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式 恩施玉露 春茶物語

  品一杯恩施玉露茶,看它嫩綠清醇的湯色,品它馥郁持久的茶香,感受這晴朗的春天。

  清明節(jié)前正是新茶采摘和上市的時節(jié)。品當其時,茶新鮮,味醇厚,湯色明亮。比如品一杯新鮮、醇爽的恩施玉露茶,看著嫩綠明亮的湯色,聞到清鮮馥郁持久的茶香,仿佛聽到了屋檐外的雨滴落到綠葉上的聲音,春天忽然離得近了。

  茶從恩施出

  擁有這個溫潤名稱的恩施玉露茶淵源來自地名,恩施的全稱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安靜的躺在巴蜀與江漢之間,北面有長江三峽為屏,南面與張家界相呼應(yīng),被譽為中國“硒都”。清同治年《恩施縣志?地理志》里記載,恩施即雍正皇帝恩賜于施縣之意 。這里朝夕云霧繚繞,山上所載茶樹代謝旺盛,內(nèi)含葉綠素、蛋白質(zhì)、氨基酸和芳香物質(zhì)特別豐富,是制作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陸羽《茶經(jīng)》也說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其地,上者生亂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茶葉的味道會隨著生長地的土壤、水、氣候、光線等條件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恩施市的土壤尤其蘊藏著罕有的硒資源,它被科學(xué)家稱之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

 

  毫白如露,色綠如玉

  恩施玉露茶是我國罕有的傳統(tǒng)蒸青綠茶,其工藝始于唐,盛于明清,其制作工藝和所用工具相當古老,與陸羽《茶經(jīng)》所載十分相似。唐代即有“施南方茶”的記錄,明代黃一正《事物紺珠》載:“茶類今茶名……崇陽茶、蒲圻茶、圻茶、荊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據(jù)傳清朝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位姓藍的茶商,他自壘茶灶,親自焙茶,因制出來的茶葉外形緊圓挺直,色綠如玉,故名恩施玉綠。1936年,后人在玉綠的基礎(chǔ)上,研制出的綠茶香鮮味爽,毫白如露,因其白毫格外顯露,故改名為恩施玉露。

  茶農(nóng)們對采制尤其嚴格,芽葉須細嫩、勻齊,選用葉色濃綠的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鮮葉經(jīng)蒸汽殺青制作,經(jīng)過鮮葉、蒸青、水干、毛火、搓條、精揉、烘干7道工序制作而成,恩施玉露成茶條索緊細,色澤鮮綠,勻齊挺直,狀如松針;茶湯清澈明亮,香氣清鮮,滋味甘醇,葉底色綠如玉。恩施玉露茶具備茶綠、湯綠、葉底綠(三綠)的顯著特點。

  多年來,恩施玉露深受日本及東南亞一帶的厚愛,日本自唐代從我國傳入茶種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綠茶,日本煎茶根據(jù)采摘時節(jié)和部位等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玉露茶、煎茶、焙茶、番茶。中國的蒸青綠茶與日本煎茶中的玉露茶從工藝到采摘時間都大同小異,但中國的蒸青茶在采摘和工藝方面顯然更為講究。由于蒸青綠茶的澀度較強,香氣不如炒青綠茶高勁持久,不被國人重視,故大部分蒸青綠茶目前外銷日本。

 

  涼水沖泡,無味乃至味

  清人陸次云說:“茶真者,甘香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之后,覺有一股太和之氣彌留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在大部分茶友的觀念里認為綠茶最容易泡,其實在六大茶類中,綠茶的沖泡,看似簡單,其實極為講究。綠茶品種最豐富,每種茶,由于形狀、緊結(jié)程度和鮮葉老嫩程度不同,沖泡的水溫,時間和方法都有差異,此外,綠茶在色、香、味上,講求嫩綠明亮、清香、醇爽。所以沒有多次的實踐,恐怕難以泡好一杯綠茶。

  沖泡恩施玉露茶一定要掌握其特點,通過好的手法把其特點表現(xiàn)出來,因恩施玉露茶不經(jīng)發(fā)酵,保持茶葉本身的鮮嫩,沖泡時略有偏差,易使茶葉泡老悶熟,茶湯混濁香氣黯淡。極品茶葉用涼水都很容易泡出茶的滋味,所以恩施玉露茶用涼水泡好也適宜。

  沖泡茶葉時,第一次注水入壺隨即又倒掉,這短暫的過程被稱為“溫潤泡”。第一道水澆下去,為的是讓緊壓卷曲的茶舒展開來,算是熱身了。而茶葉在制作、運輸環(huán)節(jié)上難免沾染塵垢,混有雜質(zhì),通過溫潤泡,也洗去了這些塵埃。溫潤泡,茶由此會變得柔和。初之生澀,剛烈,如風霜,被溫熱之水激發(fā)后,茶顯露出溫潤樣貌。

  沖泡后的恩施玉露復(fù)展如生,婷婷地懸浮杯中,繼而沉降杯底,如玉下落,這和茶道精神是多么的契合呀,靜中含動,弱中有強,貧乏而富有,不足而圓滿,讓我們在平淡寧靜的心境下去品一杯恩施玉露茶,去追尋那簡單、純樸、本真、自然的味道。

責編: yefeng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