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世俗進化(二)

  喝茶本身應該是符合人體需求的,但是茶葉中的成份對人體還是有些負面作用的,尤其對于胃,常年大量飲用過濃的茶水,會導致胃脹氣甚至疼痛。特別是綠茶,青茶等未發(fā)酵或半發(fā)酵的茶類尤其如此。藏蒙牧民飲用茶是添加到牛羊奶中去的,這樣,普洱茶即使未經發(fā)酵也不會對人體產生不適影響。清廷皇室貴族飲用“貢普”則本身就是偶一為之,更兼都是細嫩芽尖,對人體也不會產生不適。而在清末民初的“號級茶”年代,新的消費人群則對普洱茶有了新的要求。

  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代之一,國內軍閥林立,征戰(zhàn)不休。動蕩的局勢嚴重打擊和阻礙了經濟的發(fā)展,除云南南部普洱茶產地外,其它傳統(tǒng)的茶葉產地均大受影響,更加上關卡眾多,販運殊為不易。而在那個年代,香港和東南亞地區(qū)卻未受此影響,早已經在經濟上取得成功的華人一直從大陸進口茶葉以供所需。隨著局勢敗壞,茶葉商們開始將眼光瞄向云南,那里廉價的原材料和勞動力,更方便的交通以及相對安寧的社會環(huán)境,使大量茶商開始涌入滇南的易武小鎮(zhèn)。普洱茶迎來了它近代的一個高峰,除繼續(xù)通過茶馬古道供應藏區(qū)外,香港和東南亞也成為普洱茶的主要銷售地區(qū)。

  然而,普洱茶對于香港和東南亞的華人來說有一個巨大的適應問題,剛生產出來的普洱茶雖然經過長途販運,途中難免也有些輕微的發(fā)酵,但是,對于喝慣了綠茶,烏龍茶,紅茶的人來說,這樣的普洱茶還是太過生澀。在這種情況下,茶莊或茶樓的茶商們只能將普洱茶儲藏在倉庫中,慢慢銷售。這時,香港和東南亞的濕熱天氣幫了茶商們大忙,在倉庫中的普洱茶開始了它們自己的進化---陳化。陳化,按照現代科學認為是一種酶促反應,普洱茶的原始制程使茶葉中的酶依然保持活性,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下,酶促反應自然開始了。茶葉中的苦澀,也隨著酶促反應而變得香甜適口。茶商們敏銳的察覺到了茶葉的這種變化,開始主動加以利用,普洱茶,第一次以發(fā)酵茶的面目出現在香港和東南亞的茶樓和茶莊,因其價格低廉而迅速成為當地的主流茶葉品種。 

責編: 深水魚
普洱茶品牌推薦
?