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

安化思道

找到約44條結果 (用時 0.004 秒)

關于茶的文化:淺談唐代渠江落薄片產地及安化宋代以前茶葉歷史

前言


“渠江薄片”茶最早記載在唐代(856)楊曄《膳夫經手錄》中:“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為貴?!?


公元935年五代十國時期,蜀毛文錫《茶譜》載:“潭邵之間有渠州,中有茶……"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再次記錄了“渠江薄片”這種唐代名茶。這也是以后各種書籍引用“渠江薄片”這一唐代名茶的出處所在。


“渠江”為地理名,明末哲學家方以智所著《通雅》中記載:“渠江之薄片……此唐宋時產茶地及名也?!?/strong>


但是渠江薄片產地是四川還是湖南?唐代楊曄《膳夫經手錄》、五代毛文錫《茶譜》雖載有產地,但因是唐代地名,由于時代的變遷,后人在解讀方面多有歧義,這為以后“渠江薄片”產地之爭埋下了伏筆。


▲圖3:引用“原鄉(xiāng)山人”先生《膳夫經手録·茶》截圖


▲圖6:引用“原鄉(xiāng)山人”先生《毛文錫·茶譜》截圖


02

四川、湖南兩地三縣“渠江薄片”之說的由來


1、 四川渠江薄片之說。


?宋代吳淑的《茶賦》事類賦卷十七·飲食部·茶:“渠江薄片,《茶譜》曰: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該書寫于北宋初期,吳淑認為渠江薄片產于四川渠州即今渠縣。


明朝末年諸生劉源長,大約在清康熙八年(1669)前后著有《茶史》一書,書端題名稱“八十老人劉源長介祉著”?!恫枋贰分杏涊d:“薄片,產渠江今順慶府渠縣,漢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疑是渠江”


1987年薛德炳在《茶葉通報》上發(fā)表的《渠江薄片產何處》上說:"1984年陳椽編著的《茶業(yè)通史》和1985年著的《中國名茶研究選集》中載:'渠江產薄片。渠江即今渠縣廣安一帶'(分別見原書末253頁和35頁)"。


陳椽教授沿襲了吳淑《茶賦》與劉源長《茶史》關于渠江薄片產于四川渠縣的觀點。不過,陳緣教授在這之前的1977年關于渠江薄片產地的觀點完全不一樣。


2、湖南安化渠江薄片之說。


毛文錫《茶譜》:“潭、邵之間有渠州,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鄉(xiāng)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 ,其色如鐵 ,而芳香異常, 烹之無滓也?”。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


有專家學者認為,?潭、邵之間有“渠州”是抄錄有誤,“渠州”應該是渠江。渠江為安化資江一級支流。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6·木部》介紹安化茶中說:《湘潭縣志》載∶《茶譜》有“潭州鐵色茶”,即安化縣茶也,今京師皆稱“湘潭茶”。有專家學者認為,渠江薄片就是“潭州鐵色茶”,即安化茶。


1977年陳緣于安微農學院編寫,并于1982年再改的《茶葉通史》255頁上載:"渠江產薄片。渠江即今湖南新化、溆浦、安化一帶"。


1983年《茶葉通訊》04期,王威廉的《湖南資水流域 ?唐代的產茶地_益陽團茶校訂》,論證了楊曄《膳夫經手錄》中“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為貴。”


中的“潭州茶陽團茶”即為“益陽團茶”,文中引用并認同了周靖民關于“渠江薄片茶”產地即為安化渠江的觀點。


周靖民是一位從事茶葉事業(yè)及其研究幾十年的老專家,1987年,周靖民編《陸羽茶經校注》,他認為唐代渠江薄片產地就是今安化渠江。“渠江主要流經安化縣的渠江鎮(zhèn),源于新化縣西北雪峰山麓,經溆浦在安化縣渠江鎮(zhèn)流入資江”。


1995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程啟坤、姚國坤教授,在當年《農業(yè)考古》第二期雜志上發(fā)表了《論唐代茶區(qū)與名茶》,認為“安化、新化為唐代重點產茶地,渠江薄片在今湖南安化、新化”。

2010年,劉祖生、劉岳耘主編的《中國茶知識千題解》,依據了周靖民、程啟坤、姚國坤對渠江薄片產地確定的觀點,并進一步闡述了“渠江,即今湖南省安化縣連里鄉(xiāng)的渠江,源于新化西北雪峰山麓,經溆浦而安化入資江,唐五代時,安化地屬潭州,新化地屬邵州,均未建縣,故謂譚邵之間”。


3、湖南新化渠江薄片之說。


2008年,新化蔣幸東、陳曉陽、陳建華、陳建明的《唐代名茶——渠江薄片原產地之考證》認為渠江薄片產于新化縣境內“奉家、雙林、長峰、古臺山一帶”。?


楊曄《膳夫經手錄》及毛文錫《茶譜》中“渠江薄片”,要么是四川渠縣,要么是湖南安化或新化(新化與安化,唐末五代都稱梅山,在此不再單列說明),只能是一處產地!目前,二地三縣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并且已有的證據常被人詬病。


03

? ? ? 為什么否認四川“渠江薄片”說之理由?? ? ? ? ? ? ?


先說宋代吳淑的《茶賦》對渠江薄片介紹:“渠江薄片,《茶譜》曰: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

? ? ?

▲渠江薄片


《茶賦》所說的《茶譜》,就是毛文錫撰寫的《茶譜》。?查毛文錫《茶譜》所有版本,僅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之說,并單列一條。


而《茶賦》所說“渠州薄片”的依據從何而來?原來《茶譜》中有另一條“潭、邵之間有渠州,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鄉(xiāng)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 ,其色如鐵 ,而芳香異常, 烹之無滓也 ”。


《茶賦》引用了潭、邵之間有“渠州”這地名,認為這“渠州”就是四川渠州,而渠州下屬的渠縣在唐代又稱渠江縣。


唐末五代時期,“?潭、邵之間”是指古梅山地區(qū)。

毛文錫《茶譜》中“鄉(xiāng)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的鐵色茶,其范圍是“?潭、邵之間”,即唐代的潭州和邵州之間。?而后唐至五代時期,“潭、邵之間”是指梅山地區(qū)。安化、新化二縣在建縣(1072)以前稱“梅山”。


《忠肅集》卷《直龍圖閣蔡君墓志銘》、《肇域志》、道光《寶慶府志》載:“潭、邵間所謂上下梅山,其地千里,馬氏以來,瑤人據之,號莫瑤。”因而《茶譜》中這個潭邵之間有“渠州”一定不是四川渠州!更不是四川渠江!

?

毛文錫《茶譜》中潭、邵間的“鐵色茶”(鐵色茶為安化另一種唐代名茶,另會撰文介紹)是一種茶名,這種茶的特點:其色如鐵,少而精,食之無滓,為一種散茶芽尖類,產量少而質上乘。


而《茶譜》中的“渠江薄片”這種茶的特點,在《膳夫經手錄》中的介紹為:產量多且貴(多和貴),有油、苦、硬,為一種緊壓團茶類。?毛文錫在介紹這二種茶名時,中間還介紹了南平縣(狼猱山,茶黃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貢。)茶,以及容州(黃家洞有竹茶,葉如嫩竹,土人作飲,甚甘美。)茶。

??

另《膳夫經手錄》與《茶譜》二本典籍中,根本沒有“渠州薄片”這種茶名。而吳淑《茶賦》將《茶譜》中的潭、邵之間“渠州”鐵色茶與“渠江薄片”茶,二者合二為—,組成“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之說,這顯然篡改了原作。


?由此知之,吳淑《茶賦》認定渠江薄片就是“渠州薄片”,是引用有誤!


再說劉源長在《茶史》一書中,對渠江薄片產地介紹是“神泉、獸目、小團、綠昌明(名亦見建茶內載原始),產東川,今順慶府,元曰:‘東川’;薄片,產渠江今順慶府渠縣,漢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疑是渠江。”


▲神泉

?

四川渠江,是長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也稱渠河,古稱“潛水”,又名宕渠水。


兩晉(266-420)時稱巴江、巴水。據酈道元(466或472—527)《水經》記載:“潛水出巴郡宕渠縣,南入(長)江”,《漢志》亦記:巴郡宕渠縣“潛水西南入江”。宋以后定名為渠江。

劉源長本人一定清楚這條漢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的河,宋以后才定名為渠江。因此劉源長在《茶史》中特載明“疑是渠江”,“疑”就是懷疑!這就是說劉源長本人也不敢肯定渠江薄片產自四川順慶府。


楊曄《膳夫經手錄》是一部記載宮廷膳食的書籍,在茶葉一章節(jié)中,是按照消費群體及飲茶口味、適宜人群分別歸類介紹各種產地名茶。


“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江陵南木香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已上四處,悉皆味短而韻卑。惟江陵、襄陽,皆數千里食之。其他不足記也”。

?

江陵,又名荊州城。唐上元元年(760)設置南都,以荊州為江陵府,治所在江陵,今湖北荊州。轄地相當今湖北荊州、枝江、潛江、荊門、當陽縣部分地區(qū)。

襄陽,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武德四年(621),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五代時期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唐代十道圖


施州在北周建德三年(574年)設置,治沙渠縣(隋改清江縣,今湖北恩施市)。唐朝轄區(qū)約今湖北省建始、五峰等縣以西地。五峰縣與湖南常德石門縣相鄰。


從唐代“惟江陵、襄陽,皆數千里食之”這一茶葉消費群體區(qū)域來看,當時的渠江薄片屬一種本地產銷。??


1992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學家陳宗懋任主編,程啟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禮副編審任副主編的?《中國茶經》中認為渠江薄片等四種茶名:“惟江陵、襄陽,皆數千里食之。”是一種本地產銷,即包括今長沙周圍和湘 、 鄂、川 、黔接壤區(qū)域,即湖南、湖北范圍,從而排除了渠江薄片產于四川渠縣的可能性。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


《膳夫經手錄》中?“潭州茶……,以上四處,悉皆味短而韻卑”這一句,高度概括了“潭州益陽團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香茶、施州方茶”四種唐代茶名的相同特點。


這是一方山水的人們,因地域條件類似、制法相同、飲茶習俗相近,而形成相同口感的茶。由此,進一步說明了渠江薄片產地只可能在兩湖之間。

?

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又說:“神泉小團,產于東川(現在云南東川);?昌明茶、獸目茶產于綿州四劍閣以南、西昌昌 明神泉縣西山(現四川綿陽安縣、江油)”?。


這不僅否定了劉源長《茶史》中關于渠江薄片產于渠州之說法,而且也否定了“神泉小團、昌明茶、獸目茶”產于四川順慶府東川的說法。


《茶史》成書于清康熙八年(1669)前后,該書公開刊行不到四十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永瑢、紀昀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就對該書有評價:“卷端題名自稱曰八十翁,蓋暮年頤養(yǎng),故以寄意而已,不足言著書也”。


查遍四川渠縣產茶歷史, 宋、元、明、清到民國再到現在,一直都不是茶葉的主產區(qū),歷史上四川渠縣也無茶葉特產之記載,又豈能在唐末五代時期突然出現盛產茶葉呢?


綜上所述, 渠江薄片并非由四川渠州所產!


04

在明嘉靖年間,崔桐《崔東洲集》最早記載安化渠江茶


明嘉靖年間,辰沅兵備崔桐(1477-1556),征剿平定安化山寇后,從安化回溆浦途中,乘舟沿資江逆流而上,進入渠江(連里),并在當地一舒姓農家中寄宿一晚,寫有一首《連里道中》:


渠江舍舟趨蓮里,草間深入依山岻;


登登漸高路盈尺,飛藤叢棘刺人耳;


噴泉淙淙亂石斑,突兀臥木橫道間;


失腳愁落溪百丈,夾面仰看天一彎;


有時下輿度危磴,苔滑仍防踏不正;


左持右翼步蹜蹜,一險百慮心始定;


日落聊宿舒老家,觧衣張榻烹新茶;


摘柑侑酒問風土,面熱頓失天之涯;


明朝更發(fā)豈辭苦,百里崎嶇入溆浦。


嗚呼!吾輩乘軒食肉尚艱辛,奔逐更有塵下人。


《連里道中》收集在崔桐《崔東洲集》中,?安化縣志中對崔桐及平定山寇之事有記載。同治《安化縣志·卷之未·雜說》介紹崔桐:“《江南通志》:崔桐海門人,正德中湖廣參議,備兵辰沅,平安化山寇,賜金幣”。


同治《安化縣志·卷之十二·宦績》又載:“李繼祖,臨安人,嘉靖間任,才精練,政寬平。巢冠李萬堯,劫掠橫行,督兵擒捕,反致讒誣,詞白當道,即解祖而去”。


當時,崔桐在渠江烹的新茶是一種散茶,或為一種芽尖。為什么不是渠江薄片?這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廢除唐、宋、元時期的鳳團茶,改芽茶為貢茶。


唐、宋時期,社會上主要流行團茶、餅茶、片茶等緊壓茶,安化也不列外。?


劉源長《茶史》載:“獨行靈草、鐵色茶、綠芽、片含、金名產潭州,今長沙府,唐曰:“潭州,有湘潭縣亦產茶”。


▲獨行靈草


清人江昱(1706~1775)《瀟湘聽雨錄》說“湘中產茶,不一其地,安化售茶湘潭,即名湘潭(京師稱為湘潭茶),極為行遠。邑土產推此為第一”


江昱《瀟湘聽雨錄》說,安化茶就是湘潭茶;劉源長《茶史》說,唐代湘潭產茶,湘潭茶就是潭州茶!綜合他們倆人之觀點,安化茶就是潭州茶。安化在唐代就產茶!


因此,王存(1023~1101)、曾肇等共同編修的《元豐九域志》,其中介紹荊湖路·南路·潭州土貢,有“葛三十匹,茶末一百斤”。


潭州包括當時長沙縣、衡山縣、安化縣、醴陵縣、攸縣、湘鄉(xiāng)縣、湘潭縣、益陽縣、瀏陽縣、湘陰縣、寧鄉(xiāng)縣。該書于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1078~1085)成書,安化土貢茶末當屬其中。這種土貢茶末就是一種鳳團茶!


▲荊湖路·南路


茶末一百斤,是指鳳團茶一百斤。?“茶末”?或? “ 末 茶 ”之名,?元朝王禎《 農 書 》解釋為:?“ 末茶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細碾而成 。”


另明朱權著《茶譜》中也有解釋:“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


“渠江薄片”是一種片茶。


片茶在唐代稱為臘面茶或鳳團茶 ,有的地方稱為研膏,屬團茶和餅茶一類。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 慶歷中蔡君謨?yōu)楦=忿D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直金二兩”。


“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比“一斤二十餅”的小片龍團茶,還要小而薄,按常理應該行銷上層社會, 為什么在元代及以后就消失了呢?這是因為渠江薄片造法不精,其茶“由油、苦、硬,味短而韻卑?!?/p>


最終沒有成為朝庭貢品或為朝庭所棄,僅“江陵、襄陽,皆數千(有人認為是‘十’字之誤)里食之”。同時,渠江薄片因生產成本高,在宋以后就不再生產了,而改制葉茶即散茶。


【瀟湘茶史】《考證》一文說:“渠江薄片產于唐朝時期至宋代,此后未見有關渠江薄片的記載,渠江薄片從此失傳”。


元代以后,渠江薄片茶因味短而韻卑,無法進入上層消費群體而遭淘汰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到了元代,蒸青工藝技術進一步完整,其產品從唐、宋的大餅茶到小龍團,由團茶到葉茶已成為社會時尚,渠江薄片改為了散茶或其它品種。


元代王禎在《農書》中對當時制蒸青葉茶工序,說得很具體。他說:“采訖,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焙令干,勿使焦,編竹為焙,裹蒻復之,以收火氣。茶性畏濕,故宜蒻收藏者,必以蒻籠剪蒻雜貯之,則久而不浥。宜置頓高處,令常近火為佳”(見卷十《百谷譜》)。


元代這個蒸青茶的工藝類似于我們今天的黑茶制作,其中僅少了“殺青”和“發(fā)酵”的工藝,就是安化農村偏遠山區(qū)的老農自家制作掛在火坑上的煙熏茶。


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完全廢除了唐、宋、元時期的鳳團茶,改芽茶為貢茶。


明代何孟春(1474-1536)《 馀 冬 序 錄 摘 抄 內 外 篇 》 記載 :??“ 國初建寧所進,必碾而揉 之,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 ,如宋蔡君謨所貢茶例, 太祖(朱元璋)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采芽以進 。 ”


這里就已經很清楚的說明,在明代以前,社會上主要流行團茶、餅茶、片茶等緊壓茶。到了明代,朱元璋認為太“ 重勞民力 ”,才下令 “ 罷造龍團 ”,改造芽茶以進貢。

? ? ??

據明嘉靖《安化縣志》和談遷《棗林雜俎》中記載,明代安化貢茶的詳細名目:“御芽二十二斤”“長沙府安化縣芽茶二十二斤 ”


自明代開始,安化除了制作貢茶外,廣大茶農改進以前制茶工藝,重新大量使用粗老葉,生產價廉物美的黑茶,以此增加廣大人們群眾收入。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十一·風俗·七載錄:“至于后鄉(xiāng),長江大河,上通寶慶、下通資江各都,產茶最多,遠招引客”。到明萬歷年間,資江沿岸的渠江(神灣)、馬轡市、東坪、江南等地,其大的茶廠每天揀茶工(撿去茶梗)上千人,小的茶廠也有數百人”(引自明代林之蘭《明禁碑錄》)。

??
至嘉靖年間,辰沅兵備崔桐到渠江,而渠江薄片早已經一、二百年沒有生產了。


05

安化資江(萸江)段為古時通溆浦要道


明代崔桐從安化資江舍舟入渠江去溆浦,途中并落宿在一舒姓農家。那么唐代資江、渠江、溆浦一帶是否有舒姓?資江沿線一帶是否有茶的記載?特別是資江到渠江通溆浦,在唐代是不是一條古道?


1、安化地處荊楚腹地,稱荊湖之間,又稱荊巴之間。


宋熙寧五年建縣以前,安化稱梅山。古梅山地處在辰、鼎、邵、潭之間,又稱為“溪洞”之間?!顿Y治通鑒》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紀三》:“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為州縣,著在圖籍”。?


所謂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為州縣,著在圖籍。說白了就是古代梅山,其地即屬潭州,也屬鼎州、辰州、邵州等。


《全宋文·卷六三》中《宋大詔令集》:“勅潭邵等州管界梅山洞主首等:省本人奏……”這是公元977年翟守素征伐梅山時,其圣旨對梅山蠻的開頭稱謂。梅山為“潭邵等州管界”,這“管界”顯然就是割地。


同治《安化縣志卷之二·沿革 》進一步對梅山其地來源進行了細說:“今一、二都原割自益陽之資江鄉(xiāng)為之;三、四、五都割自益陽之東坪鄉(xiāng)為之。而《王志》(康熙縣志)、《趙志》(嘉慶縣志)乃云:北割益陽、武陵地為后五都。若以武陵與后鄉(xiāng)接壤即以為有割地,則桃源、沅陵、溆浦亦皆有割地矣。”?


一都即為今安化縣江南、龍?zhí)?鄉(xiāng))、冷市、小淹鎮(zhèn)。其中冷市、龍?zhí)吝B桃源縣;二都為今安化縣羊角塘鎮(zhèn),連常德市(朗州、鼎州、武陵為舊時稱謂);三都為今安化縣東坪、田莊、柘溪鎮(zhèn)。其中東坪、柘溪鎮(zhèn)連桃源縣;四都為今安化縣馬路、奎溪,通桃源,溆浦;五都為今安化縣渠江、煙溪、南金、古樓、平口。其中渠江、煙溪與溆浦接址。


小淹長樂(今屬滔溪鎮(zhèn))李氏族譜中載:“宋熙寧六年朝廷置安化(縣)廢資江(鄉(xiāng))隸焉,故吾族為安化人”。這句話的意思,開梅山之前,安化屬潭州益陽,長樂屬益陽資江鄉(xiāng)。


李氏族譜進一步佐證了縣志關于安化割地之說的可靠性,這與江南鎮(zhèn)資福寺創(chuàng)建者、溈山密印寺三十三任主持智廣禪師(1023年密印持主持)碑上的記載相同。


▲李稱之宋熙寧六年


綜上所述,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今小淹、滔溪、江南三鎮(zhèn),原屬益陽資江鄉(xiāng);東坪、馬路、渠江等庫區(qū)鄉(xiāng)鎮(zhèn),屬東坪鄉(xiāng)無疑!東坪鄉(xiāng)割辰州地。


2、萸江為安化資江代名詞,古時為通義陵(漵浦)要道?。


資江又稱資水,在今湖南省中部?!端洝?資水》:“東北過邵陵縣之北?!?酈道元注:?“縣治郡下南臨大溪,水徑其北,謂之邵陵水……自下東北出益陽縣,其間徑流山峽,名之為茱萸江,蓋水變名也?!?/strong>《太平御覽》 卷65引 《湘州記》 曰:?“資水一名茱萸江”。


茱萸江包含新化、安化縣段,舊時也稱“萸江”??滴跄晏罩渚庉嫛洞鬁可焦琶苡∷轮尽窌r,寧鄉(xiāng)密印寺當家主持大梅與峰智禪師(曾任安化大福浮山寺主持,“大梅”俗指安化),寫了一首《萸江遠侄和尚同訂溈志一日假還鳳林贈之以詩囑早就業(yè)》的詩,贈送參與修訂《溈志》的遠侄和尚。


萸江遠侄和尚這個稱呼,表明遠侄和尚供職的地方為“萸江”,萸江為安化資江的代名詞。另清代詩人,學者陶必銓(1755-1805),因自己居住在安化小淹資江邊,就以萸江為號,稱萸江陶必銓。


遠侄和尚回資江寺廟時,陶之典有可能一同陪來。陶之典有首《舟至麻溪》作于同一時期,詩中云:


有客上扁舟,曉發(fā)資江滸;


雙槳遠煙鬟,江氣豁天宇;


回聽北塔鐘,隨風落遙浦;


沿巖補蒼云,明鏡流青藪;


曲邃入溪阿,山深面墻堵;


水逼無峰陰,霧近多細雨;


長漢瀉懷間,雙壁開云戶;


沙盡石巉巉,疏鑿勞神斧。


麻溪處于現時的江南鎮(zhèn),為資江一級支流,從資江進麻溪可直通舟筏到洞市,沿水而上風景如畫。


麻溪注入資江,其出口處在江南鎮(zhèn)下約2公里處。江南鎮(zhèn)對岸寺門口為原資福寺所在地,五代時期由智廣禪師在此創(chuàng)建,宋代穎詮禪師(1033年密印寺主持)也曾在該寺院當過主持。陶之典應該是為了編輯《大溈山古密印寺志》來此考察。


遠侄和尚具體在安化資江河邊哪座寺廟供職,今無可考,但“萸江”作為資江的代名詞已是久遠,以致有些人認為《膳夫經手錄》中的“渠江”就是“萸江”,這并不是說沒有道理。


渠江是資江一級支流,渠江發(fā)源于雪峰山余脈,源頭分別是安化縣的敷溪村和溆浦縣的羊角山村,經渠江鎮(zhèn)晏家村流入安化縣境內。


清·嘉慶《安化縣志·卷之四·山川》載錄:“渠江溪左源界溆浦,右源界新邵至大塘灣敷溪口,入五都五十余里,西入資?!?/strong>又載:“渠江渡在縣西北三百里。”
? ? ? ??

安化的渠江、煙溪、奎溪、馬路等鎮(zhèn),宋代以前屬武陵地,也曾屬衡陽郡。相傳大禹治水經過安化的渠江和資江。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四·山川》載錄:“禹履洪,在縣西北三百里虎口崖下,石險而穿,相傳禹治水履此,洪下四十里有禹廟?!?禹廟在神灣,今屬柘溪林場范圍。大禹治水在衡山南岳立有“禹碑”。


▲禹履洪


安化資江通渠江,渠江通溆浦縣至酉陽,是古代安化人經“川鹽古道”到巴國采購食鹽之路。巴國,周朝時期位處今中國西南、長江上游地區(qū)的一個姬姓國家,子爵,國都為江州,即今重慶市江北區(qū)。


據《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曰覃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小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馀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strong>


安化蒼場(與溆浦、沅陵接壤)出土的一件漢代青銅錞于(收藏于中國黑茶文化館),這是巴人的一種樂器。


1992年,益陽地區(qū)博物館征集到一件安化出土的青銅短劍,劍柄上裝飾有高浮雕的幾何紋圖案,十分精美,這種風格的短劍是典型的濮人遺物。由此可以斷定上古的安化有濮人生息過。巴為姬姓,是江漢諸姬之一,為周族。


巴與濮原為兩族,后因長期雜居成為一族,故稱巴濮。巴國或是巴文化從那時就深深影響安化 。


宋代開梅山置安化縣以前,舒、向二姓在資江、渠江、溆浦一帶為常居民。《連里道中》?“日落聊宿舒老家”中舒姓為古老姓氏。


《宋史·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蠻夷》載:“辰州布衣張翹亦上書言南、北江利害,遂以章惇察訪湖北,經制蠻事。而南江之舒氏、北江之彭氏、梅山之蘇氏、誠州之楊氏相繼納土,創(chuàng)立城砦,使之比內地為王民。北江彭氏已見前。南江諸蠻自辰州達于長沙、邵陽,各有溪峒:曰敘、曰峽、曰中勝、曰元,則舒氏居之?!?/span>又載:“獨田氏有元猛者,頗桀驁難制,異時數侵奪舒、向二族地”。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載:“唐僖宗光啟二年(公元886年)潭州閱瑣、衡州周岳、邵州鄧處納互相攻伐,石門峒酋向瑰趁機率武陵蠻(自稱“朗北團”)攻占州縣,陷澧洲,殺刺史呂自牧,自稱刺史。召梅山十峒獠斷邵州道,梅山遂為梅山蠻所據”。


06

? ?安化山涯水畔、不種自生,自古以來就產茶


安化位于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主干帶,東與桃江、寧鄉(xiāng)接壤,南與漣源,新化毗鄰,西與溆浦、沅陵交界,北與常德、桃源相連??偯娣e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積第三大的縣。


宋熙寧五年(1072年)開梅山置安化縣,取歸安德化之義,隸屬潭州。北宋啟疆之初,安化茶葉“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唯茶甲諸州縣”。


1安化萸江,宋代就產茶!


《宋史地理志》載:“大率有材木、茗荈之饒……”說明安化宋代就產茶。


▲土宜


嘉靖《安化縣志》、淸《天下郡國利病書》:宋茶法嚴甚,邑伊溪(在安化縣北三十里仙溪)、中山、資江、東坪產茶,不種而生,味稍佳,民趨其利,奸者乗間嘯聚至抗,廵尉習不黎、虎將賴文政,因而為亂,殺掠為患,大帥王侍郎奏于資江龍?zhí)两ㄕ?,命將統之一易戍,民賴以安。宋諸寨柵皆險要地寨有團保守御,以備盜賊。
? ??
賴文政其人在?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巻十二中有記載:“淳熈間(1174-1189),江湖茶商相挺為盜,推荊南茶駔賴文政為首。文政多智,年已六十……”。


“茶駔”即茶馬交易的經紀人,宋代荊湖路·南路,包括潭州、衡州、道州、永州、邵州、郴州、全州、桂陽。


安化縣于元佑三年(1088)在今龍?zhí)拎l(xiāng)資江邊置博易場,這時的安化,剛建縣還不到16年,說明茶葉在安化經濟生活中,占據極其重要位置。


?安化先有茶,后有縣。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朝廷派遣章惇(1093年,出將入相)、蔡奕、郭正祥等人開梅山。


在溈山密印寺三十四任主持穎詮長老(曾在今安化江南鎮(zhèn)查里灘資福寺、仙溪鎮(zhèn)芙蓉廣化寺擔任過主持,并創(chuàng)建冷市馬橋觀音寺,后改名桃梵寺)、興化紹銑、寶理二禪師的協助下,與梅山峒主蘇甘進行談判。


▲桃梵寺


同治《安化縣志》中說:“穎詮攜營中二官先入見峒主,紿以從者。主一見遽曰: ‘此官人也?!f詮曰:‘主眼高,認之不差,此官人之子?!耸共瑁?,因而故掌之?!?/strong>


“乃使茶,失手,因而故掌之?!闭f明當時蘇甘峒主就是用梅山特產茶招待朝廷官方代表,這充分證明了安化產茶在建縣之前。


?

▲遺事


因開梅山有功,湖南轉運使副蔡奕升太常丞、直集賢院。蔡奕深感梅山瑤民茶稅太重,請求朝庭減免。宋劉摯《直龍圖閣蔡君墓志銘》述蔡奕開梅山之功績說:“長沙諸邑,負茶租田稅,積為緡錢四萬,請如赦蠲除”。


2安化萸江,唐代就產茶


山西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內,有本長裕川茶莊的手抄本,其中就說到安化唐代就產茶。


該手抄本后收錄為《平、祁、太經濟社會文獻叢錄·祁縣茶商大德誠文獻》,其中“預啟,貴境(安化)智慧董事君子雅鑒:竊思近來世道,人心大變,不學孔孟,盡效墨翟。嘗聞茶出唐朝貴地,宋屬中國,產出茶葉,秦國原定引地。晉省歷代諭旨招商,而兩省商人來安采辦黑茶”。


長裕川茶莊于清嘉慶年間來安化辦茶,寄寓在江南鎮(zhèn)邊江劉進吉之生記茶行。


前面已經提到劉源長《茶史》、江昱《瀟湘聽雨錄》、《本草綱目拾遺·卷6·木部》及《湘潭縣志》的記載:說唐代潭州,有湘潭縣亦產茶,湘潭茶就是安化茶!


▲安化茶


安化唐代產茶無疑!但唐末至五代,渠江屬東坪鄉(xiāng),東坪鄉(xiāng)在唐代是否有具體案例記載產茶呢?這須從神山(辰山)白云寺僧密禪師佛事活動中找答案。


清同治《安化縣志》十四卷十二、十三頁載:“白云寺,在縣西北六十里三都辰山,唐僧密(‘密印’為誤)禪師所建,明宣德間,諶三臺(召)僧善明重修,后僧問石有‘深入白云根’之句,崇禎壬午掛錫于此,人以為讖語云”。


《趙志》,《周志》:“知縣吳兆慶《白云寺記》:辰山去縣治西北六十里,由東坪、橋口而上,高遠可四十里許。山經幽邃,澗道逶迤,中多怪石,嘉樹茂草。昔汪真人嘗煉丹于此,蓋仙靈窟宅也。上有寺,曰‘白云’,創(chuàng)自唐僧密(印)禪師,中有田可耕,寺僧咸仰給焉”。


▲白云寺


辰山又名“神山”??h志又云:“熊山之西十里有小支焉,曰‘長嶺界’(在縣西北百五十里一都),西十里曰‘辰山’,一名‘神山’,一名‘白云山’(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三都,《一統志》作在縣北百八十里,誤)??h西北有辰山,高四十里,上有白云寺,有田產、藥材,春夏蟒蛇毒物出沒于中”。?

? ? ? ? ? ? ? ? ? ? ??

熊魚山在《魚山剩稿》里,有篇《潭州神山白云寺問石乘禪師塔院碑記》,介紹了僧密禪師于唐咸通(860-873)間來辰山。“過去,世不可考。自唐咸通間,僧密禪師行道于此,載在傳燈,迄今垂千禩……”。


僧密禪師為何方人氏,已無從可考。但他的師父云巖曇晟禪師?(781-841),師祖藥山惟儼禪師(751-834),及師弟洞山良價禪師(807-869)都為唐代高僧。其中洞山良價禪師與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創(chuàng)立的曹洞宗,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大家之一。

? ? ? ?

潭州神山僧密與洞山良價,他們師兄倆關系特別密切,經常結伴游方參學,《景德傳燈錄》卷十五、《五燈會元》卷五皆有其傳。


僧密本是洞山的師兄,但洞山卻稱僧密為師伯(《五燈會元》中洞山亦稱僧密為師伯,《傳燈錄》則改)。師伯也指師兄,是對同門中年老有德者的尊稱,足見神山僧密禪師其學問有多高。

? ? ? ?

辰山白云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860年至873年間,與唐代楊曄《膳夫經手錄》的撰寫時間相差只有幾年。


神山僧密禪師有許多著名語錄,《五燈會元》均有載。其中一則涉及茶事:神山僧密,一日,與洞山鋤茶園,山擲下镢頭曰:“我今日一點氣力也無?!睅?僧密)曰:“若無氣力,爭解恁么道?”山曰:“汝將謂有氣力底是”。

?? ???

茶禪一味,大道至簡。唐代是我國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fā)展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佛教也極為盛行。


飲茶、品茶遍及全國,佛茶、禪茶、貢茶、禮茶也達到空前的高度。僧人廣游天下,寺院隨他們攜帶的那一包包茶葉聲名鵲起。眾多流傳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出自于寺院僧人親手種植、炒制。


從《五燈會元》中的記錄看,潭州神山僧密與洞山良價,師兄二人一同去過南泉寺(常德)、溈山寺(寧鄉(xiāng))等寺廟參禪悟道。


那時,采茶、鋤草、種菜放牛、煮茶等勞作是寺廟僧人禪修的一種重要方式。而神山作為僧密禪師開基創(chuàng)業(yè)的地方,怎么可能缺茶?(神山最早名可能是“鐘山”,而鐘山又可能是“無射山”。)


唐代安化東坪鄉(xiāng)屬辰州地,《湖廣圖經志·湖廣通志卷之十五·長沙》“辰山: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其山盤旋起伏,遠接辰沅界,故名”。而辰山又名“神山”,僧密禪師來神山之前,為汪真人煉丹于此。


▲辰山


宋朝開梅山以前,安化為蠻人所據,安化第一任縣令毛漸(1036--1094)在《梅山頌》中“惟此南方,夷俗雜處”;又宋吳致堯《開遠橋記》中描述梅山蠻:“衣制斑斕(顏色錯雜燦爛),言語侏離(形容語言難辨)”。?“無射”在漢語釋義中為鐘名,無射山就是鐘山,而鐘山之名也許因蠻人言語侏離而發(fā)音讀成“神山”。

? ? ? ?

唐朝陸羽《茶經》“七之事”章節(jié)引《坤元錄》“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云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合于山上,山多茶樹”。


《坤元錄》為隋唐年間所著,已失傳。除《坤元錄》外,史籍沒有“無射山”的記載。同治《溆浦縣志》也以“無射山”不可考,否定了此事。


既然溆浦沒有“無射山”,那《坤元錄》中“無射山”也許就是指的隋唐屬辰州的安化神山。至于方位,古人常常搞錯,陸羽《茶經》中,也有多處方位的錯誤。


《辰州府志》載:“沅陵與安化交界處,地名‘界亭’產茶!歲以充貢”。界亭在今沅陵官莊鎮(zhèn)與安化馬路鎮(zhèn)交界處,宋代以前屬潭州益陽東坪鄉(xiāng)辰山山脈。


3、安化萸江,三國時代就產茶!??

? ??

唐、宋時代或更早,安化又稱“荊湖”之間或“兩湖”之間,兩湖之間又處在“荊巴”之間 。三國時代,安化有段時期屬蜀國,有段時期屬東吳荊州,正夾雜在荊巴間。


三國魏時張揖的《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姜蔥芼之”。西晉的《荊州土地記》“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荊巴間也好,荊州也好,安化當屬之。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蘇益馨、梅峰纂修的《石門縣志·茶法》記載:“蓋邑人所飲,半仰給于鶴峰各溪洞,而雀舌、龍團……悉購自他鄉(xiāng)。安化佳品(指茶),下裕民生者之克擅美利于無窮也。哉!此石邑茶法所由不設也”。


▲茶法


道光三年(1823年),譚震、方堃纂修的《桃源縣志·物產》載:“惟南鄉(xiāng)近安化界產者(茶)頗佳”。

石門、桃源為古代武陵七縣之一,一千多年后還在說安化茶好,還從安化購雀舌、龍團茶!


4、安化萸江,兩漢時代就產茶???


安化資江、渠江是古代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的要道 。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其道取資江入沅陵、溆浦?!恶R援傳》載:“初,軍次下雋(今湖北通城西),有兩道可人,從壺頭則路近而水險;從“充”(今桑植)則涂夷而運遠?!爱敃r耿舒主張從“充”道,而馬援主張從“壺頭”。


按耿舒的主張,應該是沿澧水而上,首先攻打五溪蠻首領相單程的老巢“充”,(相單程為桑植人);馬援則主張逆資水而上,首先在沅陵、辰溪一帶,打掉五溪蠻的主力,然后直搗溆浦,收復被五溪蠻所占領的武陵郡治義陵縣城。


唐人李賢,李延壽注五溪蠻時說,當時的五溪蠻多在辰州界。漢代時期,今江南、東坪資江沿線等地屬潭州管控,因此,馬援選擇從安化資江進入,是為上策。


馬援將軍取道資江進沅陵、溆浦,征戰(zhàn)五溪蠻,必過馬路溪(今屬馬路鎮(zhèn))、馬轡市、圭溪坪,因此縣志有多處記載。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三·山川》載錄:“試刀崖在縣北二百里馬路溪,有石如筍,高二丈,上有刀痕,相傳馬伏波平五溪蠻試刀于此?!?/strong>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二·沿革》又載:“馬轡市,東漢馬援征五溪蠻,由此舍舟操轡踰沅故名”。


同治《安化縣志·卷之十二·壇廟》載:“伏波廟在縣西二百五十里四都圭溪坪,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五溪蠻駐兵于此,居民立廟以祀,康熙五十年重修”。


?▲神禹廟、伏波廟


?宋代推官吳居厚(1037—1113)《梅山絕句十首》中云:


板屋依崖不記時,裹頭今已就招攜;


可憐馬援貪殘殺,空有虛名在五溪。


(嘉靖《安化縣志卷之六》)。


以上縣志記載,足以說明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是逆資江而上,取道與桃源、沅陵、溆浦接壤的馬路、奎溪方向進攻溆浦,并病死于壺頭山。


相傳擂茶為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時所發(fā)明,用來解毒消病。清嘉慶《常德府志》記載:“鄉(xiāng)俗以茗葉、芝麻、姜合陰陽水飲之,名擂茶”。


《桃源縣志》名“五味湯,云:伏波將軍所制,用御瘴癘”。?擂茶是歷史,也是傳說。與安化相近的桃源、桃江、新化等縣都有喝擂茶的風俗。
? ? ??

5、安化萸江,虞夏時代就產茶


安化古時為禹貢荊州之域?!渡袝び碡暋份d:“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 殷,沱、潛既道,云土、夢作乂。厥土惟涂泥, 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 金三品,杶、干、栝、柏,礪、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底貢厥名。包匭菁茅……”。?


1791年,清代名臣兩江總督陶澍父親陶必銓,是一位學者。他在主修舊治梅城南寶塔期間,往返小淹居地,夜宿洞市鷂子尖茶亭而作《鷂子尖茶引》?!耳_子尖茶引》中有“禹貢荊州之域,三邦底厥貢名,李安溪以為名茶類?!?/strong>陶必銓認為貢厥名中“名”為茗,即茶類。同時陶必銓引用了清康熙年朝庭重臣李光地(又名李安溪)對“名”為“茗”的考究。陶澍在他的《試安化茶詩》中:


我聞虞夏時,三邦列荊境;


包匭旅菁茅,厥貢名即茗。


其見解與父親的《茶引》觀點一致,認為安化在虞夏時期就產茶。


▲甘露茶亭


淺談唐代渠江薄片產地及安化宋代以前茶葉歷史

淺談唐代渠江薄片產地及

安化宋代以前茶葉歷史

安化縣萬里茶道申遺辦公室 王以

01

前 言

“渠江薄片”茶最早記載在唐代(856年)楊曄《膳夫經手錄》中:“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為貴”。

唐代楊曄《膳夫經手錄》

公元 935 年五代十國時期,蜀毛文錫《茶譜》載:“潭邵之間有渠州,中有茶……"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再次記錄了“渠江薄片”這種唐代茶名。這也是以后各種書籍引用“渠江薄片”這一唐代茶名的出處所在。

“渠江”為地理名,明末哲學家方以智所著《通雅》中記載:“渠江之薄片……此唐宋時產茶地及名也”。

但是渠江薄片產地是四川還是湖南?唐代楊曄《膳夫經手錄》和五代毛文錫《茶譜》雖載有產地,但因是唐代地名,由于時代的變遷,后人在解讀方面多有歧義,這為以后“渠江薄片”產地之爭埋下了伏筆。

02

四川、湖南兩地三縣

“渠江薄片”之說的由來

1、四川渠江薄片之說

宋代吳淑的《茶賦》事類賦卷十七?飲食部?茶:“渠江薄片,《茶譜》曰: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該書寫于北宋初期,吳淑認為渠江薄片產于四川渠州即今渠縣。

明朝末年諸生劉源長,大約在清康熙八年(1669)前后著有《茶史》一書,書端題名稱“八十老人劉源長介祉著”。《茶史》中記載:“薄片,產渠江今順慶府渠縣,漢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疑是渠江”。

1987年薛德炳在《茶葉通報》上發(fā)表的《渠江薄片產何處》上說:“ 1984 年陳椽編著的《茶業(yè)通史》和1985年著的《中國名茶研究選集》中載:'渠江產薄片。渠江即今渠縣廣安一帶'(分別見原書末253 頁和 35 頁)”。

陳椽教授沿襲了吳淑《茶賦》與劉源長《茶史》關于渠江薄片產于四川渠縣的觀點。不過,陳緣教授在這之前的 1977 年關于渠江薄片產地的觀點完全不一樣(見本文中)。

2、湖南安化渠江薄片之說

毛文錫《茶譜》:“潭、邵之間有渠州,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鄉(xiāng)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 ,其色如鐵 ,而芳香異常, 烹之無滓也 ”。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

有專家學者認為, 潭、邵之間有“渠州”是抄錄有誤,“渠州”應該是渠江。渠江為安化資江一級支流。

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樂史、王文楚撰寫的《太平寰宇廣記》載:"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鄉(xiāng)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其色如鐵 ,而芳香異常, 烹之無滓也 ”。

樂史、王文楚撰寫的《太平寰宇廣記》

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卷 6 ?木部》介紹安化茶中說:《湘潭縣志》載∶《茶譜》有“潭州鐵色茶”,即安化縣茶也,今京師皆稱“湘潭茶”。有專家學者認為“潭州鐵色茶”就是渠江薄片。

1977 年陳緣于安微農學院編寫,并于 1982 年再改的《茶葉通史》255 頁上載:"渠江產薄片。渠江即今湖南新化、溆浦、安化一帶"。

1983 年《茶葉通訊》04 期,王威廉的《湖南資水流域 唐代的產茶地_益陽團茶校訂》,論證了楊曄《膳夫經手錄》中“潭州茶、陽團茶(粗惡),渠江薄片茶(有油、苦、硬)……以多為貴?!敝械摹疤吨莶桕枅F茶”校訂為“潭州益陽團茶”,文中引用并認同了周靖民關于“渠江薄片茶”產地即為安化渠江的觀點。

周靖民是一位從事茶葉事業(yè)及其研究幾十年的老專家, 1987 年,周靖民編《陸羽茶經校注》,他認為唐代渠江薄片產地就是今安化渠江。“渠江主要流經安化縣的渠江鎮(zhèn),源于新化縣西北雪峰山麓,經溆浦在安化縣渠江鎮(zhèn)流入資江”。

1995 年,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程啟坤、姚國坤教授,在當年《農業(yè)考古》第二期雜志上發(fā)表了《論唐代茶區(qū)與名茶》,認為“安化、新化為唐代重點產茶地,渠江薄片在今湖南安化、新化”。

2010 年,劉祖生、劉岳耘主編的《中國茶知識千題解》,依據了陳緣、周靖民、程啟坤、姚國坤對渠江薄片產地確定的觀點,并進一步闡述了“渠江,即今湖南省安化縣連里鄉(xiāng)的渠江,源于新化西北雪峰山麓,經溆浦而安化入資江,唐五代時,安化地屬潭州,新化地屬邵州,均未建縣,故謂譚、邵之間”。

3、湖南新化渠江薄片之說

2008 年,新化蔣幸東、陳曉陽、陳建華、陳建明的《唐代名茶——渠江薄片原產地之考證》認為渠江薄片產于新化縣境內“奉家、雙林、長峰、古臺山一帶”。

楊曄《膳夫經手錄》及毛文錫《茶譜》中“渠江薄片”,要么是四川渠縣,要么是湖南安化或新化(新化與安化,唐末五代都稱梅山,在此不再單列說明),只能是一處產地!目前,二地三縣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并且已有的證據常被人詬病。

03

否認

四川“渠江薄片”之說的理由

先說宋代吳淑的《茶賦》對渠江薄片介紹:“渠江薄片,《茶譜》曰: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

宋代吳淑的《茶賦》:渠江薄片

《茶賦》所說的《茶譜》,就是毛文錫撰寫的《茶譜》。查毛文錫《茶譜》所有版本,僅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之說,并單列一條。

而《茶賦》所說“渠州薄片”的依據從何而來?原來《茶譜》中有另一條“潭、邵之間有渠州,中有茶,而多毒蛇猛獸。鄉(xiāng)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 ,其色如鐵 ,而芳香異常, 烹之無滓也 ”。

《茶賦》引用了潭、邵之間有“渠州”這地名,認為這“渠州”就是四川渠州,而渠州下屬的渠縣在唐代又稱渠江縣。

否定吳淑《茶賦》四川渠州薄片理由有三:

一是毛文錫《茶譜》中“鄉(xiāng)人每年採擷不過十六七斤”的鐵色茶,其范圍是“潭、邵之間”,即唐代的潭州和邵州之間。 而后唐至五代時期,“潭、邵之間”是指梅山地區(qū)。安化、新化二縣在建縣(1072)以前稱“梅山”。

《忠肅集》卷《直龍圖閣蔡君墓志銘》、《肇域志》、道光《寶慶府志》載:“潭、邵間所謂上下梅山,其地千里,馬氏以來,瑤人據之,號莫瑤?!币蚨恫枳V》中這個潭邵之間有“渠州”一定不是四川渠州!更不是四川渠江!

二是毛文錫《茶譜》中潭、邵間的“鐵色茶”(鐵色茶為安化另一種唐代茶名,本人會另撰文介紹)是一種茶名,這種茶的特點:其色如鐵,少而精,食之無滓,為一種散茶芽尖類,產量少而質上乘。而《茶譜》中的“渠江薄片”這種茶的特點,在《膳夫經手錄》中的介紹為:產量多且貴(多和貴),有油、苦、硬,為一種緊壓團茶類。 毛文錫在介紹這二種茶名時,中間還介紹了南平縣(狼猱山,茶黃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貢。)茶,以及容州(黃家洞有竹茶,葉如嫩竹,土人作飲,甚甘美。)茶。

“鐵色茶”是一種散茶,“渠江薄片”是一種緊壓茶,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三是《膳夫經手錄》與《茶譜》二本典籍中,根本沒有“渠州薄片”這種茶名。

吳淑《茶賦》將《茶譜》中的潭、邵之間“渠州”鐵色茶與“渠江薄片”茶,二者合二為—,組成“渠州薄片,一斤八十枚”之說,這顯然篡改了原作。

由此知之,吳淑《茶賦》認定渠江薄片就是“渠州薄片”,是引用有誤!

再說劉源長在《茶史》一書中,對渠江薄片產地介紹是“神泉、獸目、小團、綠昌明(名亦見建茶內載原始),產東川,今順慶府,元曰:‘東川’;薄片,產渠江今順慶府渠縣,漢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疑是渠江。”

劉源長《茶史》:神泉

四川渠江,是長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支流,也稱渠河,古稱“潛水”,又名宕渠水。兩晉(266-420)時稱巴江、巴水。據酈道元(466 或 472—527)《水經》記載:“潛水出巴郡宕渠縣,南入(長)江”,《漢志》亦記:巴郡宕渠縣“潛水西南入江”。宋以后定名為渠江。

劉源長本人一定清楚這條漢曰“宕渠”,后魏曰“流江”的河,宋以后才定名為渠江。因此劉源長在《茶史》中特載明“疑是渠江”,“疑”就是懷疑!這就是說劉源長本人也不敢肯定渠江薄片產自四川順慶府。

楊曄《膳夫經手錄》是一部記載宮廷膳食的書籍,在茶葉一章節(jié)中,是按照消費群體及飲茶口味、適宜人群分別歸類介紹各種產地名茶?!疤吨莶琛㈥枅F茶(粗惡)、渠江薄片茶(由油苦硬)、江陵南木香茶(凡下)、施州方茶(苦硬),已上四處,悉皆味短而韻卑。惟江陵、襄陽,皆數千里食之。其他不足記也”。

江陵,又名荊州城。唐上元元年(760)設置南都,以荊州為江陵府,治所在江陵,今湖北荊州。轄地相當今湖北荊州、枝江、潛江、荊門、當陽縣部分地區(qū)。

襄陽,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唐武德四年(621),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五代時期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施州在北周建德三年(574年)設置,治沙渠縣(隋改清江縣,今湖北恩施市)。唐朝轄區(qū)約今湖北省建始、五峰等縣以西地。五峰縣與湖南常德石門縣相鄰。

從唐代“惟江陵、襄陽,皆數千里食之”這一茶葉消費群體區(qū)域來看,當時的渠江薄片屬一種本地產銷。

1992 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茶學家陳宗懋任主編,程啟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禮副編審任副主編的 《中國茶經》中認為渠江薄片等四種茶名:“惟江陵、襄陽,皆數千里食之?!笔且环N本地產銷,即包括今長沙周圍和湘 、 鄂、川 、黔接壤區(qū)域,即湖南、湖北范圍,從而排除了渠江薄片產于四川渠縣的可能性。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

《膳夫經手錄》中“潭州茶……,以上四處,悉皆味短而韻卑”這一句,高度概括了“潭州益陽團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香茶、施州方茶”四種唐代茶名的相同特點。這是一方山水的人們,因地域條件類似、制法相同、飲茶習俗相近,而形成相同口感的茶。由此,進一步說明了渠江薄片產地只可能在兩湖之間。

陳宗懋主編的 《中國茶經》又說:“神泉小團,產于東川(現在云南東川); 昌明茶、獸目茶產于綿州四劍閣以南、西昌昌明(縣)神泉縣西山(現四川綿陽安縣、江油)”。

《中國茶經》不僅否定了劉源長《茶史》中關于渠江薄片產于四川順慶府渠縣之說法,而且也否定了“神泉小團、昌明茶、獸目茶”產于四川順慶府東川的說法。

《茶史》成書于清康熙八年(1669)前后,該書公開刊行百來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永瑢、紀昀(紀曉嵐)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就對該書有評價:“卷端題名自稱曰八十翁,蓋暮年頤養(yǎng),故以寄意而已,不足言著書也”。

查遍四川渠縣產茶歷史, 宋、元、明、清到民國再到現在,一直都不是茶葉的主產區(qū),歷史上四川渠縣也無茶葉特產之記載,又豈能在唐末五代時期突然出現盛產茶葉呢?

綜上所述, 渠江薄片并非由四川渠州所產!

04

明嘉靖年間

崔桐《崔東洲集》最早記載安化渠江茶

明嘉靖年間,辰沅兵備崔桐(1477-1556),征剿平定安化山寇后,從安化回溆浦途中,乘舟沿資江逆流而上,進入渠江(連里),并在當地一舒姓農家中寄宿一晚,寫有一首《連里道中》:

渠江舍舟趨蓮里,草間深入依山岻;

登登漸高路盈尺,飛藤叢棘刺人耳;

噴泉淙淙亂石斑,突兀臥木橫道間;

失腳愁落溪百丈,夾面仰看天一彎;

有時下輿度危磴,苔滑仍防踏不正;

左持右翼步蹜蹜,一險百慮心始定;

日落聊宿舒老家,觧衣張榻烹新茶;

摘柑侑酒問風土,面熱頓失天之涯;

明朝更發(fā)豈辭苦,百里崎嶇入溆浦。

嗚呼!吾輩乘軒食肉尚艱辛,奔逐更有塵下人。

《連里道中》收集在崔桐《崔東洲集》中, 安化縣志中對崔桐及平定山寇之事有記載。同治《安化縣志?卷之未?雜說》介紹崔桐:“《江南通志》:崔桐海門人,正德中湖廣參議,備兵辰沅,平安化山寇,賜金幣”。

當時,崔桐在渠江烹的新茶是一種散茶,或為一種芽尖。為什么不是渠江薄片?這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廢除唐、宋、元時期的鳳團茶,改芽茶為貢茶。

唐、宋時期,社會上主要流行團茶、餅茶、片茶等緊壓茶,安化也不列外。

劉源長《茶史》載:“獨行靈草、鐵色茶、綠芽、片含、金名產潭州,今長沙府,唐曰:“潭州,有湘潭縣亦產茶”。

劉源長《茶史》:獨行靈草

清人江昱(1706~1775)《瀟湘聽雨錄》說“湘中產茶,不一其地,安化售茶湘潭,即名湘潭(京師稱為湘潭茶),極為行遠。邑土產推此為第一”。

江昱《瀟湘聽雨錄》說,安化茶就是湘潭茶;劉源長《茶史》說,唐代湘潭產茶,湘潭茶就是潭州茶!綜合倆人的觀點,安化茶就是潭州茶。安化在唐代就產茶!

王存(1023~1101)、曾肇等共同編修的《元豐九域志》,其中介紹荊湖路?南路?潭州土貢,有“葛三十匹,茶末一百斤”。

潭州包括當時長沙縣、衡山縣、安化縣、醴陵縣、攸縣、湘鄉(xiāng)縣、湘潭縣、益陽縣、瀏陽縣、湘陰縣、寧鄉(xiāng)縣。該書于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1078~1085)成書,安化土貢茶末當屬其中。這種土貢茶末就是一種鳳團茶!

《元豐九域志》:荊湖路?南路

茶末一百斤,是指鳳團茶一百斤?!安枘被?“ 末 茶 ”之名, 元朝王禎《 農 書 》解釋為: “ 末茶是先焙芽令燥,入磨細碾而成 ?!?/p>

另明朱權著《茶譜》中也有解釋:“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

“渠江薄片”是一種片茶。

片茶在唐代稱為臘面茶或鳳團茶 ,有的地方稱為研膏,屬團茶和餅茶一類。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 慶歷中蔡君謨?yōu)楦=忿D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直金二兩”。

“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比“一斤二十餅”的小片龍團茶,還要小而薄,按常理應該行銷上層社會, 為什么在元代及以后就消失了呢?這是因為渠江薄片造法不精,其茶“由油、苦、硬,味短而韻卑?!倍罱K沒有成為朝庭貢品或為朝庭所棄,僅“江陵、襄陽,皆數千(有人認為是‘十’字之誤)里食之”。同時,渠江薄片因生產成本高,在宋以后就不再生產了,而改制葉茶即散茶。

【瀟湘茶史】《考證》一文說:“渠江薄片產于唐朝時期至宋代,此后未見有關渠江薄片的記載,渠江薄片從此失傳”。

元代以后,渠江薄片茶因味短而韻卑,無法進入上層消費群體而遭淘汰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到了元代,蒸青工藝技術進一步完整,其產品從唐、宋的大餅茶到小龍團,由團茶到葉茶已成為社會時尚,渠江薄片改為了散茶或其它品種。

元代王禎在《農書》中對當時制蒸青葉茶工序,說得很具體。他說:“采訖,以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略揉之,入焙,勻布,火焙令干,勿使焦,編竹為焙,裹蒻復之,以收火氣。茶性畏濕,故宜蒻收藏者,必以蒻籠剪蒻雜貯之,則久而不浥。宜置頓高處,令常近火為佳”(見卷十《百谷譜》)。

元代這個蒸青茶的工藝類似于我們今天的黑茶制作,其中僅少了“殺青”和“發(fā)酵”的工藝,十分像安化農村偏遠山區(qū)的老農自家制的掛在火坑上的煙熏茶。

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完全廢除了唐、宋、元時期的鳳團茶,改芽茶為貢茶。

明代何孟春(1474-1536)《 馀 冬 序 錄 摘 抄 內 外 篇 》 記載 : “ 國初建寧所進,必碾而揉 之,壓以銀板,為大小龍團 ,如宋蔡君謨所貢茶例, 太祖(朱元璋)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采芽以進 。 ”

這已經很清楚的表明,在明代以前,社會上主要流行團茶、餅茶、片茶等緊壓茶。到了明代,朱元璋認為太“ 重勞民力 ”,才下令 “ 罷造龍團 ”,改造芽茶以進貢。

據明嘉靖《安化縣志》和談遷《棗林雜俎》中記載,明代安化貢茶的詳細名目:“御芽二十二斤”和“長沙府安化縣芽茶二十二斤 ”。

自明代開始,安化除了制作貢茶外,廣大茶農改進以前制茶工藝,又重新大量使用粗老葉,生產價廉物美的黑茶,以此增加廣大人們群眾收入。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十一?風俗?七載錄:“至于后鄉(xiāng),長江大河,上通寶慶、下通資江各都,產茶最多,遠招引客”。到明萬歷年間,資江沿岸的渠江(神灣)、馬轡市、東坪、江南等地,其大的茶廠每天揀茶工(撿去茶梗)上千人,小的茶廠也有數百人(“經紀窩留揀手揀茶,每廠多則千人、少亦不下數百人”引自林之蘭《明禁碑錄》)。

至嘉靖年間,辰沅兵備崔桐到渠江時,而渠江薄片早已經一、二百年沒有生產了。

05

安化資江(萸江)段

為古時通溆浦要道

明代崔桐從安化資江舍舟入渠江去溆浦,途中并落宿在一舒姓農家。資江沿線一帶是否有茶的記載?資江到渠江通溆浦,在唐代是不是一條古道?唐代資江、渠江、溆浦一帶是否有舒姓?

1、安化地處荊楚腹地,稱荊湖之間,又稱荊巴之間

宋熙寧五年建縣以前,安化稱梅山。古梅山地處在辰、鼎、邵、潭之間,又稱為“溪洞”之間?!顿Y治通鑒》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紀三》:“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為州縣,著在圖籍”。

所謂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為州縣,著在圖籍。說白了就是古代梅山,其地即屬潭州,也屬鼎州、辰州、邵州等。

《全宋文?卷六三》中《宋大詔令集》:“勅潭、邵等州管界梅山洞主首等:省本人奏……”這是公元 977 年翟守素征伐梅山時,其圣旨對梅山蠻的開頭稱謂。梅山為“潭、邵等州管界”,這“管界”顯然就是割地。

同治《安化縣志卷之二?沿革 》進一步對梅山其地來源進行了細說:“今一、二都原割自益陽之資江鄉(xiāng)為之;三、四、五都割自益陽之東坪鄉(xiāng)為之。而《王志》(康熙縣志)、《趙志》(嘉慶縣志)乃云:北割益陽、武陵地為后五都。若以武陵與后鄉(xiāng)接壤即以為有割地,則桃源、沅陵、溆浦亦皆有割地矣。”

一都即為今安化縣江南、龍?zhí)?鄉(xiāng))、冷市、小淹鎮(zhèn)。其中冷市、龍?zhí)吝B桃源縣;二都為今安化縣羊角塘鎮(zhèn),連常德市(朗州、鼎州、武陵為舊時稱謂);三都為今安化縣東坪、田莊、柘溪鎮(zhèn)。其中東坪、柘溪鎮(zhèn)連桃源縣;四都為今安化縣馬路、奎溪,分別通桃源,溆浦;五都為今安化縣渠江、煙溪、南金、古樓、平口。其中渠江、煙溪與溆浦接壤。

資江塘頭(塘頭在今滔溪鎮(zhèn),又說羊角塘鎮(zhèn))李氏族譜中載:“宋熙寧六年朝廷置安化(縣)廢資江(鄉(xiāng))隸焉,故吾族為安化人”。這句話的意思,開梅山之前,安化屬潭州益陽,羊角塘、滔溪等地屬益陽資江鄉(xiāng)。

李氏族譜進一步佐證了縣志關于安化割地之說的可靠性,這與江南鎮(zhèn)資福寺創(chuàng)建者、溈山密印寺三十三任主持智廣禪師(《同治縣志?沿革》)碑上的記載相同。

資江鄉(xiāng)《李氏族譜》:李稱之宋熙寧六年

綜上所述,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今小淹、滔溪、江南三鎮(zhèn),原屬益陽資江鄉(xiāng);東坪、馬路、渠江等庫區(qū)鄉(xiāng)鎮(zhèn),屬東坪鄉(xiāng)無疑!東坪鄉(xiāng)割辰州地。

2、萸江為安化資江代名詞,古時為通義陵(漵浦)要道

資江又稱資水,在今湖南省中部。《水經? 資水》:“東北過邵陵縣之北?!?酈道元注: “縣治郡下南臨大溪,水徑其北,謂之邵陵水……自下東北出益陽縣,其間徑流山峽,名之為茱萸江,蓋水變名也?!薄短接[》 卷 65 引 《湘州記》 曰: “資水一名茱萸江”。

茱萸江包含新化、安化縣段,舊時也稱“萸江”。康熙年陶之典編輯《大溈山古密印寺志》時,寧鄉(xiāng)密印寺當家主持大梅與峰智禪師(曾任安化大福浮山寺主持,“大梅”俗指安化),寫了一首《萸江遠侄和尚同訂溈志一日假還鳳林贈之以詩囑早就業(yè)》的詩,贈送參與修訂《溈志》的遠侄和尚。

萸江遠侄和尚這個稱呼,表明遠侄和尚供職的地方為“萸江”,萸江為安化資江的代名詞。另清代詩人,學者陶必銓(1755-1805),因自己居住在安化小淹資江邊,就以萸江為號,稱萸江陶必銓。

遠侄和尚具體在安化資江河邊哪座寺廟供職,今無可考,但“萸江”作為資江的代名詞已是久遠,以致有些人認為《膳夫經手錄》中的“渠江”就是“萸江”,這并不是說沒有道理。

安化渠江歷史又怎樣呢?

渠江是資江一級支流,渠江發(fā)源于雪峰山余脈,源頭分別是安化縣的敷溪村和溆浦縣的羊角山村,經渠江鎮(zhèn)晏家村流入安化縣境內。

清?嘉慶《安化縣志?卷之四?山川》載錄:“渠江溪左源界溆浦,右源界新邵至大塘灣敷溪口,入五都五十余里,西入資?!庇州d:“渠江渡在縣西北三百里?!?/p>

安化的渠江、煙溪、奎溪、馬路等鎮(zhèn),宋代以前屬武陵地,也曾屬衡陽郡。相傳大禹治水經過安化的渠江和資江。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四?山川》載錄:“禹履洪,在縣西北三百里虎口崖下,石險而穿,相傳禹治水履此,洪下四十里有禹廟。” 禹廟在神灣,今屬柘溪林場范圍。大禹治水在衡山南岳立有“禹王碑”。

安化資江通渠江,渠江通溆浦縣至酉陽,是古代安化人經“川鹽古道”到巴國采購食鹽之路。巴國,周朝時期位處今中國西南、長江上游地區(qū)的一個姬姓國家,子爵,國都為江州,即今重慶市江北區(qū)。

據《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曰覃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愿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小蟲,與諸蟲群飛,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馀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p>

安化蒼場(與溆浦、沅陵接壤)出土的一件漢代青銅錞于(收藏于中國黑茶文化館),這是巴人的一種樂器。

1992 年,益陽地區(qū)博物館征集到一件安化出土的青銅短劍,劍柄上裝飾有高浮雕的幾何紋圖案,十分精美,這種風格的短劍是典型的濮人遺物。由此可以斷定上古的安化有濮人生息過。巴為姬姓,是江漢諸姬之一,為周族。

巴與濮原為兩族,后因長期雜居成為一族,故稱巴濮。巴國或是巴文化從那時就深深影響安化 。

宋代開梅山置安化縣以前,舒、向二姓在資江、渠江、溆浦一帶為常居民?!哆B里道中》 “日落聊宿舒老家”中舒姓為古老姓氏,今安化舒、向二姓主要分布在煙溪、渠江、奎溪。

《宋史?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第二百五十二?蠻夷》載:“辰州布衣張翹亦上書言南、北江利害,遂以章惇察訪湖北,經制蠻事。而南江之舒氏、北江之彭氏、梅山之蘇氏、誠州之楊氏相繼納土,創(chuàng)立城砦,使之比內地為王民。北江彭氏已見前。南江諸蠻自辰州達于長沙、邵陽,各有溪峒:曰敘、曰峽、曰中勝、曰元,則舒氏居之。”又載:“獨田氏有元猛者,頗桀驁難制,異時數侵奪舒、向二族地”。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載:“唐僖宗光啟二年(公元 886 年)潭州閱瑣、衡州周岳、邵州鄧處納互相攻伐,石門峒酋向瑰趁機率武陵蠻(自稱“朗北團”)攻占州縣,陷澧洲,殺刺史呂自牧,自稱刺史。召梅山十峒獠斷邵州道,梅山遂為梅山蠻所據”。

06

安化山涯水畔、

不種自生,自古以來就產茶

安化位于資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主干帶,東與桃江、寧鄉(xiāng)接壤,南與漣源,新化毗鄰,西與溆浦、沅陵交界,北與常德、桃源相連。總面積 4950 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積第三大縣。

宋熙寧五年開梅山置安化縣,取歸安德化之義,隸屬潭州。北宋啟疆之初,安化茶葉“山崖水畔,不種自生”,“唯茶甲諸州縣”。

1、安化萸江,宋代就產茶!

《宋史地理志》載:“大率有材木、茗荈之饒……”說明安化宋代就產茶。

嘉靖《安化縣志》、淸《天下郡國利病書》:宋茶法嚴甚,邑伊溪(在安化縣北三十里仙溪)、中山、資江、東坪產茶,不種而生,味稍佳,民趨其利,奸者乘間嘯聚至抗,廵尉習不黎、虎將賴文政,因而為亂,殺掠為患,大帥王侍郎奏于資江龍?zhí)两ㄕ?,命將統之一易戍,民賴以安。宋諸寨柵皆險要地寨有團保守御,以備盜賊。

賴文政其人在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巻十二中有記載:“淳熈間(1174-1189),江湖茶商相挺為盜,推荊南茶駔賴文政為首。文政多智,年已六十……”。

“茶駔”即茶馬交易的經紀人,宋代荊湖路?南路,包括潭州、衡州、道州、永州、邵州、郴州、全州、桂陽。

安化縣于元佑三年(1088)在今龍?zhí)拎l(xiāng)資江邊置博易場,這時的安化,剛建縣還不到 16 年,說明茶葉在安化經濟生活中,占據極其重要位置。

安化先有茶,后有縣。宋神宗熙寧五年,朝廷派遣章惇(1093年,出將入相)、蔡奕、郭正祥等人開梅山。

在溈山密印寺三十四任主持穎詮長老(曾在今安化江南鎮(zhèn)查里灘資福寺、仙溪鎮(zhèn)芙蓉廣化寺擔任過主持,并創(chuàng)建冷市馬橋觀音寺,后改名桃梵寺)、興化紹銑、寶理二禪師的協助下,與梅山峒主蘇甘進行談判。

桃梵寺

同治《安化縣志?遺事》中說:“穎詮攜營中二官先入見峒主,紿以從者。主一見遽曰: ‘此官人也。’穎詮曰:‘主眼高,認之不差,此官人之子。’乃使茶,失手,因而故掌之?!?/p>

“乃使茶,失手,因而故掌之?!闭f明當時蘇甘峒主就是用梅山特產茶招待朝廷官方代表,這充分證明了安化產茶在建縣之前。

因開梅山有功,湖南轉運使副蔡奕升太常丞、直集賢院。蔡奕深感梅山瑤民茶稅太重,請求朝庭減免。宋劉摯《直龍圖閣蔡君墓志銘》述蔡奕開梅山之功績說:“長沙諸邑,負茶租田稅,積為緡錢四萬,請如赦蠲除”。

2、安化萸江,唐代就產茶

山西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內,有本長裕川茶莊的手抄本,其中就說到安化唐代就產茶。

該手抄本后收錄為《平、祁、太經濟社會文獻叢錄?祁縣茶商大德誠文獻》,其中“預啟,貴境(安化)智慧董事君子雅鑒:竊思近來世道,人心大變,不學孔孟,盡效墨翟。嘗聞茶出唐朝貴地,宋屬中國,產出茶葉,秦國原定引地。晉省歷代諭旨招商,而兩省商人來安采辦黑茶”。

長裕川茶莊于清嘉慶年間來安化辦茶,寄寓在江南鎮(zhèn)邊江劉進吉之生記茶行。

前面已經提到劉源長《茶史》、江昱《瀟湘聽雨錄》、《本草綱目拾遺?卷6?木部》及《湘潭縣志》的記載:說唐代潭州,有湘潭縣亦產茶,湘潭茶就是安化茶!

安化唐代產茶無疑!但唐末至五代,渠江屬東坪鄉(xiāng),東坪鄉(xiāng)在唐代是否有具體案例記載產茶呢?這還須從神山(辰山)白云寺僧密禪師佛事活動中找答案。

清同治《安化縣志》十四卷十二、十三頁載:“白云寺,在縣西北六十里三都辰山,唐僧密(‘密印’為誤)禪師所建,明宣德間,諶三臺(召)僧善明重修,后僧問石有‘深入白云根’之句,崇禎壬午掛錫于此,人以為讖語云”。

《趙志》,《周志》:“知縣吳兆慶《白云寺記》:辰山去縣治西北百六十里,由東坪、橋口而上,高遠可四十里許。山經幽邃,澗道逶迤,中多怪石,嘉樹茂草。昔汪真人嘗煉丹于此,蓋仙靈窟宅也。上有寺,曰‘白云’,創(chuàng)自唐僧密(印)禪師,中有田可耕,寺僧咸仰給焉”。

辰山又名“神山”。縣志又云:“熊山之西十里有小支焉,曰‘長嶺界’(在縣西北百五十里一都),西十里曰‘辰山’,一名‘神山’,一名‘白云山’(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三都,《一統志》作在縣北百八十里,誤)。縣西北有辰山,高四十里,上有白云寺,有田產、藥材,春夏蟒蛇毒物出沒于中”。

白云寺

熊魚山在《魚山剩稿》里,有篇《潭州神山白云寺問石乘禪師塔院碑記》,介紹了僧密禪師于唐咸通(860-873)間來辰山?!斑^去,世不可考。自唐咸通間,僧密禪師行道于此,載在傳燈,迄今垂千禩……”。

僧密禪師為何方人氏,已無從可考。但他的師父云巖曇晟禪師 (781-841),師祖藥山惟儼禪師(751-834),及師弟洞山良價禪師(807-869)都為唐代高僧。其中洞山良價禪師與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創(chuàng)立的曹洞宗,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大家之一。

潭州神山僧密與洞山良價,他們師兄倆關系特別密切,經常結伴游方參學,《景德傳燈錄》卷十五、《五燈會元》卷五皆有其傳。

僧密本是洞山的師兄,但洞山卻稱僧密為師伯(《五燈會元》中洞山亦稱僧密為師伯,《傳燈錄》則改)。師伯也指師兄,是對同門中年老有德者的尊稱,足見神山僧密禪師其學問有多高。

辰山白云寺創(chuàng)建于唐代 860 年至 873 年間,與唐代楊曄《膳夫經手錄》的撰寫時間相差只有幾年。

神山僧密禪師有許多著名語錄,《五燈會元》均有載。其中一則涉及茶事:神山僧密,一日,與洞山鋤茶園,山擲下镢頭曰:“我今日一點氣力也無。”師(僧密)曰:“若無氣力,爭解恁么道?”山曰:“汝將謂有氣力底是”。

茶禪一味,大道至簡。唐代是我國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發(fā)展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佛教也極為盛行。飲茶、品茶遍及全國,佛茶、禪茶、貢茶、禮茶也達到空前的高度。僧人廣游天下,眾多流傳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出自于寺院僧人親手種植、炒制。

從《五燈會元》中的記錄看,潭州神山僧密與洞山良價,師兄二人一同去過南泉寺(常德)、溈山寺(寧鄉(xiāng))等寺廟參禪悟道。那時,采茶、鋤草、種菜放牛、煮茶等勞作是寺廟僧人禪修的一種重要方式。而神山作為僧密禪師開基創(chuàng)業(yè)的地方,怎么可能缺茶?

唐代安化東坪鄉(xiāng)屬辰州地,《湖廣圖經志?湖廣通志卷之十五?長沙》“辰山: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其山盤旋起伏,遠接辰沅界,故名”。而辰山又名“神山”,僧密禪師來神山之前,為汪真人煉丹于此。

《湖廣圖經志?湖廣通志卷之十五·長沙》:辰山

神山最早名可能是“鐘山”,而鐘山又可能是“無射山”。

宋朝開梅山以前,安化為蠻人所據,安化第一任縣令毛漸(1036--1094)在《梅山頌》中“惟此南方,夷俗雜處”;又宋吳致堯《開遠橋記》中描述梅山蠻:“衣制斑斕(顏色錯雜燦爛),言語侏離(形容語言難辨)”。 “無射”在漢語釋義中為鐘名,無射山就是鐘山,而鐘山之名也許因蠻人言語侏離而發(fā)音讀成“神山”?;蛟S蠻人一直稱神山,而傳言者誤為鐘山即無射山。

唐朝陸羽《茶經》“七之事”章節(jié)引《坤元錄》“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云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合于山上,山多茶樹”。

《坤元錄》為隋唐年間所著,已失傳。除《坤元錄》外,史籍沒有“無射山”的記載。同治《溆浦縣志》也以“無射山”不可考,否定了此事。

既然溆浦沒有“無射山”,那《坤元錄》中“無射山”也許就是指的隋唐屬辰州的安化神山。至于方位,古人常常搞錯,陸羽《茶經》中,也有多處方位的錯誤。

《辰州府志》載:“沅陵與安化交界處,地名‘界亭’產茶!歲以充貢”。界亭在今沅陵官莊鎮(zhèn)與安化馬路鎮(zhèn)交界處,系辰山山系。宋代以前馬路鎮(zhèn)屬潭州益陽東坪鄉(xiāng),割辰州地。界亭宗主山為神山,無射山多茶樹,也就是神山多茶樹。

3、安化萸江,三國時代就產茶!

唐、宋時代或更早,安化又稱“荊湖”之間或“兩湖”之間,兩湖之間又處在“荊巴”之間 。三國時代,安化有段時期屬蜀國,有段時期屬東吳荊州,正夾雜在荊巴間。

三國魏時張揖的《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姜蔥芼之”。 西晉的《荊州土地記》“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荊巴間也好,荊州也好,安化當屬之。

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蘇益馨、梅峰纂修的《石門縣志?茶法》記載:“蓋邑人所飲,半仰給于鶴峰各溪洞,而雀舌、龍團……悉購自他鄉(xiāng)。安化佳品(指茶),下裕民生者之克擅美利于無窮也。哉!此石邑茶法所由不設也”。

《石門縣志》:茶法

道光三年(1823年),譚震、方堃纂修的《桃源縣志?物產》載:“惟南鄉(xiāng)近安化界產者(茶)頗佳”。

石門、桃源為古代武陵七縣之一,一千多年后還在說安化茶好,還要從安化購雀舌、龍團茶!顯然,安化產茶歷史與武陵七縣一樣悠久。

4、安化萸江,兩漢時代就產茶

安化資江、渠江是古代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的要道 。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其道取資江入沅陵、溆浦?!恶R援傳》載:“初,軍次下雋(今湖北通城西),有兩道可人,從壺頭則路近而水險(湘、資、沅、澧以資水最險);從“充”(今桑植)則涂夷而運遠?!爱敃r耿舒主張從“充”道,而馬援主張從“壺頭”。

按耿舒的主張,應該是沿澧水而上,首先攻打五溪蠻首領相單程的老巢“充”,(相單程為桑植人);馬援則主張逆資水而上,首先在沅陵、辰溪一帶,打掉五溪蠻的主力,然后直搗溆浦,收復被五溪蠻所占領的武陵郡治義陵縣城。

唐人李賢,李延壽注五溪蠻時說,當時的五溪蠻多在辰州界。漢代時期,今江南、東坪資江沿線等地屬長沙國(郡)管控,因此,馬援選擇從安化資江進入,是為上策。

馬援將軍取道資江進沅陵、溆浦,征戰(zhàn)五溪蠻,必過馬路溪(今屬馬路鎮(zhèn))、馬轡市、圭溪坪,因此縣志有多處記載。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三?山川》載錄:“試刀崖在縣北二百里馬路溪,有石如筍,高二丈,上有刀痕,相傳馬伏波平五溪蠻試刀于此。”

嘉慶《安化縣志?卷之二?沿革》又載:“馬轡市,東漢馬援征五溪蠻,由此舍舟操轡踰沅故名”。

同治《安化縣志?卷之十二?壇廟》載:“伏波廟在縣西二百五十里四都圭溪坪,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五溪蠻駐兵于此,居民立廟以祀,康熙五十年重修”。

宋代推官吳居厚(1037—1113)的《梅山絕句十首》中云:

板屋依崖不記時,裹頭今已就招攜;

可憐馬援貪殘殺,空有虛名在五溪。

(嘉靖《安化縣志卷之六》)

以上縣志記載,足以說明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是逆資江而上,取道與桃源、沅陵、溆浦接壤的馬路、奎溪方向進攻溆浦,并病死于壺頭山。

相傳擂茶為馬援將軍征戰(zhàn)五溪蠻時所發(fā)明,用來解毒消病。清嘉慶《常德府志》記載:“鄉(xiāng)俗以茗葉、芝麻、姜合陰陽水飲之,名擂茶”。

《桃源縣志》名“五味湯,云:伏波將軍所制,用御瘴癘”。 擂茶是歷史,也是傳說。與安化相近的桃源、桃江、新化等縣都有喝擂茶的風俗,那時的安化、桃源就產茶。

5、安化萸江,虞夏時代就產茶

安化古時為禹貢荊州之域?!渡袝?禹貢》載:“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 殷,沱、潛既道,云土、夢作乂。厥土惟涂泥, 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 金三品,杶、干、栝、柏,礪、砥、砮、丹惟菌簵、楛,三邦底貢厥名。包匭菁茅……”。

1791 年,清代名臣兩江總督陶澍父親陶必銓,是一位學者。他在主修舊治梅城南寶塔期間,往返小淹居地,夜宿洞市鷂子尖茶亭而作《鷂子尖茶引》?!耳_子尖茶引》中有“禹貢荊州之域,三邦底厥貢名,李安溪以為名茶類?!碧毡劂屨J為貢厥名中“名”為茗,即茶類。同時陶必銓引用了清康熙年朝庭重臣李光地(又名李安溪)對“名”為“茗”的考究。陶澍在他的《試安化茶詩》中:

我聞虞夏時,三邦列荊境;

包匭旅菁茅,厥貢名即茗。

其見解與父親的《茶引》觀點一致,認為安化在虞夏時期就產茶。

甘露茶亭

(資料來源:安化黑茶傳媒平臺)

安化黑茶十八問,讀完你就是半個黑茶專家


?

1.什么是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是采用安化境內山區(qū)大葉群體品種鮮葉為原料,經過殺青、揉捻、渥堆(發(fā)酵)、烘焙干燥等獨特工藝加工初制成黑毛茶,因其色澤烏黑,故稱為“黑茶”。以初制黑毛茶為原料經精制加工(包括人工后發(fā)酵和自然陳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風味的黑茶系列產品。采用毗鄰安化山區(qū),與安化相同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下生長的,具有相似于安化大葉群體品種品質的鮮葉為原料,按照安化黑茶傳統加工工藝初制和精制而成的,與原產地產品品質相似的黑茶產品,亦為“安化黑茶”。

2.安化黑茶有哪些系列產品?
  安化黑茶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系列產品有“三磚三尖一花卷”,即:黑磚茶、茯磚茶、花磚茶,天尖茶、貢尖茶、生尖茶和花卷茶(俗稱安化千兩茶)等。安化黑茶有沉積數百年成熟的傳統獨特工藝。用不同等級的安化黑毛茶原料(初制品),再用不同的工藝精制出各類“安化黑茶”產品。
  “三尖茶”:清·乾隆年間,安化茶人和晉·曲沃茶商創(chuàng)造的“天尖茶、貢尖茶、生尖茶”等茶品,為安化黑茶中的上品,清·道光年間(公元1825年前后)成為朝廷貢茶。


  安化千兩茶:清·道光(公元1820年)至同治年間,安化茶人和晉陜茶商創(chuàng)制的“花卷茶”(俗稱安化千兩茶),被譽為“世界茶王”、“中國茶文化的化身”,其制作技藝已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黑磚茶:公元1939年,湖南省磚茶廠(廠址在安化江南坪,白沙溪茶廠前身)在總結前人壓磚茶經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中國第一塊“安化黑磚茶”。


  茯磚茶:公元1943-1953年經過10年試制成功,湖南第一塊茯磚茶問世,自此改變了茯磚只能在陜西涇陽制作的歷史。茯磚內含“金花”(冠突散囊菌)被譽為古絲綢之路的神秘之茶,金花為國家行業(yè)唯一列為二級機密保護菌種?!败虼u茶”的制作技藝與安化千兩茶同時列入國家第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由于搞“計劃經濟”,1959年7月建成益陽茶廠,安化白沙溪茶廠將生產茯磚茶的技術和技術力量調入益陽茶廠。


  花磚茶:公元1958年安化白沙溪茶廠創(chuàng)制中國第一塊花磚茶。

?

3.安化黑茶的品質特征是什么?
  安化黑茶的品質特征是:干茶色澤烏黑油潤,條索緊卷,香氣純正,湯色紅黃明亮,滋味醇和、純厚,回味舒爽,當年新茶微澀,耐沖泡。安化黑茶的文化特質是:安化黑茶集“天、地、人、和”為一體?!昂汀薄不诓璧奈镔|,“和”為安化黑茶之茶魂,是和諧飲品,集“各敬、和樂、和順、和靜、和合、親和、中和”之美。品安化黑茶,品心、品人生,以茶怡情,心靜茶至,茶至靈來,飲茶之至境,是智慧之源、健康之飲。

?

4.“安化黑茶”為什么不習慣叫“安化茶”?
  中國六大茶類中,黑茶包括了安化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云南普洱茶和廣西六堡茶等。為什么唯獨“安化茶”卻習慣叫“安化黑茶”,而如云南普洱茶不習慣叫“普洱黑茶”、廣西六堡茶不習慣叫“六堡黑茶”?因為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中國的黑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指的就是安化黑茶?!睹魇?茶法》記載:“御史陳講奏云:商茶低偽,悉征黑茶……官茶易馬,商茶給賣……印烙篾上”。《甘肅邊志》記載:指的就是安化黑茶。清.光緒年間杜貴墀等修《巴陵縣志》卷七第2頁載:“明.萬歷年間,安化黑茶昔之稱蘭茅鍋炒,用火焙統呼黑茶云”。彭先澤著《安化黑茶》記載:“黑茶之名,今僅于湖南安化見之”?!鞍不诓琛敝圆唤小鞍不琛?,因為中國“黑茶”一詞源自安化。

?

5.安化黑茶有什么獨特性?
  安化黑茶除了歷史淵遠,文化底蘊厚重之外,主要有這么四個“獨特性”:
  一是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獨特:安化位于北緯27°58′54″(南)~28°36′37″(北),湘中偏北,總面積4990.254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81.9%,是一個神秘的大山區(qū),6億年前,地球上曾發(fā)生了全球性“冰蓋氣候”的冰球事件,因冰球事件,便形成了極其罕見的冰磧巖。安化是世界上冰磧巖集中的地區(qū),約占整個地球含量的85%。因“冰球事件”形成了安化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環(huán)境。安化平均海拔600米以上,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7座,最高峰為九龍池海拔1622米,境內山脈延綿,群峰疊翠,森林茂密,云霧繚繞;資水貫穿全境,溪流網布(干流3千米以上的溪流296條,10千米以上的有64條,流水甘洌、清澈,溝谷縱橫;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鉀、磷、硒、碘等,有機質極其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的安化,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80毫米,四季分明,夏短秋來早,春長冬天短,無霜期長,寒冷期短;無工業(yè)污染;是世界公認的優(yōu)質茶樹生長的神秘緯度帶,茶樹有“山崖水畔,不種自生”的環(huán)境,是一塊形成安化黑茶特殊品質原料的寶地,有很強的地域性。安化黑茶為什么能在明朝定為官茶,成為明清貢茶?為什么晉、陜、甘等西北茶商,在明末清初至民國,不畏艱辛繞過產茶的四川、湖北而來湖南安化辦茶?就是看好了有形成安化茶葉原料獨特品質、特殊風味的寶地。
  二是加工工藝獨特:有沉積數百年成熟的傳統獨特工藝,有別于其他茶類加工工藝的四個主要特點:1、有兩次加工過程,即:鮮葉經殺青、揉捻、渥堆(發(fā)酵)、烘焙干燥初制成黑毛茶(已經形成了安化黑茶的品質可以飲用)和以初制黑毛茶為原料用特定工藝精制而成不同風味類型產品的兩次加工過程。2、干燥工藝獨特:有“七星灶”的烘焙干燥工藝和大自然晾置工藝?;鸨汗に囀拱不诓栌歇毺厮上阄?,晾置工藝,在大自然里晾置時間有49天以上,能“吸天地之精氣,聚日月之靈光”,融“天、地、人、和”于一體,形成安化黑茶特殊品質。3、包裝獨特:安化黑茶包裝與茶品在精制過程中一次成形,融為一體?;ǜ耋t,原始古樸,既有陽剛之力量,又有美人之柔和,獨具魅力,且品質得到升華,形成了安化黑茶的特殊風味和保健功效。
  三是有獨特的發(fā)花工藝:有微生物的參與,安化黑茶產品中有金花——冠突散囊菌?!敖鸹ň蹦苡绊懓不诓瑁ㄈ畿虼u茶)的生化成分和香氣成分,從而達到改善“安化黑茶”品質和風味的目的。微生物學家發(fā)現,安化黑茶的金花,曾在千年“靈芝”上發(fā)現過?!叭诵矣腥?,三思而行”三道茶行記”。

?

6.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安化黑茶是什么年代?
  有文字記載安化黑茶最早的年代是公元856年,至2009年,安化黑茶的歷史有1153年了。

?

7.安化黑茶是在什么朝代定為貢茶?在什么朝代定為官茶?
  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朝廷額派貢茶,安化每歲貢芽茶22斤(合現在13千克),將大橋、仙溪、九渡水和龍溪采制的“四保貢茶”列入“保貢卷宗”史冊。
  安化天尖茶被清.嘉慶、道光皇帝看上成為貢品,之后就有了皇帝用茶為天尖、朝廷用茶為貢尖、百姓用茶為生尖之說。
  安化黑茶比普洱茶在清.雍正年間定為朝廷貢茶,比湖南君山銀針在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定為朝廷貢茶要早幾百年。
  歷史上由朝廷的“茶馬司”控制,“以茶易馬”,稱之為官茶。按現代說法是“計劃茶”,由政府“統購統銷”。明.萬歷23年(公元1595年)安化黑茶由朝廷正式定為官茶,遠銷西北,以“取代漢川之茶,貯邊易馬”。

8.安化黑茶運銷在歷史上形成了哪些主要的茶葉之路?
  安化雖然是一個交通閉塞的大山區(qū),卻有著資江貫穿全境和有“唯茶甲諸州縣”的茶葉,歷史上就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尤其是在明朝,安化黑茶定為官茶后,晉茶商最先來安化辦茶,然后是陜、甘、寧等茶商(稱西幫),贛、鄂、粵等茶商(稱南幫),及本省茶商(稱本幫),云集安化資水沿江一帶的小淹、江南、黃沙坪、酉州、東坪、馬轡市等茶馬古鎮(zhèn)辦茶,可謂是茶行、茶莊、茶商號林立,熱鬧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車水馬龍;夜晚燈火通明,歌舞升平,呈現“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的盛景。從明清至民國,安化黑茶、紅茶產銷興旺,名揚四海。
  一提茶馬古道,似乎以為僅在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茶馬古道。然而,隨著明清晉、陜、甘等茶商和南幫及本幫云集安化辦茶,就形成了以安化為起點的,也是世界最長最古老的茶馬古道,直達亞歐大陸。馬背船裝的安化黑茶分三條“茶葉之路”內銷和出品,形成了三條主要茶葉之路。
  1.古絲綢之路:以安化黑茶中的茯磚茶為主,安化—漢口—襄樊—陜西涇陽至蘭州,運銷表海、西藏、新疆、蘇俄等地。這條運茶之路稱為古絲綢之路。
  2.萬里茶路:以安化黑茶產品中的花卷茶(現稱安化千兩茶)、天尖茶、貢尖茶、黑磚茶等及1840年以后制作的紅茶,由晉茶商開辟的安化—晉—恰克圖至圣彼得堡(俄),縱貫中國,連接歐亞,是可與古絲綢之路媲美,推動世界貿易發(fā)展的茶葉之路。安化是晉茶商萬里茶路的起點。
  3.海上絲綢之路:1842年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廣州、上海等五個口岸對外通商,粵茶商將紅茶制作技術傳入安化,從此,“紅茶日興”且品質好。安化紅茶和安化黑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盛銷歐(英、法)美俄等地區(qū)。安化紅茶于1915年與貴州茅臺酒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同獲金質獎章。

?

9.“安化黑茶”有什么保健功效?
  安化黑茶是古絲綢之路的神秘之茶,民族團結之茶,最具親和力之茶,明清貢茶。安化黑茶暢銷西北數百年的歷史證明,更是邊區(qū)牧民的生命之茶。安化黑茶之所以成為主食牛羊肉的邊區(qū)牧民必飲之茶,是因為有其獨特的保健功效。安化黑茶除了有其他茶類一般的保健功效外,因其獨特的加工工藝,尤其有益生微生物的參與,使之具有獨特的降低脂肪化合物、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消食化膩、解油,殺菌,消炎,幫助消化,暢腸胃,改善便秘和食欲不振,醒酒利尿,清熱降火,止渴生津,消滯去寒辟等功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貴病人增多,作為口感醇和、回味舒爽又有獨特保健功效的安化黑茶,不僅僅是邊區(qū)牧民“不可一日無茶”不可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內地、海外華人及國際友人追求的生活目標,更是那些富裕起來的小康之家優(yōu)先選擇的生活時尚。安化黑茶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工藝和保健功效,會使大家喜愛飲用安化黑茶,將飲領現代人的健康生活,“安化黑茶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健康新希望”。

?

10、安化黑茶為什么能降脂降壓、減肥健美?
  安化黑茶能防止血液和肝臟中烯醇和脂肪的積累,增強血管壁的彈性,預防動脈硬化和腦溢血。還能增進心臟活動和微血管擴張,起降低血壓的作用。湖南農業(yè)大學專家研究證明安化黑茶能顯著降低人體中的甘油三脂、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調控脂肪代謝中的脂肪分解酶與脂肪合成酶的活性,起到有效降血脂和控制體重的作用。尤其安化黑茶產品“茯磚茶”形成的“金花”(冠突散囊菌),其代謝產生了茯茶素A、茯茶素B等新的活性成份,可以直接抑制前脂肪細胞的分化,防止脂肪的形成,有效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防止攝入體內的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轉化為葡萄糖,切斷脂肪合成的能量基礎。據研究,安化黑茶能減肥健美,對年輕女子和中年發(fā)胖婦女效果更好,日本人稱之為“瘦身茶”韓國人稱之為“美容茶”,被我國西北以肉食為主的少數民族稱之為“消食茶”。*“人幸有三,三思而行”三道茶行記*

11.安化黑茶為什么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有益處?
  據中華人民解放定總醫(yī)院瞿所強等專家臨床觀察對50名老人飲用黑茶前后血脂的變化,由于黑茶中以兒茶素及其氧化產物為中心的典烷醇類及其氧化聚合物是一類復雜的生理活性物質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血膽固醇和甘油脂都有不同程度下降;黑茶降低過氧化脂質活性,可以減少動脈硬化,減少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延緩衰老。飲安化黑茶可延緩衰老。人體衰老的主要機制是脂質過氧化過程和自由基的過量形成。浙江大學茶學系楊賢強教授研究茶多酚能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效率高達90%以上;抑制脂質過氧化。茶葉中的多各氨基酸如賴氨酸、蘇氨酸、組氨酸等有促進生長,防止早衰的功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國際茶業(yè)科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志遠研究認為:“安化黑茶是‘適度富硒’的健康茶”,“硒是人體主要抗氧化酶之一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組成要素。與心血管、腫瘤和艾滋病的發(fā)生和治療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爸袊?/3地區(qū)缺硒。適度補硒應是強壯中華民族的國策之一”。國家有關食品安全標準規(guī)定:農產品硒含量不能超過0.3ppm,超過標準會導致硒中毒?!鞍不欠鲜澄锇踩珮藴蕦θ梭w健康有益的‘適度富硒區(qū)’”?!敖泧沂称房茖W重點實驗室化驗:19個安化黑茶樣品硒含量平均為0.2±0.05ppm其中60%的樣品平均為0.25±0.05ppm,近40%的樣品為0.27±0.03ppm”。

?

12.安化黑茶為什么能溶解脂肪,幫助消化?
  安化黑茶能去油膩、幫助消化。豐餐盛宴后,飲一杯安化黑茶,是防止油膩積滯的最好方法。安化民間世代就流傳著“喝安化黑茶是刮油的”話語。安化黑茶能促進胃液的分泌和食物消化,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韋友歡等專家的試驗表明:黑茶中的黃烷醇類化合物能增強消化道的蠕動,有助食物消化。吉首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黃群、陳林杰等對冠突散囊菌黑茶發(fā)酵液對消化酶活性影響的研究證明,安化黑茶中的“冠突散囊菌發(fā)酵液”可促進a液粉酶對淀粉的酶解、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對蛋白質的酶解,有利于淀粉、蛋白質消化吸收,改善人體腸道功能。茶湯中的肌醇、葉酸、蛋氨酸等多和化合物都有調節(jié)脂肪代謝功能;茶葉中的芳香物質能溶解脂肪,幫助消化肉類食物。
  明.萬歷23年(公元1595年)安化黑茶定為官茶后就主銷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達幾百年,是古絲綢之路的神秘之茶,以肉食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qū)就有“不可一日無茶”、“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之說。

13.安化黑茶為什么能清熱降火,止渴生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茶苦味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鼻?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在卷六第26頁對“安化黑茶”的記載:“出湖南粗粳大葉,須以水煎或滾湯沖入壺內再以水溫之始出味,其色濃黑,味苦中帶甘,食之清神和胃,性溫味苦微甘,下膈氣消滯去寒辟”?!吨兴幋筠o典》第1803頁記載:“《本經逢源》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開郁利氣,上行之功最速”,“利小便,去痰熱之患”,“消食止渴”。
  喝安化黑茶能調節(jié)體溫。尤其在三伏天氣驕陽似火,一杯安化黑茶下肚,頓覺涼爽快活,遠比冷飲解渴。安化黑茶中的水浸出物如多酚類、糖類、果膠、氨基酸等與口中的唾液作用能起到止渴生津的效果。經測試,飲一杯熱安化黑茶后,只幾分鐘,體溫就可能下降1~2℃。安化黑茶一年四季都可以飲用,是和諧之飲、健康之飲。

14.安化黑茶為什么能殺菌消炎、醒酒解毒?
  安化黑茶中的多酚類物質對大腸桿菌、葡萄球菌以及病毒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安化民間用濃煎茶(即濃安化黑茶湯)治療細菌性痢疾,或用安化黑茶(陳化)敷涂傷口,消炎解毒,促使傷口愈合。現在有以茶葉為原料制成的治療痢疾、感冒的成藥?!罢绾ㄗ砗?,酸酒卻須荼”。這是明代王陽明的一句詩,說明人們早就認識到飲茶有解酒的功效,因為茶多酚能中和酒精。飲茶能使煙葉中的尼古丁及其它有害物沉淀,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安化黑茶是醒酒劑,是吸煙人的一種解毒劑。

15.安化黑茶為什么能預防齲齒,去除口臭?
  安化黑茶中含有碘和氟化物。碘防治甲狀腺機能亢進作用;氟化物是人體骨骼、牙齒等構成成份。飲安化黑茶是補充氟的途徑之一,尤其在飲用水含氟量低的地區(qū),安化黑茶有明顯的防齲作用。杭州師范學院醫(yī)學院李旭玫對“茶葉中氟含量的研究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的論證:齲齒的主要原因是牙齒的鈣質較差。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親和力,它們結合之后,可以補充鈣質,使抗齲能力增強。茶(安化黑茶)本身是一種堿性物質。適量的氟有利于鈣和磷的利用及在骨骼中沉積,加速骨骼成長,維護骨骼的健康,加強對齲齒的抵抗作用;氟對骨質疏松癥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高氟會出現牙齒變色(就能成黃色、褐色或黑色),出現氟骨癥(關節(jié)變形、四肢疼痛),損害骨、牙齒的正常結構等。西北小數民族飲用安化黑茶幾百年的歷史實踐證明,用正宗安化茶葉原料制作的安化黑茶含氟低,飲用安化黑茶是安全的,請消費者認準“安化黑茶”商標,購買正宗的安化黑茶。安化黑茶能去腥味,如用安化黑茶揉洗豬肚子效果非常好;安化黑茶中的維生素C、芳香油和茶多酚還能去口臭。

?

16.安化黑茶為什么能防輻射、抗癌癥?
  日本把茶葉稱為“原子時代的飲料”“茶葉可以把你從輻射中拯救出來?!币驗槭遣枞~中本分類物質、脂多糖和維生素C等綜合作用后吸收放射物質的結果。據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調查,在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后,凡有長期飲茶習慣的人,放射性傷害比較輕,存活率較高。我國已將茶葉制成防輻射藥物,對治療放射損傷,提高白血球數量等有明顯效果。
 

?

17.安化黑茶為什么能補充營養(yǎng),增強體質?
  安化黑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主要的有維生素A,維生素B1、B2,維生素C,維生素P、PP,維生素K、E等微量的維生素。飲安化黑茶可以補充人體對多種維生素的需要,防止某些疾病的發(fā)生。安化黑茶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這是構成安化黑茶內質的重要化學成分,含有多種礦物質,特別是其它食物中少有的微量元素,如鉀、鈣、鋅、硒、鎂、鉬、磷、碘等有一定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物作用。飲安化黑茶還可驅散疲勞,清思明目,止咳平喘和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

18.安化黑茶為什么在一定條件和期限內越陳品質越好?
  安化黑茶有自然后發(fā)酵功能,能陳放,能保藏。陳化是品質的升華。在陰涼干燥、通風、無異味的環(huán)境條件下的存放過程中,由于益生菌的作用、自動氧化作用及“天、地、日、月”之精氣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在一定期限內,使安化黑茶醇化產生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和香味物質,越陳品質越好,香氣越純正,口感越醇和,保健功效越顯著。

安化黑茶,作為21世紀人類健康時尚之飲,以其獨特的保健功效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認可,安化黑茶的起源地就在位于安化黑茶鏡內的白沙溪茶廠;白沙溪茶廠七十余載的成功發(fā)展歷程見證了白沙溪黑茶的品牌形象。

?

?

找到約44條結果 (用時 0.003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