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茶區(qū)——滄源野生古茶樹群落

滄源野生古茶樹群落
  滄源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是臨滄地區(qū)唯一的革命老區(qū)縣,屬國家二類邊境口岸,境內(nèi)有享譽國內(nèi)外的三千年古崖畫,國家級南滾河自然保護區(qū),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態(tài)群落,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有古樸的佤族民風民俗,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是中國佤族文化的主要薈萃之地,被譽為“崖畫之鄉(xiāng)”、“動植物王國”、“佤族歌舞之鄉(xiāng)”。佤族人民有著光榮的愛國主義歷史,20世紀30年代曾發(fā)生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臨滄地區(qū)西南部,地處東經(jīng)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東北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東部和東南部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相連,北鄰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國接壤,國境線長147.083公里,南北寬47公里,東西長86公里,總面積244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區(qū)面積占99.2%,壩區(qū)僅占0.8%,縣城勐董鎮(zhèn)海拔為1270米,距省會昆明市886公里,距臨滄行政公署所在地222公里。

  滄源,古時俗稱佧佤山區(qū)或阿佤山區(qū),也稱“葫蘆王地”。三國,東晉時期屬衰牢縣地歸永昌群轄區(qū),南朝時屬寧州,南詔時屬銀生節(jié)度地,大理國時歸屬永昌府地。元朝,南部及東北部屬木連路軍民總管府,西部及中部屬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明朝,分屬孟連長官司,耿馬安撫司,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屬鎮(zhèn)邊直隸廳。民國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設滄源行政委員會,歸迤南道管轄。1934年初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設置滄源設治局。1949年4月,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推翻國民黨設治局,成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歸普洱專區(qū)轄。1951年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現(xiàn)巖帥鎮(zhèn)。1952年,劃歸緬寧(臨滄)專區(qū)轄,同年12月縣政府機關(guān)遷駐勐董。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1963年9月定名為“滄源佤族自治縣”,于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滄源野生古茶樹群落:位于糯良鄉(xiāng)、單甲鄉(xiāng)大黑山原始森林中,大黑山山頂海拔2469m,茶樹群落地理坐標為北緯23°10′02″~23°20′23″,東經(jīng)99°22′13″~99°22′56″,海拔2042m~2188m,野生古茶樹分布面積約為30000畝,其中集中分布面積10000畝以上,植被類型為南亞熱帶季雨林,茶樹分布較集中的地段,每隔5m~10m就有株高30m以上、基圍直徑0.5m以上的野生茶樹生長,株高0.3m~0.6m以下的茶樹隨處可見,根徑最粗的1號大茶樹,海拔2380m,基圍直徑0.63m,株高45m,樹幅4m,野生茶樹的生長密度平均為一個樣方(667m2)30株,測量的9個樣株茶樹平均高度為34m,平均樹幅5m,胸圍直徑0.37~0.63m,最低分枝高度為2m,屬于典型喬木型茶樹,根據(jù)樹體高度、樹干粗度和參照當?shù)鼐用袷来茰y,樹齡在千年以上。
滄源縣古茶樹:http://www.qijiukeji.cn/puerchazs/peccd/19118.html

責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