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不是綠茶

找到約6,982條結果 (用時 0.019 秒)

為什么老有人說生普不是綠茶?

—“這是什么茶?”

—“普洱生茶。”

—“是綠茶嗎?”

—“不是,是普洱生茶。”

發(fā)生在茶店的這樣一段對話,成功在初來乍到的客人頭上打了一串問號,客人一臉茫然地點了點頭,似懂非懂。

普洱生茶是不是綠茶?這個問題其實無需再論,《制茶學》早已經(jīng)說清楚了。

“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是選用云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經(jīng)殺青、揉捻后,采用日光曬干而成的綠茶?!?/p>

——出自《制茶學》

從六大茶類的分類來看,普洱生茶屬于曬青綠茶,這就是綠茶呀。這對于行業(yè)內(nèi)的人來說并不算一個冷門知識,那為什么老有人說生普不是綠茶呢?

有一種可能,市場對曬青茶的了解不多,當曬青和普洱兩個相對陌生的概念同時出現(xiàn),有些無所適從。

說起綠茶,一般會直接想到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太平猴魁這類烘炒青綠茶,但很少有人想起曬青綠茶。曬青茶主要作為發(fā)酵茶的原料,很少直接銷售,知名度遠不及烘炒青和蒸青,導致曬青茶被“冷落”。

甚至有人想當然地認為,“曬青茶”是直接太陽曬干的。由于對普洱茶的曬青茶的制作不熟悉,甚至從業(yè)五年多的培訓講師(不在云南)都認為曬青是不經(jīng)過鍋炒殺青的,可見大家對曬青茶了解之少。

實際上,六大茶類和普洱茶并不屬于同一邏輯序列。六大茶類是以工藝劃分的,描述的是不同的加工方式;而普洱茶卻是以地域來命名的,是一個文化產(chǎn)物。

要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需要從兩條邏輯線出發(fā),強行將兩種邏輯糅合在一起,只會越描越黑。

鍋炒殺青后,日光干燥

而在云南,還存在另一種可能:為了區(qū)分生普和其他綠茶的不同,有意無意間造成的差異化。

普洱茶和綠茶的審美差異,讓“生普不是綠茶”這種說法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因為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特性,這使得生普(曬青)需要和烘炒青綠茶劃分開來。萬一說了生茶就是綠茶,那還怎么「越陳越香」呢?畢竟在大家的印象里,綠茶是不適合長期存放的。

為了強調(diào)普洱茶越陳越香的特性,干脆就一言以“避”之——生普不是綠茶,涇渭分明。

烘炒青的審美在于「鮮」,需要盡快喝掉來感受它的鮮爽;生普(曬青)的審美在于「陳」,經(jīng)過轉(zhuǎn)化會更加適合品飲,呈現(xiàn)它越陳越香的特性。

兩者品飲習的不同,直接導致了生普和其他綠茶的差異,而且曬青綠茶其他綠茶在外形、口感上的差異實在明顯,于是曬青茶(生普)似乎在綠茶中顯得格格不入。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極容易被誤解的概念:普洱茶綠茶化。

這個概念的提出,讓很多人產(chǎn)生這樣一種誤解:生茶的工藝不是綠茶工藝,一旦殺青殺太熟了就把生茶做成綠茶了。

其實這個概念是早期珠三角南洋地區(qū)的一個共識,倡導生茶不要一做出來就把它喝掉了。喝生茶如果求“鮮”、求“新”,就把普洱茶當綠茶喝了。普洱茶應該擺一擺,喝它的醇厚和韻。

這才是“不要把普洱茶綠茶化”的語境。

「越陳越香」是普洱茶的獨特之處,但在某些方面,也恰恰成了它的羈絆。

鐵觀音不是綠茶,大紅袍也不是紅茶

  在唐代之前,茶并不是單純的飲料

  中國是茶葉的發(fā)源地,也是最早利用茶葉的國度。但茶葉從被發(fā)現(xiàn)以來(傳說神農(nóng)氏發(fā)現(xiàn)了茶),長期被當做藥,或者是一種和蔥、姜、蒜差不多的調(diào)味料。直到中唐左右才慢慢變?yōu)橐环N單純的飲料。不過唐代飲茶還保留著像煮菜湯一樣的煮法,并且加點鹽調(diào)味。這種喝茶方式跟煎藥差不多,所以被稱為“煎茶法”。直到宋代,制茶的時候還會往茶葉里加點香料什么的來增加香氣,不過唐宋之際人們開始慢慢意識到茶本身就有非常美好的香氣,并主張不添加其他香料的清飲方式。我們熟悉的茶葉泡飲方式則是晚明才逐步形成的。

  中國茶飲在日本的發(fā)展

  中國茶及飲茶方式總共經(jīng)歷了三次向日本傳播的過程,其中第一次是在唐代,但并沒有形成廣泛的流傳和影響;第二次在宋代,得到了當時日本統(tǒng)治階級的支持,并吸收了佛教思想形成了抹茶道;第三次則在晚明,但沒有得到日本統(tǒng)治階層的支持,形成的是僅在日本文人階層流行的煎茶道。

  抹茶道

  在宋代,人們喝茶的時候不再往茶湯里加鹽,而改為把磨細的茶粉放在碗里先用一點水調(diào)成濃稠的茶膏,再用沸水一邊沖點一邊擊打形成豐富的泡沫。這種飲茶方式被稱為“點茶法”,也叫“末茶法”。末茶的“末”指的是磨細的茶粉,茶末兒,所以是沒有提手旁的。不過這種飲法方式傳到日本后演變成了一整套帶有宗教意味的程序,并多了提手旁。這是大家比較熟知的抹茶道。

  這其中所用的抹茶也不是普通的綠茶粉,而是在采摘前經(jīng)過覆蓋遮陰處理,蒸汽殺青后不經(jīng)揉捻直接干燥,并用石磨研磨而成的極細茶粉。所以,抹茶道是一整套儀式和程序,抹茶則是所用到的茶粉,二者含義并不完全相同。

  煎茶道

  至于比較小眾的煎茶道,則起源于晚明時期中國流行的泡飲法,也就是直接用沸水沖泡散葉茶的喝法。這種飲用方式更為方便日常。由此可知,日本煎茶道并不是我們國家唐代煎茶法,而更接近我們今天喝茶的方式。只不過日本煎茶道喝的茶是日本“煎茶”。這是一種和抹茶一樣采用蒸汽殺青,并經(jīng)過揉捻、烘干和精制而成的茶。

  中國茶那么多,卻不是同時形成的

  前面說到唐代的煎茶法和宋代的末茶法用到的都是一種叫做蒸青團茶的茶,這是一種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生產(chǎn)了的綠茶。我們現(xiàn)在熟知的綠茶,比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信陽毛尖、黃山毛峰這些大多是明清以后才出現(xiàn)的。

  紅茶和烏龍茶大約出現(xiàn)在明末清初,紅茶的創(chuàng)制早于工序更為復雜的烏龍茶。這幾年流行起來的、制作工序最少的白茶則創(chuàng)制時間最晚,大約在清朝末年。紅茶、烏龍茶、白茶的制作都起始于萎凋(一種將茶鮮葉靜置并讓它自然蒸發(fā)水分的過程)。

  黑茶和黃茶的出現(xiàn)早于紅茶,起源于綠茶工藝。綠茶、黑茶和黃茶的制作都起始于殺青(一種通過高溫終止茶葉內(nèi)部酶活性的工藝,形式主要有蒸汽殺青的蒸青、鍋炒殺青的炒青)?,F(xiàn)在除了湖北的恩施玉露茶采用蒸青外,其余綠茶基本采用鍋炒殺青。

  你現(xiàn)在的喝茶方式,起源于明清時期

  就有記載的文獻來看,我們現(xiàn)在喝茶的方式和明清時期的人們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多大區(qū)別。比如,在杯子里放一點茶葉然后用開水沖的“撮泡法”;以及用小茶壺泡茶的“壺泡法”。

  最主要的原因是,雖然現(xiàn)在的制茶工藝越來越精細,但現(xiàn)代茶葉的制作格局在明清時期已經(jīng)基本形成,而茶葉的飲用方式是與茶葉的加工相適應,并緊跟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變化。比如,現(xiàn)在人喝茶跟明清時期的人喝茶最大的區(qū)別就是用電燒水而不生炭爐。

  明清時期沒有圖中的玻璃茶海,只有壺和杯

  一般壺為紫砂壺,杯為瓷杯?拍攝:紫筍

  鐵觀音不是綠茶,大紅袍也不是紅茶

  有這么一個繞口令“聽說北方人管綠茶叫青茶,并以為鐵觀音是綠茶,但其實不知道鐵觀音真的是青茶,而青茶不是綠茶是烏龍茶”。這其實說的是大家對于茶葉分類的誤解:茶并不是單純按照顏色來分類,茶葉分類的基礎是制作方法,也就是工藝。

  鐵觀音和大紅袍都經(jīng)過一個叫做“做青”的工序,這個工序是烏龍茶在工藝上區(qū)別于其它茶類最核心的特點。不管綠茶還是紅茶都沒有這道工序。

  做青:動圖中的搖青和不搖靜置交替進行的過程?拍攝:紫筍

  大紅袍之所以看起來外表烏潤,是因為在初制結束后還要像烤面包或者烘咖啡豆一樣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焙火,茶葉表面發(fā)生美拉德反應和焦糖化反應而色澤加深。鐵觀音則一般不經(jīng)過這道工序而保持青綠的外表。并且傳統(tǒng)的鐵觀音或者還沒有焙火的大紅袍是青色的,和綠茶的綠色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被稱為“青茶”?,F(xiàn)在青茶和烏龍茶所指的含義基本相同,但最早的時候烏龍茶指的是由烏龍茶樹品種做的茶,烏龍茶樹品種通常會被做成青茶,所以后來慢慢用烏龍茶來指青茶大類。

  紫砂壺泡茶好還是瓷質(zhì)蓋碗好

  根據(jù)不同的茶來選擇不同的茶器是讓生活更具儀式感的方法。紫砂多孔易吸附的材料讓它更適合沖泡一些像熟普、六堡茶等黑茶,或者老白茶、陳香型鐵觀音等老茶。茶葉在存放過程中難免產(chǎn)生一些雜異味,這些都可以被紫砂的材質(zhì)吸附而讓茶湯喝起來更加純凈好喝。

  瓷質(zhì)或者玻璃質(zhì)的不管是蓋碗還是小茶壺都不具有吸附的特性。這種材質(zhì)更適合沖泡具有馥郁香氣,著重感受茶香的茶,比如烏龍茶。當然蓋碗現(xiàn)在是一種通用茶器,所有的茶都可以用蓋碗沖泡。這或許是因為蓋碗不但易于茶水分離,同時也方便感受碗蓋中凝聚的香氣。

普洱茶的生茶為什么不是綠茶?

分類,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我們給植物分類,給動物分類,去揭示萬事萬物之間的不同與聯(lián)系,找到它們的演變規(guī)律。

茶,來自自然的饋贈,這一株茶樹與那一株茶樹的不同是植物學家的專業(yè)領域。茶葉,來自人的加工與創(chuàng)造,形成了各種滋味不同、性質(zhì)不同、原理不同以及變化趨勢不同的茶葉。此時,我們也確實不得不借助分類的思維方式來進行研究了。但是,如何分類則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說我們依據(jù)何種標準來進行分類呢?

目前,我們對茶的分類主流就是“六大茶類”。這一分類體系是由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陳椽教授首次提出的,他將中國繁多的茶葉品種分為六大類,主要是依據(jù)茶葉制法和品質(zhì)的系統(tǒng)性和茶葉中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作為區(qū)分。

近期,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宛曉春教授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ISO 20715:2023《茶葉分類》正式頒布。這一標準中,將普洱茶分為了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前者歸類為綠茶,后者歸類為黑茶。

此事件一出,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fā)了普洱茶界諸多專家學者的討論。例如,云南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何青元就始終堅持認為普洱茶應該為“第七類茶”,而不是強行把其歸入現(xiàn)有的六大茶類之中。

其實在多年前,普洱茶資深研究者、蒙頓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技術總監(jiān)陳杰就在文章中逐一分析了“普洱茶的生茶為什么不是綠茶”。面對當下的爭議,本刊也將廣泛采訪普洱茶界多位重量級學者,在6月刊中為大家呈現(xiàn)。

普洱茶的生茶為什么不是綠茶?

普洱茶過去沒有生熟之分,自現(xiàn)代普洱茶渥堆發(fā)酵工藝成功之后,人們便將普洱茶依工藝不同做了細分,將自然發(fā)酵的茶定為生茶,將人工發(fā)酵的茶稱為熟茶。

面對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茶,對其分別進行歸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始終只能在“綠茶思維”的引導下進行思考,則根本不可能跳出原有的藩籬。

關于更多“綠茶思維”的內(nèi)容,延伸閱讀:

普洱茶的滋味之美

普洱茶是什么?1.0

普洱茶是什么?2.0

普洱茶教育改變“綠茶思維”

茶中之茶 普洱茶

大葉種茶樹與中小葉種茶樹的區(qū)別

云嶺山巔一抹綠丨你真的認識云南綠茶嗎?

1、從歷史的角度上看,普洱茶的制作早于綠茶。這方面的史料記載有很多。如果不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罷龍團鳳餅,改散形茶”的圣諭,其“散形茶”(綠茶的前身)根本就不復存在。

2、現(xiàn)行的茶葉分類有兩種,一種是按茶葉顏色劃分,如綠茶、紅茶、白茶、黑茶等,這是歷史習慣的一種劃分,但缺乏嚴謹性;另一種劃分是按發(fā)酵程度劃分,如不發(fā)酵茶(綠茶)、輕發(fā)酵茶(烏龍系列、白茶等)、全發(fā)酵茶(紅茶)、后發(fā)酵茶(普洱茶、茯磚、千兩茶等)。如果按后一種茶類劃分的話,普洱茶的生茶也不應劃到不發(fā)酵的綠茶系列中,因為普洱茶的生茶屬于自然發(fā)酵的茶。

3、從制作工藝上看,綠茶采用的是一條“高溫”路線,其制作過程的溫度可達到100℃以上,而普洱茶則采用的“常溫”路線,其制作過程的溫度不能超過60℃。以兩種茶產(chǎn)生的芳香類物質(zhì)——即茶葉的香氣為例,綠茶采用的是“高溫提香”,而普洱茶香氣則復雜得多,普洱茶是以發(fā)酵為核心的工藝,凡是發(fā)酵就離不開微生物,微生物能產(chǎn)“酶”,“酶”又能分解一些“脂類”物質(zhì),這些“脂類”物質(zhì)又能演化成多種芳香類物質(zhì),普洱茶的香氣就是通過這樣一種特殊“通道”逐次轉(zhuǎn)化而來。

4、很多人認為云南自身就有“滇青”“滇綠”兩種茶品,它們一部分也是采用普洱茶“曬青”工藝,與普洱茶的生茶有極相似戓相近的工藝。那么,“滇青”“滇綠”屬于綠茶范疇,普洱茶的生茶為什么就不屬于綠茶呢?我們說,“滇青”“滇綠”的制作是借鑒了普洱茶的“曬青”工藝,是對綠茶工藝的本土化改良?!暗崆唷薄暗峋G”不重發(fā)酵,而普洱茶生茶重在自然發(fā)酵。

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普洱茶的生茶可等同于綠茶的話,是不是綠茶存放時間長了也就能成為普洱茶?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普洱茶的生茶不可能歸屬于綠茶,如同綠茶即使壓成餅、無論存放多長時間,也不能成為普洱茶一樣。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作者丨陳杰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6,755條結果 (用時 0.01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找到約227條結果 (用時 0.0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