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勐庫--那賽茶區(qū)介紹

  從東弄大寨順公路前行約5公里便進(jìn)入那賽村委會的地界,從那賽開始勐庫東半山聞名遐邇的藤條茶便逐漸多起來,還留著藤條狀的茶樹,那至少是1965年以前種的茶樹。那賽公路兩邊的坡地里都是藤條茶園,可看出那賽50年前已有很多茶園。

  來到那賽,首先該看該去的寨子應(yīng)是拉祜族古寨--小村。那賽年代最久、面積最大的古茶園大部分都在這里。小村有80多戶人家,90%為拉祜族,拉祜人在寨子里大都講拉祜話,他們說喝茶為臘奪,摘茶為臘盆,古茶樹稱臘吃。小村過去在交通要道上,從勐庫壩子去博尚去臨滄的古驛道從小村穿過,這條古道不知有多少年,古道原本在斜坡表面,現(xiàn)已被踩踏得如深溝。古道兩邊還保留有上百畝的古茶園,古茶樹樹圍超過80厘米的很多,那是漢人還沒遷來那賽前拉祜族種下的。

  那賽有大面積的古茶園說明清朝時期那賽較安寧,沒有戰(zhàn)亂,拉祜人沒有遷走,他們一直在那賽安居、種茶。

  小村

  小村景色很美,樹多、竹子多,寨子中間有幾棵三人合抱的古柏樹,古柏旁邊是大片竹林,一籠一籠的竹子搖搖曳曳不斷地向古柏樹彎腰點頭,從高處看去,古柏的蒼勁挺拔,翠竹的清秀盈柔相陪相襯構(gòu)成了一幅剛?cè)峒嬗械撵`動而鮮活的實景畫。寨子里的拉祜人說,小村過去好看得很,五十年前,古柏樹前面還有個很大的池塘,那塘子里的水清汪汪的,白天從水里可看見天上走動的云,晚上從水里可看見銀光光的月亮,水塘邊竹林很密,人進(jìn)去都看不見,年輕人喜歡進(jìn)去玩耍。

  拉祜人在小村至少已居住了500年,那塘清汪汪的水是他們不遷不移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惜的是那塘清水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它的美只留在拉祜人的記憶中。小村散發(fā)著古茶樹的氣息,凡是老房子老屋基,前前后后都有古茶樹,古茶林里備有竹梯,是供采茶用的,老屋旁邊的古道很寬,順著古道往山上走2公里還能看到不少已和樹林雜生的古茶樹,寨子里的拉祜人已說不上是哪輩人種的,那應(yīng)該是五六代人以上的事了。

  小村的古道見證過勐庫茶早期的興旺,1950年以前,勐庫壩子及四排山的營盤、邦木、邦協(xié)的人去博尚賣茶都要從小村這條古道上走,從博尚、云縣、大理來勐庫壩子買茶的商人馬幫也要走這條道,小村既是馬幫、商旅歇腳休息的地方,又是商人們收購茶葉的一個站點。從小村到博尚只有3個多小時的路,小村的拉祜人種下那么多的茶園,這和小村所占的交通優(yōu)勢有點關(guān)系。

  小村現(xiàn)有七八戶漢人,從漢族老人口述得知,漢人遷入小村已有120年左右。最早來的漢人為余姓和陳姓兩家,遷來小村的漢人主要靠種地和種茶為生,沒有用烤酒賣的方法將拉祜人的茶園和田地一點一點地?fù)Q去。漢人和拉祜人和睦相處,相扶相幫,那戶姓陳的漢人還出資修路架橋,深得拉祜人的尊敬。小村的拉祜人失地的很少,遷走的不多,1950年還有30來戶。從小村沿古道往山上走3公里便是正氣塘村,正氣塘村是個漢族寨,現(xiàn)有30多戶人家。正氣塘村過去叫瘴氣塘,傳說幾百年前此地有個水塘,水中藏有一大莽,天陰時那大莽常吐黑霧,令人驚悚,疑有瘴氣,便將此塘取名瘴氣塘。瘴氣塘在臨滄進(jìn)入雙江的古道邊,彭錕1903年進(jìn)雙江剿辦拉祜族起義時在瘴氣塘扎過營、住過兵,彭錕為避邪氣將瘴氣塘改名為正氣塘。

  正氣塘

  在彭錕未來扎營之前,正氣塘有拉祜族居住過,拉祜人在正氣塘居住時已種下許多茶樹,拉祜人種的茶樹今天還留下幾十畝,茶樹的主干已長得比大碗口還粗。1903年以后拉祜人從正氣塘遷走,漢人們遷了進(jìn)來,漢人們也接著種茶樹。正氣塘熱鬧過,因正氣塘在大路邊,上臨滄下雙江的馬幫都要經(jīng)過正氣塘,一姓劉的漢人便在路邊開了一馬店為來往馬幫商旅提供食宿還兼賣些小雜貨,過往行人將劉家馬店稱為劉家鋪子,將馬幫歇馱的地方稱為歇馬場,馬幫過往時都要在正氣塘歇晌,正氣塘的人會從趕馬大哥那里聽到不少奇聞軼事。

  正氣塘的漢人們賣茶很方便,從正氣塘到博尚街3個小時就可走到,早上出發(fā)天黑前就可轉(zhuǎn)回家來,若是不想去博尚賣茶,就將茶葉擺在門前,有馬幫過往時也會將茶葉買去。正氣塘因在古道邊,也常被土匪光顧,1945年至1948年間就多次遭土匪搶,到1949年時正氣塘已很衰落。新中國成立以后臨滄到雙江通了公路,正氣塘的古道上聽不見馬鈴聲了,劉家鋪子也隨之歇業(yè)遷走,慢慢地正氣塘就變得清寂無聲,很少有外地人進(jìn)去了。

  那賽大寨

  正氣塘在小村的上邊,那賽大寨則在小村的下邊,小村坡腳有條水流湍急的小河那賽河,河上有座大石橋?qū)⒑觾蛇叺墓诺肋B接,過了大石橋走10多分鐘就到那賽大寨。古道從那賽大寨穿過,將那賽大寨分為上下兩個寨,兩個寨雞犬相聞,相距不到100公尺,古道上方的寨叫上寨,古道下方的寨叫下寨,上寨下寨都是漢族寨,兩個漢族寨的老人們都說,漢人沒遷來之前,那賽大寨有佤族人在此居住過

  最早遷來那賽大寨的漢族是董姓人家,從景東遷來,董家在那賽已有8代了。董國順老人今年已有77歲,他記得的最老的長輩便是他的爺爺董生芹。董生芹在那賽是靠養(yǎng)馬富起來的,是一百年前那賽的養(yǎng)馬專業(yè)戶,他最多時養(yǎng)了100多匹馬,他不僅賣馬,還用自己的馬組成馬幫替東半山各個村的人馱茶葉、馱六子去博尚、去云縣、去緬甸。董家后人說董生芹身材高大、身體結(jié)實,尤其是他那兩條腿又長又粗,走一步別人需走兩步才能趕上他,鄉(xiāng)里人送他一個外號叫四大腳。從他的外號便知這是一個靠勤勞吃苦發(fā)起家的人。

  光緒末年董生芹已是那賽的富戶,他捐了很大一筆錢與陳家、李家一道在那賽河上建了那座大石橋。那賽河水量很大,水流湍急,一到雨季從勐庫壩子去博尚的路便被河水阻斷。石橋建成后,勐庫壩子到博尚全年無阻,石橋用5柱大石條拼排搭成,每柱大石條長415厘米,寬43厘米,厚30厘米,整個橋面寬250厘米。五十年前石橋上還有刻花護(hù)欄,橋兩頭還有石獅,河邊還搭建有亭篷供人休息,如今除了5柱大石條橫在河面上,其余的建筑都已蕩然無存,那賽河上現(xiàn)已有了公路橋,但那賽村委會幾個寨子的人來來往往下地做活依然要從石橋上過。一百多年過去了,幾個寨子各個民族的村民對當(dāng)年捐資修橋的人一直心存敬意與感激。

  那賽大寨到小村的古道兩旁分散著不少老茶樹,從樹形上看,過去留的都是藤條茶,從樹齡上看,比小村拉祜族寨的要小一些,應(yīng)該是漢人們在民國初年種下的。

  那賽村委會在上個世紀(jì)80年代以后新種了2000多畝高產(chǎn)茶園,白花樹村是新茶園最多的寨子?,F(xiàn)在白花樹村、小村都有茶葉初制所,那寨董家的后人依然情系于茶,在那賽辦了一個茶葉加工廠,其產(chǎn)品在昆明頗受歡迎。 

責(zé)編: 深水魚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