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神州大地的茶葉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zhàn)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nèi),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于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fā)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禪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于我國的《神農(nóng)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jù)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5年--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804年(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我國茶圣--陸羽,字鴻漸。相傳他是一個棄嬰,被和尚撿回在寺廟中長大,他聰穎好學,惟不愿學佛。他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jīng)》,系統(tǒng)而全面地論述茶的起源、采制熟飲、茶具和茶史,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茶業(yè)和茶文化的發(fā)展。根據(jù)陸羽《茶經(jīng)》推論,我國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樊綽《蠻書》記載:“茶生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是其時南詔國的一節(jié)度府名,治所在今云南景東縣,轄今思茅地區(qū)、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及臨滄地區(qū)的南部,是有關我國云南少數(shù)民族飲茶、業(yè)茶的最早記載。

  傳說遠古濮人的后裔叭巖冷率領部落族人行游至瀾滄江云霧繚繞、古木參天的芒景山,在浩瀚的森林里發(fā)現(xiàn)了野生大茶樹,并將大茶樹上的茶果和枝葉扎成一個結,作為標記,而后在做了記號的野茶樹四周刨松土,灑上火灰,讓茶仔落地后自然生長,再把長成的茶苗移植到部落居住地的四周,并擴散到整個傣王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為云南萬畝古茶林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440年(明英宗正統(tǒng)五年)朱權撰的《茶譜》,全書約二千字,序之后列品茶、收茶、點茶、熏香茶法、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煎湯法、品水等十六則。該書為明代第一本茶書,社會上其時雖普遍飲用芽茶和葉茶,但其茶具等還多半襲用唐宋時代烹點末茶的茶具內(nèi)容,不過書中也有不少是朱權獨到的創(chuàng)見,尤其是其序中提出的飲茶宜清、雅、寂、敬的見解,對我國后來品茶乃至日本茶道的發(fā)展,都有顯著的影響。

  1455年(明代宗景泰六年)《云南圖經(jīng)志書·土產(chǎn)》載,大理府感通茶,“產(chǎn)于感通寺,其味勝于他處所產(chǎn)者”。灣甸州“其孟通山所產(chǎn)細茶,名灣甸茶,谷雨前采者為佳”。此為景泰時云南土產(chǎn)中有名的兩種茶葉。

  1559年(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意大利威尼斯著名作家賴麥錫(GiambatlistaRamusio,1485~1557年)編著《中國茶》和《航海與旅行記》二書,內(nèi)有介紹中國茶的內(nèi)容,這是歐洲文獻上最早記述中國茶葉的見聞。在《航海與旅行記》第二卷序文中稱,據(jù)波斯人哈奇·馬波麥得(HajjiMabommed)述告:“大秦國(指中國)有一種植物,其葉片供飲,眾人稱之曰中國茶,視為珍貴食品。此茶生長于中國四川嘉州府(今樂山地區(qū)),其鮮葉或干葉,用水煮沸,煎汁一二杯,空腹飲服,可以去身熱、頭痛、胃痛、腰痛或關節(jié)痛,此外,尚有種種疾病,以茶治療亦很有效。如飲食過度,胃中感受不快,飲此汁少許,不久即可消化。故茶為一般人所珍視,為旅行家所必備之物品。”

  1614年(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謝肇制《滇略》卷三載:“士庶所用,皆普(洱)茶也。蒸而成團。”是為普洱茶名的最早見之于文獻。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稱“西番(即康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之用普茶,已自唐時”。歷史上以普洱府(今普洱縣)為集散地,因而得名。在清代,曾由馱馬商隊運銷印度、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暹羅(今泰國)、柬埔寨、安南(今越南)等國。

  1573~1620年(明神宗萬歷年間)云南始生產(chǎn)沱茶,原產(chǎn)于云南景谷,所以一名“谷茶”。后來下關(今大理市)茂恒、永昌祥等茶號相繼也生產(chǎn)沱茶后,云南沱茶,便又有“谷莊”與“關莊”之分。

  1637年(明思宗崇禎十年)英國商人駕帆船四艘,首次抵達廣州珠江口。英東印度公司第一次運載華茶112磅回國。此為英商直接從我國廣州采購、販運茶葉之始。

  1663年(清圣祖康熙二年)葡萄牙凱瑟琳公主,酷愛飲用中國茶,1662年嫁于英王查理二世,被喻為“飲茶王后”。英國詩人沃勒為慶賀她生日,特作飲茶王后詩(按《茶葉全書》譯文):“茶神寵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與秋色,美難與茶比。一為后中英,一為群芳最;物阜稱東土,攜來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祛煩累。欣逢后誕辰,祝壽介以此。”這也是英國第一首英文茶詩。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臺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于日本賀滋縣(即現(xiàn)在的池上茶園),并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臺、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并寫有《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臺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傳播到日本,啟發(fā)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于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yè)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nèi)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