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茶與解字

  說到茶,自然要喝或飲。中國地廣人多,風(fēng)俗習(xí)慣就不一樣。北方人稱飲為喝,南方人稱喝為飲。廣州方言只說飲茶,沒有說喝茶的。毛澤東的詩句“飲茶粵海未能忘”,因為在身處粵海,所以用飲茶,不用喝茶,十分貼切。

  有朋友練書法,寫茶詩時遇到“荈”字。“荈”(讀chuǎn音),指晚采的茶。

  中國的語言文字多姿多彩。古時候講到茶、寫到茶,有十幾種之多。陸羽《茶經(jīng)》提到五種,其中說,茶是“南方之嘉木……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字最早寫為荼。一是指苦菜,《詩》:“誰謂荼苦,其甘如萕;二是指茗茶,即苦茶;又形容白色,如火如荼;還通苦字,稱荼毒。到了唐代開元年間,編了一部《開元文字音義》,由唐玄宗作序,書中改荼為茶,陸羽《茶經(jīng)》一律寫作茶。至于茶、槚(讀jiǎ音)、蔎(讀shè音)、茗、荈又怎樣分呢?郭弘農(nóng)云:早取為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耳。“槚”字則有木材、茶樹、苦茶三意。“茶”字卻很有趣,唐代對聰明伶俐的小女孩稱為“小茶”或“茶茶”;《六宮詞》:“進(jìn)得女真千戶妹,十三嬌小喚茶茶”。而“茗”字則多用于文字上,在大眾口語中很少聽到“品茗去”,而是說,“喝茶去”,“去飲茶”。

  一些地方則有說“啜茶”的。“啜”字有嘗、吃、食、飲多重含義;又有點(diǎn)文縐縐的味道。說到吃茶,茶人就會想到禪門著名的“趙州茶”。唐代高僧叢諗禪師,居趙州(今河北趙縣)觀音廟,禪林中稱為趙州。趙州和尚叫來過的僧人“吃茶去”,沒來過的僧人“吃茶去”,廟院院主不解其意,趙州說,“院主,吃茶去“。后來“吃茶去”成了一句禪語。如果去查查大辭典,“吃茶”也作飲茶,但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女子受聘或訂婚,也叫“吃茶”。除了喝茶、飲茶、啜茶、吃茶,還有品茶。“品茶”在辭典的解釋是,辨別評賞食物的滋味。這樣,它比喝和飲似乎又深入了一點(diǎn)。

  我國文學(xué)名著《紅樓夢》中,妙玉有其“妙論”:一杯為品,二杯為飲,三杯便是解渴的蠢物。當(dāng)然,這只是一己之見。但也說明了品在飲之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廣州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嘆茶”。“嘆”的詞組有嘆詠、嘆氣、贊嘆、感嘆等等,本身已有喜、怒、哀、樂在里邊。用“嘆茶”來表示享受生活,包括它的艱難和喜悅,這就體現(xiàn)了廣州人的生活智慧。

  說到這里,趕緊去泡上一壺香茶,飲也好,品也好;聰明也罷,愚蠢也罷,唯有心知。

 

責(zé)編: cn6831
普洱茶品牌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