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國普洱茶網(wǎng) 整體品牌升級,更名為「茶友網(wǎng)」

2014北京茶具展

找到約23條結果 (用時 0.011 秒)

“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展”大“鬧”第七屆非遺展!

8月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簡稱“非遺博覽會”)在山東省濟南市落下帷幕。

此次非遺博覽會以“連接現(xiàn)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設有“新時代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4個板塊,共有全國各地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參展參演。

除主會場展演活動外,還舉辦了構建中國特色非遺理論與實踐研究體系高端論壇、非遺策展論壇暨傳播案例分享會等學術交流活動,以及“中國味道”大運河沿線非遺美食節(jié)、曲山藝海合作聯(lián)盟演出、“華服之美”非遺服飾秀等分會場活動。同時,人們可以通過線上直播專場,云游活動,共享精彩。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制茶技藝自成體系,飲茶習俗至今生生不息。由一片茶葉開啟一段旅程,在“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板塊,沁人心脾的茶香就是向導。

此次非遺博覽會,“茶和天下”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以“和”為核心,該板塊圍繞40余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非遺代表性項目,從茶路、制茶、傳承3個方面展示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與傳播,展示了茶文化在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心靈修養(yǎng)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和諧相處的思想理念,講述了茶作為中國名片,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里茶路3條貿易線,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今天,《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云逛展”!

綠茶制作技藝

綠茶技藝展區(qū)。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源于唐,成名于宋元明而盛于清。它主要產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西湖的龍井村盛產色綠、香郁、味醇、形美的優(yōu)質茶葉,因而名之為“龍井茶”。

通過長期生產實踐,西湖龍井茶區(qū)的茶葉栽植和制作逐漸形成了選育良種、勤耕栽培、精細采摘、科學炒制等一系列茶葉生產經驗,特別是在炒制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具有鮮明技術特色的炒制工藝,其中包括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等龍井茶炒制“十大手法”。

2008年,西湖龍井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婺州舉巖

婺州舉巖產于浙江省金華市北山雙龍洞頂一帶,因金華在隋唐時期稱為“婺州”而得名。婺州舉巖的制作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

婺州舉巖制作技藝主要由揀草攤青、青鍋、揉捻、二鍋、做坯整形、烘焙、精選儲存7道工序組成。炒制時以焙為主,炒焙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工藝。

2008年,婺州舉巖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紫筍茶

紫筍茶又名“顧渚紫筍”,產于浙江省長興縣。其名由《茶經》中“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的論述得來,無論是形狀,還是顏色,乃“上品中的上品”,茶圣陸羽稱為“芳香甘冽,冠于他境”。

紫筍茶的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經攤青、殺青、理條、攤涼、初烘、復烘等過程完成。

2011年,紫筍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產于浙江省安吉縣溪龍鄉(xiāng),是一種烘青綠茶。安吉白茶以白、活、香、鮮、清為特色,其鮮葉、干茶均葉白脈綠,顏色鮮活,茶葉湯色清澈、透亮,鮮味足,香氣高而持久。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過程分為:采摘、攤放、殺青理條、初烘、攤涼、復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

2011年,安吉白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創(chuàng)制于清代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太平縣猴坑、猴崗一帶所產的茶葉品質為尖茶之魁,而茶葉制作技藝首創(chuàng)者又名“魁成”,因而茶葉得名“太平猴魁”。

該制作工藝分采摘、揀尖、攤青、殺青、整形、烘干等六道工序。太平猴魁色香味形別具一格,每片茶都是兩葉抱一芽,俗稱“兩刀一槍”。

2008年,太平猴魁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六安瓜片

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安瓜片源于六安茶。清代,六安瓜片被列為貢品,制作達于鼎盛。當時此茶的生產制作主要集中在六安麻埠街一帶。

在世界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制成。

2008年,六安瓜片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黃山毛峰

安徽省黃山市自古以來就是名優(yōu)茶產區(qū)。黃山毛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優(yōu)良的自然品質和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藝使之逐步成為烘青茶中的佼佼者,對其后烘青類綠茶的研制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清代光緒元年(1875),徽州漕溪人謝正安在當?shù)貏?chuàng)辦“謝裕大茶行”。他憑著多年種、采、制茶的經驗,帶領家人于清明前后摘取肥壯的嫩茶芽葉,以“下鍋炒(殺青)、輕滾轉(揉捻)、焙生坯(毛火)、蓋上圓簸復老烘(足火)”等一套技藝精心加工,制成形似雀嘴、湯色清澈、味道沁人心脾的新茶葉。

2008年,黃山毛峰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主產地在信陽市浉河區(qū)、平橋區(qū)和羅山縣。民國初年,因信陽茶區(qū)的五大茶社產出品質上乘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制作技藝成熟而的獨特,采用篩分、攤放、生鍋、熟鍋、初烘、攤涼、復烘、揀剔分級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尤其是熟鍋中理條的抓條、甩條,再加上三次烘干,使茶葉固有的香氣、滋味充分發(fā)揮出來,形成了“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特點。

2014年,信陽毛尖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雨花茶

雨花茶是江蘇省南京市特產。它外形圓綠,條索豎直,鋒苗挺秀,帶有白毫,尤如松針,象征著革命先烈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為雨花茶。

2021年,雨花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碧螺春茶

碧螺春制作技藝為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傳統(tǒng)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碧螺春種植始于兩晉南北朝,唐宋兩代列為貢茶,俗稱“嚇煞人香”,清康熙因其茶“清湯碧綠,外形如螺,采制早春”而賜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制作全部采取傳統(tǒng)手工技藝,其制作分“采摘、揀剔、攤放、高溫殺青、揉捻整形、搓團顯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

2011年,碧螺春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湖北省恩施市特產,恩施玉露是中國傳統(tǒng)蒸青綠茶,選用葉色濃綠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鮮葉經蒸汽殺青制作而成。

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婺源綠茶

江西省婺源縣制茶歷史悠久,素有“唐載茶經,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中外馳名”之美譽。

婺源綠茶外形緊細圓直,具有葉綠、湯清、香濃、味醇的特點。殺青、揉捻、炒青、輝鍋等工序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婺源綠茶制作技藝。

2014年,婺源綠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贛南客家擂茶

贛南客家擂茶是江西省全南縣地方傳統(tǒng)技藝。贛南客家擂茶起源于漢魏時代,由“粥茶”及唐宋時的“鹽茶”衍變而成。

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基本材料有炒花生米、炒芝麻、曬好的茶葉、適量的食鹽、糯米等;制作工具有三寶:擂缽、擂棍、撈瓢,通過旋轉研磨成糊狀物。飲用時將熱開水倒入擂缽并攪動,人稱“一家煮茶百家香”。

2014年,贛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黑茶制作技藝

黑茶技藝展區(qū)。

六堡茶

六堡茶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蒼梧縣特產,六堡茶屬黑茶類,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黑茶。

六堡茶,紅、濃、陳、醇,有獨特檳榔香氣、越陳越佳。

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千兩茶

湖南省安化縣素有“中國茶鄉(xiāng)”之稱。唐代中期,這里出產的“渠江薄片”茶被列為貢品。宋代熙寧年間,安化置縣時,當?shù)氐牟枰选凹子谥T州市”。明代萬歷年間,安化黑茶被定為官茶,銷往西北和國外,民間因而有黑茶“無安化字號不買”之說。清代道光元年(1821),當?shù)夭枭虨楸阌谶\輸,將黑茶踩捆成小圓栓形,每支定為100兩;同治二年(1863)又增加為1000兩,故有“安化千兩茶”之名。

安化千兩茶的制作分黑毛茶制作和精深加工兩個階段,黑毛茶制作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復揉、烘焙5道工序,精深加工工序則要復雜得多,包括篩分、拼配、軟化、裝簍、踩壓、扎箍、鎖口、冷卻、干燥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經日曬夜露55天制作成黑茶成品。

2008年,千兩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茯磚茶

茯磚茶產于湖南省益陽市,這是黑茶類中唯一具有發(fā)花工藝從而能產生有益菌的一個茶種,系以優(yōu)質黑毛茶為原料,經渥堆、發(fā)酵、筑制成型和發(fā)花等環(huán)節(jié)制作而成。

數(shù)百年來,在我國西北地區(qū),茯磚茶與奶、肉并列,以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效成為各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被譽為中國古絲綢之路的“神秘之茶”和西北各少數(shù)民族的“生命之茶”。

2008年,茯磚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路邊茶

南路邊茶產于四川省雅安市,又稱“烏茶”“邊銷茶”“南邊茶”“雅茶”“藏茶”等,系采用自然干燥、特殊壓制、包裝等工序,以手工操作方式制作完成,其生產技藝具有重發(fā)酵、后發(fā)酵、多次發(fā)酵、非酶促發(fā)酵、轉色發(fā)酵等特點。

雅安南路邊茶主要供應西藏、青海和四川甘孜、阿壩等藏區(qū),在藏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聲譽。這種黑茶品質優(yōu)良,湯色褐紅明亮,滋味醇和悠長,可加入酥油、鹽、核桃仁末等攪拌成酥油茶,是藏族同胞每天必不可少的飲品。

2008年,南路邊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趙李橋磚茶

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是湖北省赤壁市傳統(tǒng)技藝。趙李橋磚茶的前身是羊樓洞磚茶,俗稱“洞茶”,由餅茶、帽盒茶發(fā)展成青磚茶、米磚茶。趙李橋青磚茶制作技藝主要經過選葉,初制,渥堆發(fā)酵、陳化,復制,壓制,烘制等多道程序。

趙李橋青磚茶外形為長方形,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湯色紅黃,滋味香濃,被國家授予“中華老字號”的“川”字牌青磚茶是其典型代表。

2014年,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長盛川青磚茶

長盛川湖北青磚茶是傳承652年的“湖北老字號”,是以鄂西南山區(qū)海拔600—1200m高山茶樹鮮葉為原料,經過殺青、揉捻、渥堆發(fā)酵等幾十道工序壓制而成的形似磚塊的黑茶。成品茶形似青磚,色澤青褐,香氣純正,湯色紅黃,滋味香濃,具有生津解渴、清新提神、幫助消化、殺菌止瀉等功效。

2021年,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下關沱茶

下關沱茶是有悠久歷史的一種緊壓茶,因創(chuàng)制于云南省大理市(原下關市),故名“下關沱茶”。下關沱茶是白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十分典型的傳統(tǒng)技藝,它由明代的“團茶”演變而來,以云南大葉種曬青茶作為基本原料,經拼配、篩分、揀剔、半制品拼配、稱量、蒸揉、壓制成型、干燥、包裝等十余道工藝制作而成,多為手工操作,蘊含著豐富的具有地區(qū)特征的技術知識。

2011年,下關沱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紅茶制作技藝

紅茶技藝展區(qū)。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是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村特產,是福建三大工夫紅茶之首,久已聞名于國內外茶葉市場。

坦洋工夫制茶過程分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四個步驟,先使新鮮茶葉中的多酚類化合物適度氧化,再做成有條索的紅毛茶,保持芽葉完整,紅色紅湯。然后,再經過篩分、切斷、風選、揀剔、復火、勻堆等工序,分成各個級別的商品茶。

2021年,坦洋工夫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寧紅茶

寧紅茶主產區(qū)為江西省修水縣,起源于清乾隆年間,是中國較早的工夫紅茶之一。有“茶蓋中華、價甲天下”和“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之美譽。

寧紅茶屬全發(fā)酵類中小葉種紅茶,制作嚴謹,分為初制和精制兩個流程十余道工序。

2021年,寧紅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烏龍茶制作技藝

鐵觀音制作技藝展區(qū)。

鐵觀音

福建省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始于唐末,興于明清而盛于現(xiàn)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因安溪所產茶品質特異,烏潤結實,沉重似鐵,香韻形美,猶如觀音,故此得名“鐵觀音”。

安溪鐵觀音精湛的制作技藝在我國茶類制作技藝中別具一格。制作安溪鐵觀音,先要以曬青、涼青、搖青等方法控制和調節(jié)茶青,使之發(fā)生一系列物理、生物變化,形成“綠葉紅鑲邊”和獨特的色、香、味,再以高溫殺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進行揉捻和反復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帶有天然蘭花香和特殊韻味的高雅茶品。

2008年,鐵觀音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花茶制作技藝

花茶制作技藝展區(qū)。

張一元茉莉花茶

花茶源于宋、始于明而成于清。在清代,北京的不少茶莊均以銷售茉莉花茶而著稱。清代末年,張昌翼開辦張一元茶莊,世代傳承,專門制作銷售茉莉花茶。

張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時采用福建烘青綠茶——春茶為茶坯,初制過程主要包括萎凋、殺青、揉捻、烘焙等工序。這種深受京城百姓喜愛的花茶風味獨特,物美價廉,蘊涵著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蘊,具有廣泛的市場。

2008年,張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藝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吳裕泰茉莉花茶

始建于1887年的吳裕泰是國內知名的茶葉老字號,一貫秉承自采、自窨、自拼的獨門窨制技藝,其主要包括茶坯制作、花源選擇、鮮花養(yǎng)護、玉蘭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熱、起花、烘培、勻堆裝箱九道工序。只采用春茶茶坯,堅持茉莉花“三不采原則”,在拼配中適當增加徽茶茶坯所占比例,并且運用“低溫慢烘”等獨門技藝,最終形成了吳裕泰茉莉花茶“香氣鮮靈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明亮、耐泡”的特色。

2011年,吳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藝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傳統(tǒng)技藝

德昂族酸茶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展區(qū)。

德昂族酸茶分濕茶和干茶兩種,濕茶為食用,干茶為飲用。一年之中選擇春夏兩季來制作酸茶。濕茶一般當做菜來食用,干茶則是用來飲用的,其湯色年限淺的呈黃綠色,年限稍深則金黃透亮,十分誘人,年份較深的則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紅色。嗅之微酸,喝之輕柔爽口,既有熟茶的柔和,又不失綠茶的清新,回味甘甜,余韻悠長。

2021年,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富春茶點

富春茶點制作技藝展區(qū)。

江蘇省揚州市富春茶社創(chuàng)建于清代光緒十一年(1885),以獨創(chuàng)的茶點制作技藝享譽國內。2006年12月,富春茶社被商業(yè)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它將花卉、茶藝、點心、菜肴結合在一起,讓人在閑靜雅致的環(huán)境中品賞色、香、味、形俱佳的美食。

富春“魁龍珠”茶系富春茶社獨家創(chuàng)制,它取浙江龍井之味、安徽魁針(太平猴魁綠茶)之色、福建珠蘭之香,以揚子江水沏泡,謂之“一壺水煮三省茶”。此茶澄澈清香,醇正綿和,解渴去膩,堪稱茶中珍品。

2008年,富春茶點制作技藝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民俗

潮州工夫茶藝

潮州工夫茶藝是流傳于廣東省潮汕地區(qū)的一種茶葉沖泡技藝,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風,甚至流傳到東南亞各地。

潮州工夫茶的沖泡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講示、茶師凈手、泥爐生火、砂銚(煮水器具)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罐、再溫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沖、壺蓋刮沫、淋蓋追熱、燙杯滾杯、低灑茶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敬請品味、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除沖泡獨特外,潮州工夫茶藝另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烏龍茶為主要茶品。

2008年,茶藝(潮州工夫茶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瑤族油茶習俗

瑤族油茶習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傳統(tǒng)民俗。居住在八桂大地的各族人民,均有"打油茶"的習慣,并因此而誕生出獨具風格的油茶文化。

油茶的統(tǒng)—制作方法是以老葉紅茶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鹽加水煮沸,多數(shù)加生姜同煮,味濃而澀,澀中帶辣。

2021年,民俗(瑤族油茶習俗)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白族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茶文化范疇。

“三道茶”第一道為“苦茶”,制作時,先將水燒開,由司茶者將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后,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并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轉黃,茶香噴鼻,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頃,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因此茶經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這樣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ń?,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現(xiàn)已成為白族民間婚慶、節(jié)日、待客的茶禮。

2014年,民俗(白族三道茶)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傳統(tǒng)音樂

茶山號子

茶山號子展演。

湖南省辰溪縣東與溆浦縣接壤,南與中方縣毗連,此地現(xiàn)有瑤民近四萬人,主要居住在黃溪口瑤鄉(xiāng)一帶。廣泛流傳于瑤鄉(xiāng)的茶山號子是瑤民在勞動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民歌形式,承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幟裢诓枭綍r唱起這種勞動號子,能起到統(tǒng)一勞動節(jié)奏、鼓舞勞動熱情的作用。

當眾人挖茶山時,歌手在山頂敲鑼打鼓,唱一陣茶山號子敲打一陣鑼鼓,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勁。有時則采用一人唱眾人和的形式。茶山號子的旋律具有高亢跌宕、激越悠揚、奔放婉轉的特點,其演唱技巧極難掌握。演唱者發(fā)音十分奇特,旋律進行一般在高音區(qū),發(fā)出的聲音連雙嗩吶也無法壓倒,堪稱一絕。

茶山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出品: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洞庭山水秀 岳陽黃茶香 香茗動京城 醇香飄世界——岳陽黃茶(北京)專場推介亮相2023北京國際茶業(yè)展

2023年6月9日,借“2023北京國際茶業(yè)展”東風,岳陽黃茶在首都北京展覽館舉行專場推介會,發(fā)布岳陽黃茶135發(fā)展戰(zhàn)略,打造五個高地(打造中國黃茶產業(yè)領航高地、打造中國黃茶文化高地、打造岳陽黃茶企業(yè)集群高地、打造中國黃茶市范高地、打造中國黃茶品質高地),旨在踐行茶文化、茶產業(yè)、茶科技統(tǒng)籌發(fā)展理念,推進岳陽黃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黃茶作為六大茶類之一,素有“茶中貴族,杯中黃金”之美譽,岳陽黃茶,盛產于湖南岳陽,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岳陽是“中國黃茶之鄉(xiāng)”,擁有“君山銀針”寶貴的金字招牌,“北港毛尖”等黃茶類歷史名茶。其產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岳陽市現(xiàn)已成為全國規(guī)模最大、產業(yè)高度集中的黃茶產區(qū)和集散地。岳陽黃茶的加工采用了“雙悶黃”工藝,悶黃是影響黃茶品質滋味的關鍵工序。促成“黃湯黃葉”品質形成。

岳陽黃茶外形芽葉肥壯、湯色杏黃明凈和滋味甘醇鮮爽,君山銀針以其獨特的外形被冠以“金鑲玉”之美稱而成為茶中珍品。故岳陽黃茶具有幽美的外形、甘醇的滋味、怡人的清香、溫順的茶性,有良好的健康屬性,是老少皆宜的飲品。

湖南岳陽的這張靚麗城市名片——岳陽黃茶,在中國黃茶產業(yè)“新起點,新征程”的趕考路上,正邁著強勁的腳步,勾畫著未來發(fā)展藍圖。

出席本次推介會的領導和嘉賓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yè)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仲華,中國茶葉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會長王慶,北京市西城區(qū)委常委曾林峰,華僑茶業(yè)發(fā)展基金會會長邵曙光,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常務副理事長 危賽明,中國土畜進出口商會茶葉分會秘書長 蔡軍,農業(yè)農村部智庫專家 鐵丁教授、韓志輝教授,中華茶人聯(lián)誼會秘書長孫蔚,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主編安明霞,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副會長 梅宇,北京吳裕泰茶葉公司原總經理 孫丹威,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榮譽會長、北京茶業(yè)企業(yè)商會會長 高晨生,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副會長劉勇、周敏、林振傳、龐言良、葛聯(lián)敏、方繼凡、徐結根,安徽省金寨縣農業(yè)農村局 黨組書記、局長 張喬,河北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會長、石家莊市強龍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 梁記超,河北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副會長、河北歲月知味茶葉公司總經理 安守虎,河北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志,北京市茶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北京茶葉網(wǎng)總裁戴月,北京市茶葉企業(yè)商會秘書長汪朝江,岳陽市政協(xié)黨組成員、副主席劉鐵健,岳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李謙,以及北京茶葉經銷商、茶館部分代表,央視網(wǎng)、中央電視臺二套、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傳媒、消費日報、國際商報、新京報、中國食品安全報、農民日報、消費時報、中國網(wǎng)、中國社會新聞網(wǎng)、中國商務新聞網(wǎng)、中國青年網(wǎng)、時代中國網(wǎng)、中國創(chuàng)新網(wǎng)、商業(yè)資訊網(wǎng)、環(huán)球網(wǎng)、千龍網(wǎng)、北京茶世界、中視金橋國際傳媒集團 、北京中視完美國際傳媒、北京西客站傳媒、北京地鐵傳媒、新湖南、搜狐網(wǎng)、湖南衛(wèi)視茶頻道、湖南茶網(wǎng)等30多家媒體,共150余人到會。

推介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yè)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劉仲華從岳陽黃茶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文化底蘊深厚、產品金字塔結構、好看好喝、健康價值、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等六個維度推介岳陽黃茶,以君山銀針為代表的岳陽黃茶的風味特征和健康價值,都做了高度凝練和精準總結。岳陽黃茶具有樓島湖的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情懷,文化底蘊深厚;以君山銀針為代表“茶蓋中華、價壓天下”的岳陽黃茶金字塔塔尖,發(fā)展為君山銀針、黃茶毛尖、黃大茶、緊壓茶、黃茶飲料的完整金字塔產品結構;好看好喝“黃、醇、甘、爽、香”五字經典符號;有降糖、養(yǎng)肺、健脾、養(yǎng)胃、養(yǎng)顏等健康價值,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副會長梅宇在致辭中說到:2011年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授予岳陽市“中國黃茶之鄉(xiāng)”稱號,2013年在岳陽市召開“第九屆中國茶業(yè)經濟年會”,還與岳陽市人民政府合作舉辦過黃茶產業(yè)大會、岳陽黃茶文化節(jié)、岳陽茶博會等活動,多次在岳陽召開黃茶專委會會議,匯聚全國茶界專家、黃茶產區(qū)代表,進行深層交流、橫向聯(lián)動,協(xié)力推進岳陽黃茶乃至中國黃茶產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衷心希望:在習近平總書記“三茶”統(tǒng)籌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岳陽市能夠深入挖掘以“君山銀針”為代表的黃茶文化,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堅持文化興茶、科技興茶,賦予岳陽黃茶品牌以新時代的新意義,打造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時尚相融合的品質符號,贏得更為廣闊的消費市場,再塑岳陽黃茶新標桿,鑄就中國黃茶新輝煌。

岳陽市政協(xié)副主席劉鐵健致歡迎辭:我們舉辦的專場推介活動,重點突出“岳陽黃茶 世界共享”的理念,集中展示岳陽黃茶的獨特魅力。真誠地希望各位領導、各界朋友在過往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岳陽黃茶,更多地選擇岳陽黃茶,更多地推介岳陽黃茶。我們將不負眾望,不斷延展文化與科技,不斷提升品質與品牌,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品共享屬于我們的創(chuàng)業(yè)時代!希望各位領導、專家、茶人及媒體朋友持續(xù)關注、支持、參與岳陽黃茶產業(yè)發(fā)展。

岳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李謙發(fā)布岳陽黃茶“135”發(fā)展戰(zhàn)略:岳陽市委市政府圍繞打造岳陽茶業(yè)一百個億產業(yè),抓住3年(即2023-2025年)發(fā)展黃金期,全力打造岳陽黃茶發(fā)展5個高地:一是打造中國黃茶產業(yè)領航高地進一步夯實岳陽黃茶在中國黃茶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協(xié)調推進中國黃茶整體跨越式發(fā)展。二是打造岳陽黃茶企業(yè)集群高地。進一步發(fā)揮君山銀針品牌優(yōu)勢、岳陽人文旅的資源優(yōu)勢,組建君山銀針茶文旅產業(yè)發(fā)展集團,發(fā)展岳陽黃茶產業(yè)企業(yè)集群。三是打造中國黃茶示范高地。加快推進培育君山銀針優(yōu)勢品種,保護傳承君山銀針源產地,推進建設生態(tài)優(yōu)美、品種優(yōu)良、設施配套、管理規(guī)范的岳陽黃茶?君山銀針千畝核心基地、萬畝示范片和十萬畝輻射區(qū)。四是打造中國黃茶品質高地進一步推進黃茶產業(yè)標準化,完善岳陽黃茶產品標準體系、加工標準體系、茶園管理技術規(guī)范,新增岳陽黃茶主體視覺VI標準系統(tǒng),加強標準的宣貫實施力度,嚴格市場準入,持久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凈化市場環(huán)境。五是打造中國黃茶文化高地進一步挖掘整理岳陽黃茶、君山銀針的傳奇故事、凝煉岳陽黃茶核心文化、工藝流程等,保護傳承中國黃茶之源核心茶文化,建設對應元素,高標準建設君山銀針?世界非遺博物館。充分運用樓島湖茶不可復制資源優(yōu)勢,創(chuàng)意“大美洞庭,岳陽黃茶”實景劇,夯實中國黃茶文化高地。

一葉見方寸,一茶現(xiàn)萬千。推介會現(xiàn)場還進行了非遺情景劇展演“君山銀針?岳陽黃茶”以及君山銀針茶藝表演,推介黃茶之冠-君山銀針。茶仙子們的精彩演繹,讓現(xiàn)場賓客近距離感受中國十大名茶金鑲玉君山銀針“三起三落”“萬筆書天”的杯中茶景無限魅力。

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湖南是中華茶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傳統(tǒng)的產茶大省。岳陽作為湖南的“北大門”,北臨萬里長江、環(huán)抱浩瀚洞庭,處于神奇的北緯28°—30°黃金產茶帶,水汽充沛、光熱充足、土壤肥沃,契合茶葉生長喜溫喜濕喜散射光的特性,自古就是種茶產茶的好地方,形成了優(yōu)質黃茶產業(yè)帶。岳陽黃茶文化,傳承于遠古神話,上貢于皇朝宮廷,傳播于萬里茶道,演繹了許多優(yōu)美動聽的傳奇故事。從娥皇、女英播茶籽于岳陽君山島,到文成公主攜灉(yōng)湖含膏入藏;從“清始歲貢十八斤”,再到成為國禮茶,誕生了中國十大名茶之首、黃茶之冠——君山銀針,以及北港毛尖、洞庭春等歷史名茶,岳陽黃茶品牌影響力穩(wěn)步提升。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岳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相關部門緊密配合、鼎力支持,茶企茶人群策群力、抱團發(fā)展,岳陽黃茶產業(yè)發(fā)展跑出了加速度、達到了新高度,成為湖南千億茶產業(yè)的重點品牌和“五彩湘茶”重要板塊。

2011年岳陽市被授予“中國黃茶之鄉(xiāng)”,2014年“岳陽黃茶”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5年斬獲米蘭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獎,2017年獲評湖南省十大農業(yè)區(qū)域公用品牌,2019年成功入選中國農業(yè)品牌目錄,2021年獲評湖南茶葉鄉(xiāng)村振興“十大領跑品牌”,演繹了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獨具特色的品質傳奇,岳陽黃茶產業(yè)正以乘風破浪之勢,奮楫爭先、勇往直前,扛起中國黃茶復興大旗。特別是2022年,以君山銀針茶制作技藝為代表的黃茶制作技藝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岳陽黃茶連同其他43個中國茶一同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成為我們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全人類的文化瑰寶。

截止到2022年底,岳陽市茶園面積達到31.53萬畝,茶葉產量3.5萬噸,其中黃茶產量1.02萬噸,茶葉綜合產值70.6億元,其中黃茶綜合產值35.8億。黃茶產量占全國的55.47%,產值占76.14%,是全國黃茶生產、加工與貿易規(guī)模最大的集中產區(qū),是實現(xiàn)中國黃茶復興名副其實的排頭兵和領頭羊。2023年4月19日首屆黃茶產業(yè)發(fā)展大會在岳陽平江召開,5月20日“國際茶日”中國主場活動“大使品茶”, 君山銀針“金鑲玉” 驚艷世界,5月21日,2023國際茶日“岳陽黃茶·萬人品茗”活動在岳陽茶博城舉行,岳陽黃茶在強勢發(fā)力。

洞庭山水秀,岳陽黃茶香;香茗動京城,醇香飄世界!高舉中國黃茶發(fā)展大旗,岳陽黃茶在行動,邀您譜寫中國黃茶新的華章。

來源:湖南茶業(yè)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建水紫陶名家潘娟作品賞析

潘娟

潘娟,女,漢族,云南省建水縣人,湖北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研究生畢業(yè)。云南省“三八紅旗手”、云南省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講師、陶瓷技師、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會員,云南省美協(xié)陶瓷藝委會委員,國家鄉(xiāng)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紅河州州管專家、建水縣管專家。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館、紅河州博物館、甘肅省平川博物館、云南民族博物館收藏,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列入云南省版權示范單位,作品多次獲獎,多次組織參加國內外陶藝交流活動。

近年參展情況:

2014年作品《如果?可以》獲中國武漢后浪藝術空間評委推薦獎。

2014年9月,作品《繭》入選亞洲當代陶藝展,于韓國金海博物館展出。

2014年12月,作品《歲月留痕》入選《提壺觀頂2014年國際壺藝交流展》(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設計藝術專業(yè)委員會主辦),并被湖北美術學院收藏。

2015年作品《午后陽光》入選全國九城藝術聯(lián)展楚天藝術周“千杯展”,于武漢曇華林藝術區(qū)展出。

2015年作品《大地》、《封存》系列入選《回·云中滇歌生活藝術展》,于北京時代美術館展出。

2016年4月,在韓國參加“世界陶瓷博覽會”,駐場藝術家。

2016年6月,作品《尋找》入選第二屆中國當代陶瓷大展(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于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

2017年9月,作品《陶絮語.石云山》獲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大展優(yōu)秀獎。

2018年6月,作品《陶絮語》獲第五屆中國"南博杯"紫陶精品展,金獎。

2018年11月,作品《梵蓮之相》參加武漢國際陶藝邀請展。

2019年3月,作品《流動的風景》刊登在世界唯一的亞洲色彩趨勢年刊。

2021年9月,作品《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獲第四屆中國四大名陶展,銀獎。

來源:建水紫陶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找到約23條結果 (用時 0.005 秒)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
沒有匹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