話是很中肯的,大凡有豐富評茶經(jīng)驗的人,在品賞“工夫”中所獲的美感也越深,而鑒評經(jīng)驗的積累,就在于下功夫,多實踐。

(2)、快速飲法:是本世紀(jì)發(fā)展起來的飲用方法,主要對紅碎茶、袋泡紅茶、速溶紅茶和紅茶乳晶、奶茶汁等花色而言。

紅碎茶是顆粒狀的一種紅茶,體型小,細胞破碎率高,茶葉內(nèi)含物易溶于水,適宜快速泡飲。一般沖泡一次,多則二次,茶汁就很淡了。袋泡紅茶飲用更為方便,一杯一袋,沖水后輕輕抖動茶袋,待茶汁溶出即可取出茶袋棄去,茶湯清澈無片末殘留,所以是既方便又清潔衛(wèi)生的一種飲用方法。

至于速溶紅茶、紅茶乳晶,只須用開水調(diào)沖即可,隨調(diào)隨飲,冷熱皆宜。奶茶汁是種液體茶,有罐裝和盒裝之分,飲用最為方便。此外,西方國家也盛行冰茶。隨著現(xiàn)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速,商品茶已由單純固體型向固體型和液體型發(fā)展。紅茶的快速飲用法,也由西方向東方輻射、流傳。

2、按調(diào)味分從茶湯的調(diào)味與否,可分清飲法和調(diào)飲法。

(1)、清飲法:是中國大多數(shù)地方的飲用紅茶方法,工夫飲法就屬于清飲。即在茶湯中不加任何調(diào)味品,使茶葉發(fā)揮固有的香味。

清飲時,一杯好茶在手,靜品默賞,細評慢飲,最能使人進入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歡愉、輕快、激動、舒暢之情油然而生,正如蘇東坡比喻的“從來佳茗似佳人”,黃庭堅則詠茶是“味濃香永,醉鄉(xiāng)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而盧仝的《七碗茶》詩,欣然欲仙的飲茶樂趣更是躍然紙上。所以中國人多喜歡清飲,特別是名特優(yōu)茶,一定要清飲才能領(lǐng)略其獨特風(fēng)味,享受到飲茶奇趣。

(2)、調(diào)飲法:是指在茶場中加入調(diào)料,以佐湯味的一種方法。

中國古時,團茶、餅茶都碾碎加調(diào)味品烹煮后飲用,隨著制茶工藝的革新,散茶的創(chuàng)制,飲茶方法也逐漸改為泡飲,并在泡好的茶湯中加入糖、牛奶、芝麻、松子仁等佐料。這種方法以后逐漸傳向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歐美各國?,F(xiàn)在的調(diào)飲法,比較常見的是在紅茶茶湯中加入糖、牛奶、檸檬片、咖啡、蜂蜜或香檳酒等。所加調(diào)料的種類和數(shù)量,則隨飲用者的口味而異。也有的在茶湯中同時加入糖和檸檬,蜂蜜和酒同飲,或置冰箱中制作不同滋味的清涼飲料,都別具風(fēng)味。這里還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即在茶湯中加入各種美酒,形成茶酒飲料。這種飲料酒精度低,不傷脾胃,茶味酒香,酬賓宴客,頗為相宜,已成為近代頗受群眾青睞的新飲法。

3、按茶具分按使用的茶具不同,又可分為杯飲法和壺飲法。

(1)、杯飲法:一般情況下,工夫紅茶、小種紅茶、袋泡紅茶、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即置茶于白瓷杯、玻璃杯中,用沸水沖泡后飲。

(2)、壺飲法:紅碎茶和片末紅茶則多采用壺飲法。即把茶葉放入壺中,沖泡后為使茶渣和茶湯分離,從壺中慢慢倒出茶湯,分置各小茶杯中,便利飲用,茶葉殘渣仍留壺內(nèi),或再次沖泡,或棄去重泡都很方便。這種方法很適宜于茶館酒肆招待客人,或三五友人共聚議事時用。

采取何種飲法,在接待賓客時,要慎加研究,因為同一飲法,有些地方認(rèn)為“同飲一壺茶”是親熱的表現(xiàn),但在湖南,如用壺斟茶招待客人,就會被認(rèn)為不合禮節(jié)了。《清稗類鈔》載:“湘人于茶,不惟飲其汁,輒并茶葉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壺斟之以奉客,為不敬??腿?,啟茶碗之蓋,中無所有,蓋茶葉已入腹矣。”也許不用壺飲法的原因就在于此。

4、按茶湯浸出方法分按茶湯的浸出方法,可分為沖泡法和煮飲法。

(1)、沖泡法:即前面談到的用茶葉置入茶杯或茶壺中,然后沖入沸水,靜置幾分鐘后,待茶葉內(nèi)含物溶入水中,即可飲用。這種方法簡便易行,為廣大群眾所樂用。

(2)、煮飲法:多在客人餐前飯后飲茶時用,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多喜歡用長嘴銅壺煮茶,或用咖啡壺煮早茶。壺內(nèi)放茶數(shù)量視喝茶人多少或壺身大小而定。紅茶入壺后加入清水煮沸,然后沖入預(yù)先放好奶、糖的茶杯中,分給大家享用。

也有的桌上放一盆糖、一壺奶,各人根據(jù)自己需要隨意在茶中加奶、加糖。至于婚喪喜慶或大型集會時,則往往把茶放入保暖桶中,沖入足量沸水,輕輕攪拌使茶汁溶出然后備飲;或用大茶壺煮好濃茶,然后沖入保暖桶中備飲。前者方便,但出水口易被茶渣堵塞,清洗也較麻煩,后者較為清潔衛(wèi)生,也易于加水和清理。(趙鳴慧)

三、烏龍茶飲用方法

用小杯細品烏龍茶,不僅可以解渴,而且還是一種藝術(shù)的享受。烏龍茶既具有綠茶的醇和甘爽,紅茶的鮮強濃厚,又具有花茶的芬芳幽香?!熬G葉紅鑲邊”是烏龍茶獨具的特點,茶葉泡開后葉片紅綠相映,十分秀美。烏龍茶乃中國茶葉百花園中之一支奇葩。

我國福建、廣東兩地人都喜歡飲烏龍茶,特別是閩南人、廣東潮汕人飲烏龍茶最為考究。由于沖泡時頗費工夫,故而被稱為飲“工夫茶”。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所用的水需山坑石縫水,而火必以橄欖核燒取,罐則用酥罐,并選用上等烏龍,經(jīng)過科學(xué)的沖泡,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上等烏龍茶特有的色、香、味。烏龍茶的品種很多,不同品種的烏龍茶沖泡后各有特色。

例如武夷巖茶沖泡后香氣濃郁青長,滋味醇厚回甘,茶水橙黃清澈;鐵觀音茶沖泡后,香氣高雅如蘭花,滋味濃厚而微帶蜂蜜的甜香,且十分耐泡,真可謂七泡有余香,既有圣妙香,又有天真味;其他烏龍茶沖泡后,也各有特色。

品飲烏龍茶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才能嘗到茶之妙味,達到藝術(shù)的享受。

首先,要選用高中檔烏龍茶,如鐵觀音、黃金桂、武夷水仙、潮安鳳凰單樅等。

然后須備好一套專門茶具。飲烏龍茶最精致的茶具稱為“四寶”:玉書碨一般是扁形的薄瓷壺,能容水四兩;潮汕烘爐用白鐵制成,小巧玲瓏;孟臣罐多出自宜興,以紫砂壺最為名貴,這種壺不僅造型獨特,顏色渾厚,尤以紫色最佳,而且吸水力甚好,泡出的茶葉香味能夠持久不散。茶壺用的時間越久,泡出來的茶葉香氣也越醇厚;若琛甌是白色小瓷杯,容水不過三、四毫升,多用景德鎮(zhèn)等地產(chǎn)品。

使用烏龍茶具最為考究的是廣東潮汕人。從火爐、火炭、風(fēng)扇,到茶洗、茶壺、茶杯、沖罐等等,大大小小有近百種。

當(dāng)然,近代人則不會使用這么繁瑣茶具的。但從歷史的觀點看,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

茶具備好后,即開始泡茶。泡茶的水最好取上好的山泉水,水溫以二沸水(即初開者)為宜。燃料可使用硬木炭,講究的還有用橄欖核或干甘蔗的。

泡烏龍茶有一套傳統(tǒng)的方法:泡茶前先用沸水把茶壺、茶盤、茶杯等淋洗一遍,在泡飲過程中還要不斷淋洗,使茶具保持清潔和有相當(dāng)?shù)臒岫?。然后把茶葉按粗細分開,先放碎末填壺底,再蓋上粗條,把中小葉排在最上面,以免碎末堵塞壺內(nèi)口,阻礙茶湯順暢流出。接著即用開水沖茶,循邊緣緩緩沖入,形成圈子,以免沖破“茶膽”。沖水時要使壺內(nèi)茶葉打滾。當(dāng)水剛漫過茶葉時,立即倒掉,稱之為“茶洗”,即把茶葉表面塵污洗去,使茶之真味得以充分體現(xiàn)。茶洗過后,立即沖進第二次水,水量約九成即可。蓋上壺蓋后,再用沸水淋壺身,這時茶盤中的積水漲到壺的中部,這叫“內(nèi)外夾攻”。照此辦理了,茶葉的精美真味才能浸泡出來。

泡茶的時間也很重要,一般約2~3分鐘。泡的時間太短,茶葉香味出不來,泡的時間太長,又怕泡老了,影響茶的鮮味。

斟茶的方法也很講究,傳統(tǒng)的方法是:用拇、食、中三指操作。食指輕壓壺頂蓋珠,中、拇二指緊夾壺后把手。開始斟茶時,茶湯輪流注入幾只杯中,每杯先倒一半,周而復(fù)始,逐漸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湯氣味均勻,這叫做“關(guān)公巡城”。如壺中茶水斟完,就是恰到好處。行茶時應(yīng)先斟邊緣,而后集中于杯子中間,并將罐底最濃部分均勻斟入各杯中,最后點點滴下,此謂“韓信點兵”。這種泡法,茶湯極濃,往往是滿壺茶葉,而湯量很少,倒入只能容少量茶湯的若琛甌中,僅有一兩口,但細細品啜,滿口生香,韻味十足,可以真正領(lǐng)會到茶之妙處。

沖茶、斟茶時也有講究,有“高沖低行”之說,即:開水沖入罐時應(yīng)自高處沖下,促使茶葉散香;而斟茶時應(yīng)低行,以免失香散味。茶水一經(jīng)沖入杯內(nèi),即應(yīng)乘熱啜飲,此謂“喝燒茶”,稍停則色味大遜。

第二次斟茶,仍先用開水燙杯。其中也頗有學(xué)問:以中指頂住杯底,大拇指按于杯沿,放進另一盛滿開水的杯中,讓其側(cè)立,大拇指一彈動,整個杯即飛轉(zhuǎn)成花,十分好看。這樣燙杯之后,才可斟茶。

品飲烏龍茶也別具一格。首先,拿著茶杯從鼻端慢慢移到嘴邊,乘熱聞香,再嘗其味。尤其品飲武夷巖茶和鐵觀音,皆有濃郁花香。聞香時不必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地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來回往返三四遍,頓覺陣陣茶香撲鼻而來,慢慢品飲,則茶之香氣、滋味妙不可言,達到最佳境地。

品飲烏龍茶也有三忌:一是空腹不能飲,否則就會感到饑腸轆轆,甚至?xí)^暈眼花,翻肚欲吐,人們說這是“茶醉”。二是睡前不能飲,否則會使人難以入睡。三是冷茶不能飲,烏龍茶冷后性寒,對胃不利。這三忌對初飲烏龍茶的人尤為重要。因為烏龍茶所含茶多酚及咖啡堿較其他茶多,這三忌是根據(jù)民間飲茶的體會,總結(jié)出來的。

每當(dāng)逢年過節(jié)之時,全家人歡聚一堂,吃過飯后,為解肥膩,泡起烏龍茶,大家團團圍坐,細細品啜,不僅幫助消化,還可增添無窮樂趣。

當(dāng)今,品飲烏龍茶不僅風(fēng)行于閩南和粵東潮汕一帶,也流行于廣州、海南以至嶺南各地。許多南洋、港澳的華僑,把喝工夫茶視為眷戀鄉(xiāng)土的象征。小小的烏龍茶,確已起到海外游子與祖國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了。(羅錦雯)

四、花茶飲用方法

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味之美、鮮花之香于一體的茶中藝術(shù)品。在花茶中,茶葉滋味為茶湯的味本,花香為茶湯滋味之精神。茶味與花香巧妙地融合,構(gòu)成茶湯適口、芬芳的韻味,兩者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

品飲花茶,先看茶胚質(zhì)地,好茶才有適口的茶味,窨入一定花量,配以精湛的加工技術(shù),才有好的香氣。花茶中蘊含香氣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它有三項質(zhì)量指標(biāo):

一是香氣的鮮靈度,即香氣的新鮮靈活程度,與香氣的陳、悶不爽相對立;二是香氣的濃度,即香氣的濃厚深淺程度,與香氣淡薄浮淺相對立,一般經(jīng)過三次窨花,花香才能充分吸入茶身內(nèi)部,香氣較為濃厚耐久;三是香氣的純度,即香氣純正不雜,與茶味融合協(xié)調(diào)的程度,與雜味、怪氣、香氣悶濁相對立。

這種香氣的質(zhì)量鑒別,只有評茶師和飲茶愛好者長期品嘗積累經(jīng)驗,才能細細地辨別出來,這就是評茶的藝術(shù)。

泡飲花茶,首先欣賞花茶的外觀形態(tài),取泡一杯的茶量,放在潔凈無味的白紙上,干嗅花茶香氣,察看茶胚的質(zhì)量(烘青、炒青、曬青及嫩度、產(chǎn)地等),取得花茶質(zhì)量的初步印象。茉莉花茶有一些顯眼的花干,那是為了“錦上添花”,人為地加入的茉莉花干是沒有香氣的,因此不能看花干多少而論花茶香氣、質(zhì)量的高低。但花干色澤白凈、明亮,為好花干的標(biāo)志,黃褐深暗,為花干質(zhì)差的表象。

花茶泡飲方法,以能維護香氣不致無效散失和顯示茶胚特質(zhì)美為原則。對于沖泡茶胚特別細嫩的花茶,如茉莉毛峰、茉莉銀毫、茉莉東風(fēng)茶一類特高級名茶,因茶胚本身具有藝術(shù)欣賞價值,宜用透明玻璃茶杯,沖泡時置杯于茶盤內(nèi),敢花茶二三克入杯,用初沸開水稍涼至90℃左右沖泡,隨即加上杯蓋,以防香氣散失;手托茶盤對著光線,透過玻璃杯壁觀察茶在水中上下飄舞、沉浮,以及茶葉徐徐開展、復(fù)原葉形、滲出茶汁湯色的變幻過程,“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堪稱藝術(shù)享受,稱為“目品”。沖泡3分鐘后,揭開杯蓋一側(cè),鼻聞湯中氤氳上升的香氣,頓覺芬芳撲鼻而來,精神為之一振,“香于九畹芳蘭氣”、“草木英華信有神”。有興趣者,還可湊著香氣作深呼吸,充分領(lǐng)略愉悅香氣,稱為“鼻品”。茶湯稍涼適口時,小口喝入,在口中稍事停留,以口吸氣、鼻呼氣相配合的動作,使茶湯在舌面上往返流動一二次,充分與味蕾接觸,品嘗茶味和湯中香氣后再咽下,如是一二次,才能嘗到名貴花茶的真香實味。此味令人神醉,正如宋人范仲淹茶歌所說“茶味兮輕醍醐”、“茶香兮薄蘭藏”。綜合欣賞花茶特有的茶味、香韻,謂之“口品”。民間有“一口為喝,三口為品”之說,細細品啜,才能出味。

一開茶飲后,留湯三分之一時續(xù)加開水,為之二開。如是飲三開,茶味已淡,不再續(xù)飲。通過三開茶湯的鼻聞、口嘗,綜合領(lǐng)略茶味的適口度和香氣的鮮靈度、濃度、純度后,三香具備者為“全香”,茶形、滋味、香氣三者全佳者為花茶高品、名品、珍品。

泡飲一般中檔花茶,不強調(diào)觀賞茶胚形態(tài),可用潔白瓷器蓋杯,沖泡100℃沸水后蓋上杯蓋,5分鐘后聞香氣,品茶味。此類花茶香氣芬芳,茶味醇正,三開有茶味,耐沖泡。

泡飲中低檔花茶,或花茶末,北方叫“高末”,一般采用白瓷茶壺,因壺中水多,保溫較杯好,有利于充分泡出茶味。

視茶壺大小和飲茶人數(shù)、口味濃淡,取適量茶葉入壺,用100℃初沸水沖入壺中,加壺蓋,待5分鐘,即可酌入茶杯飲用。這種共泡分飲法,一則方便、衛(wèi)生,二則家人團聚,或三五親朋相敘,圍坐品茶,互談家常,較為融洽,添增團結(jié)友愛、和睦的氣氛。

四川茶館泡飲花茶很有地方特色,茶具采用一套三件頭(茶碗、茶蓋、茶托),敞口式茶碗,口大便于注水和觀察碗中茶景,反碟式的茶碗蓋,既可掩蓋茶湯香氣,又可用以撥動碗中浮面茶葉、花干,不使飲入口中,茶托(又叫茶船)用于托放茶碗,使飲茶時不致燙手。邊呷飲花茶,邊擺“龍門陣”,悠然自得。

我國民間多數(shù)喜飲花茶,尤其是三北地區(qū):華北、東北、西北各省人民,花茶為必備飲料。南方的花茶,運到北方,在干燥、低溫的氣候下,更顯得香氣濃郁。北方冬季時長,天寒地凍,花木蕭疏,室內(nèi)烤火取暖時泡飲一杯花茶,可增添居室芬芳,如臨春暖花開之境,令人精神振奮。

也有人喜飲紅花茶,通常為玫瑰紅茶,其花色花香與紅茶均相近,玫瑰花瓣富甜蜜香,與紅茶的嫩糖香味相配伍、交融,十分協(xié)調(diào),令人齒頰留芳,精神愉悅。

泡飲烏龍花茶,一般同烏龍茶泡飲法,即用紫砂小茶壺裝滿茶葉,沸水沖泡,加蓋,再在壺外淋澆開水,增加壺溫,促茶出汁,5分鐘后,倒入小酒盅式茶杯,像品飲“茅臺酒”一樣,小口細細品嘗,欣賞烏龍茶韻和鮮花香氣,頓覺花香助茶味,茶味顯花香。(王郁風(fēng))

五、緊壓茶飲用方法

緊壓茶的飲用,至今仍沿用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飲茶方法。據(jù)三國魏張揖《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span>

當(dāng)時餅茶的飲用方法是:“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另外,還要“用蔥姜芼之”,以調(diào)和茶味。到了唐代,據(jù)陸羽《茶經(jīng)》記述,雖然當(dāng)時茶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之分。但飲用時粗茶要先擊細,散茶要先干煎,末茶要先炙焙,而餅茶則需先搗碎,然后入瓶中,注入開水烹煮,方可飲用。至于調(diào)料,比三國時更多,還有用紅棗、薄荷的。只是到了宋代以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餅茶、團茶等緊壓茶已為散茶所替代,從此茶葉飲用方法亦由沖泡替代烹煮。人們?yōu)樽非蟛璧摹氨疚丁保扒屣嫛敝L(fēng)也逐漸代替了原先的“調(diào)飲”之習(xí),使飲茶方法發(fā)生了一個大的轉(zhuǎn)變。

但是,一千多年來,這種古老的飲茶方法,仍受到我國邊疆地區(qū)兄弟民族的喜愛。這種傳統(tǒng)的飲茶習(xí)俗,仍為我國邊疆地區(qū)兄弟民族所保留,只不過是現(xiàn)今的緊壓茶加工工藝,以及飲用方法,有所改進與創(chuàng)新罷了。

目前,我國生產(chǎn)的緊壓茶大多為磚茶。由于磚茶與散茶不同,甚為緊實,所以,用開水沖泡難以浸出茶汁,飲用時必須先將磚茶搗碎,在鐵鍋或鋁壺內(nèi)烹煮才可。而且,有時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另外,飲緊壓茶的兄弟民族,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內(nèi)蒙古一帶,屬高原地帶,氣壓低,燒水不到100℃就沸騰,如果用沖泡法泡磚茶,茶汁更不易浸出,這也是緊壓茶為什么不能用沖泡法,而需用烹煮法才能飲用的原因之一。只是由于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風(fēng)習(xí)不同,才使緊壓茶的調(diào)制方法有所不同罷了。

藏族同胞習(xí)慣于將緊壓茶調(diào)制成酥油茶飲用,惟對緊壓茶的愛好有所不同,拉薩一帶愛喝四川的康磚和云南的緊茶,昌都地區(qū)則愛喝四川的金尖。他們調(diào)制酥油茶時,先將磚茶搗碎,放在鍋內(nèi)煮沸,濾出茶汁,倒入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打茶桶內(nèi),再用一個特制的攪拌工具插入茶桶,不斷攪拌,使茶汁、酥油、食鹽混合成白色漿汁,然后傾入茶碗,就可飲用。牧民在外出放牧?xí)r,也有的把磚茶搗碎放入一只小土陶罐內(nèi),加入清水、食油和奶子煮沸,再用竹棒不斷攪拌,使之相互混合,然后倒出飲用。這種茶,藏族稱其為奶茶。在平時,亦有一些藏族家庭,采用比較簡單的飲用方法,只是將磚茶搗碎,放上清水,加些鹽巴,而后煮沸10多分鐘,再慢慢攪拌幾下,待茶汁充分浸出后,即可倒入茶碗飲用。這種茶,藏族同胞稱其為鹽茶。不過,逢年過節(jié),一定要調(diào)制酥油茶,美美地喝上一頓。

住在內(nèi)蒙古的蒙古族兄弟,特別是那里的牧民,最愛喝緊壓茶,不過,錫林格勒盟和伊克昭盟的牧民大多愛喝青磚茶,烏蘭察布盟、巴顏淖爾盟的牧民以及呼和浩特一帶的回民,最愛喝黑磚茶。雖然內(nèi)蒙古各地喝緊壓茶的方法略有不同,但大多數(shù)牧民共同的飲用方法是,先將磚茶劈開砸碎,然后抓一把放入鋁茶壺內(nèi),再加上清水煮開,然后加入奶子和食鹽,經(jīng)少許攪拌,即成為咸奶茶,供一日早、中、晚三次飲用。

新疆各兄弟民族,雖然大都喜喝緊壓茶,但對緊壓茶要求不一,以致飲用方法也不一樣。維吾爾族兄弟主要飲用的是茯磚茶。不過,南疆地區(qū)的做法是將茯磚茶打碎,投入長頸銅茶壺內(nèi),再加入少許研細的桂皮、丁香、胡椒等佐料調(diào)味,爾后加上適量清水煮沸,調(diào)成香茶,與一日三頓飯共飲;北疆地區(qū)的做法是將茯磚茶打碎,投入鐵鍋,加清水適量,煮沸后再加入鮮奶或奶疙瘩以及少量食鹽,調(diào)制成奶子茶飲用。

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茲別克族等同胞習(xí)慣于喝米磚茶,其做法是先將米磚茶打碎,投入壺中,加入清水,在火爐上烹煮成濃茶汁,然后將濃茶汁注入茶碗,加上少許食鹽和適量奶皮子,最后沖上剛燒沸的開水,使之成為咸香可口的奶茶,即可飲用。有時,他們也喝不加食鹽和奶皮子而放方糖的甜茶?;刈逍值苤饕嬘密虼u茶,也有喜歡喝黑磚茶的。方法是將磚茶搗碎成小塊,放入壺中,加入清水,煮沸3~5分鐘,即可飲用。這種茶,回族兄弟稱其為喝清茶。不過,也有喜歡喝奶茶的。如果是喝奶茶,那么,只要將上述已煮開的清茶,注入已煮好的牛奶中,再加些食鹽后就成了。

綜上所述,緊壓茶的飲用方法,與其他眾多的飲用方法相比,至少有三點不同:一是飲用時先要將緊壓成塊的茶葉打碎;二是不宜沖泡,而要用烹煮的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時,大多加有佐料,采用調(diào)飲方式喝茶。(姚國坤)

中國各地飲茶方式合集

中國是世界茶葉的故鄉(xiāng),種茶、制茶、飲茶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著各種不同的飲茶習(xí)俗,真可謂“歷史久遠茶故鄉(xiāng),絢麗多姿茶文化。

”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多樣的品茗方式,以人數(shù)分,有獨飲、對飲、品飲、聚飲,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則為施茶。

那么,以下的20種飲茶習(xí)俗中,到底哪種最奇葩?哪種最風(fēng)雅?

1.擂茶

顧名思義,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進擂缽里擂碎沖沸水而成擂茶。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選擇差別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nèi),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zhuǎn)。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nèi)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等,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

然后,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jù)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藥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饑。

2.龍虎斗茶

納西族用茶和酒沖泡調(diào)和而成的“龍虎斗”茶,被認(rèn)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藥,因此,“龍虎斗”茶總是受到納西族的喜愛。

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歡用開水把茶葉在瓦罐里熬的濃濃的,而后把茶水沖放到事先裝有酒的杯子里與酒調(diào)和,有時還加上一個辣子,當(dāng)?shù)厝朔Q它為“龍虎斗茶”。

喝一杯龍虎斗茶以后,全身便會熱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來會精神抖擻,渾身有力。

龍虎斗茶制法

配方:茶葉5-10克,白酒適量。

用法:先將茶葉加水煎熬5分鐘左右成濃澀茶湯,沖入有酒的容器中,即成。代茶及時飲服。

3.蟲茶

蟲茶又叫“茶精”,主要產(chǎn)在貴州、湖南、廣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區(qū)。

蟲茶并不是茶,只是外形似珠茶,沖泡之后色如茶水,故有“茶”名。蟲茶泡出茶來,香氣四溢,喝上幾口,味道醇香甘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無窮。蟲茶經(jīng)多年陳化后,口味更醇和,藥性更溫和。

它是把采摘的茶樹鮮葉和部分香樹葉混合放在竹簍或大木桶里,澆上淘米水,讓其自然發(fā)酵。數(shù)天后便散發(fā)出一種特有的氮氣味,這種氣味會招引“化香夜蛾”的昆蟲成群來此安家落戶,生育繁衍。

它的幼蟲特別喜食腐爛的茶葉和香樹葉,并排出一粒粒比菜籽還小的蟲屎,把這種蟲屎收集起來曬干便是蟲茶。

飲用蟲茶時要先在杯中倒入開水,后放入適量蟲茶,蓋好杯蓋。蟲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緩緩下沉到杯底并開始溶化時即可飲用,蟲茶泡出的湯清香宜人,沁人心肺。

4.竹筒茶

竹筒茶既有濃郁的茶香,又有清花的竹香,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同胞喜歡飲這種茶。將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內(nèi),在火塘中便烤邊搗壓,直到竹筒內(nèi)的茶葉裝滿并烤干,就剖開竹筒取出茶葉用開水沖泡飲用。

沖泡竹筒香茶時,一般大家圍坐在小圓竹桌四周。一般可分兩步進行:

泡茶。先掰下少許竹筒茶,放在茶碗中,沖入沸水至七八分滿,大約3~5分鐘后,就可開始飲茶。

2.飲茶。竹筒茶飲起來,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濃郁清香,非常可口,所以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5.鍋帽茶

在鑼鍋內(nèi)放入茶葉和幾塊燃著的木炭,用雙手端緊鑼鍋上下抖動幾次,使茶葉和木炭不停地均勻翻滾,等到有屢屢青煙冒出和聞到濃郁的茶香味時,便把茶葉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揀出去,再把茶葉倒回鑼鍋內(nèi)加水煮幾分鐘就可以了。

布朗族同胞喜歡飲鍋帽茶。

6.蓋碗茶

蓋碗茶,四川等地人民傳統(tǒng)的飲茶風(fēng)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品蓋碗茶,韻味無窮。

茶蓋放在碗內(nèi),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zhuǎn),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一些懂茶道的人很會品茶,他們認(rèn)為,如果茶香而不清則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稱之為上等茶,只有鮮、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在有蓋的碗里同時放入茶葉、碎核桃仁、桂圓肉、紅棗、冰糖等,然后沖如沸水蓋好蓋子。來客泡蓋碗茶一般要在吃飯之前,倒茶是要當(dāng)面將碗蓋揭開,并用雙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沏蓋碗茶也是回族同胞的飲茶習(xí)俗。

7.婆婆茶

新婚苗族婦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

婆婆茶的作法是:平時將要將去可的南瓜子和葵花子、曬干切細的香樟樹葉尖以及切成細絲的嫩腌生姜放在一起攪拌均勻,儲存在容器內(nèi)備用。要喝茶時,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湯沖泡,邊飲邊用茶匙舀食,這種茶就叫做婆婆茶。

8.功夫茶

廣東潮州和汕頭一帶盛行功夫茶。飲功夫茶一般以3人為宜,比較考究的是選用宜興產(chǎn)的小陶壺和白瓷上釉茶杯,這種茶杯口徑只有銀元大小,如同小酒杯。

小陶壺(罐)里裝入烏龍茶和水,放在小炭爐或小酒精爐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三個瓷杯上面作圓周運動(當(dāng)?shù)厮追Q為“關(guān)公巡城”)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嘗。

飲茶時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來回輪流順序斟。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無怪乎人們說,沒有功夫就莫飲功夫茶。

9.寄生茶

廣西梧州出產(chǎn)一種用老齡茶樹的根、莖、葉制而成的茶叫寄生茶。

這神茶得用水煮四、五十分中后加糖才可飲用,如能加點雞蛋花則更好。

據(jù)說是鳥雀叼銜一些樹果停歇在桑樹上啄吃,其中一些種子粘落在山茶科和山櫸科等樹枝或傷陷處寄生,吸取樹的養(yǎng)分長成。

人們采集這種寄生物的嫩葉曬制成茶,即為桑寄生茶。其節(jié)、莖、枝、葉均可入藥,作茶劑、煎膏和泡酒之用。味苦、甘,性平和,不寒不熱,補腎補血。

10.砂罐茶

把沖洗干凈的小砂罐置于火塘旁烘烤,等砂罐烤溫?zé)崃耍侔巡枞~放進去,手握砂罐在火上慢慢搖晃,等砂罐內(nèi)的茶葉散友出悅鼻的馨香時,便可將滾開水沖進砂罐里,蓋上罐蓋,悶上三分多鐘,砂罐茶便沏成了。

我國三峽一帶的老百姓醉心于砂罐茶,他們覺得只有喝這種茶才夠味才過癮,喝后五臟六腑都熨貼,無比暢快。

11.三道茶

分三次用不同的配料泡茶,風(fēng)味各異,概括為頭苦二甜三回味。

頭道茶為苦茶,把茶葉放入小陶罐中用小火烤至微黃并有清香味時,再向茶罐內(nèi)沖入沸水,泡成濃釅的茶汁倒人杯中飲用,此茶味濃且苦,故稱苦茶。

第二道茶為甜茶,它是和茶葉嫩芽和核桃仁、烤乳扇、冰糖蜜餞或者蜂蜜等用沸熱的開水沖泡而成。此茶甜滋滋的,故稱甜茶。

第三道茶為回味茶,它是用茶葉嫩葉加生姜片、花椒、桂皮末、紅糖等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

此茶麻、辣、甜、苦各味皆有,飲之使人回味,故稱回味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同胞愛飲三道茶,并用三道茶待客。三道茶喻示著人生有苦有甜,苦盡甜來,令人回味無窮。

小小三道茶折射出白族同胞對人生哲理的悟性。

12.土鍋茶

土鍋茶是我國為云南哈尼族一種古老而方便的飲茶方法。先用大土鍋將山泉水燒開后,放進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約煮5—6分鐘后,將茶水舀人竹制的茶盅內(nèi)飲用,這種茶水清香可口,回味無窮。

哈尼族同胞愛飲這種茶,并稱它為“土鍋茶”。

13.腌茶

即把新茶葉放在大缸里,撒上適量的鹽,然后用石塊壓緊蓋好,經(jīng)過數(shù)月后(一般是三個月)再拿出來飲用。此茶香氣和滋昧都別有風(fēng)味,由于像腌白菜一樣,所以叫腌茶,部分彝族同胞愛喝。

腌茶一般在雨季進行,所用的茶葉是不經(jīng)加工的鮮葉。

制作時,姑娘們首先將從茶樹上采回的鮮葉,用清水洗凈,瀝去鮮葉表面的附著水后待用。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區(qū)的景頗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著一種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14.酥油茶

藏族同胞特別愛飲酥油茶。

酥油茶的一般做法是將茶葉搗碎,在鍋中熬煮后,用竹篩濾出茶渣,將茶汁倒入預(yù)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桶內(nèi),用打茶工具在桶內(nèi)不停地攪伴,使酥油充分而均勻溶于茶汁中,然后裝入壺內(nèi)放在微火上以便隨時趁熱取飲。

較高檔的酥油茶還得加上事先就炒熟的碎花生米、核桃仁或者糖和雞蛋。酥油茶既可單獨詼用也可在吃糌粑或麥丐粑時飲用。

15.雷響茶

是酥油茶的一種,所不同的是把鉆有小孔的鵝卵召燒紅,放進裝有酥油與茶汁的桶里,桶內(nèi)茶汁便噼噼吧吧作晌,晌聲過后立即用勁上下抽打,以增強茶湯的濃度及香氣和滋味。

白族的"雷響茶"頗具趣味性。將茶葉放人砂罐內(nèi)燒烤一定時間后,沖入沸水,這時砂罐內(nèi)會發(fā)出一種似"雷響"的聲音。

其時在場的賓客都會集中注意力等著聆聽這種"雷響聲",且自身的情緒也會隨著響聲的大小而起伏,發(fā)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都認(rèn)為是一種"吉祥幸福"的象征。

16.鹽奶茶

將青磚茶敲碎,取50克左右的茶葉放到能裝四、五斤水的銅壺或鐵禍內(nèi),用沸水沖沏后再在微火上煮沸幾分鐘或直接用冷水煮開,等湯色濃后摻入一、二勺奶和一些鹽即成盛奶茶。

蒙古族和藏族牧民愛喝鹽奶茶。

他們每天旱晨煮一大壺置于微火上,趁熱邊喝鹽奶茶邊吃炒米和酪蛋子,一直到吃飽為止。

17.鐵板茶

先把茶葉放在簿鐵板或瓦片上面烘烤,待聞到茶香味時再倒入事先已準(zhǔn)備好的鍋子里熬煮幾分抑。

這種茶色如琥珀,昧釅香高。由于在鐵板上烘烤,所以叫鐵板茶。佤族同胞愛飲鐵板茶。

18.罐罐茶

將磚茶敲碎成塊,取幾小塊和水一道置于小罐內(nèi)放在火上熬煮,直到罐內(nèi)茶湯熬得恨濃很濃,只剩下一、二口時停止加熱,稍涼后一飲而盡。

甘肅省的一些老年人就愛喝這種罐罐茶。

一個土火爐子、一只“曲曲罐”、一撮茶葉或一籠火,一撮茶,一個茶罐和一只茶蠱,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當(dāng)了。大家坐在熱炕上,架旺火爐,將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濃釅至極,一口口的呷著,顯得十分舒坦輕松。

19.打油茶

貴州的布依族,廣西的侗族、苗族同胞都愛喝打油茶。

不過,們們的做法略有不同。步依族的打油茶做法是,先把黃豆、玉米、糯米等用油炒熟混合放在茶碗里,然后用油把茶葉炒香后放入少量的姜、蔥、鹽和水煮,直到沸騰為止,去渣后倒入茶碗里拌勻即成打油茶。布依族同胞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風(fēng);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翌,雷打不動”之說。

而廣西侗旅、苗族同胞的打油茶做法是,把事先煮熟曬干的糯米(又稱陰米)下油鍋爆炒好倒進茶碗里,再向碗里放一些熟芝麻、油炸花生米、蔥等配料,然后將茶葉、油放入鍋內(nèi)爆炒并不停地用鍋鏟輕輕敲打,最后加水煮沸,慮出茶渣,把熱茶湯沖入茶碗內(nèi)即成打油茶。

侗族有首民謠說:早上喝碗油茶湯,不用醫(yī)生開藥方;晚上喝碗油茶湯,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個喝油茶湯,雞鴨魚肉也不香”??梢娝T對打油茶的酷愛程度。

20.鹽巴茶

鹽巴茶是怒江州一帶怒族一種較為普遍的飲茶方法。

先將小罐放在火炭上烤,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塊餅茶放人罐烤香,再將事先煨漲的開水加入罐中,至沸騰翻滾3~5分鐘后,去掉浮沫,將鹽巴塊放在瓦罐中潮幾下,并持罐搖動,使茶水環(huán)轉(zhuǎn)三五圈,再將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適量開水稀釋。

這種茶汁呈橙黃色,這樣邊煨邊飲,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為止。剩下的茶葉渣用來喂馬、牛以增進牲口食欲。

由于地處高寒山區(qū),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F(xiàn)在,怒族人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

來源:澤青茶道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茶馬古道介紹(二)——“川藏道”相關(guān)飲茶文化習(xí)俗

川藏道沿途地區(qū)及茶種

沿途地區(qū):由四川的雅安出發(fā),經(jīng)盧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薩,再經(jīng)后藏日喀則出境到尼泊爾、緬甸、印度。

川茶

川茶,四川出產(chǎn)的茶葉。川茶從被發(fā)現(xiàn)到如今已走過三千多年的歲月了。四川也因悠久的茶葉歷史,豐富的資源和優(yōu)良的品質(zhì),自古享有蜀土茶稱圣的美譽?,F(xiàn)在,在四川地區(qū)種植的優(yōu)良品種有40多個,比如名山131、烏牛早等。由四川的獨特氣候條件、優(yōu)越的地域方位造就了川茶在中國茶業(yè)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藏茶

藏茶,不一定是西藏產(chǎn)的茶,因為四川雅安也出產(chǎn)藏茶。藏茶是少數(shù)民族中近三百萬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飲品,又成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藏茶屬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顏色呈深褐色,又是全發(fā)酵茶。藏茶在某方面與普洱茶有點類似,比如兩者都是越老越有味,越久越值錢。

文化習(xí)俗:南路邊茶制作技藝

01

起源

南路邊茶制作技藝的發(fā)明帶有偶然性。過去從產(chǎn)茶的雅安到藏區(qū)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主要是靠人力運輸。在長途運輸過程中,大量的茶葉堆放在一起,經(jīng)過日曬雨淋,茶葉自然發(fā)酵。當(dāng)茶葉運到藏區(qū)之后,藏民發(fā)現(xiàn)發(fā)酵的茶葉味道更好,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就此產(chǎn)生。如今,南路邊茶制作技藝已成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02

工藝流程

南路邊茶的制作流程主要為原料的采收,殺青,第一次渥堆(發(fā)酵),撿梗,曬茶(干燥),蒸茶、蹓茶(揉捻),第二次發(fā)酵、撿梗、曬茶、蒸茶和蹓茶,第三次發(fā)酵和曬茶、篩分(篩分是將不同的原料進行拼配)蒸茶、蹓茶,最后一次發(fā)酵、曬茶,沖包,裝包。

NO.1

原料的采收:南路邊茶的原料主要是產(chǎn)自雅安雨城區(qū)周公山一帶以及名山、天全、滎經(jīng)等地的茶葉。多是一芽五葉到六葉的嫩度。分別在端午前后和白露前、大暑至立秋之間采割。這些茶都是由雅安當(dāng)?shù)氐牟柁r(nóng)采收,由于雅安是南路邊茶的主要生產(chǎn)基地,茶農(nóng)都會對原料進行初加工,這樣的茶原料在收來之后就可以進入復(fù)加工的程序。

NO.2

殺青:傳統(tǒng)的手工殺青主要是用石鍋灶進行的。把鮮葉鋪在石灶上,下面用火加溫。當(dāng)鍋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一些鮮葉,并且不斷的攪拌。當(dāng)葉質(zhì)變軟,失去光澤,含水量下降到58%左右時,即可起鍋。另外還有蒸汽殺青、日曬殺青和水煮殺青等方法。

NO.3

第一次渥堆(發(fā)酵):殺青過后就是對初加工好的原料進行渥堆發(fā)酵。這是南路邊茶生產(chǎn)中重要的工序。第一次的發(fā)酵是在殺青葉出鍋之時。趁殺青過后的溫度,把茶葉都堆在一起,一般在1.5—1.7米高,注意保溫,讓殺青后的葉子開始發(fā)酵。發(fā)酵的溫度有限制,如果太高則鍋心的茶葉會燒焦甚至?xí)匀?,如果溫度太低又達不到發(fā)酵的目的,其色、香、味的轉(zhuǎn)化也完成得不好。溫度的控制是靠制茶工人的眼觀(觀色)和手摸(溫度)。直到現(xiàn)代才有了溫度計來測試溫度。

第二次發(fā)酵、撿梗、曬茶、蒸茶和蹓茶:與第一次的原理和步驟都是類似的,只是在渥堆和蒸茶時候的時間把握上有些不同。

第三次發(fā)酵和曬茶、篩分(篩分是將不同的原料進行拼配)蒸茶、蹓茶。

最后一次發(fā)酵、曬茶:蹓茶完成后就是最后一次發(fā)酵,曬茶。前后經(jīng)過四次的渥堆發(fā)酵后,形成其獨有的色、香、味、形,直接影響到其品質(zhì)。之后就可以進行包裝。

NO.4

撿梗:綠茶在采茶的時候都是手工采摘的嫩芽,因此一般不會有太多雜質(zhì)。而南路邊茶在采摘的時候,除了人手工采之外,還會用“茶刀子”采割,因此里面容易有老梗和雜質(zhì)。對于刀割南路邊茶就需要進行撿梗。其方法有篩子撈和手撿兩種:篩子撈是用雙手合抱茶葉,不斷翻抖,將茶梗抖于表面后去掉;手撿就是把茶倒在長形的木條上,用手工選、揀。

NO.5

曬茶(干燥):目的是讓通過發(fā)酵的茶變得干燥,以便下一步繼續(xù)加工。

NO.6

蒸茶:傳統(tǒng)的蒸茶用的是茶甑子,將葉片倒上去后蓋好蓋子,放在沸水上蒸。目的是要使茶葉軟化,防止在揉捻的過程中間斷裂、破碎。同時也便于控制蒸茶的溫度,并使茶葉的水含量達到合適的比例。

NO.7

蹓茶(揉捻):傳統(tǒng)的綠茶加工的揉捻是通過手工完成的。由于南路邊茶的原料較綠茶更粗老,因此不能用手來揉捻。在長期的生產(chǎn)實踐過程中,制茶工人發(fā)明了蹓茶的方法。整個過程在一個木質(zhì)的蹓茶架上進行。將蒸好的茶葉放入麻袋中,捆緊袋口。蹓茶的架子是一個有坡度大約50度左走的木條架子,兩邊有扶手。蹓茶的工人將裝好茶葉的袋子放在木架頂端,兩個人手扶兩邊的扶手,站在麻袋上,慢慢地、有節(jié)奏的同時往下蹓踩茶袋。麻袋中的茶葉在壓力和滾動力的作用下就會產(chǎn)生褶皺,逐漸形成細條。

NO.8

沖包:包裝在南路邊茶的傳統(tǒng)工藝?yán)锝凶鰶_包。沖包是將最后一次發(fā)酵好的茶再蒸熟后,倒入固定的一個木架盒子中,然后用舂棒將茶舂緊,使其成型。這是南路邊茶生產(chǎn)的一道重要工藝過程,其緊壓的特點就是來自于這里。筑包的木架稱之為“架子”。“架子”用硬雜木制作,中間有一個能一分為二的架盒,架盒空心,其三分之一被固定在一個槽形地坑里。沖包時,先將一個長方形的竹篾放進盒子中,然后用一塊活動木栓把兩半架盒固定鎖死。一副架子有兩個師傅操作,他們每人手里拿一根舂棒,對面站著,輪流著用手里的舂棒將茶舂緊。一甑舂完,就放入一塊平的特制木塊,架師在用力舂兩下,然后取出,放入一片竹篾(把兩塊茶分開),以此類推,一共要舂四塊茶。到最后一塊時,將篾口按照“八”字形挽好,釘上竹質(zhì)的“U”形釘,將其固定,就是半成品了。

南路邊茶制作技藝裝包:把存放了一段時間的半成品挑去竹釘,將茶磚倒在包裝案子上。將茶磚逐一過秤合格后,用黃紙把茶磚包裹起來。每一磚包好后都要放一張商標(biāo)。一般一甑是五斤,四甑為一條。每條條包的甑外加牛皮紙包裹,然后用“千斤篾”固定,裝入茶兜子內(nèi)。最后將茶包蔸口封好,削去過長的部分,再用鎖扣篾鎖住封口,然后用兩道千斤篾分別繞兩周捆緊,將其固定,最后用“狗牙套”的方法捆上五道腰篾即可。

藏族飲茶習(xí)俗

藏族嗜茶,民間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諺語。這是因為藏族以高蛋白油膩食物為主食,故在飯后須飲茶以助消化。茶葉皆由內(nèi)地運進,主要有湖南、湖北等地生產(chǎn)的茯磚茶和四川生產(chǎn)的“大茶”兩種。

藏族飲茶的方法很多:①清茶。將茯磚茶放入壺或鍋內(nèi)加水熬煮而飲。有些地方還加進鹽、姜片、花椒等佐料,滋味更佳。②奶茶。清茶中加牛奶飲用。③牛油茶。將牛油熬化放入少許糌粑拌勻,加入清茶或奶茶飲用。④骨湯茶。將牛骨擊碎熬煮,取其湯摻入清茶或奶茶中再加少許糌粑飲用。此外尚有“炒茶”、“核桃茶”、“糌粑茶”、“酥油茶”等。

川藏道歷史文化

四川古稱“天府”,是中國茶的原產(chǎn)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四川已將茶作為商品進行貿(mào)易。當(dāng)時,蜀郡的商人們常以本地特產(chǎn)與大渡河外的牦(旄)牛夷邛、痄等部交換牦牛、痄馬等物。茶作為蜀之特產(chǎn)應(yīng)也在交換物之中,這一時期進行商貿(mào)交換的道路古稱“牦(旄)牛道”,它可算是最早的“茶馬古道”。其路線是:由成都、臨邛(邛崍)出發(fā),經(jīng)雅安、嚴(yán)道(滎經(jīng)),逾大相嶺,經(jīng)旄??h(漢源),過飛越嶺、化林坪至沈村(即薦都,為西漢沈黎郡治地),渡大渡河,經(jīng)磨西,至木雅草原(今康定縣新都橋、塔工一帶)的旄牛王部中心。邛崍由于是當(dāng)時蜀郡的商貿(mào)中心和茶、銅鐵器的主要產(chǎn)地,故成為漢代茶馬古道的起點。

唐代,伴隨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下嫁而興起的唐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大交流,使吐蕃出現(xiàn)“漸慕華風(fēng)”的社會風(fēng)氣。唐人飲茶之習(xí)也被傳入吐蕃,逐漸成為社會風(fēng)習(xí)。

宋代,中央政府正式與藏區(qū)建立起了“以茶易馬”的互市制度,隨著茶馬貿(mào)易的加強茶馬古道亦隨之有了較大的展拓。這一時期的茶馬大道主要為“青藏道”,即通常所說的“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在前期主要是一條政治交往之路,后期則成為漢藏貿(mào)易進行茶馬互市的主要通道。這條道路東起關(guān)中地區(qū),經(jīng)過青海,從四川西北角的鄧瑪(原鄧柯縣),過金沙江,經(jīng)昌都地區(qū)、那曲地區(qū)至拉薩(邏些)。這一時期雖在四川的黎(漢源)、雅(雅安)亦設(shè)立茶馬互市口岸,專門供應(yīng)康區(qū)茶葉。但由于當(dāng)時所易之馬主要產(chǎn)自青海一帶,故大量的川茶是從川西的邛崍、名山、雅安和樂山等地經(jīng)成都、灌縣(都江堰)、松州(松潘),過甘南,輸入青海東南部,然后分運至西藏、青海各地。

元代,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為發(fā)展西藏與內(nèi)地之間的交通,元政府在藏區(qū)大興驛站,于朵甘思境內(nèi)建立19處驛站,從而使四川西部與西藏間的茶馬大道大大延伸。

明代,政府特別重視茶在安定藏區(qū)、促進國家統(tǒng)一中的作用,制定了關(guān)于藏區(qū)用茶的生產(chǎn)銷售、販運、稅收、價格,質(zhì)量、監(jiān)察的一系列法規(guī)和制度,抑制茶商投機倒把。開辟了自碉門(天全)經(jīng)昂州(巖州,今瀘定嵐安鎮(zhèn))逾大渡河至長河西(康定)的“碉門路”茶道,并于巖州(嵐安)設(shè)衛(wèi),駐軍以保護茶道暢通。明成化六年(1476年),規(guī)定烏思藏、朵甘思各部朝貢必須從“四川路”來京,于是,四川不僅是邊茶的主要生產(chǎn)地,而且成為了“茶馬互市”的最主要貿(mào)易區(qū)。

明代川藏茶道分為“南路”(黎碉道)和“西路”(松茂道)兩條。

“南路”茶道中,由邛崍、雅州至打箭爐段又分為兩路:一路由雅安經(jīng)榮經(jīng),逾大相嶺至黎州,經(jīng)瀘定沈村、磨西,越雅加埂至打箭爐,因其是自秦漢以來就已存在的大道,故名為“大路”,另一條是自雅安經(jīng)天全兩河口,溯昂州河,越馬鞍山(二郎山),經(jīng)巖州,過大渡河,至烹壩,到打箭爐,因系山間小道,故又稱為“小路”。自打箭爐至西藏的茶道路線是:打箭爐北行,經(jīng)道孚、章古(爐霍)、甘孜,由中扎科、浪多、柯洛洞、林蔥(原鄧柯縣)至卡松渡過金沙江,經(jīng)納奪、江達至昌都。然后經(jīng)類烏齊、三十九族地區(qū)(丁青、巴青、索縣等地),至拉薩。

“西路”茶道:由灌縣沿岷江上行,過茂縣、松潘、若爾蓋經(jīng)甘南至河州、岷州,轉(zhuǎn)輸入青海。清代,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四川與西藏關(guān)系的密切,進一步推動了川藏“茶馬貿(mào)易”。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打箭爐(康定)設(shè)立茶關(guān)。之后,又于大渡河上建瀘定橋,開辟直達打箭爐的“瓦斯溝路”。原由碉門(天全)經(jīng)兩河口、昂州河、嵐安、烹壩、打箭爐的茶道,改為天全—兩路口—門坎山—馬鞍山—瀘定橋—打箭爐—線。嵐安口岸由此衰敗,打箭爐成為川茶輸藏的集散地和川藏大道的交通樞紐。清代打箭爐至昌都的南、北兩條茶馬大道是南路大道:由打箭爐經(jīng)里塘、巴塘、江卡(芒康)、察雅至昌都。由于這條路主要供駐藏官兵和輸藏糧餉來往使用,故習(xí)慣上稱之為“川藏官道”;北路大道:由打箭爐經(jīng)道孚、甘孜、德格、江達至昌都。此道原為明代川藏茶馬古道的大道,是運茶馱隊主要行經(jīng)的道路,故習(xí)慣上被稱為川藏商道”。兩道匯合于昌都后,由昌都起又分為“草地路”和“碩達洛松大道”兩路,至拉薩匯合。

來源:古茶道韻傳承者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31條結(jié)果 (用時 0.004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
找到約1條結(jié)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