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勐海田:有茶有歷史

  同心勐海田,是一個有茶有歷史的地方。但勐海田的茶、勐海田的歷史,似乎已被人們淡忘,只留下一個美麗的名字。
 
  勐海田,是茶馬古道必經之地,勐海田的“塘房”,就是清代普洱府在此設塘駐兵而得名。據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修本《普洱府志》卷十二載:勐海田塘[舊志]在府城南二十五里,今設兵四名。汛塘制是清代改土歸流后實行的一種具有軍屯性質的兵戍制度。在云南全省分設汛、塘、關、哨、卡于險要山區(qū),招募士兵戍守。而勐海田設塘駐兵,可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書籍史料的記載,更佐證了勐海田是有歷史有故事的。
 
  關于勐海田,早先曾有民間歌謠流傳:“嫁人莫嫁勐海田,不背疙瘩挖干田。”改革開放后的20世紀80年代歌謠改唱“嫁人要嫁勐海田,擦擦皮鞋看電影”;90年代又唱“嫁人要嫁勐海田,又通公路又有錢”;21世紀初唱“嫁人要嫁勐海田,開著車輛去茶園”,如今唱“嫁人要嫁勐海田,坐在門前看風景”。隨著磨思公路修通,基礎設施改善,經濟收入增加,民間歌謠亦隨之演變,更足見勐海田發(fā)展變化之快!
 
  勐海田茶葉,其實是從兒時至今最揮之不去的甜美記憶。當時因為老家無茶,想喝茶時,就會說“走去大孃家拿點茶葉吃去”。仿佛大孃家的茶葉就是自己家的茶葉,仿佛大孃家的茶葉就是最好的茶葉!但勐海田大孃家的茶葉確實好吃,大孃家靠賣茶葉換錢供兒女讀書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讀書畢業(yè)參加工作后,去勐海田少了,也忘了勐海田的茶葉。直到近日有人邀約尋訪適宜旅游觀光、體驗做茶的生態(tài)茶園,才又想起勐海田,才又去了勐海田。
 
  四月好春光,正是采茶時。我們巡茶一圈,感覺勐海田茶葉還是挺多的,房前屋后、田間地頭都有種植,房子、寨子都被茶葉包圍了,又是一處“家在茶園中”的地方!
 
  勐海田茶葉,最記得的就是大孃家對面團墩上的那一片,包產到戶后分到了各家各戶,大孃家也分得了一小塊。大姑爹說是1964年生產隊種植的,迄今已54年了。我翻閱1993年3月版普洱縣志,上有記載:“自1963年開始組織發(fā)動茶業(yè)生產,1964年第一次將茶業(yè)生產列入縣委、縣人民政府發(fā)展普洱經濟的農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要位置。”人言、志書互證,勐海田茶葉種植至少半個世紀以上了。
 
  勐海田團墩(廟房山)茶葉種植年份長,已是臺地上的老樹茶。但因茶價低廉,表妹家未曾采摘來賣,其他人家也是。有茶當無茶,其結果是任其生長,“放養(yǎng)”成大樹茶了。置身廟房山茶園,采摘老茶樹上的茶葉,既惋惜又高興。我還在一蓬矮茶樹上發(fā)現了一窩畫眉鳥蛋。茶地主人說:“我家茶葉不管理不打藥,生態(tài)環(huán)境又好,鳥才會來茶樹上做窩下蛋!”我聽了頗為感慨,后賦詩《勐海田茶園》以志紀念:采茗驚飛鳥,芽叢現暖巢。母憂窩里卵,依舊沐陽嬌。
 
  同心勐海田,有茶有歷史;同心勐海田,有茶有故事!
責編: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