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區(qū)曼灑茶山(包括版納易武的曼灑、曼黑、曼乃和曼臘)

曼灑路牌
  曼臘鄉(xiāng)有張家灣、徐家梁子、丁家寨、高家沖、大寨、小寨、叭西河、豬屎河、勐現(xiàn)壩外均產(chǎn)茶。全鄉(xiāng)167戶,737人。茶園281塊。大寨農(nóng)民許明昌說,他母親當姑娘時約在80年前,大寨曾產(chǎn)茶800多擔(dān)。大寨人口多時曾達150戶,小寨達200戶。光緒三年(1877年)采茶忙時,每天要殺3頭牛、5口豬。民國22年(1933年)曼臘還有陳云號(陳世元)、同順號(李濟川的父親李當壽)、楊長壽、趙國銓、德順祥(高國昌父親高家星)、高裕和、薛春有、高老炎、朱家福、徐三、魏老大、高老向、高家炎……等二十幾家茶號。曼臘大寨有關(guān)帝廟,原在下寨,光緒十一年(1885年)移到上寨,廟內(nèi)有鐵鐘一口,鑄于咸豐壬子年(1852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修廟,費用按茶葉多少分攤,每擔(dān)茶出一筒“功德茶”。丁家寨老人何家壽(85歲)、范老媽媽(60多歲)及另一屬狗的老媽媽(77歲)談:何家從石屏搬到此已六代,在丁家寨西面大黑山原來都有茶樹,是范老媽媽的老公公時代栽的,因年年火燒,現(xiàn)已無存。那時在徐家梁子?xùn)|南離老撾邊界兩華里,遍山都是茶。屬狗的那位老媽媽談,在丁家寨前面山溝有棵茶樹,桿粗按其手勢比劃,折計直徑約達35公分左右。徐家梁子楊壽昌的母親(57歲)談:她家由石屏搬來勐乃附近的龍?zhí)叮鞘橇暗氖?。?2歲時(1922年)又從龍?zhí)栋岬叫旒伊鹤舆@里已有大茶樹,桿粗按其手勢比劃,折計直徑達30公分左右,樹幅達10米左右。另外黃狗寨、畢得勒、半把香、瓦得鋪等寨都產(chǎn)茶,僅楊家一家就有茶6擔(dān),平均每家有茶3-4擔(dān)(一擔(dān)24筒,一筒5老斤,折計一擔(dān)茶為120老斤)。丁家寨、徐家梁子及張家灣的老人們都這樣談:“石屏人到此已六代。由石屏來此叫奔茶山。茶樹在石屏人未來前就有了,是本人族栽的。傳說三國時本人族要隨孔明公去,孔明叫他們頭朝下睡,馬向南拴,但本人族卻頭朝上睡,馬向北拴,結(jié)果沒跟上孔明,孔明回頭看看本人族沒有跟上來,就撒下三把茶籽說:你們吃樹葉!穿樹葉!這樣,本人族就靠栽茶生活了。茶葉在40年前(1918年)最旺,那時銷越南萊州及香港。茶類大部為圓茶(即七子餅茶),緊茶只做過兩年。茶號最初有陳家和楊家,后來馮家、李家、高家等紛紛設(shè)立茶號,最多的一二百擔(dān),最少的三擔(dān),以后陳云號最大,有五把馬、十把牛(每把十頭),茶葉直接馱到越南萊州,有18馬站(每站60華里)。馬年走二轉(zhuǎn),牛年走一轉(zhuǎn)。茶山糧食不夠,但因怕打擺子(瘧疾)不敢下壩種田,專種山地,一直種到老撾的輝外、章乾青、馬叭大地等處。女人采制茶葉,男人種地種旱谷,仍不夠吃,每年還要從勐羅大壩,瑤族寨子及國外勐板桃子樹等處運進很多糧食,那時糧價用半開(云南地方硬幣)計算,每石半開七至八元。茶葉好的每石半開十七到二十四元,差的七至八元。曼臘茶農(nóng)對栽茶制茶有豐富經(jīng)驗,他們說:“寄生植物要除掉,茶胡子要抹去,茶地要挖茶葉才會發(fā),每年冬、臘月挖茶地。采茶要留葉,有三葉留一葉,四葉留二葉,長的留三葉,只二葉的摘一葉。春茶要多留嫩葉,老葉只留一張,二水少留些,留厚了三水不發(fā),老葉要抹完。三水要留一老葉。四水嫩葉少,留一到二葉,不抹老葉。摘茶時要順便把茶胡子抹去。制茶,最好的紫毫茶要先蒸后揉;制圓茶。心用二梭(另放茶),皮用梭皮(不好的二水尖也算梭皮),外用大抓尖(山水尖),頭上放小抓尖(四水尖),那時春茶沒有四水尖值錢,因四水尖芽頭比春茶好看;另外還有平茶,用刀切切曬曬。”
曼灑茶山茶

  曼灑鄉(xiāng)位于曼臘鄉(xiāng)以南,系曼灑茶山的主產(chǎn)茶鄉(xiāng),過去產(chǎn)茶千擔(dān)以上,現(xiàn)只有茶園84塊,產(chǎn)茶300擔(dān)左右。全鄉(xiāng)98戶,416人,包括楊家寨(漢、愛尼)、瀾田(瑤)、丁家寨(瑤)(注9)、曼灑街(漢)和黃竹蓬(愛尼)五寨。其中,瀾田、丁家寨不產(chǎn)茶,產(chǎn)茶最多的為楊家寨。其東南角過去還有白茶園、曼邊新寨、灣弓大寨、丫口寨、水溝頭、黃蘿卜地和茶王樹等寨子,但現(xiàn)在這些地方已無房屋人家,茶園荒蕪四十多年。過去南起“茶王樹”,西接曼灑,東到秤桿梁子都是茶山,產(chǎn)茶最多為灣弓大寨,一季可采茶400多擔(dān)。灣弓大寨有大廟,廟里有看廟老人,有“石獅鎮(zhèn)白虎嶺”,全寨盛時有200戶,為漢族寨,其周圍是白族寨。在曼灑街過去有范家榮和張繡書兩家茶號。根據(jù)楊家寨農(nóng)民段國昌(54歲)談:39年前(1918年)“茶王樹”尚有8戶人家(原有12戶,后搬走4戶),白茶園3戶,曼新寨5戶,三寨共16戶,年采制茶葉320擔(dān)。“茶王樹”寨旁那棵茶王樹,光一水可產(chǎn)茶一擔(dān)零一只(一擔(dān)為150老斤,一只為75老斤)。在40年前(1917年前)老株已枯死,長出三個新枝,新枝桿粗直徑約在30公分左右。為了查看“茶王樹”茶地實況,筆者于1975年11月28日和易武農(nóng)技站干部張紹儒、曼灑鄉(xiāng)的西雙版納州人民代表前鄉(xiāng)農(nóng)會主席張六四及楊家寨農(nóng)民段國昌的兒子段小康四人,攜帶槍、彈、毯子和干糧,往訪茶王樹舊址,早晨九時半由楊家寨動身,過灣弓河,翻小山,進入大森林,到達白茶園,茶樹生長在高大的雜木林下,為叢狀灌木,屬小葉種,葉背嫩芽茸毛極多,稱為白茶,名副其實,惜不知引自何處,尚待另行考證。過大森林地,再翻山,到茶王樹河(其下游直達曼臘以上)。在河邊休息吃過干糧午餐,繼續(xù)起程過河,橫穿過荊棘刺叢大森林山地,在密林中遍地爬滿漫長的綠色藤蘿,有剛被狗熊撕下的大塊新鮮樹皮,有以樹枝、長草堆成大墳堡狀的野豬窩,還有孔雀剛啄過的林間隙地。到茶王樹林天已將黑,整片林地都是高達二丈以上的粗細茶樹,大的一抱以上,最小的葉有碗口粗,顯然是由大茶樹上落下的籽自然生長起來的,哪棵是茶王樹,大家都不認識。當晚在茶林中燒火露宿,翌晨觀察茶樹,為栽培型大葉種喬木茶樹,測量了兩棵較大的茶樹,其一樹腳周圍粗104公分,分枝四,圍粗分別為24公分、33公分、31公分和54公分,在54公分的那個分枝上又分兩枝,一為39公分,一為32公分。樹高約8公尺。另一棵茶樹,樹腳周圍120公分,從根部分枝四個,分別為43公分、43.5公分、26公分和32公分。這片茶林平均莖粗,不下于江外(瀾滄江以西)勐??h南糯山半坡寨“茶王樹”周圍的茶樹群,而樹高則遠遠超過南糯山茶樹。南糯山茶樹栽于當?shù)貝勰嶙逦迨宕郧?,這里的茶林樹齡當然也不會低于南糯山的茶樹群。量畢樹桿圓徑,段小康同志在他爸爸于家中告訴他的那棵“多衣樹”下順便揀了一袋多衣果后,因計劃往返只是兩天日程,沒有多帶糧食,且顧慮家里記掛不便久留茶林。此次初探只是為了解去茶林的路線及其確實地址,供今后進一步深入調(diào)查打下基礎(chǔ)。預(yù)計目的既達。于九時動身回家,由茶王樹林地向上走,往東南橫穿過去,到三家寨山頂,沿山脊直下,三家寨田壩。像馬幫那樣,砍竹筒當鍋煮午飯吃后,再向北上山,到曼灑大路,下午六時返抵楊家寨,兩日往返共約一百里。

  曼黑鄉(xiāng)在曼灑東南,與易武茶山相鄰,現(xiàn)有190戶,929人,159塊茶園。茶葉由易武茶區(qū)的曼洛組收購。全鄉(xiāng)有大漆樹(漢)、劉家寨(漢)、松樹林(漢)、大路邊(漢)、小河邊(瑤)、刮風(fēng)寨(瑤)、大谷倉(瑤)和櫧栗樹等八個寨子。前四寨產(chǎn)茶,后四寨無茶,從前在大路邊有胡發(fā)新、胡小川、胡金城、羅士元、段平生和大七樹李開元、楊家名等茶號。

  曼乃鄉(xiāng)在曼臘北面,與江城縣康平區(qū)相連,有岔河(傣)、舊廟(本人、漢)、新寨(本人)、老街(回)、勐羅(漢、本人)、大壩(傣)、曼乃大寨(本人、漢)、勐板田(香堂、漢)等八寨,全鄉(xiāng)1957年10月底止產(chǎn)茶7097.2斤。曼乃緊接老撾,為解放前出口茶葉必經(jīng)之路。從易武到倚邦間的磨者河大橋碑文記載,1919年間政府曾在曼乃設(shè)置“洋關(guān)”,征收厘金。過去在老街有何福寶、楊守順、新寨有余國寶,舊廟有胡士等茶號。

責(zé)編: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